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略疏序注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序
唐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龍沙章江禪院沙門如山註序
(禪師諱宗密,西川果州人。業儒,登進士,嘗於遂州庠為學。時道圓和尚從成都來,因緣會合,遂禮圓禪師出家落髮。)
元享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
(元者,始也。亨者,通也。利者,和也。貞者,正也。此乾之四德,始於一氣,即天地根本之元氣也。先舉儒學,以顯至覺之理,故曰常樂我淨。常者,非變易。樂者,出苦道。我者,聖所依。淨者,離垢染。此佛之四德,本乎一心,即諸佛本覺之妙心也。)
專一氣而致柔,脩一心而成道。
(精持一氣,柔順應物,脩明一心,道無不備。)
心也者,冲虗妙粹,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洞徹十方。
(竪通橫通,唯是一心,豈去來中外之有乎?)。
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
(四山,即生老病死也。生滅既盡,諸佛現前,有何物而可害乎。性相雙離,實無一法可當情,豈五色能盲正見乎。)
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
(此約菩薩悲願度生,曰真如不昧,善入生死,故能展照,如驪龍頷下珠,而獨耀於滄溟耳。)
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
(此約常住四聖涅槃,自性清淨,如明月孤朗於碧天,高超彼岸。)
大矣哉,萬法資始也。萬法虗偽,緣會而生。
(周易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此明萬法所啟始,相資取於一心。法本不實,皆以外緣會合而生。故論中云:未有一法不從因緣生也。)
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
(此明法從識塵而生,所生不實,故曰幻夢。若能寂而常照,則照用無邊,故曰彌滿。如楞嚴經云:無漏清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故德用無邊,皆同一性。性起為相,境智歷然。相得性融,身心廓爾。方之海印,越彼太虗。恢焉,晃晃焉,逈出思議之表也。
(德用滋彰,無邊妙應。以至境相身心,俱時廓徹,如海澄停。用一法即之,故超出太虗思議之表。)
我佛證此,憫物迷之。再歎奇哉,三思大事。
(華嚴?出現品云:佛子奇哉!無一眾生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於是三七日思惟,以此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間耳。)
既全十力,能摧樹下魔軍。
(佛初成道,於菩提樹下降魔軍)。
爰起四心,欲示宅中寶藏。
(起此慈悲喜捨四心,指示各人自家寶藏。)
然迷頭捨父,悟有易難。
(楞嚴經云,演若達多,以鏡照面,瞋責己頭,不見面目,而乃狂走。法華經云,窮子捨父逃逝。若夫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是悟之易。窮子還家,劣心猶在,且令除糞,是悟之難。)
故仙苑覺場,教興頓漸。
(佛於鹿野苑古仙住處,說四諦十二緣,名漸教。阿蘭若菩提場中,說華嚴,頓教。)
漸設五時之異,空有迭彰;頓無二諦之殊,幽靈絕待。今此經者,頓之類歟?
(初時佛成道後,說小乘阿含等經,名有部教。二時破徧計執,惟談般若,名空宗教。三時說境空心有深密等經,名中道教。四時會權入實,說法華經,名同歸教。五時涅槃會上,直指眾生定當作佛,名常住教。漸異者,於前空有中,已明真俗二諦更迭互彰,今當雙非。頓入禪那,觀幽邃靈妙之心,絕二邊對待之法,故佛判為頓教大乘。)
故如來入寂光土,凡聖一源,現受用身,主伴同會。
(佛入大光明藏,即眾生清淨覺地,現勝應身,與十二大士同住平等法會,故曰主伴。)
曼殊大士創問本起之因,薄伽至尊首提究竟之果。
(此言極證之果,即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也。曼殊室利是文殊,薄伽婆是世尊,皆梵語也。)
照斯真體,滅彼夢形,知無我人,誰受輪轉?
(照此清淨覺相,悟彼無明非實,如夢中人,及至於醒,了無所得,故云滅也。了知無我無人,更有誰受生死。)
種種幻化,生於覺心,幻盡覺圓,心通法徧。
(離幻即覺,便得無方清淨,故曰心通。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故曰法遍。)
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沉;岸實不移,因舟行而騖驟。
(注見本經)。
頓除妄宰,空不生華;漸竭愛源,金無重鑛。
(妄幻為己主宰,若能頓除,則華從空滅,愛根當斷,其源自然漸淨,則如鑛成金,不復為鑛。)
理絕修證,智似階差。覺前前非,名後後位。況妄忘起滅,德等圓明者焉。
(至理不假修為,若起智斷惑求證,是未達平等自性,便顯差別。若覺悟前非,便彰未來果位,何況了忘起滅之妄,是即圓明者焉。)
然出廐良駒,已搖鞭影。
(上根入覺,不假方便,如良馬見鞭影而行。)
薶塵大寶,須設治方。
(背覺眾生,不知自己寶珠,埋在煩惱塵中,必假修行治法。)
故三觀澄明,真假俱入。
(入圓覺者非一路,循性差別,當有三種,謂真、假、俱也。真入,謂泯相澄神觀,即奢摩他也。假入,謂起幻銷塵觀,即三摩鉢提也。俱入,謂非真非假、亦真亦假,即絕待靈心觀,即禪那也。此觀是疏中說。)
諸輪綺互,單複圓修。
(圓覺本無可修,以眾生依於未覺,故假幻力修習二十五種淨輪,摧碾業惑,猶如錦綺五綵交互。單修前三觀,複修二十一觀,交絡重疊。圓修後圓合一觀,故云單複圓修也。)
四相潛神,非覺違拒。四病出體,心華發明。
(我、人、眾生、壽者,潛伏於藏識中,由此不能入覺非覺性,障拒諸能入者,四病即作止任滅。)
復令長中下期。
(注見本經)。
克念攝念而加行。
(三期正念懺悔,曰克念。過三七日後,更不懺悔,一向攝念,再修三觀,是為加行。)
別徧互習,業障惑障而銷亡。成就慧身,靜極覺徧,百千世界,佛境現前。
(三期後別習三觀,非彼所聞,終不可取。徧習,謂徧修三種互習。謂此觀未得,復習彼觀,以此銷滅諸障,漸次修證,成就慧身,靜極覺徧,從於一身至百千世界耳。)
是以聞五種名,超剎寶施福;說半偈義,勝河沙小乘。實由無法不持,無機不被者也。
(是經名云方廣五種名字。若能聞持,勝以積寶布施,教百恒河沙眾生得羅漢果。不如宣說此經半偈陀羅尼門,能總持頓漸修法,巧被三機,無不圓攝。)
噫!巴歌和眾,似量騰於猿心;雪曲應稀,了義匿於龍藏。
(郢中歌曰:巴歌,下曲名也。和者甚眾,喻小乘易於隨順。教中以悟性為真量,求悟者為比量,以比量所證之法,具似量心,一向名邈,如猿心騰躍,或上或下也。陽春白雪,高曲名也。和者彌寡,喻大乘講演,應者稀少,遂致了義之教,隱匿於龍藏之間。)
宗密髫專魯誥,冠討竺墳,俱溺筌,唯味糟粕。
(束髮時習魯國仲尼之誥,弱冠後究竺土瞿曇之文。今雙迷魯竺之書,是不獲魚兔,徒溺筌。齊桓公讀書堂上,有斵輪者告曰:公所讀者,古人糟粕也。謂不得真醇之味。)
幸於涪上,針芥相投。
(涪音浮,在遂州涪江西岸。時師年二十五歲,因謁道圓問法契,心如芥子,投於針鋒。)
禪遇南宗,教逢斯典。
(注見前序)。
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
(師初受經,讀至首卷普眼章中深悟幻滅等文,可謂一軸之中,已明義諦。況復領本師一言印可之下,自此啟鑰開關,心通法遍,大弘圓教無疑矣。)
頃以道非常,道諸行無常,今知心是佛,心定當作佛。
(向以筌之學,非是真常不變之道,乃是無常起滅之行。今會妄顯真,即心是佛。)
然佛稱種智,修假多聞,故復行詣百城,坐探群籍。
(佛稱一切種智。修此智者,須假多聞,意在廣資聞見。如善財歷百餘城,徧參知識。因往謁荊南惟忠禪師,忠曰:傳教人也,當宜導於帝都耳。復見洛陽照禪師,照曰:菩薩人也,益我為友。以至展轉參請,然後止終南山。智炬等誓不下山,徧覽藏經三年,終日坐探群籍。)
講雖濫泰,學且師安。
(昔有蒲城泰法師,不聽而講。圭峯襄陽,因得清涼國師華嚴疏鈔。自欣所遇,未嘗習聽,一覽而講。元和五年,就襄陽初講一遍。下至東都,再啟法席。自愧賢愚有異,故云濫泰。襄陽道安法師,當代宗匠也。人皆曰:學不師安,義不中難。)
叨沐猶吾之納,謬當真子之印。
(東都講次,有門人泰恭,斷臂慶法。留守具申,乞取問華嚴門下,實有此講人否。時圭峯未見清涼疏主,恐失招承,遂遣人持書,遙敘門人之禮,講非孟浪,有所悟由云云。清涼答書云:領入教旨趣,悽然心納。吾自講以來,或面言心受,展轉分照,盈乎異域。然伯牙絕絃,仲尼傾蓋,亦籍形聲。矧乎不面而傳,意猶吾心未之有耶。非憑聖力,必假宿因,當自慰爾。輪王真子,可為喻也。倘或一面,印所懸解,復何加焉。真子者,華嚴十地菩薩受位喻。輪王千子,取正后所生,方受灌頂也。)
再逢親友,彌感佛恩。久慨孤貧,將陳法施。
(法華云:譬如有人至親友家,指示衣珠,常得如意。親友即佛也。故圓師曰:此經諸佛授汝,與夫諸師傳授,皆喻親友。圭峯云:觀今之事,可驗宿因。定知前生曾承慈誨,今日復聞,故云再耳。以此知恩報恩,常歎無道學益人,無法財濟用,得非孤貧乎?將陳資生之檀,著述已下名教。)
採集般若,綸貫華嚴,提挈毗尼,發明唯識。
(元和十四年於興福寺採集無著、天親二論,大雲肇公疏注,纂成金剛經一疏一鈔。長慶二年在豐德寺取華嚴經大䟽中要切者,綸次貫穿一經,勒成五卷,題曰華嚴綸貫毗尼五部律乘。辭繁義廣,難資撿朿,遂挈出合用之文,集成三卷。於上都得壽寺撰成唯識疏二卷,故曰發明。)
然醫方萬品,宜選對治;海寶千般,先求如意。
(醫方雖有萬品,宜取對治其病,則眾方皆非。海寶雖有多般,但取如意之珠,則眾寶皆備。)
觀夫文富義博,誠讓雜華,指體投機,無偕圓覺。
(華嚴經上中下本,各有無數偈品,與涅槃等經,指為雜華。若直指妙窮之體,唯投最上之機,無如圓覺,頓入佛境。)
故參詳諸論,反復百家,以利其器,方為疏解。
(先明起信、唯識、智度、瑜伽等論,後覽報國寺惟慤法師疏一卷、先天寺悟實禪師疏二卷、薦福寺堅志法師疏四卷、海藏寺道詮法師疏三卷,反復推窮,互明得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可為之疏解。)
冥心聖旨,極思研精,義備性相,禪兼頓漸,勒成三卷。
(大疏)。
以傳強學。
(冥會真心,契合聖旨。復能極盡神思,研窮精要。合宜之義,備乎性相兩宗。禪那之門,兼於頓漸二教。約成大疏法義,廣開傳付上根。強學流通,慧種無窮。)
然上中下品,根欲性殊,令將法彼曲成,從其易簡,更搜精要,直注本經。
(上根欲其廣而厭其略,中根在乎廣略之間,下根可知矣。以其本性差殊,亦只隨機圓攝。今將略疏,取法天地易簡之道,委曲成就萬物之理。蓋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大造發育,皆從易簡,各得其宜。故圭峯復於廣疏中,搜其精要之文,直箋注於本經之下,成略䟽二卷。以對廣得名,故云略也。)
庶即事即心,日益日損者矣。
(有學而無道,即事者也。有道而無學,即心者也。即事之心,益日損而萬行交嘆。即心之事,損日益而千聖同歸。庶幾為學為道,損益兼之。如山學業荒蕪,略明圭峯之意。苟能游泳乎損益之外,俯仰乎道學之問,同於得者未嘗得之,同於失者未嘗失之。既能忘得失之所同,予亦如斯文未喪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