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記
無量壽經記卷上
釋 玄一 集
□□□□□□□□□□□□□□□者,早□□□□□□尊□念諸佛耶□□□□別。別中有五:初言奇特之法者,依神通輪現相異常故。又說瑜伽第九十六卷云:復次如來有二種甚希奇法:一者顯示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二者顯示一切有情自作佗作皆無失壞。解云:今此中住皆無失壞義,故言住奇特法。如住下說法藏比丘大願皆是不失壞故,諸善惡業皆不失壞故。又說瑜伽三十八云:如是菩提名為最勝,七種最勝共相應故。云何名為七種最勝?一者依最勝故名大丈夫者,二者正行最勝故名大悲者,三圓滿最勝□□□□□□□□□□□故名大戒者及大法者,四者智最勝故名大慧者,五者威力最勝故名大神通者,六者斷最勝故名大解脫者,七者住最勝故名佗安住廣大住者。解云:此七中,初據外相,后約內德。今阿難見外最勝相,而念內德,故從此嘆言。言住奇特之法者,總嘆六最勝。言今日世雄住佛所住者,歎第七、住最勝。言今日世眼住道師之行者,嘆第三、正行最勝。言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者,嘆第四、智最勝。言今日具尊行如來之德者,□□謂第六、三、五法位云:更無加上,名曰世尊。諸佛□□□□能制眾魔,雄徤天故,名曰世雄。住於五眼,引導眾生,照見無過,名曰世眼。住於四智,孤檦猶秀,名曰世英。五天中最故,名為天尊。言五天者,如涅槃說:一者、世天,謂世人王,名為天子;二者、生天,謂四天王,乃至非想;三者、淨天,謂須陀洹等;四者、義天,謂諸菩薩解諸法空義故;五者、第一義天,謂佛如來坐□□□佛性不空義故。
去來現佛(至)念諸佛耶。
述曰:第□□□□二:初、舉意;二、何故下,舉相。結問□□□也。法位□□相念,以三上心者,故佛今嘿然,現相□□不自照乎等□□□□□□定辭。又說三世佛,佛佛相念者,諸佛屬緣,佛及佛事,合言佛佛相念。然即昔來,事無不思,何用別相?若有所不念者,可謂有別所念,故更現別相。更須別相者,今佛有不念初耶?
何故(至)光光乃爾。
述曰:結問如文。
於是世尊(至)問威顏耶。
述曰:第四敘興分,於中有二:初歎問合儀,二如來下敘興世意。前中有三:初如來反問,二阿難奉答,三嘆今問。此即初也。
阿難白(至)問斯義耳。
述曰:二、阿難奉答,如文。
佛言善哉(至)問斯慧義。
述曰:三、嘆今問。言問斯慧義者,如來現相者,欲說淨土法門。彼淨土法門是慧境界,故言慧義,即是境界阿毗曇也。
如來以無盡(至)出興於世。
述曰:第三敘興世意,於中有二:初總,二光闡道教下別。此即初也。言無盡大悲者,盡未來際無窮盡故。亦有本云無,蓋謂無有加過故。
光闡道教(至)真實之利。
第二別,於中有五:初以法濟世,二□□□逢,三嘆問多益,四其知難量,五身□□世。此即初也。
□上住智(至)時時乃至。
述曰:二文也。
今所問者(至)諸天人民。
述曰:三文也。
阿難當知(至)無能遏絕。
述曰:四文遏(音阿達反,實塞也)。
以一飡之力(至)光顏無異。
述曰:第五身興踰絕世也。於中有三:初標立,二所以下嘖所由,三如來下示所以。言一飡食者,凡食有四種:一不淨依止住食,謂欲界凡夫。二清淨依止住食,謂諸羅漢。三淨不淨依止住食,謂上界及有學人。四示現依止住食,謂佛世尊。其佛示食時,諸天轉接,將生□□□□諸佛意所許。然依未現,以一飡□□□多劫,此即□□□□□□無損,如文。然現殊光者,且為說殊勝之法故。
所以者何?
述曰:二、嘖所以問意。既現殊相,何故光顏無異?此中佛答意,約實德說。反嘖之意,執跡為難。
如來定慧(至)自在。
述曰:三、如來釋所以,如文。
阿難(至)汝說。
述曰:第五正說分,於中有三:初勅聽,二對曰欲聞受耳,三佛告下廣說。第二文中願樂欲聞者,但為聞也。一云顯三聞也,謂願聞、樂聞、欲聞,如次為生三慧。是故十地論云:聞法人者,如渴求水、如飢求食、如□□□,其次第今生三慧。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至)佛世尊。
三、廣說中有二:初、古佛興世;二、時有國王下,明有王脩行。初中,先明時劫;後錠光如來下,明化王。又前可見。地持云:廣諸思議,故言不可思議。言智者,智度論云:劫者,秦云分別時節也。亦央,梵阿僧祇,此云無數。王免云:央,盡也。錠(普定實有足曰錠,無足曰燈。錠光,燃燈也)。言世自在王佛者,世間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饒,即自在義,名為王也。言如來者,本地云:語無虗妄,故名如來。智度論第二卷云:如法相說,如法相解脫,如諸佛安隱道來,佛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為多陀阿伽度。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言應供者,瑜伽八十三卷云:所言應者,應受供養故。智度論云:云何名阿羅訶?阿羅名賊,訶名殺,是殺賊。復次,阿名不,羅訶名生。復次,阿羅訶名應受供養。言等正覺者,應言等覺、正覺,如次量智、理智是也。智度論云: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案云:應言正知、遍知、知者,即是等覺。言明行足者,八十三卷云:明行圓滿,所謂三明,遮、行、行、行,皆悉圓滿。又復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皆悉圓滿。前是行行,後後是住行。此中清淨身、語、意業,現行正念,是行圓滿;密護根門,是遮圓滿。由此二種,顯示如來三種不護無忘失法。由不造過世間靜慮,遮自苦行。樂云:若具言明及行圓滿,明謂三明:一、宿住隨念明,二、生死智證明,三、漏盡明。行謂合二,行開三。合二者:一、行行,二、住行。開三者:一、遮行,二、行行,三、住行。此中前二為行行,故言合二。其遮行能遮過,非行行能行善行。□□住心取量智相應定,故言世間□。智度論十二卷云: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緣行業,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緣際會不失,是名明。直知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神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羅漢、大辟支佛所得。案云:問:通障與明障為同為異?答:若於利根無別,若於鈍根有異。何以故?若利根者,斷通障時,更無明障,故明二障無別。其鈍根者,雖得□通,而不得明,故知有異。□□□名身業、口業,唯佛身、口業具足,餘皆有失。是故知明、行具足。案云:瑜伽亦明能起意業,此論取所起身、口,是故彼廣此狹。言善逝者,八十三云:謂於長夜具一切種自利、利他二功德故。案云:或有住而無善,如不得利;或有住以有善,如得利益。今佛如后人,故言善逝。智度論十二卷云:脩伽陀,脩,秦云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說,是名好去。好說好去者,種種諸障三摩提無量等諸大智慧去。如說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說者,如諸實相說,不著□□弟子智慧力(云云)。如是觀察弟子智力而為說法,是名好說。言世間解者,如八十三說:謂於一切種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善通達故。智度論十二卷云:路伽備,路伽,秦云世。備名知,是名世間知。問曰:云何知?答曰:知二種:一者眾生,二者非眾生,及如實相知世間盡。言無上士調御丈夫者,如八十三云:無上丈夫調御士者,智無等故,無過上故,於諸法是大丈夫。多分調御無量丈夫,最第一故,極尊勝故。案云:佛即大夫,又多分御丈夫故,由是二戒故□□□。智度論十二云:阿耨多羅,秦云□無上。問曰:云何無上?答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會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云云)。阿名無,耨多羅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實清淨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語言道故,亦實清淨故。以是故名無答(云云)。富樓沙曇藐波羅提,富樓沙,秦云丈夫。曇藐,秦云可化。波羅提,秦云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濡美語,有苦切□□雜語,以此調御合不失道□□,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問曰:如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答曰:男女中男大,女屬男故,男能辨大事故。復次,女人有五礙,不得作轉輪王、釋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三界法王,以是故不說。復次,佛為女人調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來,必有侍從。如是說丈夫,上根、無根及女盡攝。以是因緣故,佛名可化丈夫御師。一云:□具有□多分□更不相違□□□□。八十三卷云:天人師者,由彼天人解是深義,𤏊脩正行有力故。智度論十二卷云:舍多提波□魔㝹舍南。舍多,秦云教師。提婆言天,魔㝹舍南言人,是名天人教師。問曰:佛能度龍、鬼、神等,隨解道中生者,何故獨言天人師?答曰:雖度解脫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復次,言天即攝一切天人,言人即盡攝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即天大,地上即人大,是故天即天上盡攝,說人即地上盡攝。□云:必無□□□□下有於天地之上,故□□□。言佛者,八十三云:言佛陀者,謂畢竟斷一切煩惱并諸習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智度論十二卷云:佛陀,秦云知者。世尊者,八十三云:薄伽梵者,怛然安坐妙菩提坐,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故。智度論十二卷云:路迦耶陀,秦云世尊。八十三云:此中如來,是初總序應正等覺,謂永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故。於其別中,略有二種,所謂共德及不共德。於共德中,□□□說諸□□□□□解明行圓滿等句,是不共德。案云:二乘於八解脫等定障,得□解脫所知障,亦名共□。□□□中,幾自利?幾利佗?答:有說:初五自利,次四利佗,後一俱利。遠法師云:前五自利,后五利他。今謂不爾。何以故者?言無虗妄,何必自利?明應義中亦云:應作世間無上福田等,是何自利?應作是解:初二俱利,次三自利,次四利佗,后一俱利。問:三十八云:三性法中,現前等覺,故名為佛。是何利佗?解云:能令解佗三性法故。□□□□佛若□□□□□□有何差別?唯以如實覺了一切諸法,約自利說。顯示善惡,□□捨惡,據利佗說。問:十號中,□□□號,以何最勝之所顯示?答:正行最勝,是利佗故。四令三,□□所攝。所依最勝,以丈夫士所攝。斷、住、圓滿、威力,四種最勝,三自利。令三俱利,一分所攝。智最勝者,正遍知所攝。問:若正行最勝,利佗攝者,何故?解:正行最勝云:由諸如來,自利利佗,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念愍世間,令諸人天,獲得義利,利益安樂,而行正行,故名正行最勝。□云:利佗必由自利義故,且作此說。是以下云名大悲者,又說通自利利佗。然據一相,故名大悲者也。
時有國王,聞佛說法,
述曰:上來古佛興世已,自下第二有王脩行。於中有七:初聞法,二發心,三出家,四嘆德,五讚佛,六敘請,七說法。此即初也。言聞佛說法者,聞世自在王佛說法。法位云:然不知說何法相?今准文相說理、事、法。理者,大乘二空之理。既聞大乘之二空理,故發無上道心。事者,淨佛國土事。聞此事故,下文中願言義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等故。
心懷(至)道意。
述曰:二、發心,言無上正真道。言發意者,明能求心。
棄國(至)法藏。
述曰:三、出家學道,不領尊位,如觀草土;捨離五欲,如棄涕唾。言沙門者,法位云:此反寂。或遠云:此反息惡。玄奘云:梵本正音室羅摩拏,或言舍羅摩奴,此云功勞。脩道有多勞也。言沙門行者,是持業釋,功勞即行故。即是五支不放逸行:一、過去所犯,如法懺悔;二、未來當犯,如法懺悔;三、現前所犯,如法懺悔;四、如所行,如所住,專心故護持,是名已作不放逸行;五、依已作不放逸行。案云:前有二種,謂作為止。作名所行,止名所住。言名曰法藏者,此出家名所聞法教,護持不失,故名法藏。俗名龍珍王。此王入山修道時,中臣之二女隨入學道:一名緣波那,二名洗澤河。法藏山南,二女山北。鈔:然修行彼時,國王成今彌陀,彼祿那今是觀世音是,洗澤河今是大勢至是也。今此經文於世自在王佛發心修行。若據悲華經,寶藏佛所發心修行,是故彼經第二卷云:佛告寂意菩薩:善男子!我於往昔過恒沙等阿僧祗劫,此佛世界名那提嵐,是時大劫名曰善持。案云:釋迦佛言:我憶往昔劫寶藏佛世界名那提嵐。是故下云:此世界當名娑婆也。彼文殊師利南方成佛時,彼佛土廣大,故此娑婆世界亦入彼土分。是下云:今方汝文殊師利於未來世過二恒河沙等無量無邊阿僧祗劫,入第三無量無邊阿僧祗劫,於此而方,有佛世界,名清淨無垢寶真。此散提嵐界,亦入其中。彼世界中,有種種莊嚴。汝於此中,當成阿耨菩薩,號普現如來(云云)。佛世尊!於彼劫中,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知占相時,生一子,有三十二相瓔珞其身,八十種次第莊嚴。以百福成就一相,常光一尋。其身圓滿,如尼拘盧樹。諦現一相,無有厭足(云云)。法服出家,成阿耨菩提(云云)。爾時轉輪王,諸佛及聖眾,於三月中,受我供養。如來嘿然許之(云云)。時轉輪王,頂載一燈,肩荷二種,左右手中,執持四燈。其三膝上,各宜一燈。兩足趺上,亦各一燈。如是竟夜,供養如來。佛神力故,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三禪。轉輪聖王,所受快樂,亦復如是。供養終竟三曰(云云)。時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終竟三月,供養如來及比丘僧(云云)。第二王子,名曰尼摩。終竟三月,供養如來及比丘僧。如不眴太子,所奉噠嚫,如上所說(案:噠嚫者,翻布施)。第三王子,名曰王眾(云云。三十八名,經文自列)。是時聖王,及其千子,如是供養,滿二百五十歲。第三卷云:爾時寶藏如來,復作是念:如是等無量眾生,已不退轉於阿耨菩提。我今當與各各受記,等為眾現種種佛土。爾時聖王,聞是記已,即起合掌,長跪白佛。最白佛言:世尊!我今貢寶,欲得菩提。如我先於三月之中,以諸所須,供養於佛及比丘僧。如是善根,我今迴向阿耨菩提,終不願取不淨佛佛土。世尊!我先已於七歲之中,端坐思惟種種莊嚴清淨佛土。世尊!今我從願,令我成阿耨菩提時,世界之中,無有地獄、畜生、餓鬼;一切眾生,命終之后,令不墮於三惡道中;世界眾生,皆作金色,人天無別,皆得六通(云云)。願我世界,無有女人及其名字;一切眾生,等一化生,壽命無量(云云)。爾時,寶藏如來讚轉輪王言:善哉,善哉!大王!今者所願甚深,已取淨土,是中眾生,其心亦淨。大王!汝見而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尊善無恬(云云)。大王!所願無異,種種莊嚴佛之世界,等無差別,悉已攝無量無邊調伏眾生,今改汝字為無量清淨(云云)。大王!如是諸佛滅已,後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於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如來,乃至佛世尊(云云)。有轉輪王,名無量淨,王四天下,三月供養寶藏如來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祗劫,當得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常身光明,周遍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云云。寶藏佛記第一太子言)。善男子!無量壽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後分,而初夜分中,正法藏盡,夜后分中,彼土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無量無邊安樂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於后夜種種莊嚴,在菩提樹下坐金剛座,於一念中間成阿耨菩提,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應供乃至佛、世尊。其佛壽命九十六億那由佗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位世六十三億劫(云云記第二子言)。善男子!汝於來世當於如是最大世界成阿耨菩提,號曰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乃至佛、世尊。善男子!由汝願取大世界故,因字汝為得大勢。解云:彼寶藏佛時發心發願,此自在王佛時亦爾。問:一佛亦名寶藏,亦名世自在王,為異佛耶?答:異佛也。何以知者?且由五義故:一、佛名即別故;二、所化名別,謂彼時無量淨,此時法藏故;三、在家、出家別,謂彼時在家,此時出家故;四、思惟淨土行時別,謂彼時七歲,此時五劫故;五、男女別,謂彼時觀音、大勢至曾作輪王之身,此時作臣之女故。問:既知別佛未,如何佛為先?答:未見成文。然以義准者,寶藏是先,自在王佛為後。謂瑜伽等說發大心已修行,逕三阿僧祗劫成等正覺。然寶藏佛記言過一恒河沙阿僧祗劫等,今此經中但云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乃至下文德云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殖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等,不言逕恒沙等劫。解云:彼寶藏佛時至此自在王佛時,既逕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由此義故,明知彼寶藏佛先,自在王佛后也。問:既論亦逕三阿僧祗劫,何故寶藏佛時發菩提心,而逕爾所劫?答:取三阿僧祗者,但捨起行時。若雖發心,而或時行退,或時行息,通取此等時,即逕無量阿僧祗劫,故無相違。問:若起行時不過三阿僧祗劫者,何故智度論第四卷破迦旃尼弟子輩言:佛言:無量阿僧祗劫作功德,欲度眾生。何故言三?三阿僧祗劫,阿僧祗劫有量有限。解云:既言無量阿僧祗劫,如何得云三阿僧祗?解云:小乘三阿僧祗,第六十轉名為阿僧祗,故有量有限。大乘宗中,依智度論大數百,第八轉名阿僧祗,故無量無限。問:既知此法藏發心是為後時,未知地前四十心是何所攝?答:亦未見成文。然准遠法師解,此應十迴向末心。是故遠云:此中有二:初、明世間之行;二、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下,明出世行。地前所行,名為世間;地上所行,名出世間。下明出世行中云: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清之行。解云:聞地上莊嚴國土行已,五劫思惟,內證彼行,名為攝取。既逕五劫,能入地上,是故明知是十迴向之末。然明發心,瑜伽、頭揚等皆云:發心有二:一、世俗受發,謂地前發心;二、得法性發心,謂地上發心也。若依佛性論,有三發心:一、信成就發心,謂十信、十解;二、解行發心,謂十行、十迴向;三、證發心,謂初地已上。此云發心者,二中是初,三中第二是也。
高才(至)超異。
述曰:第四嘆德,如上已解。
詣世自在王(至)合掌。
述曰:第五讚佛。此中先敘敬相,后以頌正嘆。此即初也。
以頌讚曰(至)超出無倫。
述曰:頌中有二十行,此中有二:初有七頌讚佛,二有十三頌自述所願。前中有五:初有兩頌半讚佛色相,二有半頌讚佛各聞,三有兩頌嘆佛福智,四有半頌讚佛斷德,五有一頌半讚佛恩德。此即初也。言日月摩尼者,日月皆以摩尼所成。摩尼者翻如意,即是珠名也。
正覺(至)十方。
述曰:二文也。
戒聞(至)涯底。
述曰:三文也。言戒聞者,憬法師云:戒之聞也,聞謂名譽,令聞謂持戒,芳聲令遠聞故。問:與前何別?答:前大覺之聲,此持戒之聲,故有差別,示可忍辱之聲。六度中除施,顯五度之威德。所以除施者,布施是易故。
無明(至)永無。
述曰:四文也。約根本故,約三毒而明斷德。問:餘處中云貪、瞋、癡,何故此中無明為先,嗔為后耶?答:解處約起多少而明次第,謂貪數起嗔,次不共無明是嗔之次。今此文中約本末而明次第,謂無明最本,故先說貪是;次謂通一切處,故嗔唯欲界。思之,可解。
人雄(至)大千。
述曰:五文也。功勳(勳音述,云實功。周官云:王功曰勳,國功曰,功日庸,事功曰勞,治功曰力,戰功曰多)。
願我作佛(至)解脫。
述曰:第二以十三頌自述所以。於中有八:初一行願作佛,二一行願脩行,三有一行願安眾,四有四行願行不退,五有兩行願攝妙土,六有一行願攝眾生,七有兩行願佛證明,八有一行願能忍苦。此即初也。言齊聖法王者,自在王佛名聖法王。第二文中云如是三昧智慧為上者,指前四土名為如是,或有四度離於定慧為,或有四度定慧為上首,今誓言如是四度以定慧為上首也。第三文中云普行此願者,如次下言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名為此願。第四文中有二:一兩行對勞而明勝,二一兩行舉事而顯勝。言光明悉照者,逮云佛光所照如是世界,精進修行長免難量,亦可以自身光明悉照等也。第五第六如文。第七文中有二:一一行請世自在王佛為我證明,二一行請世自在王以佛神力十方諸佛令知我心。言發願於彼力精所欲者,指前所求事名為於彼,即彼六度等事名為所欲,今佛為證怒力精進修行。第八文易也。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至)𤏊苦之本。
述曰:自下第六敘請。言我當修行至無量妙土者,未聞說法時位地前位,故言我當修行攝取等。聞法已五劫思惟登地上,故言我已攝取等也。其修行心淨自然佛土淨,故言攝取等也。
佛語阿難:時世繞王佛(至)汝自當知。
述曰:第七說法,於中有三:初反問令思,二推深請說,二如來正說。此即初也。法藏不久入於初地。若已入初地,心平等故,莊嚴佛土自然現見。如餘經說:有分別心故,見丘垢等;若無分別者,即見淨土。是故佛告法藏不久,汝自當知。
比丘白佛(至)成滿所願。
述曰:二文也。法藏位地既在地前,彼地上行非其境界,是故敢問。
爾時世自在王佛(至)志願深廣。
述曰:第三如來正說。於中有七:初知機,二授法,三攝行,四明攝行成,五合顯說,六陳願行,七攝果相。此即初也,如文。
即為法藏(至)何願不得。
述曰:第二授法,於中有二:初有願心得果,二說相授與。此即初也,如文。
於是世自在王佛(至)悉現與之。
述曰:第二說相授與。言人天之善善者,明土之因。此中穢土因說名為惡,淨土之因說名為善。非謂三性中善性名之為善,不善性名為惡。言國土之粗妙者,明土之果。此中穢土名之為粗,淨土名為妙。又說惡趣名粗,善趣名妙(粗與麤字音實無別)。
時彼比丘(至)殊勝之願。
述曰:第三攝行,於中有五:初觀相發願,二其心下依願起行,三具足下修行時節,四阿難白佛下明命脩短,五時法藏下攝行多少。此即初也。由二緣故發起勝心:一聞佛說譬如大海等法故,二見嚴淨國土故。問:佛通說粗妙國土,何故唯說嚴淨國皆悉現見,不說穢土見?答:雖通說二土,而彼所願者唯淨妙土,是以佛隨彼所樂淨土令見,故上云應其心願悉皆與之。又說雖通見二土,發心之由唯是淨土,是故偏說。問:若如后說者,何故前前云應其心願?解云:隨樂淨土之心,故言為應。雖有二說,初解為勝,且反此上為淨土時不見穢相故。
其心寂靜(至)無能及者。
述曰:二依願起行現觀方便,故言無所著。不求世間果,故言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又說即無所著,故言無能及者。
具足五劫(至)清淨之行。
述曰:第三、明修行時節。劫雖有五,唯修一行,所謂其心寂靜,志無所著。
阿難白佛(至)四十二劫。
述曰:第四、命脩短問答,如文。遠云:如佛之命,法藏亦可爾。今謂難定。問:若彼得壽多劫,劫盡之時,居住何處而修行耶?答:遠云:餘人見其劫盡,其法藏等,彼國土安隱不動,故得起修。如法華經常在靈鷲山等。今案后意,始示在穢土,而經現在淨土,猶如釋迦。今准法華論,約日月歲數劫,故言四十二,乃五劫,非謂大劫也。是故彼論云:劫有五種:一、日,二、夜,三、月,四、時,五、年。故又說劫長短,唯隨人心。釋迦法華會中亦有至五十劫,彼豈淨土佛耶?唯是隨心造作,無別自性,以以因緣法無所有故。隨其因緣,無所不有,胡可以定有長短、遠近之別?是故由四十二劫故,知是淨土依,非為定證。
時法藏(至)清淨之行。
述曰:攝行多少如文。
如是修已(至)清淨之行。
述曰:第四明攝行成,如文。
佛告比丘(至)無量大願。
述曰:第五令顯說。言發起悅可一切大眾者,汝今所說四十八願能利群生,是故聞其所利,一切大眾皆能發起悅可之心。言菩薩聞已修行此法者,大眾之中有發大心,名為菩薩聞四十八願自能修行。其四十八願名為比法。言緣致滿足無量大願者,汝法藏比丘緣此利佗善因,遂致滿足汝所求無量大願。其所求願無量無邊,非但四十八,然具舉一二日。自下第六廣陳願行,於中有二:初明勝願,二阿難!時彼下明勝行。前中有四:初七行利願,二以偈頌,三佛語下稱願動祥,四空中下顯願成就。初中有三:初總標舉,二設我得佛下別申願。此即初也。亦可正說,中有六五,如前六正說淨土因果,以此經以淨土因果為宗致。此中有二:一說因,二說果。初中先願後行。願中小段如法位說,今具依二解而判經文。
設我(至)正覺。
述曰:第二文中有四十八願。然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但二十四者,詳者之脫也。一一中皆有二,謂願及誓。願是希求義,誓是邀制義。皆言設我得佛等是願言,不取正覺者即是誓言。若約義類者,束為十三願:初兩願,願願無惡趣;二兩願,願色相齊同;三有五願,願得五通;四有一願,一無貪著;五有一願,願信定聚;六有二願,願自身光壽無限;七有二願,願望眾及壽無限;八有二願,願無惡名善聲普聞;九有三願,願往生皆得;十有十二願,以眾生及上德滿嚴淨;十一有五願,願光明普益;十二有二願,天人受樂;十三有九願,願自界他方大士獲益。初中有二:初願,願國中無三惡道;第二願,願有情后生不隨三惡道。二願文相可見。
第二、色相齊同中,言形色不同等者,因法師云:約實而論,亦有勝劣,然其狀相似,故說無好醜。
第三,五通願,如文。
第五願中言不住定聚必滅度者等者,辨法師云:定聚有三:若入僧祗數故名定聚者,十信;若不退故名定者,十解第七心已上;若得真觀故名定聚者,初地已上。今此文所說定聚通於三種,以生彼國要入此定聚方命終故。然廣明三聚,如下當說。咨嗟(音上之伊,下之耶,實〔嘆〕嘆之音也)。
第九三願中,初願中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法位云:是依十法起念,非是稱名十念。此之上三品言除五逆等者,上三品中無造逆罪者故。若准觀經,下品下生者有五逆十惡人,臨終具足十念,稱佛名亦得往生。第二願者,此之中三品。第三願者,此之下三品。言十念,如彌勒所問經說: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終不往生。二者於一切眾生常起悲心,除殘害心。三者守護法心不惜身命,乃至一法不生誹謗。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六者發一切智心,日日常念無有發妄。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去憍慢謙下言說。八者於世談論不生味著心。九者近於覺意,深起種種善根因緣,不生憒閙散亂之心。十者除去諸相正念觀佛。一之稱佛名十念,如觀經說。問:若爾,何故此中除五逆耶?答:遠法師二說:一云約人分別,造逆罪人有上有下,善趣已前常沒造逆說為不善趣,位中遇緣造逆說之為上。解云:十信如以前名常沒,十信已上名為善趣。若上人者必能重悔,令罪消滅故能生彼,觀經約此而說。下人造逆,無重悔故,不得生彼。此經約此,故言除也。二、約行分別,謂造逆之人,行布定、散。觀佛三昧,名之為定;修餘善根,名之為散。六、善為不能滅除五逆重罪,不得往生。定善力強,能消逆罪,故得往生。是故二經各據一也。廣如觀經疏也。一云:若唯造逆者,由十念故得生;若造逆罪,亦誹謗法者,不得往生。故二經各據一邊。餘分別如常。第十有十二願中,言一生補處者,且約穢土菩薩有四種:一、住定菩薩,謂修相好業,百劫中菩薩定,離四過失,得二果報,住此定位,故言住定也。二、近佛地菩薩,若通說者,亦是位定也;若利說者,知足天以落一生是也。三、一生補處菩薩,知足天菩薩受此天一生已,能補佛處故。四、最後生菩薩,謂成佛之身。若約淨土者,未見成文。然基法師云:淨土觀音菩薩雖一生補處,而不在天,不同穢土。問:若依基解,今是觀音,即是身中成佛耶?各後身耶?答:彼亦未別說。今依解義,應述二解:一云:更受後身,方成正覺,以最後身,方成佛故。二云:即是此身中成佛,即此一生中成佛。故言一生同穢土。何以故?穢土一生菩薩在於天上,淨土一生菩薩不在天上。既爾,何妨穢土一生菩薩受後身方成佛,而淨土一生菩薩即是身中成佛之也。亦可觀音菩薩在於下處名近佛地,彼彌陀佛將來之時生於知,是名一生補處,更待成文。言除具本願者,隨本願力而受多生。故法藏誓言:他方未至一生補處位菩薩來生我國者,必定至一生補處位也。言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者,其所求名禮香等之供養具,名為德本。以眾功德由供養而起,故言德本。彼安樂國菩薩隨樂現樂前供養之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言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者,謂能演說一切智之境故。言金剛那羅延者,那羅延是梵音,此翻勝力。然毗細天力等風輪力,是故同得那羅延名(出元曉師金光明記及小論說)。經言:彌陀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佗恒河沙由旬。既爾,樹下身高何成莊嚴?答:令因師三說:一云觀經所明佛,約他受用門而顯殊勝。此經所明樹,約變化邊故無相違。謂若變化身者,短於樹故。二云佛德不可思議,彼廣長身蔭於一尺,樹於佛非難,況四百萬里者也。三云此云四百萬里者,佛頂已上去佛足量,若并佛身相稱之長,即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餘四百萬里也。亦可彼佛尺步所計四百萬里也。
第十一有五願中,言無生法忍者,初地無生忍。言無生法忍者,基云:由無法教而記忍可心,故言無生忍也。憬法師云:無生忍者顯人空智,無法忍者顯法空智。
第十三有九願中言淨解脫三昧者,八解中第三解脫名為淨解脫,緣色解脫中是最勝故須別說之。又說所有三昧離繫縛故名淨解脫。言普等三昧者,由此三昧力普見諸佛世界故言為普,平等現見無所不見故言為等。言第一第二第三法忍者,法位云:案人王經有五忍,謂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伏忍位在地前習種性種道種,信忍位在初二三地,順忍位在四五六地,無生忍位七八九地,寂滅忍位在第十地及佛地。今此中言第一二三者,即是初三忍。今謂即此經下所明三忍,謂音響忍、柔順忍、無生忍是也。
佛告阿難(至)頌曰。
述曰:第二偈頌,於中有二:初經宗長行序,二正說偈頌。此即初也。
我建超世願(至)誓不成正覺。
述曰:第二偈頌中有十一行頌,分為三:初三行頌總頌誓,二有七頌總頌願,三有一頌祈驗。此即初也,如文。
離欲深正念(至)等此最勝尊。
述曰:第二七頌,頌願有七:一定忍慧、二利願、二神光消徐冥難願、三開眼滅閉惡道願、四威閉天光願、五雨大法雨佛大修因成佛願、七等世尊願。此七行頌如次願,七願今隨難解。言離欲深正念者,顯定心也,以根本定離欲方得故。問:何故明定舉深正念?答:定品中念增上故,又說得言方深正念故。言淨慧修梵行者,明慧也。若得淨慧者,欲順離邊清淨行,故修梵行。其所願求雖有眾多,而勝唯定慧,故偏說之。言志求無上尊者,即是自利。言為諸天人師者,即是利他。言消除三垢冥者,遠公以小乘法令滅三毒。言開彼智慧眼,閉惡道、開善趣,今謂未心大小教別,應作是說。消除三毒者,由彼信心故。閉惡道者,由彼智慧故。謂初見神光而起信心,內消三毒,名
二門勝行。上來明願已。
自下第二,明勝行人。有經曰:阿難!時彼比丘也,若有願無行,願即虗偽。若有,除三恬外,離橫難,名濟難,名濟難。其濟難事是分明,故言為明濟。信心既興,智慧隨生,融滅無明。闇心既淨,故眾生淨。永不生惡道,故言閉塞。常生人天,故言通達善趣門。祚(音之,阿〔文〕,實福也,助也)戢(音什,實集也)。言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者,萬行之中,檀那為首;四攝之行,布施為初。是以供養名眾德本。言願慧悉成滿者,立願而言,所有諸慧皆悉成滿,能為界雄言願。言願我功德力者,功德慧謂智慧,五願而言,功德、智慧二種成就。等此世尊指世自在王佛,名之為此。
斯願若剋果(至)當雨珍妙華。
述曰:第三、一欲所驗。
佛語阿難(至)說此欲已。
遠曰:自下第三勤,於中有二:初結前,二動𦎒。此即初也。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
述曰:二初、結前。二
位云:第二文中有三:一動地,二雨華,三聲樂。此即初也。下二文如文。今謂此中有二:一動地,二雨華。自然以下屬第四段。何以故?前所祈願唯是動地雨華,非謂音樂故。
自然音樂(至)深樂寂滅。
述曰:自下第四顯願成就。言於是法藏比丘至不虗,指上動地雨化及與讚言,名為於是法藏比丘。國彼三事,作如是念:我若具足修行圓滿者,如我所以如是大願誠諦不虗。言超出世間深樂寂滅者,既作此念已,都不願樂世間果,深心願樂寂滅涅槃。
阿難法藏比丘(至)建此願已。
述曰:廣陳願行中有二:一明赫願行,無願行即非盡,是故明以已。次明其行,此中即二:一結前,二起行。此即初也。若依一解,明因中有二:一明願,二明行。上來明願已,自下第二明行,此即二段。如或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者,除魔梵所餘名諸,即此魔梵及諸天,即是八部之中天也。龍謂即是八部之中第二。神謂後六,謂衣义、健闥波、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然即諸天魔梵龍神,即是八部大眾也。言發斯弘誓者,四十八願中一一皆具誓願,如前已說故。
一向專志(至)無變。
述曰:第二起行中有二:一總明起行,二別起行。此即初也。為得妙土而起行故,先明惠志莊嚴妙土。問:所專志莊嚴妙土是狹小耶?是廣大耶?與餘妙土為等為勝?又為有衰變、為不爾耶?答:為此等問故。所修佛國等,文相可見。問:此上三中是何?答:法位云是自受用土。今謂雖有此理而遠之意,何故伏所願土而起此行?故謂前所願國土是眾生所生,如何得是自受用土可說此應化土?雖應化土而無須彌、七金山等,言開廓等。若依一解,正起行中有二:先正明起行,二問答分別。初中先總後別等,小同法位。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
述曰:第二別明起行,於中有四:初明自利行、二明利佗行、三明兼利行、四明行功能。前中有四:初長時修、二無餘修、三無間脩、四恭敬修。此即初兆載黃帝筆三品,今且舉一十千億為兆,十千兆為京,十千京為姟,十千姟為抒,十千抒為𰺰,十千𰺰為載。今案慧大論抄,漠地大數有十五,一一二十三百四千五萬大億,七兆、八景、九改、十俱、十一間、十二紫、十三讓、十四政、十五載。然初舉中間一致,顯其長劫兆唯爾時,如千人單也。
積殖菩薩(至)先意承問。
述曰:第二、無餘修。言不生欲覺等者,不生三惡覺故。此中說尋,名之為覺,理實通伺。然約麤現及初地,故且說尋也。言不生欲想等者,不起三惡想故。此中想是因惡,由惡想方惡尋起故。言不著色、聲、香、味之法者,五欲之中且舉所造,故獨略不說。言忍力成就,不計眾苦者,耐惡害,忍等成就故也。言小欲知足者,小欲緣未來,知足緣現在,二中知足勝,是故四聖種中唯取知足。言無染恚癡者,無三毒故。言和顏者,身業。言愛語者,口業。言先意承問者,意以善意為先,故言先意。
勇猛精進(至)群生。
述曰:第三無間修,言清白之法者,此中應有七善,然且舉二善。三以惠利群生者,以惠施利故。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述曰:第四恭敬修,如文。
以大莊嚴(至)功德成就。
述曰:第一利他行。若自利不成,無由利物,故舉前自利為利生基,故言以大莊嚴等也。
住空無想(至)如化。
述曰:第三兼利行,於中有二:初別明諸行,二如是下總結。前中有三:初明三業調柔行,二明六度離著行,三明神通示現行。初中即三:一意業調柔,二口業調柔,三身業調柔。此即初也。言無作無盡者,因無所作,果無所起故。謂唯假有,無實因果故。又說:無作者故,言為無作;無受者故,言為無趣。
遠離(至)兼利。
述曰:二口案調兼如文。
棄國(至)財色。
述曰:三、身業調柔,如文。
自行(至)令行。
述曰:第二六度離著行,於中有二:初二行,二釋。此即初也。
無央(至)自然發應。
述曰:第二釋中先釋自利行,二釋利他行。此即初也。言在意所欲等者,有意所欲寶藏而應故。
教化(至)之道。
述曰:二釋利他行。
或為長者(至)一切諸佛。
述曰:第三神通示現行。此中長者者是隨類生,剎利等者是勝生,六欲天主等者是增上生。
如是(至)稱說。
述曰:第二總結也。
口氣香(至)而得自在。
述曰:第四顯行功德,如文。
阿難白佛(至)為今現在。
述曰:法位云:自下第七攝果相。願行若成就,終不虗忌故。今明攝果相,於中有二:初佛攝果相,二徒眾攝果相。前中有七:初明成佛時節,二明器世莊嚴,三明報相妙,四攝命修短,五從眾多小,六寶樹麗,七樓閣槃欝。別中有二:初明成佛,二明時節。前中先問,后答。此即初若依一解。自下第二問答分別。此中二反問答,如文可見。
佛告阿難(至)名曰安樂。
述曰:二答也。案法華經,大通智勝佛有十六王子,其第九第十現在西方作佛,一名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提。
阿難又問(至)幾時。
述曰:第二、明時節,此即問也。
佛言(至)十劫。
述曰:答意所見,若平等覺經逕十八劫,大阿彌陀經逕十小劫,然是同本定說,譯家得失未知是非。然因法師會小八別二說,一云實小字而言八者,是謬。何以故?此經及小經皆云十劫故。一云實十八。然小經中十者,約大數可。若依此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為正。
其佛國土自然(至)猶如第六天眾。
述曰:第二器世莊嚴,於中有二:初修有善嚴,二明無惡相。此即初也。一云:上來明淨土因已,自下第二顯淨土果。義積師云:往生論釋此以後經文,是故彼論云: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故解云:若此經中不說十七功德等者,論至依何經故言我依等,以觀經等三淨土經皆不說故。然功德願與論不同者,論不同者,論求性相,經依次第,不可嘖也。彼論觀察有三種:一明國土有十七功德,二明國主有八功德,三明菩薩有四功德。今此經中亦有此三種。彼論云:真實功德相者,謂據勝故,且說佗受用土相,令生作樂。今此牒經,文中有三,謂一量功德,二形相功德,三種種事功德。初中有二:一明寶數量,二界分量。言其佛國土至為地者,第一數量。言恢廓至限極者,第二分量。論約第二文,故云究竟如虗空,廣大無邊際也。然明七寶,略有二種:一、輪王別十寶,二、諸人通七寶。言輪王七寶者,一、馬寶,二、鳥寶,三、寶藏臣寶,四、主兵臣寶,五、玉女寶,六、如意珠寶,七、輪寶。二、通七寶者,經文處處不同。若約普門品及金光明經,一、金銀,二、琉璃,三、車𤦲,四、馬瑙,五、珊瑚,六、虎魄,七、真珠。若依法華經,第一顯,一、金,二、銀,三、珊瑚,基云紅赤色,名脂似樹形;四、真珠,五、摩尼,六、車𤦲,基云青白開色;七、馬瑙,基云色如馬瑙,故從之為名。今此經文,除真珠,開為七,如文。恢(音苦灰,實大也)言悉相雜廁至奇麗者,二、明形相功德。如彼論說: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解云:光明是顯色,然取鏡等方圓等相,故言形相功德也。熀曜(上又作愔,音由狗,實感也,曜也。下又作耀,亦作燿,音以照,實光也,明也。上字又作焜,古恩反,實明也)言清淨莊嚴至第六天寶者,三、明種種事功德。如論云: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解云:經中說眾寶中精,論中云備諸珍寶性,文異義同。
又其國土(至)常和調適。
述曰:二、無惡相。此中即二:一、明所無,二、問答料簡。一云:即是四清淨功德。如彼論云: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解云:雖約麤相,故無三惡趣等。論約細相,故云過三界道。道謂五道,可言三界及道。言佛神力故,欲見即見者,為厭穢土故,亦欲見穢土,即見穢土須彌等相。由此文故,明知欲不見時,不見穢土。問:即彼淨土處中見穢耶?見餘世界穢土等相?答:即彼淨土處,非別處。所以者何?見餘處須彌等相,不應須佛之神力故。猶如色界眼,不假佛力而能見須彌等故。
爾時阿難等(至)故問斯義。
述曰:二問答料簡。一云五性功德如,謂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召根生故。解云:此云功德善力者,即正道大慈悲也。解云:正道者智慧,然即由趣悲而生淨土。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至)超日月光佛。
述曰:第三報相妙,於中有三:初釋迦自嘆,二眾聖共歎,三顯說無盡。初中有二:一正明光明,二明光有益。此即初也。一云:六光明功德,此中有三:一正明光明,二其有下明益,三無量壽佛至尚不能盡,重嘆光明。如論云:佛慧明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故。言無量光者,數無量故。言無邊光者,無邊際故。言無礙光者,無障礙故。言無對光者,無與等故。言光炎王者,是最勝自在故。言清淨光者,垢染不著如蓮華故。又說遇光者,滅三垢故。言歡喜光者,遇者悅意故。言智慧光者,智慧所及故。又說遇者,得智故。不斷光者,恒相續故。言難思光者,下情難計故。無稱光者,不可稱嘆,盡其所有故。
其有眾生(至)皆蒙解脫。
述曰:二、明益,如文。
無量壽佛(至)亦如今也。
述曰:第二、眾聖告嘆,文相易了。
佛言我說(至)尚不能盡。
述曰:顯說無盡。言晝夜一劫者,一劫之中晝夜不息,說不能盡。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至)知其限極。
述曰:第四報壽脩短。於中有二:初明佛壽,二明徒眾壽。此即初也。一云:七明主功德,如論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解云:其壽長,亦能善住持土及人故。
聲聞菩薩(至)所能知也。
述曰:二明徒眾命。一云:此文八明眷屬功德。於中有三:一例釋壽命,二略歎數及德,三廣明數量。文別可見。如論云: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故。解云:如來教法若正覺華,如華從蓮池,如是教法說正遍智海之所生故。又如華成果,如是教法能成聖果,故云淨華。覺所化之眾從教解生,故言化生。有人云:此經及彌陀經,聲聞是應化,觀經是實,此不可定。
又聲聞(至)稱說。
述曰:第五徒眾多小。於中有三:初總明數多,二略明德大,三別顯初數為多。此即初也。
神智(至)世界。
述曰:三文可知。
語阿難(至)多少之數。
述曰:別明多中三,謂法、喻、合。此即初也。如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上卷云:佛告阿難:阿彌陀佛為諸菩薩、阿羅漢說法時,都悉大會講堂上。其國諸菩薩、阿羅漢及諸天人民無央數不可復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悉前,為無量清淨佛作禮,却坐聽法。越阿逸多菩薩即起前長跪,叉手問佛言:阿彌陀佛國中諸阿羅漢,寧頗有槃泥洹去者不?願欲聞之。佛告阿逸菩薩:若欲知者,如是四天下星若見之不?阿逸菩薩言:唯然,皆見之。佛言:而我第二弟子摩訶目犍連飛行四天下,一日一夜遍數星知有幾許也。如是四天下星出眾多不可得計,何為百千億萬億是四天下星也?解云:彼星雖多而猶泥洹,知者百千億萬億於彼是也。有說此文,故知定性二我亦生淨土。此說不爾,要真發大心方得出故。然此文意據應化境。
譬如(至)所能知也。
述曰:二喻,如文。
經曰:佛告阿難至如大海水。
述曰:合如文。
又其國土(至)自然相和。
述曰:第六明寶樹莊嚴,此中有三:先明諸寶樹,二明菩提樹,三校量顯勝也。此即初也。一云九明莊嚴功德,此中有三:明地莊嚴功德,二明虗空莊嚴功德,三明水莊嚴功德。初中二:先明諸樹,后明菩提樹。如前。如論云: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攔遍圍繞。故解云:論具舉宮殿,經曰舉樹者,約高勝故准(之韻反實相當)。言五音聲者,即是宮商等五行之音。既此經文明舉宮商,不可須別說。
又無量壽佛(至)而莊嚴之。
述曰:第二明菩提樹法位,云此中有八,然今不須違彼功德相故。此中樹小大分別,如前已解。
周匝條間(至)諸佛國者。
述曰:二明虗空莊嚴功德中有三:一明莊嚴相,二對明得益,三校量顯勝。此即初也。如論云:無量寶交珞,羅網遍虗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此中樹依地故,在地功德。其瓔珞等離地而有,故在於虗空功德之中。又有經本普流十方一切佛國,與遍諸佛國義無相違。
其聞法者(至)無諸惱患。
述曰:二得益中有二:一對六塵而辨得益,二見樹得益。此即初也。言甚深法忍者,謂無生法忍也。
阿難若彼(至)究竟願故。
述曰:二文也。問:樹足他功德相,何故此中對而明益?答:瓔珞光明門等而見樹,故此中對明。言音響等者,有二說:一法位云:音響忍者,解樹之音響無而似有故。柔順忍者,於解六塵無性不生乖通,故名之為柔。不違於空,故名為順。堪可其理,故風為忍。言無生忍者,解諸法不生故。二遠云:三地已還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四地已上捨詮取實,名柔順忍。十地已上證實離相,名無法忍。亦可三皆無生法忍。然三慧別,故開為三。謂聞慧近從音教,故名為音。嚮忍慧隨分調心,故名柔順。修慧觀證無生理,正名無生也。言此皆無量壽佛等者,釋得忍之所以。此中有六,故初一是總,餘者是別。其本願可解。言滿足願者,其利他願是圓滿故。言明了願者,願不虗故。言堅固願者,不可壞故。言究竟願者,此願中路無休息故。
佛告阿難(至)第一。
述曰:三校量顯勝,文相易了。言無非法音者,和雅之音無倿故。
又講堂精舍(至)覆蓋其上。
述曰:大文第七明宮殿槃欝,於中有二:初明七寶嚴殿,二明池流狹衛。此即初也。一云三明水莊嚴功德,此中有二:一明水莊嚴之具所有樓觀,二正明池水。言交露者,准法華音義二風:一云二交珠泣,泣似垂露,故彼交珠名為交露。一云露謂現露,如露地也。以彼眾寶而交於現處,即所以防風雨云具。
內外左右(至)不遲不疾。
述曰:第二、明池流狹衛。此中有二:一、正明池流,二、明彼聲。一云:第二、正明池水。如論云: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流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勘一論本無:諸池帶七寶,淥水食八德,下散黃金沙,上曜青蓮色。)言八德水者:一、清淨,二、香潔,三、輕,四、冷,五、濡,六、美,七、飲時調適,八、飲已無病。位、達皆云:清淨是色入攝,香潔是香入,輕、冷、濡是鼻入,美是味入,飲時調適、飲已無病是法入。今此文中但有三德,謂清淨、香潔、味,如文可知。有人出過去,若后二是法入,當何法攝?是以但是前六之能,逕前六攝,非別處攝。憬法師云:彼過非過,以喜樂受攝故。不可難言:如何得言心數為水德?以申水力之所起故。若謂由水而起,非水物故,不為水德者,亦可宮殿華等非是水故,非為水莊嚴。若謂能莊水故,還為水功者,亦可二受由水而起,亦是水德。因法師云:清淨是四塵之通德所攝,別色處攝。是故初一及後二種是通德,還四塵所攝。中間五德,義如上解。今以清淨德通塵為勝,以四塵之清潔性名清淨故。若依稱讚淨土經者,言調和冷曘,自然隨意者,其冷燸量不傷性,故言調和。欲名冷,冷應;欲曘,曘應,故言隨意。
波揚無量自然好聲(至)名曰安樂。
述曰:第二、明彼聲。一云:十、明妙聲功德。如論云: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揚(音伊湯實舉人,有經本波蕩)。問:豈不妙聲功德是主圓滿攝,即是佛聲,何以波聲名聲功德?答:雖彼中出其三寶等聲,皆是佛智之所起,故亦名佛聲,以教法是佛出世之要故。言通慧音者,六通音。言無所作音者,無實因所作音。言不起滅音者,無實果起滅故。言甘露灌頂眾妙法聲者,授佛記聲,謂第十地。言隨順離欲之者,順涅槃故。言義者,謂義利。義利有二:一者、虗妄,即是世間利;二、真實,即具出世利。今簡虗妄,故言真實。言隨順三實至之法者,順於菩提。菩提有二:一、佛,二、菩薩、聲聞。此即佛也。今約同相三寶,故言三寶力無量等也。言隨順通慧至之道者,二、菩提也。言通慧者,即是道也,通菩薩、聲聞之言。無有三途苦難之名者,無彼淨土之三途名,以無三途故。問:無三途名應是大義門功德,何故此中說?答:為欲顯示但有妙聲,無其惡名,故此文來。是故還妙聲功德所攝。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
述曰:上來明佛攝果相已,自下第一明徒眾攝果相。於中有三:初明生類,二佛告阿難下明教門,三佛告彌勒下勸勵。初中有二:初總題往生類,二別顯生類。此即初也。一云:十一明受用功德。此中先牒,後別所受用。此即初也。
具足如是(至)神通功德。
述曰:第二、別顯生類。於中有四:初、明已生者攝果相;二、佛告阿難:其有眾生下,明欲往生者行相;三、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下,明眾聖崇嘆;四、佛告阿難:彼國菩薩下,明自土聖德。初中有四:初、明內德,二、外德,三、形德齊等,四、校量顯勝。一云:別明所受用中,先明內所受用,後明外所受用。此即初也。
所處(至)之物。
述曰:外所受中,先總明眾具,後別明所食。此即初也。
若欲食時(至)時至復現。
述曰:別明所食。論偏約此言,愛味佛法味,禪三昧為食。經明外食,論明內食,更現可知乎?平等覺經云:食百味食。所以不得者,約實如此經。然彼經約見色聞香,故假說飡也。問:色非食,何故此中舉?答:有舉淨土假食,四塵為體。此解難用,遠論說故。因法師云:見色益身是獨食所攝,以見色時獨能復受喜樂故。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至)之道。
述曰:十二、明無諸難功德。如論云: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故。
其諸聲聞(至)無極之體。
述曰:第三、形德齊等。一云:十三、明大義功德。於中先明無醜陋,後校量顯勝。此即初也。如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欠,二乘種不生。故此經但明無醜陋等,不說女人不生。平等覺經說女人不生,不說無醜陋等。二經皆不說二乘不生。然論主得經意,故說二乘不生,謂下三輩文中皆發心故。問:若二乘不生,何故此說聲聞之言?答:此猶本說。論但遮二乘之劣種生於淨土,不遮相相結故。言虗無之身等者,有說:捨分段身故,名為虗無;受變易身,名為無極。故此經所明淨土但他受用,其中生者皆是變易。此說未定。何以故?此經亦有說:變化相故,如樹高等。然多分所示現者,是他受用相耳。又生他受用土皆是變易,此義非證,以七地下亦是分段生淨土故。說虗無者,橫無障礙故。言無極者,縱不衰退故。
佛告阿難譬如(至)類乎。
述曰:第四校量顯勝。於中有三:一如來問,二阿難奉答,三如來述成。一云第二校量,二段如前。
阿難白佛(至)故能致此。
述曰:二奉答。言底極斯下者,最極滓底陋下。斯與㒋音同,㒋者陋也。殆(音徒,改實近幾也)言皆坐前世等者,坐謂罪也,謂相緣罪也。蒼頡篇云:坐,辜也。鹽鐵論曰:什伍相連,親戚相坐,若引根本而及葉華,傷小指而累四體是也。即是相由義。言如是壽至無德可恃者,明生前過患。怙祐(音二,并胡占實福也)言是故死墮至未同人類者,明死后過患也。饗(音許,兩實鄉人飲食,今此中訓云資也也)又作嚮,又響(音二,并向實應也)。言服御者,若言御服者,之是帝王衣服;若言服御者,服謂衣服,御謂車馬等也。
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至)不可計倍。
述曰:第三述成。此中有二:初述成校量,二廣明勝相。若依一云,無第二段。此中又有本計如,又有本譬如,皆無傷也。今此論王醜,忉利天王好。然餘經云:頂生與忉利王無別。所以不同者,因法師二說:一云約實大別,就對餘人殊勝,故不能別見耳。一云亦有輪王與天王無別,如頂生王。然此文位多,故比而明勝劣。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至)盡極嚴麗。
述曰:第二廣明勝相,於中有三:初明諸供具,二明德風,三明華嚴。此即初也。一云十四明猶功德,此中有二:初明所觸諸物,二別明所觸風也。此即初也。晃(音烋,光實明也)。
自然德風(至)三昧。
述曰:第二、明德風。一云別明所觸風。約實而論,對前衣服等而生勝樂。然具約一相,故風中方說。如論云:寶性功德草,柔輭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隣陀。故論約寶性草而明所觸,經約餘物,各據一邊。言迦旃隣陀者,此鳥名也。此鳥要輪王時方出,其羽柔輭。若輪王身不安時來,以羽摩身,身即安和。然淨土草過彼,故言過等也。
又風吹(至)如是六返。
述曰:一云第十五雨功德。如論云雨華衣莊嚴無量香勳,故論亦說雨衣。此中但說雨華,理實具有,然約勝故且說華也。又因雨華而兼明地濡。言六返者,約逕一日夜也。馨(音賢映,實盛光也)、蹈(音寶厭,伯履)、芬裂(音上敷,雲實香和,又木香分布。下音力誓,實光也、美也。應作烈字,裂非此用字,此如衣割也)。
又眾寶蓮華(至)於佛正道。
述曰:三明華嚴。一云:第十六明妙色功德。如論云: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故煒燁煥爛(上音于鬼。說文云:盛明㒵赤㒵。次音華實),華光盛㒵。又作曄音已輙,實草木華㒵。次音呼桓,實明也。次音力旦,實鮮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