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瑞應本起經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佛陀说:
我回忆自己过去无数劫时的宿命,原本只是个凡夫。自从最初发心寻求佛道以来,精神轮回受生,遍经五道。一个身体死亡毁坏,又受另一个身体,生死轮回不可计量。譬如砍尽天下所有草木做成计数筹码,用来计算我过去的身形数量,也无法数清。
天地从开始到终结的整个过程,称为一劫,而我经历天地的形成与毁灭,已经多得无法计算了。看到世间众生沉溺于贪婪欲望的苦海,我独自想要回归本源的缘故,所以发奋图强,超越凡俗。因此生生世世勤修苦行,从不觉得疲倦;内心清净,安住无为无欲的境界;舍己布施,至诚持戒,谦逊忍辱,勇猛精进,一心修习圣贤智慧。以仁德护佑天下,悲悯困苦众生,抚慰忧伤心灵,养育教化一切生灵,救济苦难之人,恭敬供养诸佛,亲近觉悟的圣者,积累的无量功德,已经无法记述了。在过去世中,定光佛出现于世间时,有位圣王名叫制胜,统治着钵摩大国,人民长寿安乐,天下太平。那时我是一位名叫儒童的菩萨;自幼聪慧过人,胸怀宽广,隐居在山林之中,修习玄妙的禅定。听说世间有佛出世,心中充满欢喜,披着鹿皮衣,准备进入都城。途中经过一个修道者的聚落,那里住着五百位修行人。菩萨与他们相遇,日夜畅谈佛理,师徒们都心生欢喜。临别之时,五百人各赠一枚银钱,菩萨都欣然接受了。
菩萨进入城中,看见百姓欢欣忙碌,修整道路,洒水清扫,焚烧香火。于是询问路人:这是为了什么缘故?路人回答说:今日佛陀将要入城。菩萨心生大悦,暗自思忖:真是殊胜因缘!今日得以面见佛陀,应当祈求我愿。
正说话间,王家的女儿经过,名叫瞿夷,挟着水瓶拿着七朵青莲花。菩萨追上前喊道:大姐请留步!我愿用百枚银钱买您手中的花。女子说:佛陀即将进城,国王斋戒沐浴,这花要用来供养佛陀,不能给您。
女子又请求道:姐姐可以再讨价还价。花主索要二三百银钱都不肯卖,菩萨便取出囊中五百银钱全部支付。瞿夷心想这花最多值几钱,竟花费五百银钱购买,贪图银钱宝物,便给菩萨五支花,自己留下两枝。转身时心生疑虑:这是何方道士,身披鹿皮仅能蔽体,却毫不吝惜银钱宝物,换取五支花?见他欢喜异常非同寻常,便追喊道:男子!老实告诉我这花的用途,否则就夺回。菩萨回头答道:买花从百钱加到五百钱,自愿成交,怎能强夺?女子说:我是王室之人,有权夺回。菩萨坦然道:我要供佛,以求所愿。
瞿夷说:好啊!愿我来世永远做你的妻子,无论美丑都不分离;这心愿请你放在心中,让佛陀知道。现在我身为女子不便上前,请代我献上这两朵花供养佛陀。菩萨答应了她的请求。
不久佛陀到来,国王与臣民都上前迎接礼拜,各自抛撒名贵鲜花,花朵全部飘落在地。菩萨见到佛陀时,撒出五茎莲花,这些莲花都停留在空中,在佛陀上方如同生根般,没有一朵坠落。随后又撒出两朵莲花,分别停驻在佛陀双肩之上。佛陀知晓他的至诚心意,赞叹菩萨道:你历经无数劫修行,所学清净无染,降伏妄心舍弃身命,远离欲望安住空性,不起不灭无执无着,积累无量德行誓愿,如今终于证得。于是为菩萨授记说:从今往后九十一劫,名为贤劫之时,你当成就佛果,名号为释迦文。
菩萨已得授记,疑惑顿消,希求止息;豁然无念,寂静入定。随即证得清净无生法忍,即时身轻如羽,飞升虚空,离地七仞,又从空中降下,顶礼佛足。见地面湿滑,便脱下皮衣欲铺其上,犹不足以覆泥,于是散开头发铺于地面,请佛踏之而过。佛再次赞叹道:汝精进勇猛,未来成佛时,当于五浊恶世度化天人,不以为难,定能如我。
菩萨侍奉定光佛,直至涅槃。持戒护法,命终即生第一重天,成为四天王。天寿享尽,降生人间作转轮圣王飞行皇帝——七宝自然显现:一金轮宝,二神珠宝,三青骏马宝朱鬃金蹄,四白象宝朱鬃金尾,五玉女宝,六贤臣宝,七将军宝——统治八万四千岁,寿终上升第二重忉利天,成为天帝释。天寿尽后又升第七重梵天,为梵天王。如此上为天帝,下为圣主,各三十六次往返,周而复始。菩萨随缘化现,或为圣明帝王,或作儒学宗师,或现国师道士身份,所示现的化身不可尽数。
菩萨在九十一个大劫中修行道德,领悟佛法真谛,通达十地境界,处于一生补处之位。后来降生于第四层兜率天,成为诸天导师,功德圆满,智慧无量。因缘成熟之际,即将下生人间成佛,托生于天竺迦维罗卫国。父亲是聪慧仁德的白净王,母亲是贞洁温良的妙夫人。迦维罗卫国位于三千日月、一万二千天地的中央。佛陀威德神力至高无上,不应降生于边鄙之地,因地势倾斜不正,故选择中央之国。此处能周遍教化十方世界,往昔诸佛出世,皆诞生于此。
菩萨初次降世时,化作白象之形,头顶日轮光明。趁母亲日间小憩之际,示现入梦之相,从右肋进入。夫人梦醒后,自觉身怀有孕。国王立即召见太卜,占卜此梦吉凶。卦象显示:此乃大德所归,世间将蒙其福泽,必怀圣明之子。菩萨住胎之时,身心清净毫无污秽。于是群臣与各小国君主,听闻大王夫人有孕,纷纷前来朝贺。菩萨在母胎之中,见外人礼拜,如同隔着轻纱观视,暗中以手推拒。推拒之意,是不愿惊扰他人。自夫人怀孕以来,天人为其献上饮食,自然每日呈现,夫人得以享用,却不知从何而来,从此不再食用王宫膳食,觉得御厨之味苦涩难咽。四月八日深夜明星现时,菩萨从右肋化生坠地,随即行走七步,举起右手安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最为尊贵。三界众生皆在苦海,何处有真正的安乐?
那时天地大动,宫殿内外一片光明。梵天、帝释等天神都降临空中侍卫。四大天王将太子安放在金床上,用天香汤为太子沐浴。太子身现金黄色,具足三十二相,光明普照,上至二十八天界,下至十八层地狱,整个佛国境界无不光明遍照。当夜天降三十二种祥瑞:
一、大地震动而丘陵皆平; 二、街巷自然洁净,臭秽处转为芳香; 三、国中枯树皆生花叶; 四、园林自然长出珍奇甘果; 五、陆地涌现车轮大的莲华; 六、地中宝藏自然显现; 七、库藏珍宝光彩焕发; 八、衣箱中的服饰自动挂上衣架; 九、江河万流停住澄清; 十、风云消散晴空万里; 十一、天降细雨遍洒香泽; 十二、明月宝珠悬于殿堂; 十三、宫中灯火不点自明; 十四、日月星辰停住不行; 十五、沸星下界侍卫太子降生; 十六、帝释宝盖覆盖宫殿; 十七、八方神灵捧宝来献; 十八、天厨百味自然现前; 十九、万口宝瓮盛满甘露; 二十、天神驾七宝车而至; 二十一、五百白象罗列殿前; 二十二、五百雪山白狮守护城门; 二十三、天女凌空歌舞; 二十四、龙女环绕宫殿; 二十五、玉女持孔雀拂尘立于宫墙; 二十六、天女持金瓶列队空中; 二十七、天乐齐鸣; 二十八、地狱刑具皆停; 二十九、毒虫潜伏,瑞鸟和鸣; 三十、猎人生起慈心; 三十一、境内孕妇皆生男儿,残疾百病皆愈; 三十二、树神现身低头礼拜。
此时四方疆界,无人不称叹这前所未有的殊胜景象。
王妃随即用白色丝巾包裹婴儿,由乳母抱去抚养,取名为悉达多。国王告诉王妃:这孩子生来不凡,我国有位修行者名叫阿夷,已一百多岁,见多识广,精通相术;我想请他来看看孩子的面相如何?王妃说:甚好!于是备好白象车驾,带领仪仗乐师前往拜访修行者,并献上金银各一袋,修行者未接受。他揭开襁褓端详太子,发现具足三十二种殊胜相貌:身如纯金色,头顶有肉髻,发色如绀青,眉间生白毫,颈项放光明,眼睫如绀色,双目长而美,四十颗牙齿洁白整齐,方颊宽大,舌长能覆面,胸膛如雄狮,身形端正,手臂修长手指纤细,足跟圆满脚背平展,手掌柔软内外皆握,手足纹路如千辐轮,阴藏如马王,腿肚似鹿王,锁骨如钩锁,体毛右旋,每一毛孔生一青毫,皮肤细滑不染尘垢,胸前有卍字吉祥纹。阿夷尊者见状,不禁连连赞叹泪流满面,悲伤得说不出话来。
王夫人感到害怕,合掌问道:有什么不祥之兆吗?请告知您的意思。相师举手回答:大吉大利!我要恭贺大王,能生下这位神人。昨夜天地剧烈震动,正是因为此事。我相法上说:王者所生之子若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若居王位当为转轮圣王,统领四方天下,七宝自然涌现,出行能腾空飞行,无需动用兵戈,天下自然太平。若不贪恋王位而出家修道,必成无上正觉之佛,普度众生。可叹我年迈体衰,将不久于人世,无缘目睹佛陀降世,不能听闻佛法,故而独自悲叹。
国王深知太子具有殊胜相好,便为他建造宫殿,分设三季殿宇——雨季居秋殿,酷暑居凉殿,寒冬居温殿。又精选五百名窈窕淑女,容貌端庄,体态匀称,肤色适中,各怀才艺;皆以珍珠宝饰庄严其身,百人一组轮值侍奉。殿前种植甘美果树,林间开凿浴池,池中奇花绽放,珍禽翔集数千品类,以绚丽景致取悦太子,欲令其不生修道之心。宫墙固若金汤,城门开阖之声可传四十里。太子降生当日,王家侍女产下童仆,马厩诞生白驹,圈中产出黄羊。仆役取名车匿,骏马名为犍陟。王后常遣车匿随侍左右,白马供太子乘骑。
他出生刚满七日,母亲便离世。因怀着天人之师的功德福报极大,往生忉利天,享自然福报。菩萨早知凡间女子之德不堪受其礼拜,故趁其临终之际,特意投生为其子。
到七岁时,他要求学习写字,乘坐羊车前往老师家。当时距离圣人时代已经很久,书籍缺少两个字,他向老师请教,老师无法解答,反而激发了他的求知欲。十岁时,他的卓越才能更加显现。太子有两位堂兄弟,年长的叫调达,次子叫难陀。调达虽有超世才华,常人难以企及,但生性傲慢,常怀嫉妒之心。他们邀请太子到后园比试,用铁鼓作靶子,一起拉强弓射箭。太子每次射箭,都能穿透鼓心。两人不如他,感到羞耻。后来他们又邀请太子,在国王面前比试摔跤,约定输的人要被泼水惩罚。太子仁慈,即使与兄弟比试,也不让他们受伤。之后两人再次邀请比试力气。难陀上前牵来大象,拽到庭院;调达力气大,把象拉倒;太子微微一笑,慢慢上前接住大象,举起扔到墙外,使象没有受伤。于是两人终于意识到自己不如太子;国王和侍从们更加明白太子非同寻常。
太子十四岁那年,请求父王允许他出宫游玩,想看看外面的世态人情。国王命令左右百官随行护卫。刚出东城门,天帝化作一个病人,身形消瘦腹部肿大,倚靠在门边喘息。太子问道:这是何人?侍从回答:是病人。什么叫做病?回答说:凡是生病的人,都是因为受了风寒,或是热症或是寒症,这人必定是因饮食失调、起居无常,才得此病。太子叹道:多么痛苦啊!我虽身处富贵,饮食精美,也难免会有失调之时,将来同样会生病,与这人有什么分别?当即掉转车驾回宫,悲悯地想到人生都逃不过病痛,难道凭权势就能幸免吗!从此忧虑得吃不下饭,心想终究难逃病痛之苦。国王问侍从:太子出游,难道不开心吗?侍从回答:路上遇见病人,因此不快。国王便增添五百名宫女,日夜为太子歌舞解闷。国王心中忧愁,唯恐太子出家修道。过了几年情况稍有好转,太子又禀告父王:儿臣久居深宫,时日已久,想再次出游。国王不忍拒绝,便预先下令全国:太子即将出巡,沿途不得出现病患或污秽之物。
太子乘坐车驾,从南城门出去。天帝又变化成一个老人,头发花白,弯腰驼背,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太子问道:这是何人?随从回答:是老人。太子问:什么是老?随从回答:年纪大了身体衰弱,形貌改变气色衰退,饮食难以消化,气力虚弱微小,坐卧都很痛苦,剩下的日子不多,所以称为老。太子说:这有什么可快乐的!日月流逝,时节变迁,万物春天生长,秋冬枯萎凋零,衰老如同闪电般迅速到来,身体怎能长久依靠?于是调转车头返回,怜悯人生壮年不能长久,有老有病,痛苦难以忍受,我不能长久活在世上承受这种苦难,又忧愁得吃不下饭。国王后悔让他出宫,又增加五百名歌舞伎女,想让他开心。
过了几年稍有改善,太子又想外出游览。国王说:你每次出去游览,回来总不开心,只会更加忧愁消瘦,又为何要出去呢?太子答道:我挂念那些苦难罢了,等年岁大了自然会好转。国王便下令全国,不许让老人、病人等不洁净者出现在道路两旁。
太子乘车出西城门时,天帝又变化出一个死人。亲属们举着幡旗跟在车后,哭泣着送葬。太子又问:这是何人?随从回答:是死人。什么是死?答道:死就是终结。寿命虽有长短,但福报耗尽时生命就会终结。气息断绝,神魂消散,躯体干枯,所以称为死。一切众生皆如此,有生必有死。
太子说:死亡令人痛苦,精神遭受剧烈折磨。活着就要经历老病死的苦难,没有人不为此忧心忡忡,被迫面对这些,难道不痛苦吗?我见死去的人,形体毁坏消散,但神识不灭,根据生前善恶行为,祸福自然跟随。富贵不会长久,身体如同危城。因此圣人常把身体看作忧患,而愚人却执着身体,至死都不厌倦。我不愿再因死亡而轮回受生,在五道中往来,使精神劳顿。于是调转车头返回,悲悯世间有这三种苦难,忧愁得吃不下饭。国王更加不悦,说:国家是你的,应当治理百姓,为何考虑长远之事,让自己疲惫苦恼?于是又增添五百名歌伎,来娱乐太子。
太子十七岁时,国王为他选妃,从全国挑选了数千名门闺秀,却没有合意的。最后一位名叫瞿夷的女子,容貌端正洁净,堪称天下第一;她贤良聪慧超越常人,礼仪周全品行高洁,正是前世那位卖花女子。太子虽然娶了她,却长久不与她亲近。女子心生爱慕想要接近,太子说:若能常得好花置于你我之间共同观赏,岂不美好?瞿夷立即备好鲜花,又想靠近。太子却说:撤下这些花吧,花汁会玷污床席。过了许久又说:若有洁白细布铺在你我之间共赏,岂不美妙?女子备好细布后再次试图亲近。太子制止道:退下吧,你身上的污垢会弄脏这细布。女子便不敢再近前。身旁侍女都暗自猜疑,认为太子没有男性能力。太子手指妃子腹部说:六年之后,你将诞下男婴。此后妃子便有了身孕。
于是太子再次请求外出游览。出了北城门,天帝又变化成一位沙门,身穿法衣手持钵盂,低头看着地面行走。太子问道:这是什么人?仆从回答:是沙门。什么是沙门?答道:听说沙门修行正道,舍弃家庭妻儿,抛弃爱欲,断绝六根情识,持守戒律无为,其道清净,能得一心者,则万般邪念尽灭。一心之道,称为罗汉。罗汉就是得道真人,声色不能污染,荣华地位不能动摇,如同大地般难以撼动,已脱离忧苦,生死自在。太子说:善哉!唯有此道最为快意。随即掉转车驾返回。净心斋戒不思饮食,念想清净道法,觉得不宜居家,应当隐居山林,精进修习禅定。瞿夷心中生疑,知道他将离去,起居坐卧都不离开他身边。到了十九岁那年四月八日夜晚,天神从窗口伸手说道:时机已到可以离去了!太子抬头答道:尚有侍卫相随,想要离去却无办法?天神立刻使他的妻子和众宫女全都昏沉睡去。
太子缓缓起身,细听妻子呼吸声,环顾四周歌舞伎女,见她们都如木偶般空洞,关节中空似芭蕉茎。有人披头散发倚着鼓,有人横抱琴瑟伏地而眠,互相枕着对方手脚,臂膀垂地,流着鼻涕眼泪,嘴角淌着涎水。琴瑟筝笛等乐器散落一地,连本该警戒的侍卫也如鸳鸯、池鹭般昏沉睡去。
太子遍观众人后,回望妻子,透彻看清她的身体本质:头发指甲、骨髓脑浆、牙齿头骨、皮肤血肉、筋络脂肪、五脏六腑、肝胆肠胃,尽是屎尿涕唾的容器。这皮囊包裹着污秽,毫无可贵之处,不过靠香料强掩臭味,用华服虚饰外表。就像暂借的物品终须归还,这躯壳也难长久。人生百年光阴,睡眠已耗去半数;再加诸多烦忧,真正欢愉所剩无几。
贪欲淫乐败坏德行,使人愚昧昏聩,绝非诸佛与觉悟圣者所赞许。因此说:贪恋色欲催人衰老,心怀嗔怒招致病痛,愚痴不化导致死亡。唯有舍弃这三毒,方能证得大道。
太子专心念想完毕,便起身仰望晨星。夜过半时,见诸天人在空中合掌,劝请太子启程。他唤来车匿,轻声命他备马,撩起衣襟跨上马背,在庭院徘徊时顾虑开门会有声响。天帝释提桓因早已洞悉其意,即刻差遣鬼神托起马足,连同车匿一起悄然越过宫城,来到王田的阎浮树下。
翌日宫中大乱,众人不知太子去向,千乘万骑相继追寻。国王亲至田间,遥见太子端坐树下。烈日炎炎中,树枝自然弯曲为其遮荫。国王肃然惊悟,感知太子神异,竟忘了下马行礼。此时太子上前施礼道:自我为子以来,鲜少离宫。今日初至此地,父王何须亲临?请及时回驾。我之所以决意离世,因亲见恩爱如幻,家室欢愉终须别离。贪欲是牢狱,难脱困厄。故言:世人被欲网自蔽,以爱执自覆,如蚕作茧自缚,似鱼入篓难逃,终被老死窥伺,若雏犊恋乳。我常因此警醒,愿求证悟本性,拔济众苦。未得度者我当度之,未解脱者我当解之,未安宁者我当安之,未闻道者我当示道。故入山求索所愿,得道之日必返,此誓不忘。
国王知道他的志向坚定,心中茫然不知该说什么。只好独自回宫,对瞿夷说:像我儿子这样的心性,纯洁坚定如同大地,不贪恋富贵,不羡慕世间荣华,只追求真理,坚信自己一定能达到目标。
于是太子攀着树枝,看见农夫翻土时掘出虫子,乌鸦随即飞来啄食。他悲悯众生如鱼相食,那些残暴不仁之徒造作恶业更为深重,死后必堕恶道,求出无期。诸天虽享福乐,亦非永恒,福报享尽则生恐惧,恶业现前亦怀怖畏,祸福相倚,生死流转。他观察到从人间上至二十八天,纵使位极至尊却无正法,皆与地狱之门相对。三恶道中痛苦万状,欢乐短暂而忧患绵长。天地之间无一真正可贵,我不能再被欲望迷惑了。
太子立即上马,带着车匿前行几十里,忽然遇见掌管五道的大神,名叫贲识。这位大神最为刚猛强悍,左手持弓,右手握箭,腰间佩带利剑,驻守在三岔路口:第一条路通向天道,第二条路通向人道,第三条路通向三恶道。这里是亡者魂灵必经之处。太子上前问道:该走哪条路?贲识惊慌失措,扔下弓箭,解下佩剑,迟疑片刻后指向天道说:这条路可以走。
太子走了几十里路,遇到两个猎人。太子心想:我已舍弃家庭,来到这山林野地,不该像普通人那样穿着华丽衣服,显出欲望之态。于是脱下身上的珍贵皮衣,与猎人交换了鹿皮衣服。走到前面下马,让车匿回去。车匿跪地恳求说:如今跟随您这位大天,不能独自回去。太子说:你可以直接回去,禀告父王,并向我的妻子致歉。如今我追求无为大道,不必为我担忧。随即摘下宝冠和身上衣物,全部交给车匿。这时白马屈膝舔舐太子的脚,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车匿悲痛哭泣,一路啼哭不止。回头再看太子,已披上鹿皮衣,改换装束离去了。
车匿牵着马步行回宫,王宫内外无不哀伤。瞿夷痛哭扑倒在殿前台阶上说:我盼太子归来,如同口渴想喝水,如今你与马独自空返?她上前抱住马颈,追问太子去向。车匿答道:太子让我转告大王并辞别妻子,说他如今要寻求无上大道,请勿为他担忧。瞿夷悲泣道:为何这般命薄,活着就失去我依靠的丈夫。他现在何处?该去哪里寻他?抚摸着马背说:太子骑你出去,你为何独自回来?举国上下无人不伤心抽泣。国王悲痛呜咽,泪流满面,对瞿夷说:正如我儿所觉悟的,老病死苦确实是人生大患。他是神明转世,出生那日天帝亲临,万神护卫,祥瑞光相,世间罕见。阿夷仙人曾预言:若不贪恋王位而出家修道,必成无师自通的佛陀,普度众生。如今他辞亲求道,岂非应验了预言?
国王想要理解瞿夷的心意,自己也深受感动,于是从国内选拔了数千位贤能之士,最终选定五位德高望重、子孙众多的长者来见。国王对他们说:"你们在家含饴弄孙,难道不觉得欢乐吗?我有个儿子从未出过远门,如今突然舍我而去,远赴深山老林。那溪谷险阻、祸福难料、寒暑饥渴的艰险,谁能体会?烦请五位各派一位子嗣,前去寻找太子,找到后必须随行侍奉。若有人半途而废擅自返回,我必诛灭其全族。"于是阿若拘邻等五人领命追寻太子。
他们在深山中追随太子多年,太子却始终不发一言,依旧独自行走,翻越山岗,穿越深谷。五人苦不堪言,商议道:"这人分明是个疯子,哪有什么修行之道?走路都不择路径,我们何必跟随?若擅自回去,王上会灭我们满门,不如就此留下。"五人停留之处,有清澈泉水和丰美野果可供享用。
太子独自离去,翻越名山,途经摩竭国境。瓶沙王外出打猎,远远望见太子行走在山野间,便与诸位长老大臣一同追赶相见。国王说道:太子出生时多有奇异征兆,相貌庄严光明,理当做四方天下的君主,成为转轮圣王。四海百姓翘首期盼圣王出世。为何舍弃天赐王位,独自隐居山林?必有高远见解,愿闻其志。太子答道:据我观察,天地万物有生必有死。人生有三重剧苦——衰老、疾病、死亡之痛,皆无可避免。此身本是盛苦之器,充满无量忧患恐惧。若处尊贵之位,易生骄奢放逸,为求享乐而贪欲不止,致使天下受苦。这令我深感厌恶,故入山修行以坚定志向。长老们劝道:老病死本是世间常态,何必预先忧虑?竟为此舍弃尊号,隐居山林折磨身心,岂不太过艰难?
太子回答说:正如各位所说,不该预先忧虑。假使我成为国王,衰老到来,疾病降临,临死之时,可有代替我承受这苦难的人吗?若无人替代,怎能不忧虑!天下虽有慈父孝子,深爱入骨,到病死时,却不能互相替代;这虚幻的身体,痛苦降临之日,纵然身居高位,六亲环绕身旁,犹如为盲人点燃蜡烛,对无目者有何益处?我观察众生行为,一切皆无常,都虚幻不实,乐少苦多,此身非我所有,世间虚无,难以久留。万物有生必有死,事成必有败,安定必有危险,获得必有丧失,世间纷扰,终归虚空。精神无形,躁动浑浊不明,经历生死苦难,不止承受一次而已。只因贪欲遮蔽,陷于痴迷之网,沉没生死之河,不能觉悟。所以我决心专注思维四空清净,超越色相灭除嗔恚,断除欲念证悟空性,无所偏执,这才回归本源,脱离根本,如我所愿,方能得大安隐。
频婆娑罗王欢喜地说:太好了!菩萨的志向如此精妙,世间罕有,您必定能成就佛道,希望您最先度化我。太子默然前行。当他准备渡过尼连禅河时,天神让河水暂时断流,河床干涸。太子渡河后,行走了几十里,遇见三位修梵行的修行者,各自带着弟子,在溪边独居修行。太子上前请教他们的修行方法,他们自称:我们侍奉梵天,崇拜日月,每日进行火祭,认为唯有水能净化身心。菩萨回答:这正是导致生死轮回的道路啊!水不会永远充盈,火不会长久炽热,太阳升起便会移动,月亮圆满终将缺损。真正的道在于清净虚无,水又怎能净化人心呢?太子叹息着离去,心中生起慈念,想到众生难免衰老愚痴,无法逃脱病痛与死亡的悲苦,便发愿要帮助他们解脱,使他们的心念归于统一,由此生起悲悯之心。他怜悯一切众生都要承受饥渴寒暑、得失罪责等种种苦难,发愿要让他们获得安稳,使心念归于统一,由此生起喜悦之心。想到世间众生都遭遇忧苦恐惧等种种磨难,发愿要让他们心境平和,使心念归于统一,由此生起护持之心。他决心救度五道八难中的众生,这些众生愚昧无知,看不见正道。太子发愿要成就他们,使其达到无为境界,使心念归于统一,做到遇到好事不欣喜、遭遇恶事不忧愁,舍弃世间八种境遇——利益与衰败、毁谤与赞誉、称颂与讥讽、痛苦与快乐,心不为所动。
经过深山,来到幽静之处,看见一棵贝多树,四下清净。他心想:我已舍弃家庭,隐居山野,不应再像世俗人那样修饰头发。若存有梳洗沐浴的念头,就会失去净戒、正定、智慧、解脱、度知见的本意,背离纯粹的道,玷污清净修行。应当依照菩萨法成为沙门。天神奉上剃刀,须发自然脱落,被天神接走。菩萨随即拾取干草铺地,端正坐姿,双手合十闭目,一心立誓:即使我在此筋骨腐朽,不得成佛,也绝不站起。天神送来食物,他一概不受。天神让左右自然生出麻米,他每日只吃一粒麻一粒米维持精力。如此端坐六年,身体瘦弱不堪,皮骨相连,心境澄明宁静,专一守寂。内心修习安般念,从数息、随息、止息、观想、还净到清净,循序渐进,出入十二禅门,心无旁骛。神通渐显,舍弃欲望恶法,摆脱五盖束缚,不染五欲。诸恶自然消除,意念清晰,思虑无为,犹如勇士战胜仇敌,心意清净,成就初禅。心自开解,断除情欲,无恶可改,不再执着妄念,思虑止息。宛如山顶清泉,水自涌出,充盈外流,纵有暴雨山洪亦无法混入。淡泊守一,欣然不动,成就二禅。继而舍离喜乐,唯见无染,外境好坏皆不入心,内心亦不起念,身心端正安稳,犹如水中莲华,花苞未绽,根茎枝叶浸润水中,以净见真,成就三禅。再舍苦乐感受,无悲喜之想,心不依附善恶,安住中道;如人沐浴洁净后披上崭新白布,内外俱净,表里无垢,呼吸渐止,寂然不变,成就四禅。譬如陶匠调和柔软黏土,去除沙砾,可随意塑器;精进修行,无所不能,得入定境。不弃大悲之心,以智慧方便通达要义,圆满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循环修习,清净无染。意念专注三向:一向空性,念灭不散,不取不舍;二向无想,心定不动,不思善恶;三向无愿,不乐三界,永离苦厄。遂获三解脱:离贪欲、离嗔恚、离愚痴,再无挂碍。
于是第六化应声天的天上魔王,看见菩萨清净无欲,精进修行毫不懈怠,心中焦躁不安,饮食无味,歌舞娱乐也不感兴趣,心想:此人若修成佛道,必定远胜于我。不如趁他尚未成佛,先坏他的修行意志。
魔子萨陀上前劝谏父亲说:菩萨修行清净,三界无人能及,已得自然神通,百亿梵天诸神都前往礼拜侍奉,这不是天王您该阻挠破坏的。若兴起恶念,只会自损福德。
魔王不听劝告,召来三名魔女:一名欲妃,二名悦彼,三名快观,命她们去扰乱菩萨的心志。三女皆着轻薄罗纱,佩戴天界名香璎珞珠宝,极尽妖娆媚态,巧言令色想要动摇菩萨的信念。菩萨心似琉璃珠般澄澈,丝毫不会被污染。
三女又进言:仁者德行崇高,诸天无不敬重,理当有人侍奉,故上天派遣我等前来。我们青春貌美,仪态端庄,天女中无人能及,愿日夜侍奉在您身边。
菩萨回答道:你过去有福报,投生为天人,却不知无常之理,反而卖弄妖媚。外表虽然美丽,内心却不端正。好比彩绘的瓶子装满腐臭毒物,终将自我毁灭。这有什么稀奇?福报难以持久,淫邪不善之行,会让你丧失根本。死后必堕三恶道,转生为鸟兽之形,再想解脱就难了。你们这些扰乱人心、败坏正念之辈,并非清净之根,不过是皮囊裹着粪秽而来,所为何事?走开!我不需要你们。三位天女闻言顿时变成老妇,再不能恢复原貌。
魔王更加愤怒,又召集所有鬼神,共得一亿八千万众,令他们变成狮子、熊罴、虎兕、大象、蛟龙、牛马、犬猪、猿猴等形态,奇形怪状不可名状。有的虫首人身,有的长着蝮蛇身躯,有的顶着鼋龟脑袋却生六眼,有的一个脖子长着多个头颅,利齿尖爪能扛山吐火,周身环绕雷电,手持戈矛兵器。菩萨以慈悲心面对,毫不惊慌恐惧,连一根头发都不曾动摇,面容反而更加庄严。鬼兵纷纷溃散,无法靠近。魔王亲自上前与佛辩论,说:
比丘为何独坐树下, 安然处于猛兽出没的林间; 乌云密布幽暗可怖, 魔众围绕亦不惊惧?
古时佛陀所行真实之道,以清净淡泊为至高境界,能消除无明烦恼; 那座具有殊胜功德的城池,充满佛法宝藏,我誓要在此座降伏魔王。
你将成王转金轮,七宝自来统四方; 所受五欲无比伦,无有此理入王宫。
我见欲望炽盛如吞火铜,舍弃王位如唾弃般毫无贪恋; 纵得王权终有老死之苦,离此无益之事不必多言。
为何安然独坐林中空谈,舍弃国财权位守护空闲; 不见我率四部大军前来,象马车兵足有一亿八千。 已见猿猴狮面现凶相,虎兕毒蛇猪鬼狰狞现; 皆持刀剑戈矛杀气腾,咆哮吼叫声响彻云天。
纵有亿万神兵齐集,魔众如你前来围攻; 箭刃火攻如风雨交加,不得佛果终不起身。 魔凭本愿欲使我退,我亦立誓决不空返; 今你福地怎比佛陀,由此可知谁当得胜!
我曾一生乐于布施,因此掌管六天为魔王; 比丘知晓我往昔福德,自称无量可有谁作证?
从前我发愿跟随定光佛,受记成为释迦文佛; 因断尽嗔怒畏惧之念而安坐于此,心志坚定必能化解你的魔军。 我所供养诸佛无量,常以财宝衣食广施众生; 仁德持戒积福厚如大地,因此超越妄想永离忧患。
菩萨即以智慧之力,伸手触地证知我心; 顿时大地震动轰鸣,魔众眷属颠倒坠落。 魔王战败失意懊恼,昏沉迷乱顿足画地; 其子醒悟心中了悟,当即归顺忏悔前愆。
我已不再使用兵器, 以平等慈心降伏魔怨; 世人常用兵器扰动人心, 而我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调伏象马虽暂得驯服, 旧日野性仍会复萌; 唯有证得佛陀般的调御, 方能究竟调伏无有残暴。
诸天目睹佛陀降服魔众, 以忍辱调伏无想怨敌自然归降; 天人欢喜献上香花供奉, 非法之王终被法王所胜。
本具平等智慧威德之力, 慧光顿时驱散一切不祥; 能使仇敌化为座下弟子, 当礼敬四等圣道之明证。
佛面如满月安详从容, 圣名遍十方德行如山; 世间欲觅堪比佛像者, 当顶礼此度世大觉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