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易解
金剛經易解卷下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言持誦此經之人。雖宿世罪孽重大。由經力故。即能消滅而證道果。詎不重哉。
诵读这部经典的人,即使过去世罪业深重,凭借经文的威力,也能消除罪障证得道果。这难道不殊胜吗。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言大乘正法。無得無說。乃為究竟。又豈有我人等相。而為正法哉。
大乘正法无所得无可说,才是究竟真理。又怎会有我、人、众生等相,而称其为正法呢。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那时,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起了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应该如何安住,如何降伏自己的心。
是時須菩提以在會聽法之人。及後之求道者。於佛說住心降妄之法。恐未盡明了。故復白佛曰。善男女等。若發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其真心應如何住著。妄心起時。如何降伏。此乃一經之要。故不憚煩𤨏。再申問答。欲使羣疑盡釋。無礙修途而慈悲普度之心。亦可見矣。
这时须菩提考虑到在场听法的人,以及后世求道者,对于佛所说的安住本心、降伏妄念的方法,恐怕未能完全明白。所以再次向佛请示:善男子、善女子等,如果发起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他们的真心应当如何安住?妄念生起时,又该如何降伏?这是一部经的要点,所以不嫌繁琐,再次问答。为了让大众疑惑全消,修行之路没有障碍,佛陀普度众生的慈悲心,在这里也能清楚看到。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应当这样想:我应当救度一切众生。
此佛以志求大乘者。須發大心。故告須菩提曰。善男女等發無上道心者常生如是之心。而度脫一切眾生此即降住之法也。盖二乘之人。惟求自度悲心不普。志求大乘者。自雖未度。先須度人是為菩薩發心。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寔滅度者。
言善男女等。雖已度脫一切眾生。則願非虗設。而其心乃不自居功。並不見有一眾生為我滅度者。此為如是生心。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夫彼度生而不以眾生之為我度者。何哉須菩提當知。若菩薩存一度生之念則有我人等四相而即非大乘菩薩矣。
所以者何須菩提。寔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謂菩薩度生而不執相者何哉。須菩提當知。此無上正法。寔無有生法執而能發無上覺心者。盖執相求道終難成就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佛欲人諦信法無得心。故又引己事以質須菩提曰。於汝意中以為何如耶。我昔於然燈佛所。曾為有法以證得無上道否。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因佛問而知法由自悟。無法可使之然。故即以不也答之。而稱世尊曰。如我解悟佛所說意我佛於然燈佛所寔無有法能得此無上覺法者。良由自悟耳。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以須菩提答辭深契其旨。故丞是之。而又呼之曰。我昔於本師處。雖云得法。亦乃得無所得。非有別法而為得無上覺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念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授記者。授與預記。將來得果也。釋迦。華言能仁。牟尼。華言寂滅。寂滅為體。即是如字。能仁為用。即是來字。佛呼須菩提曰。我昔若有別法而能得無上覺者我本師即不與我受記。而云汝於來生。當得成佛。號曰釋迦牟尼。盖惟受記者。可見授受之間。得無所得。非有秘傳也。若有絲毫作為。決非大乘正法矣。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夫以我寔無別法而成無上覺之故。是以本師與我授記而言曰。汝於來世。必當成佛。而號釋迦牟尼焉。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昔本師以我佛號為釋迦牟尼者。何故哉盖釋迦牟尼四字。義亦譒如來。而如來者。即諸法如如。自然之意。人胡不顧名而思義哉。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寔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言人若以我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言如來大慈。等觀一切。不存私己之心。不作輕人之見。至公無私。故得證窮法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來所證。五眼六通。逈超儕輩。雖菩薩亦不能究其極。而其所以然者。第以平等心。而行普度行耳。故呼須菩提而詰之曰。汝意以為何如耶。如來色身。有肉眼否。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以如來色身現在。故即是之。而云如來有肉眼。但如來肉眼。雖若無異於人。寔不異而異耳。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佛復問須菩提而言。如來有天眼否。須菩提以佛五眼具足。故以有天眼答之。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歷問諸眼。須菩提皆答無異辭。就所見而言耳。若佛五眼觀照之境。則非須菩提所能知矣。華嚴經云。五眼者。肉眼見一切色。天眼見一切眾生心。慧眼見眾生諸根境界。法眼見一切法相寔相。佛眼見如來十力。又古德偈云。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慧眼惟觀俗。法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此之五眼。通該十界。而優劣有殊。若如來五眼。則皆佛眼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佛欲設喻眾生妄心之多。故先以恒沙詰須菩提曰。如恒河中所有之沙。佛亦云是沙否。須菩提以沙見無異。故即是之而云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寗為多不。
此佛以世界喻妄心之多也。故呼須菩提而詰之曰。汝意以為一恒河中所有之沙數。一沙復作一恒河。設佛世界如眾恒河沙數之多。亦曾為多否。
甚多。世尊。
須菩提以恒沙世界。且多不可量。況眾恒河沙之佛世界乎。故以甚多答之。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佛以須菩提既答世界甚多之語。故復告之曰。爾知佛世界如眾恒沙之為多矣。抑知爾國土中眾生之妄心。更為多否。夫一人之妄心既爾。眾人之妄心無窮。尤為不可數計。但彼等雖具若干種心。我以佛眼觀之。悉皆知見。盖眾心雖多。無非妄耳。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謂眾生諸心。我能悉知者何哉。盖我說彼等諸心。無非私妄。皆不得為真如之心。然真妄皆出於一心。是亦名之為心耳。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得。
夫我所謂眾心非心者何哉。須菩提。當知真妄雖殊。總不出過去。現在。未來。三種心量。然過去心已過隨滅。現在心念念遷謝。未來心尚屬未至。當從何處覓心耶。奈眾生不知此理隨逐妄念。變幻流轉。以故心念之多。無有窮極。是為生滅法。若任念起。心不隨之。則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縱有三心萬念。不能為礙矣。思之。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須菩提。當知說法者。初無定法可說。不過隨在去其粘著。是即名之為說法耳。又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道著一字。隨說隨掃。不落寔迹。是謂說無可說。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是時須菩提。聞佛說此經。去其疑滯。解證甚深。上堪紹佛心宗。續佛智慧。下能開示眾生。頓超生死。故稱慧命。又道法集於厥躬。寔眾生之慧命也。
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須菩提以自發信解。得聞妙法。故稱世尊而言。頗能有眾生。於未來之世。去佛漸遠。而得聞此法。能生信受之心否。盖逆知後來眾生。鮮能發正信之心也。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佛因須菩提之問。而言未來眾生。驟聞此法。固未必盡能信受。然必有大心眾生。忽聞正法。便發信心。勤修解證。但此眾生者。寔非等閒之人然現處眾生之中。則又不得謂之非眾生也。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所謂眾生非不眾生者何哉。盖稱彼信心眾生為眾生者。寔則我說此人為非眾生矣。盖其既發信心。自能修行證果。但現未離儕類。是亦名之為眾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