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處三觀經
佛說七處三觀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一)
聞如是:
我听到的是这样: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比丘!」比丘應:「然。」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比丘们回答:是的。
佛言:「比丘!七處為知,三處為觀,疾為在道法脫結,無有結,意脫從黠得法,已見法自證道,受生盡,行道意,作可作,不復來還。」
佛陀说:比丘们!应当了解七种方面,观察三种情形,迅速在修行道路上解脱束缚。没有束缚,心识便因智慧而解脱。已见正法并亲身证悟,便能断尽轮回,实践正道,完成应做之事,不再返回生死流转。
佛問比丘:「何謂為七處為知?是聞比丘,色如本諦知,亦知色習,亦知色盡,亦知色滅度行;亦知色味,亦知色苦,亦知色出要,亦至誠知。如是痛癢、思想、生死、識如本知諦知,亦知識習,亦知識盡,亦知識盡受如本知;亦知識味,亦知識苦,亦知識出要,亦知識本至誠。何等為色如諦如所?色為四大,亦為在四大虺所,色本如是如本知。何等為色習如本知?愛習為色習,如是色習為知。何等為知?色盡如至誠知,愛盡為色盡,如是色盡為至誠知。何等為色行盡如至誠知?若所色為是八行,諦見到諦定為八,如是色盡受行如至誠知本。何等為色味如至誠知?所色欲生喜生欲生,如是為味如至誠知。何等為色惱如至誠知?所色不常苦轉法,如是為色惱如至誠知。何等為色要如至誠知?所色欲貪能解,能棄欲能度欲,如是為色知要如至誠知。
佛陀问比丘:什么是应知的七个方面?听好了比丘,对于色蕴应当如实了知其本质,也要了知色蕴的起因,了知色蕴的灭尽,了知导向色蕴寂灭的修行;既要明白色蕴的诱惑,也要认清色蕴的过患,更要通达色蕴的解脱之道,这些都是需要真实体证的。同样的,对于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要这样如实认知:既要了知其本质,也要了知其起因,了知其灭尽,了知灭尽后的境界;既要明白它们的诱惑,也要认清它们的过患,更要通达它们的解脱之道。
什么是如实认知色蕴的本质?色蕴由四大元素构成,是四大元素的暂时聚合,这就是色蕴的真实面目。什么是色蕴的起因?贪爱就是色蕴的起因,这样认知才是如实了知。什么是色蕴的灭尽?贪爱的止息就是色蕴的灭尽,这样认知才是真实智慧。什么是导向色蕴寂灭的修行?针对色蕴修习八正道,从正见到正定这八支圣道,这样修行才是真实智慧。什么是色蕴的诱惑?由色蕴产生的欲望和欢喜,这就是它的诱惑。什么是色蕴的过患?色蕴的无常、苦、变易本质,这就是它的过患。什么是色蕴的解脱?对色欲的断除、舍弃和超越,这就是解脱色蕴的要点。
「何等為痛癢?能知六痛癢:眼栽痛癢,耳鼻口身意栽痛癢,如是為知痛癢。何等為痛癢習?栽習為痛癢習,如是為痛癢習。何等為痛癢盡知?栽盡為痛癢盡知,如是為痛癢盡知。何等為痛癢盡受行?若受八行,諦見到諦定意為八,如是痛癢如盡受行為道。何等為痛癢味識?所為痛癢求可求喜求,如是為痛癢識味為知。何等為痛癢惱識?所痛癢為不常敗苦惱意,如是為痛癢惱識。何等為痛癢要?所痛癢欲能活為愛,能斷愛貪為自度,如是為痛癢要識如諦知也。
什么是感受?能够了知六种感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这就是了知感受。什么是感受的起因?触的习染就是感受的起因,这就是感受的起因。什么是感受的灭尽?触的灭尽就是感受的灭尽,这就是感受的灭尽。什么是导向感受灭尽的修行?若修习八正道,从正见到正定为八支,这样如实修行就能灭尽感受。什么是感受的贪着?对感受生起追求、可意、喜好的心,这就是对感受的贪着。什么是感受的过患?认识到感受是无常、败坏、苦的,这就是对感受过患的认知。什么是感受的要点?感受引发贪爱,断除贪爱就能自度,这就是对感受要点的如实认知。
「何等為思想?識為身六思想:眼栽思想,耳鼻口身意栽思想,如是是六識思想。何等為思想習識?栽習為思想習,如是為思想習識。何等為思望?惡便望苦會得是故,我為說捨身惡行,若比丘已捨身惡行,便得利便得安隱。是故我為說捨身惡行,口意亦如上說。」
什么是思想?身体有六种思想:眼所生思想,耳鼻舌身意所生思想,这就是六识思想。什么是思想产生的习惯?由行为反复形成思想习惯,这就是思想习气。什么是欲望?因贪求恶行而招致苦果,所以我教导舍弃身体恶行。若比丘已舍弃身体恶行,便能获得利益与安宁。因此我教导舍弃身体恶行,口与意的恶行也应同样舍弃。
CBETA 编码:T0150A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