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直說
真心正信
華嚴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唯識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故。是知萬善發生信為前導。故佛經首立如是我聞。生信之所謂也。或曰。祖門之信與教門信有何異耶。曰多種不同。教門令人天信於因果。有愛福樂者。信十善為妙因。人天為樂果。有樂空寂者。信生滅因緣為正因。苦集滅道為聖果。有樂佛果者。信三劫六度為大因。菩提涅槃為正果。祖門正信非同前也。不信一切有為因果。只要信自己本來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體箇箇圓成。不假他求從來自備。三祖云。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志公云。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故知眾生本來是佛。既生正信須要解滋。永明云。信而不解增長無明。解而不信增長邪見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或曰。初發信心未能入道有利益不。曰起信論云。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是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念頃正思惟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又般若經云。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是知欲行千里初步要正。初步若錯千里俱錯。入無為國初信要正。初信既失萬善俱退。故祖師云。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是此理也。
《华严经》说:信是道的源泉、功德之母,能滋养一切善根。《唯识论》也说:信如同清水珠,能澄清浊水。由此可知,万善生发以信为先导,所以佛经开篇必立"如是我闻",正是为了启发信心。
有人问:祖师禅门的信与教下诸宗的信有何不同?答:差别甚多。教门引导人天相信因果——好乐福报者,信十善业是妙因,人天福报是乐果;向往空寂者,信生灭因缘为正因,苦集灭道为圣果;希求佛果者,信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为胜因,菩提涅槃为正果。而祖师禅门的正信截然不同:不执着一切有为因果,只教人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佛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外求本自具足。三祖僧璨说:圆满如同虚空,不增不减,只因取舍分别才不得见。宝志公说:有相身中本有无相真身,无明路上原有无生之路。永嘉玄觉说:无明的实相就是佛性,幻化的色身即是法身。故知众生本来是佛。
既生正信,还须以智慧滋养。永明延寿说:只信不解会增长无明,只解不信会助长邪见。唯有信解相资,方能速入正道。
有人问:初发信心尚未入道,也有利益吗?答:《大乘起信论》说:若人闻此法门不生怯弱,此人必定绍隆佛种,诸佛已予授记。假使有人能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修行十善,不如有人一念间如理思维此法门,前者功德远不能及。《般若经》也说: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此人已获无量福德。由此可知,欲行千里,第一步要走正;若初步踏错,千里皆偏。要入无为佛国,初信必须端正;初信若失,万善俱退。所以祖师说:毫厘之差,天地悬隔,正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