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

賢愚經卷第七

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三六)大劫賓寧品第三十一(丹本此品前在第四卷為十八)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國王名波斯匿。于時南方有國名為金地,其王字劫賓寧,王有太子,名摩訶劫賓寧。其父崩背,太子嗣位,體性聰明,大力勇健,所統國土三萬六千,兵眾殷熾,無能敵者,威風遠振,莫不摧伏,然與中國不相交通。
那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有位国王名叫波斯匿。那时南方有个国家叫金地,国王名叫劫宾宁。劫宾宁王有个太子,名叫摩诃劫宾宁。他的父亲去世后,太子继承了王位。这位新王天资聪慧,力大无穷,英勇善战。他统治着三万六千里的国土,兵强马壮,无人能敌。他的威名远播,所到之处无不臣服。然而,他与中原地区一直没有往来。
後有商客往到金地,以四端細󰧕奉上彼王,王納受已,問商客言:「此物甚好,為出何處?」商客答曰:「出於中國。」王復問言:「其中國者,名字云何?」商客啟曰:「名羅悅祇,又名舍衛,其數眾多,不能具說。」王復問言:「中國諸王以何等故不來獻我?」商客啟曰:「各自霸土,威名相齊,以是之故,不來承奉耳。」王自思惟:「今我力勢能總威攝一切天下,何緣諸王不來承貢?今當加威,令彼率伏。」復問商客:「中國諸王,何者最大?」商主白言:「舍衛國王為第一大。」
后来有商人来到金地,将四匹细布献给国王。国王收下后问商人:这东西很好,产自哪里?商人回答:产自中国。国王又问:那中国的名字是什么?商人禀告:名叫罗悦祗,也叫舍卫,名字很多,不能全部说出。国王又问:中国的诸王为何不来朝贡我?商人禀告:他们各自占据领土,威望相当,因此不来归顺。国王暗自思量:如今我威势足以震慑天下,为何诸王不来进贡?应当施加威压,使他们臣服。又问商人:中国诸王中谁最强大?商人回答:舍卫国王最为强大。
時金地王即便遣使詣舍衛國,持書示教,其理委備,告語其王波斯匿言:「我之威風遍閻浮提,卿為所恃,斷絕使命,今故遣使共卿相聞。卿若臥時,聞我聲者,尋應起坐;若坐聞者,尋時應立;若食聞聲,應即吐哺;若沐聞聲,應即握髮;若住時聞,應即相趣。却後七日,與我相見;設不如是,吾當興兵破汝國界。」
那时金地王便派遣使者前往舍卫国,带着书信传达旨意,信中道理详尽完备,告诉波斯匿王说:我的威名遍及整个阎浮提,你却倚仗什么,断绝往来使节。现在我特意派使者与你互通消息。你如果躺着听到我的名号,要立刻坐起;如果坐着听到,要马上站起;如果吃饭时听到,要立即吐出食物;如果洗浴时听到,要立刻握住头发;如果站立时听到,要立刻前来相见。七日之后,你要来见我;如果不这样做,我将发兵攻破你的国土。
波斯匿聞,深用驚惶,即往詣佛,具白斯事。佛告王言:「王還語使云:『我不大,更有大王。』」王奉佛教,告彼使言:「世有聖王,近在此間,卿可到邊傳汝王命。」使即時往詣於祇桓。
波斯匿王听到后,深感惊惶,立即前往拜见佛陀,详细禀告了这件事。佛陀告诉国王说:你回去告诉使者,我并非最大的王,还有更大的王。国王遵照佛陀的教导,对使者说:世间有位圣王,就在附近,你可以前去传达你们国王的命令。使者随即前往祇桓精舍。
于時世尊自變其身作轉輪王,令目連作典兵臣,七寶侍從皆悉備有。又化祇桓令作寶城,繞城四邊有七重壍,其間皆有七寶行樹,雜色蓮花不可稱計,光明晃晃,照然赫發。城中宮殿亦是眾寶,王在殿上尊嚴可畏。
那时,世尊将自己化身为转轮圣王,让目犍连担任统兵大臣,七宝侍从全都齐备。又将祇园精舍幻化成珍宝之城,城池四周环绕着七重壕沟,其间遍布七宝行树,各色莲花不可计数,光芒闪耀,明亮辉煌。城中宫殿也是众宝所成,圣王高坐殿上,威严可畏。
於是彼使前入化城,既覩大王,情甚驚悚,自念:「我君無狀招禍。」然不得已,以書示之。化王得書,蹋著脚下,告彼使言:「吾為大王,臨統四域,汝王頑迷,敢見違距。汝速還國,致宣吾教:『信至之日,馳奔來覲,臥聞當起,坐聞應立,立聞吾令,便當涉道。剋期七日,不得稽遲;敢違斯制,罪在不請。』」
于是使者进入幻化之城,见到大王时,内心极为恐惧,暗自思忖:我君主行为不当招致灾祸。但迫不得已,只得将书信呈上。幻王接过书信,踩在脚下,对使者说:我身为大王,统治四方。你王愚顽昏昧,竟敢违抗。速速回国传达我的命令:接信之日,必须火速前来朝见;躺着听见当立即起身,坐着听见当马上站立,站着听见我的命令,即刻启程。限期七日,不得延误;若敢违抗,必加严惩,决不宽恕。
使受教竟,還詣本國,具以聞見白金地王。王承斯問,深自咎責,合率所領諸小王輩,嚴辦車馬,欲朝大王,然有所疑,未便即路,先遣一使白大王言:「臣所總秉三萬六千,王為當都去,將半去耶?」大王還報:「聽半留住,但將半來。」
那位受教完毕的使者返回本国后,将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详细禀告了金地王。金地王听到这些陈述后,深感自责,于是决定召集他统领的诸位小王,准备车马,打算前往朝见大王。不过,他心中仍有疑虑,不敢立即动身,于是先派遣一名使者向大王请示:“我所统领的三万六千军队,是全部带去,还是只带一半?”大王回复道:“允许留下一半,只带一半前来。”
時金地王將萬八千小王同時來到,既見化王,謁拜畢已,心作是念:「大王形貌雖復勝我,力必不如。」化王于時勅典兵臣以弓與之,金地國王手不能勝。化王還取,以指張弓,復持與之,勅令引挽;金地國王殊不能挽。化王復取,而彈扣之,三千世界皆為振動。次復取箭,彎弓而射,離手之後,化為五發,其諸箭頭各各皆出無數光明,其光明頭皆有蓮花,大如車輪,一一花上各各皆有一轉輪王,七寶具足,奮演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五道眾生莫不蒙賴。
那时金地王率领一万八千名小王同时到来,见到化王后,行礼完毕,心中暗想:这位大王的容貌虽然比我庄严,力气必定不及我。这时化王命令掌管兵器的臣子将弓递给金地王,金地王竟连拿都拿不动。化王取回弓,用指尖轻松拉开,再递给他,命令他试着拉弓;金地王根本无法拉开。化王又取回弓,轻轻一弹弓弦,三千大千世界都为之震动。接着他取来箭,拉弓射箭,箭离手后化作五支,每支箭的顶端都放出无量光明,每道光明的顶端都现出车轮般大的莲花,每朵莲花上都有一位具足七宝的转轮圣王,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五道众生无不蒙受利益。
諸天境界見其光明及聞說法,身心清淨,有得道果第二、第三道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復有得住不退地者;人道眾生見佛光明及聞所說,心生踊躍,其中有得一道、二道、三道之者,出家入要得應真者,有發無上正真道意,得不退地,不可稱計;餓鬼中者,見佛光明及聞所說,皆得飽滿,身心清淨,無諸熱惱,皆生慈心,恭敬於佛,即得解脫,生人天中;畜生中者,見佛光明,貪欲瞋毒皆得消除,癡心曚冥尋得醒悟,皆悉歡喜,信敬於佛,即得解脫,生人天中;地獄中者,見佛光明,寒則熅煖,熱則清涼,苦痛之處即得休息,身心踊躍,慈敬於佛,即得解脫,生人天中。
天界众生见到佛的光明并听闻说法,身心清净,有的证得第二、第三道果,有的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还有的安住不退转地;人间众生见到佛的光明并听闻说法,心生欢喜,其中有的证得初果、二果或三果,有的出家修行证得阿罗汉,有的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得不退转地的众生不可计数;饿鬼道众生见到佛的光明并听闻说法,都得到饱足,身心清净,消除种种热恼,生起慈悲心,恭敬礼佛,当下获得解脱,转生人间或天界;畜生道众生见到佛的光明,贪欲嗔毒全都消除,愚痴蒙昧顿时醒悟,皆大欢喜,信敬佛陀,当下获得解脱,转生人间或天界;地狱道众生见到佛的光明,寒冷的得到温暖,酷热的获得清凉,痛苦之处立即止息,身心踊跃,慈悲恭敬佛陀,当下获得解脱,转生人间或天界。
爾時摩訶劫賓寧王、金地諸王見斯變已,其心信伏,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萬八千王一時皆然。須臾之頃,佛攝神力,還復本形,諸比丘僧前後圍繞。金地王眾求索出家,佛即聽許,鬚髮自墮,袈裟在體,思惟妙法,盡得阿羅漢果。
那时,大劫宾宁王和金地国的诸位国王目睹这一神变后,心中信服,远离尘垢,获得法眼清净,一万八千位国王同时如此。片刻之间,佛陀收起神力,恢复原本形貌,比丘僧众前后围绕。金地国的王族众人请求出家,佛陀当即应允,他们的须发自然脱落,袈裟披身,思维妙法,全都证得阿罗汉果。
阿難白佛:「此金地王宿種何德,生在豪尊,功德巍巍,遭值佛世,逮成無漏?」
阿难向佛问道:这位金地王过去种下什么福德,今生能生在富贵之家,功德如此广大,又遇到佛陀住世,最终证得无漏圣果?
佛告阿難:「眾生由行受其果報。乃往過去有迦葉佛,般涅槃後,有一長者為起塔廟,造作堂閣,四供養具。歲月漸久,而塔崩落,床褥、衣食亦復斷絕。其主長者有子比丘,便行勸化人民之類各令減割,用治斯塔,又設飲食、床臥之具,諸人同心咸共供承,因發誓願:『當來之世,富貴長壽,值佛出世,聞法獲證,行報無遺,皆令果成。』」佛告阿難:「爾時長者子比丘者,今金地王摩訶劫賓寧是;其諸人民受道化者,今萬八千諸王是也。」
佛陀告诉阿难:众生因行为而承受果报。过去迦叶佛涅槃后,有位长者建造塔庙,修筑殿堂楼阁,置办四种供养物品。随着岁月流逝,佛塔逐渐倒塌,床褥、衣物和饮食的供养也中断了。这位长者的儿子是位比丘,便劝导众人各自捐献财物,用来修缮佛塔,又置办饮食和卧具,众人齐心共同供养。他们因此发下誓愿:愿来世得富贵长寿,遇到佛陀出世,听闻佛法获得证悟,所有行为果报都能圆满成就。佛陀告诉阿难:那位长者的比丘儿子,就是现在的金地王摩诃劫宾宁;那些接受教化的民众,就是现在的一万八千位国王。
佛說是法,眾會聞者逮得道證,發心不退,受持至教,歡喜奉行。
佛陀宣说此法时,在场听闻的众生都证得了道果,发起菩提心永不退转,领受并持守至高教法,心怀欢喜依教奉行。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