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跋
六祖大師平昔所說之法。皆大乘圓頓之旨。故目之曰經。其言近指遠。詞坦義明。誦者各有所獲。明教嵩公常讚云。天機利者得其深。天機鈍者得其淺。誠哉言也。余初入道。有感於斯。續見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滅。因取其本校讎。訛者正之。略者詳之。復增入弟子請益機緣。庶幾學者得盡曹溪之旨。按察使雲公從龍。深造此道。一日過山房睹余所編。謂得壇經之大全。慨然命工鋟梓。顓為流通。使曹溪一派不至斷絕。或曰。達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盧祖六葉正傳。又安用是文字哉。余曰。此經非文字也。達磨單傳直指之指也。南嶽青原諸大老。嘗因是指以明其心。復以之明馬祖石頭諸子之心。今之禪宗流布天下。皆本是指。而今而後。豈無因是指。而明心見性者耶。問者唯唯再拜謝曰。予不敏。請併書于經末以詔來者。至元辛卯夏。南海釋宗寶跋。
六祖大师平日所说的法门,都体现了大乘圆顿的宗旨,因此称之为经。其言语浅近而意旨深远,文辞平实而义理明晰,诵读者各有所得。明教嵩禅师常赞叹道:"天资聪慧者得其深意,天资愚钝者得其浅义。"此言确实啊!我初入佛门时,对此深有感触。后来见到三种版本各有差异,互有长短,且原版已经模糊不清,于是取各本相互校勘,错讹处予以订正,简略处加以详述,并增补弟子请益的机缘问答,使学人得以尽窥曹溪法要。按察使云从龙公于此道造诣颇深,一日来访山居见到我所编的本子,认为是《坛经》最完备的版本,欣然命工匠刻版印刷,专为流通,使曹溪法脉不致断绝。或有人言:"达摩祖师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既得五叶正宗,又何必用这文字呢?"我答:"此经并非寻常文字,正是达摩单传直指的宗旨。南岳、青原诸位大德,都曾借此宗旨明心见性,又以此启发马祖、石头等众多禅者。如今禅宗遍行天下,皆源于此。自今往后,岂无因循此旨而明心见性之人?"问者恭敬礼拜道:"弟子愚钝,请将此言附于经末,以启示来学。"至元辛卯年夏,南海比丘宗宝谨跋。
附錄(終)
附录
终
CBETA 编码:T200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