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正解
○善現起請分第二
分为两节,善现是须菩提的别名。当世尊盘腿而坐时,正是弟子请教的时机,因此他起身恭敬地请教。
那时,长老须菩提在众人中问道,应该如何降伏自己的心。
【注】当时须菩提提问时,在众多弟子中,只有德高望重、年长者被称为长老。须菩提,又名善现,也称空生尊者。他出生时,家中突然变得空无一物,占相师占卜后说,这是大善大吉之兆,所以取名善吉。偏,即半;袒,即露。他所穿的衣服,右肩半露出来。东方人以袒露为傲慢,西方人以袒露为恭敬。这是表示请求无上正觉之法,以身承担。右膝跪地,因为右代表正道,左代表邪道。这也表示请求正法,真诚皈依,谦恭接受。合掌恭敬,东方人以拱手为恭敬,西方人以合掌为恭敬。两手相合,肃穆恭敬而身体不懈怠;一心专注,虔诚敬仰而面容不懈怠。启问,是须菩提向佛提问。以上七句,都是集经者的叙述。希有,意思是旷劫难逢,三千世界才有一佛,世间罕见,是赞美佛的词语。如来,是佛的通称,相当于汉语中的圣人。如而不生,来而不灭,是以真性的体用而立名。护,即爱护;念,即存念;付,即付授;嘱,即嘱告。菩萨,本名菩提萨埵,简略其文以便称呼,故称菩萨。菩提,汉语意为觉悟;萨埵,汉语意为有情。觉有情者,众生大多有情欲而不能觉悟,唯有菩萨在众生的情欲中,自己能觉悟而不受沾染,又能觉悟有情众生并教化引导他们。诸菩萨,即众人,指所有向如来学习的人。阿,意为无;耨多罗,意为上;三,意为正;藐,意为等;菩提,意为觉。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指真心而言。此心包含太虚,无人能超越,故称无上。然而上至诸佛,下至微小生灵,此心正相平等,故称正等。其觉圆明普照,无偏无缺,故称正觉。云何,即如何,是请佛开示的词语。应,即应当;住,即止;降伏,即制御的意思。
讲说:须菩提在众人中,随即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整理仪表。袒露右肩,表示不敢违背师长。右膝着地,表示不敢偏离正道。双手合十表示皈依,神情恭敬以示庄重。然后向佛陀禀告,提出问题。他首先赞叹道:举世罕见的大觉悟者,是我们的世尊啊。又说:如来发起慈悲心,善于护持关怀在场诸位菩萨,使他们生起信心。善于将这无上正法托付给在场诸位菩萨,让他们依教奉行。接着问道: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初发心修学无上正等正觉时,应当如何安住此心使其不退转?当妄念生起时,又该用什么方法降伏,使它不扰乱我的清净本心呢?
佛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是的,世尊!我们很乐意听您讲说。
注:重复说“善哉”,是赞叹的用语。“谛”,意为审察,即仔细听。“应”,意为应当。这两句,一种说法是指下面两分科的内容,此处只是引起注意并让人审听的话语,这看法太过虚浮,仅知照应下文。有人认为承接上文,指这样便可以安住,这样便可以降伏,即以发菩提心作为印可的用语,这看法太过实在,仅知承接上文。我认为“如是”二字,虚中有实,上承发菩提心而来;实中仍虚,下照度众生和布施而去,才是语言的脉络。照应下文的引起话语,人们容易明白。承接上文的解释不可说得太尽,以免妨碍下文。“唯”,是应答之辞。“然”,即赞同让其已谛听的话语,有人认为如同儒家经典中曾子的“唯”指一以贯之,这看法过于深奥。愿心是心中期望,乐心是心中喜好,欲心是心中想得,即心中期望、喜好,想详细听闻安住与降伏的方法。
佛因为须菩提的提问非常契合佛的心意,所以连声赞叹说"好啊好啊"。接着顺着须菩提的话说:你能从如来善于护持心念、善于嘱咐众生的角度提问,这正是我想说而没说的。你要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安住本心、降伏妄念的法门。众生的觉悟本性虽然本来具足,但被物欲蒙蔽,烦恼日增,最难发起菩提心。若有善男信女发起了菩提心,就应当这样安住本心,这样降伏妄想。须菩提听了佛陀的开示,恭敬地表示:弟子很愿意聆听您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