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念佛三昧經

菩薩念佛三昧經正念品第十五

爾時,眾中思義菩薩、捨非義菩薩、心勇健菩薩、分別心菩薩、無慳意菩薩、拔煩惱菩薩、善思義菩薩、眾智菩薩、無縛菩薩、眾光菩薩、智燈光菩薩、造智知識菩薩、無等煩惱菩薩,帝幢天子、他化天子,皆共恭敬而白世尊:「今言諸佛之所說者,何故名為諸佛所說?云何諸佛?何者是佛?當云何念,名為念佛?為起身念?為起法念?」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所問甚深難思,皆是承佛威神之力,生此樂說無礙辯才。諸佛所說,名為佛說。正念諸法真實之相,是名念佛。何謂正念?莫著一切諸惡、誹謗,應修一切無譏謗法,當離於我及以非我,不見眾生、壽命、宰主、育養、士夫、人及生者,莫著作者、使作之者、陰、界、諸入、想所緣處。於一切法,今世、後世乃至三界,無依、無染我見,諸行無取、無捨,禪定、解脫及六神通、如意、根、力、菩提覺分、毘舍羅等無量善法,略說九萬億那由他不可思議甚深三昧。一切諸佛常所念法——佛方便慧——隨而書寫、讀誦、敷演方等經典,說佛功德,名佛所說。」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常能捨一切, 有為虛危相,
不得諸法性, 則獲是三昧;
莫著諸誹謗、 及憶想分別,
永離我、我所, 如是得三昧。
不於諸陰法, 見眾生、壽命、
我、人及起者、 士夫、養育等,
亦無分別想, 是名為說法。
於諸法不染, 我性及我所,
見我非陰生, 則得此三昧。
色、受、想、行、識, 一切空無相,
根本皆不淨, 知此得三昧。
觀諸有為法, 從緣不自在,
一切不真實, 虛誑不可取。
如彼從緣法, 是則名眼入;
耳、鼻等亦爾, 皆無有自性。
若能諦分別, 得生此三昧。
是身虛無實, 陰聚無一淨,
九孔流膿、血, 誰當樂此處?
意入念念滅, 虛妄常如幻,
若能深分別, 則得是三昧。
一切諸入等, 皆空無有實,
凡夫猶小兒, 癡惑計有身。
貪愛之所迷, 不知是虛妄,
是身如空聚, 眾賊之所止。
可患虛誑法, 智者常厭離,
如是深觀察, 則得是三昧。
陰界入諸法, 皆空無一實,
若人能分別, 得生此三昧。
如炎、泡、聚沫、 幻、化、芭蕉等,
當觀身危脆, 不實倍於此。
若此諸菩薩, 如是智不毀,
疾得一切佛, 所說深三昧。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有,
畢竟無所住, 無漏法亦然。
若能如是觀, 則生此三昧。
捨一切有為, 諸行變異相,
此法如虛空, 生者不可得。
菩薩如是知, 修學一切法,
疾得勝菩提, 轉無上法輪。
是菩薩則能, 建立於法幢,
以不思議智, 分別一切法,
皆見是虛誑, 畢竟不真實。
我今雖為汝, 宣示此三昧,
如是儀式相, 其義甚難知。」
爾時,世尊說此法時,有諸菩薩得無生忍,又復安住念佛三昧。是諸菩薩皆見東方如恒沙等諸佛世尊說此三昧,清淨平等,無增、無減,無二、無異;其餘諸方亦復如是,皆有無量億那由他如來世尊,俱時皆演諸佛所說念佛三昧。時諸菩薩聞佛所說,身心歡喜,快得安樂,不勝踊躍,即於佛前重以偈頌說其相貌:
「歸命世光明, 正覺牟尼尊。
大法聖醫王, 釋迦佛智海,
人依師子王, 普示諸色相。
見彼東方剎, 那由他諸佛,
悲愍眾生故, 說法如師子。
調伏那由他, 如是諸菩薩,
安住童真地、 得無生法忍、
善順甚深性、 於法無所壞。
其餘九方等, 相貌亦如是,
悉見多億眾, 那由他諸佛。
譬如師子王, 恐畏之所依,
無漏、寂無等, 轉第一法輪。
是處無去、來, 其相亦不住,
一切法無實, 性空無生、滅。
眾生及壽命、 士夫亦如是;
一切陰界入, 無實如空捲。
譬如諸野獸, 畢竟無所依。
諸法實無生, 或有常不淨,
穢心貪生死, 如彼癡嬰兒。
多億那由劫, 恒苦而不厭,
是以佛慈悲, 為此說菩提。
是故諸佛子, 常捨身、手、足、
頭、目、及髓、腦, 妻、息、妙珍寶,
皆悉能棄捨, 以此行菩提。
既能施妻子、 眷屬、諸外財,
又棄天世位、 身、肉、及筋、骨,
能捨是難捨, 疾得成正覺。
施、戒最勝果, 忍、進、禪、慧等,
行慈、悲、喜、捨, 以求無上智。
菩薩應修是, 為利眾生故。」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答諸菩薩:
「菩薩若多劫, 修行是真如,
不異、不分別, 以此說菩提。
其性甚寂靜, 難得、難可見。
當起無盡意, 修習如是行,
是菩薩則得, 進智近菩提。」
爾時,世尊為諸菩薩略說四法——滿菩提故——而告之言:「諸善男子!當學戒品,善自防慎守護觀察;生智方便,常勤修習乃至菩提;於諸眾生恒起慈心;為除我見及我所想,求於最勝無上菩提。乃至捨身及以命財,應當守護、成就、增長。如是四法,三昧根本。」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