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如是我聞: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鷲頭山中第四重上法界藏殿,與大比丘眾二萬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心善調伏,人中大龍,應作者作、所作已辦,離諸重檐,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善得正智,心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
那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灵鹫山顶的第四层法界藏殿,与两万零五百位大比丘在一起。这些比丘都是阿罗汉,烦恼已断尽,不再有迷惑,内心自在无碍。他们善能解脱心的束缚、善能解脱智慧的障碍,心性调柔如龙。该做的事都已圆满成就,卸下了所有重担,获得了究竟利益,断尽生死束缚,证得无漏正智。他们的心彻底解脱一切枷锁,自在无碍,到达究竟的彼岸。
復有阿若拘隣等八大聲聞而為上首。
还有阿若拘邻等八位大弟子,作为上首。
復有菩薩摩訶薩七十二億那由他,其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善財功德菩薩摩訶薩、佛勝德菩薩摩訶薩、藥王菩薩摩訶薩、藥上菩薩摩訶薩等。皆住不退轉地,轉大法輪,善能諮問大方廣寶積法門,位階十地,究竟法雲,智慧高大如須彌山,善修習空、無相、無願,心不生相,一切皆得大甚深法、智慧光明、皆悉成就佛威儀行。此諸菩薩摩訶薩眾,皆是諸佛神力所加,從於他方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界而來集會,皆得成就諸神通業、皆悉安住法性實際。
还有七十二亿那由他位大菩萨,他们的名字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大菩萨、善财功德大菩萨、佛胜德大菩萨、药王大菩萨、药上大菩萨等。这些菩萨都已安住不退转地,转动大法轮,善于请教大方广宝积法门,修行达到十地境界,最终证得法云地。他们的智慧高大如须弥山,善于修习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心中不生执着,全都获得甚深佛法、智慧光明,成就佛的威仪行持。这些大菩萨众,都是诸佛神力加持,从其他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世界前来集会,全都成就种种神通事业,安住于法性真实境界。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我今轉于無上法輪,欲令諸菩薩摩訶薩速疾生於大智慧力,又復欲令恒河沙等諸世界中有大威德、大神通力菩薩來集。」時佛世尊復作是念:「我為說大方廣法門,欲現瑞相放大光明。何以故?欲令一切諸來菩薩摩訶薩等皆悉諮問我所說法。」
那时,世尊心中想道:我现在转动至高无上的法轮,要让诸位大菩萨快速生起大智慧的力量,还要让像恒河沙一样多的世界中具备大威德、大神通的菩萨都来聚集。当时佛陀又想到:我要宣讲广大无边的法门,应当显现祥瑞之相,放出大光明。为什么呢?是为了让所有前来听法的大菩萨们都来请教我所说的佛法。
爾時,世尊念已,放大光明雲,普照十方阿僧祇不可思議三千大千微塵數等世界。即時十方一一世界十十不可數佛國土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數等菩薩摩訶薩俱來雲集。一一菩薩各以菩薩神通力故,所有一切不可思議最勝供養供養諸佛。彼諸菩薩一一各以本願力故,在如來前昇蓮華座,至心觀佛,瞻仰而住。
那时,世尊心中起念,放出大光明云,普照十方无数不可思议如微尘般众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顿时,十方每一方世界都有不可计数的佛国中百千万亿那由他微尘般众多的菩萨摩诃萨一同前来聚集。每位菩萨各自凭借菩萨神通之力,以一切不可思议的最殊胜供养来供养诸佛。那些菩萨们各自依本愿之力,在如来面前升起莲花座,至诚观佛,恭敬瞻仰而安住。
即時法界藏殿上有大寶蓮華藏高座從地踊出,縱廣億那由他阿僧祇由旬。其華形相上下相稱,以一切光明摩尼寶為體,電光摩尼寶為周匝欄楯,不可思議光明摩尼寶為莖,不可思議摩尼寶以為眷屬,過諸譬喻光明摩尼寶以為垂纓,自在王摩尼寶以為羅網,種種摩尼寶以為間錯,懸諸無量寶蓋幢幡。
这时,法界藏殿上出现了一座大莲花藏高座,从地面升起。这座莲花座宽广无边,达到亿那由他阿僧祇由旬的规模。莲花的形状上下匀称,整体由一切光明摩尼宝构成,四周环绕着电光摩尼宝制成的栏杆。不可思议的光明摩尼宝作为花茎,不可思议的摩尼宝作为附属装饰。超越一切比喻的光明摩尼宝形成垂下的璎珞,自在王摩尼宝编织成罗网,各种摩尼宝交错排列,悬挂着无数宝盖和幢幡。
彼大寶蓮華藏高座周匝俱放十阿僧祇百千萬億那由他光明。是光爾時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即時十方,於一一方有十億不可說佛國土,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數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四大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皆來集會。
那座大宝莲花藏高座四周同时放出十阿僧祇百千万亿那由他的光明。这些光明当时普遍照耀十方无量世界,即刻在十方每一方都有十亿不可说佛国土,百千万亿那由他微尘数般的天众、龙众、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四大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等全都前来集会。
彼諸天等各各皆乘寶殿樓閣,一一皆有不可思議阿僧祇天女作百千萬億那由他種種伎樂娛樂,而來到於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華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憂羅伽娑羅栴檀香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真珠寶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種種綵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金剛光明摩尼寶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閻浮那提金寶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集一切光明摩尼寶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自在王摩尼寶珠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如意寶珠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帝釋王頸下瓔珞摩尼寶珠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持清淨大海普放千光明大摩尼寶珠殿樓閣來詣佛所。
那些天人们各自乘坐着珍宝装饰的楼阁,每座楼阁里都有数不清的天女演奏着千百亿种美妙音乐。他们就这样来到佛陀面前。还有各路天神、龙神等,各自乘着鲜花装饰的楼阁前来拜见佛陀。又有一些天神、龙神等,乘着由优罗伽娑罗檀香木建造的楼阁前来。还有一些天神、龙神等,乘着珍珠宝石装饰的楼阁前来。另有一些天神、龙神等,乘着五彩缤纷的楼阁前来。还有天神、龙神等,乘着金刚光明摩尼宝珠装饰的楼阁前来。又有天神、龙神等,乘着阎浮那提黄金打造的楼阁前来。还有天神、龙神等,乘着汇集一切光明的摩尼宝珠楼阁前来。又有天神、龙神等,乘着自在王摩尼宝珠装饰的楼阁前来。还有一些天神、龙神等,乘着如意宝珠装饰的楼阁前来。又有天神、龙神等,乘着帝释天王颈间璎珞摩尼宝珠装饰的楼阁前来。最后还有天神、龙神等,乘着能持净大海、放射千道光明的大摩尼宝珠楼阁前来。
如是等輩,各各皆有不可思議阿僧祇天女,作百千萬億那由他種種伎樂娛樂,而來到於佛所。到已,俱作過一切世間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不可數種種伎樂,供養如來。彼諸天等以本願力,隨座所須自然具足,却坐一面,至心觀佛,瞻仰而住。
这些众生,各自都有无数不可思议的天女,演奏百千万亿种美妙音乐,一同来到佛的面前。到达后,共同演奏超越世间一切想象、无法形容、不可测量、难以计数的各种音乐来供养如来。那些天人凭借本愿之力,所需供具自然显现,随后恭敬就座,一心观佛,虔诚瞻仰。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即成閻浮檀金,種種摩尼寶樹莊嚴世界,種種天華樹、種種衣服樹、種種憂羅伽娑羅栴檀樹、種種香樹莊嚴世界,電光摩尼寶以為羅網,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建大寶幢,懸諸幡蓋。彼諸樹中一一皆有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天女,皆現半身,兩手俱持百千萬億諸寶瓔珞供養而住。
这时,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立即变成阎浮檀金,各种摩尼宝树装饰着世界,各种天花树、各种衣服树、各种忧罗伽娑罗栴檀树、各种香树装点着世界,电光摩尼宝形成罗网,覆盖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竖起大宝幢,悬挂各种幡盖。那些树中每一棵都有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天女,她们都现出半身,双手捧着百千万亿各种宝璎珞,恭敬供养。
爾時,彼大寶蓮華藏大師子座中出妙音聲而說偈言:
那时,那大宝莲花藏大师子座中发出美妙的声音,说出这样的偈语:
「我依佛力生,本願今成就,
願人王來坐,奉戴兩足尊。
我此身唯寶,華淨眾所樂,
寶成由佛力,願尊滿我願,
坐師子華藏,嚴世界及我,
說法多眾聞,逮得師子座。
我身千光明,照無量世界,
願尊坐我上,生我歡喜心。
於此說法處,已坐八億佛,
願尊今速坐,攝受利益我。」
我依靠佛陀的力量出生,当初的誓愿如今已经实现,
祈请人中之王前来就座,恭敬顶礼无上世尊。
我此身皆是珍宝所成,如花清净众人喜爱,
此宝身由佛力成就,祈愿世尊满我所愿,
端坐狮子华藏宝座,庄严世界也庄严我,
演说妙法令大众听闻,使我得证狮子法座。
我身放射千道光明,照亮无量无数世界,
祈愿世尊坐于我上,令我生起欢喜之心。
在此说法圣洁之地,曾有八亿佛陀安坐,
祈愿世尊速来就座,慈悲摄受利益于我。
爾時,世尊從本座起,即昇大寶蓮華藏大師子座結加趺坐,觀察一切菩薩摩訶薩眾,欲為菩薩說勝妙法,即便現相。即時一切菩薩摩訶薩眾作是思惟:「文殊師利法王子應為我等諮問如來、應、正遍知不生不滅法門,以我等輩從久遠來已曾聞此勝妙法門。」
这时,世尊从原本的座位上起身,升上大宝莲花藏大师子座,盘腿而坐。他观察所有大菩萨众,想要为菩萨们宣说殊胜微妙的教法,随即显现瑞相。当时,所有大菩萨众都这样想:文殊师利法王子应当会为我们向如来、应供、正等觉请教不生不灭的法门,因为我们这些人从久远以来就已经听闻过这殊胜微妙的法门。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如來相、知諸菩薩摩訶薩眾心思惟已,即白佛言:「世尊!何等法門名不生不滅?」
那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观察到如来的神态,明白诸位大菩萨们心中所想,便向佛陀说道:世尊,什么样的法门叫做不生不灭?
即說偈言:
随即唱诵偈颂道:
「佛說無生滅,彼釋何等相?
何法不生滅?願說喻相應。
菩薩為智慧,承諸佛神力,
無量世界來,願說勝妙法。」
佛说无生无灭,这解释的是怎样的相状?
什么法不生不灭?请用比喻说明。
菩萨具足智慧,承蒙诸佛神力加持,
从无量世界而来,愿您宣说殊胜妙法。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能問佛此甚深義。文殊師利!汝為安隱無量眾生、能與無量眾生種種快樂,復能憐愍無量眾生、廣能利益無量眾生、與無量眾生人天之樂、為諸菩薩摩訶薩等究竟佛地。文殊師利!汝於此義莫驚、怖畏。文殊師利!我為汝說不生不滅法,當依智解。文殊師利!不生不滅法者,即是如來、應、正遍知。
这时,佛陀对文殊师利法王子说:很好很好。文殊师利!你能向佛询问这样深奥的道理。文殊师利!你为了安定无量众生、能给无量众生种种快乐,又能怜悯无量众生、广泛利益无量众生、给予无量众生人间天上的快乐、为诸位菩萨摩诃萨等达到究竟佛地。文殊师利!你对于这个道理不要惊慌、不要害怕。文殊师利!我为你解说这不生不灭的法,应当依靠智慧来理解。文殊师利!这不生不灭的法,就是如来、应供、正等正觉。
「文殊師利!譬如大地大毘琉璃所成,形相猶如三十三天所住之處。彼大地中見三十三天釋提桓因并善法堂影現分明,及見天王釋提桓因天中所有五欲境界、戲樂等事,一切皆見。爾時,諸天唱告一切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作如是言:『汝等可來觀此天王釋提桓因善法之堂及天王所有五欲境界、戲樂之具。』復作是言:『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汝當布施、持戒、種諸善根,皆當得此善法堂處及以天中五欲境界、戲樂之具,當作天王,并得果報及神通力,如釋提桓因,隨其所有五欲境界,畢竟成就、必得受用。』
文殊师利,比如有一片由大毗琉璃构成的大地,形状如同三十三天居住的地方。在那片大地上,可以清晰地看见三十三天的帝释天和他的善法堂的影子,也能看见天王帝释天在天界享受的五欲境界和娱乐活动,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时,诸天向所有男子、女子、童男、童女宣告说:你们快来看这天王帝释天的善法堂,以及他所有的五欲境界和娱乐器具。又说:善男子、善女人,你们应当布施、持戒、种植各种善根,将来都能得到这善法堂和天界的五欲境界、娱乐器具,成为天王,获得果报和神通力,像帝释天一样,他所有的五欲境界,你们最终都能成就,必定能够享受。
「文殊師利!爾時,彼諸善男子、善女人、童男、童女等,於彼大毘琉璃地中見三十三天釋提桓因善法之堂及五欲境界、戲樂之具影現分明,即各散華,合掌供養,作如是言:『如彼釋提桓因身并善法堂及彼天中五欲境界,我亦應得。』
文殊师利,那时,那些善男子、善女人、童男、童女等,在大毗琉璃地中看见三十三天帝释的善法堂及五欲境界、娱乐器具的影子清晰显现,就各自散花,合掌供养,这样说道:像帝释的身体和善法堂以及天界的五欲境界那样,我们也应当得到。
「文殊師利!而彼眾生皆悉不知三十三天善法之堂、釋提桓因及五欲境界如是等事,一切皆依大毘琉璃地中而現。何以故?大毘琉璃地清淨故,一切影像悉現其中。文殊師利!而彼眾生為求天王帝釋身故,所有修行布施、持戒、種諸善根,皆悉迴向三十三天。文殊師利!而大毘琉璃地中實無有彼三十三天善法堂、釋提桓因及以五欲境界等事,以大毘琉璃寶地清淨鏡像現故。彼三十三天善法之堂、釋提桓因五欲境界,以不實故,不生、不滅,以大毘琉璃寶地清淨鏡像現故。
文殊师利!那些众生都不知道三十三天的善法堂、帝释天以及五欲境界等事,这一切都是依靠大毗琉璃地而显现。为什么呢?因为大毗琉璃地清净,所有影像都能在其中显现。文殊师利!那些众生为了追求成为天王帝释,所修行的布施、持戒、种植善根等功德,全都回向给三十三天。文殊师利!其实大毗琉璃地中并没有三十三天的善法堂、帝释天以及五欲境界等事,只是因为大毗琉璃宝地清净,像镜子一样映现出来。那三十三天的善法堂、帝释天和五欲境界,因为是虚幻的,所以不生不灭,只是由于大毗琉璃宝地清净的镜像而显现。
「文殊師利!如是,如是。一切眾生依清淨心如實修行見如來身,文殊師利!一切眾生依如來加力故見如來身。而如來身不實,不生、不滅,非有物、非無物,非可見、非不可見,非可觀、非不可觀,非有心、非無心,非可思議、非不可思議,非有、非無。
文殊师利,确实如此。一切众生依靠清净心如实修行,就能见到如来身。文殊师利,一切众生是凭借如来的加持力而见到如来身。然而如来身并非真实存在,既不生也不灭,既非有物也非无物,既不可见也非不可见,既不可观也非不可观,既非有心也非无心,既不可思议也非不可思议,既非有也非无。
「文殊師利!一切眾生依於如來清淨法身鏡像力故得見如來清淨法身,奉施寶衣、散華、燒香,合掌供養而作是言:『我亦應得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文殊師利!而彼一切眾生為求如來清淨法身,布施、持戒、種諸善根,以此善根求如來智,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一切众生依靠如来清净法身的镜像之力,得以见到如来清净法身。他们奉献宝衣、散花、烧香,合掌供养并这样说:我也应当证得如来、应供、正等觉的清净法身。文殊师利,这些众生为了求得如来清净法身,行布施、持戒、种植种种善根,以此善根追求如来智慧,回向无上正等正觉。
「文殊師利!如彼大毘琉璃地鏡像中三十三天帝釋王身不動、不生,心不戲論、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思、無思,不思議、無念,寂滅、寂靜,不生、不滅,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味、不可觸,無諸相,不可覺、不可知。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亦復如是,不動、不生,心不戲論、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思、無思,不思議、無念,寂滅、寂靜,不生、不滅,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味、不可觸,無諸相,不可覺、不可知。
文殊师利,就像那大毗琉璃地的镜中影像,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之身不动摇、不产生,心不戏论、不分别、不分别无分别,不思虑、无思虑,不可思议、无念头,寂灭、寂静,不产生、不消亡,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嗅、不可尝、不可触,没有各种相状,不可觉察、不可认知。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的清净法身也是如此,不动摇、不产生,心不戏论、不分别、不分别无分别,不思虑、无思虑,不可思议、无念头,寂灭、寂静,不产生、不消亡,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嗅、不可尝、不可触,没有各种相状,不可觉察、不可认知。
「文殊師利!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以此為體,如鏡中像。世間所見,隨諸眾生種種信力,如來示現種種異身:隨彼眾生感有長短,如來現身命有修促;隨彼眾生於大菩提有能信力,如來現身;隨彼眾生聞法能信受,如來現身;隨彼眾生信心能知三乘之法,如來現身;隨彼眾生得解脫力,如來現身。
文殊师利!如来的法身既不生起,也不消亡,既不离去,也不到来,以这样的状态为本体,如同镜子中的影像。世间所见到的如来,是随着众生各自不同的信仰力量,如来显现出种种不同的身形:随着那些众生感受的因缘有长有短,如来显现的寿命也有长有短;随着那些众生对大菩提能够产生信仰的力量,如来便显现身形;随着那些众生听闻佛法后能够信受,如来便显现身形;随着那些众生凭借信心能够了知三乘教法,如来便显现身形;随着那些众生获得解脱的力量,如来便显现身形。
「文殊師利!譬如虛空有大妙法鼓,依三十三天功德力生,離善法堂,在虛空中,過一切諸天眼識境界,不可見、不可觀。文殊師利!彼大妙法鼓於何時出聲?文殊師利!以彼諸天耽著五欲境界,常不捨離,增長放逸,不入善法堂聞法思義。釋提桓因亦耽著五欲境界,常不捨離,增長放逸,不入善法堂,不昇高座為天說法。爾時,彼大妙法鼓——不可見、不可觀,過眼境界——住虛空中出妙法聲。彼妙法聲遍聞三十三天而作是言:『諸天當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皆悉無常,莫行放逸,天報速退。諸天當知,一切行苦、一切行空、一切行無我。是故,諸天莫行放逸。若退天報,生餘苦處。諸天當共議法、樂法、喜法、味法、順法、念法。諸天若欲不捨天報、五欲境界,應正修行。』
文殊师利,就像虚空中有一面神奇的法鼓,凭借三十三天的功德力产生,远离善法堂,悬在虚空,超出所有天人的眼识范围,看不见也观察不到。文殊师利,那面神奇的法鼓何时会发出声音呢?文殊师利,当那些天人沉迷于五欲享受,不愿舍弃,放纵享乐,不进善法堂听法思考时;当帝释天也沉迷五欲,不愿舍弃,放纵享乐,不进善法堂,不登高座为天人说法时——那时,那面看不见、观察不到、超越视觉的神奇法鼓就会在虚空中发出妙法音声。这声音传遍三十三天,宣告说:天人应当明白,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无常的,不要放纵享乐,天福很快会消退。天人应当明白,一切行为皆苦,一切行为皆空,一切行为无我。所以天人不要放纵享乐。若失去天福,将堕入其他苦难之地。天人应当共同讨论佛法、乐佛法、喜佛法、体会佛法、随顺佛法、忆念佛法。天人若想不失去天福和五欲享受,就应正确修行。
「文殊師利!彼法鼓聲,不可見、無色,不分別、無分別,過眼境界,不生、不滅,離音聲、語言,離心意、意識。文殊師利!爾時,三十三天聞妙鼓聲,即入善法堂,議法、樂法、喜法、味法、順法、念法,如說修行。於彼天退,生餘勝處。釋提桓因亦入善法堂,昇法高座,為諸天說法。
文殊师利!那法鼓的声音,看不见、没有颜色,没有区别、无差别,超出眼睛所见范围,不生、不灭,超越声音和语言,超越心意和意识。文殊师利!那时,三十三天的天神们听到美妙的鼓声,就进入善法堂,讨论佛法、喜爱佛法、欢喜佛法、体味佛法、随顺佛法、忆念佛法,依照教导修行。从那些天界退下来后,转生到其他殊胜的地方。释提桓因也进入善法堂,登上法座,为众天神说法。
「文殊師利!若阿修羅共彼諸天鬪戰之時,三十三天力弱退散。爾時,法鼓於虛空中出如是聲,阿修羅聞甚大驚怖,退入大海。
文殊师利,当阿修罗与众天交战时,三十三天力量不足而败退。这时,空中法鼓发出这样的声音,阿修罗听到后非常惊恐,逃回大海。
「文殊師利!彼大法鼓,無形相、無作者,不可見、不可觀,元無實、不可思議,無心、無相,無色、無聲,無體、無二,過眼境界。文殊師利!三十三天依本行業,彼大妙鼓空中出聲,令彼諸天遠離一切諸障、憂惱,無染、寂靜。
文殊师利!那大法鼓,没有形状、没有造作者,看不见、不可观察,原本不实在、不可想象,没有心念、没有形相,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实体、不落两边,超越眼睛所见的一切境界。文殊师利!三十三天的众生依照各自业力,那奇妙的大鼓从虚空中发出声音,使那些天众远离一切障碍和忧恼,清净无染、安宁寂静。
「文殊師利!如彼空中大法鼓,身不可見、不可觀,元無實、不可思議,無心、無相,無色、無聲,無物、無二,過眼境界,依本行業,法鼓出聲,令三十三天遠離一切諸障、憂惱,無染、寂靜。文殊師利!如三十三天心放逸時,彼妙法鼓出大音聲,令三十三天遠離一切諸障、憂惱,無染、寂靜。
文殊师利,就像那虚空中的大法鼓,身体不可见、不可观,原本没有实体、不可思议,没有心念、没有形象,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物体、没有分别,超越眼识所见的境界,依据众生本来的业力,法鼓发出声音,使三十三天的天人远离一切障碍与忧恼,清净无染、安宁寂静。文殊师利,当三十三天的天人心生放逸时,那微妙的法鼓便发出宏大音声,令三十三天的天人远离一切障碍与忧恼,清净无染、安宁寂静。
「文殊師利!如是,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一切世間所不能見,元無實、不可思議,無心、無相,無色、無體、無二,過眼境界。文殊師利!如彼眾生依本業行,隨心能信得聞法聲,而彼法聲能令眾生遠離一切諸障、憂惱,無染、寂靜。文殊師利!彼清淨法身無說、無體,而諸眾生依善根業力聞妙法聲,謂如來說法、謂世間有佛。文殊師利!一切眾生聞如來聲,能得一切樂具,已信者令得正解,聞聲正解是如來身。初發心菩薩及一切凡夫眾生聞如來說法、觀察如來,增長一切善根。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不生、不滅,應如是知。
文殊师利!如来的清净法身,一切世间众生无法看见,原本没有实体、不可思议,没有心念、没有形相,没有颜色、没有形体、没有分别,超越眼识所见的境界。文殊师利!众生依照各自业力,随其心念能听闻佛法音声,这法音能使众生远离一切障碍忧恼,获得清净安宁。文殊师利!那清净法身本无言语、没有实体,但众生凭借善根业力能听闻微妙法音,便认为如来在说法、认为世间有佛。文殊师利!一切众生听闻如来音声,能获得所有安乐资粮,已生信心者能得正见,通过闻声悟解正见就是如来法身。初发心菩萨及一切凡夫众生听闻如来说法、观察如来,能增长所有善根。文殊师利!如来清净法身不生不灭,应当这样认知。
「文殊師利!譬如初夏,依諸眾生本業力故,大地所有種子、穀、草、叢林、藥木出生增長,為與眾生資生樂具。上虛空中出如是風,如是風者能生大雲;生大雲者能澍大雨;澍大雨者能滿大地;滿大地者能令一切諸種滋茂。爾時,一切閻浮提人皆大歡喜,生大踊躍而作是言:『此是大雲、此是大雨。』文殊師利!於虛空中天不雨時,閻浮提人作如是言:『無雲、無雨。』文殊師利!隨何時中普興大雲、遍澍大雨,時諸眾生咸作是言:『希有,大雲。希有,大雨。普澍大雨充滿大地。』文殊師利!而彼虛空無雲、無雨。文殊師利!依因於風,彼虛空中能生大雲、能生大雨。文殊師利!依因於風,彼虛空中無雲、無雨。何以故?以依眾生本業力故。
文殊师利,就像初夏时节,由于众生的业力作用,大地上所有的种子、谷物、草木、丛林、药木生长繁茂,为众生提供生活所需。天空中兴起这样的风,这样的风能生成大云;生成的大云能降下大雨;降下的大雨能滋润大地;滋润的大地能让一切种子茁壮成长。那时,所有阎浮提人都非常欢喜,雀跃不已,赞叹说:这是大云,这是大雨。文殊师利,当天空中没有降雨时,阎浮提人就会说:无云无雨。文殊师利,每当天空遍布大云、普降大雨时,众生都会感叹:稀有的大云,稀有的大雨,普降大雨充满大地。文殊师利,其实虚空中既无云也无雨。文殊师利,由于风的缘故,虚空中能生大云、能降大雨。文殊师利,由于风的缘故,虚空中无云无雨。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众生的业力作用。
「文殊師利!如彼水聚於虛空中,風因緣住,依風而雨,而世間人稱言雲雨。何以故?以依眾生本業力故,於虛空中澍大雨聚,充滿大地。文殊師利!彼虛空中無雲、無雨。文殊師利!彼大雲雨自性不生、不滅,離心意、意識,離去、來相。
文殊师利!就像水在虚空中聚集,因风的缘故停住,依风而形成雨,而世间人称之为云雨。为什么呢?因为依众生本有的业力,在虚空中降下大雨,充满大地。文殊师利!那虚空中其实没有云,也没有雨。文殊师利!那大云雨本身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超越了心、意、意识的范畴,也没有来去的相状。
「文殊師利!如是,諸菩薩摩訶薩依過去善根、修諸善行聞佛說法,得無障礙道;一切眾生、一切聲聞、辟支佛等種諸善根,求涅槃道。世間眾生便謂:『如來、應、正遍知出現於世,如來說法皆是真語、如語、不異語。』而諸天人稱言如來,文殊師利!以依眾生善根力故法身出聲,而諸天人作如是言:『如來說法。』文殊師利!實無如來。何以故?如來法身,無相、離相,無處、離處,不實、不生、不滅。文殊師利!而彼如來樂說辯才,為天人說法無有窮盡,隨所應聞皆令開解。
文殊师利,正是如此,诸大菩萨凭借过去积累的善根,修行种种善行,听闻佛陀说法,获得无碍智慧之道;一切众生、声闻、辟支佛等种下善根,追求涅槃之道。世间众生便认为:如来、应供、正等觉出现于世,如来说法皆是真实语、如实语、不异语。天人众称赞如来,文殊师利,由于众生善根力的缘故,法身显现音声,天人众便这样说:如来说法。文殊师利,实际上并无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法身,无形无相,超越形相,无有处所,超越处所,非真实存在,不生不灭。文殊师利,然而如来具备无碍辩才,为天人说法的能力无穷无尽,随众生所能理解的,使其皆得开悟。
「文殊師利!始發心菩薩及以一切毛道凡夫,依於眾生本業力故,應見如來入涅槃者,如來即便入於涅槃,不可得見。而彼眾生起如是心,便謂:『如來畢竟涅槃。』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不生、不死,不起、不滅。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無始世來,證於常住大般涅槃。
文殊师利!初发心菩萨以及一切凡夫众生,由于众生自身业力的缘故,那些应当见到如来入涅槃的人,如来就示现入涅槃,他们却无法真正见到。而那些众生便生起这样的念头,以为:如来终究是入涅槃了。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不生不死,不起不灭。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从无始以来,就已证得常住的大般涅槃。
「文殊師利!如彼大雲不實、不生、不滅,虛妄故有,而諸眾生念想假名雲、雨如是。文殊師利!如來不實、不生、不滅,本來不生,而諸眾生隨其心想,聞如來、應、正遍知現有說法。
文殊师利,就像那大云并非真实存在,既不生也不灭,只是因虚妄而显现,众生却以假名念想为云、为雨。文殊师利,如来也并非真实存在,既不生也不灭,本来就不曾生起,但众生随各自心念,听闻如来、应供、正等觉正在说法。
「文殊師利!譬如大自在梵天王於十百千萬三千大千諸世界中自在無礙,下觀一切諸天宮殿,乃至觀於四天王等。爾時,彼大自在梵天王於彼十百千萬三千大千諸世界中為自在主,觀於一切諸天宮殿。文殊師利!時宮殿中一切諸天各各捨於五欲境界、一切伎樂,捨諸欲念,生大恭敬心,合掌供養大梵天王,瞻仰而住。文殊師利!而彼大自在梵天王於彼一切諸宮殿中暫時而現。爾時諸天為生梵世,所有善根迴向梵天。文殊師利!彼大自在梵天王十百千萬三千大千諸世界主,不退梵天,住持梵宮,依自在願住持力故、一切眾生善根力故,應化梵天,日日觀察。一切天宮下至四天王天,各各捨於五欲境界、一切伎樂,捨諸欲念,生大恭敬心,合掌供養大梵天王,瞻仰而住。而彼大自在梵天王於彼一切諸宮殿中暫時現身,於本處不動。彼時諸天為生梵世,所有善根迴向梵天。
文殊师利,就像大自在梵天王能在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中自由来去,往下看见所有天界的宫殿,甚至能看到四天王天等。那时,这位大自在梵天王在无数三千大千世界中作为主宰,观察着所有天界的宫殿。文殊师利,当时宫殿里的所有天人各自放下五欲享受和一切娱乐,舍弃种种贪念,生起极大的恭敬心,合掌供养大梵天王,恭敬地站在那里仰望。文殊师利,而那位大自在梵天王只是在所有宫殿中短暂显现。那时,天人们为了能转生到梵天界,将所修的善根功德都回向给梵天。文殊师利,那位大自在梵天王作为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主宰,始终安住梵天界,主持梵天宫殿,凭借自在愿力和众生善根的力量,每天化现观察。从上到下直到四天王天,所有天人都放下五欲享受和一切娱乐,舍弃种种贪念,生起极大的恭敬心,合掌供养大梵天王,恭敬地站在那里仰望。而那位大自在梵天王只是在所有宫殿中短暂显现,本身并未离开原处。那时,天人们为了能转生到梵天界,将所修的善根功德都回向给梵天。
「文殊師利!而於彼處無實梵天。文殊師利!彼梵天空、彼梵天無、不實,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文殊師利!彼大梵天依本願善根住持力故、依彼諸天善根住持力故,於彼一切諸宮殿中暫時現身。文殊師利!而彼諸天不知梵天身空、無、不實,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
文殊师利!那里其实没有真实的梵天。文殊师利!那梵天是空的,那梵天是无、不真实,没有名字、没有声音,没有住处、没有实体,不可思议、无形相,超越心念和意识,不生、不灭。文殊师利!那位大梵天由于他本来的愿力和善根的支持力,以及那些天众善根的支持力,在那些宫殿中暂时显现身形。文殊师利!而那些天众不知道梵天的身体是空、无、不真实,没有名字、没有声音,没有住处、没有实体,不可思议、无形相,超越心念和意识,不生、不灭。
「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空、無、不實,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亦復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依彼菩薩本願行力住持初發心菩薩、住一切聲聞、辟支佛乘。依一切毛道凡夫善根力故,如來應現百千萬相好莊嚴之身,如鏡中像,本處不動。文殊師利!初發心菩薩、一切聲聞、辟支佛及毛道凡夫,不知如來、應、正遍知空、無、不實、不可觀,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文殊師利!而如來百千萬億種種相好、莊嚴之身具足,如來一切種種諸威儀行,隨諸眾生種種信故,出大妙聲為眾生說法,能令眾生遠離一切諸障、憂惱,無染、寂靜,而如來一切平等捨心無分別、無異心。文殊師利!以是義故,言不生、不滅者,是名如來。」
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觉也是如此,空无虚妄,无名字、无音声,无住处、无实体,不可思议、无形相,超越心念意识,不生不灭。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觉依据菩萨本愿行力护持初发心菩萨,也安住于一切声闻、缘觉乘中。由于一切凡夫善根力的缘故,如来显现百千万相好庄严之身,如同镜中影像,本体始终不动。文殊师利,初发心菩萨、一切声闻、缘觉及凡夫众生,无法了知如来、应供、正等觉的空性、虚妄、不可观察,无名字、无音声,无住处、无实体,不可思议、无形相,超越心念意识,不生不灭。文殊师利,如来具足百千万亿种相好庄严之身,如来一切威仪行为,随顺众生种种信心,发出微妙音声为众生说法,能使众生远离一切障碍烦恼,无染寂静,而如来始终平等舍心,无分别、无差别。文殊师利,因此说不生不灭者,即是如来。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这时,世尊以偈颂说道:
「如來常不生,諸法亦復然,
世間無實法,愚癡妄取相。
無漏善法中,無如及如來,
依彼善法力,現世如鏡像。
如来真实不生起,万法同样本如此,
世间并无真实法,愚痴之人妄执相。
无漏善法深妙处,无有如来无真如,
依凭善法威神力,显现世间如镜像。
「文殊師利!譬如日光初出,先照最大山王,次照斫迦婆羅山、摩訶斫迦婆羅山,次照餘大山,次照餘黑山,次照高原、堆阜,後照深谷、卑下之處。文殊師利!而彼日光不分別、無分別、不思惟。何以故?文殊師利!彼日光明無心意、意識,不生、不滅,無相、離相,無念、離念,無戲論、無障礙、離障礙,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非不實,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陸地、不在水中,不在兩岸、不在中流,無覺、離覺,無色、非無色。文殊師利!依於大地有高、下、中,日光隨地有高、下、中。
文殊师利,比如太阳刚升起时,先照耀最高的山王,接着照耀斫迦婆罗山、大斫迦婆罗山,然后照耀其他大山,再照耀其他黑山,接着照耀高原和丘陵,最后照耀深谷和低洼的地方。文殊师利,那阳光没有分别心,也不作分别,不思量计较。为什么呢?文殊师利,因为阳光没有心意识,不生不灭,无相离相,无念离念,没有戏论障碍,远离障碍,不停留在此岸或彼岸,不高不低,不束缚不解脱,不知也不非不知,无烦恼也非无烦恼,非真实也非不真实,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陆地不在水中,不在两岸也不在中流,无觉知离觉知,无色也非无色。文殊师利,大地有高低平缓之分,阳光随着地势有高低平缓的照耀。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不分別、無分別、不思惟。文殊師利!何以故?如來、應、正遍知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無相、離相,無念、離念,無戲論、離戲論,無熱惱、離熱惱,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語者、非不實語者,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陸地、不在水中,不在兩岸、不在中流,非一切知者、非無一切知者,非覺者、非無覺者,非行者、非無行者,非修習者、非無修習者,非念者、非無念者,非有心者、非無心者,離心者、非離心者,無意者、非無意者,非害者、非無害者,非名者、非無名者,非色者、非無色者,非說者、非無說者,非假名者、非無假名者,非可見者、非不可見者,體性如是、非不如是,非說道者、非無說道者,非證果者、非無證果者,非分別者、非無分別者,非離分別者、非無離分別者。文殊師利!依彼無邊法界眾生上、中、下性,如來放大智日光輪普照眾生亦復如是。初照一切諸菩薩等清淨直心大乘山王,次復照於住辟支佛乘,次復照於住聲聞乘,次復照於隨所能信善行眾生,次復照於乃至住邪聚眾生,皆為如來一切智日光輪所照,為畢竟利益一切眾生、為生未來一切善根、為令增長一切善根。
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也是如此,不分别、无分别、不思虑。文殊师利!为什么呢?如来、应、正遍知超越心意和意识,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念离念,无戏论离戏论,无热恼离热恼,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高不下,不缚不脱,不知非不知,无烦恼非无烦恼,非实语者非不实语者,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陆地不在水中,不在两岸不在中流,非全知者非无知者,非觉者非无觉者,非行者非无行者,非修习者非无修习者,非念者非无念者,非有心者非无心者,离心者非离心者,无意者非无意者,非害者非无害者,非名者非无名者,非色者非无色者,非说者非无说者,非假名者非无假名者,非可见者非不可见者,体性如此非不如此,非说道者非无说道者,非证果者非无证果者,非分别者非无分别者,非离分别者非无离分别者。文殊师利!基于无边法界众生的上中下根性,如来放出大智日光轮普照众生也是如此。先照一切菩萨清净直心的大乘山王,再照住辟支佛乘者,再照住声闻乘者,再照随所能信善行的众生,再照乃至住邪见的众生,都被如来一切智日光轮照耀,为了究竟利益一切众生、生起未来一切善根、令一切善根增长。
「文殊師利!如來於彼一切事中平等捨心,無分別、無異心。文殊師利!諸佛如來智日光輪無如是心:『我為此眾生說於妙法,而不為彼眾生說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如是分別之心:『此眾生信上法、此眾生信中法、此眾生信下法,此眾生信正法、此眾生信邪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信上法,為說大乘;此眾生信中法,為說緣覺乘;此眾生信下法,為說聲聞乘;此眾生信正行,為說清淨心法;乃至此眾生信邪行,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智日光輪無有如是分別之心。何以故?諸佛如來智日光輪遠離一切分別、異分別及諸戲論。文殊師利!依諸眾生種種善根,諸佛如來智日光輪種種別異。
文殊师利,如来对所有事情都保持平等心,没有分别,没有偏心。文殊师利,诸佛如来的智慧光明不会有这样的念头:我要为这些众生讲说妙法,而不为那些众生说法。文殊师利,诸佛如来不会有这样的分别心:这些众生信仰上等法,这些众生信仰中等法,这些众生信仰下等法;这些众生信仰正法,这些众生信仰邪法。文殊师利,诸佛如来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些众生信仰上等法,就为他们讲说大乘;这些众生信仰中等法,就为他们讲说缘觉乘;这些众生信仰下等法,就为他们讲说声闻乘;这些众生信仰正行,就为他们讲说清净心法;甚至这些众生信仰邪行,也根据他们能接受的程度为他们说法。文殊师利,诸佛如来的智慧光明不会有这样的分别心。为什么呢?因为诸佛如来的智慧光明远离一切分别、差别和戏论。文殊师利,根据众生不同的善根,诸佛如来的智慧光明才会显现出种种差别。
「文殊師利!譬如大海中有如意寶珠懸置高幢上,隨何等何等眾生念、須何等何等事,如是如是聞彼摩尼寶珠出聲。而彼摩尼寶珠不分別、無分別、不思惟,無心、離心,離心意、意識。
文殊师利,就像大海中有一颗如意宝珠悬挂在高高的旗杆上,无论什么众生心里想着什么、需要什么,那摩尼宝珠就会发出相应的声音。然而那摩尼宝珠本身并不分别、没有分别、不思虑,无心,离于心念,超越心意和意识。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不分別、無分別、不思惟,無心、離心,離心意、意識,不可測量、離諸測量,不得、離得,貪不能轉、瞋不能轉、癡不能轉,不實、不妄,非常、非不常,非照、非不照,非明、非不明,非覺者、非不覺者,不生、不滅,不思議、不可思議,無體、離體,不可取、不可捨,不可戲論、不可說、離諸言說,不喜、離喜,無生,不可數、離諸數量,不去、無去、去寂,絕一切諸趣、離一切言說,不可見、不可觀、不可取,非虛空、非不虛空,非可見、非可說,非和合、非離和合,非作、非造、非示,非染、非可清淨,非名、非色,非相、非無相,非業、非業報,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有煩惱、非無煩惱,非諍、非不諍,非聲、離一切聲、無言,無相、離一切相,非內、非外、亦非中間。文殊師利!而如來寶珠清淨直心,懸大慈悲高幢之上,隨何等何等眾生信、何等何等眾生行,聞如是如是說法聲。文殊師利!如來於一切事平等捨心,無分別、無異心。
文殊师利!如来也是如此,不分别、无分别、不思虑,无心、远离心,远离心意和意识,不可测量、超越一切测量,不得、远离得,贪不能动摇、嗔不能动摇、痴不能动摇,不真实、不虚妄,非常住、非无常,非照耀、非不照耀,非明亮、非不明亮,非觉者、非不觉者,不生、不灭,不可思议、无法思议,无实体、超越实体,不可取、不可舍,不可戏论、不可言说、超越一切言说,不喜、远离喜,无生,不可计数、超越一切数量,不去、无去、去即寂灭,断绝一切轮回、远离一切言说,不可见、不可观、不可取,非虚空、非不虚空,非可见、非可说,非和合、非离和合,非造作、非创造、非显示,非染污、非可清净,非名、非色,非相、非无相,非业、非业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有烦恼、非无烦恼,非争论、非不争论,非声音、远离一切声音、无言说,无相、远离一切相,非内、非外、亦非中间。文殊师利!然而如来的宝珠清净直心,悬挂在大慈悲的高幢之上,随顺种种众生的信心、种种众生的行为,听闻如此这般的说法声音。文殊师利!如来对一切事物平等舍心,无分别、无异心。
「文殊師利!譬如響聲,從他而出,眾生得聞。而彼響聲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非外、非二中間可得,非生、非滅,非斷、非常,非知、非不知,非覺、非不覺,非明、非不明,非縛、非脫,非毀、非不毀,非念、非不念,非處、非不處,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不戲論,非聲、非不聲,非見、非不見,非字、非言、非離言語,非稱量、離稱量,非相、離相,非寂靜、非離寂靜,非長、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觀、非不觀,非可見相、非不可見相,非空、非不空、自體空,非可念、非不可念、離可念,非可覺、非不可覺,離心意、意識,一切處平等,無分別、離異分別,過三世。文殊師利!而彼響聲隨種種眾生,種種言音聞種種響。
文殊师利!譬如声响,由他处发出,众生得以听闻。而那声响并非过去、并非未来、并非现在,并非内、并非外、并非两者中间可得,并非生、并非灭,并非断、并非常,并非知、并非不知,并非觉、并非不觉,并非明、并非不明,并非缚、并非脱,并非毁、并非不毁,并非念、并非不念,并非处、并非非处,并非住、并非不住,并非地界、并非水界、并非火界、并非风界,并非有为、并非无为,并非戏论、并非不戏论,并非声、并非无声,并非见、并非不见,并非字、并非言、并非离言语,并非称量、离称量,并非相、离相,并非寂静、并非离寂静,并非长、并非短,并非心、并非非心,并非观、并非不观,并非可见相、并非不可见相,并非空、并非不空、自体空,并非可念、并非不可念、离可念,并非可觉、并非不可觉,离心意、意识,一切处平等,无分别、离异分别,超越三世。文殊师利!而那声响随种种众生,种种言音闻种种响。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說法音聲亦復如是,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非外、非二中間可得,非生、非滅,非斷、非常,非知、非不知,非覺、非不覺,非明、非不明,非縛、非脫,非毀、非不毀,非念、非不念,非處、非不處,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不戲論,非聲、非不聲,非見、非不見,非字、非言、非離言語,非稱量、離稱量,非相、離相,非寂靜、非離寂靜,非長、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觀、非不觀,非可見相、非不可見相,非空、非不空、自體空,非可念、非不可念、離可念,非可覺、非不可覺,離心意、意識,一切處平等,無分別、離異分別,過三世。文殊師利!隨種種眾生種種信、種種解,聞於如來、應、正遍知如是如是說法音聲。
文殊师利!如来、应、正遍知所说的法音也是如此,既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也不在内外或两者之间可得;既非生起、非灭去,非断灭、非恒常,非可知、非不可知,非觉知、非不觉知,非明了、非不明了,非束缚、非解脱,非毁损、非不毁损,非忆念、非不忆念,非处所、非无处所,非安住、非不安住;既不属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也非有为、非无为,非戏论、非非戏论,非声音、非无声,非可见、非不可见;既非文字、非言语、亦不离言语,非可衡量、离于衡量,非形相、离于形相,非寂静、非离寂静;既非长、非短,非心念、非无心念,非可观察、非不可观察,非可见之相、非不可见之相;既不属空、非不空,其体性本空,非可忆念、非不可忆念,超越可念之境,非可觉知、非不可觉知,超越心意意识;一切处平等无别,远离分别与差异分别,超越三世。文殊师利!随顺各类众生不同的信解,听闻如来、应、正遍知如此说法音声。
「文殊師利!譬如大地,住持萬物,生長一切穀、麥、果、蓏、草、木、樹林,建立成就。文殊師利!而彼大地不分別、無異分別,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無異分別心、無心,離心意、意識。
文殊师利,就像大地承载万物,生长一切谷物、麦子、果实、瓜菜、草木、树林,使其得以建立和成就。文殊师利,那大地却不作分别,没有差别之念,对一切地方都平等对待,没有分别心,没有差异之想,没有执着,远离心意和意识。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依於如來、應、正遍知,住持一切眾生,生長一切善根,建立成就一切聲聞、辟支佛、菩薩及諸外道種種異見、尼犍子等從於邪見,乃至邪定聚眾生所有諸善根。彼諸善根皆是如來、應、正遍知之所住持,皆依如來、應、正遍知而得生長、建立成就。
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等觉也是如此,依靠如来、应供、正等觉,护持一切众生,增长一切善根,培育成就一切声闻、辟支佛、菩萨以及外道种种不同见解、尼乾子等从邪见出发,乃至邪定聚众生所具备的一切善根。这些善根都是如来、应供、正等觉所护持的,都依赖如来、应供、正等觉才能增长、培育成就。
「文殊師利!而如來、應、正遍知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異分別念,離一切心意、意識,不可觀、離諸觀,不可見、離諸見,不可思惟、離諸思惟,不可念、離諸念,心平等、無平等捨,一切處無分別、離異分別。
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遍知远离一切分别心,没有分别、没有不同的分别念头,远离一切心意和意识,无法观察、超越一切观察,无法看见、超越一切见地,无法思考、超越一切思虑,无法忆念、超越一切忆念,心完全平等、没有平等的舍弃,在一切境界中没有分别、远离不同的分别。
「文殊師利!譬如虛空,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異分別,不生、不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不可見、不可戲論,無色,不可示、不可表,不可觸、不可護,不可量、離思量,不可譬喻、離諸譬喻,無住處、不可取,離眼識道、離心意、意識,無相、無字,無聲、無念,無取、無捨,不可轉、不可換,離言語道,一切處住、一切處入。文殊師利!如諸眾生,以依地有高、下、中故,而言虛空有高、下、中,而彼虛空無高、下、中。
文殊师利,就像虚空一样,它在所有地方都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差异,既不生也不灭,不属于过去、未来或现在,看不见也说不清,没有颜色,无法展示、无法描述,摸不着也护不住,无法测量、超越思量,无法比喻、脱离一切比喻,无处安住、无法获取,超越眼识的道路、超越心意和意识,没有形相、没有文字,没有声音、没有念头,不取不舍,不可转变、不可替换,超越言语之道,却又遍及一切处、融入一切处。文殊师利,就像众生因为依赖地面而有高、下、中的分别,就说虚空也有高、下、中,但实际上虚空并没有高、下、中的分别。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於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異分別,不生、不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不可見、不可戲,無色,不可示、不可表,不可觸、不可護,不可量、離思量,不可譬喻、離諸譬喻,無住處、不可取,離眼識道、離心意、意識,無相、無字,無聲、無念,無取、無捨,不可轉、不可換,離言語道,一切處住、一切處入。文殊師利!依眾生心有高、下、中故,見如來有高、下、中,而實如來無高、下、中。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有下信心,我示下形色;此眾生有中信心,我示中形色;此眾生有上信心,我示上形色。』
文殊师利,如来、应供、正遍知也是如此,在一切地方都平等,没有分别和不同的分别,不生不灭,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现在,看不见、不可戏弄,没有颜色,无法显示、无法表达,无法触碰、无法守护,无法测量、超越思量,无法比喻、超越一切比喻,没有住处、无法获取,超越眼识的道路、超越心意和意识,没有形相、没有文字,没有声音、没有念头,不取不舍,无法转变、无法替换,超越言语之道,在一切地方安住、在一切地方融入。文殊师利,因为众生的心有高、中、低的差别,所以见到如来有高、中、低的形相,但实际上如来并没有高、中、低的分别。文殊师利,如来没有这样的念头:这个众生信心低下,我就示现低下的形相;这个众生有中等信心,我就示现中等的形相;这个众生有上等信心,我就示现上等的形相。
「文殊師利!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有下信心,我為說聲聞法;此眾生有中信心,我為說辟支佛法;此眾生有上信心,我為說大乘法。』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信布施故,我為說檀波羅蜜;此眾生信持戒故,我為說尸波羅蜜;此眾生信忍辱故,我為說羼提波羅蜜;此眾生信精進故,我為說毘梨耶波羅蜜;此眾生信禪定故,我為說禪波羅蜜;此眾生信智慧故,我為說般若波羅蜜。』
文殊师利,如来传法也是如此。文殊师利,如来没有这样的想法:这些众生信心浅薄,我就为他们讲声闻法;这些众生信心中等,我就为他们讲辟支佛法;这些众生信心深厚,我就为他们讲大乘法。文殊师利,如来没有这样的想法:这些众生相信布施,我就为他们讲布施波罗蜜;这些众生相信持戒,我就为他们讲持戒波罗蜜;这些众生相信忍辱,我就为他们讲忍辱波罗蜜;这些众生相信精进,我就为他们讲精进波罗蜜;这些众生相信禅定,我就为他们讲禅定波罗蜜;这些众生相信智慧,我就为他们讲般若波罗蜜。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上
CBETA 编码:T0357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