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法門經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世尊游化来到末利城中,与比丘僧众共同集会。当时城中有一位虔诚的在家居士,也叫末利,他在城里新建了一座精舍,装饰庄严,清净宽敞。这座精舍此前从未有出家修行者居住过。这位末利居士听闻佛陀世尊与比丘僧众游化至此,心生欢喜,立即前往拜见世尊。到达后恭敬顶礼世尊双足,礼拜完毕合掌而立,退在一旁向佛陀禀告:世尊,我是名为末利的在家弟子,对世尊生起清净信心。我在城中新建了一座清净宽敞的精舍,此前从未有修行者入住。现在恭请世尊与比丘僧众莅临居住,恳请世尊慈悲垂念,接受我的邀请。
这时,世尊默然接受了邀请。末利优婆塞知道佛默许了他的请求,立即顶礼世尊双足,右绕三圈,离开了法会。回到家中后,他重新布置装饰,在房屋各处洒满香水,内外一切地方都打扫得清净庄严。
末利优婆塞这样庄严清净地布置好房屋后,又回到佛前,再次顶礼世尊双足,上前禀告:世尊,先前准备的房屋已经洒满香水,内外清净。恳请世尊与众比丘前往居住,现在正是时候。
那时,世尊与大比丘众恭敬围绕,前往末利优婆塞新建的房舍。抵达后,世尊先洗净双足,才进入屋内,入内后环顾四周,在房舍中央安详而坐。众比丘也各自洗足,依次入内,顶礼佛足后,在世尊身后依次就座。末利优婆塞最后进入,先礼拜世尊双足,再合掌恭敬向众比丘普遍顶礼,然后在佛前侧身而坐。
世尊以种种方式安慰末利优婆塞后,便应机说法开示,教导利益使他欢喜。末利优婆塞闻法心生欢喜,生起清净信心。如是世尊应机为优婆塞说法开示,教导利益使他欢喜,直至夜深。最后世尊告言:末利,今夜已深,当知是时。
这时,末利优婆塞听完佛陀的话后,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世尊顶礼膜拜,双手合十恭敬地礼拜所有比丘僧众,然后绕佛三圈,离开了佛陀的法会。
那时,世尊看到末利居士刚离开不久,就对尊者舍利弗说:我这些声闻比丘已经远离睡眠,都是离尘清净的大众。如果有比丘喜欢说法,就应当随顺因缘自己宣说,随顺所利益众生的需要,不应停止。当时尊者舍利弗领受教诲,默然而住。
此外,佛陀所说的四种识的住处是指:以物质为基础,因物质而生,依赖物质而存在,因欢喜而广泛增长,这是识的住处;以感受为基础,因感受而生,依赖感受而存在,因欢喜而广泛增长,这是识的住处;以想为基础,因想而生,依赖想而存在,因欢喜而广泛增长,这是识的住处;以行为为基础,因行为而生,依赖行为而存在,因欢喜而广泛增长,这是识的住处。像这样,就称为四种识的住处。
此外,有四种法句是佛陀所说的。即神通法句、离嗔法句、平等法句、平等三昧法句。
此外,佛陀宣说了四种受报法则:若现世享乐,此为苦果之报;若现世受苦,此为苦果之报;若现世受苦,此为乐果之报;若现世享乐,此为乐果之报。此称为四种受报法则。
此外,四种趋向是佛陀所说的。即:无忍、忍、调伏、寂静。
再者,四种神足通是佛陀所说的。即苦迟神通、苦速神通、乐迟神通、乐速神通。
还有,四种预流身,是佛所说的。有一种预流,对佛如来的信心坚固不坏,不毁谤沙门、婆罗门、天、人、魔、梵,明白世间法;有一种预流,内心清净,证得佛法,具有正见正行,各自清楚自己修行的法;有一种预流,心中生起欢喜,见到在家众和出家持净戒者,心生尊敬;有一种预流,自己修行净戒,圆满无缺,智慧明达,相貌安详。这些就叫做四种预流身。
再有,四种沙门果,是佛所说的。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此外,佛说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另外,佛所说的四种三摩地观想是:当对可见之法生起欣乐而行持,这就是三摩地观想;当以智慧见解而行持,这就是三摩地观想;当以慧力分别而行持,这就是三摩地观想;当证得身漏尽而行持,这就是三摩地观想。
再者,佛陀所说的四种力量是:智慧力、精进力、无碍力、摄受力。
另外,佛陀说过有四种人。第一种人认为:我能修行、我能持戒、我能如法相应,而别人不能修行、不能持戒、不能如法相应;第二种人认为:别人能修行、能持戒、能如法相应,而我不能修行、不能持戒、不能如法相应;第三种人认为:我能修行、别人也能修行,我能持戒、别人也能持戒,我能如法相应、别人也能如法相应;第四种人认为:我不能修行、别人也不能修行,我不能持戒、别人也不能持戒,我不能如法相应、别人也不能如法相应。这四种人就是佛陀所说的四补特伽罗。
再有,四种与僧团共同遵守的事项,是佛陀所教导的。即:与僧众共住一处、与僧众同受饮食、与僧众一起忏悔、与僧众共享资具。
再者,佛说了四个重要的法轮。就是:正确宣说妙法、亲近善知识、发平等心、修习先前的智慧行为。
另外,佛说了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分别是:布施、温和的话语、有益的行为、共同做事。
此外,佛宣说了四种无碍解:义无碍解、法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此外,佛说有四类烦恼。即欲望烦恼、存在烦恼、见解烦恼、愚痴烦恼。
另外,有四种行为是佛陀所说的。即欲望行为、存在行为、见解行为、无知行为。
此外,佛说有四身聚。即无明身聚、嗔恚身聚、戒禁取身聚、一切执著身聚。
此外,佛陀说过有四种爱会产生。意思是,有的比丘因为衣服而生起爱恋之心,爱恋之心生起后,就会产生执着。有的比丘因为饮食而生起爱恋之心,爱恋之心生起后,就会产生执着。有的比丘因为坐卧的器具而生起爱恋之心,爱恋之心生起后,就会产生执着。有的比丘因为各种享受而生起爱恋之心,爱恋之心生起后,就会产生执着。这就叫做四种爱会产生。
此外,佛陀说世间有四种食物:第一种是普通食物,第二种是通过感官接触获得的滋养,第三种是内心愿望产生的力量,第四种是意识维持生命的作用。
此外,佛陀宣说了四种不护。即如来不防护身业,因身行远离一切过失;如来不防护语业,因言语远离一切过失;如来不防护意业,因心念远离一切过失;如来不防护寿命,因生命自然无损无减。
此外,佛所说的四种颠倒是指:将无常当作常,由此产生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将苦当作乐,由此产生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将无我当作我,由此产生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将不净当作净,由此产生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这些就是所谓的四种颠倒。
此外,四种恶语是佛陀所说的。即:虚妄的话、花言巧语、挑拨离间的话、粗恶的话。
另外,有四种善语是佛陀所说的。即真实语、正直语、不两舌语、如法语。
另外,有四种行为不属于正行,是佛陀所说的。即:没看见却说看见,没听见却说听见,忘记了却说记得,不知道却说知道。
此外,佛说四种阿曳囉行:真实看见说看见,真实听闻说听闻,不失忆念说忆念,真实了知说了知。
再者,有四种回答方式,是佛陀所说的。即直接回答、分别回答、反问回答和沉默回答。这些方法,佛陀出于慈悲心,广泛为众生,依据真理宣说,使众生能按照教导修行,实践清净的行为,利益安乐人间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