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方便品第二
以下是第二段,净名协助佛陀弘扬净土教化的内容。《九品往生经》的经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前三品在室外进行诃责与弹斥,后六品在室内进行摄受与引导。具体而言,先剖析官员与平民,其次诃责声闻弟子,最后诃责菩萨众,这三品按照由浅入深的次第展开。此段旨在赞叹净土的殊胜利益与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属于方便品的内容。
那时,毗耶离大城中有一位长者名叫维摩诘。此经的起源与净名有关,其微妙的言教和深邃的义理在后文中都有详细阐述。经典记录者为了让后世了解他的事迹以弘扬其教法,所以这一品详细描述了他的德行。本品内容分为两部分:先赞叹其德行,再说明其利益众生的事迹。赞叹部分又分为法身与应身两方面:法身具备十种德行是其根本,应身通过身、口、意三业利益众生是其行迹。天台宗认为,西方尊贵之人被称为长者,都具备十种德行。这里的净名作为法身长者,同样具备这十德。十种德行的具体内容如科文所述。他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深培植了善根。第一种德行是出身尊贵,因为从佛法中化生,听闻正法并依教修行。正如注解说,由于前世在圣贤处培植德行,所以善根深厚。
获得无生法忍,是第二证悟的高位。三贤地的修行者发愿往生,七地的菩萨发愿往生,八地以上的法身菩萨证得无生,称为无生忍。这些法身大士被称为龙象。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通达各种总持,这三业功德圆满,称为大富。辩才是口业的成就,神通是身业的成就,总持是心业的成就。历经无数劫积累修行,身口意三业功德圆满,利益众生,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获得无所畏惧,降伏魔怨,具足四种威势。这是菩萨的四无畏。四种魔怨困扰我。
深入法门,善巧运用智慧法度。通达各种方便法门,成就宏大誓愿。明晰众生心念所向,又能辨别众生根器利钝。五二智慧深广圆融。
真实智慧深入法性,智慧法度圆满无缺;权宜智慧方便善巧,宏大誓愿皆得成就。这是自行修证的两种智慧。
了达众生心性同归本觉,照见真如本性;辨别根器利钝差别,随顺根基施以教化,观照世俗方便。这是度化众生的两种智慧。
长久修行佛道,内心已纯正善净,坚定趋向大乘。历经六十年等同于百千僧祇劫的岁月,累积修得微妙智慧。证得八地菩萨果位,法身真实无伪。此乃年高德劭之相。
一切行为都能善加思虑,七种行为没有过失。肇法师说:身、口、意有所作为时,智慧恒常在前,所以所作没有过失。
佛陀的威仪如大海般宽广,具备八种庄严礼仪。僧肇解释道:举止行动皆符合圣者仪轨。大海具有五种特质:一清澈纯净,不容纳死尸;二盛产珍贵宝物;三能承受大龙如车轮般的暴雨而不泛滥;四不会被风和烈日耗尽;五深渊难测。菩萨的心地纯净,不受毁戒之尸污染;生出智慧珍宝;能容纳佛法大雨而不满溢;邪魔之风与骄阳无法损害;其智慧深邃不可测度。因此称为心如大海般宽广。
诸佛赞叹,九位圣者称扬。一念纯净信心即得佛陀嘉许,何况证得法身者。
弟子受到释天、梵天、护世天王和各国君王的敬重。这十类下界众生都归依敬奉声闻弟子。释指帝释天。梵指大梵天。世指护世四天王。主指各国君主。首领低头臣服,下属便会跟随效仿。
为了度化众生,以善巧方便居于毗耶离城。此下第二部分赞叹佛陀化迹之功德,分为三段:首先标明利益众生的处所,其次列举身口意三业利益众生的事迹,最后总结赞叹。第一段标明处所的内容显而易见。
拥有无量财富可以救助贫困之人。持守清净戒律可以感化破戒之徒。以忍辱调伏自心可以平息他人嗔怒。以大精进力可以带动懈怠之人。专修禅定可以收摄散乱心意。以坚定智慧可以度化愚痴众生。
此为第二类三业方便法门。先以六度摄受众生,是心密方便。其次白衣居士等十八事,是身密方便。最后长者中尊等十一事,是口密方便。经品纲目之设正在于此。
初说资财等六度者。僧肇注:圣人不刻意表现六度之行,现六度行者,为对治六种弊病罢了。此处所言非吝啬非布施等,是法身根本;布施持戒等,是度化众生的表象。不依根本无以证悟真谛,不显表象难以度化众生。此即最初六度方便法门。
虽是在家修行者,却持守出家清净戒律,此即身密方便。虽示现俗家仪态,却不违背法身根本。法身寂灭即是佛陀所持大沙门戒行。僧肇注:梵语意译为勤修,精勤修行趋向涅槃。又称止息,止息生死轮回。
虽身在世俗之家,却不执着于三界。明白三界生死轮回犹如幻象,故而不生执着。
示现拥有妻儿却常修清净行。肇师说:梵行是清净无欲的行为。又说:因为厌恶欲望的污染。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注释说:在众人中如同在荒野。又说:觉悟爱别离之苦。
由真实而生,由不放逸而生。真实是善根生起的根本,不放逸是功业成就的关键。这两者是修心行持的纲要。
从如此无量清净之中生起如来之身,此为总结。
诸位善知识,若想成就佛身、断除一切众生的病苦,就应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四点总结为劝发慈悲誓愿。僧肇说:发起至高无上的菩提心,不仅能消除自身疾苦,更能救度众生的病患。
当时,长者维摩诘为前来探病的人们随缘说法,使数千人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是第四重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