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瑞應本起經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菩薩累劫清淨之行,至儒大慈,道定自然,忍力降魔,鬼兵退散,定意如故。不以智慮,無憂喜想,是日初夜,得一術闍,自知宿命,無數劫來,精神所更,展轉受身,不可稱計,皆識知之。至二夜時,得二術闍,悉知眾生心中所念,善惡殃福,生死所趣。至三夜時,得三術闍,漏盡結解,自知本昔久所習行四神足念:精進定、欲定、意定、戒定,得變化法。所欲如意,不復用思,身能飛行,能分一身,作百作千,至億萬無數,復合為一;能徹入地,石壁皆過,從一方現,俯沒仰出,譬如水波;能身中出水火,履水行虛,身不陷墜;坐臥空中,如鳥飛翔;立能及天,手捫日月;欲身平立,至梵自在;眼能徹視,耳能洞聽,意悉預知,諸天、人、龍、鬼神、蚑行蠕動之類,身行口言心所欲念,悉見聞知。諸有貪婬無貪婬者,有瞋恚無瞋恚者,有愚癡無愚癡者,有愛欲無愛欲者,有大志行無大志行者,有內外行無內外行者,有念善無念善者,有一心無一心者,有解脫意無解脫意者,一切悉知。
菩萨历经多劫的清净修行,达到至高无上的大慈悲,其禅定功夫自然成就,以忍辱之力降伏魔军,使得鬼兵退散,而内心安定如常。不依赖思维计度,不起忧喜之念。
在初夜时分,证得初禅境界,了知自己过去无数劫中的轮回经历,精神如何流转不息,受生次数多得无法计算,全都明明白白。至中夜时分,证得二禅境界,能完全知晓众生心中所想,明白善恶报应、祸福因缘及生死趋向。到后夜时分,证得三禅境界,烦恼断尽,系缚解脱,忆起久远修行的四神足:精进定、欲定、意定、戒定,获得神通变化之法。
能随心所欲变化,不需思考,身体能飞行自在;能将一身化为百千万亿,又能合而为一;能穿行大地,石壁无碍,从此方隐没,从彼方显现,如水中涟漪;能从身中涌出水火,踏水凌空如履平地;能盘坐或平卧虚空,如鸟翱翔;站立时能上达天界,手触日月;想站立时即能到达大梵天界;眼能透视无碍,耳能彻听十方,心意能预知未来;诸天、人类、龙族、鬼神及一切蠕动含灵的身口意三业,皆能洞见听闻。
无论是有贪淫者或无贪淫者,有嗔恚者或无嗔恚者,愚痴者或非愚痴者,有爱欲者或无爱欲者,志向远大者或胸无大志者,精进修持者或懈怠者,心念向善者或非善者,专一修行者或散乱者,求解脱者或未求解脱者,一切众生的心念都能如实了知。
「菩薩觀見天上、人中、地獄、畜生、鬼神五道,先世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姓字,一一分別;一世十世,百千萬億無數世事,至于天地一劫崩壞空荒之時,一劫始成,人物興時,能知十劫百劫,至千萬億無數劫中,內外姓字,衣食苦樂,壽命長短,死此生彼,展轉所趣。從上頭始,諸所更身,生長老終,形色好醜,賢愚苦樂,一切三界,皆分別知。見人魂神,各自隨行,生五道中,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作鬼神,或生天上,或入人形,有生豪貴富樂家者,有生卑鄙貧賤家者,知諸眾生,或五陰自蔽:一色像,二痛痒,三思想,四行作,五魂識;皆習五欲: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牽於愛欲,或於財色,思望安樂,從是生諸惡本,從惡致苦。能斷愛習,不隨婬心,大如毛髮,受行八道,則眾苦滅矣。譬如無薪亦復無火,是謂無為度世之道。
菩萨能观察到天界、人间、地狱、畜生、饿鬼五道轮回中的众生,清楚辨认前世父母兄弟妻子眷属的姓氏名字;不仅能知晓一世十世,更能通达百千万亿无量劫中的因缘际会。当天地经历成住坏空劫数时,能了知世界初成、众生兴起时的种种景象;对于十劫百劫乃至无量劫中,所有众生的姓氏来历、衣食境遇、寿命长短、生死轮回的轨迹都洞若观火。
从最初受生开始,每个生命流转的形态——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相貌美丑、贤愚差别、苦乐遭遇,三界所有现象都能分明照见。菩萨见到众生神识随业力牵引,在五道中轮回转世:或堕地狱受苦,或转畜生偿债,或为饿鬼饥渴,或生天界享福,或投人道受生。有的生在富贵安乐之家,有的投胎贫贱困苦之门。
菩萨了知众生被五阴遮蔽:一是色身形象,二是感受觉知,三是思想分别,四是造作行为,五是神识执取;众生沉迷五欲:眼睛贪恋美色,耳朵追逐妙音,鼻子贪着香气,舌头嗜求美味,身体贪图触乐。被财色爱欲系缚,妄求虚妄安乐,由此滋生罪恶根源,因恶业招感苦果。若能断除爱欲习气,不纵容丝毫淫念,勤修八正道,则一切痛苦自然息灭。如同没有柴薪火自然熄灭,这就是超越世间的解脱大道。
「菩薩自知,已棄惡本,無婬怒癡,生死已除,種根已斷,無餘栽枿,所作已成,智慧已了。明星出時,廓然大悟,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無所畏。佛十八法者,謂從得佛,至于泥曰:一、無失道,二、無空言,三、無忘志,四、無不靜意,五、無若干想,六、無不省視,七、志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定意無減,十、智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度知見無減,十三、古世之事悉知見,十四、來世之事悉知見,十五、今世之事悉知見,十六、覽眾身行化以始所知,十七、覽眾言行化以始所知,十八、覽眾意行化以始所知。是為佛十八不共之法。
菩萨自己知道,已经舍弃了恶的根本,没有了淫欲、愤怒和愚痴,生死已经断除,烦恼的根已经斩断,不再有残余的杂染,所应做的已经完成,智慧已经明了。当明星出现时,豁然大悟,证得无上正真之道,成为最正觉。获得了佛的十八种法,具备十种神力和四种无所畏。佛的十八法指的是从成佛到涅槃之间:一、不会偏离正道,二、不说空话,三、不会忘记志向,四、心念永远安宁,五、没有杂乱的念头,六、不会不省察,七、志向永不减退,八、精进永不减退,九、禅定永不减退,十、智慧永不减退,十一、解脱永不减退,十二、度化众生的知见永不减退,十三、完全知晓过去世的一切,十四、完全知晓未来世的一切,十五、完全知晓现在世的一切,十六、观察众生的行为教化以最初的认知,十七、观察众生的言语教化以最初的认知,十八、观察众生的心意教化以最初的认知。这就是佛的十八种不共之法。
「十神力者,佛悉知見深微隱遠是處非處,明審如有,一力也;佛悉明知來今往古所造行地所受報應,二力也;佛悉分別天人眾生彼彼異念,三力也;佛悉知眾生若干種語及度世語,四力也;佛悉了知世間雜種無量情態,五力也;佛能現禪解定行除眾勞諍,六力也;佛知欲縛,知縛解要在所宜行,七力也;佛智如海善言無量,追識一切宿命所更,八力也;佛天眼淨,見人物死,神所出生,善惡殃福,隨行受報,九力也;佛漏已盡,無復縛著,神真叡智,自知見證,究暢道行,可作能作,無餘生死,其智明審,是為佛十神力也。
佛陀具备十种无上智慧力量:
其一,能如实洞悉一切隐秘深奥之事,明辨是非真伪;其二,彻知众生过去未来的行为与业果报应;其三,完全了知天界人间一切众生心念差别;其四,通晓所有众生语言及超脱世间的圣谛语;其五,透彻知晓世间纷繁无尽的众生情态;其六,能示现禅定境界平息众生劳苦纷争;其七,彻见欲望束缚及解脱关键所在;其八,智慧如海辩才无碍,忆念一切宿世经历;其九,以清净天眼观照众生生死轮回、善恶业报;其十,已断尽烦恼束缚,证得究竟智慧,究竟通达圣道,自知自觉,所作皆办,不受后有。此即佛陀十种殊胜威神力。
「四無所畏者:佛神智正覺,無所不知,愚惑相言:『佛未悉知。』至於梵摩眾聖,皆莫能論佛之智故,獨步不懼,一無畏也;佛漏已盡悉知,愚惑相言:『佛漏未盡。』至於梵摩眾聖,莫能論佛之志故,獨步不懼,二無畏也;佛說經戒天下誦習,愚惑相言:『佛經可遏。』至於梵摩眾聖,莫能論毀佛之正經故,獨步不懼,三無畏也;佛現道義,言真而要,能度苦厄,愚惑相言:『佛不能度苦。』至於梵摩眾聖,莫能論佛正道故,周行不懼,四無畏也。
四无所畏指的是:佛陀的神圣智慧彻底觉悟,无所不知,愚痴迷惑的人却说:“佛陀并非全知。”然而从梵天到一切圣者,都无法质疑佛陀的智慧,因此佛陀能独步无畏,这是第一无畏;佛陀已断尽一切烦恼并完全知晓,愚痴迷惑的人却说:“佛陀烦恼未尽。”然而从梵天到一切圣者,都无法质疑佛陀的境界,因此佛陀能独步无畏,这是第二无畏;佛陀宣说的经典戒律被世人奉行修习,愚痴迷惑的人却说:“佛经可以阻挡。”然而从梵天到一切圣者,都无法毁谤佛陀的正法经典,因此佛陀能独步无畏,这是第三无畏;佛陀开示的真理精要真实,能度脱众生苦难,愚痴迷惑的人却说:“佛陀不能济度苦难。”然而从梵天到一切圣者,都无法非议佛陀的正道,因此佛陀能遍行无畏,这是第四无畏。
「佛得定意,一切知見,坐自念言:『是實微妙,難知難明,甚難得也。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地,細入無間。昔定光佛時,別我為佛,名釋迦文。今果得之。從無數劫,勤苦所求,適今得耳。自念宿命,諸所施為,慈孝仁義,禮敬誠信,中正守善,虛心學聖,柔弱淨意,行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習四等心,慈悲喜護;養育眾生,如視赤子;承事諸佛,積德無量;累劫勤苦,不望其功,今悉自得。』喜自說曰:
佛陀证得正定,获得一切智见,独自思惟道:此法真实微妙,难知难明,极为难得。至高无上,广大无边;渊深无底,不可测量;包容天地万物,又能遍入微尘。往昔定光佛时,曾授记我当成佛,号释迦文。如今果证此位。历经无数劫难,勤苦修行所求,终于今日得证。我忆念过去生中所有修行:奉行慈孝仁义,恪守礼敬诚信,持中守正,虚心学圣,心意柔净,实践六度无极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化育众生如呵护婴儿;恭敬供养诸佛,积集无量功德;累劫勤修苦行,不执着功德相,如今自然圆成。佛陀欣然自述道:
「今覺佛極尊, 棄婬淨無漏,
一切能將導, 從者必歡預。
夫福之報快, 妙願皆得成,
愍疾得上寂, 吾將逝泥洹。
如今我觉知佛陀最为尊贵,舍弃淫欲得清净无漏,
一切众生皆能引导,随从者必得欢喜安乐。
福报之果迅速显现,所有妙愿皆能成就,
怜悯疾苦得上寂静,我将入于涅槃。
「佛初得道,自知食少身體虛輕,徐起入水洗浴,畢欲上岸,天按樹枝,得攀而出,旋往樹下。有五百青雀,飛來繞佛,三匝而去。復有長者女,始嫁有願生子男者,當作百味之糜,祠山樹神。後生得男,喜即作糜,盛以金鉢,其女瀉糜,釜杓不污;女益珍敬,即與數女,俱入山中,望見好樹,即遣婢先往掃除;婢到見佛,不知何神,還報女言:『有神在樹下坐。』女令婢戴百味之糜置頭上前,長跪上食并金鉢。佛言:『汝等能有善意,必以現世得福見諦。』眾女遙拜而退,佛便食糜已,念先三佛初得道時,皆有獻百味之食并上金鉢如此器者,今皆在文隣龍所。佛即擲鉢水中,自然逆流,上水七里,墮前三鉢上,四器共累,相類如一。龍王歡喜,知復有佛。
佛陀刚证悟时,知道自己进食少导致身体虚弱。他缓缓起身入水沐浴,洗毕正要上岸,天神压下树枝让他攀扶而出。佛陀随即来到树下。此时五百只青雀飞来绕佛三圈后离去。
有位长者女儿新婚时许愿:若得男孩,必用百味粥祭祀山树之神。后来果然生子,她欢喜地煮好百味粥盛于金钵。奇妙的是,舀粥时锅勺竟无污渍。女子愈发虔诚,便与数名侍女入山。望见一棵庄严大树,她先遣婢女前去打扫。
婢女到树下见佛陀端坐,不识真容,回报说:"有位天神在树下静坐。"女子命婢女将百味粥顶在头上,恭敬跪献金钵与饮食。佛陀开示:"你们心怀善念,现世必得福报,能见真理。"众女遥拜退去。
佛陀用斋毕,忆念过去三佛初成道时,皆有信众供奉百味饮食与金钵。这些圣器现存于文邻龙宫。于是佛陀将金钵掷入水中,钵竟逆流而上七里,稳稳落在先前三只金钵之上。四钵相叠严丝合缝,龙王见状欢喜,知晓世间又出现佛陀。
「佛定意七日,不動不搖。樹神念:『佛新得道,快坐七日,未有獻食者,我當求人令飯佛。』時適有五百賈人,從山一面過,車牛皆躓不行。中有兩大人,一名提謂,二名波利,怖還與眾人俱詣樹神請福,神現光像言:『今世有佛,在此優留國界尼連禪水邊,未有獻食者。汝曹幸先能有善意,必獲大福。』賈人聞佛名,皆喜言:『佛必獨大尊,天神所敬,非凡品也。』即和蜜,俱詣樹下,稽首上佛。
佛陀入定七日,身心不动不摇。树神心想:“佛陀新近证悟大道,安坐七日未曾进食,我当寻人供养佛陀。”恰逢五百商人途经山麓,车牛停滞不前。商队中有两位长者,一名提谓,一名波利,惊惧之余率众向树神祈求福佑。树神显现光明身相告言:“今有佛陀现世,居于优留国境尼连禅河畔,尚未得受供养。尔等若能率先奉食,必获殊胜福报。”商人听闻佛名,欢喜赞叹:“佛陀定是至尊至贵,天神敬仰,非比寻常。”随即调制蜜麨,共至菩提树下,恭敬顶礼供养佛陀。
「佛念先古諸佛哀受人施法皆持鉢,不宜如餘道人手受食也。時四天王,即遙知佛當用鉢,如人屈申臂頃,俱到頞那山上;如意所念,石中自然出四鉢,香淨潔無穢。四天王各取一鉢,還共上佛:『願哀賈人,令得大福。方有鐵鉢,後弟子當用食。』佛念取一鉢不快餘三意,便悉受四鉢,累置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鉢,令四際現。佛受蜜,告諸賈人:『汝當歸命於佛,歸命於法,方有比丘眾,當預自歸。』即皆受教,各三自歸。佛起於異處食畢,呪願賈人言:『今所布施,欲使食者,得充氣力;當令施家,世世得願,得色得力,得瞻得喜,安快無病,終保年壽;諸邪惡鬼,不得嬈近;以有善意,立德本固;諸善鬼神,常當擁護;開示道地,得利諧偶;不使迍蹇,無復艱患;人有正見,以信喜敬;潔淨不悔,施道德者;福德益大,所隨轉勝,吉無不利。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神鬼王,常隨護助;四天大王,賞別善人,東提頭賴、南維睒文、西維樓勒、北拘均羅,當護汝等令不遭橫;能有慧意,研精學問,敬佛法眾,棄捐眾惡,不自放恣。現受吉祥,種福得福,行道得道,以先見佛一心承奉,當為從是致第一福。現世獲祐,快解見諦,富樂長壽,自致泥洹。』
佛陀忆念往昔诸佛慈悲接受信众饮食供养时,皆持钵受食,不同于其他修行者以手接食。此时四大天王遥感知佛陀需用食钵,瞬息之间便抵达頞那山。随其意念,山石自然化现四只清净无秽的香洁石钵。四大天王各取一钵奉上佛陀,祈请道:愿世尊慈悯商贾,令其广种福田。世间现有铁钵,当留与后世弟子受食。
佛陀思虑若仅受一钵恐令其余三位天王失望,遂将四钵叠放左手,右手轻按令其融合为一,唯留四道接痕为证。接受商贾供养的蜂蜜后,佛陀开示道:汝等当皈依佛、皈依法,未来比丘僧团出现时,亦当皈依僧众。商贾们当即至心三皈依。
佛陀移座用食毕,为施主们咒愿:今此布施功德,愿令受食者气力充盈;愿施主家业世代满愿,色力康健,欢喜悦乐,安宁无病,福寿绵长;诸恶鬼魅不得侵扰;因善心立功德本,诸善神常当护持;开示正道,诸事和顺;远离困厄险难;具正见者以信乐心,清净无悔供养修道之人,所获福报辗转增胜,吉祥无不利。
日月星辰、二十八宿天神鬼王恒常护佑;四大天王——东方提头赖吒、南方毗楼勒叉、西方毗楼博叉、北方拘毗罗——辨别善人,护持汝等免遭灾祸。若能发起慧心,精进修学,敬奉三宝,断除恶业,严于律己,现世即得吉祥。种福得福,行道证道,因诚心礼佛获第一等福报:现世蒙佑,速证真谛,富贵安乐,长寿安康,终至涅槃。
「時蜜冷,佛腹內風起,帝釋即知,應時到閻浮提界上,取藥果名呵梨勒,來白佛言:『是果香美可服,最除內風。』佛便食之,風即除去。起到文隣瞽龍無提水邊,坐定七日,不喘不息;光照水中,龍目得開,自識如前,見三佛光明,目輙得視。龍王歡喜沐浴,名香栴檀蘇合出水;見佛相好光影如樹有華,前繞佛七匝,身離佛圍四十里;龍有七頭,羅覆佛上;欲以障蔽蚊虻寒暑,時雨七日,龍一心不飢不渴。七日雨止,佛悟,龍化作年少道人,著好服飾,稽首問佛:『佛得無寒、得無熱、得無為蚊虻所嬈近耶?』
那时天气寒冷,佛陀腹中风气涌动,帝释天即刻知晓,随即来到阎浮提地界,取得一种名为诃梨勒的药果,禀告佛陀说:此果香美可食,最能消除体内风气。佛陀便服下,风气立刻消散。随后佛陀行至文邻瞽龙的无提水畔,结跏趺坐入定七日,不呼不吸;身上光明照入水中,龙眼得以睁开,恢复如初识见,望见三佛光明,双目重获清明。龙王欢喜沐浴,以名贵旃檀香和苏合香涂身出水;见佛陀相好光明如开满花的树,便绕佛七匝,身躯在距佛四十里处环绕;此龙生有七首,如伞盖般遮蔽佛身;意在挡避蚊虻寒暑,当时天降大雨七日,龙王心无旁骛不觉饥渴。七日雨停,佛陀出定,龙王化作一位年轻道人,身着华服,顶礼问佛:佛陀可曾受寒?可曾受热?可曾被蚊虻侵扰?
「佛時答言:
「『久得在屏處, 思道其福快;
昔所願欲聞, 今以悉知快;
不為彼所嬈, 能安眾生快;
度世三毒滅, 得佛泥洹快;
生世得覩佛, 聞受經法快;
得與辟支佛, 真人會亦快;
不與愚從事, 得離惡人快;
有𭶑別真偽, 知信正道快。』
「佛告龍王:『汝當復自歸於佛,自歸於法,自歸於比丘僧。』即受三自歸。諸畜生中,是龍為先見佛。佛以神足,移坐石室,自念本願,欲度眾生。思惟:『生死本從十二因緣法起,法起故便有生死;若法滅者生死乃盡。作是故自得是,不作是是便息。一切眾生,意為精神,窈窈冥冥,恍忽無形,自起識想,隨行受身;身無常主,神無常形,神心變化,躁濁難清;自生自滅,未曾休息;一念去,一念來;若水中泡,一滴滅一復興;至于三界欲、色、無色,九神所止皆繫於識,不得免苦;昧昧然不自覺,故謂之癡,莫知要道。夫道至妙,虛寂無念,不可以凡世間意知。世間道術九十六種,各信所事,孰知其惑?皆樂生求安,貪欲嗜味,好於聲色,故不能樂佛道。佛道清淨,空無所有;凡計身萬物不可得常有,設當為說,天下皆苦;空無所有,誰能信者?枯苦我耳。』意欲默然,不為世間說法,便入定意。
「佛放眉中光,上照七天。梵天知佛欲取泥洹,悲念:『三界皆為長衰,終不得知度世之法,死即當復墮三惡道,何時當脫?天下久遠乃有佛耳,佛難得見若優曇華,今我當為天人請命求哀於佛,令止說經。』即語帝釋,將天樂般遮伎下到石室。佛方定意覺,般遮彈琴而歌。其辭曰:
「『聽我歌十力, 棄蓋寂定禪;
光徹照七天, 德香踰栴檀。
上帝神妙來, 歎仰欲見尊;
梵釋齎敬意, 稽首欲受聞。
佛所本行願, 精進百劫勤;
四等大布施, 十方受弘恩。
持戒淨無垢, 慈軟護眾生;
勇決入禪智, 大悲敷度經。
苦行積無數, 功勳成於今;
戒忍定慧力, 動地魔已擒。
德普蓋天地, 神智過靈聖;
相好特無比, 八聲震十方。
志高於須彌, 清妙莫能論;
永離婬怒癡, 無復老死患。
唯哀從定覺, 愍傷諸天人;
為開法寶藏, 敷惠甘露珍。
令從憂畏解, 危厄得以安;
迷惑見正道, 邪疑覩真言。
一切皆願樂, 欲聽受無厭;
當開無死法, 垂化於無窮。』
「佛意悉知,便從定覺。梵天白佛言:『從久遠以來,適復見佛耳。諸天喜踊,欲聞佛法,當為世間說經,願莫般泥洹。眾生愚闇,無有慧眼,唯加慈導,令得解脫。諸天人中,多有賢善,好道易解,亦有精進,能受戒法。畏於地獄三惡道者,願開法藏,為現甘露,受者必多。天下無佛時,我見餘道人,具有三毒自意合作經典。人尚學其不至誠法,何況佛之清淨無婬怒癡?願佛說法,使眾生得聞至誠之道。』
「佛言:『善哉,善哉!梵天!欲廣施安,救諸世間,撫利寧濟,樂使解脫。我念世間,貪愛嗜欲,墮生死苦,少能自覺本從十二因緣起,癡緣癡,行緣行,識緣識,名像緣名像,六入緣六入,更樂緣更樂,痛緣痛,愛緣愛,受緣受,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苦悶心惱;大患其有,精神從愛,轉受生死。欲得道者,當斷貪愛滅除情欲,無為無起,然則癡滅,癡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像滅,名像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悶心惱大患皆盡;是謂得道。唯佛覺此,微妙難明。夫此清淨無愚癡想,不可以世間凡夫意知。天下道術,九十六種,各有所事,或事天地日月五星,或事水火鬼神龍神,皆樂生求安,貪欲嗜味,好於聲色,故不能樂佛道,不聞佛經,不知要法。凡人意異,計身萬物謂可常有,設當為說,目之所見,萬物無常,有身皆苦,身為非身,空無所有,親戚家屬,悉非人所。正言似反,誰能信者?吾為枯苦,不如取泥洹,故欲不言耳。』
「梵天復曰:
「『從無數劫人在世間生死, 唯佛經難得聞,
從佛在世能度極者, 今以得願人中難有,
尊極無佛比, 是故稽首禮。
世間縛著為久在冥, 今十力興神智無量,
當開法藏施慧光明, 照諸天人令得開解,
佛能度一切, 是故願自歸。
從本發意誓為苦人, 勞謙積德行願已成,
無明老死長衰可悲, 當施法藥救諸病痛,
慈哀無過佛, 是故稽首請。』
「佛已可梵天,念:『誰可先度者?昔者父王遣五人侍我,今在山中。』即復道還,五人見佛,自相謂言:『是人來者,慎莫與起也。』佛到,五人皆起,不覺作禮。時佛言:『卿等持心,何無牢固?屬言莫起,何以作禮?』五人不對,願為弟子。佛即手摩其頭,以為沙門。還道樹下各坐思惟。佛又復念:『此間有優為迦葉——大明勇健,有好名字,國王吏民,皆共事之——與五百弟子,在尼連禪水邊。欲先開化令解,歡喜信樂佛法;爾乃餘人,當隨而學。』即往從之。迦葉見佛,即來起迎,讚言:『幸甚,大道人善來相見,消息安不?』佛即答言:『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無為第一安。』
「迦葉曰:『有何勅使?』佛言:『欲報一事,儻不瞋恚,煩借火室,一宿之間。』曰:『不愛也。中有毒龍,恐相害耳。』佛言:『無苦。龍不害我。』重借至三。迦葉言:『然,大道人德高,能居中者大善。』佛即澡洗前入火室,持草布地,適坐須臾,毒龍瞋恚,身中出烟;佛亦現神,身中出烟。龍大忿怒,身皆火出;佛亦現神,身出火光。龍火佛光,於是俱盛,石室盡燃,其炎烟出,如失火狀。迦葉夜起,相視星宿,見火室洞然,噫噫言:『咄!是大沙門端正,可惜不隨我語,竟為毒火所害。』佛知其意,於其室內,以道神力,滅龍恚毒,降伏龍身,化置鉢中。迦葉惶遽,令五百弟子人,持一瓶水,就擲滅火;而一瓶者,更成一火,師徒益怖,皆言:『咄咄!殺是大沙門。』明旦佛持鉢盛龍而出,迦葉驚喜問:『大道人乃尚活耶?器中何等?』佛答言:『然,吾自活耳。是鉢中者,可言毒龍,眾人所畏,不敢入室者也。今者降之,已受戒矣。』迦葉自以得道,謂佛非真,顧語弟子:『是大沙門極神,雖爾未及於道,不如我得羅漢也!』
「佛復移近迦葉,坐一樹下,夜第一四天王俱下聽佛說經。四王光影,明如盛火。迦葉夜起占候,見佛邊有四火。明旦行問:『大道人亦事火乎?』佛言:『不事火也。』曰:『昨夜此間有四火,何也?』佛言:『昨夜四天王來下聽經,是其光耳。』迦葉念言:『是大沙門極神。雖然,尚未得道故,不如我得羅漢也!』
「佛止樹下第二天,帝釋夜復來下聽佛說經。帝釋光影,甚益大明。迦葉夜起占候,見佛邊火光倍於昨四火明,心念:『是大沙門續事火也。』明旦復行問:『大道人得無事火?』佛言:『不也。昨天帝釋來下聽經,是其光耳。』迦葉念言:『是大沙門乃神聖。雖然,未及於道,不如我得羅漢也!』
「後夜,第七梵天又下聽經。梵之光影,倍於帝釋。迦葉夜起占候,見火光益大明盛。明日問:『大道人事火乎?』答言:『不事火也!』『昨夜火光益明大,何也?』
「佛言:『昨夜梵天來下聽經,是其光耳。』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未得道,不如我得羅漢也!』
「迦葉五百弟子,人事三火,合千五百火,明旦燃之,火了不燃,怪而白師。師言:『疑是大沙門所為也。』即行問佛:『我五百弟子,凡事千五百火,今旦燃之,火皆不燃。是大道人之所為乎?』佛言:『卿欲使火燃不?』問之至三。曰:『欲使燃。』佛言:『可去,火當燃。』應聲皆燃。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未得道,不如我已得羅漢也!』
「迦葉身自事三火,明旦燃之,又不可燃。心念:『復是大沙門所為也。』即行問佛:『我自事三火,今旦燃之,了不可燃。續是大道人所為耶?』
「佛言:『卿欲使火燃不?』問之至三。曰:『欲使燃。』佛言:『可去,火當燃。』應聲皆燃。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未得道,不如我已得羅漢也!』
「火燃之後,迦葉欲滅之,不可得滅。五百弟子及諸事火者,共助滅之,而了不滅。皆言:『大沙門所為也。』
「迦葉行問佛:『火既燃矣,今不可滅?』佛言:『欲使滅乎?』曰:『欲使滅。』佛言:『可去,火當滅。』應聲即滅。迦葉故念:『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得道真也!』
「迦葉行白佛言:『願大道人留此,不須復遠行,我自給飯食。』即還勅家,明日作好飯,施床座已;食時自行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到。』迦葉適去,佛如人屈申臂頃,東適弗于逮界上數千億里,取樹果名閻逼,盛滿鉢還。迦葉未至,佛已坐其床上。迦葉後到,問:『大道人從何道來?』佛言:『卿適去,我東到弗于逮地取閻逼果,香美可食。』便取食之。佛飯已去。迦葉續念:『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道真也!』
「明日食時,迦葉復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到。』迦葉適去,佛便南行,極閻浮提界數千萬里,取呵梨勒果,盛滿鉢還。迦葉未歸,佛已坐其床。迦葉至,問:『何緣先到?』佛言:『卿適去,我即南行極此地界,取呵梨勒果,亦香且美。』便取食之。佛飯已去。迦葉續念:『是大沙門雖神,不如我道真也!』
「明日,迦葉復行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到。』迦葉適去,佛西到拘耶尼界上數千億里,取阿摩勒果,盛滿鉢還,先迦葉歸,坐其床上。迦葉後至,問大道人:『從何而來?』佛言:『卿適去後,我西適拘耶尼地,取阿摩勒果,香美可食。』便取食之。佛飯已去。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明日,迦葉復請佛。佛言:『便去,今隨後到。』迦葉反顧,忽然不見佛;佛以神足,北適欝單越界上數千億里,取自然粳米,滿鉢而還,先迦葉至,坐其床上。迦葉後至,問:『大道人復從何來?』佛言:『從北欝單越地,取此成熟粳米,快美且香,卿試食之。』佛飯已去。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明日食時,佛持鉢自到迦葉家,受飯而還。於屏處食已,念欲澡漱。天帝知佛意即下,以手指地,水出成池,令佛得用。迦葉晡時,彷徉聚中,見有泉水,怪而問佛:『何緣有此?』佛言:『吾朝得卿飯,於此食已,念欲澡漱,天帝釋指地,令有水出,汝當名此為指地池。』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佛還樹下,道見棄弊衣,取欲浣之。天帝知佛意,即到頞那山上,取正四方成治好石,來置池邊,白佛言:『可用浣衣。』佛欲曬衣,天帝復行取六方石來,給曬衣。
「迦葉見池邊有兩好石,又問:『何緣有此?』佛言:『吾欲浣濯及欲曬衣,天帝到頞那山上取此石來。』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佛後日入指地池澡浴畢,欲出,無所攀。池上素有樹,名迦和,絕大脩好,其樹自然曲下就佛,佛攀而出。迦葉見樹曲下垂蔭,怪而又問。佛言:『吾入池浴,出無所攀,是故樹神為我曲之。』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佛第二天到指地池沐浴完毕,准备出来时没有东西可攀扶。池边原本有棵叫迦和的大树,高大挺拔,这时树自然弯曲下来靠近佛,佛就攀着树枝出来了。迦叶看见树弯下遮荫,感到奇怪又来询问。佛说:我入池沐浴,出来时没有东西可攀扶,所以树神为我让树弯下来。迦叶又想:这位大沙门虽有神通,终究不如我的道真实!
「時摩竭國王及吏民,以歲節會禮詣迦葉所,相娛樂七日。迦葉念佛神聖明智,眾人見者,必俱捨我而共事之,當令其去七日快也。佛知其意,即隱七日。迦葉後日又念:『間者我有節會餘食甚多,得大沙門來,飯之快耶!』佛遙知之,即時來到。迦葉喜言:『大道人來,一何善也,我適欲相供養。中間何為七日不現?』佛言:『間者王與吏民共會七日,卿意念言:「是大沙門,神聖明智,眾人見者,必俱捨我而共事之,當令其去七日快也。」是故我去。卿今念我,故復來耳。』迦葉心念:『是大沙門,乃知人意。雖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那时摩竭陀国的国王和官员百姓,在年节时聚集到迦叶那里,一起欢庆了七天。迦叶心想:这位佛陀神圣明智,众人若见到他,必定都会舍弃我去追随他,应当让他离开七天才是。佛陀知道他的心思,便隐去了七天。后来迦叶又想到:前些日子节庆剩下的食物很多,若能请大沙门来用斋,该多好啊!佛陀在远处知晓他的念头,立即来到他面前。迦叶欢喜地说:大道人来得正好!我正想供养您呢。这几日为何不见踪影?佛陀回答:前些日国王与官员百姓聚会七天,你心中暗想:这位大沙门神圣明智,众人若见到他,必定都会舍弃我去追随他,应当让他离开七天才是。所以我便离去。如今你念及我,故而再来。迦叶暗自思忖:这大沙门竟能知晓人心。不过终究还是不如我的道法真实!
「爾時迦葉五百弟子,適俱破薪,各舉一斧,斧皆不得下,懅共白師。師言:『是大沙門所為也。』即行問佛:『我諸弟子,向共破薪,斧皆舉而不下。』佛言:『可去,斧當下。』斧即下。下之後,斧皆著薪,舉之不舉,復行白佛:『今斧適下,又皆不舉。』佛言:『可去,今使斧舉。』即舉得用。迦葉復念:『是大沙門雖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那时迦叶的五百名弟子正在一起劈柴,每人都举起斧头,但斧头都砍不下去。他们惊慌地禀告师父。师父说:这是那位大沙门所为。便去问佛陀:我的弟子们刚才一起劈柴,斧头都举着砍不下去。佛陀说:回去吧,斧头会砍下去的。斧头立刻就能砍下了。砍下之后,斧头都陷在木柴里,拔不出来。他们又去告诉佛陀:现在斧头虽然能砍下,却又都拔不起来了。佛陀说:回去吧,现在让斧头能拔起来。斧头立刻就能拔起使用了。迦叶又想:这位大沙门虽有神通,终究不如我的道法真实!
「時尼連禪水,長流駃疾,佛以自然神通,斷水令住,使水隔起,高出人頭,令底揚塵,佛行其中。迦葉恐佛為水所漂,即與弟子俱,乘船索佛。迦葉見水隔斷,中央塵起,佛行其間。迦葉呼言:『大道人乃尚活耶?』佛言:『然,吾自活耳。』又問佛:『欲上船不?』佛言:『大善。』佛念:『今當現神,令子心伏。』即從水中,貫船底入,無有穿迹。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不如我已得羅漢也!』
那时尼连禅河水势湍急,奔流不息。佛陀以自然神通截断水流,使河水两边分开,中间形成高出人头的通道,河底扬起尘土,佛陀从中间走过。迦叶担心佛陀被水冲走,便与弟子们一起乘船寻找佛陀。
迦叶看见河水从中分开,中间尘土飞扬,佛陀正行走其间。迦叶喊道:大修行者还活着吗?佛陀回答:是的,我自然活着。迦叶又问佛陀:要上船吗?佛陀说:很好。
佛陀心想:现在应当显现神通,令此人诚心归服。便从水中穿过船底进入船内,船身毫无破损痕迹。迦叶又暗自思忖:这位大沙门虽有神通,但终究比不上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
「佛語迦葉:『汝非羅漢,亦不知道真。胡為虛妄,自稱貴乎?』於是迦葉心驚毛竪,自知無道,即稽首言:『大道人實神聖,乃知我意志。寧可得從大道人稟受經戒作沙門耶?』佛言:『且還報汝弟子,報之益善。卿是大長者,國中所承望,今欲學大道,可獨自知乎?』迦葉受教,還告諸弟子:『汝曹知乎?我目所見,意始信解,當除鬚髮,被法衣,受佛戒,作沙門。汝等欲何趣?』五百弟子曰:『我等所知,皆大師恩,師所尊信,必不虛妄,願皆隨從得為沙門。』於是師徒,脫身裘褐,及取水瓶杖屣諸事火具,悉棄水中。俱共詣佛,稽首白佛言:『今我五百弟子,以有信意,願欲離家,除鬚髮,受佛戒。』佛言:『可!諸沙門來。』迦葉及五百弟子,鬚髮自墮,皆成沙門。
佛陀对迦叶说:你并非罗汉,也不明白真理。为何虚妄地自称尊贵?迦叶听后心惊胆战,自知未得道法,立即叩首说:大德真是神圣,竟能知晓我的心意。我能否跟随大德出家受戒?佛陀说:先回去告知你的弟子,告知他们更好。你是国中德高望重之人,如今要学大道,岂能独自知晓?迦叶领受教诲,回去告诉众弟子:你们可知道?我亲眼所见,心中开始信解,应当剃除须发,披上法衣,受持佛戒,出家为僧。你们如何打算?五百弟子说:我们所学皆仰仗师父恩德,师父所尊崇的必定真实,愿全部跟随出家。于是师徒众人脱下皮袄粗衣,将水瓶、木杖、草鞋等事火器具尽数抛入水中。一同来到佛陀面前,叩首禀告:如今我五百弟子心怀信念,愿离家剃度,受持佛戒。佛陀说:善来,比丘们。迦叶与五百弟子须发自然脱落,皆成为出家僧人。
「優為迦葉有二弟:次曰那提迦葉,幼曰竭夷迦葉。二弟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廬舍列居水邊。見諸梵志,衣服什物,諸事火具,皆隨水流。二弟驚愕,恐兄師徒五百人,為惡人所害,大水所漂。即與五百弟子,逆水而上。見兄師徒,皆作沙門。怪問:『大兄年百二十,智慧高遠,國王吏民,所共宗事。我意以兄為是羅漢,今反捨梵志道、學沙門法,此非小事。佛豈獨大,其道勝乎?』迦葉答言:『佛道最勝,其法無量。我雖世學,未曾有得道神智如佛者也。其經戒甚清淨,我今以見慈心度人,以三事教化:一者道定神足,變化自然;二者智慧,知人本意;三者經道正行,隨病與藥。』二弟各顧謂諸弟子:『汝等欲何趣?』合五百人,俱同聲言:『願如大師。』即皆稽首,求作沙門。佛言:『可!諸沙門來。』二弟及五百弟子,皆除鬚髮,即隨佛後,復成沙門。
优为迦叶有两个弟弟:二弟叫那提迦叶,幼弟叫竭夷迦叶。两个弟弟各有二百五十名弟子,草屋排列建在水边。他们看见众婆罗门的衣物器具和各种火祭用品都随水流下。两位弟弟大惊,担心兄长师徒五百人遭恶人伤害或被大水冲走,立即带着五百弟子逆流而上。见到兄长师徒都做了出家人,他们惊异地问:"大哥年高一百二十岁,智慧深远,国王官吏百姓共同尊奉。我们本以为兄长已是阿罗汉,如今却舍弃婆罗门教法,修习沙门之道,这非同小可。难道佛陀独尊,他的教法更殊胜吗?"迦叶回答:"佛陀教法最为殊胜,其法门无量无边。我虽通晓世间学问,却从未见过像佛陀这样得道具足神通智慧者。他的经律极其清净,我今亲见他以慈悲心度化众生,用三种方式教化:一是禅定神通,自在变化;二是智慧彻见众生心念;三是正法修行,对症施药。"两位弟弟各自回头问众弟子:"你们想何去何从?"五百人齐声说:"愿随大师。"众人立即跪拜,请求出家。佛陀说:"善来,比丘们!"两位弟弟及五百弟子便剃除须发,跟随佛陀身后,都成了出家人。
「佛便有千沙門,俱到波羅奈夷縣叢樹下坐。」
佛陀便与一千名沙门一起,来到波罗奈夷县的树林中,坐在树下。
佛諸弟子皆故梵志,佛為諸弟子現神變化:一者飛行,二者說經,三者教誡。諸弟子見佛威神,莫不歡喜,作禮奉行。
佛陀的弟子们原本都是婆罗门修行者。佛陀为弟子们展现三种神通变化:一是飞行,二是讲经说法,三是教导训诫。弟子们目睹佛陀的威德神力,无不心生欢喜,恭敬顶礼并依教奉行。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
CBETA 编码:T018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