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四)佛說長阿含第一分闍尼沙經第四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遊那提揵稚住處,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那时,佛陀游历到那提犍稚的住处,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在一起。
爾時,尊者阿難在靜室坐,默自思念:「甚奇!甚特!如來授人記別,多所饒益。彼伽伽羅大臣命終,如來記之,此人命終,斷五下結,即於天上而取滅度,不來此世。第二迦陵伽,三毘伽陀,四伽利輸,五遮樓,六婆耶樓,七婆頭樓,八藪婆頭,九他梨舍㝹,十藪達梨舍㝹,十一耶輸,十二耶輸多樓,諸大臣等命終,佛亦記之,斷五下結,即於天上而取滅度,不來生此。復有餘五十人命終,佛亦記之,斷三結,婬、怒、癡薄,得斯陀含,一來此世便盡苦際。復有五百人命終,佛亦記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極七往返必盡苦際。有佛弟子處處命終,佛皆記之,某生某處、某生某處。鴦伽國、摩竭國、迦尸國、居薩羅國、拔祇國、末羅國、支提國、拔沙國、居樓國、般闍羅國、阿濕波國、阿般提國、婆蹉國、蘇羅婆國、乾陀羅國、劍洴沙國,彼十六大國有命終者,佛悉記之,摩竭國人皆是王種王所親任,有命終者,佛不記之。」
那时,尊者阿难在静室中独坐,心中默想:真是奇妙!真是特别!如来为众人授记,带来许多利益。那位伽伽罗大臣去世时,如来为他授记,此人命终时断除五下分结,就在天界证得涅槃,不再来此世间。第二位迦陵伽,第三位毗伽陀,第四位伽利输,第五位遮楼,第六位婆耶楼,第七位婆头楼,第八位薮婆头,第九位他梨舍㝹,第十位薮达梨舍㝹,第十一位耶输,第十二位耶输多楼,这些大臣们去世时,佛陀也都为他们授记,断除五下分结,在天界证得涅槃,不再转生此世。还有另外五十人去世,佛陀也为他们授记,断除三结,贪嗔痴微薄,证得斯陀含果,再来此世一次就能灭尽苦厄。又有五百人去世,佛陀同样为他们授记,三结断尽,证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最多往返七次便能灭尽苦厄。凡是佛弟子在各处命终,佛陀都一一授记,说明某人转生某处、某人转生某处。鸯伽国、摩竭国、迦尸国、居萨罗国、拔祇国、末罗国、支提国、拔沙国、居楼国、般闍罗国、阿湿波国、阿般提国、婆蹉国、苏罗婆国、乾陀罗国、剑洴沙国——这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陀全都为他们授记。唯有摩竭国人因是王族或国王亲信,去世时佛陀不曾授记。
爾時,阿難於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我向於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佛授人記,多所饒益,十六大國有命終者,佛悉記之,唯摩竭國人,王所親任,有命終者,獨不蒙記。唯願世尊當為記之!唯願世尊當為記之!饒益一切,天人得安。又佛於摩竭國得道,其國人命終,獨不與記。唯願世尊當為記之!唯願世尊當為記之!又摩竭國缾沙王為優婆塞,篤信於佛,多設供養,然後命終,由此王故,多人信解,供養三寶,而今如來不為授記。唯願世尊當與記之!饒益眾生,使天人得安。』」爾時,阿難為摩竭人勸請世尊,即從座起,禮佛而去。
那时,阿难从静室起身,来到佛陀面前,恭敬顶礼后坐在一旁,对佛陀说:我刚才在静室独自思惟:真是稀有难得!佛陀为众生授记,给予极大利益。十六大国有众生命终时,佛陀都为他们授记,唯独摩竭陀国中,与国王亲近的人命终时,却未蒙授记。恳请世尊为他们授记!恳请世尊为他们授记!这将利益一切众生,令天人都得安乐。况且佛陀是在摩竭陀国证得正觉,如今该国众生命终,唯独不给他们授记。恳请世尊为他们授记!恳请世尊为他们授记!再者,摩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作为优婆塞,对佛陀深信不疑,广设供养后才命终。由于这位国王的缘故,许多人信仰佛法,供养三宝。而今如来却不为他授记。恳请世尊给予授记!这将利益众生,使天人都得安乐。当时,阿难为摩竭陀国人向世尊请求后,便从座位起身,礼拜佛陀离去。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那伽城乞食已,至大林處坐一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生處。時,去佛不遠,有一鬼神,自稱己名,白世尊曰:「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
那时,世尊穿好衣服,拿着钵,进入那伽城乞食后,来到大树林中,坐在一棵树下,思考摩竭国人死后投生的去处。这时,离佛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鬼神,自称其名,对世尊说: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
佛言:「汝因何事,自稱己名為闍尼沙?(闍尼沙秦言勝結使)。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稱見道迹?」
佛说:你因为什么缘故,自称名字叫阇尼沙?你凭借什么法门,用美妙言辞自称已见道迹?
闍尼沙言:「非餘處也。我本為人王,於如來法中為優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終,故得生為毘沙門天王太子。自從是來,常照明諸法,得須陀洹,不墮惡道,於七生中常名闍尼沙。」
阇尼沙说道:并非别处。我前世为人间国王,在如来教法中作优婆塞,至诚念佛而命终,因此转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自此以来,恒常明见诸法真谛,证得须陀洹果,永不堕恶趣,于七次转生中皆名为阇尼沙。
時,世尊於大林處隨宜住已,詣那陀揵稚處,就座而坐,告一比丘:「汝持我聲,喚阿難來。」
那时,世尊在大林中随意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到那陀揵稚所在的地方,在座位上坐下,对一位比丘说:你去传我的话,叫阿难来。
對曰:「唯然!」即承佛教,往喚阿難。
回答说:遵命!随即奉佛之命,前去召唤阿难。
阿難尋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而白佛言:「今觀如來顏色勝常,諸根寂定。住何思惟,容色乃爾?」
阿难随即前来,来到佛陀所在之处。他恭敬地顶礼佛足,退坐一旁,向佛陀禀告:如今看到如来面容格外光润,诸根清净安定。您安住于何种思维,才能显现如此殊胜的威仪?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向因摩竭國人來至我所,請記而去,我尋於後,著衣持鉢,入那羅城乞食,乞食訖已,詣彼大林,坐一樹下,思惟摩竭國人命終生處。時,去我不遠,有一鬼神,自稱己名,而白我言:『我是闍尼沙!我是闍尼沙!』阿難!汝曾聞彼闍尼沙名不?」
那时,世尊告诉阿难说:你先前因为摩竭国人来我这里,请求授记后离去。我随后穿上衣服,拿着钵,进入那罗城乞食。乞食完毕后,前往那片大树林,坐在一棵树下,思考摩竭国人死后转生的去处。当时,离我不远有一个鬼神,自称其名,对我说: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阿难,你可曾听过那阇尼沙的名字吗?
阿難白佛言:「未曾聞也。今聞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為竪。世尊!此鬼神必有大威德,故名闍尼沙爾。」
阿难对佛陀说:我从未听说过。如今听闻其名号,竟感到恐怖畏惧,汗毛竖起。世尊!这鬼神必定具有大威德,所以名为阇尼沙。
佛言:「我先問彼:『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稱見道迹?』闍尼沙言:『我不於餘處,不在餘法。我昔為人王,為世尊弟子,以篤信心為優婆塞,一心念佛,然後命終,為毘沙門天王作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極七往返,乃盡苦際,於七生名中,常名闍尼沙。一時,世尊在大林中一樹下坐,我時乘天千輻寶車,以少因緣,欲詣毘樓勒天王,遙見世尊在一樹下,顏貌端正,諸根寂定,譬如深淵澄靜清明,見已念言,我今寧可往問世尊,摩竭國人有命終者,當生何所?又復一時,毘沙門王自於眾中,而說偈言:
佛说:我先问他:‘你凭借什么法,自称妙言已见道迹?’阇尼沙回答:‘我不靠别处,不依他法。从前我是人间国王,为世尊弟子,以坚定信心做优婆塞,一心念佛,命终后成为毗沙门天王之子,得须陀洹果,不堕恶道,最多七次往返人间,便能灭尽诸苦。在七次转生中,我常名阇尼沙。某时,世尊在大树林中一棵树下静坐,我乘着天界的千辐宝车,因小事欲前往毗楼勒天王处,远远望见世尊在树下,容颜端正,诸根寂定,犹如澄澈宁静的深渊般清明。见此景象,我心想:此刻应当前去请教世尊——摩竭国中命终之人将往生何处?又有一次,毗沙门天王在众中亲口说偈:’
「『我等不自憶,過去所更事;
今遭遇世尊,壽命得增益。』
我等不记得过去所经历的事;
如今遇见世尊,寿命得以增长。
「又復一時,忉利諸天以少因緣,集在一處。時,四天王各當位坐,提頭賴吒在東方坐,其面西向,帝釋在前;毘樓勒叉天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釋在前;毘樓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東向,帝釋在前;毘沙門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釋在前。時,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後我坐。復有餘諸大神天,皆先於佛所,淨修梵行,於此命終,生忉利天,增益諸天,受天五福: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稱,四者天樂,五者天威德。時,諸忉利天皆踊躍歡喜言:『增益諸天眾,減損阿須倫眾。』爾時,釋提桓因知忉利諸天有歡喜心,即作頌曰:
又有一时,忉利天的众天因为某个小因缘聚集在一处。当时,四大天王各自按方位就座:提头赖吒天王坐在东方,面向西方,帝释天在他前面;毗楼勒叉天王坐在南方,面向北方,帝释天在他前面;毗楼博叉天王坐在西方,面向东方,帝释天在他前面;毗沙门天王坐在北方,面向南方,帝释天在他前面。四大天王都先坐定后,我才坐下。还有其他诸位大天神,他们先前在佛陀座下修习清净梵行,命终后转生到忉利天,使天众增多,享受五种天福:一是天寿长久,二是天容美妙,三是天名称扬,四是天乐无穷,五是天威德盛。当时忉利天的天众都欢欣鼓舞地说:天众增多了,阿须伦众减少了。这时,释提桓因知道忉利天众心生欢喜,便作偈颂道:
「『忉利諸天人,帝釋相娛樂;
禮敬於如來,最上法之法。
諸天受影福,壽、色、名、樂威;
於佛修梵行,故來生此間。
復有諸天人,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生此復殊勝。
忉利及因提,思惟此自樂;
禮敬於如來,最上法之法。』
忉利天的诸位天人,与帝释天一同欢庆;
他们礼敬如来,那最殊胜的妙法。
诸天因行善积福,享有长寿、美貌、声名与威德;
因修行清净梵行,故能转生此天界。
更有众天人,光明威仪显赫;
他们是佛陀智慧的弟子,转生于此更为尊贵。
忉利天与因提天的天人,思惟着自身的福乐;
他们礼敬如来,那最殊胜的妙法。
「闍尼沙神復言:『所以忉利諸天集法堂者,共議思惟,觀察稱量,有所教令,然後勅四天王,四王受教已,各當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異光照于四方,時,忉利天見此異光,皆大驚愕,今此異光將有何怪?餘大神天有威德者,皆亦驚恠,今此異光將有何怪?時,大梵王即化作童子,頭五角髻,在天眾上虛空中立,顏貌端正,與眾超絕,身紫金色,蔽諸天光。時,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請坐。時,梵童子隨所詣座,座生欣悅,譬如剎利水澆頭種,登王位時,踊躍歡喜。其坐未久,復自變身,作童子像,頭五角髻,在大眾上虛空中坐。譬如力士坐於安座,嶷然不動,而作頌曰:
阇尼沙神继续说到:忉利天的众天神聚集在法堂,是为了共同商议、思考、观察、衡量,作出教令,然后命令四天王。四天王接受教令后,各自就座。他们坐下不久,就有奇异的大光明照耀四方。当时,忉利天的天神们看到这奇异的光明,都感到非常惊讶,不知这奇异的光明预示着什么。其他有大威德的大神天也感到惊奇,不知这奇异的光明预示着什么。这时,大梵天王随即化作一个童子,头上梳着五角发髻,站在众天神上方的虚空中。他容貌端正,超越众人,身体呈现紫金色,遮蔽了众天神的光明。当时,忉利天的天神们既不起身迎接,也不表示恭敬,更没有请他入座。这时,梵童子随顺所到的座位,座位自然生出欢喜,就像刹帝利种姓的人用水浇头,登上王位时那样欢欣喜悦。他坐下不久,又自行变化身形,显现童子相貌,头上梳着五角发髻,在众天神上方的虚空中安坐。就像力士坐在安稳的座位上,巍然不动,并诵出偈颂:
「『調伏無上尊,教世生明處;
大明演明法,梵行無等侶,
使清淨眾生,生於淨妙天。』
调伏无上尊,教化世间生光明之道;
大智慧阐明正法,清净修行无与伦比,
令众生得清净,往生美妙天界。
「時,梵童子說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周遍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我今更說,汝等善聽!如來弟子摩竭優婆塞,命終有得阿那含,有得斯陀含,有得須陀洹者,有生他化自在天者,有生化自在、兜率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者,有生剎利、婆羅門、居士大家,五欲自然者。』時,梵童子以偈頌曰:
那时,梵童子说完这首偈语,对忉利天的天人说道:
若有声音具备五种清净,才能称为梵音。是哪五种?一是声音正直,二是声音和雅,三是声音清澈,四是声音深满,五是周遍远闻。具备这五种特质,才名为梵音。
我今再为你们解说,你们要仔细听!如来的弟子摩竭国优婆塞,命终后有证得阿那含果的,有证得斯陀含果的,有证得须陀洹果的;有往生他化自在天的,有往生化自在天、兜率天、焰摩天、忉利天或四天王的;也有投生为剎帝利、婆罗门、居士大族,自然享受五欲快乐的。
这时,梵童子又以偈颂说道:
「『摩竭優婆塞,諸有命終者,
八萬四千人,吾聞俱得道。
成就須陀洹,不復墮惡趣,
俱乘平正路,得道能救濟。
此等群生類,功德所扶持,
智慧捨恩愛,慚愧離欺妄。
於彼諸天眾,梵童記如是;
言得須陀洹,諸天皆歡喜。』
摩竭国的优婆塞们,凡有命终者,
八万四千人,我闻皆已得道。
证得须陀洹果,不再堕入恶趣,
同乘平等正道,得道能救众生。
这些众生之类,皆因功德扶持,
以智慧舍恩爱,怀惭愧离欺妄。
彼时诸天众中,梵童如此记说;
言已得须陀洹,诸天皆大欢喜。
「時,毗沙門王聞此偈已,歡喜而言:『世尊出世說真實法,甚奇!甚特!未曾有也。我本不知如來出世,說如是法。於未來世,當復有佛說如是法,能使忉利諸天發歡喜心。』
这时,毗沙门王听完这首偈颂,欢喜地说道:佛陀出世宣说真实教法,真是希有难得!实在奇特!前所未有。我原本不知道如来出世演说这样的妙法。在未来之世,应当还会有佛陀宣说这样的教法,能使忉利天的诸天众心生欢喜。
「時,梵童子告毗沙門王曰:『汝何故作此言?如來出世說如是法,為甚奇!甚特!未曾有也。如來以方便力說善不善,具足說法而無所得,說空淨法而有所得,此法微妙,猶如醍醐。』
那时,梵童子对毗沙门王说:你为何这样说?如来出世宣讲如此妙法,实在稀有难得。如来以善巧方便解说善与不善,完整开示诸法却无所得,演说空性清净法门而有所证,此法精微奥妙,恰似醍醐一般纯净。
「時,梵童子又告忉利天曰:『汝等諦聽!善思念之,當更為汝說。如來、至真善能分別說四念處。何謂為四?一者內身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內身觀已,生他身智;內觀受已,生他受智;內觀意已,生他意智;內觀法已,生他法智,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念處。復次,諸天!汝等善聽!吾當更說,如來善能分別說七定具。何等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七定具。復次,諸天!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何等謂四?一者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二者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三者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四者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
那时,梵童子又对忉利天众说道:你们仔细听好,好好思考记住,我要再为你们讲解。如来至真能清楚解说四念处。哪四种呢?第一是观察内在身体,精进不懈,专注忆念不遗忘,断除世间贪欲忧愁。观察外在身体,精进不懈,专注忆念不遗忘,断除世间贪欲忧愁。观察感受、心念、诸法时也同样如此,精进不懈,专注忆念不遗忘,断除世间贪欲忧愁。观察内在身体后,便能了知他人身体;观察内在感受后,便能了知他人感受;观察自心之后,便能了知他人心念;观察内在法理后,便能了知他人所执之法,这就是如来善能解说的四念处。
另外,诸天众请听,我要继续说明如来善能解说的七种定具。哪七种呢?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这就是如来善能解说的七种定具。
再者,诸天众当知,如来善能解说四种神足。哪四种呢?第一是通过欲求禅定止息妄行而修成的神足;第二是通过精进禅定止息妄行而修成的神足;第三是通过意念禅定止息妄行而修成的神足;第四是通过思惟禅定止息妄行而修成的神足,这就是如来善能解说的四种神足。
「又告諸天:『過去諸沙門、婆羅門以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正使當來沙門、婆羅門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亦皆由是四神足起;如今現在沙門、婆羅門無數方便,現無量神足者,亦皆由是四神足起。』時,梵童子即自變化形為三十三身,與三十三天一一同坐,而告之曰:『汝今見我神變力不?』答曰:『唯然已見。』梵童子曰:『我亦修四神足故,能如是無數變化。』
佛陀又告诉诸天:过去所有沙门、婆罗门通过无数方式展现无量神通,都是从四神足产生的;将来沙门、婆罗门以无数方式显现无量神通,也都是由这四神足产生的;现在世间沙门、婆罗门以种种方式示现无量神通,同样源于这四神足。
这时,梵童子当即化现出三十三身,与三十三天的每一位天神同坐,并问道:你们可曾见我这般神力变化?诸天回答:确实见到了。梵童子说:我也是因修习四神足,才能作如此无量的变化。
「時,三十三天各作是念:『今梵童子獨於我坐而說是語,而彼梵童一化身語,餘化亦語;一化身默,餘化亦默。』時,彼梵童還攝神足,處帝釋坐,告忉利天曰:『我今當說,汝等善聽!如來、至真自以己力開三徑路,自致正覺。何謂為三?或有眾生親近貪欲,習不善行,彼人於後近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於是離欲捨不善行,得歡喜心,恬然快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如人捨於麤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自以己力開初徑路,成最正覺。又有眾生多於瞋恚,不捨身、口、意惡業,其人於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離身惡行、口、意惡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如人捨於麤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二徑路。又有眾生愚冥無智,不識善惡,不能如實知苦、習、盡、道,其人於後遇善知識,得聞法言,法法成就,識善不善,能如實知苦、習、盡、道,捨不善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如人捨於麤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於樂中,復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三徑路。』
那时,三十三天的天人各自心想:现在梵童子独自坐在我面前说这些话,而那位梵童的一个化身说话,其他化身也跟着说;一个化身沉默,其他化身也跟着沉默。这时,梵童子收起神通,坐在帝释的座位上,对忉利天的天众说:我现在要讲法,你们仔细听!如来、至真凭借自身之力开辟了三条道路,自己证得了正觉。是哪三条呢?有些众生亲近贪欲,习惯不善的行为,这些人后来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依法修行,于是远离贪欲,舍弃不善的行为,心生欢喜,恬静快乐,又在快乐中生出更大的喜悦;就像有人舍弃粗劣的食物,改吃百味饭,吃饱后还追求更美味的。修行人也是这样,远离不善法,获得欢喜快乐,又在快乐中生出更大的喜悦,这就是如来凭借自身之力开辟的第一条道路,成就最上正觉。还有一些众生常常嗔恚,不舍弃身、口、意的恶业,这些人后来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依法修行,远离身、口、意的恶行,心生欢喜,恬静快乐,又在快乐中生出更大的喜悦;就像有人舍弃粗劣的食物,改吃百味饭,吃饱后还追求更美味的。修行人也是这样,远离不善法,获得欢喜快乐,又在快乐中生出更大的喜悦,这就是如来开辟的第二条道路。还有一些众生愚昧无知,分不清善恶,不能如实了知苦、集、灭、道,这些人后来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依法修行,认识了善与不善,能如实了知苦、集、灭、道,舍弃不善的行为,心生欢喜,恬静快乐,又在快乐中生出更大的喜悦;就像有人舍弃粗劣的食物,改吃百味饭,吃饱后还追求更美味的。修行人也是这样,远离不善法,获得欢喜快乐,又在快乐中生出更大的喜悦,这就是如来开辟的第三条道路。
「時,梵童子於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毗沙門天王復為眷屬說此正法,闍尼沙神復於佛前說是正法,世尊復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復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正法。」
那时,梵童子在忉利天宣讲这正法,毗沙门天王又为眷属宣说这正法,闍尼沙神在佛陀面前演说这正法,世尊再为阿难讲解这正法,阿难又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传授这正法。
是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那时,阿难听完佛陀的教导,满心欢喜地遵照实行。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五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