般若心經註解
大顛祖師註解
波罗,即是到达彼岸。佛经说:渡河需用竹筏,到岸便不需船。若有人能发心求证真理归于本源,穷究实相通达自性,亲自识见本来面目,刹那觉悟无生之理,当即抵达彼岸。一旦证得便永恒证得,一旦觉悟便永恒觉悟,不再堕入生死,轮回永远止息,生死永远断尽,成为超脱物外的闲散之人,任运自在无拘无束,安住寂静得大安乐。
密这个字,犹如太虚,能包容万法。太虚之中,森罗万象。有情众生与无情万物,都在太虚之内。万法即是心的别名,分为八万四千法门,若展开说则无穷无尽。心念生起则万法生起,心念寂灭则万法寂灭。这个密字,人人具足。却不能自己亲见,纵使听闻解说也不信受,故称为一字法门。众生不信此心即是佛。佛陀便施设多种方便,指引众生见自本性。青青翠竹尽是真如,但须亲自证见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但须亲自证见般若。夹山和尚说:大道无处不在。又说:见色相即是见心性。众生只滞留在色相,却不见心性。若能深入参究,步步踏实念念专注。机缘契合时,忽然亲见,称为见性。此性不能用思维认知,不能用意识分别。必须左右顾盼,回头转脑,在在处处遇见它。它现在正是我,我如今不是它。若能如此领会,方能契合真如。此性无形无相,在不见处亲见,在亲见处不见。超离一切形相,见自本性,方称为妙道。
经文是众生修行的途径。这部经每个人本来具足,从古至今恒常存在,只因众生未能觉悟,所以不能深信。若能信受此理,起心动念之际,当知有一真性本体常在血肉之躯中出入显隐,于此亲证菩萨自在无碍的境界。行,即是修持实践。欲行千里之路,初始在于第一步,当观照这一步从何处起行。若了知行持之根本,便能彻悟生死的本源。深者,意指穿透至骨髓的彻悟。五蕴霎时照透,丝毫无挂碍,宛若未投胎降生时的本来面目。般若经云:具大智慧者,既知有生必知有死,应当静观生命从何而来,死亡向何而去。若有人发起此种觉念,便能亲近善知识,参透生死之真谛。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现代人依此修行,要常常自我观照,照见五蕴完全清净,纯净裸露,毫无遮掩,到达这种境界,自然得以止息。若不能证得五蕴皆空,依旧会堕落生死轮回之中。四大五蕴构成的身体如同客店,主人只是暂时居住。主人一旦离开,房屋便会倒塌,唯有慧命永恒长存。
色与空本是一体,上至诸佛,下至蝼蚁,各各本来皆是空。眼是色而不能见,唯有真空能见;耳是色而不能闻,唯有真空能闻。虽分作四万八千种见闻觉知,终归统摄于六根色空之中,与真空妙理并无二致。
由于有眼睛,就感知到颜色;由于有颜色,就产生感受与想法;由于有想法,就形成行为造作;由于有行为造作,就产生意识认知;由于有意识认知,就有了六种感官的名相,追逐声音迷恋形色,在生死中流转漂泊,始终没有停歇。若要斩断生死轮回,只需从一根感官彻照看破,当下便归于空寂,直接承担觉悟。在空劫尚未显现之前,自性本然寂静而常照彻,照彻而恒寂静,寂静到无可寂静之处,唯见空性显现,空性到无可空之境,八万四千尘劳妄想,刹那间全部止息。人我空寂,万法空寂,言语之道断绝,心念运作止灭,起心动念即违真如,刻意安排便是错谬。若能彻底无所依傍,直接承担本性,既没有人的执着,也没有佛的分别。
四大五蕴,皆随因缘而生灭,与自身法身毫无关联。虽处尘世而不染尘垢,于三界中独尊无上。这历经长劫不坏的虚空之体,你可领会?竹影拂阶尘土不扬,月轮映海碧波无痕。众生法身本自清净无瑕,不染不污,毁不坏、烧不毁,如莲花出水不沾淤泥,似皓月当空澄澈明净。虚空之体在圣境不增一分,处凡尘不减一毫,如如不动,无缺无余。棒击虚空无痛楚,刀劈虚空无断痕,绳缚虚空无滞碍,火焚虚空无焦灼。虚空之体安住色空不纳色相,处于声空不纳音声,六道四生一切假名,皆无所受。
有此六根,随顺众生。众生具足法身,法身有名无形。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谈论,在手执持,在足运奔。全体起用,全体法身。非是六根引导众生,须是亲见法身。若得亲见,转凡成圣。
这六种尘境都从一根生起,只需截断根本,返观其起处。若能识得起源,便知此身非我所有。既无我身,十八界当下清净。此十八界因执着眼界,牵连整个体系,造作种种恶业。只要破除眼界,返照虚妄本质,则六根皆归败坏,全无真实,成为虚空之体,澄澈常寂,亦无须修证。那伽常在定中,从无不定之时,无散乱无纷扰,独照孤明,宛若秋月,遍照寰宇,光明彻耀,超脱根尘束缚,真常之体全然显露,不囿文字,心性本无染着,原自圆满光明,只要脱离妄缘,当下即是如如佛。
一切众生辗转漂泊,皆因无明而历经劫难受苦。若忽然自我觉悟,清扫内心,便觉肉身虚妄。肉身灭则无明尽,万劫累积如尘沙之罪业,顷刻顿消。有身即有无明,恶业蒙蔽心智,背离觉悟而沉沦尘俗。若能于此一一转化,凡夫即成圣人,圣人即是凡夫,身处尘世而不染尘垢,经历欲望而超脱欲念,形影俱灭,纤毫不存。古人云:无立锥之地者,可称无心道人。莫说无心即是佛,无心尚隔一重关。可领会?一片白云横亘山谷出口,多少归巢飞鸟尽迷失途。
既然无明已断尽,便不再有老死。众生颠倒妄想,随外境流转不息。因为执著人我之见,妄心便不得息灭。历经漫漫尘劫,人我执念仍未消除。执著声尘色相,便堕入生死轮回。面对现前境界,仍存在生灭之心。若是明见心性之人,当下既无佛法可见,亦无众生之心。彻底忘却身心,不留下任何踪迹。通身具足智慧眼目,不沾染丝毫尘垢。十二因缘链条,六度万种修行,一时全部解脱。既无苦亦无乐,无集起无寂灭,无道法无功德。到此境界修行证悟非虚无,但丝毫染污亦不可得,一超直入如来境地。可领会么?密竹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远离种种妄见,超脱身心无所依傍。自性本来清净,实在无一法可得。归根契悟真谛,念念归于空寂。太虚之体本然,声尘色相俱泯。如世界般包容,如虚空般无碍,方是了事清净道人。彻悟人空之理,名为菩提智慧。彻悟法空之理,名为菩萨觉者。人法二俱空寂,名为妙觉如来。
依据这一解说,便能获得大智慧,随缘利益众生,引导迷途之人共同抵达觉悟彼岸。三界皆由心造,万法皆由识显,本体与作用同时体现,融会贯通合而为一。外境清净,内心清净,外空内空,当下本体即是空性。天地未形成时,空性已然存在。无名为天地本源,有名为万物始基。太初起始之际,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迎面不见其开端,追随不见其踪迹。犹如千盏明灯照亮殿堂,光芒周遍满溢,一切幻化现象,全然无有障碍。向东去无穷无尽,向西去无有极限,纵横自在无碍,任何束缚都不能制约,千古圣贤也无法描摹。若要真正超脱,首当断绝贪欲。众生轮回不息,颠倒妄想不止,如同梦幻泡影,流转于世间,终究没有尽头。若有人能彻底勘破,便永远脱离颠倒梦幻。竟者,即是彻底穷尽。穷尽诸法之时,澄明通达归于空寂,万般因缘霎时止息。超越四句范畴,断绝百种非议,知见转化为无见,这便是涅槃境界。如何才是涅槃?咫尺之间却不见师尊踪迹。漫漫时空劫数,全然凝聚于当下刹那,放光明震动大地,人与万法俱是虚妄。不见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分别,三世本然即是空性。并非意识灭尽才显空性,意识本性本来就是空寂。
不生称为涅槃,不死称为槃。
波罗蜜多正法眼藏,十方诸佛依此法门修行,圆满成就正觉,自悟本性真如,不假他人授记。若有宣称可传授此法者,俱属外道邪见。六代祖师皆由自修自证,未曾授予他人一法。
阿,意为无。耨多罗,意为上。三藐三菩提,即正真。依此四字修证,直超圣果圆顿之位,不立名相。若仅凭学识理解,向外驰求,终不能成就。此咒即是众生本具之心,得此法门,便具大神通,返归真源,震彻魔宫,心光显发,普照十方,一切万法无能超越,是为大明无上咒。揭谛者,人空。再言揭谛,法空。达至空无所空之境,永断生死,同登彼岸,不复受生,故称波罗揭谛。五欲尘劳染污,不得返本还源,归根得旨,故称波罗僧揭谛。菩提是始,萨婆诃是终。发菩提心,勇猛修行,超脱三界,了无可了,得无所得,达至荡然清净极乐之境,故称萨婆诃。读诵至此,豁然顿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