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要解
No. 270-A首楞嚴經要解序
佛法衰微的时代,正道法门已经支离破碎。那些自诩明心见性的人,错误地将外缘尘境当作真实,被物欲所转;执着文字教理的人,空有博学多闻却缺乏真实修行功夫。纵有奇才异禀之辈,也都沦为蒸沙求饭的愚人、画饼充饥的痴汉。大佛顶首楞严王如来早已洞悉此弊,于是广宣密藏经典,全力救拔颠倒妄想,以种种方便淘汰杂染、开显真谛,慈心切切无所不至,可惜末法初学之人罕能通达。
温陵戒环法师一生闭关潜修,不与世俗同流,独与经卷圣贤相伴,深入钻研、广参博究。他借着经教文字之筏,探求如来藏妙理;游历智慧之海,抵达究竟解脱彼岸。为使同道共证此理,故而撰此注解。昔日月盖比丘曾向药王如来请教法供养真义,药王开示道:诸佛所说的难信深经,清净无染,能令众生成就无上正觉,远离魔事。若有人对此经善巧解说,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直令无明生死彻底断尽而不执着断尽之相,这才是最上等的法供养。月盖比丘得此教诲,通达妙法,获无碍辩才,随即依药王如来法轮真义广为传播,教化无量众生安住无上佛道永不退转。
戒环法师既已通达妙道,效法月盖比丘,对释迦如来三转法轮——最初华严、最后法华与此楞严无上心印,皆以善巧方便分明开示。超越语言桎梏,脱离心识分别,唯以真义为归,绝不依傍人情。如医者明辨眼病,彻底扫除迷雾,对清净经典始终不染纤尘。我愿将此注解广传十方,所化众生何止亿万,恰似一灯点燃千灯,令暗者皆得光明而光明永无竭尽。故撰此序文,助扬流通,于尘点劫中作法供养。
建炎改元的中秋吉日于善集堂序 第二百七十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要解卷第一
最初的神颂
真实本性中的有为法是空,因缘所生故如幻影,无为法无生无灭。
不实如虚空中的花,说妄是为了显出真。妄与真都是虚妄。
既非真实也非不真实,如何能见所见之物?中间并无实在性,
因此如同交缠的芦苇。
在真实本性中,一切有为法都是空的,因此感官与外境原本皆空。这是说明根与尘本同源。由因缘所生之法皆为虚幻,所以束缚与解脱也是虚幻。这是表明束缚解脱本无差别。生灭之法皆不存在,虚妄心识本无根源。这是指出识性虚妄,如同空中之花。虚妄既不存在,真实也无从安立。若说通过虚妄来显现真实,这真实仍同虚妄。真与非真尚且都要否定,能见与所见又如何存在?应当知道都无实体,就像交叉的芦苇。这是说明能见与所见皆无自性,如同交芦相依。
解脱与束缚同出一源,圣人与凡夫本无二途。且看那交织的本性。
执着空或有皆非正道,迷昧昏沉便是无明,觉悟明了即是解脱。
解结的原因相同,圣人与凡夫并无二条道路。这颂文说的同样是六根,并非其他东西。你且看下文,阐明根与尘本无实体,只因妄念而纠结。迷惑昏昧之下,此颂讲的是"知见立起,这知便是无明的根源;若能了知见本非见,当下即是涅槃"。
二颂
解开束缚要依照次序,六种解脱达成时,连解脱的概念也消失。选择圆通法门,入于圣流成就正觉。
承接前文关于解脱束缚的含义,开启后文圆融通达的论述。六种妄执消解则根本拔除,一切分别泯灭则湛然圆满。若能选择圆通根性,便可进入圣者之流,证得菩提圣果。
那微细的识, 习气汇成汹涌的激流, 真实与虚幻令人迷惑。
我通常不轻易解说。
颂文阐明烦恼根源最初生起的缘由。阿陀那,此处称为执持,指能执持种子,引发现行活动,这是第八阿赖耶识最初活动的表现,所以称为微细。含藏种子形成习气,累积产生的意识波动如同激流,清净本性由此分离,烦恼束缚由此产生。此识依托真如,结合生灭现象,混杂于真实与虚妄之间,因此说它既非真实又非虚妄。若将其认作真实,恐怕会沉迷虚妄习气而自我迷惑;若认为它不真实,恐怕会迷失自性而向外追寻,因此在权教与小乘教法中,都不直接开示此理。《解深密经》说:阿陀那识极其微细,一切种子形成奔腾激流,我对凡夫愚者不宣说此法,唯恐他们妄加分别执着为自我。外道所执着的所谓神我,就是指这个阿陀那识。
自心执取自心, 并非真实却变成虚幻之法, 不执取便无虚幻。
真实尚且不生, 虚幻之法如何存在?
这首偈颂阐明了破除妄执、证入圆通的要诀。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若执着其中,便虚妄形成六根缠结。这是自心攀取自心,将非幻境误认为虚幻法相。由于虚妄执取,才有虚幻与真实的分别。若不妄加执取,真实尚且不存在,何况虚幻。虚幻既不存在,则六根六尘当下清净,圆满通达的境界自然显现。
这称为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地 弹指间超越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唯一涅槃门
总结颂文的要义。这个法门,在清净中不执着,在染污中不受污染,名为妙莲华。根尘结成的烦恼,一触及就消融,名为金刚王觉。有为即是无为,断尽妄情绝除知解,名为如幻正受。依此法门修行精进,弹指之间,便能超越无学位而证入圆满果位。阿毗达磨论中说:此是无上妙法,十方如来彻底出离生死,快速证得寂灭常乐,无不由此法门。所以说:十方一切佛,同归涅槃门。薄伽梵这个尊号包含六种含义,即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二、详细说明分二部分。一、再次请示。
于是阿难和在场大众,听闻佛陀无上慈悲的教诲,这些偈颂与经文交织融合、精纯明澈,其中妙理清晰透彻,使人心目开朗,都感叹前所未有。
两首偈颂并立,同显美妙,因此称为杂糅精莹。
阿难双手合十恭敬行礼对佛说:我现在听到您宣说广大平等慈悲、自性清净微妙恒常的真实教法,心中还没明白六结解开一根消亡的道理和顺序,恳请您大发慈悲再次怜悯在场大众和未来众生,用佛法甘露洗净我们深厚的烦恼。
没有遮蔽的广大慈悲,说的是它普遍救济一切众生。本性清净微妙恒常,真实不虚的法语,是连真实和虚妄都一并超越,契合本性的言说。深沉细微的污垢烦恼,是心结和迷惑。
第二,巧妙开示分为二部分:一、说明结集的缘由。
这时,如来在狮子座上整理袈裟,收好僧袍,扶住七宝几案,伸手从几案上拿起劫波罗天供奉的花巾。他在众人面前将花巾打了一个结,问阿难:这叫什么?阿难和众人一起回答:这叫结。接着,如来又打了一个结,再次问阿难:这叫什么?阿难和众人又回答:这也叫结。就这样依次将花巾打了六个结,每打一个结,都拿起手中的结问阿难:这叫什么?阿难和众人也依次回答:这叫结。
涅槃是僧人的内衣。僧伽梨是大衣。劫波罗意为时分,即夜摩天所献的巾帕。绾指缠绕打结。巾象征本性如一,绾比喻妄念扰动,结代表六种虚妄。逐一详细询问,是为了让人明白所有妄念扰动都会造成业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