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往生傳
给孤独园中的圣贤大众全都聚集在那里。当时众人没有一个提出问题,如来却突然宣告说:越过这里向西十万亿佛土,有一片净土。那国土广阔,由百种珍宝构成。又说:众生若能思念、忆念,求往生者,皆能如愿。有论者说:十二分教涵盖万法,这属于无问自说的一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像母亲抚育婴儿不待其请求,只为照顾他而伸手抚摩、哺乳喂养、怀抱安睡。然而如来舍弃净梵天降生迦毗罗卫,说法五十年,广施慈悲,随众生根机而教。其间天龙八部、帝释梵王、声闻缘觉、大菩萨众,舍弃头目髓脑,抛弃国城珍宝,再三殷勤祈请,如来或推辞或默然,止而不说。直到此时才主动宣说,实在是悲悯五浊恶世的异生众生长久流浪不息。要想厌离五浊,期生净土,必须专意念佛。念到极处就会系心于十六观想,循序渐进。经中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是什么缘故呢?阐明修行之始,指出循序渐进之道。修行始于实修,智慧始于熏习,无上佛果始于深心,深心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所以一念能转三恶道苦,十念可登九品莲台。这虽然在大乘方等诸经中都有相互阐发,不仅限于一经所言。自汉魏以来,诚心向往西方者鲜有所闻,实因大法初传,经文未备。西晋时刘曜攻陷洛阳,僧显避乱江东,开始因三事发愿,屡感祥瑞。但其精诚之志因逢乱世,遗风胜业时有湮没。东晋末年,慧远大师驻锡庐山,当时有慧永、道昺、竺道生、佛陀耶舍等法师,及在家英豪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缔结方外之游,慕风来集。慧远认为幻化之身不能常保,梦游之躯难以长存,因而指归无量寿国,结社共期往生。又说:彼国清净无三恶道、无六趣轮回,众生依报各殊,往生者宝幢前导,金莲托质,于是共同发起莲社之愿。现在所谓莲社,即始于此。或称净社,其义亦明。自慧远以后,净土修行更加兴盛。所以刘宋有昙弘,南齐有慧进,梁朝有道珍,唐代更有道绰、善导等颖悟通达之士。我生于像法末期,得遇佛法,心怀净业已有多年。常因前贤事迹散见诸传,年代久远难以归类条贯,于是遍考梁隋以来慧皎、道宣等十二家传记,及大宋通慧大师新传,共得僧显等七十五人。这些传记或有义理不明,或有文辞杂乱,因而加以修正阐发。此外尚有鸿业、慧明等六十二人,因其生平事迹想象居多,临终未见瑞相,不足生信,故未收录。后世明哲或可补其不足,拾遗补阙,也是对我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