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毘達磨發智大毘婆沙論序
問誰造此論。答佛世尊。所以者何。以一切種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誰能究竟等覺開示。若爾此中誰問誰答。或有說者。尊者舍利子問。佛世尊答。復有說者。五百阿羅漢問。佛世尊答。有作是說。諸天神問。佛世尊答。有餘師說。化苾芻問。佛世尊答。所以者何。諸佛法爾所知法性。於諸世間定應開示。然無問者。爾時世尊化作苾芻。形容端正眾所樂見。剃除鬚髮服僧伽胝。令彼請問佛世尊答。猶如徵問義品因緣。問若爾此論何故傳言。尊者迦多衍尼子造。答由彼尊者受持演說廣令流布。是故此論名稱歸彼。然是佛說。復有說者。此論即彼尊者迦多衍尼子造。問豈不前言以一切種所知法性甚深微妙。非佛世尊一切智者誰能究竟等覺開示。云何彼尊者能造此論耶。答以彼尊者亦有微妙甚深猛利善巧覺慧。善知諸法自相共相。通達文義及前後際。善解三藏離三界染成就三明。具六神通及八解脫。得無礙解。獲妙願智。曾於過去五百佛所。積修梵行發弘誓願。我於未來釋迦牟尼佛般涅槃後造阿毘達磨。故如是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弟子眾中。法爾皆有二大論師任持正法。若在世時如尊者舍利子。若般涅槃後如尊者迦多衍尼子。故彼尊者以願智力觀法所益而造此論。問若爾佛說阿毘達磨。何者是耶。答世尊在世於處處方邑。為諸有情以種種論道。分別演說阿毘達磨。佛涅槃後或在世時。諸聖弟子以妙願智。隨順纂集別為部類。是故尊者迦多衍尼子佛去世後。亦以妙願智隨順纂集造發智論。謂於佛說諸論道中安立章門。摽舉略頌造別納息制總蘊名。謂集種種異相論道。制為雜蘊。集結論道制為結蘊。集智論道制為智蘊。集業論道制為業蘊。集大種論道制為大種蘊。集根論道制為根蘊。集定論道。制為定蘊。集見論道制為見蘊。猶如一切鄔拕南頌。皆是佛說。謂佛世尊於處處方邑。為種種有情隨宜宣說。佛去世後大德法救。展轉得聞隨順纂集制立品名。謂集無常頌立為無常品。乃至集梵志頌立為梵志品。此亦如是。阿毘達磨本是佛說。亦是尊者隨順纂集。又若佛說若弟子說不違法性。世尊皆許苾芻受持。故彼尊者展轉得聞。或願智力觀察纂集。為令正法久住世故制造此論。
问:这部论典是谁造的?答:是佛陀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种类的所知法性极为深奥微妙,除了佛陀世尊这样具足一切智慧的觉者,还有谁能彻底觉悟并开示这些道理?那么,这部论中是谁提问谁回答的呢?有些人说:是舍利弗尊者提问,佛陀世尊回答。也有人认为:是五百阿罗汉提问,佛陀世尊回答。还有人主张:是天神提问,佛陀世尊回答。另有法师说:是化现的比丘提问,佛陀世尊回答。因为诸佛法的所知法性,本来就应该向世间开示,但当时无人提问,于是世尊化现一位相貌庄严、大众喜爱的比丘,剃除须发,穿着僧衣,让他代为提问,由佛陀世尊回答。就像《义品因缘》中征问的情形一样。
问:既然这样,为什么传说这部论是迦多衍尼子尊者所造?答:因为这位尊者受持演说并广为流传这部论典,所以论典的名称归功于他,但实际上仍是佛说的。另有人认为:这部论确实是迦多衍尼子尊者所造。问:前面不是说一切所知法性极为深奥微妙,除了佛陀这样具足一切智慧的觉者,没人能彻底觉悟开示吗?为什么这位尊者能造此论呢?答:因为这位尊者也有微妙甚深、敏锐善巧的觉慧,善知诸法的自相和共相,通达文义和前后际关系,精通三藏,已断三界烦恼,成就三明,具足六神通和八解脱,获得无碍解和妙愿智。他曾在过去五百佛前修行梵行,发下大愿:未来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我要造作阿毗达磨论典。所以说,一切如来的弟子众中,本来都有两位大论师住持正法,佛在世时如舍利弗尊者,佛涅槃后如迦多衍尼子尊者。因此这位尊者以愿智力观察法义利益而造此论。
问:那么佛说的阿毗达磨是指哪些呢?答:世尊在世时,在各处为众生以种种论道分别演说阿毗达磨。佛涅槃后(或仍在世时),圣弟子们以妙愿智随顺编纂,分门别类。所以迦多衍尼子尊者在佛灭后,也以妙愿智随顺编纂造作《发智论》,即在佛说的各种论道中设立章节,标举略颂,编成不同的纳息,制定总蕴名称:将各种不同主题的论道编为《杂蕴》,将关于结缚的论道编为《结蕴》,关于智慧的编为《智蕴》,关于业的编为《业蕴》,关于大种的编为《大种蕴》,关于根的编为《根蕴》,关于定的编为《定蕴》,关于见的编为《见蕴》。就像一切《鄔拕南颂》都是佛说的,即佛陀在各处为不同众生随机宣说,佛灭后由大德法救辗转听闻、随顺编纂,设立品名,如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集梵志颂立为《梵志品》,本论也是如此。阿毗达磨本来是佛说,也是尊者随顺编纂的。再者,无论是佛说还是弟子说,只要不违背法性,世尊都允许比丘受持。所以这位尊者辗转听闻,或以愿智力观察编纂,为使正法久住世间而造此论。
復次諸佛出世皆說三藏。謂素怛纜。毘㮈耶。阿毘達磨。如是三藏有何差別。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一切佛教從一智海之所生故。隨一覺池之所出故。等力無畏所攝受故。同一大悲所等起故。復有說者。亦有差別。且名即差別。謂此名素怛纜。此名毘㮈耶。此名阿毘達磨。復次依處亦有差別。謂若依增上心論道是素怛纜。若依增上戒論道是毘㮈耶。若依增上慧論道是阿毘達磨。問於一切中一切可得。謂素怛纜中亦有依增上戒增上慧論道。毘㮈耶中亦有依增上心增上慧論道。阿毘達磨中亦有依增上心增上戒論道。如是三藏應無差別。答依增勝說。謂素怛纜中依增上心論道增勝。毘㮈耶中依增上戒論道增勝。阿毘達磨中依增上慧論道增勝。有作是說。素怛纜中依增上心論道是素怛纜。依增上戒論道即毘㮈耶。依增上慧論道即阿毘達磨。毘㮈耶中依增上戒論道是毘㮈耶。依增上心論道即素怛纜。依增上慧論道即阿毘達磨。阿毘達磨中依增上慧論道是阿毘達磨。依增上心論道即素怛纜。依增上戒論道即毘㮈耶。故由依處亦有差別。復次所顯亦有差別。謂素怛纜次第所顯。謂素怛纜中應求次第。何故世尊此品無間宣說彼品若毘㮈耶緣起所顯謂毘㮈耶中。應求緣起。世尊依何緣起制立彼彼學處。阿毘達磨性相所顯。謂阿毘達磨中應求諸法真實性相。不應求彼次第緣起。或前或後或無緣起俱無過失。復次等流亦有差別。謂素怛纜是力等流。毘㮈耶是大悲等流。阿毘達磨是無畏等流。復次所說亦有差別。謂種種雜說是素怛纜。說諸學處是毘㮈耶。分別諸法自相共相是阿毘達磨。
再者,诸佛出世都宣说三藏经典,即经藏、律藏和论藏。这三藏有何区别?有人认为没有区别。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佛法都源于佛陀的无上智慧,出自同一觉性之海,皆为佛的十力四无所畏所摄受,同由大悲心所引发。但也有人认为三藏确有区别。首先名称不同:这称经藏,这称律藏,这称论藏。其次依据不同:着重阐述禅定之道的属经藏,着重制定戒律的属律藏,着重辨析智慧的属论藏。
有人问:三藏中其实都包含戒定慧三学,经藏中也有谈及戒律和智慧的教法,律藏中也有涉及禅定和智慧的教言,论藏中同样包含关于禅定和戒律的论述,这样看来三藏似乎没有区别?回答是:这是就其侧重点而言。经藏以禅定为主,律藏以戒律为重,论藏以智慧为要。另有观点认为:经藏中讲禅定的属于经藏,讲戒律的就属律藏,讲智慧的则归论藏;律藏中谈戒律的属律藏,说禅定的属经藏,论智慧的属论藏;论藏中阐智慧的属论藏,述禅定的属经藏,讲戒律的归律藏。因此三藏确实存在区别。
再者,表现方式也有差异:经藏注重次第编排,研读时应思考为何佛陀在此品后接着讲彼品;律藏侧重因缘揭示,研习时应探究佛陀基于何种因缘制定各项戒律;论藏重在辨析诸法本质,研究时应着重了达诸法真实体性,不必执着次第因缘,前后顺序或无因缘皆无妨碍。此外,三藏的传承特质也不同:经藏是佛力的延续,律藏是大悲的流布,论藏是无畏的传承。最后,内容特点也有别:经藏是多主题的杂说,律藏是戒律条文的制定,论藏是诸法自相共相的辨析。
復次所為亦有差別。謂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故說素怛纜。已種善根者令相續成熟故說毘㮈耶。相續已成熟者令得正解脫故說阿毘達磨。
再者,所作之事也有不同。为使未种善根者种下善根,故说素怛缆;已种善根者为使其相续成熟,故说毗奈耶;相续已成熟者为使其获得正解脱,故说阿毗达磨。
復次分位亦有差別。謂依始業位說素怛纜。依已串習位說毘㮈耶。依超作意位說阿毘達磨。
再者,修行阶段也有不同侧重。对于初学阶段,主要讲述经藏;对于已经熟练的修行者,主要讲述律藏;对于超越思维造作的高阶修行者,主要讲述论藏。
復次進趣亦有差別。謂未入正法令入正法故說素怛纜。已入正法令受持學處故說毘㮈耶。已受持學處令通達諸法真實相故說阿毘達磨。是故三藏亦有差別。
再者,修行进阶也有不同层次:为了让未入正法者进入正法而宣说经藏;为已入正法者令其受持戒律而宣说律藏;为使已受持戒律者通达诸法实相而宣说论藏。因此三藏教法各有其对应功用。
問何故尊者造此論耶。答為饒益他故。謂彼尊者作是思惟。云何當令諸有情類於佛聖教無倒受持。精進思惟籌量觀察。由此無量煩惱惡行不現在前。便得悟入甚深法性。故造斯論。譬如有人為饒益他故於黑闇處然大明燈。令有目者見種種色。尊者亦爾為饒益他於佛滅後制造此論。令有智者入深法性。又如諸佛為饒益他。開示演說十二分教。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希法十二論議。所以者何。諸有情類。雖有因力若無緣力而覺發者。終不能修勝進之行。要遇緣力乃能修行。譬如池中雖有種種嗢鉢羅等眾妙蓮華。若日月光不照觸者。則不開發出種種香。要日月光之所照觸。乃得隨類開發出香。又如闇中有種種物。若無燈照終不可見。要假燈照乃得見之。有情亦爾。雖有因力若無緣力。廣說如前。如有頌言。
问为什么要造这部论呢?回答是为了利益他人。那位尊者这样想:怎样才能让众生正确理解佛陀的教法,精进思考、观察推究?通过这样,就能使无量烦恼恶行不生起,从而悟入甚深法性,所以造了这部论。就像有人为了利益他人,在黑暗处点燃明灯,让有眼的人能看见种种色相,尊者也是如此,为了利益他人,在佛灭度后造了这部论,让有智慧的人能悟入甚深法性。
又如同诸佛为了利益他人,开示演说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三记别、四讽颂、五自说、六缘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希法、十二论议。为什么呢?众生虽然具有内在的因力,但若没有外在的缘力启发,终究不能修习殊胜的进步之行,必须遇到缘力才能修行。
譬如池中虽有种种优钵罗等美妙莲花,若没有日月光明照耀,就不能开放散发种种香气,必须日月光明照耀才能开放吐香。又如同黑暗中有种种物品,若没有灯光照明终究看不见,必须借助灯光才能看见。众生也是如此,虽有内在的因力,若没有外在的缘力,广说如前。有偈颂说。
譬如闇室中雖有種種物
無燈闇所隱有目不能見
如是雖有智不從他聞法
是人終不能分別善惡義
譬如有目者因燈見眾色
有智依多聞能別善惡義
多聞能知法多聞離不善
多聞捨無義多聞得涅槃
就像黑暗的房间里虽然摆放着各种物品
没有灯光被黑暗遮蔽 有眼睛也看不见
同样 即使有智慧 不向他人听闻佛法
这样的人终究不能分辨善恶的真义
好比有眼睛的人借助灯光看清各种颜色
有智慧的人依靠多闻能够辨别善恶真义
多闻能了知正法 多闻能远离不善
多闻能舍弃无益之事 多闻能证得涅槃
又如經說。有二因緣。能生正見。一外聞他法音。二內如理作意。又契經說。有四法人多有所作。一親近善友。二從他聞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復有經言。若我弟子一心屬耳聽聞正法能斷五蓋。及能修行七覺分滿。故如諸佛為饒益他說十二分教。如是彼尊者為饒益他制造此論。復次為破無明闇故。如燈破闇能發光明。阿毘達磨亦復如是。破無明闇發智慧明。故彼尊者制造此論。復次為顯無我像故。譬如鏡面極善磨瑩。種種色像皆於中現。阿毘達磨亦復如是。分別諸法自相共相。令無我像分明顯現。故彼尊者制造此論。復次為度生死河故。如牢船筏百千眾生依之無畏從河此岸渡至彼岸。阿毘達磨亦復如是。無數諸佛及諸有情。依之無畏。從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故彼尊者制造此論。復次為照契經等故。如人執燈入諸闇室。能見眾色而無迷亂。如是行者以阿毘達磨照契經等義而無迷惑。故彼尊者制造此論。復次為觀察善等諸法故。如別寶人能善觀察金剛等寶。阿毘達磨亦復如是。能善分別善等諸法。故彼尊者制造此論。復次為顯阿毘達磨。諸大論師不傾動故。如妙高山踞金輪上一切猛風搖鼓飄擊不能傾動。阿毘達磨諸大論師。亦復如是。住淨尸羅。諸惡見者輕毀邪論不能摧伏。故彼尊者制造此論。復次尊者以三因緣制造此論。一為增益智故。二為開覺意故。三為遮計我故。增益智者。謂於內外諸經論中。令智增益無有能如阿毘達磨。開覺意者。謂諸有情無明所昏。如睡未覺不能了知。何者是遍行。何者非遍行。何者自界緣。何者他界緣。何者有漏緣。何者無漏緣。何者有為緣。何者無為緣。云何為攝。云何相應。云何因。云何緣。誰成就。誰不成就。何者順前句。何者順後句。何者四句。何者如是句。何者不如是句。於如是等所知境中。令諸有情開發覺意。無有能如阿毘達磨。遮計我者。尊者所造阿毘達磨。未曾說有補特伽羅。恒顯諸行空無有我。以如是等種種因緣。故彼尊者制造此論。
佛经中说,有两种因缘能生起正见:一是听闻他人宣说正法,二是内心如理思维。又有经中开示,具备四种法门的人能成就广大功德:一亲近善知识,二听闻正法,三如理思维,四依法修行。
另有经文指出:若佛弟子专心聆听正法,就能断除五盖烦恼,圆满修持七觉支。诸佛为利益众生宣说十二部经教,这位尊者也同样为利益众生造作此论。
其次,造论是为了破除无明黑暗。犹如明灯能破黑暗发出光明,阿毗达磨也能破除无明黑暗,开发智慧光明。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再者,造论是为了显发无我真理。譬如明镜经过打磨,能清晰映现种种影像;阿毗达磨也是如此,通过分析诸法的自相与共相,令无我的真理昭然显现。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又为济度生死洪流。犹如坚固舟船能令众生安稳渡过江河;阿毗达磨也是如此,无数诸佛与众生依此得以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又为照明经典真义。好比持灯入暗室能清晰见物;修行者以阿毗达磨智慧照了经义,就不会迷惑。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又为辨明善恶诸法。如鉴宝师善辨真金;阿毗达磨能善分别诸法善恶。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又为显扬阿毗达磨论师不可动摇的见地。犹如须弥山安住金轮之上不为狂风所动;持戒清净的论师面对邪见诽谤也屹立不动。因此尊者造作此论。
尊者造论有三重因缘:一为增长智慧,二为启发觉悟,三为破除我执。增长智慧者,谓内外经论中无有能如阿毗达磨令智增上;启发觉悟者,令众生明了何为遍行、非遍行,何为自界缘、他界缘,何为有漏缘、无漏缘,何为有为缘、无为缘,以及摄持、相应、因、缘、成就、不成就等法义;破除我执者,此论从不建立补特伽罗实我,恒常开显诸法空性。
基于以上种种因缘,这位尊者造作了此部论典。
問阿毘達磨。自性云何。答無漏慧根。以為自性。一界一處一蘊所攝。一界者謂法界。一處者謂法處。一蘊者謂行蘊。若兼相應及取。隨轉三界二處五蘊所攝。三界者謂意界法界意識界。二處者謂意處法處。五蘊者謂色蘊乃至識蘊。如契經說。此藥叉天於長夜中其心質直無有諂誑。諸有所問皆為了知不為嬈亂。我以甚深阿毘達磨恣彼意問。此中何者甚深阿毘達磨。謂無漏慧根。
询问阿毗达磨的自性是什么。回答是以无漏慧根作为自性。它属于一界、一处、一蕴所摄。一界指的是法界,一处指的是法处,一蕴指的是行蕴。如果兼及其相应和随转,则属于三界、二处、五蕴所摄。三界是指意界、法界、意识界;二处是指意处、法处;五蕴是指色蕴乃至识蕴。如佛经所说,这位药叉天长久以来心地正直,没有谄曲虚伪,他的一切提问都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扰乱。我以甚深的阿毗达磨任他随意提问。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就是指无漏慧根。
又契經說。此筏蹉氏及善賢外道并梵壽婆羅門。皆於長夜其性質直無諂無誑。諸有所問皆為了知不為嬈亂。我以甚深阿毘達磨恣彼意問。此中何者甚深阿毘達磨。謂無漏慧根。又如佛告西儞迦言。我有甚深阿毘達磨。難見難覺不可尋思非尋思境。唯有微妙聰叡智者。乃能知之。非汝淺智之所能及。所以者何。汝於長夜異見異忍異欲異樂。此中何者甚深阿毘達磨。謂空無我及如實覺。所以者何。以彼外道恒妄計我。空無我性非彼所及。又如佛告鄔陀夷言。汝是愚夫盲無慧目。云何乃與上座苾芻共論甚深阿毘達磨。此中何者甚深阿毘達磨。謂滅定退及如實覺。又如佛告阿難陀言。我有甚深阿毘達磨。謂諸緣起。難見難覺不可尋思非尋思境。唯有微妙聰叡智者。乃能知之。此中何者甚深阿毘達磨。謂因緣性及如實覺。又契經說。我有甚深阿毘達磨。謂緣性緣起此處甚深難見難覺。不可尋思非尋思境。唯有微妙聰叡智者。乃能知之。復有甚深阿毘達磨。謂一切依皆永捨離。愛盡離染寂滅涅槃。此最甚深難見難覺。廣說如前。此中何者甚深阿毘達磨。謂因緣性及彼寂滅并如實覺。又如佛告阿難陀言。復有甚深阿毘達磨。謂有餘法相似甚深我於其中自覺正說。此中何者甚深阿毘達磨。謂諸見趣及如實覺。又契經說。我有甚深阿毘達磨。謂一切法甚深故難見。難見故甚深。此中何者甚深阿毘達磨。謂一切法性及如實覺。雖此等經中隨別意趣作種種異說。然阿毘達磨勝義自性唯無漏慧根。即由此故發起世間修所成慧。謂煖頂忍世第一法。以能別觀四聖諦故。亦得名為阿毘達磨。又由此故發起殊勝思所成慧。謂不淨觀持息念等。以能別總觀諸蘊故。亦得名為阿毘達磨。又由此故發起殊勝聞所成慧。分別諸法自相共相建立諸法自相共相。害實物愚及所緣愚。以於諸法不增減故。亦得名為阿毘達磨。又由此故發起殊勝生處得慧。以於三藏十二分教能受能持思量觀察不謬轉故。亦得名為阿毘達磨。復由如是資糧攝持無漏慧根轉得明盛。是故亦名阿毘達磨。
又有佛经说,筏蹉氏、善贤外道和梵寿婆罗门这些人,长久以来心性质朴正直,没有谄媚欺诳。他们提问都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扰乱。我以甚深的阿毗达磨随他们的意愿解答。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无漏慧根。
又如佛告诉西尼迦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难以见到难以觉悟,不是思虑所能达到的境界,只有微妙聪慧的智者才能理解,不是你这样浅薄智慧的人能够领会的。为什么呢?因为你长久以来见解、认知、欲望、喜好都与佛法相异。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空性和无我真理,以及如实觉悟。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外道总是执着于虚妄的"我"见,空性和无我的真理是他们无法理解的。
又如佛告诉邬陀夷说:你是个愚痴的人,如同盲人没有慧眼,怎么能与上座比丘讨论甚深阿毗达磨呢?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灭尽定的退失和如实觉悟。
又如佛告诉阿难陀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就是诸缘起法。难以见到难以觉悟,不是思虑所能达到的境界,只有微妙聪慧的智者才能理解。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因缘性和如实觉悟。
又有佛经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就是缘性和缘起。这个道理非常深奥,难以见到难以觉悟,不是思虑所能达到的境界,只有微妙聪慧的智者才能理解。还有甚深阿毗达磨,就是断除一切执着,灭尽爱欲,远离染着,达到寂灭涅槃。这个道理最为深奥,难以见到难以觉悟。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因缘性、涅槃寂灭和如实觉悟。
又如佛告诉阿难陀说:还有甚深阿毗达磨,就是某些看似深奥的教法,我在其中自觉正确地宣说。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各种邪见和如实觉悟。
又有佛经说:我有甚深阿毗达磨,就是一切法都很深奥所以难以理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显得深奥。这里所说的甚深阿毗达磨,指的是一切法的本质和如实觉悟。
虽然这些经典根据不同情况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阿毗达磨最殊胜的本质就是无漏慧根。正是由于这个无漏慧根,才引发了世间修所成慧,如暖、顶、忍、世第一法这些修行阶位。因为能够分别观察四圣谛,所以也可以称为阿毗达磨。
又因为这个无漏慧根,引发了殊胜的思所成慧,如不净观、持息念等修行方法。因为能够分别总体观察五蕴,所以也可以称为阿毗达磨。
又因为这个无漏慧根,引发了殊胜的闻所成慧,能够分别诸法的自相和共相,建立诸法的自相和共相,破除对实有事物的愚痴和对所缘境的愚痴。因为对诸法不增减地理解,所以也可以称为阿毗达磨。
又因为这个无漏慧根,引发了殊胜的生处得慧,能够正确接受、持守三藏十二部教法,思维观察而不产生错误。所以也可以称为阿毗达磨。
再者,由于这些资粮的护持,无漏慧根变得更加明净强盛,因此也称为阿毗达磨。
問若阿毘達磨唯無漏慧根為自性者。何故此論復名阿毘達磨。答阿毘達磨具故亦名阿毘達磨。如處處經中於彼彼具立彼彼名。此亦如是。謂如於樂具立以樂名。如伽他說。
如果阿毗达磨仅以无漏慧根为自性,那么为何此论又被称为阿毗达磨呢?回答是:因为阿毗达磨具备多种含义,所以也称为阿毗达磨。这就像在经典中,对具备某种特性的对象就用那种特性来命名。例如,在伽他中说:对于具有安乐性质的事物,就用"乐"来命名。
食所乞食樂衣隨得衣樂
經行山林樂栖隱巖窟樂
乞食为乐,随得衣为乐。
山林经行为乐,栖隐岩窟为乐。
飲食衣等體實非樂。勝義樂者謂諸樂受。或有說者。亦輕安樂。然衣食等是樂具故。於伽他中亦說為樂。又如於垢具立以垢名。如伽他說。
饮食衣物等物质并非真正的快乐。究竟的快乐是指各种愉悦感受。有人认为,也包括轻安之乐。然而衣食等物只是快乐的条件,因此在偈颂中也被称为快乐。就像污垢的因缘被称为污垢一样,如偈颂所说。
女是梵行垢女損害眾生
苦梵行所淨非由水能洗
女人是清净修行的障碍
女人损害众生
这种苦修才能净化
不是用水能洗净的
女實非垢。勝義垢者謂貪瞋癡。然伽他中說女為垢。是垢具故。又如於漏具立以漏名。如說七漏是損害是燒然是苦惱。根等實非漏。是漏具故立以漏名。勝義漏唯三。謂欲漏有漏無明漏。又如於隨眠具立隨眠名。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色是隨眠隨增隨死。若隨增即隨死。若隨死即隨取。若隨取即隨縛。色非隨眠。勝義隨眠唯有七種。然經說色是隨眠者。隨眠具故。又如於味具立以味名。如契經說。苾芻當知。眼味妙色。色是魔鉤。眼實非味。勝義味者謂所生愛。然契經說。眼味色者是味具故。又如於欲具立以欲名。如契經說。欲者是何。謂五妙欲。又如頌言。
实际上女子并非污垢。真正的污垢是指贪嗔痴三毒。然而在偈颂中说女子是污垢,是因为女子是三毒产生的条件。就像对烦恼的因缘也用烦恼来命名,如说七种烦恼是损害、是烧灼、是苦恼。六根等并非烦恼本身,但因为它们是烦恼产生的条件,所以也用烦恼来命名。真正的烦恼只有三种:欲界烦恼、色无色界烦恼和无明烦恼。
又如对随眠(潜伏的烦恼)的因缘也用随眠来命名。如佛经说:比丘们应当知道,色境是随眠,会增长随眠,会导致轮回生死。若能增长随眠就会导致轮回生死,若能导致轮回生死就会产生执取,若产生执取就会被束缚。色境本身不是随眠,真正的随眠只有七种。但经中说色境是随眠,因为它是随眠产生的条件。
又如对贪著的对象也用贪著来命名。如佛经说:比丘们应当知道,眼睛贪著美妙的色相,色相是魔王的钓钩。眼睛本身不是贪著,真正的贪著是指由此产生的爱欲。但经中说眼睛贪著色相,因为这是贪著产生的条件。
又如对欲望的对象也用欲望来命名。如佛经说:欲望是指什么?就是五种美妙的感官欲乐。又如偈颂所说...
如是五妙欲可愛可欣樂
可意欲所牽能令心染著
这五种美妙欲望令人喜爱向往,
使人欢欣快乐,
心意被欲念牵引,
导致心灵染污执着。
色等非欲。勝義欲者。謂於彼愛然經頌說。彼是欲者是欲具故。又如於退具立以退名。如契經說。有五因緣令時解脫阿羅漢退。一營事業。二樂戲論。三和諍訟。四好遠行。五遇長病。非營事等是能退體。勝義退者。謂一切不善有覆無記法。然契經中說營事等是能退者。謂退具故。又如於業具立以業名。如契經說。有三種意。故思惡不善業。若作增長感非愛異熟。謂貪欲瞋恚邪見。非貪欲等是實意業勝義意業。謂意俱思。然契經中名意業者。謂是不善意業具故。又如於異熟因具立異熟因名。如彼尊者無滅所說。我由一食異熟因故。七生天上七生人中。於最後身得盡諸漏。非即一食是異熟因。勝義異熟因者。謂諸不善善有漏法。然彼尊者即說一食為異熟因。是彼具故。如於此等處處經中以彼彼名說彼彼具。此論亦爾。是阿毘達磨具故亦名阿毘達磨。如是勝義阿毘達磨自性。唯是無漏慧根。一界一處一蘊所攝。若兼相應及取隨轉三界二處五蘊所攝。餘資糧等皆是世俗阿毘達磨。是名阿毘達磨自性。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
外在的事物本身并非欲望。真正的欲望是指对它们的贪爱。虽然经文中说那些是欲望,但那是指引发欲望的工具。就像将导致退步的因素称为退步一样。如经中所说:有五种因缘会使获得时解脱的阿罗汉退失果位:一是经营事业,二是喜欢戏论,三是参与争论,四是爱好远行,五是遭遇久病。经营活动等并非退步本身,真正的退步是指一切不善及有覆无记法。但经中说经营活动等是退步因,因为它们是退步的助缘。
又如将业行的助缘称为业本身。经中说:由三种意所起的恶不善业,若造作增长将招感恶果,即贪欲、嗔恚、邪见。贪欲等并非真正的意业,真正的意业是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但经中称之为意业,因为它们是恶意的助缘。
又如将异熟果的助因称为异熟因。如无灭尊者所说:我因一食之因,七次生天,七次生人,最后一生证得漏尽。那一食并非真正的异熟因,真正的异熟因是指一切善恶有漏法。但尊者称一食为异熟因,因为它是助缘。
正如在这些经文中,用种种名称指称它们的助缘,本论也是如此。因为是阐明阿毗达磨的工具,故亦名阿毗达磨。真正的阿毗达磨本质唯是无漏慧根,属于一界、一处、一蕴所摄。若包括相应心所及随转色法则属三界、二处、五蕴所摄。其余辅助内容都是世俗的阿毗达磨。这就是阿毗达磨的本质。所谓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等称谓,其道理也应如此理解。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以何義故名阿毘達磨。阿毘達磨諸論師言。於諸法相能善決擇能極決擇故。名阿毘達磨。復次於諸法性能善覺察能善通達故。名阿毘達磨。復次能於諸法現觀作證故。名阿毘達磨。復次法性甚深能盡原底故。名阿毘達磨。復次諸聖慧眼由此清淨故。名阿毘達磨。復次能善顯發幽隱法性故。名阿毘達磨。所知法性無始幽隱。離此無有能顯發故。復次所說法性無有乖違故。名阿毘達磨。若有能於阿毘達磨自相共相極善串習。必無有能如法問難。令於法性有少違故。復次能伏一切外道他論故。名阿毘達磨。阿毘達磨諸大論師。邪徒異學無能敵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常能決擇契經等中諸法性相故。名阿毘達磨。復次於十二支緣起法性善覺了故。名阿毘達磨。復次以能現觀四聖諦法故。名阿毘達磨。復次善說修習八聖道法故。名阿毘達磨。復次能證涅槃故。名阿毘達磨。復次能於諸法以無量門數數分別故。名阿毘達磨。大德說曰。於雜染清淨繫縛解脫流轉還滅法。以名身句身文身次第結集安布分別故。名阿毘達磨。脇尊者言。此是究竟慧。此是決斷慧。此是勝義慧。此是不謬慧故名阿毘達磨。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求解脫者修正行時。能為分別所未了義。謂此是苦此是苦因。此是苦滅此是趣滅道。此是加行道。此是無間道。此是解脫道。此是勝進道。此是向道。此是得果。能正分別如是等義故。名阿毘達磨。法密部說。此法增上故。名阿毘達磨。如有頌言。
已经说明了自性。现在应当解释为何称为阿毗达磨。阿毗达磨的论师们说:因为能善巧抉择诸法相,能彻底抉择诸法相,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善巧觉察诸法性,能善巧通达诸法性,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在诸法上现观作证,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法性甚深,能彻底穷尽根源,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诸圣者的慧眼由此清净,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善巧显发幽隐的法性,所以称为阿毗达磨。所知的法性无始以来幽隐难见,除此以外没有能显发的。又因为所说的法性没有违背之处,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如果有人能对阿毗达磨的自相共相极为熟练,必定没有人能依法问难,使他对法性有丝毫违背。又因为能降伏一切外道的异论,所以称为阿毗达磨。阿毗达磨的大论师们,邪徒异学无法匹敌。尊者世友这样说:因为能常时抉择经藏等中的诸法性相,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善巧觉了十二支缘起的法性,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现观四圣谛法,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善说修习八圣道法,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证得涅槃,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又因为能对诸法以无量门数数分别,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大德这样说:因为对杂染清净、系缚解脱、流转还灭的法,以名身句身文身次第结集安立分别,所以称为阿毗达磨。胁尊者说:这是究竟的智慧,这是决断的智慧,这是胜义的智慧,这是不谬的智慧,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尊者妙音这样说:求解脱者修习正行时,能为分别所未了之义。说这是苦,这是苦因,这是苦灭,这是趣灭道。这是加行道,这是无间道,这是解脱道,这是胜进道。这是向道,这是得果。能正分别这些义理,所以称为阿毗达磨。法密部说:因为此法最为增上,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如颂所说:
慧於世間尊能決擇趣向
以正了知故老死盡無餘
世尊智慧能明辨众生去向
因正知正见故老死永尽除
化地部說。慧能照法故。名阿毘達磨。如契經說。一切照中我說慧照最為上首。譬喻者說。於諸法中涅槃最上。此法次彼故。名阿毘達磨。聲論者言。阿謂除棄。毘謂決擇。此法能除棄決擇故。名阿毘達磨。何所除棄。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何所決擇。謂蘊界處緣起。諦食及沙門果菩提分等。尊者佛護作如是說。阿毘者。是助言顯現前義。此法能引一切善法。謂諸覺分皆現在前故。名阿毘達磨。尊者覺天作如是說。阿毘者。是助言顯增上義。如增上慢者名阿毘慢。增上覺者。名阿毘覺。增上老者名阿毘老。此亦如是。此法增上故。名阿毘達磨。尊者左受作如是說。阿毘助言顯恭敬義。如恭敬稽首者名阿毘稽首。恭敬供養者名阿毘供養。此亦如是。此法尊重可恭敬故。名阿毘達磨。
化地部认为,智慧能够照见诸法,所以称为阿毗达磨。正如佛经所说,在一切光明中,我认为智慧光明最为殊胜。譬喻师认为,在一切法中涅槃最为至高,此法仅次于涅槃,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声论者说,阿是除去,毗是抉择。此法能除去烦恼,抉择真理,所以称为阿毗达磨。除去什么呢?除去结缚、随眠、随烦恼、缠缚。抉择什么呢?抉择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缘起、四谛、饮食以及沙门果位、菩提分法等。尊者佛护这样解释:阿毗是辅助词,表示现前之义。此法能引发一切善法,使各种觉分都能现前,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尊者觉天这样说:阿毗是辅助词,表示增上之义。如同增上慢称为阿毗慢,增上觉称为阿毗觉,增上老称为阿毗老。此法具有增上作用,所以称为阿毗达磨。尊者左受这样解释:阿毗是辅助词,表示恭敬之义。如同恭敬顶礼称为阿毗稽首,恭敬供养称为阿毗供养。此法值得尊重恭敬,所以称为阿毗达磨。
問何故此論名發智耶。答諸勝義智。皆從此發此為初基。故名發智。復次此論應名智安足處。諸勝義智此為根本依此而立。是故名為智安足處。復次諸勇健智此最能發。發勇智緣故名發智。復次諸智彼岸依此能到故名發智。開發諸法自相共相。無有能如此論者故。復次世出世智。皆依此發智之妙門故名發智。
问为什么这部论叫作发智。答因为一切殊胜的智慧,都从这里生发,这是最初的基础,所以称为发智。再者,这部论可以叫作智的安立处,一切殊胜的智慧都以它为本,依它而立,因此称为智的安立处。再者,一切勇猛有力的智慧,它最能引发,作为引发勇智的因缘,所以称为发智。再者,一切智慧的彼岸,依它能到达,所以称为发智。它能开显诸法的自相共相,没有能比得上这部论的。再者,世间与出世间的智慧,都依它生发,是智慧的妙门,所以称为发智。
問此論勝利其相云何。答隨順解脫斷除繫縛。順空無我違我我所。顯無我理遮數取趣開覺意息昏迷。遣愚癡生智慧。斷疑網與決定。背雜染向清淨。訶流轉讚還滅。捨生死得涅槃。摧破一切外道邪論。成立一切佛法正論。此論勝利其相如是。
问这部论的殊胜利益具体如何。答它能随顺解脱之道,断除烦恼系缚;契合空性无我之理,远离我执我所;开显无我真谛,破除补特伽罗妄见;启发觉性觉悟,熄灭愚痴暗昧;驱散无明愚痴,生起如实智慧;断除犹豫疑网,获得决定正见;背离杂染因缘,趣向清净法界;诃斥轮回流转,赞叹寂灭涅槃;舍弃生死苦海,证得究竟涅槃;摧伏一切外道邪说,建立佛法究竟正见。此论殊胜利益,其相如是。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
顯慶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於長安大慈恩寺翻經院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弘法寺沙門嘉尚筆受大慈恩寺沙門明珠證義大慈恩寺沙門惠貴證義大慈恩寺沙門法祥證義西明寺沙門慧景證義大慈恩寺沙門神泰證義大慈恩寺沙門普賢證義大慈恩寺沙門善樂證義大慈恩寺沙門拪玄綴文大慈恩寺沙門靜邁綴文西明寺沙門慧立綴文西明寺沙門玄則綴文大慈恩寺沙門義褒正字大慈恩寺沙門玄應正字西明寺沙門神察執筆大慈恩寺沙門辯通執筆同州魏伐寺沙門海藏筆受大慈恩寺沙門神昉筆受西明寺沙門嘉尚筆受大慈恩寺沙門大乘光筆受
显庆元年七月二十七日,在长安大慈恩寺翻经院,三藏法师玄奘奉诏翻译。弘法寺沙门嘉尚担任笔受,大慈恩寺沙门明珠、惠贵、法祥、神泰、普贤、善乐参与证义。大慈恩寺沙门栖玄、静迈,西明寺沙门慧立、玄则负责缀文。大慈恩寺沙门义褒、玄应校正文字。西明寺沙门神察,大慈恩寺沙门辩通负责执笔。同州魏伐寺沙门海藏,大慈恩寺沙门神昉,西明寺沙门嘉尚,大慈恩寺沙门大乘光担任笔受。
夫物情斯感。資于教悟。大聖貽則。寔啟疑徒。而先匠譯辰。篾爾無紀。爰使後學積滯疑懷。今故具書。以彰來信。願傳寫之儔。與余同志。庶幾彌劫。永無惑焉。
万物之情皆由感受而生,需借助教化方能觉悟。佛陀垂示教法,正是为了开导迷茫众生。然而前代译经者未能详尽记录,致使后世学者疑惑堆积。现今我将经文完整书写,以彰显真理,令后来者深信不疑。愿抄写传诵之人,与我同心,历经劫难,永不生惑。
大唐中大夫內侍護軍佛弟子觀自在。敬寫西域新翻經論。願畢此餘生。道心不退。庶以流通未聞之所。竊以佛日西沈。正法玄謝。慧流東漸。像教方傳。希世之符。奧義宣於貝葉。非常之寶。至賾發於龍宮。挹其沖源。截暴河而遐逝。遊其玄閫。出朽宅而長驅。玄奘法師者。釋門之龍象。振旦之鶖鷺。逾蔥山而勵學。齎梵文而旋止。殺青甫就永事。流通士方涯多。幸預聞正法。植因或爽。稟質不全。今罄茲寸祿。繕斯奧旨。片言隻字。具經心目。親蒙口決。庶無乖舛。以斯福祉。奉福
大唐中大夫、内侍护军、佛弟子观自在,恭敬抄写西域新译佛经论典。愿以此生剩余时光,不退转求道之心,使佛法流传至未闻之地。窃见佛陀如日西沉,正法隐没;智慧之流东渐,像教方始弘扬。稀世之机缘,深奥义理宣于贝叶经卷;无上之珍宝,玄妙真谛启自龙宫。汲取佛法源头,截断暴流而远行;游历玄妙法门,出离朽宅而长驱。玄奘法师乃佛门龙象,中土鹙鹭,越葱岭勤求佛法,携梵本返回故土。经文初成,永志流通;众生无边,幸闻正法。宿植善根或有缺失,禀赋资质未得圆满。今尽此微薄俸禄,缮写玄妙宗旨,一言一字皆经心历目,亲承法师口授,力求无误。以此功德,回向祈福。
太宗文皇帝。即御 皇帝王公卿士。六姻親族。凡厥黎庶。及跂行喘息。平等熏修。乘此勝基。方升正覺。
唐太宗文皇帝。当时皇帝、王公大臣、六亲眷属。以及天下百姓。乃至一切众生。皆平等修行。借此殊胜功德。共登无上正觉。
CBETA 编码:T154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