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从前在汉明帝时,佛法刚开始传入中国东部,最初建立佛塔佛像,但翻译佛经还很困难。到了魏晋时期,开始积极传播佛法,但翻译出的各种佛经,仍然文辞粗疏、义理不畅。这是因为学习的人未能融会贯通整体教义,翻译的人也不精通外语。既然佛法刚刚传入,难以衡量翻译的得失。自后秦弘始三年冬天鸠摩罗什来到关中,先翻译了《大品般若经》和《大智度论》,接着是《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使人们受到至高真理的熏陶。之后重新翻译这部《维摩诘经》和《法华经》等。因此译文贴切,义理通达,无可挑剔。然而近来传习的人多有疏漏,学问上崇尚标新立异,致使大乘正道荒芜散乱。而关中先贤的译本言辞简练、意旨深远,将要传给后人,有人害怕简略而难以领会。大概时代变迁,理解变得模糊,这难道是先贤的过失吗?我道液不自量力,试着加以补充阐发,以僧肇的《维摩诘经注》为基础,《法华经》以道生的疏解为依据,然后广泛参考各家注解,融会贯通精妙义理。虽然只是阐述而非创作,终究惭愧像亡羊补牢。时在上元元年岁次困顿,永泰初年,又在长安菩提道场夏季再次修订,希望佛法明镜更加明亮,智慧之灯更加明亮。
《维摩诘不可思议经》是一部探究精微、穷尽变化、玄妙绝伦的经典。其旨意深远玄奥,非言语形象所能测度。其道超越三空境界,非声闻缘觉二乘所能议论。它超然于各类名数之外,断绝一切有心攀缘之境。看似渺茫无为,实则无不为;难以知晓其所以然却能自然成就,这就是不可思议。何以故?圣智虽无知却能普照万物,法身无相却能现种种形,至妙音韵虽无言却能广布玄奥教法,冥冥权巧虽无谋却能随缘应事。因此能够普济群生,开物成务,利益现世,而于圣者本无作为。迷惑者见感应便称之为智,观应化身便称之为身,遇玄妙教法便称之为言,见权变举动便称之为权。究竟之道岂能通过形相、言语、权智来悟入其神妙境界?然众生长夜昏睡,非藉言语不能晓悟。大道不会独自运行,弘扬必赖于人。因此如来遣文殊菩萨从他方前来,召维摩诘居士于此土示现,共集毗耶离城,同弘此道。此经所阐明者:统摄万行以权智为主,建立德本以六度为根,济度愚惑以慈悲为首,阐发宗旨以不二为言。凡此种种说法,皆为不可思议之根本。至于借座灯王佛、请饭香积国、手接大千世界、丈室包容万象,这些皆是不可思议之迹象。然玄妙法门难以开启,圣者应化各有不同。若非根本无以垂示迹象,若非迹象无以彰显根本。根本与迹象虽异,其不可思议之理则一。故命侍者以此标立经名。大秦天王神识超世,玄心独悟,于日理万机之际弘扬至道,在千载以下昌明教化。每每研习此经,视为安神之所。然憾支谦、竺法护译本义理滞于文辞,常恐玄宗妙旨坠于译人之手。北天竺佛法东传,因缘际会自有其时。遂于弘始八年岁次鹑火,命大将军常山公、右将军安城侯与义学沙门一千二百人,在长安大寺恭请鸠摩罗什法师重新翻译正本。罗什法师以超世之量潜心真境,既穷环中妙理,又善方言翻译。当时手执梵本,口自宣译,道俗虔敬,一言三复,精益求精,务求传达圣意。其译文简练而达意,旨趣婉转而明晰,微言大义由此显扬。末学虽资质愚钝,时有幸参预听受,虽竭虑参玄,仅得文意大略。遂将所闻整理注解,略记诚言,述而不作,庶几后世君子,异代同闻圣教。
维摩诘所说 僧叡说:佛经有的以人名命名,有的以法义命名。若非佛陀亲说,多随人名立题。佛陀说法不止一部,故常依据所述教法命名。此经兼用人法二名:以人名显教法源流,以法名彰经旨大要,故二者并存。鸠摩罗什说:维摩诘汉语称净名,乃五百童子之一,从妙乐国来此游化。教化事业圆满将归本土,欲显其高洁德行润泽众生。显扬佛法须有因缘,故令同修参谒佛陀而独留不行。独留不行便知其示疾。何以见得?五百同修共践大道,进德修善必同进退。今净土法会乃殊胜胜缘,未同行即表明有疾。有疾故有问疾法会,问疾法会源于净土集会,净土集会起于净名方便。可见此经始末皆有深意。若就说法功德论,其境界等同圣者;若推究本源,功德实由净名肇始。究其缘由,故称维摩诘所说。
僧肇说:维摩诘汉语称净名,是法身大士。其权巧教化不拘常规,隐显行迹变化莫测。暂离妙喜国,示现此娑婆,和光同尘以弘通佛法。常与宝积菩萨同行,为护持正法之侣。化缘既毕将返妙喜,故欲显其神妙德行弘扬如来不思议解脱之道。特令宝积独诣释迦座下,自身示疾以启问疾因缘,开显深妙法义。妙法源出其口,故称其说。
道生说:维摩诘梵语意为无垢称。混迹五欲而超然无染,清净美名远播,故得此称号。慕名求道者必重其言教。言教为显实相,笃信者终证所求。以此接引众生,功效胜过圣者之言。
经 梵语修多罗,汉译契经,谓契合真理、应机施教之言。能使众生离迷证真,为万圣共遵。又称常法,僧肇说:经者恒常之道。古今时异而觉悟之道不变,群魔不能毁,诸圣不能改。
一种不可思议的解脱 这是从法的角度来命名的。下文说,佛为增上慢人宣说远离淫怒痴即是解脱;若没有增上慢的人,淫怒的本性就是解脱,这是从体性上说的。或者从悲愿的角度,处在染污中却不被染污,通过非道而通达大道,这是从作用上命名的。因为过去的教法权且引导三乘众生说同样的解脱,现在要将权教回归真实,所以特别称为不可思议。就像《大涅槃经》中的百句解脱、《华严经》中诸位善知识的解脱,都是同样的道理。
鸠摩罗什说:也可以称为三昧,或者神足通。有的能改变长短尺度,有的能让大小相容,变化随心所欲。在一切法中自在无碍,所以称为解脱。能做到这些的圣者,众生无法理解其中的原因,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又说法身大士一念就能应现,不需要进入禅定才能做到。心得到自在,不被能所束缚,所以称为解脱。如果直接说明万法皆空,会违背常人的认知,难以取信于人。所以通过随心变化外物,显示事物没有固定自性。事物没有固定自性,其本质就是虚幻的。菩萨证得这种无定性,所以能让外物随心转变,这就是不可思议。这种空性的明证,正是为了彰显真理的宗旨,所以用它作为经题的标志。
僧肇说:微妙深远,二乘圣者不能测度,所以称为不思议。自在无碍,尘世烦恼不能束缚,所以称为解脱。这部经从净土开始,到法供养结束,其中所说的内容虽然不同,但都是围绕着不可思议解脱这个主题。所以用这个总名来概括。前面用人物名称来命名经典,这里用教法来命名经典。用教法命名是为了标明宗旨指向,用人物命名是为了借助人来弘扬道法。
道生说:无垢的称号可能只停留在外表形迹,内心未必真正安住。所以又说到解脱。再取名为不可思议有两种含义:一是真理空寂,不是迷惑之心所能揣测;二是神奇莫测,不是浅薄认知所能衡量。若能体悟空理,就能摆脱思议的迷惑。迷惑既已摆脱,所作所为自然难以测度。维摩诰现在的动静举止神奇莫测,必定已摆脱一切迷惑。摆脱迷惑在于体悟空性,宣说空性正是他所体悟的。所以"无垢"这个称号确实有依据。名称若有依据,追求真理的人就能更加深入。对于真心追求的人,又何必担心不能觉悟呢?
僧叡说:菩萨没有执着心却能应机说法。众生只能看到他的教化,却无法测知其所以然,所以称他的教法为不可思议。虽然说法却不执着,所以不妨碍有;虽不执着却能说法,所以不妨碍无。空有两者都不能束缚他,所以称为解脱。
什公说:这部经从始至终围绕净土展开,因此以佛国为篇首。真土与应土在平等中相会,详细内容见下文。这部十四品的经典大体分为三部分:最初一品半为令未信者生信,称为序分;中间十一品半为令已信者开悟,称为正宗分;最后两品直至经终为令已悟者广为流传,称为流通分。序分中又分三部分:首先列明时间、方位、地点等,是结集经典者引事实证信;其次佛合盖现净土,是讲经者以神变令众生生信;最后称叹赞扬,是问经者使听众仰慕圣德而生信。第一部分经文又分六项:一信受经文的言辞,二传达经典的宗旨,三听闻经典的时间,四讲说经典的人,五听闻经典的处所,六听闻经典的听众。
这是最初表达信仰的经文。肇说:如是,表示信奉顺从的言辞。信仰能使所说的道理顺畅,顺畅则师徒之间的传授之道得以成就。经典无论繁简,没有信仰便无法传承,因此立下此言。
我亲自听闻佛说,这两部经典传达了佛的教义。僧肇说,佛经的传出表明自己直接领受佛的教导,没有经过传闻的谬误。
那时,这是指听闻佛经的时刻。众生深信恭敬,这是感应的表现;如来慈悲发愿,这是应化的显现。双方因缘和合、道法相应,所以称为一时。僧肇说:这是法王开启教化、欢喜聚集的时刻。
佛。这四部经的讲述者。梵语称为。全称佛陀。这里译为觉者。大品经说。因为了知诸法真实义。大智度论说。菩提名为智。佛名为智者。这就是理解圆满、德行完备、言语真诚、令众生信服的意思。
在毗耶离城 以下五类听经场所 有通用也有专用 通用为远处来者知晓 专用为近处不错乱 此处先说通用场所 僧肇说 毗耶离是国名 汉语称为广严 因土地平坦广阔 庄严美好而得名 又一说 此地适宜种植优质稻米
庵罗树园在别处。僧肇说:庵罗是一种树名,果子像桃但不是桃。之前说奈氏是错误的,这事记载在其他经里。园是住处的通称。梵语叫僧伽蓝摩,汉语叫众园。说伽蓝是简称。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共同在场。以下六类同闻经众,证明此经真实不虚。听众分为三类:首先列出的是声闻众,他们身形与心性俱佳,证信最为亲切,所以最先列出。其次是菩萨众,他们心性相同但身形各异,证信稍疏,所以次之列出。最后是天龙八部众,他们身形与心性皆不圆满,证信最为疏远,所以最后列出。首先列出的比丘,"与"意为共同在场。"大"指证得究竟果位,比丘是人名,"众"表示和合共处。肇法师说:比丘在汉语中可称为净乞食,或破烦恼,或能持戒,或能怖魔。印度梵语一词包含这四种含义,汉语没有对应词汇可译,所以保留其义而称名。
菩萨 以下分两部分列出菩萨众。全文分为五点:一列举名号,二说明数量,三赞叹功德,四列出名号,五总结。这是第一部分。鸠摩罗什说:菩萨的正确音译是菩提萨埵。菩提指佛道,萨埵在汉语中意为大心众生。众生怀着大心进入佛道。这是指以大悲智慧和无边行愿为众生求道,因此得名。僧肇说:大士有三种:一是出家,二是在家,三是从他方世界来。另外还有两种:一是受业报之身,二是法身。这里的菩萨多是法身。但其应化之形与众生同处。众生或许因所见有限而生轻视之心,所以先举出众多数量,然后再述其功德。
三万二千,指两种辩才的数量。
众所知识。以下三段是赞叹功德的文字。分为三部分:先总赞叹,再分别赞叹,最后总结赞叹。总赞叹又分三部分,这是第一部分赞叹外在教化。听闻名声仰慕风范称为知,目睹身形接受教化称为识。僧肇说:大菩萨处世如同日月升天,有眼睛的人谁不知道认识。
大智慧的根本修行都已圆满成就,这是第二种自行。大智慧赞叹理解,根本修行赞叹实践。僧肇说:大智慧即是一切种智。这种智慧以六度、六通、众多修行为根本。诸位大菩萨已具足这些根本修行。
诸佛的威神所建立的,是解除三种结缚。僧肇说:上天恩泽没有偏私,不会滋润枯槁的树木;佛陀威德虽然普遍,不会建立无根之物。能被建立者,修道根基必然深厚。僧叡说:建立有两种,或是以神通变化加持,使人暂时觉悟,称为建立;或是以微妙法门启发心性,感化他人与自己同证,也称为建立。
为了保护佛法之城而受持正法。以下分为两部分说明,具体赞叹内容分为三点。第一是赞叹护法,第二是赞叹修行,第三是赞叹近期果报。第一点又分为三部分:护持佛法、护持修行者、总结解释。护持佛法又分为两部分,这里首先赞叹修行的因缘。僧肇说:对外成为护法的城墙,对内具备受持的坚定。鸠摩罗什说:法城就是实相法,使众生没有不同的见解,所以称为护。另外,一切经典教法都称为法城,护持宣扬使其不坏。能够持守正法的人,也一并护持。僧叡说:真理是法,文字是城。城墙坚固则内部不受侵害,文字存在则真理不损。
阿修罗,最初称为不饮酒。这类神灵男子相貌丑陋而女子容貌端庄。他们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与天神争斗。
金翅鸟神。
紧那罗。秦朝时称之为人非人。其外形似人但头上长有一只角,因此被称为人非人。也是天界的乐神,能力稍逊于乾闼婆。
摩睺罗伽等全都来参加法会。肇公说:这是蟒神。这八种神明都具有大神通力,能变化身形入座听法。
众比丘与比丘尼,这是接下来的四众弟子。僧肇说:比丘的意思与前面相同,尼是女性的称呼。前面提到的八千比丘特别指那些已经得道的人。
优婆塞。僧肇说:其含义指信士。又称:受持五戒者为近事男,受持八戒者为近住男。
优婆夷都来集会就座。夷指的是女性。根据上文可以理解。
那时佛陀被无量百千大众恭敬围绕,正在说法。这两处说明佛陀显现神通变化,震慑众生使其生信。就像夜明珠无需按剑也能发光,何况深奥妙法?若未生信便传扬,凡夫容易盲从却难真正领悟。因此佛陀以无方神化方便摄受众生。这段经文分为两部分:先显佛陀殊胜身相,后述宝积菩萨献宝盖。前文又包含三组法喻结合的说明。此处即初次显现殊胜身相。往昔宣说小乘法时法义微浅而相好平常,如今将要演说大乘法时法义殊胜而相好庄严。《法华经》说"穿着垢秽衣,手持除粪器",正是表征昔日宣说小乘时示现平凡相;又说"在宅门内坐师子座,陈列珍宝",则表征宣说大乘时显现庄严相。所以下文偈颂中"目净修广"等赞叹殊胜身相说法,"不有不无"等赞叹殊胜法义,"始在佛树下"等感叹平凡相好,"三转法轮"等赞叹权巧法门。
譬如须弥山王耸立在大海中,安坐在众宝装饰的狮子座上,威光遮蔽一切前来的大众。须弥山的比喻即是如此,安坐众宝的描写也是同理。僧肇说:须弥在汉语中称为妙高山,位于大海中央,水面以上高三百三十六万里。如来处于四众之中,威德相貌超然绝伦,光明遮蔽大众,犹如金山显现在浩瀚大海之中。
那时,毗耶离城有位长者的儿子,名叫宝积。他与五百位长者的儿子一起,手持七宝装饰的华盖来到佛陀所在之处。他们以头顶礼佛陀双足,各自用华盖共同供养佛陀。这段经文说明献盖显现祥瑞,表示净土景象。经文分为三部分:首先是献盖,其次是合盖,最后是归信。这里讲的是最初献盖,象征大慈庇护众生,净土教化众生正是大慈的体现。僧肇说:宝积也是法身大士。他常与维摩诘一同前往如来处,共同弘扬佛法。如今他独自与同乡人前来拜见佛陀,是为了引出问疾的缘由,开启这部经典的序幕。
佛陀的威神力使众多宝盖合为一个。这宝盖普遍覆盖三千大千世界。这段关于宝盖合并的文字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宝盖合并。这象征着内在无缘大慈超越了自他的分别。外在显现净土则表明随众生根机不同,所现国土有净秽差别。这是第一部分。当自他分别尚未消除时,宝积等人所献宝盖各自不同,慈悲也有限量。一旦分别心消融,自性一体,诸佛的宝盖自然合一,慈悲普覆三千世界。鸠摩罗什解释说:展现这种神变有两个意义。一是示现无量神变,显示智慧必定深远。二是宝积供养珍贵宝物,必将获得珍贵果报。未来成就必然如此庄严,说明因虽微小而果报广大。
这片世界的广阔形貌完全显现在宝盖之中。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大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以及大海、江河、溪流、泉源,连同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在宝盖中清晰呈现。其外显差异有二:先前合盖象征法身平等,慈悲覆盖无有差别;此差异则象征应身随缘示现,国土各有不同。
文中分三部分:首先十山代表陆地众生居所,其次大海代表水族居处,最后日月等代表空中生灵住处。此三类众生因蒙慈光普照,故皆现于宝盖之内。僧肇注解说:宝盖虽不宽广却能遍覆八极,国土虽不狭窄却能尽现盖中。
十方诸佛说法时,景象也显现在宝盖中,这是第二重显现十方。吴译本说,十方诸佛的佛国庄严清净,以及十方佛所在说法的场景,都显现在宝盖中。这种现象显现的相状,明确体现了经文的主旨,清晰可见。僧肇说,为了显示佛土的殊胜美好各不相同,所以普遍显现十方景象。这些长者的子弟们虽然早已发心求道,但尚未修行净土法门。为了使他们生起欢喜供养之心,引发向往净土的志愿,所以借着宝盖显现这些景象。
当时所有大众目睹佛陀的神力,赞叹前所未见。他们合掌礼佛,凝视佛陀尊贵的面容,目光片刻不离。这是通过三种祥瑞景象,使身口意三业都归信佛法。什公说:信乐发自内心,外在显现相好。
长者子宝积,随即在佛前以偈颂说道:
以下三部分阐明提问经典的缘由。称扬佛陀功德,使众生归信,是开启提问的因由。僧肇说:外在的恭敬不足以表达内心的诚意,因此又用赞颂来咏叹。三十六行偈颂,分为四部分叙述赞叹内容:一是赞叹大乘殊胜应化,二是赞叹小乘低劣应化,三是赞叹显现瑞相以表启发,四是赞叹佛陀身口意三密功德。前文又分为三部分:最初两行总体赞叹内在功德,接下来两行阐明神通,最后五行赞叹说法。这是最初的部分。
眼睛清净修长如青莲。
这前四句是赞叹佛陀的形相。僧肇说:五官百体中,眼睛最为显著,观瞻容貌时首先注意眼睛,所以先赞叹眼睛。天竺有青莲花,叶片修长而宽阔,青白分明,有伟大人物的眼睛之相,所以用此比喻。
内心清净已超越所有禅定境界。此句赞叹心的境界。僧肇说:身形高大的,眼睛主导德行。赞叹眼睛则涵盖一切相好,赞叹心则统摄一切功德。因此作者以这两句作为偈颂的开端。禅定的海洋深邃广阔无边,若非如来清净真实之心,无人能够度越。
长久积累清净业行称为无量。此句赞叹因缘。僧肇说。于无数劫中累积三种清净业行所以名号无量。
引导众生达至寂灭故顶礼。此句赞叹果德。谓与众同修八正道,同证寂灭涅槃。故虔敬礼敬。僧肇注:寂即无为寂灭之道。
目睹大圣以神通变化普遍示现十方无量世界,其中诸佛正在演说妙法。此时会众皆能清晰见闻——此段旨在赞叹佛陀神通。因见莲华台盖中显现的国土净秽差别,便成为下文提问的缘起。僧肇注解说:既已亲见合盖的神通变化本已不可思议,更在此中显现十方国土及诸佛说法场景。于是娑婆世界所有与会大众皆能遥见遥闻,实属稀有难逢之事。
法王的法力超越众生。他常以佛法财富施予一切。这三句赞叹说法的经文分为三部分。这是第一部分标举法施。僧肇说:世俗君王凭借世俗力量统治民众,所以恩泽只能惠及一国;法王凭借法力超越众生,所以能引导济度无边无际。
善于分辨诸法的相状。
在究竟真理中却无所动摇。
这两句赞叹法王的深义。
僧肇说:第一义谛即是诸法实相。
虽辨别种种差别相而不违背一相。
这是赞叹法王不易的真理,妄动即生乖违。
他已于诸法获得自在。因此我顶礼这位法王。注解说:世间之王在民众中自在,法王则在诸法中自在。法无固定形相,随顺众生根机而作不同解说即为善巧。针对差异者解说差异而不违背共性即为善巧,针对共性者解说共性而不违背差异。无论阐释差异或共性都能契合法性真如,故称自在。
说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这是三种解释赞叹所说大乘二空法的道理。此处首先阐明因缘和合故有即是非有为法空。不同于小乘舍弃有而证得空。此处不泯灭空所以称为法执。僧肇说:要说它有,它并非自己生起;要说它无,因缘和合便显现形相。显现形相不能说是无,非自己生起也不能说是有。因为有有所以有无,没有有哪里来的无。因为有所以有有,没有无哪里来的有。然而自己存在则不成为有,自己不存在则不成为无。这才是法王的正理。
因为因缘条件,一切现象得以生起。这句话的解释是:僧肇说,存在并非仅由因缘决定,不存在也并非仅由因缘决定。因为现象的本质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所以由因缘而生。《中论》说:现象依赖因缘故非实有,因缘和合故非虚无。
没有自我,没有造作,也没有承受者。这首偈颂说明自我原本就不存在。既然没有自我,便进入不二法门。这与二乘人舍弃自我而安住无我的境界不同。此外,自我、造作、承受这三者是分别计度我的不同名称。这里说明由业力转变身形,哪里有一个恒常的自我主宰着不同的形态呢?僧肇说:一切法都是从因缘而生,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主宰者,所以没有自我。因为有自我,才能造作善恶,承受祸福之法。既然没有自我,也就没有造作者和承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消亡 此句解释为。僧肇说。若无造业者亦无受报者则不应有造作。行善得福而作恶招祸。然众生心识相续传递善恶。由业生起报应之道如锁链相续 犹如声发响随形正影直。此乃自然法则。毫厘不差。又何须假立恒常之我来主宰呢。
当初在菩提树下,以威德力降伏魔众,证得甘露寂灭之觉悟大道。这二首八句偈颂赞叹佛陀过去为利益众生而权巧示现卑微身相、演说小乘教法的因缘。全文分四段:初两行阐明成道,次两行阐明转法轮,第三两行阐明利益众生,末两行阐明怨亲平等。此段光明降魔证灭。说的是如来应化人间,示现王宫出家、割舍亲缘、逾越城门、经历邪道考验,最终舍弃邪见端坐菩提树下,立誓证取无上正觉。魔王宫殿震动,佛陀先以权巧降伏色欲贪染,继而降伏怨敌。外魔既已消散,方才证得涅槃。甘露即择灭无为,一切烦恼习气之内魔于此永断。佛树即菩提树。始即最初之意。
已无心意无受行,却能彻底降伏一切外道。此处解释降伏外道之义。一种解释是:过去修习六行禅定及苦行等,菩萨并不真心接受那些邪法,只是为了示现与他们相同而调伏他们。又,僧肇说:心是什么呢?因染着而有生起。受是什么呢?苦乐即是行为。至人冥合真如之体,寂然如虚空。其胸怀虽能普照万法,而心却不曾存有苦乐。这是经历而不执着,我永远寂灭,岂能被心所感受。这种无心却能降伏万物,而万物无不降伏。受即是执着。
佛陀三次在世间转动法轮。这法轮原本恒常清净。这两句阐明佛陀前往鹿野苑初次说法。成道后随即度化众生。接着解释说法内容分为两部分。此处先说明转法轮的含义。所谓三转是指:示相转、劝修转和引证转。即首先揭示四谛的真理相状;其次劝导修行此四谛;再者表明已亲身证悟令众生信受。大千世界是佛陀一期教化的法界。僧肇注解说:法轮恒常清净犹如虚空。虽然古今时世变迁风俗更替,但诸佛递相传授的正法永不改易。
天神与人得道便是明证。三宝由此显现于世间。
这两句阐明功德成就。僧肇说:初次说法时,憍陈如等五人与八万天神一同得道。这是清净觉悟之道的真实证明。佛道既成,是为佛宝;教法既转,是为法宝;五人出家得道,是为僧宝。这是僧宝的开端。五人分别是:憍陈如、摩诃男、阿湿卑、婆提、婆敷。
以这殊胜妙法普度众生,一经领受便永不退转,恒常安住寂静。能度脱老病死苦的究竟医王,当礼敬这功德无边的佛法大海。
此三明所获利益,即断除见惑修惑而证得涅槃之益。僧肇释:九十六种外道修行者虽也能断烦恼生于无色界天,但其道不究竟,终将堕回三恶道。佛陀以四谛妙法济度三乘众生,令其永离轮回,既得法益便不再退坠生死,故称“一受不退”。究竟解脱无为,故恒常寂静。又因生老病死是世间大苦,唯以法药能救,故佛为医中至王。此法轮深广难测,法海润泽无边,功德无量。
毁谤赞誉不能动摇如须弥山。这段文字分为三部分赞叹平等。首先说八风不能动摇。僧肇说: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世俗之风无法撼动如来,就像四方的风无法吹动须弥山一样。
对于善与不善皆怀慈心,此二者无论违逆或顺适皆不为所动。肇法师说:断手不悲,得足不喜。善恶源于他人,慈悲普覆无别。又对顺法、违法及非违非顺之境,心皆平等。
内心修行如同虚空般平等。有谁听闻人中之宝而不恭敬承奉呢?三结得以消解。僧肇说:在天则为天宝,在人则为人宝。能被天与人视为珍宝的,岂是普通人或天众所能比拟的?因此万物无不恭敬承奉。
如今我以这微小华盖供养世尊。在这华盖中显现出三千大千世界。诸天、龙神所居的宫殿,以及乾闥婆、夜叉等众生,都能看见世间的一切景象。如来以十力悲心示现这般神奇变化,众人目睹稀有景象无不赞叹佛陀。此刻我虔诚顶礼三界之尊。
(以下四行偈颂总结上文供养华盖等三事:献盖部分,显现部分,以及众人赞叹部分。僧肇注解说:微即微小之意。所奉献之物虽极微小,所见境界却极为广大。这些都是如来慈悲怜悯所显现的。所谓十力,乃是如来特有的称号。)
大圣法王为众生所归依。清净心观佛无不欢喜。各见世尊现于其前。此乃神力不共法。此下第四赞叹佛三密利益众生功德。此初为身密。法王慈悲恩惠令众生心怀归附。净信有别佛亦随应。肇法师言。法身圆满应现犹如一月升天影现百川。不与二乘共。
佛陀以同一声音演说佛法。众生随其种类各自理解。都以为世尊说的是自己的语言。这便是神力不共法。以下六行赞叹佛口密的四种辩才。这两行是法辩与词辩。众生随类各自理解诸法的名称不同。这是法辩。都以为世尊说的是自己的语音。这是词辩。佛获得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无言之言不与二乘共有。
佛陀以同一声音演说佛法,众生各自依理解领悟。普遍获得修行利益,这是佛的殊胜神力。这两句赞叹佛的辩才。对凡夫宣说因果善恶之理,对二乘宣说无常寂灭等理,对大乘宣说不生不灭的实相真理。僧肇说:乐布施者听闻布施法,持戒者听闻持戒法,各自领受不同,修行各异,获得相应利益。或得人天福乐,或得二乘涅槃,或得无上菩提。同一法雨滋润,三种草木生长不同,这岂是二乘所能共有的。
佛用同一种声音宣讲佛法。有人听了感到恐惧,有人心生欢喜,有人产生厌弃,有人消除疑惑。这就是佛的神奇力量,非凡夫所能及。这两种表现体现了佛的快乐和辩才。僧肇说:众生听到苦难的报应就恐惧,听到美妙的果报就欢喜,听到不净就厌离,听到佛法真相就断除疑惑。不明白为何同一种声音能让众生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这难道是普通修行者能做到的吗?
向具备十力、勇猛精进的佛陀致敬。
向已证得无所畏惧的佛陀致敬。
向安住于不共法的佛陀致敬。
向一切众生的大导师致敬。
以下是七行赞叹心密的经文,分为三部分:
最初两行赞叹佛陀的智慧功德。
这两行阐明断除烦恼的功德。
后三行说明佛陀的慈悲功德。
智慧与真理相合,心境寂静,无法以思虑了知。
辩才无碍,无法用名称数目限定。
十力、无畏等,皆为方便示现。
智慧不可屈服,是力;不惧外难,是无畏;二乘所无,是不共。名称数目另有详述。
顶礼能断除一切束缚。顶礼已到达彼岸。此处赞叹其功德。二乘修行者自断烦恼,大圣者兼济度人。此初自断结缚。结指九结: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此五为钝使;见结即身见、边见、邪见三结;取结即戒禁取见、见取见二结,此二为利使;悭结、嫉结是十缠中的二缠。缚指四缚:贪欲缚、瞋恚缚、戒取缚、见取缚。亦有说贪、瞋、痴三缚。又有一念取相,顿迷真理,万惑丛生,皆名结缚。即一切烦恼皆名为结,皆名为缚。
顶礼能够超越一切世间。顶礼永远脱离生死轮回。这是说明自我解脱的总结。即能超越世间,脱离生死。
佛陀完全明了众生轮回生死之相。善于通达一切法而得自在解脱。以下三句阐明无缘大悲教化即是佛恩德。此修行者了知众生生死来去却不执着于法相。僧肇注:众生往来六道轮回,心念奔驰于是非之境,佛皆悉知。又因我执着诸法,故被诸法束缚;若心无染着,则一切系缚当下解脱。
像莲花一样不沾染世间尘垢,恒常善于安住空寂之行。此修行者了知世间如幻,却以大悲心永不捨弃众生。僧肇注解说:因出入自在且不违空寂,故能恒常善入。
通达一切法相而无障碍,顶礼如同虚空无所依靠。此修行表明理解诸法而不执取。僧肇说:万法幽深,谁能识别其种类?唯有佛陀无障碍,故独称通达,而圣心无所寄托,犹如虚空无所依凭。
这时长者子宝积说完偈语后对佛陀说:世尊,这五百位长者子都已发心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以下是经文的正文部分。前面的序分已通过合掌惊赞引发信心,此处正对应根基开启觉悟、证得果位获得利益的经文,分为三部分:第一是佛国品前半部分,阐述法王教义的根本宗旨;第二从方便品以下九品,讲述大菩萨们辅助佛陀弘扬教化;第三是菩萨行品和见阿閦佛品两品,在宣扬教法完毕后回归印证确定。就像国王颁布政令,大臣执行事务,事毕后复命于君主一样。第一部分又分为二:首先是宝积请法,其次是如来回应。请法部分又分为二:第一说明发心者即是堪闻佛法的根器。僧肇注解说:阿耨多罗汉语称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汉语称为正遍知。道法没有比这更崇高的,所以称无上;其道真实不虚,没有不知晓的真理,所以称正遍知。
我想了解如何获得清净的佛国净土。这段问答分为两部分:先问结果,再问原因。这是第一部分。佛陀过去在小乘教法中说,一丈六尺的金身是真实法身,丘陵般的国土是真实净土。现在将要从小乘转向大乘,因此在诸多经典中阐明佛身应化无量众生,觉悟到一丈六尺并非真实法身;在本经中通过合盖见到诸佛国土的殊胜,也明白丘陵并非真实净土。所以借现盖之机缘提出这个问题。再者,众生业力不同导致身形各异、所处国土有别,诸佛道法同一而身土和合显现。既然国土有差异,所以想了解其中缘由。僧肇说:诸位长者子久发无上菩提心但尚未修习净土法门,因此宝积带领众人来到如来处现盖,都是为了启发初心。既然在宝盖中见到诸佛净土各有殊胜美好,心生向往,所以想听闻佛陀成就如此殊胜净土的方法。
愿世尊开示菩萨修习净土的法门。此二问缘由。僧肇注解说:国土之所以清净,岂是装饰所能成就?必由修行而得,故请世尊说法。凡修行必在学地,是以菩萨此问实乃如来现世度生之深意,亦是宝积菩萨诣佛请法的本怀。
佛说:很好啊,宝积。你能为诸位菩萨询问如来净土修行之法。以下是如来的回答,共分四部分。这是第一部分,佛的赞叹。
仔细听,认真思考,我将为你解说。这两条明确的告诫是允许的。仔细听是听闻的智慧,认真思考是思维的智慧,牢记是修行的智慧。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领受教诲而专心听讲 这是第三次领受教诲。
佛说,宝积,众生之类就是菩萨的佛土。这四段阐明如来回答的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回答两个问题,其次舍利弗提出疑问,第三是指示按现实显现净土,第四是当时大众获得利益。在回答两个问题时,佛先回答果报问题,其中有法、喻、合三种方式,法又分为标、释、结三部分。这里最初是标章总答。经中说,虽然知道诸佛国土永远寂静如虚空,但仍显现种种清净佛土。又说,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了教化众生才显现不同的佛土。明镜没有形象,就以所照的面容为形象;同样,法身无处不在,就以教化众生的地方为国土。因此,所教化的众生之类,就是如来应化众生的国土。僧肇说,至人虚空无相,应物而现形,形无固定体相,何况国土能有恒常?因为众生业行千差万别,教化方式各异,导致报应不同。所以对清净者示现宝王净土,对污秽者示现沙石秽土。美丑在于众生,与佛无关。无定相的土才是真土。因此,土的净秽取决于众生,所以说众生之类就是菩萨的佛土。有人疑惑,认为土的净秽取决于众生,那就是众生的报应之土,不是如来的土。这是未能理解报应的不同显现。试作说明:如来所修净土以无方为体,所以让不同业行的众生见到不同的景象。因所见不同,才有净秽之别;因无方所,才显真土本质。若论净秽,是众生的报应;若论无方,才是佛土的真性。哪里是说凡圣两土分处不同地域然后才辩其净秽呢?
为什么呢?菩萨依据所度化的众生来建立佛土。这两句是说明并列举解释四句经文中的第四句。这里首先阐明佛土广狭不同的原因。僧肇说:下面解释为什么众生就是佛土。佛土就是众生的影子。身形修长,影子就长;身形短小,影子就短。难道是日月造成的吗?其实是身形本身决定的。所以随着所度化众生的多少,佛土就有广狭之别。因此佛土有的以四大洲为一国,有的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国,有的以恒河沙数世界为一国。
根据所调伏众生的程度来选择佛土的优劣。这两点说明了佛土的清净与污秽有所不同。僧肇说:根据所调伏众生的深浅程度,来决定佛土的美丑。
众生应当以何种国土进入佛的智慧而获得佛土,这三点表明了听闻佛法进入智慧的差别。譬如香积国的众生根机成熟,便直接宣说大乘;而娑婆世界的众生根机迟钝,则要先说三乘后说一乘。僧肇说:众生中有的见到清净美好而仰慕修行,也有的见到污秽丑恶而厌离修行,各人喜好不同,所以说法方式有别。虽然所凭借的途径各异,但最终进入佛的智慧是相同的。
根据众生应以何种国土生起菩萨根而摄取佛土。以下四点说明生起善根的差异:如以香为佛事,即从鼻根生起菩萨善根;以声为佛事,即从耳根生起善根之类。所谓生起善根,即指信等诸善根,也就是发起菩提心。又有说:或有因欣慕清净而生起善根,或因厌恶污秽而生起善根,如前所述。
菩萨为何选择清净佛土?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三条总结解释了原因。肇法师说:法身无固定形相,哪有国土的美丑之分?既无外在分别,又何必执着于清净?菩萨选择清净佛土,完全是为了众生。因此随顺众生需求而示现净土。
比如有人想在空地上建造宫殿,可以随心所欲没有阻碍。这两个比喻分为两部分。这里第一个比喻是说,菩萨因为教化众生,所以有净土。僧肇说:净土必定依赖众生。就像建造房屋必须依赖土地一样,没有土地和众生,房屋和净土都无法成就。
在虚空中终究无法成就,这是比喻二乘不度化众生,因此没有净土。僧肇说:二乘安住于虚无之境,不依靠众生,所以没有净土。
菩萨为成就众生故而发愿取得佛国。发愿取得佛国并非徒然。这三句合在一起可以明了。
宝积应当知晓。直心即是菩萨净土。此段为第二问答修行因由。全文分两部分:前段横向列举十七种修行法门,阐明因修行清净程度不同导致果报各异;后段纵向依十三个修行位次,说明随着修行由粗浅渐入精微,所感国土也逐渐转净。此为首要。
究极而言,万行皆为净土之因。经文明列十七种修行,仅略标纲领要义。所述诸行皆上半段阐明修行因由,如"菩萨成佛"等句皆举果德以释因行。再者,自行直心能感得法身正报之果,劝化他人行直心则感招善眷属成就净土之果。又云:自身践行直心、教导他人行直心、赞叹直心法门、随喜他人直心修行,具足此四名为净土之行。直心如此,余行亦然。
有注云:国土清净必因众生,众生清净必由众行。前文直举众生解释国土清净,此处详列众行阐明清净根源。修行清净则众生清净,众生清净则佛土清净,此乃必然之理不可更易。直心等句是从三心阐明净土。复注:土地平直无凹凸,源于心地正直,故称直心是菩萨净土。此乃以果释因,犹如指金为食。直心即心性质直无谄曲,此心为万行之本故经首明之。
菩萨成佛时,不谄曲的众生会投生到他的国土。接下来通过果报解释因缘。僧肇说:教化众生与自己相同,自己的国土一旦成就,便使同行者聚集于此。这说明教化因缘相互影响,所以果报相连,佛土的意义由此显现。下面的内容将因果对应起来,有的是前后名称不同,有的是前面简略后面详细,有的是前面是因后面是果,都属于同类的修行。
深心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具备圆满功德,众生将往生其国。注释说:深心是指树立众多功德,根深蒂固难以动摇。再者,自己的心既然深厚,所度化的众生也会深厚。修行的因既然深厚,所感得的国土自然功德圆满。
大乘心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会往生其国土。《法华经》说:如果有众生听闻佛法后,精进不懈追求一切智慧,如来以知见、十力、四无畏等功德怜悯忆念他们,使无量众生获得安乐,利益天界与人间的众生,度脱一切,这就称为大乘。以此教化众生,成佛时国土中没有二乘的名称。香积佛土就是这样的例子。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弃的众生将往生其国。
此处根据六度阐明净土修行。一切能舍弃者,僧肇说:对外舍弃国家财富、身命,对内舍弃贪欲、嗔恨、吝啬、嫉妒,称为一切能舍弃。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修行十善道、满足众生愿望的众生将往生其国。
注:十善是菩萨戒。也有无量戒,这里略举十种。持戒则无愿不满,所以说满足愿望。
忍辱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三十二相庄严的众生将往生其国。忍辱使面容和悦,因此与容貌相关。这岂止是外表的果报呢。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肇公说:得正定慧,决定法相。三聚众生中名为正定聚。依《仁王经》,未发菩提心为邪定聚,十信为不定聚,十住以上为正定聚。
四无量心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以慈悲喜舍摄受众生,令其往生其国。这慈悲喜舍啊。僧肇说:这四种心普遍覆盖没有边际,所以称为无量。以下从各种修行来说明。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注解说:用四件事摄受众生,称为四摄。一是布施,财物或佛法随众生所需给予。二是爱语,以温和言语随顺众生。三是利行,随顺众生利益而善巧利益他们。四是同事,遇到恶行则同其恶而救度,遇到善行则同其善而增进。菩萨以此方法为解脱生死而摄受众生,不同于凡夫为恩爱、名利、王法等相所摄缚。
方便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对于一切法都能运用自如,毫无障碍,众生因此往生其国。方便即是巧妙智慧。积累小德而获得大功,功业虽成却不执着,无为而无所不为,这就是无障碍的方便。再者,菩萨自身修行善巧,不退失善根;教化他人善巧,能增进众生的善行,因此称为无碍方便。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修行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的众生将往生其国。僧肇注:四念处即四种观想修持,四正勤即四种精进修行,四神足即四种神通基础,五根即五种信力根本,五力即五种修行力量,七觉支即七种觉悟要素,八正道即八种正确修行途径。菩萨以此正道教化众生,故成佛时,修习正法的众生同生其国。外道邪修者无法生于此净土。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获得一切圆满功德的国土,将自己功德普遍施予众生,共同趋向菩提,不执着其他果报,这是大士的回向。再者,布施等善行能招感人天福报,若能回向共同达到菩提,这种回向具有极大利益。再者,事相上即是世间善行,理体上即是菩提,若能从事相中体悟理体,这才是真正的回向。因此下文说,布施的本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慧的本性,就是这个意思。再者,回向菩提,什么功德不具足呢。
菩萨清净国土能消除八种厄难。菩萨成佛时,其国土没有三恶道与八种障碍。八难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北俱卢洲,无想天,世俗邪见智慧,生于佛前佛后无缘见佛,天生耳聋,天生眼盲。有经论说:发愿投生善处能消除前五难,发正确誓愿能消除世俗邪见,遇到善知识能消除生于佛前佛后的障碍,深植善根能消除耳聋眼盲的缺陷。诸经还阐明:听闻佛名、菩萨名、佛相好名、经典名、真言咒名或"常住"二字等,皆能灭除三恶道与八难,得见佛陀听闻正法。八难是众生最深重的苦难,能消除这些障碍功德极大,修行者岂可不勤勉精进?
持守戒律而不指责他人过失,便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时,其国土中没有违犯戒律的恶名。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众生寿命不中途夭折,财富丰足,行为清净,言语真实,常用柔和语言,眷属和睦不离,善于调解争端,言语有益众生,不起嫉妒嗔恚,具足正见者皆往生其国土。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以下两部分阐明诸修行相互促进,最终达到极净国土。
叡法师说:前文广泛说明众行因果相对,此处说明诸行自成始终次第,由粗至精。始于菩萨自修直心,终至国土众生一切皆净。
僧肇说:心直则信心坚固,而后能发心修行。万行之始,唯在直心。此章阐明修行次第,渐次微细,相互依存。因此始于直心,终于净土。譬如种植树木,初如细发,终成百围巨木。直心为萌芽,众行依之生长,故称“随”。
另有以修行阶位配此经者。经文虽未明言,义理亦无违背。直心配十住位,乃至功德净配法云位,可以推知。
随着修行实践的展开,就能获得深厚信心。肇公说:既然能修行实践,那么对佛法的领悟就会更加深刻。
随着内心深入,意念自然调伏。
随心调伏便能如法而行。
随着如来说法而修行,就能回向。僧肇说:听闻后若能实行,就能回转。其所修行,以心指向殊胜境界。
随着回向就有方便。肇师说:既然回向大乘,就是大方便所产生的。
随着他的善巧方法,便能利益众生。
随着众生的成就,佛土自然清净。僧肇说:众生清净了,就没有污秽的国土。
佛土清净,说法也清净。僧肇说:既然身处净土,自然有清净的说法。
说法清净则智慧清净。
智慧清净则内心清净。肇公说:清净的智慧一旦生起,清净的心就会更加明亮。
内心清净,一切功德自然清净。僧肇说:不断积累功德是为了净化心灵。心灵一旦清净,就没有不清净的功德。
因此,宝积,如果菩萨想要获得净土,就应当净化自己的心。随着心的清净,佛土也就清净。
肇法师说:这是总结净土的意义。净土其实是心的反映。想要回声和谐,必须先调和声音;想要影子端正,必须先端正形体。这是因果报应的根本规律。
这时舍利弗借助佛陀的威神力产生这样的念头:如果菩萨的心清净,那么佛土就清净。我世尊当初作为菩萨时,心意难道不清净吗?为何这佛土却显得如此不净?佛陀解答两个问题后,见众人仍未领悟,便继续讲述缘起法门的教义。这段经文分为两部分:先是舍利弗生起疑惑,后是梵天王显现异相。其中舍利弗的疑惑又分四个层次:一产生疑问,二提出质问,三领受回应,四获得解释。此处开篇表明声闻弟子未能了知真实佛土的秽净本质。所谓应化之土的秽净,是随众生认知而显现的。他们误将佛陀三十二相丈六金身的应化身当作真实报身,将佛国丘陵起伏的化现视为实际环境,因此执着果相而质疑因行——既然菩萨必具净心,佛土为何显现不净?若佛土实有不净,菩萨又怎能成佛?故而提出疑问。僧肇注解说:佛土的净秽境界,本非二乘圣者所能测度。如来为显明佛土恒常清净、美恶皆由心现之理,特以威神引发其疑念,为后续开示埋下伏笔,故称"承佛威神"。
佛知道他的想法,便对他说:你认为如何?日月难道不洁净吗?而盲人看不见。这是举两个比喻来质问。
回答说并非如此。世尊,是盲人的过失,而非日月之过。这三对问答都说明是盲人的过错。
舍利弗,众生因自身罪业而不能见如来佛国的庄严清净,并非如来的过失。舍利弗,我的国土本自清净,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
以下四点解释:僧肇说,日月难道不明亮吗?看不见是因为眼睛瞎了。佛土难道不庄严吗?因众生罪业污秽所以看不见。不仅是凡夫看不见,舍利弗等二乘圣者的智慧之眼也看不见。
这时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不要这样想,认为佛陀的国土不够清净。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到的释迦牟尼佛国土非常清净,就像自在天宫一样。以下是第二点,说明螺髻梵王所见清净,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梵王所见与天界相同。罗什说:佛国清净程度有差别,有的像四天王天乃至六欲天,有的像梵天乃至净居天,有的甚至超越净居天。只有补处菩萨才能生在这样清净的国土。佛陀根据众生的根机显现不同的国土。僧肇说:佛土的真实清净超越了三界,岂止像天宫那样世间清净而已。这是根据各人所见而说的。舍利弗以人道众生的身份看到的是土石,螺髻梵王以天人的身份看到的是天宫般的景象,其他人所见也各不相同。佛土随众生根机显现不同,道理就在这里。
舍利弗说,我看见这片土地,丘陵起伏,坑洼不平,荆棘丛生,沙石遍地,土山石山遍布,污秽不堪。这两个人却执着于污秽之物。
螺髻梵王说:仁者因心存分别高低,未能依循佛陀智慧,故见此国土为不净。舍利弗,菩萨视一切众生皆为平等,内心清净,依佛智慧方能见此佛土清净。
此段分三部分解释两种见解的缘由。首先阐明舍利弗的见解,其次辨析梵王的见解。后文提到:虽知诸佛国土及众生本性皆空,仍恒常修持净土,教化众生。
舍利弗未能了悟净秽本质,随顺外缘不依佛智,喜净厌秽心存分别,非真实见解。菩萨彻悟此净秽皆属应化假名,依佛智慧了知众生如幻,故视一切平等。既知净秽本质恒常一如,方为真实见解。
这时佛陀用脚趾轻触地面,顿时三千大千世界显现出千百种珍宝庄严装饰,犹如宝庄严佛的无量功德所成就的宝庄严国土。在场大众无不惊叹这前所未见的景象,每个人都看见自己坐在宝莲花上。
这是如来三种光明中显现清净境界的第四种示现。此处首先通过足趾触地展现净土庄严,同时显现清净景象令大众亲见。此前佛陀回答了两个问题,舍利弗心生疑惑,梵天王提出讨论,但众人仍未领悟。因此佛陀权巧示现神变,使人明白净秽本无定相,从而引导他们舍权归实。
生公解释道:显现这般变化,是为了破除人们对污秽之相的执着,显示境界本无定相,从而领会追求清净的真谛。肇公注解说:宝庄严净土是诸净土中最殊胜的,所以用来比喻。众人自见端坐莲华之上的景象,其义理不言自明。
佛告诉舍利弗:你暂且看看这个佛土的庄严清净。这是第二次劝他观察净土。生公说:一边观察,一边借助庄严清净来表明没有污秽。实际上并没有实在的净土。
舍利弗回答:确实如此,世尊。以往未曾目睹,以往未曾听闻,如今佛国的庄严清净完全显现。这三重对比表明,佛过去在小乘法会上未曾展示净土,也未曾宣讲,现今在此法会才得见庄严清净。
佛告诉舍利弗:我的佛国永远如此清净,是为了度化那些根器低劣的众生,才示现这些污秽不净的景象。接下来有四点解释,说明为何现今与往昔有净秽之别。这段经文分为三部分,这是第一部分的法义阐述。僧肇注解说:从佛的角度来看,国土始终清净;但为了随顺下劣众生的因缘,才显现与他们相同的秽土。
譬如诸天共用一个宝器进食,随各自福德不同,饭色便有差异。这两个比喻说明。僧肇说:饭在器中颜色相同,但天人福报不同,所见的饭色自然有别。佛土差异之理,由此可知。所以下文说: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只为教化众生而示现不同佛土。
舍利弗,如果人心清净,就能看见此佛土的功德庄严,这是可以明白的。
当佛陀显现此国土庄严清净之时,宝积所率领的五百长者子皆证得无生法忍。此大段第四时众得益门,大小二乘各有深浅二益。此深悟无生也。《大品经》即色明空,悟空色不二亦证无生法忍;《法华经·寿量品》即伽耶短寿明长寿,悟法身非长非短亦悟无生忍;此经即识明净等,悟净秽不二亦得无生忍。以此观众经殊唱,会归同致。僧肇曰:佛国之兴,其正为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也。
八万四千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这是初发心。
佛陀收摄神通之力,世界恢复如常。有三万二千天人及世人修行声闻乘,了知有为法皆无常性,远离尘垢得清净法眼。此二乘人未能彻悟净秽真谛,因执着有为实相而生无常之见。僧肇注云:国土本可转秽为净,净后又现秽相,由此悟得无常真理故证法眼。法眼即须陀洹果,初见道迹故称法眼。尘垢者,八十八结使也。
八千比丘不受一切法执,烦恼灭尽心得解脱。
注释说:无执着的修行对诸法不取不舍,不染烦恼。
九十八种烦恼既已灭尽,因此心意获得解脱,成就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