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正解
金剛經正解卷上
○法會因由分第一
法,指的是大乘佛法。会,是指佛陀与诸位弟子共同聚集在祇园精舍。因,是起始。由,是行持。行持必定有其起始,这次法会,就是本经产生的缘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次,佛陀在收好衣钵,洗完脚后,铺好座位坐下。
【注】如是,指的是这部经所讲的教法。我集,是经中自称,即阿难。意思是这样的教法,我亲耳从佛陀那里听闻。一时,是指师徒相遇,讲说这部般若经的时刻。佛,意为觉悟者。自己觉悟又能使人觉悟,觉悟的德行圆满,所以称为佛。这里指释迦牟尼,是一代教主。舍卫国,梵语舍卫,意思是闻物,即波斯匿王的国都。祇树,王的太子名叫祇陀,意思是战胜。出生时正好遇上战争胜利,因此得名。树是祇陀所布施的。给孤独园,王的宰相名叫须达多,常在这座园林中救济孤苦无依的人。须达多原本是外道,因在护弥长者家中听闻佛陀说法,心生敬仰,想找一处胜地请佛居住。太子有一处园林,方圆八十顷,空旷清净,适合作为福地,便前去告诉太子。太子开玩笑说:如果用黄金铺满园子,我就送给你。须达多照做了。太子也不贪恋黄金,便与须达多共同建造精舍,请佛说法。比丘,梵语,汉语称为乞士。意思是向上向佛乞求教法,以明了自己的真性;向下向人乞求食物,为世人种下福田,即现在的僧人。大比丘,是得道高深的修行者,受到天人的共同恭敬,不是小德能比的。内外教典无不广博通达,不是浅薄的知识能及的。因为佛陀将要宣说真空无上的妙理,必须有得道高深的人才能请教领悟。千二百五十人,都是佛陀所度化的弟子,常随听法的众人,当时都在场。尔时,即那时。世尊,是举世之人所尊敬的。食时,是乞食的时间,不是受食的时间。乞食在辰巳时,受食在午时。着衣,穿着僧伽黎,即二十五条的大衣,形制像水田,寓意生长福报。佛制规定进入王城或村落时应穿此衣,如同现在的戒衣。持钵,持四天王所献的钵。次第乞,平等行乞,不分贫富贵贱。本处,即祇园。饭食讫,这里的饭字作餐字解,指受食的时候。讫,是完毕的意思。洗足,西域习俗赤足行走,所以用水洗净尘垢。敷,是铺设的意思。铺设高座而坐,如同现在的静坐,将要说法了。
阿难回忆说:这部经的内容,是我亲自听佛说的。当时佛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和已经得道的大比丘们,以及跟随听法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僧人在一起。那时候,世尊在上午该乞食的时候,披上僧伽梨大衣,拿着青色的钵,因为园子在城外,就进城到舍卫大城依次乞食。他不避开穷人专找富人,也不嫌弃低贱偏向高贵,怀着大慈悲心平等对待所有人,没有任何分别。乞食结束后回到园中,中午时用斋。吃完饭准备打坐入定,就把大衣和钵收好,让心里没有牵挂,洗脚清洁身体,铺好座位坐下,讲法的因缘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