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
因西藏学者法尊法师译出黄教宗喀巴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广论》,教授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学僧,即将刊行问世。余参订译文时,读到:"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能速满二资粮故。设逾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种性功能虚劣,不乐趣密咒者,则唯应将此次第加以推广。"其特别推崇密宗的立场极为明显。类比贤首宗以别教一乘独尊华严,天台宗以纯圆独妙推崇法华,本质并无二致。
然中国禅宗盛行时,往往排斥一切经律论教义,即使如《宗镜录》广引经论,亦仅为弘扬本宗,贬余法为中下。净土宗亦常劝人不参禅学教,专念弥陀圣号。贤首、天台虽可用藏通别圆等判教统摄诸经,然既为钝根所设,非利根所必需,纵云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仅不得已时权且引用,而学者谁肯自居劣根?于是诸宗教法尽遭废弃。此风传至日本更甚,东密横判显密教、竖判十住心,除密教外皆斥为浅显;日莲宗高唱经题,于法华经亦舍迹门而独尊本门。今日本虽经明治维新复兴佛教,然亦仅有各宗派而无完整佛教。
中国至清末,除参话头、念弥陀外,偶尔讲习者不过禅宗之《楞严》、净土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入门而已。古德经律论注疏早已散佚,藏经所存者亦仅供礼拜,或随意翻阅种善根。佛教学风空疏浅陋至极,仅靠民间习俗维系。及至新学兴起,一句"迷信"之呼,几使佛教溃灭无存。今欲以经论律仪重振佛教,尚难奠定基础。反观西藏四五百年间黄教教化,独能岿然不动,内修外弘,广布康藏青蒙而不衰,其胜缘虽多,而此论力阐上士道必经中下士道,使修密者亦须广学经律论所述戒定慧,实为最主要原因。
论中言:"如《道炬释》云:'未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前,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
福德资粮能摄受人天两道,智慧资粮则与声闻缘觉相契合,戒律、经论都是修行依据,只取其中一部分,无法成就菩提。虽然确实存在更为殊胜的终极归宿,但都必须经过确定的修证次第。因此既不贬损自宗,也不排斥他法,而能善巧安立一切言教都指向实际修证,所以从天竺各宗对性相三时的判分,到汉地诸宗对时教的判摄,都比不上本论独具的优越性。我从前在《佛学概论》中,曾说明缘起法是五乘共法,三法印是三乘共法,一切法实相乃至无碍法界是大乘不共法;后来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又增说共不共通法作为总纲,但只是略引端绪,未能详尽阐明。如今虽不能独尊密宗,但欣见三士道次第建立的精要,特地提出加以论述。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一月三十日于世苑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