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
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序
问:这部论典是谁造的?答:是佛陀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种类的所知法性极为深奥微妙,除了佛陀世尊这样具足一切智慧的觉者,还有谁能彻底觉悟并开示这些道理?那么,这部论中是谁提问谁回答的呢?有些人说:是舍利弗尊者提问,佛陀世尊回答。也有人认为:是五百阿罗汉提问,佛陀世尊回答。还有人主张:是天神提问,佛陀世尊回答。另有法师说:是化现的比丘提问,佛陀世尊回答。因为诸佛法的所知法性,本来就应该向世间开示,但当时无人提问,于是世尊化现一位相貌庄严、大众喜爱的比丘,剃除须发,穿着僧衣,让他代为提问,由佛陀世尊回答。就像《义品因缘》中征问的情形一样。
问:既然这样,为什么传说这部论是迦多衍尼子尊者所造?答:因为这位尊者受持演说并广为流传这部论典,所以论典的名称归功于他,但实际上仍是佛说的。另有人认为:这部论确实是迦多衍尼子尊者所造。问:前面不是说一切所知法性极为深奥微妙,除了佛陀这样具足一切智慧的觉者,没人能彻底觉悟开示吗?为什么这位尊者能造此论呢?答:因为这位尊者也有微妙甚深、敏锐善巧的觉慧,善知诸法的自相和共相,通达文义和前后际关系,精通三藏,已断三界烦恼,成就三明,具足六神通和八解脱,获得无碍解和妙愿智。他曾在过去五百佛前修行梵行,发下大愿:未来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我要造作阿毗达磨论典。所以说,一切如来的弟子众中,本来都有两位大论师住持正法,佛在世时如舍利弗尊者,佛涅槃后如迦多衍尼子尊者。因此这位尊者以愿智力观察法义利益而造此论。
问:那么佛说的阿毗达磨是指哪些呢?答:世尊在世时,在各处为众生以种种论道分别演说阿毗达磨。佛涅槃后(或仍在世时),圣弟子们以妙愿智随顺编纂,分门别类。所以迦多衍尼子尊者在佛灭后,也以妙愿智随顺编纂造作《发智论》,即在佛说的各种论道中设立章节,标举略颂,编成不同的纳息,制定总蕴名称:将各种不同主题的论道编为《杂蕴》,将关于结缚的论道编为《结蕴》,关于智慧的编为《智蕴》,关于业的编为《业蕴》,关于大种的编为《大种蕴》,关于根的编为《根蕴》,关于定的编为《定蕴》,关于见的编为《见蕴》。就像一切《鄔拕南颂》都是佛说的,即佛陀在各处为不同众生随机宣说,佛灭后由大德法救辗转听闻、随顺编纂,设立品名,如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集梵志颂立为《梵志品》,本论也是如此。阿毗达磨本来是佛说,也是尊者随顺编纂的。再者,无论是佛说还是弟子说,只要不违背法性,世尊都允许比丘受持。所以这位尊者辗转听闻,或以愿智力观察编纂,为使正法久住世间而造此论。
再者,诸佛出世都宣说三藏经典,即经藏、律藏和论藏。这三藏有何区别?有人认为没有区别。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佛法都源于佛陀的无上智慧,出自同一觉性之海,皆为佛的十力四无所畏所摄受,同由大悲心所引发。但也有人认为三藏确有区别。首先名称不同:这称经藏,这称律藏,这称论藏。其次依据不同:着重阐述禅定之道的属经藏,着重制定戒律的属律藏,着重辨析智慧的属论藏。
有人问:三藏中其实都包含戒定慧三学,经藏中也有谈及戒律和智慧的教法,律藏中也有涉及禅定和智慧的教言,论藏中同样包含关于禅定和戒律的论述,这样看来三藏似乎没有区别?回答是:这是就其侧重点而言。经藏以禅定为主,律藏以戒律为重,论藏以智慧为要。另有观点认为:经藏中讲禅定的属于经藏,讲戒律的就属律藏,讲智慧的则归论藏;律藏中谈戒律的属律藏,说禅定的属经藏,论智慧的属论藏;论藏中阐智慧的属论藏,述禅定的属经藏,讲戒律的归律藏。因此三藏确实存在区别。
再者,表现方式也有差异:经藏注重次第编排,研读时应思考为何佛陀在此品后接着讲彼品;律藏侧重因缘揭示,研习时应探究佛陀基于何种因缘制定各项戒律;论藏重在辨析诸法本质,研究时应着重了达诸法真实体性,不必执着次第因缘,前后顺序或无因缘皆无妨碍。此外,三藏的传承特质也不同:经藏是佛力的延续,律藏是大悲的流布,论藏是无畏的传承。最后,内容特点也有别:经藏是多主题的杂说,律藏是戒律条文的制定,论藏是诸法自相共相的辨析。
再者,所作之事也有不同。为使未种善根者种下善根,故说素怛缆;已种善根者为使其相续成熟,故说毗奈耶;相续已成熟者为使其获得正解脱,故说阿毗达磨。
再者,修行阶段也有不同侧重。对于初学阶段,主要讲述经藏;对于已经熟练的修行者,主要讲述律藏;对于超越思维造作的高阶修行者,主要讲述论藏。
再者,修行进阶也有不同层次:为了让未入正法者进入正法而宣说经藏;为已入正法者令其受持戒律而宣说律藏;为使已受持戒律者通达诸法实相而宣说论藏。因此三藏教法各有其对应功用。
问为什么要造这部论呢?回答是为了利益他人。那位尊者这样想:怎样才能让众生正确理解佛陀的教法,精进思考、观察推究?通过这样,就能使无量烦恼恶行不生起,从而悟入甚深法性,所以造了这部论。就像有人为了利益他人,在黑暗处点燃明灯,让有眼的人能看见种种色相,尊者也是如此,为了利益他人,在佛灭度后造了这部论,让有智慧的人能悟入甚深法性。
又如同诸佛为了利益他人,开示演说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颂、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法、十二论议。为什么呢?众生虽然具有内在的因力,但若没有外在的缘力启发,终究不能修习殊胜的进步之行,必须遇到缘力才能修行。
譬如池中虽有种种优钵罗等美妙莲花,若没有日月光明照耀,就不能开放散发种种香气,必须日月光明照耀才能开放吐香。又如同黑暗中有种种物品,若没有灯光照明终究看不见,必须借助灯光才能看见。众生也是如此,虽有内在的因力,若没有外在的缘力,广说如前。有偈颂说。
就像黑暗的房间里虽然摆放着各种物品 没有灯光被黑暗遮蔽 有眼睛也看不见 同样 即使有智慧 不向他人听闻佛法 这样的人终究不能分辨善恶的真义 好比有眼睛的人借助灯光看清各种颜色 有智慧的人依靠多闻能够辨别善恶真义 多闻能了知正法 多闻能远离不善 多闻能舍弃无益之事 多闻能证得涅槃
佛经中说,有两种因缘能生起正见:一是听闻他人宣说正法,二是内心如理思维。又有经中开示,具备四种法门的人能成就广大功德:一亲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如理思维,四依法修行。
另有经文指出:若佛弟子专心聆听正法,就能断除五盖烦恼,圆满修持七觉支。诸佛为利益众生宣说十二部经教,这位尊者也同样为利益众生造作此论。
其次,造论是为了破除无明黑暗。犹如明灯能破黑暗发出光明,阿毗达磨也能破除无明黑暗,开发智慧光明。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再者,造论是为了显发无我真理。譬如明镜经过打磨,能清晰映现种种影像;阿毗达磨也是如此,通过分析诸法的自相与共相,令无我的真理昭然显现。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又为济度生死洪流。犹如坚固舟船能令众生安稳渡过江河;阿毗达磨也是如此,无数诸佛与众生依此得以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又为照明经典真义。好比持灯入暗室能清晰见物;修行者以阿毗达磨智慧照了经义,就不会迷惑。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又为辨明善恶诸法。如鉴宝师善辨真金;阿毗达磨能善分别诸法善恶。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又为显扬阿毗达磨论师不可动摇的见地。犹如须弥山安住金轮之上不为狂风所动;持戒清净的论师面对邪见诽谤也屹立不动。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尊者造论有三重因缘:一为增长智慧,二为启发觉悟,三为破除我执。增长智慧者,谓内外经论中无有能如阿毗达磨令智增上;启发觉悟者,令众生明了何为遍行、非遍行,何为自界缘、他界缘,何为有漏缘、无漏缘,何为有为缘、无为缘,以及摄持、相应、因、缘、成就、不成就等法义;破除我执者,此论从不建立补特伽罗实我,恒常开显诸法空性。
基于以上种种因缘,这位尊者造作了此部论典。
询问阿毗达磨的自性是什么。回答是以无漏慧根作为自性。它属于一界、一处、一蕴所摄。一界指的是法界,一处指的是法处,一蕴指的是行蕴。如果兼及其相应和随转,则属于三界、二处、五蕴所摄。三界是指意界、法界、意识界;二处是指意处、法处;五蕴是指色蕴乃至识蕴。如佛经所说,这位药叉天长久以来心地正直,没有谄曲虚伪,他的一切提问都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扰乱。我以甚深的阿毗达磨任他随意提问。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就是指无漏慧根。
又有佛经说,筏蹉氏、善贤外道和梵寿婆罗门这些人,长久以来心性质朴正直,没有谄媚欺诳。他们提问都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扰乱。我以甚深的阿毗达磨随他们的意愿解答。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无漏慧根。
又如佛告诉西尼迦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难以见到难以觉悟,不是思虑所能达到的境界,只有微妙聪慧的智者才能理解,不是你这样浅薄智慧的人能够领会的。为什么呢?因为你长久以来见解、认知、欲望、喜好都与佛法相异。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空性和无我真理,以及如实觉悟。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外道总是执着于虚妄的"我"见,空性和无我的真理是他们无法理解的。
又如佛告诉邬陀夷说:你是个愚痴的人,如同盲人没有慧眼,怎么能与上座比丘讨论甚深阿毗达磨呢?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灭尽定的退失和如实觉悟。
又如佛告诉阿难陀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就是诸缘起法。难以见到难以觉悟,不是思虑所能达到的境界,只有微妙聪慧的智者才能理解。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因缘性和如实觉悟。
又有佛经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就是缘性和缘起。这个道理非常深奥,难以见到难以觉悟,不是思虑所能达到的境界,只有微妙聪慧的智者才能理解。还有甚深阿毗达磨,就是断除一切执着,灭尽爱欲,远离染着,达到寂灭涅槃。这个道理最为深奥,难以见到难以觉悟。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因缘性、涅槃寂灭和如实觉悟。
又如佛告诉阿难陀说:还有甚深阿毗达磨,就是某些看似深奥的教法,我在其中自觉正确地宣说。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各种邪见和如实觉悟。
又有佛经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就是一切法都很深奥所以难以理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显得深奥。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一切法的本质和如实觉悟。
虽然这些经典根据不同情况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阿毗达磨最殊胜的本质就是无漏慧根。正是由于这个无漏慧根,才引发了世间修所成慧,如暖、顶、忍、世第一法这些修行阶位。因为能够分别观察四圣谛,所以也可以称为阿毗达磨。
又因为这个无漏慧根,引发了殊胜的思所成慧,如不净观、持息念等修行方法。因为能够分别总体观察五蕴,所以也可以称为阿毗达磨。
又因为这个无漏慧根,引发了殊胜的闻所成慧,能够分别诸法的自相和共相,建立诸法的自相和共相,破除对实有事物的愚痴和对所缘境的愚痴。因为对诸法不增减地理解,所以也可以称为阿毗达磨。
又因为这个无漏慧根,引发了殊胜的生处得慧,能够正确接受、持守三藏十二部教法,思维观察而不产生错误。所以也可以称为阿毗达磨。
再者,由于这些资粮的护持,无漏慧根变得更加明净强盛,因此也称为阿毗达磨。
如果阿毗达磨仅以无漏慧根为自性,那么为何此论又被称为阿毗达磨呢?回答是:因为阿毗达磨具备多种含义,所以也称为阿毗达磨。这就像在经典中,对具备某种特性的对象就用那种特性来命名。例如,在伽他中说:对于具有安乐性质的事物,就用"乐"来命名。
乞食为乐,随得衣为乐。
山林经行为乐,栖隐岩窟为乐。
饮食衣物等物质并非真正的快乐。究竟的快乐是指各种愉悦感受。有人认为,也包括轻安之乐。然而衣食等物只是快乐的条件,因此在偈颂中也被称为快乐。就像污垢的因缘被称为污垢一样,如偈颂所说。
女人是清净修行的障碍 女人损害众生 这种苦修才能净化 不是用水能洗净的
实际上女子并非污垢。真正的污垢是指贪嗔痴三毒。然而在偈颂中说女子是污垢,是因为女子是三毒产生的条件。就像对烦恼的因缘也用烦恼来命名,如说七种烦恼是损害、是烧灼、是苦恼。六根等并非烦恼本身,但因为它们是烦恼产生的条件,所以也用烦恼来命名。真正的烦恼只有三种:欲界烦恼、色无色界烦恼和无明烦恼。
又如对随眠(潜伏的烦恼)的因缘也用随眠来命名。如佛经说:比丘们应当知道,色境是随眠,会增长随眠,会导致轮回生死。若能增长随眠就会导致轮回生死,若能导致轮回生死就会产生执取,若产生执取就会被束缚。色境本身不是随眠,真正的随眠只有七种。但经中说色境是随眠,因为它是随眠产生的条件。
又如对贪著的对象也用贪著来命名。如佛经说:比丘们应当知道,眼睛贪著美妙的色相,色相是魔王的钓钩。眼睛本身不是贪著,真正的贪著是指由此产生的爱欲。但经中说眼睛贪著色相,因为这是贪著产生的条件。
又如对欲望的对象也用欲望来命名。如佛经说:欲望是指什么?就是五种美妙的感官欲乐。又如偈颂所说...
这五种美妙欲望令人喜爱向往,
使人欢欣快乐,
心意被欲念牵引,
导致心灵染污执着。
外在的事物本身并非欲望。真正的欲望是指对它们的贪爱。虽然经文中说那些是欲望,但那是指引发欲望的工具。就像将导致退步的因素称为退步一样。如经中所说:有五种因缘会使获得时解脱的阿罗汉退失果位:一是经营事业,二是喜欢戏论,三是参与争论,四是爱好远行,五是遭遇久病。经营活动等并非退步本身,真正的退步是指一切不善及有覆无记法。但经中说经营活动等是退步因,因为它们是退步的助缘。
又如将业行的助缘称为业本身。经中说:由三种意所起的恶不善业,若造作增长将招感恶果,即贪欲、嗔恚、邪见。贪欲等并非真正的意业,真正的意业是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但经中称之为意业,因为它们是恶意的助缘。
又如将异熟果的助因称为异熟因。如无灭尊者所说:我因一食之因,七次生天,七次生人,最后一生证得漏尽。那一食并非真正的异熟因,真正的异熟因是指一切善恶有漏法。但尊者称一食为异熟因,因为它是助缘。
正如在这些经文中,用种种名称指称它们的助缘,本论也是如此。因为是阐明阿毗达磨的工具,故亦名阿毗达磨。真正的阿毗达磨本质唯是无漏慧根,属于一界、一处、一蕴所摄。若包括相应心所及随转色法则属三界、二处、五蕴所摄。其余辅助内容都是世俗的阿毗达磨。这就是阿毗达磨的本质。所谓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等称谓,其道理也应如此理解。
已经说明了自性。现在应当解释为何称为阿毗达磨。阿毗达磨的论师们说:因为能善巧抉择诸法相,能彻底抉择诸法相,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善巧觉察诸法性,能善巧通达诸法性,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在诸法上现观作证,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法性甚深,能彻底穷尽根源,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诸圣者的慧眼由此清净,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善巧显发幽隐的法性,所以称为阿毗达磨。所知的法性无始以来幽隐难见,除此以外没有能显发的。又因为所说的法性没有违背之处,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如果有人能对阿毗达磨的自相共相极为熟练,必定没有人能依法问难,使他对法性有丝毫违背。又因为能降伏一切外道的异论,所以称为阿毗达磨。阿毗达磨的大论师们,邪徒异学无法匹敌。尊者世友这样说:因为能常时抉择经藏等中的诸法性相,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善巧觉了十二支缘起的法性,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现观四圣谛法,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善说修习八圣道法,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证得涅槃,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对诸法以无量门数数分别,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大德这样说:因为对杂染清净、系缚解脱、流转还灭的法,以名身句身文身次第结集安立分别,所以称为阿毗达磨。胁尊者说:这是究竟的智慧,这是决断的智慧,这是胜义的智慧,这是不谬的智慧,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尊者妙音这样说:求解脱者修习正行时,能为分别所未了之义。说这是苦,这是苦因,这是苦灭,这是趣灭道。这是加行道,这是无间道,这是解脱道,这是胜进道。这是向道,这是得果。能正分别这些义理,所以称为阿毗达磨。法密部说:因为此法最为增上,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如颂所说:
世尊智慧能明辨众生去向
因正知正见故老死永尽除
化地部认为,智慧能够照见诸法,所以称为阿毗达磨。正如佛经所说,在一切光明中,我认为智慧光明最为殊胜。譬喻师认为,在一切法中涅槃最为至高,此法仅次于涅槃,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声论者说,阿是除去,毗是抉择。此法能除去烦恼,抉择真理,所以称为阿毗达磨。除去什么呢?除去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缚。抉择什么呢?抉择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缘起、四谛、饮食以及沙门果位、菩提分法等。尊者佛护这样解释:阿毗是辅助词,表示现前之义。此法能引发一切善法,使各种觉分都能现前,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尊者觉天这样说:阿毗是辅助词,表示增上之义。如同增上慢称为阿毗慢,增上觉称为阿毗觉,增上老称为阿毗老。此法具有增上作用,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尊者左受这样解释:阿毗是辅助词,表示恭敬之义。如同恭敬顶礼称为阿毗稽首,恭敬供养称为阿毗供养。此法值得尊重恭敬,所以称为阿毗达磨。
问为什么这部论叫作发智。答因为一切殊胜的智慧,都从这里生发,这是最初的基础,所以称为发智。再者,这部论可以叫作智的安立处,一切殊胜的智慧都以它为本,依它而立,因此称为智的安立处。再者,一切勇猛有力的智慧,它最能引发,作为引发勇智的因缘,所以称为发智。再者,一切智慧的彼岸,依它能到达,所以称为发智。它能开显诸法的自相共相,没有能比得上这部论的。再者,世间与出世间的智慧,都依它生发,是智慧的妙门,所以称为发智。
问这部论的殊胜利益具体如何。答它能随顺解脱之道,断除烦恼系缚;契合空性无我之理,远离我执我所;开显无我真谛,破除补特伽罗妄见;启发觉性觉悟,熄灭愚痴暗昧;驱散无明愚痴,生起如实智慧;断除犹豫疑网,获得决定正见;背离杂染因缘,趣向清净法界;诃斥轮回流转,赞叹寂灭涅槃;舍弃生死苦海,证得究竟涅槃;摧伏一切外道邪说,建立佛法究竟正见。此论殊胜利益,其相如是。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
显庆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在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三藏法师玄奘奉诏翻译。弘法寺沙门嘉尚担任笔受,大慈恩寺沙门明珠、惠贵、法祥、神泰、普贤、善乐参与证义。大慈恩寺沙门栖玄、静迈,西明寺沙门慧立、玄则负责缀文。大慈恩寺沙门义褒、玄应校正文字。西明寺沙门神察,大慈恩寺沙门辩通负责执笔。同州魏伐寺沙门海藏,大慈恩寺沙门神昉,西明寺沙门嘉尚,大慈恩寺沙门大乘光担任笔受。
万物之情皆由感受而生,需借助教化方能觉悟。佛陀垂示教法,正是为了开导迷茫众生。然而前代译经者未能详尽记录,致使后世学者疑惑堆积。现今我将经文完整书写,以彰显真理,令后来者深信不疑。愿抄写传诵之人,与我同心,历经劫难,永不生惑。
大唐中大夫、内侍护军、佛弟子观自在,恭敬抄写西域新译佛经论典。愿以此生剩余时光,不退转求道之心,使佛法流传至未闻之地。窃见佛陀如日西沉,正法隐没;智慧之流东渐,像教方始弘扬。稀世之机缘,深奥义理宣于贝叶经卷;无上之珍宝,玄妙真谛启自龙宫。汲取佛法源头,截断暴流而远行;游历玄妙法门,出离朽宅而长驱。玄奘法师乃佛门龙象,中土鹙鹭,越葱岭勤求佛法,携梵本返回故土。经文初成,永志流通;众生无边,幸闻正法。宿植善根或有缺失,禀赋资质未得圆满。今尽此微薄俸禄,缮写玄妙宗旨,一言一字皆经心历目,亲承法师口授,力求无误。以此功德,回向祈福。
唐太宗文皇帝。当时皇帝、王公大臣、六亲眷属。以及天下百姓。乃至一切众生。皆平等修行。借此殊胜功德。共登无上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