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經持驗記
No. 1542-A觀世音持驗紀序
观音大士是佛法广大教化的主宰。过去已成就正法明如来果位,却倒驾慈航示现菩萨相。立下宏愿: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所谓菩萨,是指觉悟有情众生者;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觉悟有情众生者。称为观世音,是说观察世间众生称念其名号,都能蒙受救度脱离苦难,这是根据众生根机而立的名称。又称观自在,是说一身化现千手千眼,随众生类别应机度化,圆融无碍,这是根据菩萨自身修行而立的名称。《楞严经》说:因我观照听闻圆满明彻,所以观音名号遍满十方世界。能以眼根作耳根佛事,因此名为观世音自在无碍。这位菩萨具足十四种无畏、三十二应化身及种种神通。在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是净土的重要助臣;在娑婆世界显化,是释迦世尊的得力辅弼。杨柳枝洒一滴甘露,便能遍润大千世界,尤其与我们东土众生最有缘分。凡是至诚称念其名号及经咒者,都能获得感应,不仅慈云偏覆南海普陀一方而已。
然而众生遭遇苦难时,往往呼唤菩萨求救。须知"救苦救难"之前,还有"大慈大悲"四字。菩萨若不救度众生,怎能称为菩萨?但若不具足大慈悲心,看待众生苦难就会如同秦人视越人肥瘦,漠不关心,怎肯设法救济?众生若只会空喊菩萨名号,却不能心怀菩萨的慈悲,这等不慈不悲之人,自己先不能救度自己,还想感得菩萨慈悲救其苦难,岂有此理?所以人若没有阴险好杀之心,自己的刀山刑具就消失了;没有残忍恶毒之心,自己的汤镬火海就熄灭了;没有不忠不孝、淫乱贪婪、不廉不贞之心,自己的地狱就枯竭了;没有吝啬嫉妒之心,饿鬼道的业火就平息了;没有傲慢骄横之心,修罗道的凶性就调伏了;没有愚顽不灵之心,畜生道的轮回就远离了。《大悲咒》说:唯除不善,除不至诚。可见诵持需要善心与诚意。唐代别驾说得好:凡是虔诚供奉观音者,此人必深信因果,一生不与恶事结缘,所以能灭除恶报。我担心世人只知求救苦难,却不求培养慈悲心,一旦没有灵验,就说大士不予回应。这哪里是大士感应虚妄无凭呢?故编纂此书时写下此意作为序言,愿使诵持观音圣号者共知此理。
顺治十六年夏末,荆溪净业弟子周克复沐浴斋戒后恭敬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