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乘入楞伽經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一并序(〔宋、時〕)
达摩西来,本不立文字;《楞伽经》东传,用以印证佛心宗旨。虽禅林盛行此说,僧人仍苦其深奥难明。至大唐久视年间,实叉难陀大德出世,兼采三种译本之长,印证此经微妙义理。较之古译,文辞畅达而义理明晰;使后来学者事半功倍。当时已称完备,然注释者未见其人。宝臣汇集诸家旧注,编为七卷新解;补缺正误、考据辨疑,只为指明修学正途,岂敢自炫珠玉之明。愿求道之士皆能得其真义!
新譯大乘入楞伽經序
听说:摩罗山顶最为崇高庄严;楞伽城确实难以到达、难以进入。这里是过去诸佛弘扬教法的地方,也是古圣修行的场所。城中有一位名叫罗婆那的国王,乘坐宫殿前来拜见佛陀,奏乐祈求妙法。他以鬘峰来显示教义的兴起,以藏海来阐明宗旨。这部《入楞伽经》是诸佛心法的玄妙枢要,是一切经典理窟的妙钥。它以广博的比喻阐明深奥的旨趣,透彻地揭示不灭不生的真理,超越有无之见,断绝来去二途,远离断常二执,依第一义谛获得最上妙宝。它体认诸法皆虚,知晓外境如幻,消除假名的分别,等同生死与涅槃。大慧菩萨首先提问,法王随即开示,一百零八个义理对应实相而超脱世间,三十九个法门破除邪见而宣说正法。明白名相都是假立,驱除妄想的迷惑;依正智证悟真如,了知缘起而回归妙理。外境之风止息,心识之浪平静,三自性皆空,二无我俱寂,进入如来藏,畅游解脱门。
这部佛经原本来自西域。到了刘宋元嘉年间,跋陀罗翻译的四卷本尚未广泛流传;后魏延昌年间,菩提流支翻译的十卷本又多有错漏。朕虔诚思虑佛陀嘱托,深感继承弘扬佛法的责任重大,于是在久视元年庚子岁六月,正值炎帝主事的时节,在箕山避暑、颍水观风之际,于三阳宫内重新译出此经,参校三种译本的精要,最终完成七卷的圆满教法。
参与译经的三藏沙门、于阗国高僧实叉难陀大德,以及大福先寺僧人复礼等,其名声可与安世高、支娄迦谶比肩,德行与竺法兰、迦叶摩腾相合。他们继承龙树菩萨的善巧智慧,探求马鸣菩萨的深奥法藏,戒德馨香与觉悟之花同放光彩,心性明珠与真理明月共显圆明,因此能够透彻领悟精微义理,阐发经典深奥之处。
经文于长安四年正月十五日缮写完毕。朕自觉才疏学浅,言辞难比美玉,面对四无碍辩犹觉惭愧,瞻仰一乘妙法更感难以测度。但难违僧俗众请,勉强提笔作序,文辞拙劣、义理未周,愈增惶恐。
此经义理微妙,最为稀有,能破除深重愚痴黑暗,如传灯无尽;阐扬佛法流注之功,似涌泉无穷。经题及各品次第,列于后文。
大乘入楞伽经
这部经叫做《楞伽经》,"楞伽"是"难以抵达"的意思。这座城由各种珍宝建成,光芒照耀日月,是飞行夜叉居住的地方。它位于摩罗山顶,山势高耸,向下俯瞰大海,四周没有道路,只有具备神通的人才能到达。这象征着心地法门,只有放下执著、不追求证悟的人才能真正契入。
向下俯瞰大海,表示众生的心海原本清净,但因为外境的干扰,就像被风吹动,意识起了波浪。要明白外境和内心都是空的,心海自然平静。当心境都寂静时,就能清晰照见一切,如同无风的大海,能清楚映现日月万物。
这部经直接为根基深厚的人,顿悟性地开示:我们种种习气和意识活动,其实就是如来藏。这不同于那些追求寂灭的小乘修行人,也不同于执着空见的权教菩萨。经中直接指明:意识的本体完全是真实的,当体就是智慧的作用。就像无风的大海自然能映现万物,心海的妙用也是这样。
所谓"经",梵语叫"修多罗",意思是契经。"契"是指契合真理又契合众生根机。如果只契合真理而不契合根机,真理就无法利益众生;如果只契合根机而不契合真理,众生就无法通达真理。"经"还有恒常的意思,包含着贯穿和含摄的涵义。表明古今圣者所说的道理都是一致的,所以称为常;能牢牢把握真理而不遗忘,所以叫做贯;能普遍教化一切众生,所以称为摄。正如织布时经线需要纬线来交织完成,但如何运用,还在于修行的人。
大唐时期,三藏法师实叉难陀在于阗国翻译。
按:唐代敬爱寺译经僧人智严曾为此经作注。这部经的刘宋译本开头序言提到:“梵文原本有详略不同三种版本:广本十万颂、中本三万六千颂、略本四千颂。汉地前后共有四译,都属四千颂略本,其中一本早已失传。”现存大藏经中有三个译本:第一是刘宋元嘉十二年,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在金陵草堂寺译成四卷,仅有一品且文字未全,题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第二是后魏三藏菩提流支于延昌二年,在洛阳汝南王宅及邺都金华寺补全缺文,将三品经译作十卷,分十八品,题名《入楞伽经》;第三是唐代久视年间,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与沙门复礼等译完八十卷《华严经》后,见前两译本或繁或简未尽完善,发心重新润色以广流通,奉诏重译。于是在嵩山天中寺会合三种底本(前两译及一梵本),整编为七卷十品,题名《大乘入楞伽经》。因此皇帝御制序言说:“元嘉年间的跋陀译本未得弘扬,延昌年间的流支译本多有讹误。”现在这个注本正是解释唐代新译本,同时将流支译本其余八品标题依次融入注文,使经文恢复为十八品结构,让读者既知文本源流,又明佛理本无二致,更容易理解经义。
有人说学者们认为达摩祖师指定的只有四卷本,比起七卷本篇幅短,好像更容易掌握。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部经最早翻译时文字简练古奥,头尾还有缺漏。就连学问渊博的大儒高僧,都苦于难以断句解读。历代序言题跋中早有明确记载——这部经融合三种版本之长,才得以完整呈现,文句义理清晰明了。只要打开诵读便能体会,读通这部经,对佛法的理解就已过半了!
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现在开始正式解释经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这一品属于序分。从〈问答品〉到最后的广重颂,总共十七品是正宗分。最后一颂称为流通分。早期的四卷本中,这一品经文几乎缺失,只有开头的六行文字作为简略序言。
关于"罗婆那"这个名称,现存译本中没有标准译法,指的是夜叉王。他恳请佛陀进入宝山宣讲自证之法,又推举大慧菩萨作为提问的代表,所以称为"劝请品"。所谓"品",就是把意义相关的经文归为同一段落。这部经共有四千偈颂,分为十八品。这一品位于卷首,所以称为第一品。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这部经的教法内容,是我过去亲自从佛陀那里听闻的。《佛地论》中说:"传承佛教教法的人,都会表明这些教义是我曾经听闻的。"这是在总体上说明对佛法的信心与听闻的关系。
如果离开解释来说,这个“如是”指的是信心成就。《大智度论》说“佛法像大海一样深广,有信心才能进入,有智慧才能渡过”。佛经无论长短,没有信心就无法入门,所以称为“如是”。也有说法是“圣人讲法,只是为了显明真如,唯有真如才是究竟真理”。又说“‘如’是契合真理的言语,‘是’是无可指摘的称述”。现在可以这样理解:“如”就是真空,“是”就是妙有。既然没有离开妙有的真空,所以空而不落断灭;没有脱离真空的妙有,所以有而非属常见。这样既破除了权教和邪见的执着,又彰显了中道实相,因此称为“如是”。
我听到的,指的是听闻这件事已经圆满了。想要把佛法传给没听过的人,要是听到了却不传下去,那就等于白听了。重要的不是能说,而是能传,所以接下来要说明“我闻”的意思。这里的“我”指的是文殊菩萨和阿难尊者。这个“我”只是五蕴暂时和合而成的假名,为什么还称为“我”呢?关于“我”有四种理解:一是凡夫的执念,二是外道的偏见,三是圣者随顺世间假名安立的主客关系,四是法身的真我。这里用的是后两种,排除了凡夫外道的错误执著。既然“我”本无实在的我,“闻”也没有实在的闻,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本性空寂,但又不破坏假名安立,这就是所谓“无闻而闻”。从这部经的宗旨来看,是传法的菩萨以超越我和无我的真我,来听闻真谛俗谛圆融无碍的法门。
有一次,佛陀
【一时】这个说法,是指说法因缘具足的时刻。所谓"时",也是随顺世间习惯假立的时间概念。"一"字是为了区别其他时间——佛陀说法有无量次数,不能一一列举,用"一时"二字就能概括,所以称"一时",这指的是佛陀开启法运、众缘和合的美好时刻。
【佛】是指说法的主人圆满成就。梵语"佛陀",中文称为"觉者",意思是自己与他人都能达到觉悟圆满的圣者。《大乘起信论》说:"所谓觉,是指心体脱离妄念。脱离妄念的状态,如同虚空般遍一切处。整个法界融为一体,这就是如来平等的法身。"所以没有妄念,才称为觉。这其中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自觉,觉悟到自心本来没有生灭;二是觉他,觉悟到一切法无不是真如;三是觉满,自他觉悟的理体都圆满无缺。由此可知,只要还有妄念就不能称为觉。《起信论》说:"一切众生不能称为觉,因为从无始以来念念相续,从未离开过妄念。"又说:"如果有众生能够觉悟到无念的境界,就是在趋向佛的智慧了。"
在大海边的摩罗山顶上,有一座楞伽城。
这里就是佛陀讲经说法的殊胜之地。真正的法身无处不在,既不存在于某个具体地方,又遍及一切处所,所以接下来要说明讲经的地点。说到"大海滨摩罗山顶",这是总的说法的场所。这座山矗立在大海之中,高达五百由旬,如果没有神通力量,根本不可能到达。"楞伽"是特别指说法道场,意思是"难以抵达之地",这个含义在前面经题部分已经解释过了。说到"中"字,佛陀始终秉持中道精神——上升于中天、降生于中土、于中夜涅槃,这些都体现了中道思想。如今在这城中宣说亲自证悟的妙法,正是中道真义的展现。
世尊讲法时,有众多大比丘弟子和发大心修行的大菩萨们一起在场聆听。
当时在场的,有德高望重的大比丘们,还有发心广大的菩萨们。
这些大比丘们啊,已经通过"从假入空"的观修方法,看破了世间幻象,脱离了生死轮回。而菩萨们呢,则是通过"从空出假"的观修,既不执着生死,也不贪求涅槃,重新回到世间度化众生。当他们既不执着于生死,也不执着于涅槃时,就自然显现出中道的智慧。
为什么称他们为"大比丘"呢?因为他们具备五种功德:一是能让魔众感到畏惧;二是清净乞食不贪积蓄;三是能破除烦恼恶念;四是过着清净如法的生活;五是具有清净僧人的德行。
至于"菩萨",全称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指的是他们追求的佛果;"萨埵"是有情众生的意思,指的是他们要度化的对象。也就是说,菩萨就是那些既追求觉悟、又要救度众生的人。
这次法会啊,这些大比丘和菩萨们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聚会。这样的圆满聚会,足以让众生对佛法的所有疑问都得到解答。
所有的大菩萨们都已经完全通达了佛法,其中这位菩萨(指善实)是他们的首席代表。
这是赞叹菩萨的功德。“摩诃”就是广大的意思。所说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四大法门,统摄了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佛法。后文的正宗分将详细阐明这个道理。“悉已通达”是说诸位菩萨都已彻底无碍地通达这些佛法真义。
真正明白境界都是自心显现这个道理,就是说三界中的环境、众生、迷失、觉悟、生死轮回所有现象,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心识所显现的。诸位菩萨能够清楚透彻地认识到这一点,明白这些都不是从外界得来的。
那些能在无量自在境界中自由运用神通力量的人,其实是在自己心性显现的天地间自在游戏。他们已经获得了无量的自在、解脱、三昧正定、六种神通和十种智慧力。为什么说这是游戏呢?因为他们已经达到彻底自在的境界,神通妙用无碍,放下了自我执着,随顺众生因缘而运作,没有任何障碍。无论处在什么境地都能安然快乐,所以把这叫做游戏。
众生心中显现出各种形象来巧妙引导他们,这正是根据众生不同的心念来展现相应的形态。每个人的心识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各自的境界。因为众生各有差异,内心的想法和外显的相貌也各不相同。佛菩萨便顺应这些差异,显现相应的形象,用最合适的方法来帮助众生解脱烦恼。
所有被诸佛亲手灌顶的菩萨们,都是修行圆满达到第十地的圣者,他们接受了诸佛的灌顶加持,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果位。这些菩萨从十方不同的佛国世界来到这个法会,其中以大慧菩萨为首要代表——因为他具有广大的神通功德,从其他佛国而来,作为首席菩萨拥有无上的智慧,所以称为大慧。以上是证信序言的完整说明。
这时,世尊(佛陀)正在海龙王宫里讲法,一直讲到"开示这个法门"的时候。
从这段到品末,是专门说明发起的缘起。说到世尊,是指具备如来等九种尊号、被世间所尊崇的圣者。梵,指的是色界的梵天王。释,就是帝释天,作为欲界之主。护世,是指四大天王。诸天龙等,就是天龙八部众。如来,即是诸法真实如是的义理。应供、正等觉者:正觉是自心的如理智,微妙观照真谛;等觉是自心的如量智,普遍观照俗谛。这就是说佛佛祖祖都是运用自己当下这一念心,照见真谛通达俗谛,成就无上正觉,所以称为过去诸如来、应供、正等觉。其余含义依照文句便可明了。
这时候,罗婆那夜叉王在漫长的岁月里获得了巨大的福报和利益。
夜叉王感受到佛陀的威神力加持,看见大海的波浪起伏无法映现真实景象;再观察法会圣众,发现如来藏识的真如性海也是如此。因为无明境界像风一样扰动,让意识之浪不断生起,遮蔽了无边功德的显现。于是他心生欢喜,决定前往礼请佛陀入城,阐明这个真理:让一切众生止息无明之风,平息意识浪涛,使心海恢复澄澈,让所有功德都能明朗显现。
说完这些话,他便与弟子们一同来到法会现场,以偈颂赞叹佛陀说:“自心本具如来藏,破除我执离尘垢。至诚一心愿闻法。”
大青宝石如同帝释天的宝珠,能映现万物影像,对应什么就显现什么。这些夜叉们手持的乐器,都是这种宝石所化。各种珍宝交错镶嵌,用无价的华美绸缎包裹着。奏出的音乐极其美妙,节拍韵律和谐相应。
他们唱诵三首偈颂来赞颂佛陀:第一首的前三句,是赞叹佛陀所证悟的真心本性,这是一切法的根源。从最初以来就具足无量的本性功德,没有自我执着和种种偏见烦恼,只有成就佛果的圣者才能完全明了。
第二首偈颂祈请佛陀入城,前三句依次赞叹佛的法身、报身和化身,最后一句是至诚邀请。
第三首偈颂叙述往昔诸佛菩萨都曾在此城驻锡,恳请世尊也应如此,表达大众渴望听闻佛法的至诚心愿。
这时,罗婆那楞伽王又用歌声唱道:"世尊曾在摩竭陀国海中停留七日,如今来到这楞伽城,恳请您慈悲接受我们的供养。"
当时罗婆那王先用音乐赞颂祈请佛陀,现在又用歌声唱偈来请佛,这表示有情与无情都是相通的。他对着佛陀自称:我是罗刹王十首罗婆那——罗刹王代表众生根本无明的统治者,十个头象征利根、钝根以及十种烦恼,这些都是从无明产生的,是一切尘劳烦恼的根源。他祈愿佛陀接纳自己和所有众生,包括宫殿中的彩女,乃至献上自身来侍奉,恳请佛陀慈悲接受。这些在经文中都有明确记载。大意是说明:若能通达无明的真实本性就是佛性。那么内外尘劳、一切烦恼,自然都会随顺真正的觉悟,所以说是侍奉接纳。至于“都咤迦音”和“喻娑剌那”这些音律名称,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译文。“摩诃衍”就是大乘的意思。
世尊听完这番话,便安然静默不再言语。
世尊对夜叉王说,我接受你的邀请,于是默然应允。
这时,罗婆那王就把他乘坐的华丽宫殿,以及所领悟的深奥佛法。
佛陀和各位菩萨接受供养后,分别为众生简要开示了深奥的佛法精髓。
罗婆那王带着他的家眷们前来,恭敬地请求道:“我今天恳请大士,替我们向世尊请教,怎样才能断除一切过错和烦恼。”
那位国王又恭敬地请求大慧菩萨:"请您为我们和所有菩萨们,向如来请教关于自证智慧的法门——如何才能远离一切错误认知,真正契入佛的智慧境界。"
这时世尊运用神通力,使所有景象都隐没在虚空中不再显现。
世尊以神通力,在灵山再次显现出如前所述的无限境界——佛土与众生相互映现,层层无尽,最终隐没于虚空之中。这就像《华严经》中记载的场景:弥勒菩萨轻轻一弹指,楼阁大门自然开启。善财童子进入后,看见这座庄严宏伟的楼阁中,竟有无数百千楼阁,每一座都同样广大庄严。在这些无尽的楼阁中,每一座又含藏无数百千楼阁;每一座楼阁前都有一位弥勒菩萨,每一位弥勒菩萨面前都有一位善财童子,每一位善财童子都恭敬合掌面向弥勒菩萨。直到弥勒菩萨从定中起身,这景象才忽然消失。
这两种示现都是为了展现超越凡情妄见、广大自在、圆融无碍的法界真相。诸佛与众生交融互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无碍,一切法相互庄严,一微尘中皆含摄法界。彼此含容相入,相即相融,无尽重重,都是为了令众生通过修行悟入这圆满光明的境界。
罗婆那王只看见自身,直到心中生疑:“难道这一切都像烟雾、火焰和旋转的火轮一样虚幻不实吗?”
当时一切现象都隐没了,楞伽王只看见自己坐在原来的宫殿里——这说明佛法的真谛其实就在当下,从未离开过。他心中生起这样的念头,便开始仔细观察思考。他专注地审视一切现象:到底是谁在说法?谁在听法?这究竟是什么?但寻找一切现象的本质,却什么也找不到。
再进一步思考: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本来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当我们不再用分别心去对待它们,才能真正看清真相。
反复深入思考,以正确的心念去观照,便能获得如实的认知。真正明白一切事物的本质,既没有能认知的主体,也没有被认知的对象,没有所谓的见与闻,这才是真正的见解。
这时,楞伽王当下就彻底明白了,体悟到了如来藏的真义,走向了成佛的境界。
这位夜叉王因为如实地观照,当下就开悟了,证得了万法唯是自心,安住于无分别的智慧中。所谓"获得如实知见,不随他人而悟",是说迷和悟虽有各种路径,但并没有另一个法可得。迷惑时错把外境当作实在的事物,觉悟时明了外境就是自心。觉悟本身就是对迷惑的觉醒,并不是从外面另有一个觉悟可得,所以说"不随他悟"。能够以自身的智慧善巧观察,永远脱离主观猜测和错误见解,是指真理需要顿悟,一旦觉悟所有迷惑同时消除。如果执着于某种殊胜的见解,就会落入邪见之中,只有用善巧智慧来观察,才能没有执着于殊胜见解的心。善于通达各种修行方法,巧妙了知菩萨各地进修的相状,是说既然已经如实开悟,又能通达善巧方便,那么从初地到十地的修行过程,都不会再有曲折迂回之相。因此乐于远离心识的虚妄分别,直接趣向佛果境界。关于三种相续的含义,将在下文详细说明。
听见虚空中和宫殿里传来声音说:「你们应该这样去认识世间一切现象。」
夜叉王明白佛法后,虚空中传来宫殿的赞叹声:"应当这样学习,应当这样领悟。"这里的"这样",指的是符合真理的说法。因为这样的学习和见解都真实不虚。诸佛如来看待一切事物,也都是这样如实地看待。前面已经通过化现的境界来说法,这里又用宫殿来赞叹认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真正悟道回归本源时,连虚空宫殿都会自然消融。物质与虚空、环境与正报,原本就是同一法界,本应如此。
如果执持不同见解就会落入断灭之见,也不应执着于六种禅定境界。
这说明要劝大家远离各种错误见解。如果抱有错误见解,那就是断灭见。意思是如果背离了真实的见解,就会陷入虚无的断灭见。你们应当永远超越思想、意念和分别意识,要精进观察一切事物真相——这是在说自证境界不是寻常思维能达到的,所以要超越这些思维活动。所谓勤观察,就是要按照真理去体察一切事物的本性。应当注重内在修持,意思是功夫要下在潜移默化处。不要执著外在见解,就是下文所说的声闻、缘觉二乘和外道的理论境界。围陀各种见解,指的是外道婆罗门信奉梵天所说的四部围陀经典,约有十万偈颂,全靠口耳相传,不记录在贝叶上。也不应停留在六种禅定等方法中,这是指外道各种错误修法,通过厌离下界、欣求上界的六行观来压制烦恼。比如有一类外道,把第四禅天的无想天当作涅槃境界,通过在欲界修无想定,厌离下方三禅及欲界的粗苦障碍,欣慕上方无想天的清净美妙,从而压下三界烦恼。命终后投生无想天,经过五百劫后仍然堕落,继续轮回生死。像这类通过六行观压制烦恼的邪定,都不应该执著停留。
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是真正明白了万物的本性原本空寂,只是我们自己的妄想分别罢了。
只有不执着于声闻、缘觉二乘以及外道的各种错误见解,才能真正按照佛法实修,破除他人的错误理论,同时舍弃对自我的执着。能够以智慧转化我们认知根源的八识,就是转识成智——将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等四种智慧。所谓证入如来自觉圣智的境界,是指与诸佛达到同样的觉悟和证量。关于善修三昧与三摩钵底:三昧意为正定,也叫正受。指心念安定不散乱,能够清晰明了地觉知和抉择一切现象。因为没有任何境界能扰乱其心,称为正定;不执着任何觉受,称为正受。三摩钵底意为等至,指通过正定生起智慧,平等安住一切法而达至殊胜境界,这个方法应当善加修习。外道执着于“我见”,认为有实在的“我相”,以及错误认为四大、五蕴、十八界等具有真实功能(求那即功能之义)。他们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而二乘行者虽见十二因缘,却未能彻悟其本性为空,在其中产生虚妄分别。因此劝诫修行者切莫生起外道般的执着,也不要陷入二乘圣者的分别妄想之中。
楞伽王,这样殊胜的法门,若能如理思惟,便是真正见佛。
所谓这个法是指什么法呢?就是说要让自己的心保持在无分别的状态。这是殊胜而非低等的修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证得真正的圣者智慧。那些能够在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上等转生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证悟了这个殊胜法门,必定能在轮回中获得上品转生,不会投生到低劣之处。所谓破除无明遮蔽,消除意识波动——无明能够遮蔽智慧之眼,业识的波动会扰乱心性本源,而这个大乘修行法门就能破除这些障碍。关于识性的两种含义:外道既执着于自我见解,在各种异端学说中,无法演说超越妄见的识性法门,这并非真正的法义。你先前见佛时能够这样思考——这是告诉夜叉王,你先前见佛时若能如实地思维这个道理,这才是真正见佛的正确见解。
这时罗婆那王心里又想:「这些种种现象,其实都没有什么差别。」
夜叉王心中又想,希望能再次见到如来。佛陀知道他将要领悟深妙的佛法,便再次显现真身,让一切化现的景象如同最初一样清晰完整——这种显现遍及一切处,无穷无尽而又层层交融。这时,十首王亲自见到自己的身形显现在每一位佛陀面前,每一位身边都有大智慧夜叉环绕,正在演说自觉圣智所证悟的妙法,同时也见到了一切佛国净土。所有这些景象,都与先前所见毫无差别。
那时,世尊(释迦牟尼佛)环视法会大众,登上楞伽山顶,欣然露出微笑。
这时如来普遍观察法会大众,准备为大家讲法。说到慧眼不用肉眼来看,是因为肉眼有障碍不通达,不能普遍观察,所以用慧眼来观照。从眉间、大腿、肋部、腰部、颈部以及肩膀、手臂这些带有功德印记的部位,每一个毛孔都放射光明——如来每次放光必定表示法义,不是随意而为。这次法会中,七处部位同时放光,正是表示圆明中道的境界,超越虚妄分别和依赖外缘的执着,成就一切功德啊!这时虚空中的帝释天、大梵天等诸位天人,远远看见如来端坐在庄严的楞伽山顶,都欣然而笑。这笑声并非没有缘由。
这时,菩萨们和天神们都观见罗婆那心中所念的真实法义。
这时菩萨和天人们都在想:如来为什么缘故欣然微笑?身上放出光明,安住于禅定之乐。他环视四周,注视着夜叉王,想必其中定有深意。
这时,大慧菩萨这位大菩萨向佛陀提问,他提出了一百零八个问题,从天地万物的起源到生命的真相,所有这些深奥的问题,无论是佛陀还是其他修行者,甚至那些外道的学者,都无法完全测度其深意。
大慧菩萨深知在场诸位菩萨的心意,也预见到未来众生会因迷惑而执着,为了帮大家消除疑问,便向佛陀请教。佛陀赞叹道:"问得好!你这个问题既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原来夜叉王过去也曾向诸佛请教过这两个根本问题,现在你提出同样的疑问,未来也会有人继续追问。这是声闻、缘觉二乘以及外道都无法透彻理解的深奥义理。既然过去已经有人问过,现在你又再次提问,未来也必将有人继续探求——莫非你对这两大根本真理,确实还没有完全领悟吗?
这时候,如来知道楞伽王来了,这般殊胜的威仪,连梵天、帝释等天人都不曾见过。
这时如来知道楞伽王想要提问,就对他说:"快问吧,我会为你解答,满足你的心愿。"所谓"善知诸地",就是清楚从初地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直至佛地的修行次第。"修习对治证真实义",是指在各个修行阶段精进用功,克服相应的障碍,不走偏邪之路。"于大宝莲花宫中,三昧水灌其顶",是说修行与佛相通,成为法王子,进入灌顶之位。佛又教导他要发起平等无分别的心行,同时践行无量差别智行,必定能获得上述境界。这些成就只有你楞伽王亲自证悟才能获得,不是声闻、缘觉二乘,也不是外道、天帝、梵王所能见到的。
这时候,楞伽王得到佛陀的许可后,
楞伽王听到佛陀应允后,立即准备庄严的供品,包括各种鲜花、香料、幡旗、华盖和珠宝璎珞,将所有供具装饰得十分精美。华盖是属于帐幔一类的物品。他又变化出欲界所有珍宝,以及超越天界、龙族等世间诸佛国土的所有乐器,都用来供养佛陀,以此表达对佛法的敬重。还在虚空中洒下种种供养之物,从空中缓缓飘落,表示他以谦卑恭敬之心请求说法。提到过去如来曾为我解说佛法,是要表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来所证悟的是同一个真理。世尊!变化身的如来所说的两种义理,并非根本佛所说——这是因为应身佛和化身佛不是真佛,也不是真正说法者,所以恳请世尊以根本佛的身份为我演说。世尊告知楞伽王:我将为你解说这两种义理。
夜叉王继续追问:“既然法性本来如此,又怎么谈得上舍弃呢?”
您问到了佛法的根本——既要明白什么是正法,又不能执着于法相,这两种境界该如何取舍?前面用庄严的供具表达敬意,这里再用庄严的饰物装扮自己,是为什么呢?这是在用恭敬的仪态请教,不敢有丝毫轻慢之心。其余深意经文中自有分明。
这时佛陀告诉楞伽王:“世间种种外在现象,也都是如此千差万别。”
这是对前面问题的正式回答。如来先用瓶子等无常现象,以及火焰、火性、种子生芽这三个比喻,来说明法与非法之间的区别,让大家更容易明白。
内心的运作也是如此,从无明为缘起(就是不明白真相)……要知道这些都是因为执着于表面现象而产生的分别心。
这里用三个比喻来解释佛法:用无明来对应前面的瓶子比喻,用各种识来对应火性比喻,用修行观想来对应种子比喻。瓶子代表造作的作用——因为无明的缘故,能造作出根器、身体、物质世界等各种不同现象。火代表熏染变化的作用——通过各种识,能熏染出一切染污与清净之法的差别。种子代表生长发起的作用——通过修行观想,自己的智慧得以生长,同样也会显现出种种差别相状。这些法理和比喻,各自都有其深意。这三法共同说明两个要义:都是对现象界分别认知的体现。
楞伽王,你之前问的“什么是法”,我已经全部说完了。
关于正确理解“法”与“非法”这两层含义,经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金刚经》无著释论中提到:“连正法都应该放下,因为实相本自现前;更何况那些错误的见解,从道理上根本说不通。”这些都是为了破除人们执着于“有”或“无”的偏见,让众生亲自体证真理。就像强壮的大象挣脱枷锁,自在离去。
所谓“毘钵舍那”,汉语称为“观”,提起观照就必然要同时修习止功。“止”在梵语中叫奢摩他,各派经典解释虽有深浅,核心都是指:让心念契合真理,收摄散乱归于宁静,这就是止;在宁静中保持明晰的观照,这就是观。《起信论》将止观二法合为一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若止观不能双运,就无法契入菩提大道。《深密经》说:“众生既被外相束缚,又被内在烦恼困住,唯有精进修习止观,才能获得解脱。”因此天台宗以止观为基础,配合慈悲心,引导身口意三业及弘誓大愿,称为安乐行。这都是以止观为修持方法,以一切善法为实践内容。《深密经》、《楞严经》、《涅槃经》等经典,以及《瑜伽师地论》、《起信论》、《止观》等论著,都详细阐明了这个道理。
楞伽王,你说你在过去修行时,一直把如来藏当作修行的对象。
这时如来继续对夜叉王开示,破除他各种虚妄的分别见解,使他脱离妄念、达到寂灭,生起正知正见。佛陀说:楞伽王,你说曾在过去诸佛那里请教过这个道理,诸佛已经为你解答。你要知道,过去只是心念分别,未来也是如此,我和诸佛也是同样道理。一切佛法都要远离分别执着,乃至为了让众生获得安乐的缘故——这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本来没有差别。如来以智慧为身,不能用我相、人相、众生相来分别看待,乃至要脱离能分别和所分别的对待——这就是心、佛、众生三者无差的真理。好比墙上画的众生像没有觉知,世间众生也是如此。本来没有业也没有报,一切法都是这样。没有所谓听闻也没有所谓说法,这是先举比喻,再用法理来印证。又说:就像有人从水镜中看见自己的影像、在月光灯影下见到身影、在山谷中听到回声,这些都是比喻众生用自己的心去捕捉自己的心,在本来没有色相的地方生出色相执着。对法与非法产生分别也是同样的道理。若能明了这一切都是虚妄寂灭的同一根源,生出自觉的智慧,超越是与非的对立,就能契合如来藏妙净明心的境界。确实啊!这一品虽然看似正式教义的起始,却已经能够让人彻悟根本无明,进入佛陀的知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