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阿含經
(五)第二分初小緣經第一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舍衛國清信園林鹿母講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清信园林鹿母讲堂,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
爾時,有二婆羅門以堅固信往詣佛所,出家為道,一名婆悉吒,二名婆羅墮。爾時,世尊於靜室出,在講堂上彷徉經行。時,婆悉吒見佛經行,即尋速疾詣婆羅墮,而語之言:「汝知不耶?如來今者出於靜室,堂上經行,我等可共詣世尊所,儻聞如來有所言說。」時,婆羅墮聞其語已,即共詣世尊所,頭面禮足,隨佛經行。
那时,有两位婆罗门怀着坚定的信心来到佛陀的住处,请求出家修行。一位名叫婆悉吒,另一位名叫婆罗堕。当时,世尊从静室出来,在讲堂上缓慢地来回行走。婆悉吒看见佛陀在经行,就赶紧去找婆罗堕,对他说:你知道吗?如来现在从静室出来了,正在讲堂上经行,我们可以一起去拜见世尊,或许能听到如来有所开示。婆罗堕听完他的话后,就和他一起来到世尊面前,顶礼佛足,然后跟在佛陀身后一起经行。
爾時,世尊告婆悉吒曰:「汝等二人出婆羅門種,以信堅固於我法中出家修道耶?」
这时,世尊告诉婆悉吒说:你们两人出身于婆罗门种姓,是因为信心坚固才在我的教法中出家修道的吗?
答曰:「如是!」
回答说:是这样。
佛言:「婆羅門!今在我法中出家為道,諸婆羅門得無嫌責汝耶?」
佛说:婆罗门啊,如今你在我法门中出家修行,其他婆罗门难道不会责怪你吗?
答曰:「唯然!蒙佛大恩,出家修道,實自為彼諸婆羅門所見嫌責。」
回答说:确实如此!承蒙佛陀的大恩,我得以出家修行,实际上正遭到那些婆罗门的嫌弃和责备。
佛言:「彼以何事而嫌責汝?」
佛说:他因为什么事情责备你?
尋白佛言:「彼言:『我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者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從梵口生,於現法中得清淨解,後亦清淨;汝等何故捨清淨種,入彼瞿曇異法中耶?』世尊!彼見我於佛法中出家修道,以如此言而呵責我。」
他告诉佛陀说:那人说我是婆罗门种姓,最为尊贵,其他种姓低贱;我的种姓纯洁,其他种姓污浊;我们婆罗门种姓来自梵天,从梵天口中出生,今生得到清净解脱,来世也清净。你们为何舍弃清净种姓,加入瞿昙的异教法中?世尊,他看到我在佛法中出家修行,就用这些话责备我。
佛告婆悉吒:「汝觀諸人愚冥無識猶如禽獸,虛假自稱:『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者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從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婆悉吒!今我無上正真道中不須種姓,不恃吾我憍慢之心,俗法須此,我法不爾。若有沙門、婆羅門,自恃種姓,懷憍慢心,於我法中終不得成無上證也。若能捨離種姓,除憍慢心,則於我法中得成道證,堪受正法。人惡下流,我法不爾。」
佛陀告诉婆悉吒:你看这些人愚昧无知如同禽兽,虚假地自称:婆罗门种姓最为尊贵,其他种姓都低劣;我的种姓纯净,其他种姓污浊;我们婆罗门种姓源自梵天,从梵天口中出生,现世清净,未来也清净。婆悉吒啊!在我这无上正真之道中,不需要种姓之别,不应存有傲慢自大的心。世俗之法需要这些分别,我的教法则不然。若有修行者或婆罗门,倚仗种姓出身,心怀傲慢,在我的教法中终究不能证得无上真理。若能舍弃种姓之别,除去傲慢之心,才能在我的教法中证得真理,堪受正法。世人崇尚高贵而轻视低贱,我的教法却不是这样。
佛告婆悉吒:「有四姓種,善惡居之,智者所舉,智者所責。何謂為四?一者剎利種,二者婆羅門種,三者居士種,四者首陀羅種。婆悉吒!汝聽剎利種中有殺生者,有盜竊者,有婬亂者,有欺妄者,有兩舌者,有惡口者,有綺語者,有慳貪者,有嫉妬者,有邪見者;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亦皆如是,雜十惡行。婆悉吒!夫不善行有不善報,為黑冥行則有黑冥報,若使此報獨在剎利、居士、首陀羅種,不在婆羅門種者,則婆羅門種應得自言:『我婆羅門種最為第一,餘者卑劣;我種清白,餘者黑冥;我婆羅門種出自梵天,從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若使行不善行有不善報,為黑冥行有黑冥報,必在婆羅門種、剎利、居士、首陀羅種者,則婆羅門不得獨稱:『我種清淨,最為第一。』
佛陀告诉婆悉吒:有四种姓,善人和恶人都有,智者称赞善人,智者责备恶人。哪四种?一是刹帝利种姓,二是婆罗门种姓,三是居士种姓,四是首陀罗种姓。婆悉吒,你听着,刹帝利种姓中有杀生的,有偷盗的,有淫乱的,有欺诈的,有两舌的,有恶口的,有花言巧语的,有吝啬贪婪的,有嫉妒的,有邪见的;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首陀罗种姓也都是这样,混杂着十种恶行。婆悉吒,不善的行为有不善的果报,黑暗的行为有黑暗的果报,如果这种果报只在刹帝利、居士、首陀罗种姓中,不在婆罗门种姓中,那么婆罗门种姓就可以自称:我婆罗门种姓最为第一,其他种姓低劣;我种姓清白,其他种姓黑暗;我婆罗门种姓出自梵天,从梵天的口中生出,现在清净,将来也清净。如果行不善的行为有不善的果报,黑暗的行为有黑暗的果报,必定存在于婆罗门种姓、刹帝利、居士、首陀罗种姓中,那么婆罗门就不能独自宣称:我种姓清净,最为第一。
「婆悉吒!若剎利種中有不殺者,有不盜、不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慳貪、不嫉妬、不邪見;婆羅門種、居士、首陀羅種亦皆如是,同修十善。夫行善法必有善報,行清白行必有白報,若使此報獨在婆羅門,不在剎利、居士、首陀羅者,則婆羅門種應得自言:『我種清淨,最為第一。』若使四姓同有此報者,則婆羅門不得獨稱:『我種清淨,最為第一。』」
婆悉吒,如果刹帝利种姓中有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吝、不嫉妒、不邪见;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首陀罗种姓也同样修行这十种善业。行善法必得善报,行清净行必得清净之报。如果这种善报只存在于婆罗门种姓,而不存在于刹帝利、居士、首陀罗种姓,那么婆罗门种姓才可以自称:我种姓清净,最为第一。但如果四种姓都有此善报,婆罗门就不能独自宣称:我种姓清净,最为第一。
佛告婆悉吒:「今者現見婆羅門種,嫁娶產生,與世無異,而作詐稱:『我是梵種,從梵口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婆悉吒!汝今當知,今我弟子,種姓不同,所出各異,於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問:『汝誰種姓?』當答彼言:『我是沙門釋種子也。』亦可自稱:『我是婆羅門種,親從口生,從法化生,現得清淨,後亦清淨。』所以者何?大梵名者即如來號,如來為世間眼,法為世間智,為世間法,為世間梵,為世間法輪,為世間甘露,為世間法主。
佛对婆悉吒说:现在大家都看得到,婆罗门种姓的人结婚生子,和世人没有两样,却谎称说:我们是梵天所生,从梵天口中出生,现在清净,将来也清净。婆悉吒,你要知道,如今我的弟子们来自不同种姓、不同出身,在我的教法中出家修行。如果有人问:你是什么种姓?应当回答:我是沙门释迦弟子。也可以自称:我是婆罗门种,从真理之口出生,从正法化生,现在清净,将来也清净。为什么呢?因为大梵的名号就是如来的称号,如来是世间的眼睛,正法是世间的智慧,是世间的法则,是世间的梵行,是世间的法轮,是世间的甘露,是世间的法主。
「婆悉吒!若剎利種中有篤信於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篤信於法,信如來法,微妙清淨,現可修行,說無時節,示泥洹要,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教;篤信於僧,性善質直,道果成就,眷屬成就,佛真弟子法法成就;所謂眾者,戒眾成就,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成就。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為如來弟子眾也。可敬可尊,為世福田,應受人供;篤信於戒,聖戒具足,無有缺漏,無諸瑕隙,亦無點污,智者所稱,具足善寂。婆悉吒!諸婆羅門種、居士、首陀羅種亦應如是篤信於佛、信法、信眾,成就聖戒。婆悉吒!剎利種中亦有供養羅漢,恭敬禮拜者;婆羅門、居士、首陀羅亦皆供養羅漢,恭敬禮拜。」
婆悉吒啊!如果剎帝利种姓中有人虔诚信仰佛陀——如来、至真、等正觉,具足十种尊号;虔诚信仰如来所说的微妙清净之法,此法当下可以修行,不受时间限制,能开示涅槃真谛,唯有智者能解,不是愚痴凡夫所能领受的教导;虔诚信仰僧众——这些本性善良、正直清净的修行者,他们证得道果,具足眷属,是佛陀真正的弟子,圆满成就一切法要。所谓僧众,即成就戒律、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圣者群体。他们或是趋向须陀洹果位者,或是已证须陀洹果者;趋向斯陀含果位者,或已证斯陀含果者;趋向阿那含果位者,或已证阿那含果者;趋向阿罗汉果位者,或已证阿罗汉果者。这四向四果的八种圣贤,就是如来的弟子僧众。他们值得尊敬礼拜,是人间的无上福田,应当接受众生供养;这些圣者虔诚持戒,具足清净戒律,毫无缺漏瑕疵,智者赞叹其德行圆满安住寂静。婆悉吒啊!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首陀罗种姓也应当这样虔诚信仰佛法僧三宝,成就圣戒。婆悉吒啊!剎帝利种姓中也有供养阿罗汉,恭敬礼拜的人;婆罗门、居士、首陀罗同样都会供养阿罗汉,恭敬礼拜。
佛告婆悉吒:「今我親族釋種亦奉波斯匿王,宗事禮敬,波斯匿王復來供養禮敬於我,彼不念言:『沙門瞿曇出於豪族,我姓卑下;沙門瞿曇出大財富、大威德家,我生下窮鄙陋小家故,致供養禮敬如來也。』波斯匿王於法觀法,明識真偽,故生淨信,致敬如來耳。
佛告诉婆悉吒:现在我的亲族释迦族也尊奉波斯匿王,敬重侍奉他,波斯匿王又来供养礼敬我。他不会这样想:"沙门瞿昙出身高贵,我出身低微;沙门瞿昙生于富贵显赫之家,我生在贫穷卑贱的小户人家,所以要供养礼敬如来。"波斯匿王是依法观察法,明白真假,所以生起清净信心,恭敬礼敬如来。
「婆悉吒!今當為汝說四姓本緣。天地始終,劫盡壞時,眾生命終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為食,光明自照,神足飛空,其後此地盡變為水,無不周遍。當於爾時,無復日月星辰,亦無晝夜年月歲數,唯有大冥。其後此水變成大地,光音諸天福盡命終,來生此間。雖來生此,猶以念食,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此住久,各自稱言:『眾生!眾生!』其後此地甘泉涌出,狀如酥蜜。彼初來天性輕易者,見此泉已,默自念言:『此為何物?可試甞之。』即內指泉中,而試甞之,如是再三,轉覺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樂著,遂無厭足,其餘眾生復效食之,如是再三,復覺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轉麤,肌肉堅䩕,失天妙色,無復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轉滅,天地大冥。
婆悉吒!现在为你讲四种姓的起源。天地初开,世界毁灭时,众生寿命终结都投生到光音天,自然化生,以意念为食,自身发光,能飞行自在。后来大地全部变成水,无处不在。那时没有日月星辰,也没有昼夜年岁的区分,只有一片黑暗。之后大水消退形成大地,光音天的天人福报享尽寿命终结,投生到这里。虽然投生到此,仍以意念为食,能飞行自在,自身发光。在此居住久了,他们互相称呼:众生啊众生!后来地上涌出甘泉,像酥油蜂蜜一样。那些最早来的天性轻浮的天人,看到泉水,心里想:这是什么?可以尝尝。就把手指伸进泉水尝了尝,尝了几次觉得味道很好,就用手捧起来尽情吃喝,这样贪着美味,没有满足。其他众生也跟着吃喝,尝了几次也觉得味道好,不停地吃,身体变得粗重,肌肉僵硬,失去天人的美妙容貌,不能飞行,只能在地上行走,身上的光渐渐消失,天地陷入黑暗。
「婆悉吒!當知天地常法,大冥之後,必有日月星像現於虛空,然後方有晝夜晦明、日月歲數。爾時,眾生但食地味,久住世間,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好醜端正,於是始有;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輕醜陋者;其醜陋者,生嫉惡心,憎端正者。眾生於是各共忿諍,是時甘泉自然枯涸,其後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其端正者,生憍慢心,輕醜陋者;其醜陋者,生嫉惡心,憎端正者,眾生於是各共諍訟,是時地肥遂不復生。
婆悉吒,你要知道天地的常法,在漫长的黑暗之后,必然会有日月星辰出现在虚空中,然后才有昼夜交替、年月流逝。那时候,众生只食用地上自然生长的食物,长期存活世间。吃得多的,相貌就变得粗陋;吃得少的,容貌仍保持光润。美丑好坏,从此开始出现。长得端正的,就生出骄傲心,轻视丑陋的;长得丑陋的,就生出嫉妒心,憎恨端正的。众生于是互相争执不休。这时甘甜的泉水自然干涸,接着地上生出自然的肥美食物,色香俱全,洁净可口。众生又取来食用,长期存活世间。吃得多的,相貌粗陋;吃得少的,容貌光润。长得端正的,生出骄傲心,轻视丑陋的;长得丑陋的,生出嫉妒心,憎恨端正的。众生于是互相争吵不休。这时,那肥美的食物就不再生长了。
「其後此地復生麤厚地肥,亦香美可食,不如前者,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世間。其食多者,色轉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端正醜陋,迭相是非,遂生諍訟,地肥於是遂不復生;其後此地生自然粳米,無有糠糩,色味具足,香潔可食;是時眾生復取食之,久住於世,便有男女,互共相視,漸有情欲,轉相親近,其餘眾生見已,語言:『汝所為非!汝所為非!』即排擯驅遣出於人外,過三月已,然後還歸。」
后来,这块土地上又长出粗糙厚实的地肥,虽然也芳香美味可以食用,但不如从前的好。那时众生又取来食用,得以长久存活世间。吃得多的众生,容貌变得粗陋丑陋;吃得少的众生,肤色依然光润。相貌美丑不同,彼此互相指责,于是产生争执。地肥因此就不再生长了。
之后,这块土地自然长出粳米,没有糠秕,色泽味道俱全,清香洁净可以食用。那时众生又取来食用,得以长久存活世间。于是有了男女之分,互相注视,渐渐产生情欲,彼此亲近。其他众生看见后,就对他们说:你们这样做不对!你们这样做不对!随即把他们驱逐到人群之外。过了三个月后,才允许他们回来。
佛告婆悉吒:「昔所非者,今以為是。時,彼眾生習於非法,極情恣欲,無有時節,以慙愧故,遂造屋舍,世間於是始有房舍。翫習非法,婬欲轉增,便有胞胎,因不淨生,世間胞胎始於是也。時,彼眾生食自然粳米,隨取隨生,無可窮盡。時,彼眾生有懈惰者,默自念言:『朝食朝取,暮食暮取,於我勞勤,今欲併取,以終一日。』即尋併取;於後等侶喚共取米,其人答曰:『我已併取,以供一日,汝欲取者,自可隨意。』彼人復自念言:『此人𭶑慧,能先儲積,我今亦欲積粮,以供三日。』其人即儲三日餘粮。有餘眾生復來語言:『可共取米。』答言:『吾已先積三日餘粮,汝欲取者可往自取。』彼人復念:『此人𭶑慧,先積餘粮,以供三日,吾當效彼,積粮以供五日。』即便往取。
佛陀告诉婆悉吒:过去认为不对的事,现在却当作对的。那时,众生习惯于不正当的行为,放纵欲望,毫无节制。因为感到羞耻,于是建造房屋,世间从此开始有房舍。沉迷于不正当行为,淫欲日益增长,于是有了胎生,从污秽中出生,世间胎生从此开始。那时,众生食用自然生长的粳米,随取随生,无穷无尽。众生中有懒惰的人,心里想:早上吃早上取,晚上吃晚上取,对我来说太辛苦,不如一次取够一天的。于是他就一次取了一天的量;后来同伴叫他一起去取米,他回答说:我已经一次取够了一天的量,你想取的话可以自己去。那人又想:这人真聪明,能提前储备,我也要储备粮食,够吃三天。于是他就储备了三天的粮食。其他众生又来叫他:一起去取米吧。他回答说:我已经提前储备了三天的粮食,你想取的话可以自己去。那人又想:这人真聪明,提前储备了三天的粮食,我也要学他,储备够五天的粮食。于是就去取粮。
「時,彼眾生競儲積已,粳米荒穢,轉生糠糩,刈已不生。時,彼眾生見此不悅,遂成憂迷,各自念言:『我本初生,以念為食,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世久住,其後此地甘泉涌出,狀如酥蜜,香美可食,我等時共食之;食之轉久,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色猶悅澤。由是食故,使我等顏色有異,眾生於是各懷是非,迭相憎嫉,是時甘泉自然枯竭,其後此地生自然地肥,色味具足,香美可食,時我曹等復取食之。其食多者,顏色麤醜,其食少者,顏色悅澤,眾生於是復懷是非,迭相憎嫉,是時地肥遂不復生。其後復生麤厚地肥,亦香美可食,時,我曹等復取食之;多食色麤,少食色悅,復生是非,共相憎嫉,是時地肥遂不復現。更生自然粳米,無有糠糩,時,我曹等復取食之,久住於世,其懈怠者,競共儲積,由是粳米荒穢,轉生糠糩,刈已不生,今當如何?』復自相謂言:『當共分地,別立幖幟。』即尋分地,別立幖幟。
那时,众生争相囤积粮食后,粳米变得稀少粗糙,长出糠秕,收割后不再生长。众生见此情景心生不悦,陷入忧愁迷茫,各自心想:我们最初降生时,以意念为食,能凭神通自在飞行,身体发光照耀,长久住于世间。后来此地涌出甘泉,状如酥蜜,香甜可口,我们便一起食用;长期食用后,吃得多的相貌变得粗陋,吃得少的容貌依然光润。因这饮食缘故,使我们容貌产生差异,众生于是各自心怀是非,互相憎恨嫉妒。那时甘泉自然枯竭,其后地上生出自然地肥,色味俱全,香美可食,我们又取来食用。吃得多的相貌粗陋,吃得少的容貌光润,众生再生是非之心,互相憎恨嫉妒,于是地肥不再生长。之后生出粗厚地肥,仍然香美可食,我们又取来食用;多食者色衰,少食者色美,再生是非,彼此憎嫉,于是地肥彻底消失。后来长出自然粳米,没有糠秕,我们取食后得以长久存活。懒惰者竞相囤积,导致粳米变得稀少,生出糠秕,收割后不再生长,如今该怎么办?又互相商议道:应当划分土地,设立标记。随即分配土地,各自立界。
「婆悉吒!猶此因緣,始有田地名生。彼時眾生別封田地,各立疆畔,漸生盜心,竊他禾稼,其餘眾生見已,語言:『汝所為非!汝所為非!自有田地,而取他物,自今已後,勿復爾也。』其彼眾生猶盜不已,其餘眾生復重呵責而猶不已,便以手加之,告諸人言:『此人自有田稼,而盜他物。』其人復告:『此人打我。』時,彼眾人見二人諍已,愁憂不悅,懊惱而言:『眾生轉惡,世間乃有此不善,生穢惡不淨,此是生、老、病、死之原,煩惱苦報墮三惡道,由有田地致此諍訟。今者寧可立一人為主以治理之,可護者護,可責者責,眾共減米,以供給之,使理諍訟。』
婆悉吒!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开始有了田地的名称。那时众生划分田地,各自设立界限,渐渐生出偷盗之心,窃取他人庄稼。其他众生看到后就说:你这样做不对!你这样做不对!自己已有田地,却拿别人的东西,从今以后不要再这样了。但那众生仍然偷盗不止,其他众生又严厉呵斥,他仍不停止,于是动手制止,并告诉众人:这人自己有庄稼,却偷别人的东西。那人又说:这人打我。当时众人见两人争执,忧愁不悦,懊恼地说:众生越来越恶,世间竟有这种不善之事,生出污秽不净,这是生老病死的根源,烦恼苦报将堕三恶道,都是因为有田地才引起这些争执。现在我们不如推举一人为主来治理,该保护的保护,该责罚的责罚,大家共同减省米粮来供养他,让他处理争端。
「時,彼眾中自選一人,形體長大,顏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語之言:『汝今為我等作平等主,應護者護,應責者責,應遣者遣,當共集米,以相供給。』時,彼一人聞眾人言,即與為主,斷理諍訟,眾人即共集米供給。時,彼一人復以善言慰勞眾人,眾人聞已,皆大歡喜,皆共稱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於是,世間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剎利,於是世間始有剎利名生。
那时,众人中自己选出一人,身形高大,相貌端正,有威严德行,对他说:你现在为我们做平等之主,该保护的保护,该责备的责备,该遣散的遣散,大家一起收集粮食来供养你。那人听了大家的话,就做了首领,处理纠纷,大家便一起收集粮食供养他。那人又用好言安慰众人,众人听后都很高兴,齐声称赞:好啊大王!好啊大王!于是世间就有了国王这个名称,用正法治理百姓,所以称为刹帝利,从此世间开始有了刹帝利这个名称。
「時,彼眾中獨有一人作如是念:『家為大患,家為毒刺,我今寧可捨此居家,獨在山林,閑靜修道。』即捨居家,入於山林,寂默思惟,至時持器入村乞食,眾人見已,皆樂供養,歡喜稱讚:『善哉!此人能捨家居,獨處山林,靜默修道,捨離眾惡。』於是,世間始有婆羅門名生。彼婆羅門中有不樂閑靜坐禪思惟者,便入人間,誦習為業,又自稱言:『我是不禪人!』於是,世人稱不禪婆羅門。由入人間故,名為人間婆羅門,於是,世間有婆羅門種;彼眾生中有人好營居業,多積財寶,因是眾人名為居士;彼眾生中有多機巧,多所造作,於是世間始有首陀羅工巧之名。
那时,人群中唯独有一人这样想:家室是大患,家室是毒刺,我如今不如舍弃这居家生活,独自到山林中,安静修行。于是他离开家,进入山林,独自静坐思考,到了时间就拿碗进村乞食。人们见到他,都乐意供养,欢喜赞叹说:好啊!这人能舍弃家庭,独居山林,静默修行,远离种种恶行。于是世间开始有了婆罗门这一名称。那些婆罗门中有人不喜欢闲静坐禅,便进入人群,以诵经为业,又自称说:我是不修禅定的人!于是世人称他们为不禅婆罗门。由于他们进入人间活动,就被称为人间婆罗门,这样世间就有了婆罗门种姓;那些众生中有人喜欢经营家业,积聚财宝,因此众人称他们为居士;那些众生中有许多心灵手巧、善于制作的人,于是世间开始有了首陀罗工巧的名称。
「婆悉吒!今此世間有四種名,第五有沙門眾名。所以然者?婆悉吒!剎利眾中,或時有人自厭己法,剃除鬚髮,而披法服,於是始有沙門名生。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或時有人自厭己法,剃除鬚髮,法服修道,名為沙門。婆悉吒!剎利種中,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壞命終,必受苦報。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壞命終,必受苦報。婆悉吒!剎利種中,有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壞命終,必受樂報。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種中,身行善,口、意行善,身壞命終,必受樂報。婆悉吒!剎利眾中,身行二種,口、意行二種,身壞命終,受苦樂報。婆羅門種、居士種、首陀羅種,身行二種,口、意行二種,身壞命終,受苦樂報。
婆悉吒,当今世间有四种姓,第五种是沙门众。这是为什么呢?婆悉吒,在刹帝利种姓中,有时有人厌倦自己的身份,剃除须发,穿上法衣,于是就有了沙门这一名称。同样,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首陀罗种姓中,也有人厌倦自己的身份,剃除须发,穿上法衣修行,称为沙门。婆悉吒,刹帝利种姓中,如果有人行为不善,言语不善,意念不善,死后必受恶报。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首陀罗种姓中,如果有人行为不善,言语不善,意念不善,死后也必受恶报。婆悉吒,刹帝利种姓中,如果有人行为良善,言语良善,意念良善,死后必受善报。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首陀罗种姓中,如果有人行为良善,言语良善,意念良善,死后也必受善报。婆悉吒,刹帝利种姓中,有人行为、言语、意念善恶混杂,死后会受苦乐相间的果报。婆罗门种姓、居士种姓、首陀罗种姓中,如果有人行为、言语、意念善恶混杂,死后同样会受苦乐相间的果报。
「婆悉吒!剎利種中,有剃除鬚髮,法服修道,修七覺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無上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婆羅門、居士、首陀羅種中,有剃除鬚髮,法服修道,修七覺意,道成不久。所以者何?彼族姓子法服出家,修無上梵行,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婆悉吒!此四種中皆出明行成就羅漢,於五種中為最第一。」
婆悉吒,刹帝利种姓中,有人剃除须发,披上法衣修行,修习七种觉悟,不久便能成就道果。为什么呢?这些善男子依法出家,修习无上的清净修行,在现世中亲自证悟:生死已断,清净修行已立,该做的都已完成,不再轮回。婆罗门、居士、首陀罗种姓中,也有人剃除须发,披上法衣修行,修习七种觉悟,不久便能成就道果。为什么呢?这些善男子依法出家,修习无上的清净修行,在现世中亲自证悟:生死已断,清净修行已立,该做的都已完成,不再轮回。婆悉吒,这四个种姓中都能产生明行圆满的阿罗汉,在五种种姓中最为第一。
佛告婆悉吒:「梵天王頌曰:
佛陀告诉婆悉吒:梵天王这样赞叹说:
「『生中剎利勝,能捨種姓去;
明行成就者,世間最第一。』」
世间生为剎帝利最为殊胜,若能舍弃种姓执着;
明行圆满的修行者,堪为世间第一等人。
佛告婆悉吒:「此梵善說,非不善說;此梵善受,非不善受。我時即印可其言,所以者何?今我如來、至真亦說是義:
佛对婆悉吒说:这梵天说得很好,不是不好;这梵天领会得正确,不是不正确。我当时就认可了他的话。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如来、至真也同样宣说这个道理:
「『生中剎利勝,能捨種姓去;
明行成就者,世間最第一。』」
世间生为剎帝利最为殊胜,若能舍弃种姓执着;
明行圆满的修行者,堪为世间第一等人。
爾時,世尊說此法已,婆悉吒、婆羅墮無漏心解脫,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那时,世尊讲完这个法后,婆悉吒和婆罗墮的心从烦恼中彻底解脱。他们听完佛陀的教导,满怀欢喜地依照实行。
CBETA 编码:T000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