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
从前汉孝明皇帝夜里梦见一位神人,身体呈现金色,颈后有日光环绕,飞临殿前。皇帝心中欢喜,十分欣悦。次日上朝询问群臣:"这是哪位神明?"
有位通达之人傅毅说:"臣听说天竺有位得道者,号称佛陀,能轻盈飞升,近乎神妙。"
于是皇帝领悟,即刻派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前往大月氏国抄写佛经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发现经卷后,便建造佛塔寺院。从此佛法广为流传,各地纷纷修建佛寺。远方百姓归顺教化,自愿臣服者不计其数。国内清平安宁,一切众生蒙受恩泽,至今福泽绵延不绝。
佛陀说:"辞别亲人出家修行,称为沙门,应当恒常持守二百五十戒,践行四种真实道法,精进志向保持清净,最终成就阿罗汉果位。阿罗汉能够飞行变化,住世长寿,震动天地;其次是阿那含果位,阿那含命终之后,神识上升至十九天,在那里证得阿罗汉果;再次是斯陀含果位,斯陀含只需一次上升天界一次返回人间,便能证得阿罗汉果;最次是须陀洹果位,须陀洹需要经历七次生死轮回,才能证得阿罗汉果。断除爱欲之人,就像四肢被截断,永不复用。"
佛陀说:"剃除须发,成为沙门,接受佛法教义,舍弃世间财富,乞食满足所需,日中只食一餐,树下只宿一夜,谨慎不再贪求!使人愚痴蒙蔽的,正是爱欲与贪求。"
佛陀说:"众生因十种行为而成就善业,也因十种行为而造作恶业。其中身业三种,口业四种,意业三种。身业三种是:杀生、偷盗、邪淫;口业四种是:挑拨离间、恶语伤人、虚妄之言、花言巧语;意业三种是:嫉妒、嗔恨、愚痴,不信佛法僧三宝,以邪见为真理。优婆塞若能持守五戒不退转,进而修行十善业,必定能证得道果。"
佛陀说:"人若犯下诸多过失,却不知悔改,突然停止修善之心,罪业必将归附其身,犹如百川归海,自然形成深广恶业;若能知晓恶行而改过向善,罪业日渐消减,终将证得佛道。
佛陀说:“世人愚昧对我行不善,我用四无量心慈悲护佑救济他们;若有人以更大的恶意来犯,我就以更大的善心回报,福德的能量始终存留在此;而害人之气与深重灾祸,终将返归他们自身。”
有人听说佛道秉持大慈大悲,以德报怨,便前来辱骂。佛陀默然不语,怜悯此人愚痴癫狂才会如此。那人骂完后,佛陀问道:"你若以礼待人,对方不受,这份礼应当归于谁?"那人回答:"自然带回去。"佛陀说:"如今你骂我,我也不接受,这些恶言就由你自己带回,灾祸将归于你身。如同回声追随声响,影子追逐形体,终究无法逃避。切记莫要作恶。"
佛陀说:"恶人加害贤者,犹如仰面朝天吐唾沫,唾沫玷污不了天空,反而会落回自己脸上;又像逆风扬尘,尘土污染不了他人,必定回落到自己身上。贤者是不可毁谤的,祸患终将毁灭害人者自身。"
佛陀说:"修行之人应当广行博爱,广施慈悲,布施功德中无有超过法施者。坚守志愿、奉行正道,所获福报极大;看见他人修行布施,心生欢喜随喜相助,同样能获得福报。"
质问道:"那样的福报难道不该减少吗?"
世尊说:「譬如一把火炬,成百上千的人各自带着火把前来取火,用来煮熟食物、驱除黑暗;而那原初的火炬依然如故,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
佛陀说:「供养一百个凡夫,不如供养一位善人;供养一千位善人,不如供养一位持守五戒者;供养一万名持五戒者,不如供养一位须陀洹;供养百万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位斯陀含;供养千万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位阿那含;供养一亿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位阿罗汉;供养十亿阿罗汉,不如供养一位辟支佛;供养百亿辟支佛,不如以佛法僧三宝教化度脱父母双亲;教化千亿父母,不如供养一尊佛——因为学习发愿成佛,是为了普度众生。供养善人的福德最为深重,凡夫祭祀天地鬼神,不如孝顺父母,父母才是最应敬奉的神明。」
佛陀说:「世间有五种难事:贫穷者行布施难、富贵者学道难、掌控生死不死难、得见佛经难、生逢佛世难。」
有一位沙门问佛陀:"凭借什么因缘能够证得道果?怎样才能知晓宿命?"
佛说:「道没有形相,仅靠认知并无益处,关键是要坚定心志去修行;譬如打磨铜镜,污垢除去光明自然显现,就能照见本来面目,断除欲望安住空性,便能证见道的真谛,了知宿命因缘。」
佛陀说:"什么是善?唯有践行正道才是善。什么是最大?志向与道相合最大。什么最有力量?忍辱最为刚健,能忍之人不生怨恨,必受人尊敬。什么最为明达?心中污垢清除、恶行止息,内在清净无染;从天地未开直至今日,十方世界中一切事物,未见其萌芽时便能知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无所不闻,证得一切智慧,这才可称为明达。"
佛陀说:"人心怀爱欲就不能见道,犹如浊水,将五彩投入其中,竭力搅拌,众人共聚水边,无人能看见自己的倒影;爱欲交错缠绕,心中浑浊,所以不能见道。只有水波澄静污秽去除,清净无垢之时,才能自然照见本来面目。
又如猛火烧着锅底,锅中沸水翻腾,用布覆盖其上,众生前来照看,同样看不见自己的影像;人心本有三毒在内翻涌沸腾,五盖在外遮蔽覆盖,终究不能见道。必须等到心中尘垢除尽,方能知晓灵魂的来处,生死的去向,诸佛国土所在,无上大道所在。"
佛陀说:"修行佛道的人,就像手持火炬进入黑暗的房间,黑暗立即消失而光明常在。修习正道证悟真理,愚痴全部消除,获得无上正见。"
世尊说:"我如何以念头追随正道?我如何以行为践行正道?我如何以言语宣说正道?我以真实不虚的念头行道,不曾有片刻疏忽。"
佛陀说:"看到天地时,要想到无常;看到山川时,要想到无常;看到万物形体丰盛时,要想到无常。保持这样的心念,就能快速证得道果。"
世尊说:"一日修行,常念正法、践行正法,便能生起坚固信心,所得福报不可计量。"
佛陀说:"你们应当仔细思量自身中的四大元素,这些名称虽有称谓却皆为虚幻,所谓的'我'只是暂时寄居,生命亦不能长久,这一切都如同幻象。"
佛陀说:"世人追逐情欲贪求虚名,就像燃烧的香,众人只闻到香气,而香却在焚烧中自我消耗;愚痴的人贪恋世俗的名誉,不能持守正真的道法,虚名会带来危及自身的灾祸,等到后悔时已为时已晚。"
佛陀说:"财色对于人的诱惑,就像小孩贪图刀刃上的蜂蜜,甜美的滋味不足以饱餐一顿,却要承受被割断舌头的祸患。"
佛陀说:"人们被妻子儿女、珍宝宅第所束缚的祸患,比牢狱、镣铐、枷锁更为深重。牢狱尚有赦免之时,而对妻子情欲的执着,虽如投身虎口般危险,人们仍甘心情愿沉溺其中,这种罪业无法得到赦免。"
佛说:"世间爱欲没有比美色更强烈的,美色带来的欲望,其力量广大无边。所幸只有这一种欲望,假若还有第二种,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人能修行得道了。"
佛陀说:"情欲对于人而言,就像手持火炬逆风而行。愚昧之人不肯放下火炬,必会遭受烧手的祸患。贪欲、嗔怒、愚痴这三种毒素存在于人身,若不早日用正道消除这些灾祸,必定会遭遇危险灾殃,就像愚痴贪执火炬之人,终将烧伤自己的手。"
天神向佛陀进献美貌玉女,意图试探佛陀心意、观察佛陀道行。佛陀说道:"这不过是装满污秽的皮囊,你来做什么?这般庸俗之物,岂能动摇六通之力。去吧!我不需要你。"天神由此对佛陀更加敬重,于是向佛陀请教佛法真谛;佛陀为其开示解说,天神当即证得须陀洹果。
佛陀说:"修行佛道的人,犹如木头浮于水上,顺流而下,不偏左触岸,也不偏右触岸;不被他人截取,不被鬼神阻碍,不被漩涡滞留,也不会朽坏,我保证他终将到达大海。人修佛道,不被情欲迷惑,不被种种邪见欺诳,精进修行心无疑惑,我保证他必能证得佛道。"
佛陀告诉比丘们:
"切勿轻信自己的心意,心意终究不可信赖。
切莫贪著色相,贪著色相必生祸患。
唯有证得阿罗汉果位,方可信任自己的心意。"
佛陀告诉诸位沙门弟子:"务必不要注视女人,若见到也不要直视。务必不要与她们交谈,若必须交谈时,要端正心念而行,心想:'我作为沙门,身处浊世,应当像莲花般不为淤泥所染。年长的视作母亲,年长的视作姐姐,年轻的视作妹妹,年幼的视作女儿,以礼相待。'心中更应当仔细观察,从头顶到脚底观察自身内在,她们的身体有何可取,不过是盛装污秽不净之物罢了,以此化解欲念。"
佛陀说:"修行之人去除情欲,应当如同野草遇见烈火,火焰一来便立即退却。修道之人见到爱欲,必须远离它。"
佛陀说:"有人沉溺淫欲,情欲不止,就坐在刀刃上,自行割除生殖器官。佛陀对他说:'与其断除生殖器官,不如断除淫心。心是主使,若能止息主使,随从自然停息;邪心不止,断除生殖器官有何益处?不过徒然送命罢了。'"佛陀说:"世俗人的颠倒见解,就像这般愚痴。"
有一淫荡女子与一男子立下誓言,后男子到期未至,女子自悔道:"欲知你本性,意念由心生。我若心不动,你即不复存。"佛陀行路听闻,对沙门说:"当知!此乃迦叶佛偈,流落于世俗之间。"
佛陀说:"人因爱欲而生起忧愁,因忧愁而生起恐惧。没有爱欲就没有忧愁,没有忧愁就没有恐惧。"
佛陀说:"人修行佛道,犹如一人与万人作战。披上铠甲、手持兵器、出门欲战之时,或因心意怯懦、胆气薄弱而自行退却;或半途折返;或格斗而死;或大胜而归,加官进爵。修行之人若能坚定护持其心,勇猛精进,不为世俗狂愚之言所惑,必能灭尽诸恶,终证佛道。"
有一位沙门夜间诵经时十分悲伤,心中生出悔疑,想要还俗归家。佛召唤这位沙门问道:"你在家时曾作何修行?"
对方回答:"我经常弹琴。"佛陀问:"琴弦太松会怎样?"答:"发不出声音。"又问:"琴弦太紧会怎样?"答:"声音会断绝。"再问:"松紧适中又会怎样?"答:"所有音调都能和谐共鸣。"佛陀告诉比丘:"修习佛道也是如此,保持心境调和适宜,就能证得佛道。"
佛说:"人们修行佛道,如同锻造铁器逐渐深入,去除杂质,最终必成良器。学道也要循序渐进,去除心中污垢,精进向道。若急于求成则身体疲惫,身体疲惫则心意烦恼,心意烦恼则修行退转,修行退转则造作罪业。"
佛陀说:"人修行道法也苦,不修行道法也苦。人从出生到衰老,从衰老到疾病,从疾病到死亡,这其中的苦难不可计量。心中烦恼累积罪业,生死轮回永不停息,这样的苦难难以言说。"
佛说:人能够脱离三恶道转生为人很困难;既已得人身,能够舍弃女身转为男身很困难;既得男身,六根完具很困难;六根既已完备,能够生在中国很困难;既生中国,能够值遇佛法很困难;既已信奉佛道,能够遇到有道的君王很困难,能够生在菩萨家很困难;既生菩萨家,能够诚心信奉三宝、值遇佛在世很困难。
佛问诸位沙门:人的生命能存在多长时间?有人回答:在几天之间。佛说:你还未能得道。
又问一位沙门:人的生命有多长?沙门回答:在一顿饭的时间。佛说:你还未能修道。
又问一位沙门:人的生命有多久?回答:在一呼一吸之间。佛说:好啊!你可以说是得道的人了。
佛说:弟子即使远离我数千里,只要心中忆念我的戒律,必定能证得道果。若在我身边,心念却偏向邪道,终究不能得道。关键在于真实修行,若亲近而不实践,有何利益可言呢!
佛说:人修行佛道,就像吃蜂蜜一样,里外都是甜的。我的经典也是如此,其中的义理都能带来快乐,修行的人能够证得佛道。
佛说:修行之人若能拔除爱欲的根本,就像摘取悬挂的珠子,一颗一颗摘下来,终有摘完的时候。恶业除尽,便能证得菩提。
佛说:诸位沙门修行,应当像牛负重物行走在深泥中,虽然极度疲劳,也不敢左右张望,一心只想赶快脱离泥沼,得以休息。沙门看待情欲,要比那泥沼更为危险,只有以正直之心忆念佛道,才能免除种种苦难。
佛说:我看诸侯的权位如同过路行人,看金银珠宝如同瓦砾碎石,看丝绸细软如同破布旧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