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通贊疏
阿彌陀經通贊疏序
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詳夫理絕眾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十地以能觀,布慈雲而廕四生、洒法雨而濕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宮、獲真常於覺樹,良以群生業惑、魔黨增強,騰苦海以闢三途、溺慈舟而吞萬善,是以高張教網直指淨方,是入聖之玄門、乃超凡之妙躅,十重淨土約地位以等差、九品蓮臺契根宜之次第,大哉逈拋空有之門、獨頴斷常之表。
佛者覺道已圓,說者悲心演法,阿彌陀者無量壽也,經者常法攝貫也。常則百王不易,法則千代同規,攝則包括眾詮,貫則通連妙理,故云佛說阿彌陀經也。
經:「如是我聞」等。
贊曰:將釋此經,略以六門料簡:第一總敘源由;第二別明宗旨;第三彰經體用;第四翻譯時人;第五論於頓漸;第六正釋經文。
且初第一總敘源由者,佛從因地發弘誓願願渡眾生,今赴宿因故說諸法。故《法華經.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又〈壽量品〉云: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若昔因中若今果位,每皆發願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說諸經。又如論說:菩薩初生時放大光明普遍十方,行至七步觀視四方作師子吼,而說偈言:「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我已得解脫,當復度眾生。」為酬此願故說諸經。
問:「世尊說法處會頗多,何故祇園又談慈典?」
答:「餘處說法意趣不同,《維摩經》即折其偏執,《法華經》即引入一乘。此經起由為破三輪故。三種輪者:一為破無常輪,有情無情皆是無常,令生覺悟捨無常故;二為破不淨輪,有情無情皆是不淨故,生歸淨土蓮華化生,捨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淨也;所居淨土無諸穢惡,破器世間不淨也,為破不淨輪故;三為破苦輪,諸眾生為苦逼迫故,令歸淨土除此苦故。為破此等三種輪故,故說此經。又為接引二種眾生故:一為接引懈怠眾生,怯修大行多諸退屈,故說此經,因微果著令身不退,故經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便得往生等;二為散亂眾生馳流諸境沈淪惡道故說此經,指示西方令心專注故。」
問:「處處說法皆破三輪,何故此經獨彰慈意?」
答:「別經之內雖破三輪,斷捨時長,不同此典,故說為破三輪。」
第二別明宗旨者,此方先德總判經論有其四宗:一、立性宗,《雜心》等是,立五聚法有體性故;二、破性宗,《成實》等是,破法體有性,唯有相故;三、破相宗,《般若》等是,破法相狀亦成空故;四、顯實宗,《涅槃》、《華嚴》、《法華》等是,顯於真實中道義故、捨化城而歸寶所等故。此經乃是第四宗也。
依文判教,教但有三,以類准宗,宗乃有八。教但三者:一、多說有宗,說《阿含》等小乘教是;二、多說空宗,《中》、《百》、《十二門》、《般若》等是;三、非有宗,《華嚴》、《深密》、《法華》及此經等是,有為無為名之為有,我及我所名之為空,此等三教處所廣明。宗有八者:一、我法空有宗,犢子部等是;二、有法無我宗,薩婆多等是;三、法無去來宗,大眾部等是;四、現通假實宗,說假部等是;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等是;六、諸法但名宗,一說部等是;七、勝義皆空宗,《般若》等經、龍樹等說《中》、《百論》等是;八、應理圓實宗,《華嚴》、《法華》等及無著等說中道教是。此經乃是應理圓實宗收,即淨土為宗。
更有二宗:一、不說法宗;二、說法宗。且不說法宗,龍軍等言:佛唯有三法,謂大定智悲久離戲論曾不說法,由佛慈悲本願緣力,眾生識上文義相生。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故無性云:隨墮八時,聞者識上真非真說聚集顯現,以為教體。故經云:始從成道終至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如母嚙指子生喚解。二者親光等言:佛身具有蘊處界等,由離分別名無戲論,豈不說法名無戲論,謂宜聞者善根本願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聞者識上雖不親得,然似彼相分明顯現,故名我聞等。世親說言:謂餘相續識差別故,令餘相續差別識生,彼此互為增上緣故。由此護法等隨機就事教說三乘。此經即是大乘所攝,三藏之中菩薩藏收,十二分中無問自說教。
問:「白蓮華教待請方宣,淨土經文因何自說?」
答:「說《法華》而待請,恐生輕慢之情;談淨土以自宣,為顯慈悲之意。旨者旨趣,令捨穢土趣向淨方之旨也。」
第三彰經體用者,且體即教體,以五門分別:一、攝相歸性,皆以真如為體;二、攝境從心,一切唯識;三、攝假從實,即不相應攝歸色心心所;四、體用別論門,即能緣四蘊收本質相分,各別攝自他有差別故;五、聚集顯現門,如聞諸行無常四字,聚集顯現以為教體,唯取佛本質聲名句文四法為體。若取影像教體,便成有漏。若唯取有漏影像為體者,即應真實三寶應唯有漏無記。若不爾者,如何影像教體?故知但取無漏聲名句文為體,聲是實,名句文等是假。更有諸師出教體如別處說。用者彰穢顯淨為用,又顯實證真之用也。
第四翻譯時人者,此經前後有其四譯: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羅什譯,名「小無量壽經」;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羅譯,四紙;三、永徽六年大唐三藏於慈恩寺譯,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十紙;四、後秦又譯出《阿彌陀經偈頌》一紙,而失譯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羅什法師所譯。
問:「三時之中,此經是何時所攝?」
「因此問故略明諸師判教:初明此土判教;二明西天判教。此土判教而有五人:一、魏時三藏菩提流支,此云覺受,以佛一代時教總判為一時。有二義不同,教似有多:一、教同根異。如天雨是一、所潤三草二木不同等;教法是一,眾生悟解不同,如聲聞緣覺作四諦十二因緣解,菩薩作六度解,約根教似有異。二、理同證異。三乘證理不同,如三獸之度河淺深別,故判教一時。二、宋朝三藏曇無讖,判如來一代時教為頓、漸二時。頓教者,佛一代時有說二空、三性、三無性、八識、二無我等教,皆是頓教,所以《華嚴》聲聞對目不聞等是。漸教者,佛一代時有說四諦、緣生、五八戒等,總名漸教。三、梁朝真諦三藏,判如來一代時教為三時:一有教、二空教、三非空非有教。且有教者,佛初成道七年已後說有教,五年度五俱輪,第六年化舍利弗,第七年度三迦葉,總名有教。二空教,從第八年至三十八年已來總說八部《般若》等是。三非空非有教,從三十九年至臨涅槃時說非空非有教,《法華》、《楞伽》、《思益》等是。四、隋朝崛多、笈多二三藏,判如來教為四時:一生空教、二法空教、三法相教、四觀行教。一生空教,即十二年前說《阿含經》等是;二法空教,即三十八年前說八部《般若》;三法相教者,即三十八年後四十九已來說《楞伽》、《思益》、《法華》經等,廣說百法、三性、三無性、八識、二無我等是;四觀行教者,即說《華嚴》法界觀等是。五、晉朝劉居士,山中隱逸自述意懷,判教為五時:一人天教、二生空教、三法空教、四俱空教、五非空非有教。人天教者,即佛成道後三七日內為提謂長者說三歸五戒十善等,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覺受難云:《提謂經》說五百賈人將受五戒,先懺悔五逆十惡謗法等罪。世尊言四大本淨吾我本淨,提謂得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五百賈人得柔順忍等,皆是證聖,豈是人天教耶?二生空教者,即十二年前說二乘之教是;三法空教,即三十年前說者是;四俱空教者,即三十八年前說八部《般若》是;五非空非有教者,即四十年已來說《法華》、《楞伽》等經是。
「二、西天判教者:一、勝義俱空宗判教、二、應理圓實宗判教。且初那爛陀寺師子覺智光等,依文殊為宗主,判教為三時:一、生空;二、非空非有;三俱空。且生空者,即廣說二乘等教是;二、非空非有教者,即《法華》等是;三、俱空,即八部《般若》是。第二應理圓實宗判教者,即那爛陀寺有論師名戒賢,依彌勒菩薩為宗主,判教為三時:一、有教,一代時教說有處是;二、空教,但說空處是;三、非空非有教,但說非空非有處是,依、圓是有,遍計等無,是真諦,但以將教就時,此非也;戒賢論師將時就教為正。難真諦云:佛成道後第二七日說《華嚴經》,豈是第一時教?又言四十年後非空非有是第二時教者,即佛臨涅槃說《遺教經》,豈是第三時?戒賢將時就教判為正。此經詮淨土,依、圓是有,遍計等無,即是非空非有教也。」
第五論頓漸者,曾得二乘果、發心向大者,名為漸悟,由生數少或全無故;若從二凡而歸大,者即頓悟攝,未曾證悟二乘理故,生數猶多不名漸悟。《涅槃經》云:但說初果迴心八萬劫,乃至辟支迦十千劫。既不說資、加二位劫數多少,明知五果迴心方名漸悟;若七方便迴心但是頓悟收。曾發二乘心、曾修二乘行,求歸大者皆名漸悟,具彼性故、修彼行故,聞思悟解亦名為悟,何必證悟。況復亦有生數少者,謂已定生,即此生及一坐順決擇分等,《涅槃經》且說五果迴心而論劫數,亦不遮七方便迴心亦名漸悟也。故知資、加二位既亦有生數少,明知迴心皆是漸悟攝。此之二師:第一師有教有理、第二師無教有理。此經者,一心不亂十念專精,便往淨土頓拋濁世,即頓教所收,故經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