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一切法高王經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一名《一切法義王經》)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世尊(释迦牟尼佛)正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原本都是编发修行的婆罗门,比如优楼频螺迦叶等人。他们全都是大阿罗汉——所有的烦恼都已断尽,不再有执着束缚,内心真正获得了自在。他们善能解脱内心的执着,善能通达智慧的真理,是人中的圣者。该修行的都已圆满成就,该放下的都已彻底放下,摆脱了一切重担,达到了修行究竟的利益。所有的烦恼结缚都已断除,以正确的智慧证得心解脱,一切心意通达无碍,到达了究竟圆满的彼岸。
这时,世尊在十五日布萨日坐在露天处,四周环绕着恭敬供养的比丘们。当时有一位刚出家的比丘,当天受完戒,来到世尊所在之处。他抵达后恭敬地顶礼佛足,向右绕行三圈,然后双手合十对佛陀说:“世尊!我刚刚出家,今日才受戒。恳请您教导我:在僧团中应当如何用食?用完斋饭后应当如何消化?饮食之后又该如何回向布施?善男子是怀着怎样的信念舍俗出家,从而获得真实利益的?”这位比丘接着用偈颂向如来请教:
「我刚出家不久,今早才受完戒。恳请您告诉我:该如何受用僧团的饮食?究竟为何要舍弃世俗生活?出家修学佛法的真义是什么?恳请您开示这最殊胜的道理——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心境接受他人布施?」
这时世尊回答那位比丘说:“比丘啊,你应当明白:如果比丘具备三种品质,就应当受用僧团的饮食,这些饮食能真正滋养身心。那些善男子是怀着怎样的信念出家修行,从而获得真实利益的呢?是哪三种品质呢?比丘啊,就是:融入僧团生活、践行僧团事务、与僧众共同成就。比丘啊,具备这三种品质的比丘,应当受用僧食,这些饮食能转化为修行资粮。这些善男子正是因为深信其中的意义,才舍弃世俗生活出家修行,获得究竟利益。”
这时世尊用偈颂说道:
如果有人加入僧团,和大家一起修行; 他的所作所为都符合僧团的利益, 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接受供养的功德。
听完这番话,那位比丘对佛陀说:"世尊刚才简要开示的这个道理,我还没能完全明白。请问世尊,比丘要怎样才算真正融入僧团、践行僧团的事业?又该如何与僧团的利益相应?"这时,那位比丘就用偈颂向如来请教:
要怎样才算加入僧团? 僧团真正的作为是什么? 僧团的核心利益是什么? 恳请您为我们解说分明。
听完这番请求,佛陀说道:"比丘们,请你们仔细听好,认真思考。现在我就为你们详细讲解什么是僧团、僧团的修行以及僧团的功德利益。"
这位比丘恭敬地回答:“世尊,正是这样。我们很希望聆听您的教导。”
佛陀告诉比丘们:“所谓僧团,是指具备四种修行、四种证悟、八种圣者的团体。比丘们应当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僧团,值得接受世间人与天人的供养,值得众人合掌恭敬,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这时,世尊又以偈颂的方式重新说道:
世上有四种修行成就和四种证得果位的人, 还有八种走向解脱的修行者; 这些圣者组成的僧团, 是世间最殊胜的福报良田。
听完这番话,那位比丘问道:"世尊,我还不太明白,什么叫做僧人的修行功课呢?"佛陀告诉他:"比丘啊,就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比丘你要知道,这些就是僧人应当修行的功课。"这时,世尊用偈颂说道:
如果能够持续精进地修习,安住于八种清净的圣道;这样践行殊胜的修行道路,就是僧团所应行的正业。
听完这番话,那位比丘问道:"世尊,我还是不太明白,您说的僧利到底指的是什么?"
佛陀告诉比丘们:“你们要知道,僧众最真实的利益,就是四种修行成就的果位。哪四种呢?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比丘们应当明白,这才是僧众真正的利益所在。”这时,世尊用偈颂总结道:
有大功德的人,能在僧团中成为福德具足者; 所谓四种修行果位,这样的人最能受用布施供养。
听完这番话,那位比丘向世尊请教:"正如世尊所说,比丘融入僧团、参与僧众事务、与僧众共修互利,这样的比丘才堪受信众供养,享用布施后能令施主得福报。那么请问世尊,善男子究竟因何种信念出家修行,才能获得如此殊胜利益?若有人为追求无上正等正觉而舍俗出家,但弟子不明——这样的人是否算真正融入僧团?是否算履行僧众修行?是否能够获得僧团共修的利益?"
佛陀说:“比丘啊!问得好,问得好!你认真思考了,善于提问,有很好的辩才,能向如来提出这样有意义的问题。这能利益许多人、安乐许多人、帮助许多人,是出于对世间的怜悯,为了利益安乐众生,怜悯天人的缘故而这样发问。既然你问:‘如果有人为了追求一切智慧而舍弃家庭出家,这样的人算是加入了僧团吗?算是做了僧团的事吗?能得到僧团的利益吗?’像这样的问题,我现在就为你解答。比丘啊,你要知道,这样的人并没有真正加入僧团,不算做了僧团的事,也与僧团的利益不相符。”这时,世尊又用偈颂重复说道:
如果有人一心想求得菩提智慧,那他就还没有真正融入僧团;因为他不是在修习僧团的共修之道,也不符合僧团真正的利益。
听完这番话,那位比丘问道:"世尊,我实在不明白。这个人既没有加入僧团,也不做僧团的事务,更不与僧众共同修行,为什么您还允许他出家,允许他食用僧团的食物?他这样如何能真正受用信众的布施呢?"
佛陀说:"比丘啊,请停下,不要再这样问了,这个问题不需要问。"
那位比丘接着问:“世尊,如果这位比丘不参与僧团共修、不行僧众之事、不追求利益,他如何能够承受信众的布施呢?”
这时,世尊又说道:「比丘啊!这不必多问。」
那位比丘第三次追问:“世尊,如果这位比丘既不参与僧团共修,也不履行僧众责任,更不追求实际利益,他如何能承受得起信众的布施呢?”
这时,世尊见这位比丘诚恳地三次请教,便从眉间放出白毫相光,照亮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光芒遍照之处,山河石壁都隐没不见,只见光明充满天地。 三千大千世界海洋中的众生——各种鱼类、摩伽罗鱼、舒摩罗、龟类等,从未见过如此景象,见到光明都心生恐惧。海中所有的龙族、龙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也因这前所未见的光明而惊惶不安。
这光明一路照彻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明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甚至直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成千上万的天子见到佛光,都从三千大千世界的各层天界依次赶来,以至净居天的天众也全都专心前来佛的所在。 他们到达后,以头触足顶礼,恭敬合掌,悬停空中面向佛陀。
这时又有许多比丘在各地云游,他们看见这道光明,就来到佛陀所在的地方。到了之后,他们以头顶礼佛足,向右绕行三圈,保持心念纯净,恭敬地坐在一旁。
这时又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看到光明后也来到佛陀所在之处。他们到达后,以头顶礼佛足,向右绕行三圈,保持专注恭敬的心,安静地坐在一旁。
这时,又有来自三千大千世界的龙众、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以及人与非人等众生,看见佛陀放出的光明,都来到佛陀的住处。他们到达后,以头顶礼佛足,向右绕行三圈,保持心地清净,专注一念,然后恭敬地退坐一旁。
这时,德高望重的舍利弗从座位上起身,整理好袈裟,右膝跪地,双手合十向佛陀恭敬问道:“世尊啊!今天有这么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聚集在这里。您看还有这么多天神、龙众、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以及人类和非人类众生,包括四大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梵众天和无量净光天界的千百位天人们,都因为见到您眉间放出的光明而聚集到此。世尊为什么要显现眉间放光这样的殊胜景象呢?恳请您为我们解说其中的因缘。”
这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用偈颂向佛陀请教说:
成千上万的众生,还有亿万的众生,因为看到佛的光明,都来拜见世尊!世尊啊,这是什么原因?又是怎样的因缘?这么多千亿的众生,今天都聚集在这里。世尊知道他们的心意,他们为何来到这里?恳请导师慈悲怜悯,为我说说其中的缘由。
世尊回答尊者舍利弗说:“舍利弗啊,这位刚出家受戒的比丘问得好。他说:‘如果有比丘发心修行大乘法门,一心追求无上智慧,这样的修行人,该如何消化信众布施的饮食呢?’舍利弗,我现在就要解答他的疑问。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意义重大,今天才会有无量无数的众生聚集到这里来听法。”
这时,舍利弗尊者恭敬地说:"恳请世尊——慈悲的觉悟者,为我们解答这个疑问。"
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果讲解这个深奥的道理,有些人可能会更加迷惑。为什么呢?舍利弗啊,一切大菩萨的境界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展现的大神通力和狮子般的无畏说法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如同狮吼般震撼人心的教法是超乎寻常的;这些度化众生的殊胜法门也是超越常理的。这些深奥的真理,不是那些执着妄见的普通人,或是只求自我解脱的声闻、缘觉修行者能够真正理解和相信的。正因为如此,你三次问我,我都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深意。”
慧命舍利弗恭敬地向佛陀请教:“世尊!今天法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还有天神、龙众、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以及人与非人等众生。他们都能够信受这般深妙的法义,恳请世尊为了利益这些众生,解答我的疑问。”
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果直接讲解这个深奥的道理,恐怕众生会因难以理解而更加迷惑。”
这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用诗偈再次向如来祈请说:
「太好了!请您现在为我们解说,菩萨修行具有哪些殊胜功德?若有人发菩提心修行菩萨道,听闻之后我们定当精进践行。」
世尊回答尊者舍利弗说:“舍利弗啊,菩萨是世间众生最殊胜的福田。舍利弗,菩萨绝不会白白接受众生的布施。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能够真正圆满地受用这些供养。舍利弗,假如菩萨每天食用如须弥山那么巨大的食物,披着覆盖整个南阎浮提那么广阔的袈裟,并且这样历经无数劫都持续不断——菩萨正是以这样的功德,究竟圆满地受用一切布施。”
舍利弗啊,如果有一位大菩萨,面对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每个众生每天都向他供养宝座——这些宝座宽大得如同整个四大洲,高得像须弥山,用七种珍宝交错装饰。哪七宝呢?就是黄金、白银、琉璃、水晶、赤珍珠、砗磲和玛瑙,把这些宝座装饰得如同狮子座般威严,上面还覆盖着天衣。舍利弗啊,这位大菩萨接受每个众生每日这样的供养,随缘自在地使用,或坐或卧。舍利弗,这位大菩萨虽然经常这样接受供养、经常这样使用,但最终都能完全消化这些布施的功德。为什么呢?舍利弗,因为从最初发菩提心那天起,这位大菩萨就已经成为一切声闻、缘觉和众生的大福田了。
舍利弗,菩萨中的大菩萨们,每日为每一位众生准备的七处宫殿,每一处都像四天下那么大——包括南阎浮提、西瞿耶尼、东弗婆提、北郁单越这些广阔世界。每处宫殿都悬挂着七宝织成的帘幕,竖立着七宝装饰的高幢、幡旗和华盖,用各种天界的珍宝庄严修饰,殿宇巍峨高耸直至他化自在天。
每处宫殿都遍布种种宝树,这些树能随人心意提供一切所需,每棵树都奏出美妙的音乐。有些树散发种种香气,有些树绽放种种妙花,有些树结出种种珍果。宫殿各处都有八功德水池,池底铺满金沙,池中开满七宝莲花。所有水池都用琉璃砌成台阶,四周环绕七宝栏杆。池岸边设有无数狮子座,铺设着亿万千百种天界敷具,地上洒满殊妙的天花。
舍利弗,菩萨大士们在这些宫殿、宝座、妙境中,无论是坐是卧、行走停留、说话静默,都能自在随心。舍利弗,菩萨大士每日将这样的宫殿、宝座、妙境供给一切众生受用,这种布施是究竟圆满的,就连初发心的菩萨也能如此。为什么呢?舍利弗,因为菩萨大士是一切众生最无上的福田。
舍利弗,你现在看见的这些种姓尊贵、财富丰足、享有大安乐的人——无论是王族、婆罗门、长者、居士中的尊贵姓氏,还是人间帝王、拥有七宝的转轮圣王;或是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的天人,乃至他化自在天、大梵天王,依次直至色界、无色界中各种境界的众生;以及那些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获得辟支佛道的人,乃至发心求取无上正等正觉者——舍利弗,你要知道,这一切都是因菩萨而生、被菩萨所教化。
为什么呢?舍利弗,菩萨通过修行菩萨道,逐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觉悟后转动法轮。众生因听闻菩萨所说的法,才能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乃至最终成就无上正觉;听闻布施之法而实践布施,因布施的功德,转生为王族、婆罗门、长者等尊贵姓氏,或成为人间帝王、转轮圣王;听闻持戒之法而受持戒律,因持戒的功德,往生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听闻四无量心而修行,因修行的功德,往生色界天。舍利弗,这个道理应当明白:一切法都依托菩萨,都是菩萨所教化。
舍利弗啊,就好比阿那婆达多龙王的池子里流出四条大江。哪四条呢?就是恒河、印度河、缚刍河、徙多河。这四条大江各自流入四方的大海。具体来说:恒河带着五百条支流汇入东海;印度河带着五百条支流汇入南海;缚刍河带着五百条支流汇入西海;徙多河带着五百条支流汇入北海。舍利弗,你说说看:这四条大江朝着不同方向流去,按照各自的路径最终都汇入大海。那么这些江河在流淌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众生随时取用其中的水呢?
智慧深厚的舍利弗尊者回应说:“确实有无数众生从中获益、获得力量,包括出家修行者、婆罗门教徒,以及人类和天神等各类众生。世尊啊!就像四条大河的水流,能够充分灌溉稻田、豆田、芝麻田、大麦小麦田,以及各种不同种类的庄稼和豆类,让它们得到滋养。这些粮食和豆类被许多人享用,包括出家修行者、婆罗门教徒,以及人类和天神等各类众生。”
舍利弗,你说说看,那四大海里的水,有没有众生能够随心所欲地用完呢?
慧命舍利弗向佛陀禀告:“世尊!有无量众生从大海中获得滋养和力量,包括生活在陆地上、水中的各类众生,比如鱼类、龟类、摩伽罗鱼、坻𮬚宜罗、蛙类、鹅、鸭,以及捕鱼为生的人们。还有无量众生聚居于此,诸如龙族、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等。更有无数人类与非人类众生受益于大海的珍宝,例如:宝珠、珍珠、琉璃、珂贝、珊瑚、因陀尼罗大青宝、牟娑罗宝、迦罗婆宝、玛瑙等。还有诸多珍贵稀有的大宝珠,都蕴藏在大海之中,供众生取用受益。”
佛祖问舍利弗:“你怎么看?那四大海究竟凭着什么因缘,能有这样大的力量?”
慧命舍利弗恭敬对佛陀说:「世尊!阿那婆达多龙王池中的水,具有如此殊胜的威德之力,其因缘实在不可思议。」
佛陀说:“说得好啊,舍利弗!这位阿那婆达多龙王已经远离了三种恐惧。是哪三种呢?第一,他不再害怕金翅鸟的侵害;第二,他不再遭受热沙灼身的痛苦;第三,普通龙王情欲发动时会现出蛇形,但阿那婆达多龙王不会显现这种丑陋形态。舍利弗啊,在他的龙宫里,常有修习禅定的比丘安住其中。舍利弗,那些具足神通威德的高僧,也常住在这位龙王的宫殿里。舍利弗,不论阿那婆达多龙王居住在哪座宫殿,任何进入者都不会遭遇灾祸烦恼。”
慧命舍利弗对佛陀说:“世尊!真是太稀有了!阿那婆达多龙王的宫殿,竟然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妙处。世尊!这龙宫完全远离三种灾患,实在难得。更难得的是,任何众生进入这座宫殿,都能免除这三种灾患。世尊!这龙宫具有神通威德,连修禅定的比丘都能进入其中安住。世尊!那龙池流出四大河流,滋养无量众生。这四大河汇聚成四大海,成为无数众生——无论是沙门、婆罗门、人或非人——共同依止生存的源泉。世尊!阿那婆达多龙王确实成就了这样无量的功德。”
佛说:“舍利弗,菩萨大士也是这样的。舍利弗,就像阿那婆达多龙王远离了三种恐惧。舍利弗,菩萨大士也是这样,已经超脱了三种恶道的恐惧。是哪三种恐惧呢?一是地狱的恐惧,二是饿鬼的恐惧,三是畜生的恐惧。”
舍利弗啊,就好比阿那婆达多龙王的池水,流出四条大河让无数人享用。舍利弗,大菩萨们也是这样,用四种方法来接引众生。是哪四种呢?就是:布施、善言、利行、共事。这四种接引众生的方法,是菩萨所实践的,能让无数人受益。
另外,舍利弗啊,就像阿那婆达多龙王的池水,因为种种因缘汇聚,最终形成了四大海洋。同样的道理,舍利弗,菩萨所生起的一切智慧(萨婆若智),也是这样通过无数因缘积累而成的。
舍利弗啊,就像大海能让无数众生依靠它安稳生活一样,三界中的一切众生也都是依靠萨婆若——也就是无上智慧——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
这里说的"三有",指的是众生所处的三种生命状态: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舍利弗,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你们应当好好领悟。
舍利弗啊,你要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安乐,都是因为菩萨才出现的,也都是依靠菩萨才存在的。为什么呢?舍利弗,因为菩萨发起了菩提心,并且一直坚持修行从不间断,这样一步步持续精进,直到最终得到佛陀的授记;得到授记之后,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证得这种无上智慧之后,就开始转动法轮宣讲佛法,这时无论是出家的沙门、还是在家的婆罗门,或者是天神、魔众、大梵天王,以及其他任何存在,都没有能力像这样宣说如此究竟的真理。正是因为听闻了菩萨宣讲的佛法,才出现了四类修行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依靠这个殊胜的因缘,众生获得了无量的快乐,获得了天人的快乐,最终获得了解脱的究竟安乐。
舍利弗,你心里怎么想?这个法是从哪里生起的?
慧命舍利弗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这些众生确实是从菩萨的教法中诞生的。”
舍利弗,你怎么看?这三界中的所有好处,无论是财富还是供养,一切其实都是菩萨过去修行所种的恩德。这世上,有谁能真正报答得了这样的恩情呢?
慧命舍利弗恭敬地说:“世尊,这样的恩德实在无法报答。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修行能生发出一切善法,利益众生啊。”
佛陀告诉舍利弗:“好比有个穷人一贫如洗,而一位大富豪家财万贯。这位富豪怀着慈悲心,将财物布施给穷人,成百上千、无量无数的金银财宝都慷慨相赠。这样依次布施给第二人、第三人、第四人,乃至百千万人,乃至无量无数的众生,最终普及一切众生。这位富豪将所有财物全部施舍;更给予众生无畏庇护,帮他们消除恐惧,所有冤家对头、牢狱之灾、争斗纠纷之类的怖畏全都得以解脱;又使他们远离堕入恶道的恐惧;还赐予无量天人的安乐。
在这些受施者中,有一个人为了报恩,将自己仅有的物品分成一百份,拿出其中一份送给先前布施的富豪,给出之后心想:‘我已经报答恩情了。’舍利弗!你认为如何?这位大富豪如此造福一切众生,如此利益一切众生,而那众生仅将百分之一的微物回赠,算得上报答恩情了吗?”
慧命舍利弗尊者回答:“世尊,确实无法完全领会。”
佛陀说:“正是如此,舍利弗!菩萨也是这样。舍利弗,就像怀着慈悲心的人利益一切众生,但即使将一百份财物中的一份给予一个众生,这样的慈悲心也远远不够。同样道理,舍利弗,假如有人用一切欲乐供养、恭敬承侍大乘修行者,甚至终身不懈,这样的人虽然作了如此殊胜的供养,仍然未能报答菩萨恩德的万分之一。”
这时,世尊对智慧高深的舍利弗说道:"好啊,好啊!舍利弗!你如今真是我真正的弟子!你能遵从我的教导、深刻理解我的话语。舍利弗啊,一切众生即便为菩萨舍弃自己的血肉、皮肤、筋脉、骨骼,甚至千百次献出整个身体,这样的付出也报答不了菩萨恩德的百分之一;哪怕是千分之一、亿分之一、百千亿分之一,乃至用任何数字来计算都比不上菩萨恩德的万分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舍利弗,因为菩萨的恩德,是世间一切天人、人类和阿修罗都无法报答的。"
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起追求如来一切智慧的心愿,这就是真正的报恩。为什么呢?舍利弗,因为能够发起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他们所成就的功德将利益一切众生。
舍利弗啊,你看这阎浮提世界里的旃檀树:刚发芽时,就能消除孩童的疾病;长出叶子时,能医治男女众生的病痛;长成大树后,树荫下的人都能远离病苦;开花时,能带来天界般的喜悦;结果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但凡心念向往之人,都能获得不老不病的妙法;即便被砍伐分解,取用木材的人也永不贫困;若用这木材建造房屋,住进去的人不冷不热、不饥不渴。正是如此啊舍利弗!这旃檀树从萌芽到成材,每一阶段都利益众生,从未有丝毫浪费。
舍利弗啊,大菩萨们也是这样:最初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种方法带给众生安乐,就像檀香树刚发芽;发心之后,通过空、无相、无愿这三种解脱法门让心性增长,好比树木长出枝叶;接着安住于无生无灭的觉悟境界,如同树木茁壮成长;继而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犹如树木绽放花朵;最终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就像树木结出果实。
如来碎身后留下的舍利子虽小如芥子,却能持续利益一切众生。就像有人砍伐檀香树,将木材带走使用——如来的舍利子利益众生也是如此;又如同檀香木建造的房屋能让人安居乐业,如来涅槃后,修行人进入寺院礼拜舍利,也能获得清净安宁。舍利弗,这个法门应当这样正确理解。
舍利弗啊,不论是善男子还是善女子,如果有人能发起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那么佛法就不会断绝。一切众生都能获得天人的福报和解脱的安乐,这种利益众生的善行将会永远延续下去。
舍利弗,如果天人的快乐和解脱的快乐能够一直持续不断,舍利弗,难道还能找到与这种快乐相似或相等的快乐吗?
慧命舍利弗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没有任何众生——无论是人、天、梵天、阿修罗还是世间众生——能够报答这样的恩德。即使有人用一劫、百劫、千劫、亿劫乃至无数劫的时间广行善事,也无法报答这份深恩。”
佛陀说:“是的,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报答最殊胜的恩德,这样的人应当发起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舍利弗!这种发心就是最圆满的报恩方式,如同用同等珍贵的心意回报恩情。真正彻底的报恩,不是用世俗的施舍或照顾能比拟的。要想真正报恩,就要生起超越寻常的心念,发起这种最殊胜的菩提心。”
舍利弗啊,想要报答过去如来的恩德,唯一的方法就是发起这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舍利弗啊,想要报答未来如来的恩德,也只有发起这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舍利弗啊,想要报答现在十方世界一切佛世尊——这些正在世间示现、住世教化的如来——的至高恩德,同样唯有发起这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舍利弗啊,有两种人能够对如来作最殊胜的供养。哪两种呢?一种是已经彻底解脱烦恼的人,另一种是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人。
这时世尊当即说偈道:
世尊说有两种人最能供养如来:一种是菩萨,一种是阿罗汉。 真正的供养不是用世间的财物,也不是用三界中的种种资生物品; 能够做到至诚的供养,才是对觉悟者的真正恭敬。
就算用天界和人中最殊胜的色、声、香、味、触去布施供养, 这样的供养,仍不能称为最善的供养。 物质资具的供养,并不是无上的供养; 只有发起菩提心,才是无上的供养。
就算把天界、人间乃至魔世间的一切欲望都施与众生, 这也不算最殊胜的报恩。 真正的觉悟者什么也不缺,心中从不生起贪求盼望; 对这样的人,再也没有比发菩提心更殊胜的供养。
如果有人心中渴望以无上供养来供佛, 就应当发菩提心,发愿未来成佛。 如果有人常盼望修无量的福德, 就应当发菩提心,坚定精进不懈怠。
如果有人希望修习无量的善法, 就应当勇猛精进,以求证得佛的智慧。 如果有人希求天界的快乐,想要远离一切痛苦, 就应当修习成佛的因缘。
如果有人想见到无量无数诸佛, 就应以正信和殷重心,发愿求取佛的觉悟。 如果有人想到达无数不同的世界, 就应勤修精进,以求证得佛的智慧。
如果有人想忆念过去诸佛, 就应发菩提心,实践菩萨行。 如果有人想见到未来诸佛, 就应发菩提心,实践菩萨行。
如果有人想供养现在诸佛, 就应心中好乐,愿利益一切众生。 如果有人对一切众生生起普遍的悲心, 他就已准备发起无上佛菩提。
如果有人想给予众生无上无量的安乐, 他就已准备发起最第一的佛菩提。 如果有人见到受苦的众生而生起慈悲, 他就已种下成佛的因缘。
如果有人心中这样想:“我要觉悟无上大道”, 那么他所获得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言说。
听完这番话,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恭敬地向佛陀请教:“世尊!您方才开示如此深妙的法义,不知有多少众生能因此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呢?”
佛对慧命舍利弗说:「舍利弗啊,你先停一停。你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呢?要知道,如果如来用无上智慧来解说这个道理,众生反而会更加困惑。为什么呢?舍利弗,因为如来的戒律是无量无边的,禅定境界是无量无边的,智慧是无量无边的,神通是无量无边的,总之一切智慧都是无量无边的。舍利弗,就像虚空不可测量一样——你说,虚空是能用思维揣度的吗?」
慧命舍利弗尊者回应说:“世尊,这确实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本身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可以被认知。”
佛陀说:“确实如此,舍利弗。如来所了知的境界,是一切众生、一切声闻、一切缘觉都无法完全知晓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智慧境界,早已超越了声闻与缘觉所能理解的范畴。”
舍利弗尊者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这真是难得啊!那些众生能够如此坚定地发起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愿心。”
佛说:“正是这样,舍利弗。将来会有菩萨真正生起坚定不退的求道之心。”
智慧出众的舍利弗尊者向佛陀请教:“世尊,菩萨应当如何真正坚定自己的修行决心?”
佛陀问舍利弗:“假如整个阎浮提世界的所有众生——不论是在陆地上行走的、在水中游动的、在空中飞翔的,还是在地底生活的——这些众生结束原本的生命后都获得了人身。此时有一个人教导所有这些众生持守五戒、践行十善业道。舍利弗,你认为这个人所获得的福报多不多?”
舍利弗回答:“非常多,世尊!这人的福德大得无法形容。”
佛陀告诉舍利弗:"我再进一步说明,你应当明白:假如有人教导阎浮提所有众生遵守五戒、十善业道,这样的功德虽然很大;但若是有人能使一位众生产生坚定的信心并依教奉行,所得的福德更胜过前者。舍利弗!你认为如何?假如有人让阎浮提一切众生都生起信心并依法修行,这个人因这样的善因缘,获得的福德难道不多吗?"
舍利弗回答:“非常多啊,世尊!这个人的福德之大,实在找不到任何比喻能够形容其万分之一。”
佛陀告诉舍利弗:“就算有人能让整个阎浮提世界的所有众生都树立信心、修行正道,这样的功德虽然很大;但假如有人能让哪怕一个众生真正领悟佛法、依教奉行,他所获得的福德远远超过前者。”
舍利弗,你觉得呢?如果有人能让全世界所有众生都依照佛法修行正道,这个人因此获得的福报多不多?
舍利弗回答:“非常多,世尊!这个人的福德大得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佛陀告诉舍利弗:就算有人能让整个阎浮提的所有众生都依照佛法修行,这样的功德虽然很大,但还不如帮助一个人证得初果的功德更大。
舍利弗,你觉得呢?如果有人让整个阎浮提的众生都证得初果,这个人因为这样的善行,得到的福报多不多?
舍利弗回答:“非常多,世尊!这人的福德大得无法形容。”
佛陀告诉舍利弗:"就算有人能让阎浮提所有众生都证得初果,这样的功德虽然很大,但假如有人能让一个众生证得二果,他所获得的功德福德,还要超过前者。"
舍利弗,你的想法如何?假如有人让整个阎浮提的一切众生都证得第二果位,这个人因为这样的因缘,所获得的福报多不多?
舍利弗回答:“非常多,世尊!这人的福德大得无法形容。”
佛陀告诉舍利弗:"就算有人能让整个阎浮提的众生都证得二果,这样的功德虽然很大。但要是有人能让哪怕一个众生证得三果,他的福德其实更殊胜。"
舍利弗啊,假如有人能让整个阎浮提的众生都证得第三果位,这样的福德固然很大。但要是有人能让哪怕一个众生证得阿罗汉果位,他所获得的福德远远超过前者。
舍利弗,假如有人能让整个阎浮提世界的众生都证得阿罗汉果位,这样的福德已经很大了。但要是有人能让一位众生证得缘觉的果位,他所获得的福德反而超过前者。
舍利弗啊,假如有人让整个阎浮提世界的众生都证得缘觉的果位,这样的功德虽然极大,但比起让哪怕一个人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后者的福德远远超越前者。
舍利弗,假如有人让整个阎浮提世界的众生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功德固然很大。但要是有人能让一个众生安住于不退转的修行境界,他所获得的福德远远超过前者。
舍利弗啊,假如有人能让整个阎浮提世界的众生都安住于不退转的修行境界,这样的功德已经很大了。但要是有人能让哪怕一位众生真正安住于无生法忍的境界,他所获得的福德远远超过前者。
舍利弗啊,假如有人能让整个阎浮提世界的众生都达到无生法忍的境界,这功德已经很大了。但要是有人能帮助哪怕一个众生快速成就无上佛智,这样的福德远远超过前者。
舍利弗,假如有人能让整个阎浮提世界的众生都快速证得无上智慧,这功德已经很大了;但若是有人能为他人详尽解说这个法门——这个能生菩提心、能降伏魔障,揭示五蕴本无实我、超脱十八界束缚,破除六尘执着、灭尽烦恼,净化善法种子、断除染污杂念的《一切法高王经》,他所获得的福报功德更胜过前者。
舍利弗,我们先不说整个阎浮提的众生。你想象一下,四方天下所有世界的众生,甚至扩大到一千个世界、两千个世界、三千个世界,乃至无量无数百千个世界——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十方所有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这些世界里的所有众生,无论是有形体的、没有形体的,陆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卵生的、胎生的、湿生的、化生的,乃至有思想的、没有思想的,所有这些众生,假如他们都结束了过去的存在,全部转生为人。
这时候,有一个人来教导所有这些众生,让他们持守五戒、修行十种善业。舍利弗,你觉得这个人因为这样的因缘,所得的福报多不多?
舍利弗回答:“非常多,世尊!非常多,善逝!他获得的福报多得无法计算。”
佛陀告诉舍利弗:你现在应当明白这个比喻。舍利弗,假如有人让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都修行成就——从最初的信行、法行,到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乃至辟支佛道,最终安住无上正等正觉,获得不退转的智慧、无生法忍和一切种智,这样的人所积累的福德已经无量无边。但若是有人能为他人广泛解说这部《一切法高王经》,舍利弗,后者所获得的福德远远超越前者,是最清净、最殊胜、无与伦比的至高福德。
舍利弗啊!这个殊胜的法门,是真正发大愿心的菩萨大士们所修持的,菩萨应当这样修行。舍利弗!如果有人能听闻这部《一切法高王经》,要知道这个人就是菩萨大士了。这样的人绝不会退转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是真正的福田、无与伦比的存在、独一无二的修行者、值得铭记的圣者、能渡越苦海的导师、安住寂静的觉悟者、调伏妄心的大师、本性清净的解脱者、具大雄力的修行人、如狮子般无畏的勇者、最胜第一的伟男子、超越常人的大丈夫、宛如天龙护世的尊者、诸天敬仰的天中天、通达无碍的智者、超越束缚的自由人、践行菩萨道的行者、圆满成就的觉者、一切功德皆得圆满的圣贤,他就是无量功德的汇聚者。
这时世尊当即说偈道:
如果有人发心修行菩提道,这便已踏上觉悟之路; 这样的人心怀善念,只是暂时未能彻悟如来智慧。
若有人发起菩提心,所获福德无法衡量; 世间一切有漏福报,都比不上菩提心的功德。
纵使有人令无量世界一切众生, 皆获得殊胜果位乃至无上成就。
这般层层递增的福德, 比起菩提心的功德,仍如微尘般渺小。
若能广为宣说这部无上经典, 或潜心修学此经者,便是世间珍贵福田。
听闻此经并能悟得本性清净之人, 可谓安住寂静境界,是佛陀真正的传承者。
听闻此经时能生起信心者, 堪称调伏烦恼的解脱勇士,天人共尊的狮子吼。
演说此经中无上法要者, 实乃三界最尊贵者,众生中最殊胜的觉悟者。
听完佛陀的开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这实在太难得了!您竟然能在这部经中,如此精要地概括了菩萨修行的核心。有些菩萨历经无数劫修行菩萨道,却还未证得无上佛智。而世尊在此经中阐明的无上智慧法门,若有众生能直接从您口中听闻,这样的众生真是获得了最殊胜的利益、第一等的善缘啊!"
慧命舍利弗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据我理解您所说的法义,不仅过去已入涅槃的诸佛世尊都曾为众生宣说这个法门,而且这个法门在所有过去佛所说的教法中是最为殊胜第一的。世尊!未来世的诸佛世尊也必将为众生演说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在未来佛所说的教法中同样是最为殊胜第一的,这就是一切法高王法门。世尊!现今住世的诸佛世尊正在为众生宣说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在现在佛所说的教法中也是最殊胜第一的。世尊!虽然我从您这里已经听闻过许多法门,但恳请您再次为我们宣说这个无比殊胜的法门。”
佛陀对慧命舍利弗说:“舍利弗啊,这部经典的内容,只有佛陀才能完全明了其宣说的时机。佛陀能洞察众生内心的信解程度,根据众生的接受能力而说法。舍利弗,这种智慧是佛陀独有的境界,不是声闻和缘觉修行者所能达到的。”
舍利弗啊!当佛陀讲解这个法门时,有八万四千人过去从未发过求觉悟的心,这次听闻此经后真正发起了菩提心;六万众生证得了无生法忍。又有七十亿欲界的天人,过去未曾发过菩提心,如今听闻此经也发起了觉悟之心;三亿众生获得了柔顺忍。还有数不清的地神、天龙、夜叉等众生,原先未曾发过菩提心,这次听闻此经后都发起了菩提心。舍利弗!正是由于如来透彻观察到这样的深远意义,才为广大众生宣说这个殊胜的法门。
这时,成千上万的众生——包括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在家修行的优婆塞、优婆夷——都恭敬地合起手掌,目不转睛地仰望着佛陀庄严的面容。
那时,世尊安详地露出微笑,从口中放出无量色彩的光芒,种种颜色的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这殊胜光明遍照一切之后,又收回到世尊的口中。
这时,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啊!您为什么露出这样的微笑?恳请您为我们说明其中的因缘。"
佛陀问慧命舍利弗:“舍利弗啊,你看见了吗?现场这么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全都合掌注视着佛陀,目光一刻都不曾移开。”
舍利弗恭敬地回答:“世尊,我已经真正明白了!”
佛陀告诉舍利弗:“这四部弟子们都在修行大乘法门、实践菩萨道。舍利弗啊,他们的心念和修行,我都完全明了。舍利弗,你要知道,如果从如来境界来看——过去不可得,未来不可得,现在也不可得。舍利弗,这些众生的修行,在五蕴中不可得,在十八界中不可得,在十二处中也不可执取。舍利弗,这就是菩萨所行的无上平等之道。”
佛陀说到这位菩萨修行时,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发生大震动,表现为:震动、全面震动、普遍平等地震动;勇猛震动、全面勇猛震动、普遍勇猛震动;如狮吼震动、全面如狮吼震动、普遍如狮吼震动;地涌震动、全面地涌震动、普遍地涌震动;觉醒震动、全面觉醒震动、普遍觉醒震动。魔王波旬的宫殿开始崩塌,其余魔众也都纷纷坠落。对此有偈颂说道:
清晨击溃魔军的力量,它们再也无法卷土重来; 正如佛陀所揭示的真理,一切烦恼彻底消尽。
五蕴之魔与烦恼魔,如今衰败无力; 因为听闻如来开示,知晓万法本是空性。
群魔见到真理威光惊慌恐惧,听闻离戏论之法; 既然诸法本就不曾生起,又怎会有所谓的灭亡?
那个魔王波旬摔到地上后,立刻对着如来说了一首偈子:
「太好了,您是独一无二的佛陀!请您赶快给我一些安心的话;我现在担心生命快要结束,被忧愁牢牢困住了。」
魔王波旬得到佛陀的开导后,当下便消失不见了。
如来说完这个法门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心中充满欢喜,那些刚出家不久的新学比丘,以及天界众生、世间凡人、阿修罗、乾闥婆等,听闻世尊说法后都心生无量欢喜。
佛說一切法高王經(丹本一名:一切法義王經)
一切法高王經翻譯之記
魏朝大丞相渤海国王的德行与天相配,臣子们自然遵循圣贤之道。他冥冥之中契合了如来殊胜经典的名称——正是这部《一切法高王经》。尚书令仪同高公深通佛法,为积聚无上福慧,主持了这次殊胜的翻译。他恭敬汇集梵文原典,重新弘扬这项伟业,凭借佛法加持得遇如此妙典,特请通达佛法者译为魏朝语言。
由大乘学人沙门昙林与婆罗门客瞿昙流支,在窦大尉的定昌寺共同译经。兴和四年岁次壬戌,六月朔日乙未起译,至二十三日丁巳完成,全文八千四百四十九字。此经所生福德非凡夫所能计量,若有形相,虚空也无法容纳。凡是书写、读诵、供养此经者,虽暂处生死轮回,菩提觉悟已在不远。若有善男子善女子得见闻此经,愿共襄此殊胜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