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念佛三昧經
菩薩念佛三昧經正觀品第十
爾時,不空見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若欲成就諸佛所說菩薩念佛三昧者,應當親近修習何法?」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若諸菩薩欲得修習諸佛所說念佛三昧、欲得親近諸佛如來、復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安住決定之心,又應永捨不決定心、捨我見心,知無我心。當觀此身如水聚沫、觀於色陰當如芭蕉、次觀受陰如水上泡、復觀想陰如熱時焰、又觀行陰如空中雲、觀於識陰猶如幻化。
「菩薩若欲入此三昧,應當深生怖畏之想。又宜具足慚愧之心,捨不怖畏而作怖畏;捨無慚愧,修慚愧心。具舍摩他、毘婆舍那,以方便智捨我無我,應習智脫及三空門。又當深知三受生起,亦應捨離三不善根。即當起於三昧之聚,觀諸眾生猶如我身;觀四念處,身受心法;觀四食患,作無食想,所謂摶食、觸、思、識等。修不淨想及以慈悲,安住於喜,令捨具足。
「起諸禪定而不味著,亦不毀呰一切諸法。此身不實,猶如幻焰,不樂長壽,應當捨離。善防護心,習學多聞,不慢於法,勤護不謗,即得聞才及以法才。既聞法已,守護是義,尊重佛法、恭敬僧寶。近善知識、遠離惡友,不著世俗言論之味,恒能不離阿蘭若行。心常平等憐愍眾生,其心不退、不懷嫉妬。稱量諸法,心不染累,分別一切無數諸法。常求甚深方等經典,信心堅固不生疑慮,常能精勤讀誦此經——即是諸佛無上道也。
「諸佛功德之所生處,應當如是真實其心,摧伏憍慢,至意聽受,增長正法。離殺、盜、婬、嬾惰、貢高、是非之心,捨存真我、邪謗之說,除穢亂語、滅諸諍論。心樂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波羅蜜皆悉具足。能捨頭、目,心不退沒,如四大姓不可改易。身意精勤,不顧軀命,於四供養心無貪著。安住十二頭陀之行,不求己利及以名譽。捨心愛滯,得四神足,離四顛倒及煩惱刺,渡於四流,於四威儀修四念處。令得五根,修行五力,捨於五結,不求五欲福報之慶,捨五穢心,修五解脫,善知五陰。棄六欲處及六身受,除六愛身,修於六念,知六識分,勤求六通。修七覺意,深知七界,所謂害界、恚界、出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及以滅界,除斷七使及七識住。捨八嬾惰,去八妄語,知世八法,得八大人覺,知八解脫,修八正道。捨於眾生九居之處,除九慢法,放棄九惱,親近修學喜等九法。又復勤習九次第定,捨十不善、行於十善,方便精勤求佛十力。
「又,不空見!我今略說一切諸佛所說三昧,應當勤修念報佛恩。學三昧已,即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是菩薩以大智力,能為眾生說此三昧,其餘聲聞不能觀察、宣說、書寫、受持、讀誦;若能觀察、書寫、受持、讀誦之者,此人福業亦不唐捐。要當得值佛出於世,若諸菩薩教化受持,疾得不退菩提之道。又,不空見!諸佛所說念佛三昧,名為要法,諸大聲聞所不能行。若人聞說此三昧者,將來之世必當值佛。」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有修諸佛, 所說深三昧,
觀法心相續, 捨不相續念,
善觀於陰身, 離我、無我想。
此身不牢固, 猶如水聚沫、
虛誑猶如化、 亦如嬰兒語。
觀色如浮雲、 見受若水泡、
想如熱時焰、 觀行陰無實,
猶如彼芭蕉、 觀五識如幻。
修慚愧、恐畏、 舍摩、毘婆那,
應遠無慚愧, 除我無我見。
習如與解脫, 及以三空門,
又應知三受, 捨三不善根。
常學三善根, 求最勝三昧;
勤行戒、定、智, 速得甚深定。
離諸邪見等, 正習此三昧;
捨世眾諍論, 常修出世法。
觀察身念處, 受心亦復然,
於法無疑惑, 不久得此定。
常行禪解脫, 不惜身壽命,
多聞、不貢高, 不誹謗諸法。
聞法應受持, 持已諦觀察,
常供養諸佛, 法、僧亦如是。
若於善知識, 恒念報其恩;
遠諸惡知友, 不聞邪師論。
應求讚善者, 常共俱遊處;
不遠阿蘭若, 應求勝菩提。
等心於群生, 不毀呰諸法,
不染一切法, 應知真實法。
捨諸非法行, 不久得此定,
除一切諸惡, 及見真我者,
殺害、慢、婬、盜、 毀呰、嬾惰等,
不作諸惡口、 邪論、諍訟等。
次第說佛法, 當求此三昧,
施、戒、及忍辱、 精進、禪、智等,
常勤精修習, 成就此諸度,
不久當得斯, 功德、定、法行。
若捨內身分, 及外財眷屬,
不久得菩提, 最靜心三昧。
若人心如地、 水、火、風空等,
皆悉當速疾, 獲此妙三昧。
若有諸人等, 身心甚端直,
不貪著衣食、 床褥及醫藥,
是人當疾得, 如此之三昧。
成就四正勤, 具足四如意,
捨於四顛倒, 及四煩惱刺,
永度於四流, 棄捨諸受、取。
修行五根力, 除斷於五結,
不求五欲報, 捨諸煩惱心,
應修五解脫, 及五身三昧,
諦知五陰法。 深修六和敬,
遠離不恭敬, 除去六觸身,
觀六度相續, 捨彼六愛身,
成就於六通, 深修六念處,
亦復勤專行, 六識之法分。
修七菩提分, 復行於七財,
念捨憍慢處, 除斷七種使;
當修如此行, 以求勝三昧。
捨彼七識住, 除此八妄語,
常修八正道, 得三昧不難。
得八大人覺, 行八解脫門,
知世間八法, 即為最勝智,
如此常修行, 得三昧不難。
自離於九惱, 亦不惱他人,
修喜等九法, 次當得三昧。
聰慧捨十惡, 修行十善業,
又能遵十力, 得三昧不難。
常受持善法, 捨諸不善法,
晝夜常攝心, 得三昧不難。
住此三昧已, 不思議力說,
常見佛金色, 亦得聞演法。
若欲見十方, 滅度、現在佛,
及以未來世, 饒益眾生者,
是人當修此, 最上妙三昧。」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若欲成就一切諸佛所說念佛三昧,云何當令其心相續?」
佛告不空見:「是諸菩薩若能至心憶念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一切無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悉知眾生往來生死、住胎具足、母族亦然,及善相好、四毘舍羅、慈悲喜捨、慚愧、恐畏、威儀等行悉亦具足,及舍摩他、毘婆舍那、解脫知行,諸解脫門、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等法皆悉具足。知昔四流及生具足,亦知眾生源始具足,生諸六通,起大神足。戒、定、智慧、及以解脫、解脫知見無不具足,無礙解脫及無礙利,一切善法亦皆具足,色心清淨、境智清淨,金色等身清淨具足。而此菩薩應如是念:『諸佛如來至心不動。』亦當安住無所著心。
「復應如是心相續觀:為何等法是如來耶?為以即色是如來耶?為當異色是如來乎?若以即色是如來者,色處眾生具足色陰,而是眾生應是如來。若以異色是如來者,除十二緣豈有如來?又以即受是如來耶?為當異受是如來乎?若以即受是如來者,一切眾生具足受陰,而是眾生應是如來。若以異受是如來者,除十二緣何有如來?想、行、識等亦復如是。為即眼根是如來耶?為異眼根是如來乎?若即眼根是如來者,一切眾生應是如來。若異眼根是如來者,除十二緣何名如來?耳等諸根亦復如是。為即四大是如來耶?為異四大是如來乎?若即四大是如來者,內外四大亦是如來。若離四大是如來者,除十二緣何有如來?地、水、火、風皆亦如是。
「菩薩如是相續觀已,明見色陰既非如來,異彼色陰亦非如來;又見受陰即非如來,若異受陰亦非如來;即想、行、識非如來者,異想、行、識亦非如來。又見眼根非即如來,見異眼根亦非如來;耳、鼻、舌、身非即如來,異耳、鼻等亦非如來。見色、聲等非是如來,異色、聲等亦非如來;見香、味、觸非是如來,異香、味、觸亦非如來;見意及法非是如來,若異意、法亦非如來。見即四大非是如來,見異四大亦非如來;地、水、火、風亦復如是。菩薩如是心相續觀,於一切法得方便智。
「又,不空見!汝以何法能得無上菩提道耶?為以身得?為以心得?若以身得,此身不淨,無所覺知,如草木、瓦礫。菩提非色,無有形質,其相空寂,不可見法。此身既如草木無知,云何當得菩提道耶?若以心得無上道者,心無形相,猶如幻化。菩提無心、亦無色貌,如幻、如化,云何可得?若諸菩薩得如此解:非身能得無上菩提,亦非心得無上菩提,不離身、心得無上道。」
爾時,佛告不空見言:「應當如是觀於如來,作是觀者名為正觀。又,不空見!菩薩如是相續觀法,心不動搖。菩薩應當如是深解,則不退於三昧法也。又常離於不相續心,必當疾得無上菩提。」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心心相續念, 去、來、今現在,
一切普眼尊, 不久當見佛。
住佛大威力, 慈哀利世間,
憶念人中華, 調御功德尊。
當念昔生死、 住胎、母族姓、
容相悉具足, 不久當見佛。
念佛八十好, 及宿世因緣,
恒集最勝業, 正念善法意。
念佛六神變, 及大自在通,
戒、定、智解脫, 皆悉得成就。
云何最上師, 得此寂靜地?
念慈世間尊, 悲、喜、捨最上,
慚愧、力、無畏, 世間威德師。
念佛舍摩他、 毘婆舍那等,
又念智解脫, 及以三空門,
具念修正勤, 神足亦復然。
念、根、力具足, 及以菩提分,
念佛離生、滅, 獲此寂靜處。
念難思善法, 色、受皆清淨;
想、行及以識, 清淨亦如是。
念佛真金色, 安住無著心,
觀何法名佛, 攝心恒相續。
念色非如來, 四陰亦如是;
離陰非如來, 想、識應當知。
念眼非如來, 耳等法亦然;
離眼非如來, 五情法皆爾。
念十二因緣, 調心得見佛,
念四大非佛、 異此四亦非,
應了十二緣, 見佛不為難。
若使諸佛陰, 而是如來者,
眾生悉有陰, 亦應即如來。
若欲得根、力, 當念十二緣,
陰非世間師, 異陰亦如是。
往昔諸因緣, 相續恒分別,
是以能攝取, 不思議智力。
此身常無知, 如草木、瓦礫,
菩提無形色, 寂滅恒不生。
身不觸菩提, 菩提不觸身;
心不觸菩提, 菩提不觸心;
而能有觸相, 實為不思議。
此是佛世尊, 最勝寂靜處,
善能滅一切, 外道諸邪見。」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得知我見?云何復當得離斯見?」
爾時,世尊告不空見:「菩薩若欲捨我見者,莫著住處,當依無依,欲以法明利益一切;欲吹法螺、擊大法鼓;欲造法船、建立法橋,度諸眾生生死有流。欲觀身相及不相續,此身不淨,穢惡充滿,膿、血、涕、唾九孔恒流,無常敗壞,眴息不住,危脆難信,不可愛樂,猶嬰兒語虛妄無知。是身不實如水聚沫,縱復假以衣服、飲食、香熏莊嚴、種種寶飾,於百千歲恣隨其意,會當磨滅,長夜無益,如此身性是生死法。又為虫獸之所食噉,復於長夜或在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所受無量苦,未曾暫息。又於永劫處生死中,為他僮僕,策使萬端。此身長勤受眾苦惱,而初不能知苦斷習、證滅修道、行諸功德。此身雖小,受污甚多,應以是身施諸眾生——若有惜命施其以壽、若須力者當惠其力、須肉與肉、須血與血——當施須者,不求勿與。或於彼人無所利益,願以捨身善心因緣除我見惑、得解無我。住是捨身思惟觀時,不復著於我見之惑,以不堅身修於堅身。
「又,不空見!譬如村邑,多有童子相隨出村,遊戲水邊。見水聚沫,是諸童子競取弄戲,而此聚沫不自覺知為他所弄亦無痛痒。如是,不空見!若有菩薩觀自己身,當知此心猶彼聚沫,無有分別。若此菩薩作是觀者,不久當得此深三昧,亦當疾得無上菩提。」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欲求最勝定、 得不思菩提、
永捨於我見, 常應觀此身,
無常、苦、不淨, 涕、唾、臭污等,
九孔流諸穢, 甚為可厭患。
虛誑無真實, 此是磨滅法,
眩惑猶幻化、 亦如水聚沫。
我此身危脆, 瘡疣之窟宅,
周遍皆臭毒, 無一可樂處。
養之初無益, 卒為虫、狼食,
一切諸樂具, 供饍於此身,
會歸當朽滅, 終不得一實。
長勤無邊劫, 苦痛恒萬端,
地獄、畜生報, 根本受苦處。
長夜增飢渴, 不可不思議,
眾苦所逼迫, 為此乖菩提。
我此身不實, 應施諸眾生,
解法心無惜, 所須便給之。
作此思惟已, 即唱如是言:
『我今捨此身, 血、肉隨意取。
若有惜命者, 我當惠其壽。』
亡軀濟眾生, 為疾得三昧。
段段求水沫, 未曾得堅實,
我身亦如是, 求真不可得。
若得此正觀, 疾成菩提道。」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當于世尊微笑之時,面門即放種種色光——青、黃、赤、白、紅、綠、頗梨——上至梵天,從彼還下,遶佛三匝復至頂上。斯光俄頃忽然不現。長老阿難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最勝調御尊, 微笑非無緣,
無上世間師, 願為我宣說。
為以何因緣, 而現此微笑?
金色百福嚴, 善解於真諦,
哀矜利益者, 世間所歸趣。
為以何因緣, 而現此微笑?
無等人中尊, 最上無過者,
如來諸功德, 清妙無瑕穢。
復以何因緣, 而現此微笑?
住聖大悲尊, 一切所歸者,
已離諸煩惱, 以淨調御音,
唯願為我說, 微笑之因緣。
今日誰應得, 若此深廣義?
誰住堅固地? 誰國遇吉祥?
世間所歸尊, 何故現微笑?
一切所歸趣, 調御為我說。
願聞清淨人, 微笑之因緣,
若蒙聖開演, 疑惑則永除。」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我向說此相續觀時,三萬人得法眼淨;八萬百千億那由他天亦悉離垢,法眼清淨;復有三萬億那由他比丘、比丘尼證阿那含;復有三萬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得無生忍;三萬眾生發菩提心,即皆修習菩薩之行,於人尊劫悉當成佛,此是初發無上道心;復有九萬億那由他諸眾生等,悉皆不退菩提之道,當得作佛,號曰放光,及離垢尊、釋迦牟尼、日光相佛、月光明佛、天中尊佛;九十二億那由他眾發聲聞心,當成羅漢。」
爾時,世尊作是語時,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佛以天眼見於十方九十億百千那由他諸佛剎土,其中眾生皆見如來放眉間光——名曰明焰——遍照十方。眾生見已,心驚毛竪。時彼剎土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眾生等遇斯光者,其中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有多眾生發菩提心,皆不退轉無上菩提,於未來世當得作佛,皆同一號——號不退轉。
爾時,世尊欲令此義光宣明顯,重說偈言:
「我向宣說此, 心相續觀時,
即有六十千, 九十九億眾,
以聞法利故, 而發菩提心;
復有三萬人, 皆得聖慧眼,
已聞相續念, 寂定之菩提,
此等悉得免, 惡道之苦難;
八萬億諸天, 既聞如來音,
獲得淨法眼, 永離惡趣苦;
三萬億四眾, 得不起法忍,
度脫諸惡道, 無復苦惱患,
當得成佛道, 如春之敷榮;
三萬億諸人, 學於菩提道,
是人亦當得, 諸佛大威力,
既成無上道, 憐愍於世間;
六萬千天子, 學習於菩提,
樂中之樂行, 猶如彌勒尊。
無礙世間依, 以笑廣利益,
阿難!汝當知, 皆有因緣故,
是以我今日, 示發此微笑。」
CBETA 编码:T0414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