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磨大師破相論
達磨大師破相論
论曰。如果有人立志追求佛道。应当修习什么法门。最为简捷重要。
回答说:只有观心这一法门,能够统摄一切法门,最为简捷重要。
问:哪一种法门能够统摄一切法门?
回答说,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所有诸法都从心而生。如果能明了本心,那么万法自然具足。就像大树的枝条花果都依赖树根,种树的人保留树根才能生长枝叶,砍树的人去除树根必定枯死。如果明心修道,就能事半功倍;不明心地修行,徒劳无功。所以要知道一切善恶都源于自心,若向心外求法,终究没有是处。
问:如何通过观心而称之为了悟?
回答。菩萨摩诃萨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悟四大五蕴本空无我。能明白自心生起作用有两种差别。是哪两种呢?一是清净心,二是染污心。这两种心法,原本自然具足。虽然借助因缘和合,相互依存。清净心恒常乐修善因,染污体常思恶业。若能不受染污心影响,就称为圣人,能够远离诸苦,证得涅槃之乐。若堕入染心造业,被其缠缚覆盖,就名为凡夫,沉沦三界,遭受种种痛苦。为什么呢?因为这染污心障蔽了真如本体。所以《十地经》说: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太阳,体性光明圆满广大无边。只被五蕴的厚重云层所遮蔽,如同瓶中的灯光不能显现。《涅槃经》也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因无明覆盖,不得解脱。所谓佛性就是觉性。只要能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就名为解脱。由此可知一切善法都以觉性为根本。因为这觉性之根,才能显现种种功德树、涅槃果德。也因此成就。这样观察自心,可称为明了。
问:上面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悟为根本。不知无明之心,又以什么为根本。
回答。愚昧无明之心。虽生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数般恶业。皆以贪嗔痴三毒为根本。这三毒心。自然具足一切恶行。犹如大树。根虽一条。所生枝叶却不可计数。那三毒之根。每一根中。能生百千万亿恶业。远超枝叶之数。不可比拟。这三毒心。在本体中显现六根。也称六贼。即是六识。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恋万境。能成恶业。障碍真如本性。故称六贼。一切众生因这三毒六贼。扰乱身心。沉沦生死。轮回六道。受诸苦恼。犹如江河。源于细小泉眼。奔流不息。终成浩瀚。波涛万里。若有人能断其源头。则众流皆止。求解脱者。当转三毒为三聚净戒。化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苦难。
问:六道轮回三界广大无边,如果只观照自心,如何能免除无穷无尽的痛苦?
回答:三界的业报都是由心所生。如果本心不起妄念,就能在三界之中超脱三界。所谓三界,就是三毒:贪欲属于欲界,嗔恚属于色界,愚痴属于无色界,因此称为三界。由于这三毒的造业轻重不同,所受的果报也有差异,分别归于六种去处,所以称为六道轮回。
问:为何将轻重分为六种?
回答。众生不能了悟正因。迷惑本心而修习善法。仍然不能脱离三界。投生于三种较轻的趣道。哪三种较轻的趣道呢?第一种是迷惑地修持十善。虚妄追求快乐。未能超越贪欲界。转生天道。第二种是迷惑地持守五戒。虚妄生起爱憎。未能超越嗔恚界。转生人道。第三种是迷惑地执着有为法。信奉邪见求取福报。未能超越愚痴界。转生阿修罗道。这三类称为三轻趣。哪三种重趣呢?就是放纵贪嗔痴三毒之心。一味造作恶业。堕入三种重趣。贪业深重的。堕入饿鬼道。嗔业深重的。堕入地狱道。痴业深重的。堕入畜生道。这三种重趣。加上前面三种轻趣。就构成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一切苦报业果。都从自心产生。只要能收摄心念。远离种种邪恶。三界六道轮回之苦。自然就会消除脱离苦海。当下获得解脱。
问:如佛所说,我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无量勤苦修行,方才成就佛道。为何现在却说,只要观心制伏三毒,就能获得解脱?
回答。佛所说的言语都是真实不虚的。所谓阿僧祇劫,指的就是贪嗔痴三毒之心。梵语称为阿僧祇,汉语意思是不可计量。这三毒心中包含着恒河沙数般的恶念,每一个恶念都算作一劫,如此多的恶念就像恒河沙数般无法计算,所以称为三大阿僧祇劫。真如本性被这三毒所遮蔽覆盖,如果不能超越这三大恒河沙数般的毒恶之心,怎么能称为解脱呢?现在如果能够将贪嗔痴等三毒心转为三解脱,这就叫做度过三大阿僧祇劫。末法时代的众生愚昧迟钝,不能理解如来关于三大阿僧祇劫的深密教法,于是说成佛要经过尘沙劫数遥遥无期,这岂不是误导修行人退失菩提心吗?
问:菩萨摩诃萨通过持守三聚净戒,修行六波罗蜜,才能成就佛道。现今教导学人只观心性,不修持戒行,如何能够成佛?
回答。三聚净戒就是制伏贪嗔痴三毒心。制伏三毒就能成就无量善法聚集。聚就是会集的意思。无量善法都汇聚于心。所以称为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就是清净六根。梵语叫波罗蜜。汉语称为到彼岸。因为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就是渡过烦恼河。到达菩提岸。所以称为六波罗蜜。
问:如佛经所言,三聚净戒是指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如今只说制伏三毒心,难道不是与经文原义相违背吗?
佛所说是真实不虚的。菩萨摩诃萨在过去修行时,为对治贪嗔痴三毒,发下三大誓愿:持守一切清净戒律来对治贪毒,发愿断除一切恶行,恒常修习一切善法;以修习智慧来对治嗔毒,发愿度化一切众生;通过持守戒定慧这三种清净法门,便能超越三毒成就佛道。
一切恶业消除称为断;能持三聚净戒,则一切善法圆满称为修;能断恶修善,则万种修行都能成就,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称为解脱。由此可知所修戒行不离本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得清净。所以佛经说:心有污垢则众生垢染,心若清净则众生清净。欲得清净佛土,当先净化自心。随着心念清净,佛土自然清净,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问:如经典所说,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现在说六根清净名为波罗蜜,该如何融会贯通?再者,六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要修习六度,先要清净六根,降伏六贼。能够舍弃眼根之贼,远离一切色境,名为布施。能禁制耳根之贼,对声尘不起贪着,名为持戒。能降伏鼻根之贼,于诸香气不起分别,名为忍辱。能制伏舌根之贼,不贪着美味,善说法要,名为精进。能降服身根之贼,面对触欲保持清净,名为禅定。能调伏意根之贼,不顺从无明烦恼,常修智慧,名为般若。六度就像舟船,能运载众生到达涅槃彼岸,所以称为六度。
问:佛经上说,释迦如来在修菩萨道时,曾饮用三斗六升乳糜,而后成就佛道。既然先因饮用乳糜,后证得佛果,难道仅凭观心就能获得解脱吗?
答:成佛确实如此,所言真实不虚。必须依靠饮乳,方能成就佛道。所言饮乳,有两种含义:佛所饮用的,并非世间不净之乳,而是清净法乳。三斗指的是三聚净戒,六升指的是六波罗蜜。成佛之时,正是由于饮用此等清净法乳,方能证得佛果。若说如来饮用世间混杂不净的腥膻牛乳,岂不是极大的诽谤?真如本性,原本就是金刚不坏的无漏法身,永远超脱世间一切苦难,何须依靠如此不净之乳来充饥解渴?
经中所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低湿之处,不食谷麦糠麩,不与母牛同群,此牛身作紫磨金色。所言牛者,即是毗卢舍那佛。以大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故从清净法体中,流现出如此三聚净戒、六波罗蜜的微妙法乳,滋养培育一切寻求解脱者。如此真净之牛、清净之乳,不但如来饮用可以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用,皆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佛经中记载,佛令众生修建寺院,铸造佛像,焚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经行,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能成就佛道。若只观心就能总摄诸行,那么这些修持之事岂非徒劳?
答:佛陀所说的经典,具有无量方便之法门。因为一切众生根器愚钝,心量狭小,不能领悟甚深义理,所以借有为之相来比喻无为之理。如果只注重外在形式而不修内心,妄求福报,绝无是处。所谓伽蓝,是西域梵语,汉语译为清净之地。若能永除贪嗔痴三毒,常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使身心澄澈,内外明净,这才是真正的修建伽蓝寺院。
铸造佛像的真义,实乃一切众生修习佛道。所谓修行种种觉悟之行,是要仿效如来真容妙相,岂是单纯铸造金铜佛像?因此求解脱者,当以身为熔炉,以正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以三聚净戒和六波罗蜜为模具,熔炼身中真如佛性,使其融入一切戒律规范之中。如能恭敬奉行,毫无缺漏,自然成就如来真容,即究竟常住、微妙庄严的法身,而非有形有相的生灭之法。若不明此理,空谈铸造佛像的功德,有何意义?
烧香的真义,并非世间有形之香,而是无为正法之香,能熏除一切愚痴恶业。正法香有五种:一者戒香,能断恶修善;二者定香,深信大乘不退转;三者慧香,常观身心;四者解脱香,能断无明束缚;五者解脱知见香,观照通达无碍。这五种香最为殊胜,佛在世时令弟子以智慧火燃此无价妙香供养十方诸佛。如今众生不解真义,徒烧世间檀香,妄求福报,如何能得?
散花的真义,是以正法功德之花饶益众生,庄严真如本性。此花佛所赞叹,永不凋零。若有人能散此妙花,获福无量。若以为如来教人剪裁彩帛、损伤草木以为散花,绝无是处。持净戒者,对天地万物尚不轻犯,何况故意毁戒伤物?如此求福,反招罪过。
长明灯即觉悟之心。求解脱者当以身为灯台,心为灯芯,戒行添油,智慧为光,常燃此觉悟之灯,照破无明黑暗。能以此法教化他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灯灯相续,故称长明。过去有佛号燃灯,义理亦然。愚人不解,徒燃世间油灯,岂能利益?
六时行道,是指六根常修佛道;绕塔行道,是以智慧观照身心。过去圣贤皆由此得涅槃。今人不解,徒绕世间塔庙,空劳身心。持斋的真义是调伏身心:外禁六尘,内制三毒。斋食亦有五种:法喜食、禅悦食、念食、愿食、解脱食。若不断无明之食,仅断外食,非真持斋。
礼拜的真义是恭敬真性,降伏无明。若能永灭恶念,常存善心,虽不现相,即是真礼拜。外现威仪是为表法,若只重形式,不修内心,徒增我慢,反成罪业。不明此理,空谈功德,终不免轮回之苦。
问:如《温室经》所说,供养众僧洗浴,能获无量福报。这是通过具体事相修行,功德才能成就。若是观心修行,能否相应?
回答。洗浴众僧这件事,不是在洗世间的有为之事。世尊曾经为弟子们说《温室经》,是为让他们受持洗浴的法门,所以借世间事来比喻真谛,隐含地说明七种供养的功德。哪七种呢?一是净水,二是烧火,三是澡豆,四是杨枝,五是净油,六是酥膏,七是内衣。这七种物品比喻七种法门。一切众生通过这七法沐浴庄严,能除去毒心和无明的污垢。
这七法是:第一是净戒,洗涤过失,如同净水洗去尘垢;第二是智慧,观察内外,如同火烧热净水;第三是辨别,舍弃诸恶,如同澡豆去除污垢;第四是真实,断除妄想,如同嚼杨枝清洁口气;第五是正信,坚定不移,如同净油涂身能防风邪;第六是柔和忍辱,如同酥膏滋润皮肤;第七是惭愧,忏悔恶业,如同内衣遮蔽丑态。
这七法是经中的密义,如来当时是为大乘利根者说的,不是为小智下劣的凡夫,所以现今的人难以理解。所谓温室,就是指这个身体。因此要用智慧火烧热净戒之水,沐浴身中的真如佛性,受持七法来自我庄严。当时的比丘都是聪明上智,领悟圣意,如说修行,成就功德,都证得圣果。
现今的众生不明白这个道理,用世间的水洗有形的身体,自以为依经而行,岂不是误解?真如佛性不是凡俗之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怎能用有质碍的水洗无为身?事不相符,如何悟道?若要身得清净,当观察此身本是贪欲不净所生,内外充满臭秽,若想洗此身求净,如同想将粪坑洗净。由此可知,洗外身并非佛说。
问:佛经上说,只要诚心念佛,必定能往生西方净土。既然有如此法门,便足以成就佛果,何必还要观心求取解脱呢?
回答关于念佛的问题:真正的念佛应当保持正念。明白佛法真义才叫正念,不明就理就是邪念。正念必能往生净土,邪念怎能到达彼岸?所谓佛,就是觉悟的意思,指的是觉察自己的身心,不让恶念生起;所谓念,就是忆持的意思,指的是牢记戒律修行,精进不懈。这才是真正的念佛。
要知道念佛关键在于心,不在于口头言语。就像用渔具捕鱼,得鱼后就可放下渔具;通过言语求取真意,明白后就无需执着言语。既然称念佛名号,就要明白念佛的真谛。如果心不真诚,空念名号,内心充满贪嗔痴三毒,执着人我分别,这样无明的心怎能见佛?只是白费功夫。
诵念与正念差别很大:口头念诵只是声音相状,心中忆念才是觉悟修行之门。执着外在相状求真理,终究不得要领。过去圣贤修行,都不是向外求,而是返观自心。心是一切善法的源泉,是万德的根本。涅槃常乐从息灭妄心而得,三界轮回也由妄心而起。心是生死之门,也是解脱关键。明白心的奥秘,何愁修行不成?
现今有些人见识短浅,只注重外在形式:耗费钱财、伤害生灵、盲目造像建塔、驱使劳力、彩绘装饰,费尽心思却损人害己,不知惭愧,不觉愚昧。他们对有为法十分执着,对无相真理却茫然无知,贪恋眼前小利,不觉将来大苦。这样修行徒劳无功,背离正道。
若能收摄心念向内观照,断绝贪嗔痴三毒,降伏六根贼寇,自然能成就无量功德,种种庄严,超凡入圣指日可待。悟道只在刹那,何必皓首穷经?真理幽深难言,在此略说观心要旨。并作偈颂曰......
我原本寻求本心而本心自然常在, 寻求本心不可得却要靠本心去体悟。 佛性并非从心外求得, 心生执念时便是罪业生起时。
我本寻求本心不向外求佛, 透彻知晓三界万物本是空寂。 若真想求佛只需向心寻觅, 这念念分明的心就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