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如是解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暂无译文
前言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尚屬有量,此則言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是極言其多也。以是布施尚不及受持演說,得福為多。葢發菩提心者,是大乘最上乘人也。凡夫四大色身,豈能說法聽法?是他本來孤明,通徹十方的解說解聽。如此持經,其心自是不生不滅,無掛無礙,其福可知。
暂无译文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暂无译文
如何為人演說?可見不是口吻邊話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心體本空,相亦是空,人法俱空,是真演說也。真如之性,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無顛倒,無變異,是真如如。上如字是體,下如字是用,心境一如,本無動搖,譬如鏡中現影,無如不可。有為法者,一落于法,皆有為也。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佛豈離法者哉?但著于法,則為法所泥,故有夢、幻、泡、影、露、電之喻,以見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暂无译文
如夢者,心之所想,而非本心也。如幻者,謂假此以設教,非可挑燈更覓火也。如泡者,水聚成泡,泡散復為水。如影者,形生影見,形消即影滅。如露者,滋潤草木之長,草木自有性也。如電者,光燭陰黑之際,光去還成空也。夢幻泡影四喻,喻法本空。露電二喻,喻法無常。本空則無常,無常則歸空,故法法本無法也。如是觀者,不動不靜,不生不滅,無為無不為,定觀止觀,更無異法。
暂无译文
佛鑑和尚示眾,舉僧問法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何?法眼云:日出東方夜落西。其僧有省。若也於此見得,方知道旋風偃岳本來常靜,江河兢注元自不流。
暂无译文
憨山曰:琴瑟雖有妙音,非妙指不能發。眾生雖具妙心,非妙觀不能顯。故示三觀門,曰空觀,曰不空觀,曰中道觀。觀至中道,非寂非照,如如平等。
暂无译文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暂无译文
僧謂之比丘尼,姑謂之比丘尼,居士謂之優婆塞,道姑謂之優婆夷,一切世間之人,及天上之人,阿修羅神,乃六道中之三道也。此照應首章與大比丘眾等語。聞佛所說,具聞慧也。皆大歡喜,具思慧也。信受奉行,具修慧也。至理無言,真空無相,說是經已,仍歸無言,諸色天人,終歸無相,金剛之義盡矣。
暂无译文
皆大歡喜,是佛法普度廣大結願處。凡人有得則歡喜,佛法無得故為大歡喜。凡人具足則歡喜,佛法具足非具足故為大歡喜。皆大歡喜,則人人菩提,人人彼岸,人人涅槃也。不獨摩頂受記為歡喜,即為人輕賤亦歡喜。不獨福德不可思量為歡喜,即割截身體亦歡喜。道川頌曰:如客歸鄉,如子見孃,是為如是大道場。
暂无译文
按:是經開首便說如是兩字,中間節節皆詮如是義。故總結全經,則曰作如是觀。如是觀者,比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更為了徹禪之正諦,不過觀照而已。心經開首即曰觀自在菩薩。易曰:觀盥而不薦。道德經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陰符經曰:觀天之道。又曰:機在於目。孔曰:觀其所由。顏曰:瞻之在前。孟曰:莫良於眸子。莊曰:冥冥之中,能見曉焉。觀之一法,原為入禪機竅。故木經:人我等見皆曰見,佛法等眼皆曰眼。如是觀,則以不觀為觀,而無不觀。如如不動,諸法如義,即其所為觀也。故曰:作如是觀,乃妙智正覺。
暂无译文
金剛般若,全經之宗旨也。每見詮道之書,皆以起首為結證。如中庸天命之謂性,末則曰上天之載。上論曰時習,末則曰時哉時哉。大學曰明德,通篇總是明德於天下。孟軻曰仁義而已矣,通篇皆是仁義。又何疑此經如是起首,不如是結束乎。由此言之,則四句偈即以此當之,何嘗不是自此偈出。佛再無言,阿難再不問,皆大歡喜。佛與凡夫皆如是人,全經皆如是說。
暂无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