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陰經
佛說苦陰經
我听到的是这样:
那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午后时分,比丘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佛法要义。这时有些外道修行者也来到比丘们所在之处。他们互相问候后,坐在一旁。
那些外道对比丘们说:贤者们啊,沙门瞿昙以智慧解说淫欲,以智慧解说色受。我们同样以智慧解说淫欲,以智慧解说色受。请问贤者们,这二者有什么差别、有什么高下、有什么不同呢?沙门瞿昙和我们都是有智慧的人。
比丘们听完外道的话,既不赞同也不反驳。他们起身离开,心想:我们应当把这些话禀告世尊,请世尊开示其中深意。于是他们来到世尊面前,顶礼后坐在一旁,将外道的话详细禀告世尊。
世尊对比丘们说:你们当时应该这样反问那些外道:淫欲的诱惑是什么?它的过患是什么?如何舍弃它?色相的诱惑是什么?它的过患是什么?如何舍弃它?感受的诱惑是什么?它的过患是什么?如何舍弃它?这样回答后,外道们听完必定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只会心生恼怒,脸色难看,肢体僵硬,转身离去。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世间,无论是天神、魔王、梵天,还是沙门、婆罗门,乃至一切天人众生,都不可能像如来及其弟子这样透彻理解这些法义。
关于淫欲的诱惑:由于五种淫欲的满足,会产生快乐与欢喜,这就是淫欲的诱惑。但其中隐藏着诸多过患。
什么是淫欲带来的败坏?这些贵族子弟,或凭技艺谋生,如耕作、贩卖、抄写、学算数、作诗、学吠陀、教书、应官府征召。他们忍受寒冷、炎热、饥渴,被蚊虻跳蚤叮咬,为求钱财而强忍。这些贵族子弟如此努力,若仍得不到财物,便忧愁哭泣,捶胸自责,愚痴地说:我做了蠢事,所以得不到。若不努力,勤修之后终得果报。
得到钱财后便严密守护:别让官府夺走、别让盗贼偷走、别被火烧、别让腐坏、别让投资失利。但钱财终被官府没收、盗贼窃取、火烧毁坏、投资失败,便又忧愁哭泣,捶胸自伤,更加愚痴。再者,长期珍爱执著的事物因嗔恚而败坏丧失,这就是现世苦报,皆因淫欲而起。
众生因淫欲,母亲与儿子争执、儿子与母亲争执,父亲与儿子争执、儿子与父亲争执,兄妹互相争执。他们争斗时互相指责,何况外人?这是现世苦报,皆因淫欲。众生因淫欲,国王与国王争斗,婆罗门与婆罗门争斗,居士与居士争斗,工匠与工匠争斗,各持兵器相杀,或用拳石刀杖,在厮杀中承受死苦,这是现世苦报,皆因淫欲。
众生因淫欲,披甲持弓,或穿皮甲执利刃,聚众厮杀。或乘象、骑马、驾车、率步兵、用美人计、派壮士作战,在厮杀中承受死苦,这是现世苦报,皆因淫欲。众生因淫欲,全副武装持利刃,攻打高城。或吹海螺、击战鼓、呐喊冲锋,用槌戟斧钺利箭乱石强弩熔铜攻击,在厮杀中承受死苦,这是现世苦报,皆因淫欲。
众生因淫欲,潜入王城,凿墙偷盗,拦路抢劫,毁城屠村,被捕后遭受各种酷刑:砍头断手足,割耳鼻,剃发髻,关木笼,裹湿牛皮晒杀,铺沙石铁刺,投入铁驴铁狮口中,煮于铜釜铁锅,凌迟碎割,铁叉穿刺,热铁床浇热油,石臼铁杵捣碎,恶龙撕咬,棍棒拷打,绞缠肢体,押赴刑场斩首,这是现世苦报,皆因淫欲。
众生因淫欲,造作身口意恶业,病苦卧床时,极度痛苦只求速死。临终时头下脚上颠倒堕落,如日落时山影倒悬。他们心想:我造作身口意恶业,未曾行善积德,多行凶暴贪恶,必堕恶道。心生悔恨,死时不善,投生亦不善,这是现世苦报,皆因淫欲。众生因淫欲,造作身口意恶业,命终后堕入地狱。这就是淫欲带来的败坏。
如何断除淫欲?如果有人对淫欲产生贪求之心,应当立即止息这种贪求,超越淫欲的束缚,彻底舍弃这种淫欲,这就是断除淫欲的方法。
那些沙门和婆罗门,如果沉迷于淫欲,对此有败坏之事,却不能如实了知而舍弃,他们怎能自己舍弃淫欲呢?又怎能制止他人呢?与淫欲共住的人,难道能制止淫欲吗?这是不可能的。
那些沙门和婆罗门,如果明白淫欲的败坏本质,能够如实了知而舍弃,他们自己就能制止淫欲,也能制止他人。与淫欲共住的人,确实有可能制止淫欲。
什么是气味的颜色?就像刹帝利女子、婆罗门女子、工匠女子、平民女子,十四、十五岁的少女,那时她们容貌美丽,身形令人欢喜。这时的气味颜色,后来大多会败坏。什么是颜色的败坏?就像看见老迈的妹妹,年纪已大,牙齿掉落头发稀疏,驼着背拄着拐杖蹒跚而行。你们觉得呢?从前美好的容颜难道不会败坏吗?
世尊啊,正是如此!
再者,应当如同见到妹妹被病痛折磨,无论躺在床上、坐在椅上,还是卧于树荫下,全身疼痛难忍,遭受极大痛苦,已不愿继续存活。试问:她往昔美好的容颜难道不会因此衰败吗?
世尊啊,正是如此!
再者,应当观想妹妹死后,从一日到七日,或被乌鸦啄食,或被鹫鸟啄食,或被狗咬食,或被狐狸啃食,或被火烧,或被掩埋,或被虫蛀。你觉得如何?她先前美好的容貌难道不会败坏吗?
世尊啊,正是如此!
再者,如同看见妹妹的尸体,无论是骨头、发青、生虫、被啃食,还是白骨森森。你觉得怎样?先前美好的容颜难道不会败坏吗?
世尊啊,正是如此!
再者,若见到一具女尸,只剩筋骨相连,皮肉俱无。你觉得如何?先前美好的容颜难道不会败坏吗?
世尊啊,正是如此!
另外,若看见如妹妹般的尸体,骨头关节处处分散,脚骨在一个地方,肩骨大腿骨、腰骨脊骨、肩骨颈骨、头骨,各自散落。你觉得怎样?先前美好的容颜难道不会毁坏吗?
世尊啊,正是如此!
再者,若见女子尸体骨骼洁白如贝,或青如鸽羽,或赤如润油,或腐朽碎裂。你想如何?先前美好容颜岂非已然败坏?
世尊啊,正是如此!
这就是色的败坏。如何舍弃色?是指在色上有贪求欲望,应当停止贪求欲望,超越一切贪求欲望,舍弃这色。
世尊说道:各位修行者和宗教师们,如果只看到物质享受的美好,却认识不到其中的过患,也不懂得放下执着的真实道理,这样的人怎么可能降伏自己对物质的贪恋呢?又怎么能帮助他人摆脱对物质的执着呢?这样的人即使过着修行生活,又怎能真正超越物质欲望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相反地,那些修行者和宗教师们,如果既能体会物质享受的滋味,更能看清其中的过患,懂得舍弃放下,明白真实道理,这样的人必定能够降伏自己的物质欲望,也能帮助他人摆脱物质执着。这样的修行者确实能够通过生活实践来超越物质欲望,这才是真实不虚的。
什么是感受的吸引力呢?有位比丘已经摆脱了情欲的束缚,达到了四禅的境界并安住其中。在这种状态中,他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他人。因为没有任何伤害,他就在其中体验到了快乐。为什么呢?我说,没有嗔恨就能获得快乐的感受,这就是感受的吸引力。
什么是感受的败坏?就是说感受是无常的、痛苦的、终将消失的,这就是感受的败坏。
什么是放下感受?就是说要追求欲望时能控制,停止追求时能放下,超越追求时能解脱,这就是对感受的舍弃。
如果有出家修行人或婆罗门修行者,对于这种由感受产生的快乐,不知道它的虚幻败坏,不知道应当舍弃,不能如实认清它的本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呢?又怎能帮助他人解脱呢?要说这样的人能够安住于舍弃痛苦的状态,这是不可能的事。
但那些出家修行人或婆罗门修行者,若能认清这种感受快乐的虚幻本质,知道它是会败坏的、应当舍弃的,并能如实认知它的真相,这样的人不但能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也能帮助他人获得解脱。要说这样的人能够安住于解脱的境界,这才是真实不虚的。
佛陀这样说道。比丘们听闻了世尊的教导,都心生欢喜,感到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