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佛衣銘(并引)
吾既為僧琳撰曹溪第二碑,且思所以辯六祖置衣不傳之旨,作《佛衣銘》。曰:
我已为僧琳撰写《曹溪第二碑》,又思考如何阐明六祖慧能不传衣钵的深意,遂作《佛衣铭》。其文曰:
佛言不行,佛衣乃爭,忽近貴遠,古今常情。尼父之生,土無一里,夢奠之後,履存千祀。惟昔有梁,如象之狂,達摩救世,來為醫王。以言不痊,因物乃遷,如執符節,行乎復關。民不知官,望車而畏,俗不知佛,得衣為貴。壞色之衣,道不在茲,由之信道,所以為寶。六祖未彰,其出也微,既還狼荒,憬俗蚩蚩。不有信器,眾生曷歸,是開便門,非止傳衣。初必有終,傳豈無已,物必歸盡,衣胡久恃。先終知終,用乃不窮。我道不朽,衣於何有,其用已陳,孰非芻狗。
佛陀的教诲若不奉行,僧衣反倒成了争夺之物;人们总是轻视近处而仰慕远方,这是古今常情。孔子在世时,故土没有一里封地;梦奠之后,他的足迹却留存千年。往昔南梁王朝,如同狂象般迷失方向,达摩为救世人,东来成为医中之王。因言语无法治愈众生,故借物相示现,如同手持符节,行走在重重关隘。百姓不了解官员,只能望车驾而生畏;俗众不明白佛法,却以得到袈裟为尊贵。朴素的僧衣本身并非道之所在,通过它悟入正道,方显珍贵。六祖慧能未显扬时,出身卑微,回到岭南蛮荒之地,面对蒙昧众生。若没有信物作为凭据,众生将何以归信?此乃开启方便之门,非仅为袈裟传承。有始必有终,传承岂会永续?万物终归寂灭,袈裟怎能长存?了知终始之理,其用方能无穷。佛法真谛永不朽坏,袈裟外相何足挂齿?既已发挥功用,便如刍狗般可弃。
師入塔後,至開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聞塔中如拽鐵索聲。眾僧驚起,見一孝子從塔中走出,尋見師頸有傷,具以賊事聞于州縣。縣令楊侃、刺史柳無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於石角村捕得賊人,送韶州鞠問。云:「姓張名淨滿,汝州梁縣人。於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僧金大悲錢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師首,歸海東供養。」柳守聞狀,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問師上足令韜曰:「如何處斷?」韜曰:「若以國法論,理須誅夷。但以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況彼求欲供養,罪可恕矣。」柳守加歎曰:「始知佛門廣大。」遂赦之。
六祖大师真身入塔后,到开元十年壬戌岁八月初三半夜,塔中忽然传出如拖拽铁链的声响。众僧惊起查看,见一孝子模样的人从塔中走出,随即发现大师颈项有损伤,立即将盗贼之事禀报州县。县令杨侃、刺史柳无忝接到文书后,立即严令缉拿。初五日在石角村抓获贼人,押送韶州审讯。贼人供称:"姓张名净满,汝州梁县人,在洪州开元寺接受新罗僧人金大悲二十贯钱,奉命来取六祖大师首级,拟带回东海供养。"柳刺史听闻案情后,并未立即用刑,而是亲赴曹溪,询问六祖的上首弟子令韬:"此事该如何处置?"令韬回答:"若依国法而论,理当处以极刑。但按佛教慈悲、冤亲平等之理,何况此人本为求供养而来,其罪可恕。"柳刺史赞叹道:"今日方知佛门广大。"于是赦免了贼人。
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就請師衣鉢歸內供養。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鉢,七日勅刺史楊緘云:「朕夢感能禪師請傳衣袈裟却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朕謂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墜。」後或為人偷竊,皆不遠而獲。如是者數四。憲宗諡大鑒禪師,塔曰元和靈照。其餘事蹟,係載唐尚書王維、刺史柳宗元、刺史劉禹錫等碑。守塔沙門令韜錄。
上元元年,唐肃宗派使者迎请六祖的衣钵回宫廷供养。到了永泰元年五月五日,唐代宗梦见六祖大师索要衣钵,五月初七下诏给刺史杨缄说:朕梦见慧能禅师请求将传法袈裟归还曹溪,现派镇国大将军刘崇景恭敬护送。此袈裟乃国之重宝,爱卿需在本寺依法妥善供奉,务必选派亲承祖师法脉的僧人严加守护,不可遗失。后来衣钵曾数次被人偷窃,但都在不远处被追回。唐宪宗追谥六祖为大鉴禅师,塔号题作元和灵照之塔。其余事迹详见唐朝尚书王维、刺史柳宗元、刺史刘禹锡等人所撰碑文。守塔僧人令韬记录。
CBETA 编码:T2008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