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注解
智慧到彼岸。
这段话的意思是:
这里所说的智慧到彼岸,不是愚痴之人能达到的。般若分为三种:实相、观照、文字。实相般若就是每个人本来具备的心性;观照般若是心上的光明,能够领悟通达,心光就会明亮;凡是说出的每一句话、长篇或短篇,都能成为万古明灯,用来消除愚痴黑暗,所以称为文字般若。
心
这部经的主要内容如同人的身体,虽然五脏百骸俱全,但以心为主导。
经典。
常指恒常不变,连天魔外道都无法破坏;路指修行之路,无论凡夫圣者都要遵循。
观自在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都是空的,度脱了一切苦难。
观自在是观世音的另一个名字。这位菩萨已经觉悟,用观照的光芒彻底破除身心的黑暗与烦恼,不同于小乘修行者的片面浅薄,所以称为行深。黑暗烦恼就是五蕴,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种种灾祸的根本。众生未能看破五蕴,所以被痛苦缠绕,就像蚕在沸水中吐丝结茧,头出头没,丝线不断。菩萨已经斩断五蕴的丝线,所以能达到色与空的融合,智慧与慈悲同时运作,无论面对现象还是本质,都像厨师解牛一样游刃有余,因此称为自在。
舍利子啊,物质与空无并无不同,空无与物质也无差别;物质就是空无,空无就是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都是这样。
舍利子(即舍利弗)是佛陀的弟子,智慧超群、辩才无碍,见识超越常人。但他尚未领悟大乘佛法所说的真空妙理,还沉迷于偏空的枯寂境界。因此如来呼唤他的名字并开示道:我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并非离开五蕴另有一个空,而是即五蕴本身当体即空。你不要错解了。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所谓色蕴,往远处说,整个虚空、天地山河、草木万物,无论大小,凡是肉眼可见的都称为色;往近处说,当下这个块然有形的血肉之躯就是色。受蕴指无始以来从生到死,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缘,都是吸收外境而产生的感受。想蕴是对这些感受进行思量分别,判断善恶、好坏、荣辱、是非。行蕴是这种思量分别的念头迁流不息、犹豫不决。识蕴是经过思量后清楚明白、断然无疑的认知。这五蕴合起来说,其实只是一个心念;分开来说,则显现为五种不同的功能作用。
舍利子啊,一切法都是空性的显现,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因此在空性中,没有物质现象,没有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没有眼识界乃至没有意识界,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灭尽,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灭尽,没有苦集灭道四谛,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
如来担心舍利弗和其他众生还有疑惑未消,便进一步开示说:五蕴既已空寂,心性光明自然显现,犹如乌云散尽,满月当空。这时生灭、垢净、增减等相对概念,就像红炉上的一点雪花,瞬间消融。所以悟得真空之后,不仅五蕴本是空性,就连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苦集灭道等法,也都如同龟毛兔角般虚幻不实。不过要明白:冰不会自己融化,春回大地才会消解;霜不会自行消散,太阳出来才能消除。五蕴乃至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就像冰雪霜冻;观照般若智慧,则如同春日暖阳。当冰雪消融后,所谓的春天与太阳,也不过如同用过的草狗(祭祀后丢弃的草扎狗)罢了。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因为无所得到的缘故,菩萨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心中没有挂碍。因为没有挂碍,所以没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最终达到涅槃。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唉,这段无得之光,不单是菩萨依它而无挂碍,诸佛也依它而得菩提。佛与菩萨的光本无差别,却有优劣之分,这是为何?探究光的本源,实在没有优劣,只因光极强时,强光会生出迷惑。觉悟迷惑,迷惑灭尽,灵觉极圆满的,称为佛;光虽圆悟,迷习渐除,觉路尚远的,称为菩萨。从本光来说,不仅众生的妄想是妄想,成佛也是妄想。然而未成佛者,若没有妄想,悟入便无门路。所以说,一切众生因妄想而堕生死,也因妄想而出生死。
因妄想而堕生死的,是凡夫。凡夫不悟此身是众苦的根本,此心是攀缘的贼媒,放纵不收,游戏六根六尘,如苍蝇被唾液粘住,沉溺腥味,至死不悟。因妄想而出离生死的,或遇善知识开示,或读佛祖圣贤经书,才悟到苍蝇被唾液粘住的过错,幡然悔悟,于是向往大鹏展翅高飞。如此说来,妄想之心岂不是助人向上的风吗?所以未证悟者,这片妄想断不可不坚定不牢固。
有一类愚痴凡夫,错解佛祖圣贤的旨意,听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及“本来无一物”“天理上容不得人欲”等话,便牢牢记在心中,逢人高谈阔论,以为已经悟道。这样的人实在可悲。试看你现在日常之中,七情六欲、三毒无明,如蛇如蝎,谁敢触碰?不幸碰到的人,没有不被咬伤的。你自家的毒气丝毫未消,还说什么大话?要消此毒气,须服清凉之药。清凉药不是龙肝凤髓,不是善见空青,正是刚才说的这片妄想不可不坚定牢固。果真能坚定此志,七情六欲、三毒无明便会逐渐化为般若光明。
观想虽多,扼要而言有三种:一是空想,二是假想,三是中想。空想若成,则内之身心、外之世界,如漆桶脱底,当下通透,老子所说的大患永远免除。假想若成,如皎月浮空,长天一碧,蹄涔之水与江海同映光辉。中想若成,如陶空铸有,如臂屈伸,随心宛转,不违全体。空想能治见思之毒,假想能治尘沙无明之毒,中想能治根本无明之毒。唉,这三毒是天下之大毒,除佛之外,谁不遭其毒害?皮毒毒害般若,肉毒毒害解脱,骨毒毒害法身。因此天竺医王制大神方:以空想之药治皮毒,以假想之药治肉毒,以中想之药治骨毒。然而想药虽有三,不出一念。若通达一念皆空,即成般若德;念虽空寂,不废万有,即成解脱德;有无相即,空色相离,不即不离,一念相应,即成法身德。
要到达无挂碍、无恐怖的境界,必须三惑除尽。若纤毫不尽,纵是菩萨仍沉溺觉碍,何况凡夫?所以说:“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又说:“因明有见,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所谓“因明有见”,不单指三光之明,因空、因假、因中,皆是因明。若不因明,孤光自发,凡圣情消,又说什么三观一心、一心三观?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也不必赘述。然而未到彻悟境地,这智慧光明寸步不可离。若背明而行,难免堕入断常之坑。
因此应当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奇无比的咒语,是光明智慧的咒语,是至高无上的咒语,是无可比拟的咒语,能消除世间一切苦难,真实不虚。所以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其咒文如是。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愿速速证得菩提。
伟大的心灵之光,智慧难以测度,知识不可揣摩,阴阳不能局限,有无无法形容,破除迷障消除愚暗,凡圣无可比拟,称之为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岂不恰当?而般若分为显说与密谈,从观自在菩萨直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显说般若;从"故知般若波罗蜜多"到"菩提萨婆诃",称为密谈般若。所谓咒语,如同蜾蠃祈祝螟蛉,念念不忘,声声相似,绵延不绝,于是众虫受其熏染,不知不觉便化为蜾蠃。诸佛如来以慈悲心显密双运熏化一切众生,故一切众生不知不觉间被感化。呜呼!佛恩如此广大,有谁知恩报德?而今正法衰微,祖师之道凋零,可怜我这钝根之人,道德浅薄无力感化他人,只能像当年向秦庭哭诉的申包胥那样整年呼号,赋《无衣》以救楚,可如今又有谁来相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