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分燈錄
白居易(佛光如滿禪師法嗣)
白居易,字樂天,官太子少傅。捨宅為香山寺,號香山居士。久參佛光如滿,得心法。元和四年,惟寬至闕,易問曰:「既曰禪師,何以說法?」寬曰:「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漠,在處立名,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云何於中妄起分別?」曰:「既無分別,何以修心?」寬曰:「心本無傷損,云何要修理?無論垢與淨,一切勿念起。」曰:「垢即不可念,淨無念可乎?」寬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曰:「無修無念,又何異凡夫耶?」寬曰:「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則近執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云爾。」元和十五年,牧杭州。因入山謁鳥窠道林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林曰:「太守危險尤甚。」易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林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林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易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林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又以偈問曰:「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叩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林答曰:「來時無跡去無踪,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祇此浮生是夢中。」易作禮而退。又易甞求心要,于凝禪師得八言——曰觀,曰覺,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濟,曰捨,易因廣為八漸偈,偈曰:「(一觀)以心中眼,觀心外相。從何而有,從何而喪。觀之又觀,則辨真妄。(二覺)惟真常在,為妄所蒙。真妄苟辨,覺生其中。不離妄有,而得真空。(三定)真若不滅,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為禪定,乃脫生死。(四慧)專之以定,定猶有繫。濟之以慧,慧則無滯。如珠在盤,盤定珠慧。(五明)定慧相合,合而後明。照彼萬物,物無遁形。如大圓鏡,有應無情。(六通)慧至乃明,明則不昧。明至乃通,通則無礙。無礙者何,變化自在。(七濟)通力不常,應念而變。變相非有,隨求而見。是大慈悲,以一濟萬。(八捨)眾苦既濟,大悲亦捨。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眾生,實無度者。」
贊曰:「樂天參佛光,悟明心地,其機緣莫可考已。乃所至尊宿,若鳥窠輩,樂天莫不嚮風瞻禮俛焉,受其鉗鎚,何以故?其心虗也。虗則明,明則淫房酒肆不離道場,絃管花鈿無非佛事。故曰:達哉!達哉!白樂天。」
CBETA 编码:X1607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