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處三觀經
(三〇)佛說積骨經
聞如是:
我听到的是这样:
一時,佛在王舍國雞山中,便告比丘:「人居世間一劫中生死,取其骨藏之不腐、不消、不滅,積之與須彌山等;人或有百劫生死者,或有千劫生死者,尚未能得阿羅漢道泥洹。」
那时,佛陀住在王舍国的鸡山中,对比丘们说:人在世间经历一劫的生死轮回,如果把遗骨收集起来不腐朽、不消散、不坏灭,堆积起来能像须弥山一样高;有人经历百劫生死,甚至千劫生死,仍然未能证得阿罗汉道达到涅槃。
佛告比丘:「人一劫中合會其骨與須彌山等,我故現其本因緣。比丘!若曹皆當拔其本根,去離本惡,用是故不復生死,不復生死,便得度世泥洹道。」
佛告诉比丘们:一个人在一劫中积累的骸骨堆积起来能与须弥山一样高,我因此向你们揭示这生死轮回的根本缘由。比丘们!你们都应断除烦恼的根本,远离恶业的源头。若能如此,便不再受生死轮回,不再生死轮回,就能证得解脱涅槃之道。
佛說如是。佛說七處三觀經
佛是这样说的。佛讲七处三观经
佛說九橫31
佛说九种横死。
(三一)
聞如是:
我听到的是这样: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有九輩因緣,人命未盡便橫死。何等為九?一為不應飯,二為不量飯,三為不習飯飯,四為不出生,五為止熟,六為不持戒,七為近惡知識,八為入里不時不如法行,九為可避不避。如是為九因緣,人命為橫盡。」諸比丘聞佛語,歡喜作禮。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佛陀对比丘们说:有九种因缘会让人的寿命还没到尽头就意外死去。是哪九种呢?第一是不该吃的东西却吃了,第二是不衡量饭量吃得过多,第三是不习惯的食物勉强吃下,第四是食物未消化又进食,第五是强忍大小便,第六是不守戒律,第七是亲近恶友,第八是不按时进入村落、行为不如法,第九是能避险却不躲避。这就是导致人意外丧命的九种因缘。比丘们听完佛陀的教导,欢喜行礼。
「何等為不應飯者?名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飯腹不停諷,是名為不應飯。
什么样是不应该吃的饭?就是不合心意的饭,也包括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断吞下的饭,这就叫做不应该吃的饭。
「何等為不量飯者,名為不知節度,多飯過足,是名為不量飯。
什么是过量饮食?就是不知道节制,吃得过多过饱,这就叫过量饮食。
「何等為不習飯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郡國,不知俗宜,不能消飲食,未習故,是名為不習飯飯。
什么样的人是不懂得吃饭的人?指的是不知道时节,冬天或夏天跑到别的郡县或国家,不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无法消化所吃的食物,因为不熟悉的缘故,这就叫做不懂得吃饭的人。
「何等為不出生者?名為飯物未消,復從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是名為不出生。
什么是未消化之物?指的是吃下的食物还未消化,又继续进食,不服药催吐或助排,不能及时消化,这就称为未消化。
「何等為止熟者?名為大便小便來時不即行,噫吐嚏下風來時制之,是名為止熟。
什么是止熟?指在需要大小便时不立刻去,忍住喷嚏、嗝逆或放屁,这就叫做止熟。
「何等為不持戒者?名為犯五戒,殺、盜、犯人婦女、兩舌、飲酒,亦有餘戒以犯便入縣官,或強死、或得杖死、或得字亦餓便從是死;或以得脫外,從怨家得手死,或驚怖念罪憂死,是為不持戒。
什么样的人是不持戒的人?就是指违犯五戒的人:杀生、偷盗、奸淫他人妻女、挑拨离间、饮酒。此外还有其他戒律,违犯了就会被官府抓去,有的被拷打致死,有的被关押后饿死;即使侥幸逃脱,也会被仇家杀害,或者因担惊受怕、心怀罪业而忧郁致死,这就是不持戒的后果。
「何等為近惡知識者?名為惡知識,以作惡便及人。何以故?坐不離惡知識故,不覺善惡,不計惡知識惡態,不思惟惡知識惡行,是名為近惡知識。
什么是接近恶友的人?被称为恶友的人,因其恶行会连累他人。为什么呢?因为常与恶友为伴,便无法分辨善恶,不警惕恶友的恶劣行为,不思考恶友的恶行,这就是接近恶友的表现。
「何等為入里不時者?名為冥行,亦里有譊譊諍時行,亦遇縣官長吏出追捕,不避不可避行者,入里妄入他家舍中,妄見不可見,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說不可說,妄憂不可憂,妄索不可索,是名為入里不時不如法行。何等為可避不避者?名為當避弊象弊馬、牛犇車馳馬、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惡人,亦餘若干,是名為可避不避。
什么是入村不合时宜的行为?这被称为暗中行事,也包括在村里喧哗争吵时行走,或者遇到官府差役外出抓捕时不躲避、无法躲避却强行通过,随意闯入他人住宅,妄见不应见之事,妄听不应听之言,妄犯不应犯之禁,妄说不应说之语,妄忧不应忧之事,妄求不应求之物,这些就称为入村不合时宜不如法的行为。
什么是应当躲避而不躲避的行为?这指的是应当避开凶象恶马、奔牛疾车、毒蛇深坑、水火刀兵、醉汉恶人,以及其他类似危险,这些就称为应当躲避而不躲避的行为。
「比丘!如是為因緣,九人輩命未盡,當坐是盡。黠人當識是、當避是因緣,以避乃得兩福,一者得長壽,二者以長壽乃得聞道好語善言,亦能為道。」
比丘,因为这样的因缘,九种人寿命未尽却会因此丧命。明智者应当明白这一点,避开这样的因缘。避开便能获得两种福报:一是得享长寿,二是因长寿得以听闻正法善言,也能修行正道。
佛說如是,皆歡喜受。32
佛陀这样说完后,大家都欢喜地接受了。
(三二)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前施人者,二者有返復不忘恩。」
我曾这样听闻。当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那时,佛陀告诉比丘们:世上有两种人很难得。哪两种人呢?一种是率先布施的人,另一种是知恩图报不忘恩情的人。
佛說如是。33
佛这样说道。
(三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所不可為行恩,二者受恩復報恩。」
佛說如是。34
(三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聞難得。何等二人?一者得得聚,二者得得不駐遣。」
佛說如是。35
(三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易厭。何等二人?一者得得聚守,二者得得遣去。」
佛說如是。36
(三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人飽,二者能飽。」
佛說如是。37
(三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布施意無有悔,二者比丘從正得無為。」
佛說如是。38
(三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離垢慳意,家中行牧手手易與,常樂成布施等分布施,二者比丘從正得無為。」
佛說如是。39
(三九)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斷難勝。何等二人?一者家中居,施衣、飯食、床、應病瘦藥,所用當與,二者若比丘信不用家,舍行一切身,舍斷愛却受,向無為、不離無為。」
佛說如是。40
(四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清白法能得觀世間。何等二?一者媿,二者慚。設是世間無有是二法,為不得分別若父若母、若兄若弟、若男女、若從學若師、若君若大人。設有是世間不正,譬如牛馬象鷄猪狗亦畜生,但觀是清白二法故,媿亦慚故,為得分明為父為母、為兄為弟、為男女、為從學為師、為君為大人。設有是世間不正,譬如牛馬象鷄猪狗亦畜生,但觀是法清白故,為得分別。」
佛說如是。41
(四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舍身惡行,何以故?能得舍故。若不能得舍身惡行,佛亦不能說舍身惡行。可得舍身惡行,是故,我為說舍身惡行者,不舍身惡行,便絕無有財產,亦不行布施,是墮兩侵,眼在但無所見,從是墮地獄,無有眼到彼間處,不自守者,名為一眼。盜弊態兩舌、妄語,但有財產,但世間自樂,致法非法諛諂,致大多財,亦不自樂,亦不布施,已墮地獄一眼處。兩眼者最第一法。致治生,自所有自食亦布施,從是行福自在,如不黠自食亦施,得時上天常不離法。無有眼亦一眼,但當遠莫近,黠人但當校計兩眼,兩眼第一,今世、後世。」
佛說如是。42
(四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賢者阿難行至佛,已到禮佛,便白問佛:「世間世何等為世?說是何等為世?」
「是世,阿難!為三,一為欲世,二為色世,三為不色世。亦若人所致罪令復得,是名為世。若阿難!欲致罪無有,欲世亦無有。阿難!報佛不離是。」
佛便告阿難:「是阿難!罪為地識,為種欲,為愛癡,為冥,已癡人無有眼,便惡行,已惡便識在惡,墮欲世。若阿難!色行人不致色,世亦無有。」
佛復重告阿難:「不致是有不?」
阿難便白佛:「不離是。」
佛復告阿難:「是行地識,為種欲為愛癡為冥,癡冥為中,行識便在中止,是為色世有。阿難!不色行福故有不色世,若無有不色行,亦無有不色。」
阿難白佛:「不離是。」
「從是行,阿難!便為福地,識種欲愛癡冥已,人有癡便無有眼,已不大了眼故,為無有色,上識便名為無有色世。」
佛說如是。43
(四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比丘應:「唯然。」佛便說:「信者有三行,令從行信淨可。何等三?一者欲見明者,二者欲聞經,三者離垢慳意,家中居牧費,直手分布與,成布施等意。」從後說絕:
「欲見明者,當樂聞經,亦除垢慳,
是名為信。」佛說如是。
(四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比丘應:「唯然。」佛便說:「有三安善樂,若慧者欲求是,當為護戒。一者欲名聞法俱相隨護戒,二者欲財樂俱可意惠,欲得者當護戒,三者念是身受,更身欲度世上天慧,欲得者當護戒。」從後說絕:
「慧者當護戒,欲得三願名聞亦利後世,欲樂天上是說處,若慧能習是事如上說,是世間得樂淨。」
佛說如是。45
(四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世間有三大病,人身中各自有。何等為三?一為風,二為熱,三為寒,是三大病。比丘有三大藥,風者,比丘!大病,麻油大藥,亦麻油輩。熱大病者,酪酥大藥,亦如酪酥輩。寒大病者,蜜大藥,亦如蜜輩。是比丘三大病、是三大藥。如是,人亦有三病共生共居道德法見說,何等為三?一者欲,二者恚,三者癡。是比丘三大病有三大藥,欲比丘大病者,惡露觀思惟大藥,恚大病,等慈行大藥,癡大病,從本因緣生觀大藥,是比丘三大病者三藥。」
佛說如是。46
(四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三惡本:貪為一惡本,恚為二惡本,癡為三惡本。以貪為惡本,慳亦貪本。以慳不得離慳,便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是名亦惡。以慳便身不諦受,是心不諦受,是亦惡本。以慳著慳,便自壞身,亦壞身奇,亦兩壞,是亦惡。以慳便不知自身,亦不知奇,亦不知兩,是亦惡。以慳著慳,奇欲施,若殺、若係、若縛、若滅亡、若論議,是亦惡。以慳著慳,奇欲施,苦以施,若殺、若係、若縛、若滅亡、若論議,受心、喜心、得如願,是亦惡。如是人比丘,名為不時說,亦名不如非法說,亦名不止惡說。何以故?比丘!是人不時說,亦名不止惡說,但比丘自身亦奇,為欺自,癡復增癡。若人說至誠,知不欲受至誠,若人說不至誠、不可意,說病是不是,如是我無有,是故如是人名為惡說、不至誠、不致好、非法說、不止惡說。如是人比丘慳從慳因,緣多非一,麁惡法從是致恚,癡從是致亦如是。如是人從後若干非一,貪恚癡、麁惡非法布覆開滿拘,今見如是法說止苦,更并憂惱,畏壞身,望墮惡。譬喻,比丘!如樹前芽栽㚘拮布覆閉滿封,如是非一,若干貪恚癡不好能法,亦為己布覆閉滿封,如是為見在苦,止苦憂惱自燒己身墮惡。
「有三福好本,一為不貪好本,二為不恚好本,三為不惑好本。若不貪,是亦好,若不慳,身行好行,口行好行,心行好行,是亦好,身諦受,口諦受,心諦受,是亦好。若不念自身侵,若不念奇身侵,若不念兩侵,是亦好。若不慳,亦不連慳,若自身知,若奇身知,若兩知,是亦好。若不慳、若連、若不,奇人為有苦有憂,不若令有。若殺、若斫、若捶、若讒、若亡、若論議,是亦好。若不慳、若不著慳、若不令,奇人若憂,不令有。若殺、若斫、若捶、若讒、若亡、若論議,心不受,心喜,令奇人如願,是亦好。如是人名為時說、如說、福說、法說、止惡說,是亦好。何以故?比丘!如是人名為時說、如說、法說、止惡說,為自知態,亦知餘態,不匿不覆。若自知愚癡、憍慢亦餘態,若覺發人說不匿,受言不言我不知,或人不至誠作論議,即時自曉意報是事,我無有不至誠,無有是我,亦無有是為,是故人時說、如說、福說、法說、止惡說。不慳慳因緣亦如是非一,若干好法從是致死無有恚,亦如是無有癡,亦好從是致,如是比丘人非一。若干貪恚癡、弊惡法已舍已,更不復生,為見法安行,無有苦、無有惱、無有憂、無有熱,已壞身便望好處。譬喻,比丘!如樹前芽栽㚘拮便布覆閉滿封。若有人來,不可㚘拮,不欲令有不駐,不欲令隱,不欲令通,便㚘拮掘根,便斷本;已斷本,便斷枝;已斷枝,便破碎;已破碎,便劈;已劈,便風暴燥;風暴燥已,便火燒;已火燒,便作灰;已作灰,便大風颺;亦投彼河中,為是㚘拮。從是本因緣已,已斷本,上下不復見,後不復生,如是不比丘自如是譬,上人行者亦如是非一。若貪恚癡、弊惡法已舍已,便不復生,為見法安行,無有苦、無有惱、無有憂、無有熱,已壞身便望好處。」
佛說如是。47
(四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四行為黠所有、為賢者所知,非愚者所知、慧者可意。何等為四?布施,比丘!黠人知、賢者知,慧者可可者;不欺,比丘!一切天下所黠知,如上說;孝事父母,比丘!所黠知,如上說;作沙門,比丘!所黠知,如上說;法行道,比丘!所黠知,亦賢者知,愚人所不知,黠者可。」從後說絕:「自知有布施,不欺、制意、自守,亦孝父母有守行,是事一切為黠者行,如是可見成就,便世間得淨願。」
佛說如是。
佛說七處三觀經卷上
CBETA 编码:T0150A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