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廣五蘊論
大乘廣五蘊論一卷
佛陀讲述了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什么是色蕴?就是四大种以及由四大种所构成的物质。什么是四大种?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又是什么呢?地具有坚硬的性质,水具有湿润的性质,火具有温暖的性质,风具有轻动的性质。称为界,是因为它们能保持自身性质并构成物质。
什么是四大元素所构成的物质?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声、香、味以及一部分触觉,还有无表色等。"造"的意思是原因。"根"的含义是最为殊胜自在、具有主导作用和增强力量,这就是根的意义。所说的主导作用,是针对什么而言?就是说眼根主导眼识,因为眼根能产生眼识。同样,身根主导身识,因为身根能产生身识。
什么是眼根?就是以颜色为对象,以清净物质为本质。指的是眼中一部分清净物质如同纯净的酥油,由于这种性质的存在,眼识才能产生,若没有它就不会产生。
什么是耳根?指以声音为对象,以清净色为本质。即耳中的那一分清净色,因为有这种性质,所以耳识才能产生,没有的话就不会产生。
什么是鼻根?就是以香为感知对象,以清净物质为本质。具体指鼻中一部分清净物质,由于这种物质存在,鼻识才能产生,若不存在,鼻识就无法产生。
什么是舌根?指以味道为感知对象,以清净色为本质。指遍布舌上的清净色;也有说法认为舌上有极小部分未被覆盖如一毛尖端,此本质存在时舌识便能生起,不存在时便不生。
什么是身根?就是以触觉为对象,以清净物质为本质。指的是遍布身体的清净物质,因为这种性质存在,所以身识能够产生,如果不存在就不能产生。
什么是色?指眼睛所见的对象,包括颜色、形状和动作等。颜色有四种:青、黄、赤、白。形状指长短等。
什么是声?指耳朵所感知的对象,包括由生命体产生的声音、由非生命体产生的声音,以及由两者共同产生的声音。
各种心理活动是能执持感受的主体,蠢动的众生是所执持感受的对象。由执持感受的大种所产生的声音,比如手掌拍击、说话等声音。不由执持感受的大种所产生的声音,比如风吹树林、急流等声音。由两种大种共同产生的声音,比如用手敲鼓等声音。
什么是香?就是指鼻子所感知的对象,分为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是指与鼻子接触时,对身心持续有益。恶香,是指与鼻子接触时,对身心持续有害。平等香,是指与鼻子接触时,既无益也无害。
什么是味?就是舌头所感知的境界,如甜、酸、咸、辣、苦、淡等。
什么是触的一部分?指身体所感知的境,除去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即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滑指的是细腻柔软,涩指的是粗糙坚硬,重指的是可以称量,轻则与之相反。暖意趋向寒冷,触觉是寒冷的起因,这就是在因上建立果的名称。比如说到诸佛出世的快乐、宣讲正法的快乐、僧众和合的快乐、共同精进修行的快乐。精进勤奋虽然是快乐的原因,就直接称之为快乐。这里也是如此,想吃东西是因为饥饿,想喝水是因为口渴,说法也是这样。已经说明了七种造作触觉以及前面提到的四大十一种等。
什么是无表色等?指的是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无对的色法等。有表业,是指身业和语业,这些通于善、不善、无记的性质。所生的色,是指从那些善或不善的表业所产生的色。这种色无法显现出来,所以称为无表。三摩地所生的色,是指四静虑所生的色等。这种无表色,属于所造性,名为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也称为业,也称为种子。这些色法,大略分为三种:一是可见有对、二是不可见有对、三是不可见无对。其中可见有对的,是指显色等。不可见有对的,是指眼根等。不可见无对的,是指无表色等。
什么是受蕴?受有三种,即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乐受,指它消失时有想要聚合的欲望。苦受,指它产生时有想要分离的欲望。不苦不乐受,指没有这两种欲望。没有这两种欲望,就是既不想要聚合也不想要分离。受就是识的领纳。
什么是想蕴?就是能够增强对种种境界相的执取。所谓增强执取,就是具备殊胜的力量去执取。好比力气大的人,称为有胜力。
什么是行蕴?除了受和想之外,其余的心法以及与心不相应的一切行法。什么是其余的心法?指与心相应的一切行法:触、作意、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嗔、慢、无明、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骄、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
这些心法之中,有五类是普遍存在的。
这遍及一切善心、不善心和无记心,因此称为遍行。
这是五种心识的特别作用。
这五种一一对应不同的境界,辗转推究其确定性而不相分离,其中若有一种,则必定具备一切。
善心所有十一种,烦恼心所有六种,其余为随烦恼心所,另有四种不定心所。这四种不定心所并非真正的随烦恼,因为它们可以通向善和无记性。触等心所的体性及其作用,应当加以解释。
什么是触?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相合,产生分别作用。
三和,指的是眼、色、识等这些元素的结合。这些元素的聚合,促使心与心法的产生,因此称为触。其作用是为感受提供依托。
什么是作意?指让心觉醒的作用。它使心与心所现行活动,就是忆念的含义。以维持攀缘心为功能。
什么是思?就是对功德、过失以及非功德非过失的事情,让心去分别判断。它的本质是意念的活动。
如果这种本性存在,意识的攀缘作用就会立刻显现,就像磁石吸引铁块使其移动一样,它能推动善、不善和无记心的活动。
什么是欲望?就是对可爱、快乐的事物心生渴望的特性。所谓可爱快乐的事物,就是指那些让人喜欢看、喜欢听的事情,这是内心向往和追求的意思。它能作为精进的依靠而起作用。
什么是胜解?就是对所确定的境界,按照所理解的加以确认。所谓确定的境界,比如五蕴等,就像日亲(佛陀)所说的:色如积聚的泡沫,受如水上的气泡,想如阳光下的幻影,行如芭蕉的空心,识如虚幻的景象。如此确定。或者像诸法各自安住的本性,就是这样而确立确认。所谓确定,就是确认持守的意思。其余事物无法动摇它,因为胜解的力量强盛,其他事物无法牵引。
什么是念?就是对熟悉的事情保持记忆而不遗忘,以清晰记忆为特性。熟悉的事情,就是曾经反复经历过的。它的作用是作为不散乱的依靠。
什么是三摩地?就是在观察对象时心专注于一处。观察对象指的是五蕴等以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专注一处是指集中注意力的意思。它的作用是作为智慧的基础。因为心安定,所以能够如实了知。
什么是慧?就是对事物进行分辨抉择的本性,无论是依据正确道理的引导、错误道理的引导,或者两者都不是的引导。
对于所观察的对象,就是指被观察的事物。择法,是指通过智慧对诸法的自相和共相进行辨别,从而获得确定的认知。如理所引导的,指的是佛弟子。不如理所引导的,指的是各种外道。两者都不是所引导的,指的是其他众生。断除疑惑是其作用。智慧能够辨别抉择,在诸法中获得确定的认知。
什么是信?就是对业、果、诸谛、三宝等深深认可,内心清净就是它的特性。
关于业,指的是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关于果,指的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和阿罗汉果。关于谛,指的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关于宝,指的是佛宝、法宝和僧宝。对于这些业果等极为相符顺应的,也称为清净和希求的意义。以欲望所依为业。
什么是惭?即因自我约束和佛法约束,对所犯过错感到羞耻的本质。罪就是指过失,是智者所厌恶的。羞耻是指不再造作种种罪业。防止恶行、止息恶行是它的作用。
什么是愧?就是因他人的影响,对自己犯下的罪过感到羞耻的心理。他人的影响,指的是害怕受到责备、惩罚或议论等,对自己的罪过在他面前感到羞耻。其作用与惭相同。
什么是无贪?就是对治贪欲,使人深深厌恶执着,以不沾染为特性。所谓贪,就是对各种生命形态及其赖以存在的事物产生染著;能对治这种贪染的,就称为无贪。这表示对生命形态及其依存物不生染著,因为完全认识到生死的种种过患,所以称为厌患。无贪的作用是令恶行不生起。
什么是无嗔?就是消除嗔恨的对治方法,以慈悲为本性。意思是对众生不怀损害之心。其作用和无贪相同。
什么是无痴?即对治愚痴,以如实正行为本性。所谓如实,简略而言指四圣谛,广义而言指十二缘起,依此修行便是正知的含义。其作用也如同无贪所述。
什么是精进?就是克服懈怠,以勤奋勇猛的特质使善法显现。具体表现为:披甲精进(发愿)、加行精进(实修)、无怯弱精进(不畏难)、不退转精进(不退缩)、无喜足精进(不满足)。其作用是圆满成就一切善法。
什么是轻安?指对治粗重,使身心调和舒畅、具备堪能的性质,能舍弃十种不善行为。以消除障碍为作用。凭借这种力量,能消除一切障碍,转化舍弃粗重。
什么是不放逸?就是克服放逸,依靠无贪乃至精进,舍弃一切不善行为,修习与之对治的善法。所谓贪、嗔、痴以及懈怠就是放逸,克服这些就是不放逸。具体来说,就是依靠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这四种方法,来对治不善之法,修习善法。这是世间和出世间正行的基础。
什么是舍?就是依靠无贪、无嗔乃至精进这些品质,达到心平等、心正直、心无造作的境界。又因为这样,就能远离种种染污法,安住于清净法。具体来说:由于具备无贪、无嗔、无痴及精进的特性,有时能远离昏沉、掉举等过失,最初获得心平等;有时能自然不费力,接着获得心正直;有时能远离种种染污,最终达到心无造作的状态。其作用与不放逸的说明相同。
什么是不害?就是对治伤害,以慈悲为本性。因为慈悲,所以不伤害众生,这是无嗔的一部分。不加以损害和困扰是其作用。
什么是贪?就是对五取蕴产生染爱和执着。这种贪欲将人束缚在三界轮回中,以产生痛苦为作用。由于贪爱的力量,才会产生五取蕴。
什么是嗔?指以伤害众生为本质。以令人不得安宁及引发恶行为作用。所谓不安宁,是指因损害他人而使自身陷于痛苦。
什么是慢?慢有七种,分别是慢、过慢、过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什么是慢?认为自己比不如自己的人强,或者认为自己和与自己同等的人一样,这种心态高举就是慢。
什么是过慢?认为自己和与自己同等的人更强,或者认为自己和比自己强的人一样,这种心态高举就是过慢。
什么是过过慢?认为自己比比自己强的人更强,这种心态高举就是过过慢。
什么是我慢?把五取蕴当作自我或我所,这种心态高举就是我慢。
什么是增上慢?尚未证得增上殊胜的成就,却认为自己已经证得,这种心态高举就是增上慢。增上殊胜的成就,指的是圣果、禅定和三摩钵底等。对这些尚未证得的境界,却自称已得,因而骄傲自满。
什么是卑慢?面对远比自己优秀的人,却认为自己只是稍微不如,这种心态高举就是卑慢。
什么是邪慢?实际上没有德行,却认为自己有德行,这种心态高举就是邪慢。这种慢以不产生恭敬之心为特征,对尊者和有德之人态度傲慢,不起崇敬之心。
什么是无明?指对业、果、谛、宝缺乏认知的本性。它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二是后天分别产生的。此外,欲界的贪欲、嗔恨以及无明,称为三不善根,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它们又可分为与生俱来的、非与生俱来的以及分别产生的。与生俱来的,如禽兽等。非与生俱来的,如与贪欲相应的等。分别产生的,指各种邪见相应及虚妄决断。以疑烦恼为依托是其作用。
什么是见?见有五种,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什么是身见?就是对五取蕴执着认为是"我"或"我所",以染污的智慧为本质。"萨"是败坏的意思,"迦耶"是和合积聚的意思。就是在这当中执着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认为五蕴之外有"我"、五蕴是"我所"等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萨"破除常的执着,"迦耶"破除一的执着。无常积聚的事物中,并没有"我"和"我所"。染污的智慧,是指与烦恼同时生起的。它是一切错误见解产生的根源。
什么是边执见?由于我见的强烈影响,对所执取的对象要么认为是恒常不变,要么认为是彻底断灭,这是一种被染污的智慧。常边,是指执着自我或主宰者为普遍永恒等。断边,是指执着造业者或生命主体等,认为其死后不再转生,如同瓶子破碎后无法再盛装东西。这种见解障碍了中道修持和解脱。
什么是邪见?指否定因果、否定作用或破坏善事,以染污的智慧为本质。否定因,因指业和烦恼的性质,共有五支。烦恼有三种,即无明、爱、取。业有两种,即行和有。有,指依阿赖耶识的各类业种子,这也称为业。如世尊说:阿难,若业能带来未来果报,那也称为有。诸如此类,这种否定称为否定因。否定果,果有七支,即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这种否定称为否定果。或是否定善行恶行称为否定因,否定善行恶行的果报称为否定果。否定此世他世、无父无母、无化生众生,这种否定称为否定作用。指从此世往他世的作用、种子保持的作用、结生相续的作用等。否定世间阿罗汉等,是破坏善事。以断除善根为业。以坚固不善根为依止为业。又产生不善、不生善为业。
什么是见取?指对三种邪见及其所依赖的五蕴,执着地认为这些是最殊胜、至高无上的见解,其本质是染污的智慧。三种邪见即:萨迦耶见(身见)、边执见(极端见解)、邪见(错误见解)。所依赖的五蕴,就是这些邪见所依托的身心聚合体。其作用与邪见所述相同。
什么是戒禁取?指的是对于戒律、禁忌及其所依托的五蕴,错误地认为它们能带来清净、解脱或超脱,这种染污的智慧就是其本质。戒,指的是以邪见为前提,远离七种恶行。禁,指的是像牛戒、狗戒等禁忌,以及自行拔发、手持三叉杖、数论派的禅定智慧等,这些并非解脱的因由。还有人认为大自在天或世界主宰是解脱之因,或者通过投入水火等极端行为,这些都不是升天的因由。诸如此类,他们错误地将其视为解脱的途径。所依托的五蕴,即是指戒禁所依赖的身心聚合体。清净,指的是将这些不间断的修行方法误认为是清净。解脱,指的是以为通过这些方法能摆脱烦恼。超脱,指的是以为依靠这些方法能脱离生死轮回。这就是戒禁取的含义。它的作用是导致无果的徒劳与痛苦。无果徒劳,指的是这些方法无法真正实现脱离苦海的目的。
什么是疑?就是对真理、佛法等,怀疑其是否存在,犹豫不决。这种心态会阻碍善法的产生。在各种烦恼中,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以及疑这四种,只能通过分别心产生,其他烦恼则既可以与生俱来,也可以通过分别心产生。
什么是愤怒?它是基于当前不利的事情,内心感到愤恨的性质。它的作用是能够引发粗暴恶劣的行为,成为拿起鞭杖等工具的依据。
什么是恨?是指在愤怒的基础上,心怀怨恨不愿放下的本性。它能成为不能容忍的依托而发挥作用。
什么是覆?指隐藏过失的本性,即为了遮蔽罪过。当他人正确教导时不能坦白,这是愚痴的表现。它能引发追悔、使心安住不得安稳作为作用。
什么是恼?指发出粗暴恶毒的言语,以侵犯他人为本质。由忿怒怨恨引发,心中生起伤害他人的念头。粗暴恶毒的言语,指的是尖刻伤人的粗鲁言辞,能带来忧愁痛苦、使人不得安宁为作用。还能引发恶业为作用、招致恶名诽谤为作用。
什么是嫉妒?就是对他人成功之事心怀妒忌的本性。为了名利,对他人的成就无法忍受,产生妒忌之心。这种心态会导致自己陷入忧愁痛苦之中。
什么是吝啬?指与布施相反的心理,以吝惜为本质。即对于财物等产生吝惜之心而不能慷慨施舍,这就是吝啬。内心普遍执着于利养资具,属于贪念的范畴。以永不满足的依赖为作用。所谓永不满足,就是由于吝啬的缘故,即使是不需要的东西也总是积聚不舍。
什么是欺骗?就是以虚假伪装对待他人,假装表现出不真实的功德作为本性。这是贪念的体现。它能成为不正当谋生的依据。
什么是谄?指矫饰造作以掩盖自身过失恶行,心性虚伪不直。即对名利有所贪求执着,属于贪欲与愚痴的范畴。其作用是障碍正确的教导。又因隐瞒罪过,不能如实忏悔、不接受教诲。
什么是傲慢?指对世间美好事物过分贪恋、自大轻视,这种心态能彻底摧毁善根。世间美好事物,指的是有缺陷的世俗享受。贪恋自大,就是对喜爱的事物沾沾自喜、骄傲自负,这属于贪欲的一种。能摧毁善根,是说这种心态会使人丧失所有善的根基。
什么是害?指对众生造成伤害和困扰的性质,属于嗔恚的一部分。伤害和困扰,指的是施加鞭打棍棒等行为。这种行为所依赖的即是其业。
什么是无惭?指对自己所犯的罪过不感到羞耻。它以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为助伴而起作用。
什么是无愧?指的是做了坏事也不对他人感到羞耻。其作用如同无惭所说。
什么是昏沉?指内心不调顺舒畅、无法承担任何事,以蒙昧不清为本质,属于愚痴的一部分。它能成为一切烦恼及随烦恼产生的基础。
什么是掉举?指心随着回忆快乐欢喜等事而不安宁的性质。要知道,回想过去嬉戏欢笑等事而心不平静,这属于贪的范畴。其作用是障碍禅定。
什么是缺乏信心?这是指与信心相反的状态,表现为对业果法则等真理不能正确信受顺从,心性浑浊不净。这种心态会导致懈怠的滋生。
什么是懈怠?它是指被精进对治的状态,以对善法缺乏勇猛进取之心为特征。其作用是阻碍勤修各种善行。
什么是放逸?就是由于贪欲、嗔恨、愚痴和懈怠,对烦恼不加以防范,对善法不能修习。它的作用是使不善增长,善法退失。
什么是失念?就是被污染的念头,对善法不能清晰记住的性质。被污染的念头是指与烦恼一起的念头。对善法不能清晰记住是指对正确的教导不能记住其中的意义。它能成为散乱的依止而产生作用。
什么是散乱?指由贪、嗔、痴引发的念头,使心与心所法流散不定的状态。它以障碍脱离欲望为作用。
什么是缺乏正知?就是指被烦恼污染的心识活动,会引发错误的身口意行为。它以违背戒律为根本特征。由于对过去未来的错误认知,使人无法辨别应行与不应行之事,从而导致违犯戒律。
什么是恶作?指内心产生懊悔的性质。由于厌恶之前的所作所为,所以称为恶作。这种恶作的本体并非懊悔本身,而是因为先前做了厌恶的事,之后才生起追悔。这就是以果随因来命名,所以称为恶作。比如将六触处称为先前的业力。恶作分为两种情况:善的和不善的。在这两种情况中,又各自分为两种。在善的情况中,如果先前没有行善,之后生起悔心,那么起因是善的,悔也是善的。如果先前做了恶事,之后生起悔心,那么起因是不善的,悔却是善的。在不善的情况中,如果先前没有作恶,之后生起悔心,那么起因是不善的,悔也是不善的。如果先前做了善事,之后生起悔心,那么起因是善的,悔却是不善的。
什么是睡眠?指心神不受自主控制,处于昏沉简略的状态。不受自主控制,是说使心识等活动失去自主运作能力,这是愚痴的表现。由于这种特性不受自主控制,会使心识及心理活动变得极度昏沉简略。睡眠有善、不善和无记三种性质。它的作用是成为过失产生的根源。
什么是寻?指思慧的差别作用,通过意识活动进行粗浅的探寻,使心对事物表象产生粗略分别的特性。意识活动即第六意识,它依思或依慧而产生。分别粗相指对瓶、衣、车乘等事物表象的粗略认知。其作用是成为乐受、苦受等感受生起的基础。
什么是伺?指的是通过思维和智慧的差别,在心中进行细微的观察和思考,使心能够细致地分辨各种现象的特性。所谓细微的现象,比如对瓶子、衣服等事物进行分析,辨别它们是否具备某些细微特征或是否符合特定标准等差别意义。
什么是心不相应行?这是指依托色法、心法等而假立的分位差别,这些现象与色法心法之间既不能说完全相同,也不能说完全不同。具体包括哪些呢?就是: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等这些现象。
如何称为得?即获得或成就。这又分为三种: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起成就,各如其对应情形。
什么是无想定?即远离遍净天的烦恼染污、但还未远离更高层次的染污,以出离的念头和专注为前提,所有不恒常活动的心和心所的功能都停止的状态。
什么是灭尽定?指修行者已超越无所有处的烦恼,从最高的有顶天再进一步精进,以暂时止息思虑作意为前提,使不恒常活动的心识及部分恒常活动的心识功能停止的状态。不恒常活动的心识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恒常活动的心识指含藏一切种子的阿赖耶识及染污的末那识。在此定中,六识及染污的末那识停止活动,就是灭尽定。
什么是无想天?就是修习无想定所获得的果报。生于那个天界后,一切不恒常活动的心识及心所法都寂灭,以此为体性。
什么是生命?指众生因过去业力所导致的存活时间界限为其本质。
什么是众同分?指众生各自与同类相似的性质。
什么是生?指在众生共同的生命形态中,一切行为现象从原本不存在到现在出现,以此为其本质。
什么是老?是指那些现象不断变化毁坏的性质。
什么是住。即指那些行为持续不断、相续流转的特性。
什么是无常?就是指那些现象持续不断地生起又灭去的本质。
什么是名身?指对诸法自性加以称呼的性质,例如所说的眼等。
什么是句身?就是以表达各种事物区别的增语为体性,例如说诸行无常等。
什么是文身?就是各种字,因为它们能够表达前面两种性质。也称为显,因为名和句依靠它来明确表达意义。也称为字,因为没有其他变化。前面两种性质,指的是表达自性和差别。显的意思就是明确表达。
什么是凡夫性?指不能证得圣法的本性。
什么是识蕴?就是以辨别所缘境界为本质。也称为心,因为它能采集各种经验。也称为意,因为它属于意识范畴。最殊胜的心就是阿赖耶识,它能收集一切行为的种子。这种识的活动状态无法具体区分,因为它前后一致、相续不断地运转。当修行者从灭尽定、无想定或无想天出来时,这个识能使辨别境界的转识重新生起,随着不同所缘条件而运作,虽然屡屡中断又会再度现起。它也是使生命轮回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种子,同时执藏自我傲慢的习气,并以身体作为认知对象。它也被称作阿陀那识,因为能执持身体不坏。最殊胜的意是指以藏识为认知对象的意识,始终与自我愚痴、自我执着、自我傲慢、自我贪爱相应,前后一致相续运转,唯有阿罗汉圣道和灭尽定现前时才能断除。这六种转识、染污意以及阿赖耶识,总共八种合称为识蕴。
问:蕴是什么意思? 答:积聚就是蕴的含义。世间相续的各类事物、不同趣向处所中的色法等,总合起来简略归纳为蕴。正如世尊所说:“比丘们,一切色法,无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在或外在,粗糙或细微,殊胜或低劣,近处或远处,这样总合归纳为一色蕴。”
又有十二处,即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解释。触处指地水火风四大种及部分触觉。意处就是识蕴。法处包括受想行三蕴、无表色等以及各种无为法。
什么是无为法?指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以及真如等。虚空,指能够容纳各种物质。非择灭,指不由选择而获得的寂灭。
什么是非离系?指的是未能断除烦恼的对治,诸蕴终究未能止息。
什么是择灭?就是通过智慧断除烦恼所证得的解脱境界。
什么是离系?即烦恼的对治,诸蕴彻底不再生起。
什么是真如?即是一切法的法性,也就是法无我性。
问:处是什么意思?答:处是指各种识得以生长发展的门户。
还有十八界,指的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眼等诸界以及色等诸界,如同前面所说的处一样。六识界,指的是依靠眼等根、缘于色等境,以了别为其特性。意界,即前念无间灭去等,为了显示第六识的依止以及广泛建立十八界的缘故。这样,色蕴就是十处、十界以及法处、法界的一部分;识蕴就是意处以及七心界;其余三蕴及色蕴的一部分,连同一切无为法,就是法处、法界。
问:界的含义是什么? 答:维持自身特性而不起作用的状态就是界的含义。
问:为什么要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概念? 答:是为了破除三种对"我"的错误执著,即认为"我"是单一整体的执著、认为"我"是感受者的执著、认为"我"是行为者的执著,按这个顺序来破除。
再者,这十八界中有多少属于色法?有十界以及其中一小部分,即色蕴的本质。有多少属于无色法?即其余诸界。
有几种可见的?指色界一种。有几种不可见的?指其余各界。
有多少是有对?即十色界,因为它们相互障碍。有多少是无对?即其余诸界。
有多少是有漏的?指十五界以及后三界的一部分,即烦恼生起之处、现行活动之处。有多少是无漏的?指后三界的一部分。
有多少属于欲界所系?指一切。有多少属于色界所系?指十四界,除去香、味二界以及鼻识、舌识。有多少属于无色界所系?指后三界。有多少是不系缚的?指那些无漏的部分。
有多少是五蕴所摄?指除去无为法。有多少是取蕴所摄?指有漏的部分。
有多少是善、多少是不善、多少是无记?十界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七心界、色界、声界及法界的一部分;八界是无记性。
有多少是内?指十二界,除去色、声、香、味、触及法界。有多少是外?指其余六界。
哪些是有缘法?即七种心界及法界中的部分心所法。 哪些是无缘法?即其余十界及法界中的部分。
有多少种分别?是指意识界、意界以及法界的一部分。
什么是执受?指五种内界,以及四界的一小部分,即色、香、味、触。什么是非执受?指其余九界及四界的另一小部分。
有多少种同分?即五种内有色界,与它们各自的识等境界相应。
当自己的心识达到空寂状态时,这种境界与其他同类众生的清净自性是平等无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