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上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那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灵鹫山顶的第四层法界藏殿,与两万零五百位大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都是阿罗汉,烦恼已断尽,不再有迷惑,内心自在无碍。他们善能解脱心的束缚、善能解脱智慧的障碍,心性调柔如龙。该做的事都已圆满成就,卸下了所有重担,获得了究竟利益,断尽生死束缚,证得无漏正智。他们的心彻底解脱一切枷锁,自在无碍,到达究竟的彼岸。
还有阿若拘邻等八位大弟子,作为上首。
还有七十二亿那由他位大菩萨,他们的名字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大菩萨、善财功德大菩萨、佛胜德大菩萨、药王大菩萨、药上大菩萨等。这些菩萨都已安住不退转地,转动大法轮,善于请教大方广宝积法门,修行达到十地境界,最终证得法云地。他们的智慧高大如须弥山,善于修习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心中不生执着,全都获得甚深佛法、智慧光明,成就佛的威仪行持。这些大菩萨众,都是诸佛神力加持,从其他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前来集会,全都成就种种神通事业,安住于法性真实境界。
那时,世尊心中想道:我现在转动至高无上的法轮,要让诸位大菩萨快速生起大智慧的力量,还要让像恒河沙一样多的世界中具备大威德、大神通的菩萨都来聚集。当时佛陀又想到:我要宣讲广大无边的法门,应当显现祥瑞之相,放出大光明。为什么呢?是为了让所有前来听法的大菩萨们都来请教我所说的佛法。
那时,世尊心中起念,放出大光明云,普照十方无数不可思议如微尘般众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顿时,十方每一方世界都有不可计数的佛国中百千万亿那由他微尘般众多的菩萨摩诃萨一同前来聚集。每位菩萨各自凭借菩萨神通之力,以一切不可思议的最殊胜供养来供养诸佛。那些菩萨们各自依本愿之力,在如来面前升起莲花座,至诚观佛,恭敬瞻仰而安住。
这时,法界藏殿上出现了一座大莲花藏高座,从地面升起。这座莲花座宽广无边,达到亿那由他阿僧祇由旬的规模。莲花的形状上下匀称,整体由一切光明摩尼宝构成,四周环绕着电光摩尼宝制成的栏杆。不可思议的光明摩尼宝作为花茎,不可思议的摩尼宝作为附属装饰。超越一切比喻的光明摩尼宝形成垂下的璎珞,自在王摩尼宝编织成罗网,各种摩尼宝交错排列,悬挂着无数宝盖和幢幡。
那座大宝莲花藏高座四周同时放出十阿僧祇百千万亿那由他的光明。这些光明当时普遍照耀十方无量世界,即刻在十方每一方都有十亿不可说佛国土,百千万亿那由他微尘数般的天众、龙众、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四大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等全都前来集会。
那些天人们各自乘坐着珍宝装饰的楼阁,每座楼阁里都有数不清的天女演奏着千百亿种美妙音乐。他们就这样来到佛陀面前。还有各路天神、龙神等,各自乘着鲜花装饰的楼阁前来拜见佛陀。又有一些天神、龙神等,乘着由优罗伽娑罗檀香木建造的楼阁前来。还有一些天神、龙神等,乘着珍珠宝石装饰的楼阁前来。另有一些天神、龙神等,乘着五彩缤纷的楼阁前来。还有天神、龙神等,乘着金刚光明摩尼宝珠装饰的楼阁前来。又有天神、龙神等,乘着阎浮那提黄金打造的楼阁前来。还有天神、龙神等,乘着汇集一切光明的摩尼宝珠楼阁前来。又有天神、龙神等,乘着自在王摩尼宝珠装饰的楼阁前来。还有一些天神、龙神等,乘着如意宝珠装饰的楼阁前来。又有天神、龙神等,乘着帝释天王颈间璎珞摩尼宝珠装饰的楼阁前来。最后还有天神、龙神等,乘着能持净大海、放射千道光明的大摩尼宝珠楼阁前来。
这些众生,各自都有无数不可思议的天女,演奏百千万亿种美妙音乐,一同来到佛的面前。到达后,共同演奏超越世间一切想象、无法形容、不可测量、难以计数的各种音乐来供养如来。那些天人凭借本愿之力,所需供具自然显现,随后恭敬就座,一心观佛,虔诚瞻仰。
这时,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立即变成阎浮檀金,各种摩尼宝树装饰着世界,各种天花树、各种衣服树、各种忧罗伽娑罗栴檀树、各种香树装点着世界,电光摩尼宝形成罗网,覆盖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竖起大宝幢,悬挂各种幡盖。那些树中每一棵都有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天女,她们都现出半身,双手捧着百千万亿各种宝璎珞,恭敬供养。
那时,那大宝莲花藏大师子座中发出美妙的声音,说出这样的偈语:
我依靠佛陀的力量出生,当初的誓愿如今已经实现, 祈请人中之王前来就座,恭敬顶礼无上世尊。 我此身皆是珍宝所成,如花清净众人喜爱, 此宝身由佛力成就,祈愿世尊满我所愿, 端坐狮子华藏宝座,庄严世界也庄严我, 演说妙法令大众听闻,使我得证狮子法座。 我身放射千道光明,照亮无量无数世界, 祈愿世尊坐于我上,令我生起欢喜之心。 在此说法圣洁之地,曾有八亿佛陀安坐, 祈愿世尊速来就座,慈悲摄受利益于我。
这时,世尊从原本的座位上起身,升上大宝莲花藏大师子座,盘腿而坐。他观察所有大菩萨众,想要为菩萨们宣说殊胜微妙的教法,随即显现瑞相。当时,所有大菩萨众都这样想:文殊师利法王子应当会为我们向如来、应供、正等觉请教不生不灭的法门,因为我们这些人从久远以来就已经听闻过这殊胜微妙的法门。
那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观察到如来的神态,明白诸位大菩萨们心中所想,便向佛陀说道:世尊,什么样的法门叫做不生不灭?
随即唱诵偈颂道:
佛说无生无灭,这解释的是怎样的相状?
什么法不生不灭?请用比喻说明。
菩萨具足智慧,承蒙诸佛神力加持,
从无量世界而来,愿您宣说殊胜妙法。
这时,佛陀对文殊师利法王子说:很好很好。文殊师利!你能向佛询问这样深奥的道理。文殊师利!你为了安定无量众生、能给无量众生种种快乐,又能怜悯无量众生、广泛利益无量众生、给予无量众生人间天上的快乐、为诸位菩萨摩诃萨等达到究竟佛地。文殊师利!你对于这个道理不要惊慌、不要害怕。文殊师利!我为你解说这不生不灭的法,应当依靠智慧来理解。文殊师利!这不生不灭的法,就是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文殊师利,比如有一片由大毗琉璃构成的大地,形状如同三十三天居住的地方。在那片大地上,可以清晰地看见三十三天的帝释天和他的善法堂的影子,也能看见天王帝释天在天界享受的五欲境界和娱乐活动,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时,诸天向所有男子、女子、童男、童女宣告说:你们快来看这天王帝释天的善法堂,以及他所有的五欲境界和娱乐器具。又说:善男子、善女人,你们应当布施、持戒、种植各种善根,将来都能得到这善法堂和天界的五欲境界、娱乐器具,成为天王,获得果报和神通力,像帝释天一样,他所有的五欲境界,你们最终都能成就,必定能够享受。
文殊师利,那时,那些善男子、善女人、童男、童女等,在大毗琉璃地中看见三十三天帝释的善法堂及五欲境界、娱乐器具的影子清晰显现,就各自散花,合掌供养,这样说道:像帝释的身体和善法堂以及天界的五欲境界那样,我们也应当得到。
文殊师利!那些众生都不知道三十三天的善法堂、帝释天以及五欲境界等事,这一切都是依靠大毗琉璃地而显现。为什么呢?因为大毗琉璃地清净,所有影像都能在其中显现。文殊师利!那些众生为了追求成为天王帝释,所修行的布施、持戒、种植善根等功德,全都回向给三十三天。文殊师利!其实大毗琉璃地中并没有三十三天的善法堂、帝释天以及五欲境界等事,只是因为大毗琉璃宝地清净,像镜子一样映现出来。那三十三天的善法堂、帝释天和五欲境界,因为是虚幻的,所以不生不灭,只是由于大毗琉璃宝地清净的镜像而显现。
文殊师利,确实如此。一切众生依靠清净心如实修行,就能见到如来身。文殊师利,一切众生是凭借如来的加持力而见到如来身。然而如来身并非真实存在,既不生也不灭,既非有物也非无物,既不可见也非不可见,既不可观也非不可观,既非有心也非无心,既不可思议也非不可思议,既非有也非无。
文殊师利,一切众生依靠如来清净法身的镜像之力,得以见到如来清净法身。他们奉献宝衣、散花、烧香,合掌供养并这样说:我也应当证得如来、应供、正等觉的清净法身。文殊师利,这些众生为了求得如来清净法身,行布施、持戒、种植种种善根,以此善根追求如来智慧,回向无上正等正觉。
文殊师利,就像那大毗琉璃地的镜中影像,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之身不动摇、不产生,心不戏论、不分别、不分别无分别,不思虑、无思虑,不可思议、无念头,寂灭、寂静,不产生、不消亡,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嗅、不可尝、不可触,没有各种相状,不可觉察、不可认知。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的清净法身也是如此,不动摇、不产生,心不戏论、不分别、不分别无分别,不思虑、无思虑,不可思议、无念头,寂灭、寂静,不产生、不消亡,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嗅、不可尝、不可触,没有各种相状,不可觉察、不可认知。
文殊师利!如来的法身既不生起,也不消亡,既不离去,也不到来,以这样的状态为本体,如同镜子中的影像。世间所见到的如来,是随着众生各自不同的信仰力量,如来显现出种种不同的身形:随着那些众生感受的因缘有长有短,如来显现的寿命也有长有短;随着那些众生对大菩提能够产生信仰的力量,如来便显现身形;随着那些众生听闻佛法后能够信受,如来便显现身形;随着那些众生凭借信心能够了知三乘教法,如来便显现身形;随着那些众生获得解脱的力量,如来便显现身形。
文殊师利,就像虚空中有一面神奇的法鼓,凭借三十三天的功德力产生,远离善法堂,悬在虚空,超出所有天人的眼识范围,看不见也观察不到。文殊师利,那面神奇的法鼓何时会发出声音呢?文殊师利,当那些天人沉迷于五欲享受,不愿舍弃,放纵享乐,不进善法堂听法思考时;当帝释天也沉迷五欲,不愿舍弃,放纵享乐,不进善法堂,不登高座为天人说法时——那时,那面看不见、观察不到、超越视觉的神奇法鼓就会在虚空中发出妙法音声。这声音传遍三十三天,宣告说:天人应当明白,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无常的,不要放纵享乐,天福很快会消退。天人应当明白,一切行为皆苦,一切行为皆空,一切行为无我。所以天人不要放纵享乐。若失去天福,将堕入其他苦难之地。天人应当共同讨论佛法、乐佛法、喜佛法、体会佛法、随顺佛法、忆念佛法。天人若想不失去天福和五欲享受,就应正确修行。
文殊师利!那法鼓的声音,看不见、没有颜色,没有区别、无差别,超出眼睛所见范围,不生、不灭,超越声音和语言,超越心意和意识。文殊师利!那时,三十三天的天神们听到美妙的鼓声,就进入善法堂,讨论佛法、喜爱佛法、欢喜佛法、体味佛法、随顺佛法、忆念佛法,依照教导修行。从那些天界退下来后,转生到其他殊胜的地方。释提桓因也进入善法堂,登上法座,为众天神说法。
文殊师利,当阿修罗与众天交战时,三十三天力量不足而败退。这时,空中法鼓发出这样的声音,阿修罗听到后非常惊恐,逃回大海。
文殊师利!那大法鼓,没有形状、没有造作者,看不见、不可观察,原本不实在、不可想象,没有心念、没有形相,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实体、不落两边,超越眼睛所见的一切境界。文殊师利!三十三天的众生依照各自业力,那奇妙的大鼓从虚空中发出声音,使那些天众远离一切障碍和忧恼,清净无染、安宁寂静。
文殊师利,就像那虚空中的大法鼓,身体不可见、不可观,原本没有实体、不可思议,没有心念、没有形象,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物体、没有分别,超越眼识所见的境界,依据众生本来的业力,法鼓发出声音,使三十三天的天人远离一切障碍与忧恼,清净无染、安宁寂静。文殊师利,当三十三天的天人心生放逸时,那微妙的法鼓便发出宏大音声,令三十三天的天人远离一切障碍与忧恼,清净无染、安宁寂静。
文殊师利!如来的清净法身,一切世间众生无法看见,原本没有实体、不可思议,没有心念、没有形相,没有颜色、没有形体、没有分别,超越眼识所见的境界。文殊师利!众生依照各自业力,随其心念能听闻佛法音声,这法音能使众生远离一切障碍忧恼,获得清净安宁。文殊师利!那清净法身本无言语、没有实体,但众生凭借善根业力能听闻微妙法音,便认为如来在说法、认为世间有佛。文殊师利!一切众生听闻如来音声,能获得所有安乐资粮,已生信心者能得正见,通过闻声悟解正见就是如来法身。初发心菩萨及一切凡夫众生听闻如来说法、观察如来,能增长所有善根。文殊师利!如来清净法身不生不灭,应当这样认知。
文殊师利,就像初夏时节,由于众生的业力作用,大地上所有的种子、谷物、草木、丛林、药木生长繁茂,为众生提供生活所需。天空中兴起这样的风,这样的风能生成大云;生成的大云能降下大雨;降下的大雨能滋润大地;滋润的大地能让一切种子茁壮成长。那时,所有阎浮提人都非常欢喜,雀跃不已,赞叹说:这是大云,这是大雨。文殊师利,当天空中没有降雨时,阎浮提人就会说:无云无雨。文殊师利,每当天空遍布大云、普降大雨时,众生都会感叹:稀有的大云,稀有的大雨,普降大雨充满大地。文殊师利,其实虚空中既无云也无雨。文殊师利,由于风的缘故,虚空中能生大云、能降大雨。文殊师利,由于风的缘故,虚空中无云无雨。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众生的业力作用。
文殊师利!就像水在虚空中聚集,因风的缘故停住,依风而形成雨,而世间人称之为云雨。为什么呢?因为依众生本有的业力,在虚空中降下大雨,充满大地。文殊师利!那虚空中其实没有云,也没有雨。文殊师利!那大云雨本身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超越了心、意、意识的范畴,也没有来去的相状。
文殊师利,正是如此,诸大菩萨凭借过去积累的善根,修行种种善行,听闻佛陀说法,获得无碍智慧之道;一切众生、声闻、辟支佛等种下善根,追求涅槃之道。世间众生便认为:如来、应供、正等觉出现于世,如来说法皆是真实语、如实语、不异语。天人众称赞如来,文殊师利,由于众生善根力的缘故,法身显现音声,天人众便这样说:如来说法。文殊师利,实际上并无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法身,无形无相,超越形相,无有处所,超越处所,非真实存在,不生不灭。文殊师利,然而如来具备无碍辩才,为天人说法的能力无穷无尽,随众生所能理解的,使其皆得开悟。
文殊师利!初发心菩萨以及一切凡夫众生,由于众生自身业力的缘故,那些应当见到如来入涅槃的人,如来就示现入涅槃,他们却无法真正见到。而那些众生便生起这样的念头,以为:如来终究是入涅槃了。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不生不死,不起不灭。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从无始以来,就已证得常住的大般涅槃。
文殊师利,就像那大云并非真实存在,既不生也不灭,只是因虚妄而显现,众生却以假名念想为云、为雨。文殊师利,如来也并非真实存在,既不生也不灭,本来就不曾生起,但众生随各自心念,听闻如来、应供、正等觉正在说法。
文殊师利,就像大自在梵天王能在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中自由来去,往下看见所有天界的宫殿,甚至能看到四天王天等。那时,这位大自在梵天王在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中作为主宰,观察着所有天界的宫殿。文殊师利,当时宫殿里的所有天人各自放下五欲享受和一切娱乐,舍弃种种贪念,生起极大的恭敬心,合掌供养大梵天王,恭敬地站在那里仰望。文殊师利,而那位大自在梵天王只是在所有宫殿中短暂显现。那时,天人们为了能转生到梵天界,将所修的善根功德都回向给梵天。文殊师利,那位大自在梵天王作为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主宰,始终安住梵天界,主持梵天宫殿,凭借自在愿力和众生善根的力量,每天化现观察。从上到下直到四天王天,所有天人都放下五欲享受和一切娱乐,舍弃种种贪念,生起极大的恭敬心,合掌供养大梵天王,恭敬地站在那里仰望。而那位大自在梵天王只是在所有宫殿中短暂显现,本身并未离开原处。那时,天人们为了能转生到梵天界,将所修的善根功德都回向给梵天。
文殊师利!那里其实没有真实的梵天。文殊师利!那梵天是空的,那梵天是无、不真实,没有名字、没有声音,没有住处、没有实体,不可思议、无形相,超越心念和意识,不生、不灭。文殊师利!那位大梵天由于他本来的愿力和善根的支持力,以及那些天众善根的支持力,在那些宫殿中暂时显现身形。文殊师利!而那些天众不知道梵天的身体是空、无、不真实,没有名字、没有声音,没有住处、没有实体,不可思议、无形相,超越心念和意识,不生、不灭。
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觉也是如此,空无虚妄,无名字、无音声,无住处、无实体,不可思议、无形相,超越心念意识,不生不灭。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觉依据菩萨本愿行力护持初发心菩萨,也安住于一切声闻、缘觉乘中。由于一切凡夫善根力的缘故,如来显现百千万相好庄严之身,如同镜中影像,本体始终不动。文殊师利,初发心菩萨、一切声闻、缘觉及凡夫众生,无法了知如来、应供、正等觉的空性、虚妄、不可观察,无名字、无音声,无住处、无实体,不可思议、无形相,超越心念意识,不生不灭。文殊师利,如来具足百千万亿种相好庄严之身,如来一切威仪行为,随顺众生种种信心,发出微妙音声为众生说法,能使众生远离一切障碍烦恼,无染寂静,而如来始终平等舍心,无分别、无差别。文殊师利,因此说不生不灭者,即是如来。
这时,世尊以偈颂说道:
如来真实不生起,万法同样本如此, 世间并无真实法,愚痴之人妄执相。 无漏善法深妙处,无有如来无真如, 依凭善法威神力,显现世间如镜像。
文殊师利,比如太阳刚升起时,先照耀最高的山王,接着照耀斫迦婆罗山、大斫迦婆罗山,然后照耀其他大山,再照耀其他黑山,接着照耀高原和丘陵,最后照耀深谷和低洼的地方。文殊师利,那阳光没有分别心,也不作分别,不思量计较。为什么呢?文殊师利,因为阳光没有心意识,不生不灭,无相离相,无念离念,没有戏论障碍,远离障碍,不停留在此岸或彼岸,不高不低,不束缚不解脱,不知也不非不知,无烦恼也非无烦恼,非真实也非不真实,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陆地不在水中,不在两岸也不在中流,无觉知离觉知,无色也非无色。文殊师利,大地有高低平缓之分,阳光随着地势有高低平缓的照耀。
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也是如此,不分别、无分别、不思虑。文殊师利!为什么呢?如来、应、正遍知超越心意和意识,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念离念,无戏论离戏论,无热恼离热恼,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高不下,不缚不脱,不知非不知,无烦恼非无烦恼,非实语者非不实语者,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陆地不在水中,不在两岸不在中流,非全知者非无知者,非觉者非无觉者,非行者非无行者,非修习者非无修习者,非念者非无念者,非有心者非无心者,离心者非离心者,无意者非无意者,非害者非无害者,非名者非无名者,非色者非无色者,非说者非无说者,非假名者非无假名者,非可见者非不可见者,体性如此非不如此,非说道者非无说道者,非证果者非无证果者,非分别者非无分别者,非离分别者非无离分别者。文殊师利!基于无边法界众生的上中下根性,如来放出大智日光轮普照众生也是如此。先照一切菩萨清净直心的大乘山王,再照住辟支佛乘者,再照住声闻乘者,再照随所能信善行的众生,再照乃至住邪见的众生,都被如来一切智日光轮照耀,为了究竟利益一切众生、生起未来一切善根、令一切善根增长。
文殊师利,如来对所有事情都保持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偏心。文殊师利,诸佛如来的智慧光明不会有这样的念头:我要为这些众生讲说妙法,而不为那些众生说法。文殊师利,诸佛如来不会有这样的分别心:这些众生信仰上等法,这些众生信仰中等法,这些众生信仰下等法;这些众生信仰正法,这些众生信仰邪法。文殊师利,诸佛如来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些众生信仰上等法,就为他们讲说大乘;这些众生信仰中等法,就为他们讲说缘觉乘;这些众生信仰下等法,就为他们讲说声闻乘;这些众生信仰正行,就为他们讲说清净心法;甚至这些众生信仰邪行,也根据他们能接受的程度为他们说法。文殊师利,诸佛如来的智慧光明不会有这样的分别心。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的智慧光明远离一切分别、差别和戏论。文殊师利,根据众生不同的善根,诸佛如来的智慧光明才会显现出种种差别。
文殊师利,就像大海中有一颗如意宝珠悬挂在高高的旗杆上,无论什么众生心里想着什么、需要什么,那摩尼宝珠就会发出相应的声音。然而那摩尼宝珠本身并不分别、没有分别、不思虑,无心,离于心念,超越心意和意识。
文殊师利!如来也是如此,不分别、无分别、不思虑,无心、远离心,远离心意和意识,不可测量、超越一切测量,不得、远离得,贪不能动摇、嗔不能动摇、痴不能动摇,不真实、不虚妄,非常住、非无常,非照耀、非不照耀,非明亮、非不明亮,非觉者、非不觉者,不生、不灭,不可思议、无法思议,无实体、超越实体,不可取、不可舍,不可戏论、不可言说、超越一切言说,不喜、远离喜,无生,不可计数、超越一切数量,不去、无去、去即寂灭,断绝一切轮回、远离一切言说,不可见、不可观、不可取,非虚空、非不虚空,非可见、非可说,非和合、非离和合,非造作、非创造、非显示,非染污、非可清净,非名、非色,非相、非无相,非业、非业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有烦恼、非无烦恼,非争论、非不争论,非声音、远离一切声音、无言说,无相、远离一切相,非内、非外、亦非中间。文殊师利!然而如来的宝珠清净直心,悬挂在大慈悲的高幢之上,随顺种种众生的信心、种种众生的行为,听闻如此这般的说法声音。文殊师利!如来对一切事物平等舍心,无分别、无异心。
文殊师利!譬如声响,由他处发出,众生得以听闻。而那声响并非过去、并非未来、并非现在,并非内、并非外、并非两者中间可得,并非生、并非灭,并非断、并非常,并非知、并非不知,并非觉、并非不觉,并非明、并非不明,并非缚、并非脱,并非毁、并非不毁,并非念、并非不念,并非处、并非非处,并非住、并非不住,并非地界、并非水界、并非火界、并非风界,并非有为、并非无为,并非戏论、并非不戏论,并非声、并非无声,并非见、并非不见,并非字、并非言、并非离言语,并非称量、离称量,并非相、离相,并非寂静、并非离寂静,并非长、并非短,并非心、并非非心,并非观、并非不观,并非可见相、并非不可见相,并非空、并非不空、自体空,并非可念、并非不可念、离可念,并非可觉、并非不可觉,离心意、意识,一切处平等,无分别、离异分别,超越三世。文殊师利!而那声响随种种众生,种种言音闻种种响。
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所说的法音也是如此,既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也不在内外或两者之间可得;既非生起、非灭去,非断灭、非恒常,非可知、非不可知,非觉知、非不觉知,非明了、非不明了,非束缚、非解脱,非毁损、非不毁损,非忆念、非不忆念,非处所、非无处所,非安住、非不安住;既不属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非有为、非无为,非戏论、非非戏论,非声音、非无声,非可见、非不可见;既非文字、非言语、亦不离言语,非可衡量、离于衡量,非形相、离于形相,非寂静、非离寂静;既非长、非短,非心念、非无心念,非可观察、非不可观察,非可见之相、非不可见之相;既不属空、非不空,其体性本空,非可忆念、非不可忆念,超越可念之境,非可觉知、非不可觉知,超越心意意识;一切处平等无别,远离分别与差异分别,超越三世。文殊师利!随顺各类众生不同的信解,听闻如来、应、正遍知如此说法音声。
文殊师利,就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一切谷物、麦子、果实、瓜菜、草木、树林,使其得以建立和成就。文殊师利,那大地却不作分别,没有差别之念,对一切地方都平等对待,没有分别心,没有差异之想,没有执着,远离心意和意识。
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觉也是如此,依靠如来、应供、正等觉,护持一切众生,增长一切善根,培育成就一切声闻、辟支佛、菩萨以及外道种种不同见解、尼乾子等从邪见出发,乃至邪定聚众生所具备的一切善根。这些善根都是如来、应供、正等觉所护持的,都依赖如来、应供、正等觉才能增长、培育成就。
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遍知远离一切分别心,没有分别、没有不同的分别念头,远离一切心意和意识,无法观察、超越一切观察,无法看见、超越一切见地,无法思考、超越一切思虑,无法忆念、超越一切忆念,心完全平等、没有平等的舍弃,在一切境界中没有分别、远离不同的分别。
文殊师利,就像虚空一样,它在所有地方都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差异,既不生也不灭,不属于过去、未来或现在,看不见也说不清,没有颜色,无法展示、无法描述,摸不着也护不住,无法测量、超越思量,无法比喻、脱离一切比喻,无处安住、无法获取,超越眼识的道路、超越心意和意识,没有形相、没有文字,没有声音、没有念头,不取不舍,不可转变、不可替换,超越言语之道,却又遍及一切处、融入一切处。文殊师利,就像众生因为依赖地面而有高、下、中的分别,就说虚空也有高、下、中,但实际上虚空并没有高、下、中的分别。
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遍知也是如此,在一切地方都平等,没有分别和不同的分别,不生不灭,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现在,看不见、不可戏弄,没有颜色,无法显示、无法表达,无法触碰、无法守护,无法测量、超越思量,无法比喻、超越一切比喻,没有住处、无法获取,超越眼识的道路、超越心意和意识,没有形相、没有文字,没有声音、没有念头,不取不舍,无法转变、无法替换,超越言语之道,在一切地方安住、在一切地方融入。文殊师利,因为众生的心有高、中、低的差别,所以见到如来有高、中、低的形相,但实际上如来并没有高、中、低的分别。文殊师利,如来没有这样的念头:这个众生信心低下,我就示现低下的形相;这个众生有中等信心,我就示现中等的形相;这个众生有上等信心,我就示现上等的形相。
文殊师利,如来传法也是如此。文殊师利,如来没有这样的想法:这些众生信心浅薄,我就为他们讲声闻法;这些众生信心中等,我就为他们讲辟支佛法;这些众生信心深厚,我就为他们讲大乘法。文殊师利,如来没有这样的想法:这些众生相信布施,我就为他们讲布施波罗蜜;这些众生相信持戒,我就为他们讲持戒波罗蜜;这些众生相信忍辱,我就为他们讲忍辱波罗蜜;这些众生相信精进,我就为他们讲精进波罗蜜;这些众生相信禅定,我就为他们讲禅定波罗蜜;这些众生相信智慧,我就为他们讲般若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