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付囑第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闇?』答云:『明是因,闇是緣,明沒即闇。』以明顯闇,以闇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有一天,大师召唤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人前来,对他们说:"你们与其他人不同,在我涅槃之后,你们各自将成为一方的导师。我现在教导你们说法的方式,以不失本宗的宗旨:首先必须举出三科法门,运用三十六对法,出离两边而不住两边。说一切法时,都不要离开自性。如果有人突然向你们请教佛法,你们说话要处处体现双关,都要采用对法,来去互为因果。最终连二法都要完全去除,更没有其他去处。
三科法门就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十二入是指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十八界是指六尘、六门、六识。自性能含藏万法,所以名为含藏识。如果生起思量,就是转识。产生六识,通过六门,认识六尘。像这样的十八界,都是从自性生起的作用。如果自性邪,就产生十八种邪;如果自性正,就产生十八种正。如果是恶的作用就是众生用,如果是善的作用就是佛用。这些作用从何而来?都源于自性具有的对法外境。
无情世界的五种对法:
天与地对
日与月对
明与暗对
阴与阳对
水与火对
这就是五种对法。
法相语言的十二种对法:
语与法对
有与无对
有色与无色对
有相与无相对
有漏与无漏对
色与空对
动与静对
清与浊对
凡与圣对
僧与俗对
老与少对
大与小对
这就是十二种对法。
自性生起的十九种对法:
长与短对
邪与正对
痴与慧对
愚与智对
乱与定对
慈与毒对
戒与非对
直与曲对
实与虚对
险与平对
烦恼与菩提对
常与无常对
悲与害对
喜与嗔对
舍与悭对
进与退对
生与灭对
法身与色身对
化身与报身对
这就是十九种对法。"
大师说:"这三十六对法,如果能理解运用就是道,贯通一切经典教法,出离两边而不着两边。自性发挥作用,与人交谈时,对外要离相,对内要离空。如果完全执着于相,就会增长邪见;如果完全执着于空,就会增长无明。执着空的人会诽谤佛经,直接说不需要文字。既然说不需要文字,人也不应该说话。因为说话本身就是文字相。又说:'直道不立文字。'就连'不立'这两个字,也是文字。看到别人说法,就诽谤别人执着文字。你们要知道,自己迷误还情有可原,但诽谤佛经就不可原谅。不要诽谤佛经,罪业无量。如果执着于外相,而通过造作来求真理;或者广设道场,讨论有无的过患。像这样的人,多劫都不能见性。你们要听闻正法依法修行,但也不要什么都不思考,这样反而会障碍道性。如果只听法不修行,会让人反生邪念。只要依法修行,无住相地布施佛法。你们如果开悟,依照这个方法说、依照这个方法用、依照这个方法行、依照这个方法作,就不会失去本宗宗旨。如果有人问你们义理,问有就用无对,问无就用有对,问凡就用圣对,问圣就用凡对。这样二法相互依存,就能产生中道的意义。像这样一问一对,其他问题也都依照这个原则作答,就不会违背真理。假设有人问:'什么是黑暗?'就回答:'光明是因,黑暗是缘,光明消失就是黑暗。'以光明显示黑暗,以黑暗显示光明,来去互为因果,成就中道之义。其他问题也都这样回答。你们以后传法时,要依照这个方法辗转教导,不要失去宗旨。"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是年五月改延和,八月玄宗即位方改元先天,次年遂改開元。他本作先天者非)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師云:「神會小師却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偈曰:
六祖大师在太极元年壬子岁,延和七月时,吩咐弟子前往新州国恩寺建造塔庙,并催促加快工程进度。次年夏末,塔庙落成。七月初一,大师召集门下弟子说:"我到八月就要离开世间了。你们若还有疑问,要趁早来问,我为你们破除疑惑,使你们不再迷惘。我若离去后,就没有人教导你们了。"法海等人听了,都伤心哭泣。只有神会神情如常,既不悲伤也不哭泣。
大师说:"神会这位小师父却能悟得善与不善平等,毁誉不能动摇,哀乐不能生起;其余人都未能达到这个境界。你们在山中修行这么多年,究竟修的是什么道?现在你们悲伤哭泣,是为谁忧虑呢?如果是忧虑我不知道去处,我其实清楚自己的去处。我若不知道去处,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了。你们之所以悲伤哭泣,是因为不知道我的去处;如果知道我的去处,就不该悲伤哭泣。法性本来没有生灭来去,你们都坐下,我为你们说一首偈,名为《真假动静偈》。你们诵持这首偈,就能与我的心意相通,依照此偈修行,就不会背离宗门宗旨。"众僧向大师顶礼,请大师说偈。偈文如下: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却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一切现象皆非真实,
不可将所见当作真实。
若执所见为真实者,
这种见解绝非真理。
若能从自性见真实,
离却虚妄即见本心。
自心若不离虚妄相,
何处可寻真实义理?
有情众生本具灵动,
无情之物方为不动。
若只修习不动之行,
便同草木无知无动。
欲觅真正不动境界,
当于动中见不动性。
执着不动反成死寂,
无情之物无佛种性。
善能分别诸法现象,
第一义中如如不动。
若能如是正见观察,
即是真如妙用现前。
告诸修行求道之人,
应当精勤善用其心。
莫于大乘究竟法门,
反执生死轮回妄见。
若闻此言心有所契,
便可共论佛法真义;
若觉此言未能相应,
合掌致意皆大欢喜。
此法本无诤论之处,
诤论即失菩提本怀。
固执违逆诤讼法门,
自性即堕生死轮回。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这时,众弟子听完偈颂后,都向大师顶礼,并体会师父的深意,各自收摄心念,依照正法修行,再也不敢起争论,由此知道大师不久将离世。法海上座再次礼拜问道:"和尚圆寂之后,衣钵法脉应当传给谁?"
大师回答:"我从大梵寺说法至今,所讲内容已被抄录流传,名为《法宝坛经》。你们要善加守护,代代相传。度化众生时,只要依照此经说法,就是真正的佛法。现在我为你们说法,不再传授衣钵。因为你们的信根已经成熟,不再有疑惑,堪当弘法大任。但根据先祖达磨大师传授的偈颂本意,衣钵确实不该再传。偈颂说:"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我原本来到这片土地,是为传授佛法拯救迷途众生,
一朵花开出五片叶,果实自然结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请你们各自清净心意,听我说法。若想成就一切种智,必须通达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如果在一切境界中不执着形相,对这些形相不生爱憎之心,也不起取舍之念,不计较得失成败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这就叫作一相三昧。如果在一切处所,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纯一直心,使自心不动即是道场,真心成就净土,这就叫作一行三昧。如果有人具足这两种三昧,就像大地含藏种子,滋养培育,最终成熟果实。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道理也是如此。我现在说法,如同及时雨,普遍滋润大地。你们的佛性,就像各类种子,遇到雨露滋润,都能发芽生长。继承我宗旨的人,必定能证得菩提。依照我教法修行的人,一定能成就妙果。听我说偈颂: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内心蕴含一切善种,
普降法雨皆令萌发,
顿悟花性之时,
菩提圣果自然成就。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师父说完偈语后,开示道:"这法门没有二元对立,心性也是如此。这条道路本来清净,也不存在任何形相。你们千万不要刻意追求静境或强求空心。这个心性原本清净,既不需要执取也不需要舍弃。各自精进修行,随顺因缘好好去吧。"当时弟子们都恭敬礼拜,然后退下。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裏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七月八日,大师突然对弟子们说:"我要回新州去,你们赶快准备船只。"众人苦苦哀求挽留。大师说:"诸佛示现,尚且示现涅槃。有来必有去,这是常理。我的躯体,也该有所归处。"弟子们问:"大师此去,何时能回?"大师回答:"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有人问:"正法眼藏,传付给谁?"大师说:"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再问:"以后会有劫难吗?"
大师预言:"我灭度后五六年,会有人来取我的头颅。记住我的预言:'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说:"我去世七十年后,将有两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位出家,一位在家。他们同时弘扬教化,建立我们的宗派,修建寺院,昌盛法脉。"
弟子们问:"不知从佛祖应化以来,传授了多少代?请大师开示。"大师说:"古佛应世已经无量无数,不可计算。现在从七佛说起:过去庄严劫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贤劫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这就是七佛。"
「已上七佛,今以釋迦文佛首傳。
以上七佛,现在由释迦文佛首次传法。
「第一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脇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毘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睺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磨尊者(此土是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
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磨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
「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惠能成为第三十三代祖师。历代祖师,各有传承。你们今后要代代相传,不可使之错谬。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開元),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大师在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用完斋饭后,对众弟子说:"你们各自按位次坐好,我要与你们道别。"
法海请示道:"和尚要留下什么教法,使后世迷妄之人能得见佛性?"
大师开示:"你们仔细听着!后世迷妄之人,若能认识众生,就是认识佛性;若不能认识众生,纵经万劫也难以遇到佛性。我现在教导你们:要认识自心的众生,就能见到自心的佛性。要想见佛性,只需认识众生。只因为众生迷失了佛性,并非佛性迷失了众生。若能觉悟自性,众生就是佛;若迷失自性,佛也成了众生。自性本自平等,众生即是佛;自性若生邪见,佛也沦为众生。你们的心若险恶不正,佛就混同在众生中;一念心平正直,众生当下成佛。我们心中本自有佛,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若没有佛心,到何处去求真佛?你们的自心就是佛,不要再怀疑。心外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建立,万法都是从自心所生。所以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我现在留下一首偈颂与你们作别,名为《自性真佛偈》。后世之人若能明白此偈真意,自然能见本心,自成佛道。"
偈颂说: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婬性本是淨性因,除婬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真如自性就是真佛,
邪见三毒便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王入舍,
正见之时真佛在堂。
自性若生邪见三毒,
即是魔王前来居住;
正见自能消除三毒,
魔即化佛真实不虚。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能自见本性中,
即是成佛菩提因。
清净本性从化身生,
净性常在化身中。
自性使化身行正道,
将来圆满功德无穷。
淫欲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
自性若能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法,
忽然悟见自性佛。
若欲外求修行佛,
不知向何处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痴迷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
告诸未来学道者,
不依此见空悠悠。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
师父说完偈语后,告诫众人:"你们要好好安住。我灭度之后,不要像世俗人那样悲伤哭泣流泪,接受他人吊唁慰问、身穿孝服。这样做的人不是我的弟子,也不符合正法。只要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没有动也没有静,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去也没有来,没有是也没有非,没有住也没有往。恐怕你们心中迷惑,不能领会我的意思,现在再次嘱咐你们,让你们得见本性。我灭度之后,依照这个修行,就如同我在世之日;如果违背我的教导,纵然我还在世,对你们也没有益处。"于是又说偈语道: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安然不动不修善,自在逍遥不造恶,寂静无扰断见闻,坦荡无垠心无着。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于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鉢而回。次年七月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仍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勅立碑,紀師道行。
师父说完偈语后,端坐至三更时分,忽然对弟子们说:"我去了!"随即安然圆寂。当时奇异的香气充满整个房间,白色长虹连接大地,树木林叶尽皆变白,飞禽走兽发出哀鸣。十一月时,广州、韶州、新州三地的官员,以及出家在家的弟子们,都争相迎请真身,无法决定去向。于是众人焚香祈祷说:"香烟所指的方向,就是师父的归宿。"当时香烟笔直指向曹溪方向。十一月十三日,众人护送师父的神龕和所传衣钵返回曹溪。次年七月开龕时,弟子方辩用香泥恭敬供养。门人们想起师父关于保护头颅的预言,就用铁片和漆布加固保护师父的颈部,然后安放入塔。塔内忽然出现白色光芒,直冲云霄,历时三日才消散。韶州官员将此事上奏朝廷,奉皇帝敕令树立石碑,记载师父的修行功德。
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磨所傳信衣(西域屈眴布也),中宗賜磨衲寶鉢,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永鎮寶林道場。留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大师享年七十六岁,二十四岁继承衣钵,三十九岁剃度出家,讲经说法利益众生三十七年,传法弟子四十三人,因听闻佛法而悟道超凡者不可计数。达摩祖师所传信物袈裟,以及唐中宗御赐的磨衲袈裟与宝钵,还有方辩法师所塑大师真容像,连同随身法器,永远供奉于宝林寺道场。大师留下《坛经》以显扬禅宗宗旨,兴隆佛法僧三宝,普度利益一切众生。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終)
CBETA 编码:T200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