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維摩詰經
注維摩詰經卷第一并序
後秦釋僧肇撰
維摩詰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絕妙之稱也。其旨淵玄、非言象所測,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絕有心之境,眇莾無為而無不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議也。何則?夫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利見天下、於我無為,而惑者覩感照因謂之智、觀應形則謂之身、覿玄籍便謂之言、見變動而謂之權。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語其神域哉!然群生長寢、非言莫曉,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於異方、召維摩於他土,爰集毘耶,共弘斯道。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凡此眾說,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議之迹也。然幽關難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故命侍者標以為名焉。
《维摩诘不思议经》是一部穷究精微、通达变化、绝妙无比的经典。其义理深奥玄妙,无法用言语形象揣测;其境界超越三空,非声闻缘觉所能议论;它超然于万象之外,断绝一切分别心识,虽看似无为却无所不为,难以理解其所以然却能自然成就,这就是不思议。为什么呢?因为圣智虽无分别却能照见万物,法身无形却能随缘应现,妙理无言却遍布经典,神机无谋却与事相合,所以能普度众生、成就事业,利益天下而不着痕迹。而迷惑者见其智慧便以为是智,见其应化身便以为是身,见其经典便以为是言,见其变化便以为是权谋。然而究竟之道,怎能用形象、言语、权谋、智慧来局限其神妙境界呢?但众生沉迷,非言语不能开悟;大道不独行,需借人力弘扬。因此如来命文殊前往他方,召维摩来此国土,共聚毗耶离城,一同弘扬此法。此经主旨:统摄万行以权智为要,建立功德以六度为基,济度愚迷以慈悲为先,阐扬究竟以不二为门。这些教法都是不思议的根本。至于借座灯王佛、请饭香积国、手接三千世界、丈室包容万象,则是不思议的显现。然而玄妙之理难以开启,圣者应化各有不同。没有根本无法显现事相,没有事相无法彰显根本,根本与事相虽异,不思议之理却是一致,因此命侍者以此标立经名。
大秦天王俊神超世、玄心獨悟,弘至治於萬機之上、揚道化於千載之下,每尋翫茲典,以為棲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滯於文、常恐玄宗墜於譯人。北天之運,運通有在也。以弘始八年歲次鶉火,一命大將軍常山公右將軍安成侯與義學沙門千二百人,於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盡環中又善方言,時手執梵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三復,陶冶精求務存聖意,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矣。余以闇短時預聽次,雖思乏參玄,然麁得文意,輒順所聞為之注解,略記成言述而無作,庶將來君子異世同聞焉。
大秦天王苻坚才智超群,心性深远,独自领悟真谛,在日理万机中弘扬至高治道,于千年之后传布佛法教化。他常研习这部经典,视其为安顿心神之所;却遗憾支谶、竺法护的译本义理受文字所限,常忧虑玄妙佛法因翻译而湮没。北方佛法的气运,终将通达于世。弘始八年,岁星行至鹑火星次,苻坚特命大将军常山公、右将军安成侯率领一千二百名义学僧众,在长安大寺恭请鸠摩罗什法师重新翻译正本。罗什以超世胸怀冥合真如之境,既穷尽佛法奥义,又精通各地语言,当时手持梵本亲口宣译,僧俗众人恭敬虔诚,每句经文反复斟酌,精益求精务求传达圣意,译文简练而透彻,义理委婉而明晰,幽深玄远的言教由此显明。我资质愚钝,有幸参与听受,虽无参悟玄机之能,然略通文意,便将所闻注解成篇,仅记录师说而不妄自创作,愿后世贤者能与我们同闻此妙法。
維摩詰所說。
维摩诘所说。
什曰:維摩詰,秦言淨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從妙喜國來遊此境,所應既周將還本土,欲顯其淳德以澤群生,顯迹悟時要必有由,故命同志詣佛而獨不行。獨不行則,知其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於進德修善動靜必俱。命淨國之會業之大者,而不同舉,明其有疾。有疾,故有問疾之會。問疾之會由淨國之集,淨國之集由淨名方便。然則此經始終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說而觀則眾聖齊功、自本而尋則功由淨名,源其所由,故曰維摩詰所說也。肇曰:維摩詰,秦言淨名,法身大士也。其權道無方、隱顯殊迹,釋彼妙喜現此忍土,所以和光塵俗因通道教,常與寶積俱遊,為法城之侶。其教緣既畢,將返妙喜,故欲顯其神德以弘如來不思議解脫之道。至命寶積獨詣釋迦、自留現疾,所以生問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言其說。竺道生曰:維摩詰者,此云無垢稱也。其晦跡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貴名求實者必重其說。說本表實,重之則終得所求,因斯近接,有過聖言矣。
僧肇说:维摩诘,汉语称为净名,是一位证得法身的大菩萨。他善巧方便没有固定方式,隐藏和显现的踪迹各不相同,离开妙喜佛国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为了随顺世俗融入大众,通过共同的语言传播佛教真理,经常与宝积菩萨一起游化,成为护持佛法的伙伴。教化众生的因缘即将圆满,准备返回妙喜佛国时,想要彰显他的神奇德行来弘扬如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于是让宝积独自前往拜见释迦牟尼佛,自己则假装生病留下来,借此引发探病的因缘,开启精妙教法的开端。由于这些精妙的教法都来自他,所以说是他所说的。
竺道生说:维摩诘,汉语称为无垢称。他隐没在世俗欲望中却不被污染,清净的名声远播,所以得到这个称号。重视名称追求实质的人必定会看重他的说法。说法本来就是为了表达真实,重视它最终就能得到所求,因为这样的接近方式,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佛陀的圣言。
經。
经典。
肇曰:經者常也。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群邪不能沮、眾聖不能異,故曰常也。
僧肇说:经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过去和现在虽然不同,但觉悟之道从未改变,众多邪见不能破坏它,一切圣者不能改变它,所以称为永恒。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
一种无法想象的解脱境界。
什曰:亦名三昧,亦名神足,或令脩短改度、或巨細相容,變化隨意,於法自在、解脫無礙,故名解脫。能者能然,物不知所以,故曰不思議。亦云法身大士念即隨應,不入禪定然後能也。心得自在,不為不能所縛,故曰解脫也。若直明法空,則乖於常習,無以取信,故現物隨心變,明物無定性,物無定性則其性虛矣。菩薩得其無定,故令物隨心轉,則不思議乃空之明證。將顯理宗,故以為經之標也。肇曰:微遠幽深,二乘不能測,不思議也。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此經始自于淨土、終于法供養,其中所明雖殊,然其不思議解脫一也,故總以為名焉。上以人名經,此以法名經。以法名經,所以標榜旨歸;以人名經,所以因人弘道者也。生曰:無垢之稱,或止形迹,心不必然,故復言其解脫,更為一名。不可思議者,凡有二種:一曰理空,非惑情所圖;二曰神奇,非淺識所量。若體夫空理,則脫思議之惑。惑既脫矣,則所為難測。維摩詰今動靜皆神奇,必脫諸惑。脫惑在于體空,說空是其所體,是以無垢之名信而有徵。名苟有徵,其求愈到。到於求者,何患不悟乎?
什法师说:此境界亦称为三昧,亦称为神足。或能令长短改变尺度,或使大小相互容纳,变化随心所欲,于诸法中得大自在,解脱无碍,故名为解脱。有此能者自然具足此能,众生无法测知其缘由,故称为不可思议。又可说法身大士心念一动即有感应,不必入禅定而后方能成就。心获得自在,不被无能所束缚,故称为解脱。若仅直接阐明诸法性空之理,则违背众生惯常认知,难以令人信受,故示现外境随心转变之相,阐明万物无固定体性,既无固定体性则其性本空。菩萨证得此无定之性,故能使外境随心转现,则不思议境界正是空性的明证。为彰显根本宗旨,故以此作为经题。
肇法师说:义理微妙深远,声闻缘觉二乘不能测度,故称不可思议。运用自在无碍,尘劳系缚不能拘限,故称解脱。此经从净土品开始,至法供养品终结,所述内容虽有不同,但皆彰显不可思议解脱之理,故以此统摄全经。前经以人名为题,此经以法义立名。以法义立名,旨在标示宗旨归趣;以人名为题,意在藉人弘传大道。
生法师说:无垢之称,或仅止于外相形迹,未必彻证心源,故再言其解脱,另立一名。不可思议有两种含义:一是理体本空,非迷惑妄情所能揣度;二是妙用神奇,非浅薄见识所能测量。若体悟空性真理,则能超脱思议之惑。迷惑既已超脱,则其作为自然难以测度。维摩诘居士现今动静之间皆显神奇妙用,必已解脱诸惑。解脱迷惑在于体悟空性,阐说空理正是其所实证,因此无垢之称真实可信。名相若有所印证,求道者必更精进。精进求法之人,何愁不能开悟?
CBETA 编码:T177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