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舍利弗上前恭敬地跪着对佛陀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只有得到佛陀您的允许,才敢提问。
佛说:很好!很好!舍利弗应当提问。你如果从文殊师利那里,只听闻如来署因缘法的名称,尚未完全了解其内涵,现在为你解说。仔细听!仔细听!
舍利弗回答说:我接受您的教导。
以及大目犍连、大迦叶、大迦旃延、大拘絺罗、邠利文陀弗、须菩提、阿那律、朱利槃特、大槃特、奈吒和罗、阿难等诸位尊贵的罗汉都在法会中,他们纷纷起身向佛行礼,对佛说:我们欢喜渴望听闻,愿菩萨们都能通过因缘修习大僧那僧涅(大愿铠甲)。无论是男子还是女人,听闻此法都应当追求;所有声闻弟子,都应当依此法门求取僧那僧涅,为了让一切应当解脱的众生都能证得阿罗汉果。诸位比丘各自以香花散于佛上,供养如来。诸天天子也都以天界香花飞舞供养,奏响天乐以作供养。为什么呢?因为过去从未听闻过此法名号,更何况如今能圆满听闻。帝释天主以天上的拘耆华树幻化遍布祇园精舍。
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来真实不虚的证明体现在四件事上。哪四件事呢?第一是发起菩提心;第二是达到不退转的修行境界;第三是菩萨在菩提树下成就正觉;第四是圆满具足一切佛法。这就是四种真实证明。”
舍利弗问道:“是什么因缘让您发起了求道之心?”
菩萨有第一种标志:就是发心所做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给十方世界积累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要让众生都能达到究竟觉悟的境界,这就叫做第一种标志。
不退转菩萨的标志在于:他们的一切修行作为,都没有任何私心求取。这个境界是安稳之地、无执着之地、坚固之地,这就是佛法的根本基础,所以称为第二种标志。
坐在菩提树下修行这个标志:代表着不会徒劳而起,既然起身就必定成就佛道。这个境界具足十力与四无畏,这就是第三种标志。
如来标志的含义是:如其所证、真实不虚,这种境界不可计量,是最尊贵的标志。已经安住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的果位,并以此法教化众生,这就是第四种标志。
佛告诉舍利弗:菩萨还有两种标志。哪两种呢?一是为声闻弟子转法轮,二是为不退转菩萨转法轮,这就是两种标志。
如来的标志就是究竟的标志,安住在这个境界中的人,已经得到正法教化。色法是佛法,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都是佛法。舍利弗啊,这样的法义不可思议!就像愚昧的人妄自揣度,说什么“这个法可以得到”,其实真正的法是无可得、无可取的。
世尊对舍利弗说:"正因为悟得了'不可得'的真谛,我才传法教化众生。那些舍弃根本空性、执着于各种法相的人,实际上更需要佛法的指引。这就是如来设立教法的本意啊。"
舍利弗问道:“什么才是如来真正的教导呢?”
佛说:“这些数量多得数都数不清啊。”
佛陀问舍利弗:“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呢?”
佛告诉舍利弗:“不要想着各种现象会真实产生,对如来境界不起任何执着分别,这才是真正修学如来法门。既不执着存在,也不执着不存在。”
佛告诉舍利弗:“想要学习如来智慧的人,不应该执着于如来的形象。真正的如来智慧,是明白一切法都没有可以执着追求的本质——这才是真正的如来智慧。”
佛陀告诉舍利弗:“色相与佛法,感受、思想、行为、意识这些如来所证悟的法,本质上都不值得执着。遵循这样的教导:对一切现象都不执着,既不惦记存在也不惦记不存在,这就是真正的修行。既不执着存在也不执着不存在,便是遵循无住无着的教导。这样学习,就是在修习如来法义。所谓法义,没有过去、未来、现在的区别。如此理解法义的人,能洞见一切却又不会固守任何见解。”
舍利弗向佛陀请教:“什么是所谓的见?”
无所遮掩、无所障蔽、完全明见,这就是如来所见。
什么叫做看不见一切呢?
真正看不见门径、无从进入的境界,这才是如来法身的真实相状。法身不与虚空结合,也不起任何念头、不生任何愿望、无法被看见、无法被获得,如同寂静的本性,这就是法身的清净本质。法身没有长短分别,也不需要任何辅助,它本身就不依赖任何支持,法身也没有任何变异,这就是法身的特质;法身不从任何地方产生,这就是如来法身的本质。它不需要用脚来衡量、不需要用膝来衡量、不需要用腿来衡量、不需要用腹部来衡量、不需要用臂膀来衡量、不需要用手来衡量、不需要用面颊来衡量、不需要用头颅来衡量、不需要从内部衡量、不需要从外部衡量、不需要从中间衡量、没有极限可言也没有无极限可言,没有上下东南西北的方向分别,不需要用凡夫的标准衡量、不需要用须陀洹的标准衡量、不需要用罗汉的标准衡量、不需要用辟支佛的标准衡量、不需要用如来的标准衡量、不需要用有余无余的标准衡量、不需要用解脱与否的标准衡量、不需要用法相所在来衡量,法身根本不可计量,也没有名称可标注,这才是如来法身的真相。
佛陀告诉舍利弗:“今天法会中的比丘们,大多没听过这样的道理。没听过的人会妄加猜测:‘有这样的道理?还是没有这样的道理?就像我的身体一样,所有事物也都是如此。’说这种话的人,就会按照自己的错误认知去行事。他们对于无法计量的事物妄加计量,对于佛法真理妄生分别。因为这种分别心,就产生了执着取舍,于是就有了寿命的执着、思想的执念、对长寿的贪求、对永生的渴望。想要延长寿命,想要永生不死,这种对寿命的贪欲就会不断增长。”
佛陀告诉舍利弗:“真正的觉悟既不依赖于正确的方法,也不依赖于错误的方法;既不执着于存在,也不执着于虚无。应当明白这是超越言语表达的——如来如去的真相本无可依从。所谓如来如去,既不会毁坏消亡,也不会起心动念,这才是真正的如来境界。这种觉悟无法用耳朵听闻,所以要真切地明白:如来所说的一切教法都是真实不虚的,就像虚空本身那样真实不虚。”
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来无所从来,所以称为如来;如来无处可去,所以称为如来;如来无所依止,所以称为如来。如来既不弯曲也不伸展,如同如来不可得,一切法也同样不可得。心念没有生起之处,也没有安住之地,一切所作功德都不执着追求。依照教诲却不执着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这种修行没有生起之处,这种功德也没有根本实体。所谓僧那(大誓愿),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没有造作,这才是真正的精进。不执着观照也不起分别见地,所见境界不生二分别心。智慧无所获得,这种智慧无所作为也无所生起,不为了证悟而刻意追求。这样的追求才是真正的正念。没有名称概念,言语真相即是不可得,慈悲与道本一体。获得平等见地时,没有众生相也没有人我相。真正的护持,不是时而记起时而忘记的分别心。”
佛陀告诉舍利弗:“真正的智慧是明白无智无得,十二因缘本来没有生起,所谓和合也没有真正的聚合。无法通过任何方式证得道果,因为本来就没有可执着的念头。这样的比丘心无挂碍地持钵、穿衣,虽剃发而实无发可剃,虽持戒而实无戒可持,一切本来如此。比丘真正通达佛道时,他的心已安住于定境,没有杂念纷扰。得定之人不再执着身心意念,不执着智慧境界才是真正的比丘。那些自称已证圆满的其实还未圆满,若比丘觉得有所证得,那只是微小的境界。不可计量的法性却说能了知,其实根本无所知。不执着任何法义,如佛所教本无界限,因此佛境界中无有定法。如来之法是无造作之法,法本自然无为,所以说无有定法。一切法终归寂灭,这就是如来的印记——无所入、无所住,方契合如来法印。”
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果有人想要学习如来法门,应当具备狮子般的勇猛心。无论是男子还是女人,都要持守清净戒律,心无杂念,保持内心清净;要以清净智慧行事,不起妄念,饮食只求维持基本需要。若在乞食时,思想保持清净没有分别心,不对任何人产生高低贵贱的分别想,不对诸法起执着贪求,也不念及下等、中等、上等之事,始终以平等心对待一切。比丘这样修行,才是真正的修学。」
世尊告诉舍利弗:“真正没有所求的学习,才是真正学习如来的智慧。”
摩诃迦叶向佛陀请教:“比丘如果能掌握一个核心要义来修习大悲誓愿,就等于掌握了如来法身的修学要领。这个核心要义是什么呢?就是认识到一切现象本来清净、不值得执着,这就是修证如来法身的根本方法。”
须菩提向佛陀请教:“比丘应当从两个方面修学。是哪两个方面呢?第一,对一切现象都不抱持任何期待;第二,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人,不分别执著。这就是比丘修学无上正等正觉的两个根本途径。”
摩诃目犍连尊者向佛陀请教:“比丘应当从三个方面来修学。是哪三个方面呢?第一,只学习核心的修行方法,不追求表面的形式;第二,心中不执着于亲近什么;第三,也不执着于疏远什么。这就是修行的三个要点。”
文陀弗对佛陀说:“比丘应当从四个方面来修学。哪四个方面呢?不惦记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也不想着还应该得到什么;看待一切事物都平等清净;所持守的修行都如同虚空般无挂碍。这就是四个方面,这样修行就是在修学如来法义。”摩诃迦旃延对佛陀说:“比丘应当从五个方面来修学。哪五个方面呢?没有贪恋吝啬之心;以法供养为心愿;对一切众生怀有慈悲;不执着于自己慈悲的念头;不执着于一切法相而无有所求。这就是五个方面,如此修行就是在修学如来法义。”
奈吒和罗恭敬地对佛陀说:“比丘应当从六个方面来修行。哪六个方面呢?第一,不刻意生起任何念头;第二,也不执着于空相;第三,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本源境界。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因缘和合的现象,本来就不真实。第四,虽然亲近佛陀、追随佛陀,但内心保持解脱自在;第五,不生起这样的念头去琢磨:‘佛陀到底证得了什么?’这就是第六个方面——比丘应当这样学习如来教导的法义。”
佛陀说:“一切法和一切众生,都是如来智慧的显现。既没有不同的见解,也不是刻意看见本性,更不是执着于法相。这样学习,就是在学习如来智慧。奈吒和罗,你仔细听!比丘所修学的无限智慧,正是契合如来智慧的。就像喜悦却不执着于喜悦,这样修行的比丘,就是在学习如来智慧。学习如来智慧的人,就是在学习佛法,学习不可思议的法门,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奈吒和罗恭敬地问佛陀:“比丘们学习如来教法时,应当如何保持自己的修行?”
佛陀告诉比丘们:“修行人啊,心中不要总惦记着所有人,也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现象。既不刻意寻求安稳,也不担心危险。能这样保持心境,就是真正的修行人了。”
奈吒和罗恭敬地问佛陀:“现在如来您所说的如来境界,究竟是为谁而宣说的呢?”
佛陀说:"想要学习佛法真谛的人,我正是为他们说法的。"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修行者呢?
佛陀说:“之所以讲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是因为既不执着于修行的过程,也不执着于任何追求,这才是如来真实的印证。那些心存分别执着的人,算不上真正的印证,这样的人往往自高自大轻视他人;吝啬贪婪嫉妒的人不配称为印证;阿谀奉承不知惭愧、爱说妄语的人,都不配称为印证;不喜欢与大众共处、只想独自修行、乐于作恶、不乐见他人安宁的人,总把虚妄的念头当作真实。怀有二心的人,好坏不分,总在胡思乱想,背离甚深佛法,心念不正,只顾利害得失。若只求乞讨钵盂、衣物、卧具、医药饮食,却背离波罗蜜多智慧,亲近恶知识,对佛法毫无功德修行的人,始终活在恐惧之中。沉迷世间琐事互相算计,只贪图虚名而无实修;贪恋五欲之乐,做事总盼回报——这样的人,根本不能在深山空闲处安住,缺乏慈悲心,没有悲悯心,常被魔事困扰。背离佛戒的人,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佛法,总是心烦意乱、不得安宁,心思狂乱多变,因此失去善心、失去微妙心、失去究竟心。只执着佛的外相、只想着见法见僧,却忽视五阴的妙用、四大的和合、六尘的修行、十二因缘的奥义、一切众生的功德——怀有这种心态的人,都不配称为如来印证。唯有不谄媚虚伪、保持质朴本真,时刻忆念甚深佛法……”
佛陀告诉奈吒和罗:“有这样心念的人,已经得到如来印证。那些赞叹佛陀功德的人,是因为心中常念一切佛,想要修学如来智慧的缘故;无论学佛之人是否精进修学,如来都全然知晓。真正体悟佛心的人,无论在城池、村落、市镇所见的一切,如来都以智慧之眼全然照见。”
佛陀问奈吒和罗:“你能真正了知如来的境界吗?”
奈吒和罗恭敬地说:“我们应当听从佛陀的教导,虚心领受。但如何能亲身证悟这个道理呢?恳请佛陀为我们解说,我们心怀渴慕盼望听闻。比丘们必将谨记奉行。”
佛陀赞叹道:“说得很好!说得很好!正如赖吒和罗所说的这样。”
佛陀说:“那些用凡俗心思的人,是无法理解如来境界的。不修习如来道法的人,根本无法测度如来境界的无限深远。正因为这个境界无法用肉眼观察,所以称为如来的不可思议境界。若有人想要领悟如来境界,就要做到不贪恋自己的身命,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悲,远离所有虚妄造作,不与怀有二心之人同道。想要修学如来境界的人,就应当这样修行。”
奈吒和罗恭敬地问佛陀:“今天在场的大众里,有没有正在学习如来智慧的人呢?”
文殊师利菩萨您是在场的吗?
佛陀又对奈吒和罗说:“好比有人到了大海深处的珍宝堆,那里有一颗无价的摩尼宝珠;这个人虽然住在珍宝堆里,却不知道摩尼珠的价值。这时如果有人问他:‘你既然住在这珍宝堆中,可知道摩尼珠在哪里吗?’他反而回答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不认识摩尼珠。奈吒和罗啊,你现在也是这样——虽然身处珍宝之中却不认识珍宝。为什么呢?你虽然修习大乘法门,却未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髓。”
还有位叫闍炎闍炎的比丘对佛陀说:“如果修行到无学境界却仍需精进,我愿以平等心用光明普照一切众生。”
又有位叫三陂諟师利的比丘对佛陀说:“我想学习如来智慧。为什么呢?因为我对世间一切现象都不再执着追求。”
还有一位叫三摩师利的比丘说:"我想学习如来法印,但我不愿对任何事物产生分别心。为什么呢?因为本质上一切皆不可得。只有这样去学,才算真正在学习如来法印。"
佛陀说:「你们应当这样去学习和修行。」
还有一位叫染师利的比丘对佛陀说:"我不把任何人看作他人,也不对任何人产生分别想;虽然要度化众生,却看不到谁是被度化的对象,也看不到具体的法门,该用什么法来教导呢?我想这样学习如来智慧。"
佛说:"按照我所教导的方法去学习修行。"
还有一位叫勃的比丘对佛陀说:“我以忍辱对待一切,心中也没有丝毫傲慢。为什么呢?别人自高自大,我不以自身自傲,也不执着任何观念。如果有人因内在修养而自满,我也不因此心生傲慢。这是因为我时刻念及一切众生,愿他们都得安宁。我从不怀着恶意,以正法光明为依止,念念希望众生都能明心见性,不愿他们处在蒙昧之中。我就是这样学习如来智慧的。”
佛陀说:“应当认真学习佛法,并且真正去实践所学的内容。”
还有一位叫多和光的奢夷族人,对佛陀说:"我想要帮助所有人超越生死轮回,但又明白其实并没有真实的生死需要超脱。我愿意依照如来教导的真理来修行。"
佛陀说:“应当依照所学的方法去修习。”
还有一位名叫惟闍耆橋沙的比丘对佛陀说:“我想学习您当年在菩提树下的境界——既不见有佛可得,也不见有树可得。我愿依照如来教导的般若智慧,这样去修证。”
还有一位名叫坻罗末的比丘对佛陀说:“我不刻意修学任何法门,也不执着欲望相关的事物。所有现象我都不去刻意修学,面对一切法都保持不执着不攀缘的态度。”
佛陀说:「正如你所说,如来的一切言行都是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这正是你们应当学习的。」
这时,座中有上万比丘尼和三千人同时起身向佛陀恭敬行礼,说道:"我们发心学习如来法藏,为了一切众生的缘故,愿求圆满修学。"
还有七千在家修行的男众、五千在家修行的女众,都从座位上起身说道:"我们也要这样认真学习。"
这时,又有八万天子齐声说道:"我们定当完整修学,并将这些教诲普告一切众生。"
还有一位叫私呵难的比丘向佛陀请教:“既然一切法本无所得,一切法都不可得,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如来法藏呢?”
佛陀说:"你们应当这样去学习和修行。"
还有一位名叫利三匐的比丘向佛陀请教:“如果我不执着于一切现象,应当如何学习如来智慧呢?”
佛陀说:"你们应该按照所学的内容去实践修行。"
还有一位比丘,名叫摩呵波那陀惟𭌝,出身王族,向佛陀请教道:“既不执着无我、也不执着有我,既不刻意求智慧、也不否定智慧,既不刻意破坏什么、也不刻意证得什么。心念保持平等无分别,明白一切因缘本无实在的根源——这样的修行,才是真正在学习如来的教法。”
佛说:「你们应当依照所教导的方法来修行。」
还有一位比丘名叫非陀遍,来自奢夷族,恭敬地问佛陀:“如果一切现象都看不到边界,根本没有所谓的界限——无论存在还是不存在,既没有边界,也没有非边界,甚至无法用言语描述——像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去把握呢?”
佛陀说:「不能这样!」
如果连边际都没有,那自然也就没有愿求;既然没有愿求,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境界。
佛陀赞许道:“说得对!说得对!正如您所说的这样。”
没有愿望的境界不可思议、无法认知、难以想象、不可停留、无所畏惧、无法用言语描述;它平等无别、无需修学、无需把持、不会毁坏、没有造作、不起作为;明白一切本无所得,没有形色,菩萨也不被名相所束缚;既不是也不是,既非修学也非不修学,同样不可得,全然没有障碍。
佛说:"你们应当按照所教导的这样去学习实践。"
这时,有五百位婆罗门修行者,从舍卫国出来,顺路来到佛陀的住处。他们上前向佛陀行礼后,恭敬地站在一旁,对佛陀说道:"您所开示的教法,我们衷心渴望聆听,愿能因此获得恒久的安宁与自在。"
佛陀问这些修行者:"你们是为了什么要来听法呢?"
那些婆罗门修行者解释道:“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人’,所以才会用‘人’这个名称来称呼。”
佛说:「如来真实不虚的法义,这是过去所有佛陀都宣说过的真理,如今我所说的也正是这个法义。」
有一位名叫羞桓师利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在母亲腹中的时候,就听闻过如来圣号了。"
还有一位名叫三摩震諟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还在母亲胎中的时候,就已经听闻过您的教法了。”
还有一位名叫雪真提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刚出生时就听到如来的名号,看见如来周身光明,从空中飞来将手放在我头顶上说:'你将来应当被称为不可见顶佛。'"
还有一位名叫頞真提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出生后不久,就在空中听闻如来的名号,看见佛陀显现并对我说:‘你应当听闻学习如来的教法。’”
又有位名叫那罗沙目竭的婆罗门对佛陀说:“今天半夜,我看见四位佛陀从四方来到我的住处,我立刻恭敬地顶礼叩拜。这些佛陀告诉我:‘祇洹精舍的释迦文佛正在宣说不可思议的如来法义,你应当前去听闻受持。’这正是我前世修行所感得的殊胜征兆。”
还有一位叫阿真提罗蕪耶的婆罗门对佛陀说:“今天半夜,我看见佛陀忽然长高到二十里,身上显现三十二种殊胜相貌和种种庄严妙相。您对我说:‘应当学习如来的智慧。’听到这话后,景象突然消失不见,这就是我见到的祥瑞感应。”
还有一位叫三波奢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出生落地时,有人来家里报喜说:'不要用母乳喂养这孩子,应当让他以如来智慧作为精神食粮。'母亲听了非常欢喜,这就是我宿世的善缘征兆。"
当时还有一位名叫倪三颰的婆罗门,向佛陀禀告说:“我早年修习婆罗门教法时,曾在虚空中见到佛陀显现,具足三十二种伟人相貌和种种美好特征。我当即高声发愿:‘我应当追随这样的教诲、奉行这样的事业。’听闻空中传来的声音,我便恭敬地顶礼叩首请教:‘究竟什么是该修学的?什么是该奉行的?’那位佛陀开示说:‘有如来法藏(怛萨阿竭署),这就是你应当修学、应当奉行的。依此法门修学,便能通达一切真理,这就是究竟解脱,这就是如来事业。好比世人沐浴是为洗去污垢,而菩萨不可思议的沐浴,是让一切真理现前,无论解脱与否。若想在众多婆罗门中成为尊者,就应当修习此法藏。’我听闻这些教诲后,心生踊跃欢喜,以至诚之心顶礼接受教导,并向佛陀请教:‘为何先前会显现这样的祥瑞景象?’佛陀回答:‘这都是如来法藏(怛萨阿竭署)所显现的祥瑞感应。’”
还有一位叫摩呵迦娄那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先前在行沐浴祭礼时,正要点燃大火进行祭祀,突然看见佛身显现,具足三十二种庄严相好。那位佛对我说:‘你这样的火祭方法并不正确。为什么呢?因为火焰燃起后终究会熄灭。’我当即追问:‘若不这样熄灭,又该如何熄灭?’那位佛开示道:‘不执着于人相、不执着于我相、不执着寿命相、不执着有无相,也不执着和合相、不执着分别相、不执着思想相——这样的火即便没有燃料也会自然熄灭,可以让火焰不依赖柴薪而自性寂灭。’我专心聆听后,恭敬合掌请教:‘要如何生起不依赖柴薪的火?’那位佛告知:‘有不可思议的如来密义,若能如法修学,学成后便能点燃不依赖柴薪的火。这样修行时,不贪恋淫欲、不发动嗔怒、不陷入愚痴,因此火焰自然寂灭。’我听闻后立即五体投地接受教导。如今所见到的佛陀,正是我往昔得遇的殊胜征兆。”
佛说:“正如你所说,这正是如来真实境界的显现。”
还有一位名叫牟梨师利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刚要添柴让火堆烧得更旺时,突然看见您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时您对我说:‘何必忙着添火呢?既然有佛陀的法教在此,为何不学习?’我立刻请教:‘应当学习什么?’您指示我:‘去祇园精舍找释迦文佛。’这就是我前来求法的缘起。”
还有一位名叫分畛者桥泉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曾到精舍采花想带回家,看见如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位佛陀说:'采花不如法,若是像这样采花,会损坏花朵。'我当即请教:'应当如何采花?'那位佛陀开示:'不要用手直接摘取,不要摇动花枝勉强取得。应当学习如来的智慧,以觉悟之心自然采撷。这觉悟之心能获得不可思议的花朵——一切众生本就是待度的莲花,通过教化都能证得涅槃。这就是佛法的殊胜示现。"
佛陀说:"应当学习如来法印,就像这样学习。"这时有位名叫邠陀施的婆罗门对佛说:"我去集市时,在路中间不小心把钱掉在地上散落了。正当我弯腰准备捡拾时,抬头看见如来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问我:'在做什么?'我回答:'捡掉在地上的钱。'佛陀说:'这不算难。若要救度五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既不计算数量,也不执着分别,这才是真正的难事。'我便请教:'这样的修行应该向谁求教,跟谁学习?'佛陀告诉我:'应当学习如来法印,就在此处听闻。'随即说道:'有位释迦文佛正在祇洹精舍,你应当去那里听闻佛法。前世种下的因缘,今生得以成就。这就是本来的瑞相。"
还有一位婆罗门叫分诃舟,对佛陀说:“我去集市想买各种香料,买了返回时,还没到家就遇见了您。当时内心立刻充满欢喜。您问我:‘手里拿着什么?’我回答:‘拿着各种香料。’您说:‘这些香不算什么。有一种香叫做不可思议之香,它的香气能遍传上下四方、东西南北。应当寻求这种香。’我马上问:‘这种香是有根、有本、有茎、有枝、有叶、有花、有果,还是果实发出的香气呢?’您开示道:‘这种香既无根无本,也无茎无枝,无叶无花无果,却真实散发着香气。应当寻求这种香。’我又问:‘该去哪里寻求?’您当即回答:‘应当到祇洹精舍释迦文佛的处所,听闻如来教法。’这就是我亲身经历的神妙感应。”
佛说:「正如你所听到的那样。」
还有一位名叫阿耨迦惟延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到城外树下静坐时,心境安定如同入定,看见四面八方如同遍照光明,见到无数佛都说:'不该这样坐禅。'我当即请教那些佛,他们告诉我:'没有生起也没有灭去,这才是真正的禅;因为所见本空的缘故,看不见什么才是真正的见。心本无物何必系缚?为什么呢?心本无念想,应当这样修禅。有个名为如来藏的妙法,你应当向释迦文佛请教,应当依此修学。'所以才有这样的祥瑞显现。"
佛说:"应当这样学习:按照所教导的真理去实践。"
还有一位婆罗门,名叫罗那懿多,对佛陀说:"我刚到集市去买金子,想用秤来称重量,就遇见了怛萨阿竭(如来)。他身上散发着无比明亮的光芒,对我说:'为什么要用秤呢?有一种法叫做不可称量,你应当去求这个法。'我立刻追问:'什么是不可称量的?'佛陀回答:'一切法都无法用秤来衡量,就像虚空不可称量一样,所有法都是如此。'我说:'我很想听听,有什么法是可以学习的?'佛陀告诉我:'有个法门叫怛萨阿竭署(如来藏),你应当学习和听闻。'这就是我最初遇到的祥瑞征兆和所得到的开示。"
佛说:「你们应当依照所听闻的佛法来修行。这些都是前世积累功德的缘故,才能遇到这样的教法并与之相应。」
另一位婆罗门修行者阿披阿遮,恭敬合掌向佛陀请教:“我在深夜观星时,见到天际大放光明,显现出如来圣容,便顶礼叩拜。那位如来开示说:‘你无需再观测星象,就如你现在所见这般。’我当即请教,如来告诉我:‘也不应仰仗外在星相。’如来又问我:‘你此刻所见的星宿叫什么名字?’我老实回答:‘不知道。’如来开示:‘这叫做寂灭圆满。你应当修学诸法真谛,全然明了所见境界的本质。’我又问:‘在哪里可以听闻这样的教法?’如来告知:‘你应当到祇园精舍释迦文佛那里,听闻这个教法。’方才光明忽然隐没不知去处,因此特地前来,想请教如来示现此瑞相的深意。”
佛陀开示说:「你们应当依照所闻的佛法来修行。」
还有一位名叫术阇师利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刚才正在播种庄稼,忽然看见您——如来佛出现在面前,与数千位比丘僧众一同驻留。您对我说:‘不应当像这样播种庄稼。’我立刻请教:‘应当如何播种呢?’您开示道:‘既不执着也不放弃,应当如此播种;既不生长也不枯萎。’我又问您:‘应当在何处修学这样的法门?’您教导说:‘有如来法藏应当修学听闻,听闻后这样的种子——既不执着一切法,也不有所取着,不作分别,不起妄念。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了知诸法本无生起,因为无所造作故无生起,既然无生也就无灭。没有种子,所以不生也不灭。’”术阇师利随即问佛陀:“这究竟是什么殊胜的征兆呢?”
佛说:“这正是如来成佛的征兆。这些瑞相表明,此人即将在菩提树下成就佛果。”
这时有位名叫阿禾真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走出村庄城门时看见死人,便想到死亡竟是如此。正独自思量时,遇见了您。佛陀开示说:‘不应执着你所想的念头。为什么呢?见到不好的景象就产生执念,要知道一切现象本质都是空寂的,应当这样观想。得道之人不依靠妄想来修行,也不执着于有所得,因此能保持清净心,没有分别计较的念头。不执着任何相状,所以心无挂碍,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明白无所得才是真得,了知分别心本空,所以无所求。这才是修行真谛,无所见才是真见。当生命将尽时,若用妄念教导他人,比如在坟场看见枯骨,坐着观想以为能解脱;或者观想五色之气,以此法门求解脱;又教人数呼吸,想借此脱离生死——这些都要明白欲望终将灭尽。’”
阿禾真立即追问:“该如何修学才能超越这些呢?”佛陀答道:“应当修学大道。要学习如来法藏,依照如来教法实践。有种法门叫作如来藏,应当听闻修学,现在就从释迦文佛这里听闻吧。”说完忽然不见踪影,这就是我见到佛陀的经过。
佛陀说:"这正是如来安排的好兆头,说明你即将走上觉悟之路。"
还有一位名叫阿惟示真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来到荒野,看见许多死人,有的被野兽啃食,有的发臭腐烂,有的身体破损,有的呈现青黑色,有的呈赤红色,有的暗淡无光。我心中思量,正要在静坐中观察这些景象时,忽然见到东方有佛降临,具足三十二种庄严相好,我便遥向佛陀顶礼。那位佛开示说:‘虽然你观察这些现象,但应当明白这都是虚妄之想。’我当即请示:‘我应当修学什么法门,才能教化一切众生脱离生死?’那位佛告知:‘有个法门叫作如来藏,你应当听闻修学。修学这个法门,能为一切修行道路积累功德。你要从释迦文佛这里完整听闻受持。’这是什么殊胜的缘起示现呢?”
佛说:"这正是如来(觉悟者)示现的祥瑞征兆。这样修行的人,就是在效仿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证悟的修行。"
还有一位名叫波梨漫多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夜间外出时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就点燃五间屋舍作为灯火。为什么呢?是为了避开沟壑深井。这时心想:‘应当修习什么法门,才能为一切众生带来光明,驱散黑暗?’正这样想着,忽然看见佛陀显现于虚空中说道:‘善哉!善哉!这是圣者的境界,非凡夫所能为。那些嗔怒、贪欲、谄媚、虚伪的念头都已断尽之人,才能发起这样的心念,不是其他人所能企及的。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却不执着于刻意的念想,就像佛陀在树下修行时,不执着于圣贤的文字相。’那位佛陀告诉我:‘有个法门叫做如来藏,你应当听闻修学,使心意臻于圆满。’我又问佛陀:‘该向谁求法?’那位佛陀说:‘应当向释迦文佛求法,所有需要听闻的教法都可以从他那里获得,无论是在村落、乡镇、城郭还是郡国,都能在这法门中得见真理。’听完这些话后,景象就消失不见了。这究竟是什么祥瑞的征兆呢?”
佛说:"如果你听闻如来名号而修行,这就是吉祥的征兆。菩萨应当修习的一切法门,都包含在这个法义之中。"
世尊又问道:“修行中有多少项目需要学习实践?”
佛陀开示说:“佛的境界就是这样显现的;这种显现与佛的境界完全一致,一切法都从这个显现中自然生起,如同心念感应般不可思议。”
这时他又问我:“这个法门如此精妙深邃,既看不见也认识不到。”
还有一位叫悉达膝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和成百上千的婆罗门一起举行祭祀仪式时,心里琢磨:‘该怎样祭祀才能让所有人都获得解脱,不再受苦呢?’正这么想着,突然看见如来身上放出光明,显现种种殊胜妙相。有个声音赞叹道:‘善哉!善哉!你这样的念头很好,应当依照如来的教导去做。’那声音告诉我:‘你们该去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找释迦文佛请教祭祀的真义。有一部如来藏法门,你们应当听闻学习,这都是过去诸佛曾经说过的教法。’”
世尊接着问:“那应该怎样进行祭祀呢?”
佛说:“菩萨将饮食等所有财物布施给他人,这样的布施修行能使人超脱三界。有一种布施叫有识布施,是不为自己求回报的;有一种叫忍辱布施,是心中不对任何人生起恶念;有一种叫精进布施,是发愿要救度五道众生;有一种叫禅定布施,是不带着任何目的条件去修行;有一种叫多闻布施,是透彻理解一切名相、法数的究竟智慧;还有一种叫法施布施,若修行人发心以佛法教化众生,即便是畜生道众生想听法,也不舍弃它们而为说法,不执着形象表相,只用慈悲心依法教导一切众生。”
佛陀说:"有一种修行人,不惜牺牲自己,一心只想让所有人都获得安宁。他们教导他人时从不怀着忧虑之心。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反而能获得更好的来世之身,就像摩尼宝珠越擦越亮,王公贵族没有不喜爱的。为什么喜爱呢?因为宝珠没有瑕疵污秽。这样的法师也是如此,虽然仍有生死轮回,但每一次转世都会更加殊胜。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体没有恶业也没有刑罚的印记。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时常赞颂佛陀,虽然佛陀在远方却常怀亲近之心。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他已无所求,这样的修行本身就是最好的供奉。那些达到不退转地的菩萨,他们的供奉也是如此殊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怨恨之心,对一切众生都没有恶意。菩萨的供奉是最殊胜的,如果有人忆念这样的功德就能获胜,不忆念的就无法获胜。用功德滋养自身和他人,这就是菩萨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不执着于法相而起争论,所以没有争斗、没有束缚、没有系缚、没有障碍。像这样修行的人,没有人会对他起嗔心,也不会计较什么法可以比较较量,这些都是修行人的境界。安住于正观之中,在任何境界都不执着功德相,也不破坏他人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不迷失本心。菩萨的尊贵法门没有过失,能够教化众生心生欢喜,从不懈怠,也不会对人生起嗔怒之心——为什么呢?大乘佛法不是通过这些方式获得的,所以称为大乘——也不执着于大乘的概念。"
佛陀告诉悉达多:“放下你原来的祭祀方式,应当这样来祭祀,这就是菩萨祭祀的祥瑞征兆。就像你见到如来佛,这都是前世修行积累的结果。为什么呢?你能亲眼见到佛,这都是你过去修行所感召的祥瑞显现。”
这时有位名叫难头多罗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看见河边有个人拿着木头搭桥,心里就想:'这人做的事太小了!应该造得更宽广些。为什么呢?要让所有人都能渡河啊。'刚生出这个念头,东方就现出一百尊佛,齐声赞叹:'善哉!善哉!这位修行人的发心真好。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度,这是条能利益无量众生的道路。现在释迦文佛正在祇园精舍,你应当去跟随他学习佛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我见到您之前的祥瑞征兆,让我得以遇见如来,听闻您的教诲。"
佛陀赞许地说:「说得好啊!说得真好!正如你所说的这样。」
还有一位名叫旃郁多师利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出城门时,有位长者对我说:‘若到寒舍布施,可得二百万钱。’我便随他回家。进屋后见到高大的法座,他请我上座,焚香供养,备好饮食后,要将二百万钱作为供养。我当时心想:‘该如何妥善处理这笔供养?若能如无上正等正觉般清净的供养,方为殊胜。’刚起这个念头,就见东方千佛飞来,诸佛显现面前赞叹:‘善哉!善哉!您这样的善行是为利益众生。应当前往祇园精舍释迦文佛处,为您开示法要。若得清净心,此供养便可接受。接受供养者,将令一切众生获得安宁。为什么呢?即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行十善受施,也比不上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受的供养,功德远超其上。’话音刚落,那些景象便消失不见了。”
佛陀说:“这正是如来显现的祥瑞征兆。为什么呢?因为他先前已经供养了十方诸佛,所以才能获得这样的无上智慧。”
还有一位婆罗门叫阎符师利,向佛陀禀告:"我在山中静心打坐时,仿佛进入禅定境界,见到五百尊佛出现在上方。四周弥漫着天界般的香气,诸佛都呼唤我的名字说:'善哉!善哉!你应当求取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不要修习其他禅定。什么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要以慈悲心念及一切众生,不要执着人的表象,修行不可思议的禅定。修这样的禅定时,不要起心动念,要使一切众生都得安乐,不执着人的相状,也不执着身体的相状。'诸佛告诉我:'你去祇园精舍找释迦牟尼佛,他会为你详细解说如来法要。应当这样修学,依此修行方能成就。'说完这些话,诸佛就隐没不见了。这是我修行中的殊胜感应。"
佛陀说:"正如你所看到的,确实如此。为什么呢?因为将来能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人,都会显现这样的祥瑞征兆。这是因为你过去世已经供养过七千尊佛的缘故。"
这时有位叫荷沙漫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见到一些婆罗门,他们不多不少正好在恒河中沐浴,然后告诉我:‘你也来沐浴吧,身上的污秽和所有罪业都会随着水流走。’我便独自思考:‘究竟要怎样沐浴,才能让所有罪业都随水而去呢?’这时我看见一位佛显现在虚空中,那位佛问我:‘你在想什么?’我立刻回答:‘婆罗门们让我沐浴,说所有罪业都会随水流走,所以我正坐着思考这件事。’那位佛说:‘你若去祇洹精舍找释迦文佛,他必会为你开示现世之法,使一切罪业得以清除。’他又说:‘有一种名为“诸法”的深广智慧,如同无底却清澈甘美的泉水,在其中沐浴便能获得纯净。若想沐浴就当在此中沐浴,所有邪念恶业都可消除。沐浴之后,一切众生乃至天人都将获得安宁,这法教能普遍教化一切。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所有佛都曾在此法中沐浴。所以现在显现这样的瑞相。’”
佛说:「你们应当知道,'如来'这个名号,本身就是最根本的祥瑞征兆。」
有位叫惟耆先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捧着鲜花要去婆罗门神庙,进门时看见释迦佛悬浮在空中站立着。佛问我:‘你拿着这些花要献给谁?’我立刻回答:‘想献给天神。’佛告诉我:‘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佛陀,被称为天中之天,你可以用这些花供养他。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功德,从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达到至高禅定境界。’当我正要献花供养时,手中的鲜花全部化成了佛像,都是紫磨真金色,散发着七尺光芒,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佛齐声说:‘只有心志坚定修行功德的人,才能感得这样的瑞应。’我随即请教:‘应当通过什么方法,能让功德不可计量?’佛开示道:‘若有菩萨见到佛陀真身,借此修行功德;或见到化现的佛像,借此修行功德;或见到寺院殿堂,借此修行功德;或见到佛曾起坐之处,借此修行功德;或见到佛经行之处,借此修行功德;或听闻佛音声,借此修行功德;或听闻上下四方一切佛的教诲,借此修行功德;或见到佛舍利,借此修行功德;或见老病死而反观自照,借此修行功德。若见城镇村落毁坏,见饥荒灾民受苦,由此引发深刻思惟,也都是修行功德。为什么呢?通过这些因缘忆念佛法,就能获得不可计量的功德,这正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功德。’”
这时有位名叫沙竭末的婆罗门对佛陀说:“我先前在海中沐浴时,刚动念想要渡海,就见到上万尊佛出现。他们都对我说:‘你不该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行渡海。’于是我心想:‘其他沐浴者若听到这样的警示,或许也会产生渡海的念头。’刚起这个念头,又见万佛显现,都说:‘不应顺着个人意愿强行渡海沐浴。’我当即请教:‘应当如何正确沐浴?’诸佛开示:‘存在超越万法的途径,若能在此中沐浴,才是真正的度脱。’我又追问:‘什么样的人能真正度化世间?’佛回答:‘成佛者方能度世。’我再问:‘该修习什么法门?’佛说:‘有佛名为释迦文,现居祇桓精舍,你应当前去请教。你所求的一切都会圆满听闻,他将为你详尽解说,使你获得领悟。’听完这番话,所有景象瞬间消失无踪。”
于是问佛陀:“究竟什么法可以度化众生呢?”
“超越所有现象的方法,就是波罗蜜。”佛陀说:“你想要超越各种现象,就应当以平等心对待所有人。为什么呢?要想着帮助所有人超越生死轮回。就像渡海一样,学会了这个方法,就能超越一切现象,既不执着于现象的存在,也不执着于现象的虚无。这样修行之后,就能为一切众生讲解佛法。”佛陀告诉沙竭末:“菩萨通过一件事,就能具足所有智慧。是哪一件事呢?当世间恶法将要消亡时,能够把握时机建立正法、教导众生,让佛法传承不断绝。就是这一件事,能够具足一切智慧。”
还有两件事,菩萨修学这些就能快速成佛。哪两件呢?不执着任何事物属于我或不属于我,也不执着一切现象本来如何。这就是两件事。
还有三件事,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做到,就能快速成佛。哪三件呢?第一,看待一切现象如同光明,对于所有事物既不觉得多也不觉得少,心中不生分别之念。第二,将一切融合为一,不起分别心。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现象本质都是不可得的。第三,能够这样体悟的人就是佛。这就是三件要事。
还有四件重要的事。哪四件呢?第一,要全面掌握佛法的根本道理;第二,要经常对如来佛作功德;第三,要保持内心像虚空一样开阔,不对任何人起分别心;第四,无论别人是否供养你,都要以平等心对待。如果有男女修行者能遵照这四条去做,就能快速成佛。这就是四件重要的事。
要做到这五点:第一,对感官世界不执着——什么是感官世界?眼睛看颜色、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身体接触感受,乃至意念贪求的事物,都不去迷恋。第二,要持续在佛法中积累功德。第三,见到其他修行菩萨道的人心生欢喜。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真实广大的修行。第四,对一切众生不起虚伪之心。为什么呢?因为我要度化他们。第五,在这些事上也不执着任何观念。这就是五件重要的事。
沙竭末向佛陀请教:“如果有人能实践这五种修行,就能快速成就佛道。”
佛说:应当这样修学,就能快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自己成就佛果;这就是渡过生死苦海,以佛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他们如同如来那样无所不度。如果有人至诚发心,坚定安住于菩萨功德,便能获得这样的殊胜果报。倘若心存疑虑,担心半途证入小果。
佛陀说:“这样的法门,不必忧虑挂念。它圆满具足如来十种神力,所有听闻者无不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