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一名中印度那蘭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
大唐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中天竺沙門般剌蜜帝於廣州制止道場譯出
菩薩戒弟子前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授
烏長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恒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麁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粘,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阿难,那些修习三摩提的善男子,在彻底破除想阴之后,此人平时所有梦想妄念都已消除,醒时与睡时始终保持一致。其觉知清明虚静,犹如晴朗天空,不再有粗重的前尘往事残留影像。观察世间大地山河,如同明镜映照般清晰,来时不粘着,过去不留痕迹。心体虚明照映万物,全然脱离陈旧习气,唯剩纯粹真实;生命生灭的根本源头,从此完全显现。能见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全部种类。虽然尚未通达各类众生的命数缘由,但已见到它们共同的生存基础,如同阳焰般闪烁微动的清虚扰动,这正是形成浮根尘相的终极枢纽;这就叫做行阴的范畴。倘若这种微动闪烁的根本体性,回归到本元的澄澈,一旦澄净了根本习气,如同波澜平息化为静水,就称为行阴除尽,此人便能超越众生浊。究其根源,是以幽深隐蔽的妄想为根本。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秖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竪,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阿难,你应当知道,这些在正定中保持清净觉知的善男子,由于心念澄明端正,十类天魔无机可乘。他们深入探究生命根源时,若在生死根本处瞥见微细动相,便对这幽隐轻清的循环扰动妄加揣测,就会堕入两种无因邪见:
第一种人认为万物本来无因。为什么呢?这类修行者既已参破生命机理,凭借眼根八百功德,能观见八万劫内一切众生随业流转、生死轮转的景象,却只见众生在此范围内循环往复。对于八万劫前的景象,因无法观测便妄下断言:"十方世界所有众生,自八万劫以来都是自然存在,没有起因。"这种谬见使其丧失正觉,堕入外道,迷惑了菩提本性。
第二种人认为现象没有起因。为什么呢?这类人既已洞见生命本源,知道人类繁衍人类,禽类孕育禽类;乌鸦天生是黑的,天鹅生来是白的,人道天道本属 upright,畜生道本属横生,白色非漂染所致,黑色非涂墨而成——这些现象八万劫来从未改变。由此推想自身形骸也是如此,既然从未见过菩提本性,怎会有成佛的可能?便认定现存万物都是本来无因。这种邪见同样使人丧失正觉,堕入外道,迷惑菩提本性。这就称为第一类外道所建立的"无因论"。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不曾散失,計以為常。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恒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阿难!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心志坚定清明,邪魔无法干扰;当他们探究生命本质,观察到那幽微清净、恒常扰动的本源时,若有人在这圆满常住之境中生起妄念揣测,便会坠入四种常见谬论:
第一种人,探究心与境的本质,认为二者本来存在无需原因;通过修习能知晓二万劫中十方众生的生灭轮回,看见一切循环不灭,便执此为永恒。
第二种人,探究地水火风四大本质,认定四种属性永恒常在;通过修习能知晓四万劫中十方众生的生灭现象,见其本体恒存不灭,便执此为永恒。
第三种人,穷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末那识的执受作用,发现心意识的本源所在处恒常不变;通过修习能知晓八万劫中一切众生轮回不灭,认定本来常住,见其性永不丢失,便执此为永恒。
第四种人,断尽思想根源后,认为生命本质不再有流动生灭,当下生灭的妄念已永远止息,便推断真性自然是不生不灭;依此妄心测度,执此为永恒。
这些妄执常见的见解,使人丧失正知正见,堕落外道,迷惑了菩提本性。这就称为第二类外道所建立的圆满常见理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恒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此外,在禅定修习中,那些善男子若能保持坚定纯净的正念,魔障便无机可乘。当他们深入探究生命本质,观察到那幽微清净却又恒常扰动的根源时,若在自我与他者之间产生分别计较,这些人便会陷入四种颠倒见解,形成"部分无常、部分恒常"的错误观点:
其一,有人观察到灵妙光明之心遍满十方世界,便认为这澄澈境界就是究竟不变的"神我"。由此推断自我遍布十方,凝固光明不动摇;认为一切众生都在自己心中生死轮回。于是将能知能见的心性称为恒常,而将众生的生灭现象视为真正的无常。
其二,有人不去观照自心,反而遍观十方如恒河沙数的国土,看见劫火毁灭之处就认定是绝对无常的本性;见到未被劫火摧毁之处,便认为是究竟恒常。
其三,有人特别观察自己的心识,觉得它精细微密如尘埃,虽流转十方却本性不移。能使身体随时生灭,而认为这不坏的心性就是自我的恒常;认为一切生死现象都从自心流出,所以是无常。
其四,有人了知"想蕴"已尽,见"行蕴"相续流动,就把这恒常流动的行蕴当作永恒本性;而认为色、受、想等蕴既然已经灭尽,就是无常。
由于这些错误地将事物划分为部分无常、部分恒常的见解,他们便堕入外道歧途,迷失了觉悟本性。这就称为第三类外道主张的"一分常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在禅定修行中,那些善男子若能保持坚定纯净的正念,魔障便无隙可乘。当他们探究生命根本,观察到那幽微清净又恒常扰动的本源时,若对生命阶段妄加揣测,便会堕入四种有边无边之谬论:
第一类人认为生命本源流动不息,将过去未来视为有限(有边),而把相续不断的意识看作无限(无边)。
第二类人观察到八万劫内有众生,八万劫前则寂静无闻,便认定无闻之处是无限(无边),有众生处是有限(有边)。
第三类人自以为能遍知一切,获得无限性。认为所有人的认知都包含在他的知觉中,而他却不了解他人的认知本质,便断定他人不具备无限心性,只有有限性。
第四类人探究行阴空性时,依主观思维推断,认为所有众生个体皆半生半灭,进而断定世间万物一半有限一半无限。
这些对有限无限的妄加揣测,使人堕入外道歧途,迷失菩提本性。这就是第四种外道所执持的有边无边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恒;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此外,在三摩地修行中,那些善男子若心志坚定、意念端正,魔障便无机可乘。当他们深入探究众生根本,观察那幽微清净却恒常扰动的本源时,若在认知见解中产生妄想分别,这些人就会堕入四种颠倒错乱的不死矫辩虚妄理论:
第一种人观察变化根源,将现象更替处称作"变",将相续不断处称作"恒",将能见所得处称作"生",将不见不得处称作"灭"。把相续不断的因由、本性不间断处称为"增",在正常相续中,将中间间断处称为"减",将各自生起处称为"有",将相互消亡处称为"无"。他们以理性统观,却用心识分别。当求法者前来询问时,就回答:"我如今既生又灭,既有也无,既增又减。"在任何时候都用混乱的言语,使问者迷失头绪。
第二种人仔细观照自心,只见相互间皆无实在,因而证得空无。有人来问,只回答一个"无"字,除此之外不发一言。
第三种人仔细观照自心,见一切各有其存在,因而证得实有。有人来问,只回答一个"是"字,除此之外别无他语。
第四种人同时看见有与无,因境界分歧导致心意混乱。有人来问,就回答:"有即是无,无中并非有。"一切言语矫饰错乱,令人无从追问。
由于这些虚妄分别和错乱见解,他们堕落为外道,迷惑了菩提本性。这就称为第五类外道的四种颠倒不死矫乱虚妄理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迴復,云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云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從此惑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另外,在禅定修习中的善男子们,若心念坚定澄澈,魔障便无机可乘。当他们深入探究生命本源,观察那幽微恒常的扰动本质时,若有人对无尽生灭之流妄加揣测,便会堕入"死后仍有形相存在"的颠倒妄想中:
有人执着身体,认为"形体即是我";
有人觉得自我圆满遍及世界,认为"我拥有形体";
有人将外境视为随自我流转,认为"形体属于我";
有人以为自我依附于行为相续中,主张"我存在于形体之内"。
这些人都妄测死后仍有形相,如此循环推演出十六种谬见。由此错误认知,他们将烦恼与菩提看作两种永恒并存、互不相干的本性。
由于执着死后存在之见,这些人堕入外道歧途,迷失了觉悟本性。这就是第六类外道——在五蕴中建立"死后有相"的颠倒邪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繫,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此外,在三摩地修习中的善男子们,若能保持坚定清净的正念,魔障便无机可乘。当他们透彻探究生命本质,观察那幽深微细、恒常扰动的根本源头时,若对先前已破除的色、受、想三阴仍起妄念分别,这类人就会堕入"死后无相"的邪见,产生颠倒认知:他们看见色阴消散就认为形体失去依托,察觉想阴灭尽便断定心识无所依附,明白受阴寂灭就断言感知不再延续,由此认定五阴特性全然消散。纵使生命现象尚存,若没有受、想二阴,便与草木无异。既然现前的物质形态尚且虚妄不实,死后怎会另有种种相状?由此推论死后诸相皆无。如此推演形成八种无相谬论。进而有人主张涅槃因果皆属空幻,不过虚名而已,最终归于断灭。这种"死后皆空"的妄见使人堕为外道,迷失菩提本性。这就是第七类外道所建立的"五阴死后无相"颠倒邪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在禅定修行中,那些善男子保持坚定清净的正念,使魔障无机可乘。当他们深入探究生命根源,观察到那幽暗微细、恒常扰动的根本识时,会在行蕴持续存在的同时,认为受蕴与想蕴已然寂灭,于是同时执著"有"与"无"两种见解,导致自身认知相互矛盾。这类人就会堕入"死后非有非无"的颠倒谬论中:在色蕴、受蕴、想蕴中妄见存在又非存在;在行蕴的迁流变化里错认虚无并非虚无。如此循环推究,将五蕴、十八界全部归结为"既非有也非无"的虚妄境界。只要抓住其中一点因缘,就断言死后既存在又不存在。又因看到诸行无常变迁,心中便生出似是而非的觉悟,认为"有"与"无"都不真实,陷入虚实难辨的混乱。由此妄自揣度死后非有非无,对生命终极产生昏昧认知,无法得出正见,最终堕落外道,迷惑了菩提本性。这就是第八类外道所立的"五蕴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捨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復。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此外,在禅定修行中的那些善男子们,若能保持坚定清净的正念,魔障便无机可乘。当他们深入探究众生的根本,观察到那隐秘而恒常扰动的本源时,若对"后后无生"的境界产生错误认知,这些人就会堕入七种断灭论的邪见:或认为肉身灭亡即是终结,或主张欲望灭尽即是终结,或认定痛苦消尽即是终结,或执持极乐境界消失即是终结,或主张极度舍离状态灭尽即是终结。如此循环推演七种边际,认为现前诸法终将彻底消散,灭尽后永不复生。由此妄计死后一切断灭,这种邪见使人堕落外道,迷惑了本具的菩提觉性。这就称为第九类外道所建立的"五阴死后断灭"之颠倒邪论。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在禅定修习中,那些善男子若能保持坚定清净的正念,魔障便无机可乘。当他们深入探究生命本质,观察到那幽暗微细、持续扰动的根本源头时,若误认为这种境界就是究竟解脱的涅槃,便会陷入五种错误见解:
有人贪恋欲界天光明圆满的景象,误以为到达欲界就是究竟涅槃;
有人认为初禅天没有忧愁烦恼,便是最终归宿;
有人执着二禅天远离痛苦的状态,当作解脱境界;
有人陶醉于三禅天的极度喜悦,认为已达终极;
有人认定四禅天超越苦乐、不受轮回的境界就是涅槃。
这些修行者误将有漏的天界当作无为涅槃,把五处天界视为最清净的依归。如此周而复始地分别执着,将这五种境界错认为现前涅槃,最终堕入外道邪见,迷失了菩提正觉。这就是第十种外道邪见——在五蕴身心现象中,错认五种境界为现前涅槃的颠倒妄想。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㜸,保持覆護,消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阿难,这十种禅定中的狂妄见解,都是行阴作用时心识交互作用产生的错觉,所以显现这些谬悟。众生愚钝迷惑,不能自我反省,遇到这些现象时,把迷惑当作证悟,自称已成就圣果,这就构成大妄语,将堕入无间地狱。你们务必要将如来的教诲,在我灭度后传扬于末法时期,使所有众生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让他们心中的魔障自行滋生深重罪孽,要守护他们,消除邪见,教导他们身心,领悟真实义理,在无上佛道上不走偏路。不要让他们心里祈求稍有境界就满足,要引导他们树立成就无上正觉的清净目标。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墮裂,沈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鷄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祕;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隣,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阿难,那些修习正定的善男子,在行阴尽除之时,世间种种活动那幽隐轻清的共同生机突然断裂,维系众生业报的深细脉络感应功能彻底消失。此时涅槃境界即将彻底显现,犹如雄鸡最后一声报晓;回望东方已现曙光。六根清净安宁,不再散乱奔驰,内外清澈明朗,虽入定却无入定之感,深刻通达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生命本源。观照生命根源而住守本元,各类众生不再受业力牵引,在十方世界已证得同一体性,灵明觉性不再沉没而能照见幽微奥秘;这就称为识阴的范畴。若在对万物召感已证得同一的境界中,消融六根界限使其开合自在,见闻觉知互通无碍,六根互用清净无染;十方世界与自身身心如同琉璃,内外透明澄澈,这称为识阴除尽,此人便能超越命浊。究其根源,乃是虚幻不实的颠倒妄想作为根本。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㳷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毘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阿难,你要知道,这位善男子已经参透一切有为法的空性,将意识回归本源,虽已断除生灭现象,但对于究竟寂灭的微妙境界尚未圆满。此时他能使自身六根隔阂消除相互融通,并与十方各类众生知觉相通。这种通达无碍的觉知能令他契入圆满本元。倘若他将这种归依境界执为真实永恒之因并产生殊胜见解,此人就会堕入"以非因为因"的妄执,与婆毗迦罗外道所归附的冥性真谛沦为同类。这样既迷失了佛陀的正觉,又丧失了正知正见,这就叫做"第一立所得心",形成虚妄的归依果报;既违背圆通法门,又背离涅槃境地,终将沦为外道种性。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阿难,还有这样的修行人,他已参透一切有为法的空性,生灭现象已断除,但对寂灭的微妙境界尚未圆满。如果他将所归依的终极境界执着为自我本体,认为整个虚空世界、十二类众生都是从自己身体中流出的,从而产生殊胜的见解,这个人就会堕入‘能生非能生’的邪执。这时会有大自在天(摩醯首罗)显现无边化身,成为他的同伙。他因此迷失佛陀的觉悟之道,丧失正知正见。这就叫作第二种立‘能生之心’为根本,成就‘能生之事’的结果。这种行为背离圆满通达的修行,与涅槃境界相去甚远,会投生到大我慢天,形成‘我即周遍圆满’的错误认知。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沈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又有善男子,探究诸行皆空之理,虽已灭除生灭之相,但对寂灭的微妙境界尚未圆满。若将所归之处当作真实依靠,怀疑自己的身心皆从此处流出,认为十方虚空皆由此生起。于是将此生起宣流之处,妄执为真常之身、无生无灭之境,在生灭法中错认常住。既迷惑于不生之理,又迷失生灭真相,安住于这种错误认知,并以此为殊胜见解者,此人便堕入常见与断见之中,与主张自在天为万物主宰的外道为伍。迷失佛陀所证的菩提,丧失正知正见。这称为第三类——建立因依妄心,形成虚妄执着的果报;背离圆通妙境,与涅槃之城渐行渐远,生起颠倒的圆觉种子。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又有善男子穷尽诸行归于空性,已灭除生灭之相,但对于寂灭的微妙境界尚未圆满。若因自以为所知已遍及圆满,便据此建立见解,认为十方草木皆具情感,与人无异;草木能化为人,人死后又复归为十方草木。不辨真伪而普遍认同这种殊胜见解者,此人便堕入"知即无知"的妄执,与婆吒霰尼等主张"万物有灵"的外道成为同类。如此迷惑于佛的菩提正觉,丧失正知正见,名为第四种"计度圆满认知"的妄心,终成虚妄谬误之果;违背圆通妙境,背离涅槃圣境,滋生颠倒知见的种子。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諸迦葉波并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另外,善男子啊,当修行者穷尽一切有为法的空性,已经灭除了生灭之相,但对于寂灭的微妙境界尚未圆满。如果在六根圆融互用的境界中,已经能够随顺自在,便想要在圆满变化中显现一切现象:追求火的明亮,喜欢水的清净,贪爱风的周流,观察尘土的成就,分别崇拜侍奉这些事物。以这些尘境作为修行的根本依据,建立常住不灭的见解,此人就会堕入"生本无生"的邪执。这样便与那些迦叶波和婆罗门一样,辛勤劳苦地侍奉火神、崇拜水神,企图以此超脱生死轮回,成为他们的同类。他们迷失了佛陀的菩提正道,丧失了正确知见。这就是第五种妄计执着——崇拜外物而迷失本心,建立虚妄的修行因,追求虚幻的果报。这种行为违背圆通妙理,背离涅槃境界,将投生为颠倒变化的种类。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又有善男子,探究诸行空性,虽已灭除生灭之相,但对寂灭的精微奥妙尚未圆满证得。若执着于圆满光明中的虚明境界,误以为此虚明即究竟,不去断除种种变化,反而将永远寂灭的依止处当作究竟归宿并产生殊胜见解,此人便堕入"归无归"的妄执,与无想天中诸多空无之神成为伴侣。迷失佛陀菩提正觉,丧失正知正见,这名为第六种"圆虚无心"之过,成就空亡之果;背离圆通妙境,违逆涅槃之城,终成断灭之种。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另外,善男子们穷尽了一切有为法的空性,已经消除了生灭之相,但对于寂灭的微妙境界尚未圆满。如果有人执着于追求圆满恒常,坚固肉身以求常住,认为这样就能与精妙圆满之境相同,长久不衰败,并对此产生殊胜见解,那么此人就会堕入贪求非贪之物的执着中,成为那些追求长生不老的阿斯陀仙人的同类。他们迷失了佛陀的菩提正觉,丧失了正确的知见,这就叫做第七种执着——执取生命本源,建立虚妄之因,趋向长久劳苦之果;背离了圆通法门,远离涅槃境界,生出虚妄延寿的邪见种子。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却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縱恣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此外,善男子啊,当修行者穷尽一切有为法的空性,虽已灭除生灭之相,但对于究竟寂灭的微妙境界尚未圆满。这类修行者观察生命现象彼此相通,却因执着尘世劳虑唯恐其断尽,便在此阶段安坐莲华宫殿,大肆积聚七种珍宝,增添众多美貌眷属,放纵心意产生殊胜见解。这样的人便会堕入"真无真执"的妄见,与吒枳迦罗魔结为伴侣。他们迷失诸佛菩提正道,丧失正知正见,这就是第八种邪思之因,招感炽盛尘劳之果;背离圆通妙境,远离涅槃圣城,最终沦为天魔眷属。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麁,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还有善男子,穷尽一切行相皆空,已经灭除生灭之相,但对寂灭的微妙境界尚未圆满。他们在生命光明中分别精粗,辨别真假,因果互相酬答,只求感应,背离清净之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停留在寂灭境界便停止不前,不再进取生起殊胜见解的人,这种人就会堕入定性声闻,那些无闻僧众和增上慢者成为他们的同伴。迷失佛陀菩提,丧失正知正见,这叫做第九圆精应心,成就寂灭之果;违背圆通之道,背离涅槃境界,生为缠缚空性的种类。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迴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㳷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另外,善男子啊,当修行者探究一切有为法皆空时,已经断除了生灭的妄念,但对于寂灭的微妙境界尚未圆满证得。如果他在圆融无碍、清净觉明的境界中深入钻研,就认为已经证得了涅槃,于是不再前进寻求更殊胜的见解。这样的人就会堕入定性辟支佛的境地,与那些只修十二因缘、独自觉悟而不回小向大的修行者为伴。他们迷失了佛陀的无上菩提,丧失了正知正见。这就是第十种偏差,名为圆觉㳷心,虽然成就了湛然明净的果位,却背离了圆融通达的佛性,与涅槃之城渐行渐远,停留在觉悟圆明的境界中,不能化入圆满的佛种。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沈𦾨,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阿难,这十种禅定境界中,修行中途陷入狂乱,因执着而生迷惑,在尚未圆满时误以为已证得圣果,都是识阴作用与禅观交杂而产生的错乱境界。众生愚昧固执,不能正确衡量自身境界,遇到这些现象时,各自用过去爱染的习气来迷惑本心,就此停滞不前;却以为到达了究竟安乐的归宿,自称已圆满证得无上菩提。如此形成大妄语,最终被外道邪魔迷惑而业报成熟时,就会堕入无间地狱。声闻、缘觉乘的修行者若执此境,也不能增进圣道。你们应当谨记如来教诲,在我灭度后将这些法门广为宣说,使末法众生都能明白其中真义。莫让知见魔障使他们沉沦苦海,要保护救济他们,消除邪见因缘,使其身心都能契入佛的知见,从修行开始直至成就,始终不会误入歧途。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这样的修行方法,在过去无量劫中,如同恒河沙数般的如来都依靠此心开悟,证得无上佛道。如果识阴彻底灭尽,你当下的各种感官就能互相通用。从这种互通妙用中,便能进入菩萨金刚乾慧境界。圆满光明的纯净心性从中显现,犹如透明琉璃内含明月。如此便能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修金刚十地、等觉圆明,进入如来不可思议的庄严境界;圆满觉悟菩提,回归无所证得的本来面目!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毘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呪。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这是过去诸佛世尊在禅定与观照中,对微妙魔事所作的智慧剖析。当魔境显现时,你能清晰辨识,洗涤心垢,便不会堕入邪见。阴魔消散,天魔粉碎,大力鬼神丧胆逃窜,一切精怪不复滋生。直至证得菩提,毫无欠缺。使根基浅薄者也能增进修行,在大涅槃中心不迷惑。倘若未来世有愚钝众生,不熟悉禅修,不明佛法真义,却乐于修习三昧;你应防止他们误入歧途,专心劝导其持诵我佛顶神咒。若不能背诵,可书写供养于禅堂,或随身佩戴,一切魔障皆不能侵扰。你当恭敬遵从十方如来所示究竟修行之终极教诲!
阿難即從坐起,聞佛示誨,頂禮欽奉,憶持無失。於大眾中重復白佛:「如佛所言『五陰相中,五種虛妄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又此五陰為併銷除?為次第盡?如是五重詣何為界?唯願如來發宣大慈,為此大眾清明心目,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
阿难当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听完佛陀的教导,恭敬礼拜,牢记在心。他在大众中再次向佛陀请教:按照佛陀所说,在五阴现象中,五种虚妄是根本的妄想心,我们平时没有得到如来这样详细的解释。还有这五阴是一并消除,还是依次灭尽?这五重境界的界限在哪里?恳请如来大发慈悲,为在场大众阐明清楚,也为未来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点亮智慧的明灯!
佛告阿難:「精真妙明本覺圓淨,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虛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覺妙明真精,妄以發生諸器世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何況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
佛陀告诉阿难:本有的觉性精纯真实、微妙光明、圆满清净,既不滞留于生死轮回,也不沾染任何尘垢;就连虚空也不过是虚妄念头所产生的现象。这本自具足的觉性以其微妙光明和真实精纯,却因妄念而显现出物质世界的种种形相。就像演若多迷失本心、错认影子为真。虚妄本无根源,却在妄念中强立因缘之说;对因缘迷惑不解者,便称之为自然。那虚空的本性尚且是幻化而生,所谓因缘、自然,都是众生虚妄心识的揣测。阿难!若知妄念生起之处,尚可谈论妄念的因缘;若知妄念本无根源,则所谓妄念因缘也根本不存在,何况那些不懂道理却推说自然的人呢?因此如来为你阐明:五蕴的根本成因都是虚妄分别。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則不能來想中傳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懸崖不有,醋物未來,汝體必非虛妄通倫,口水如何因談醋出?是故當知汝現色身,名為堅固第一妄想。即此所說臨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澁。由因受生,能動色體。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名為虛明第二妄想。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種種取像?心生形取,與念相應,寤即想心,寐為諸夢。則汝想念搖動妄情,名為融通第三妄想。化理不住,運運密移,甲長髮生,氣銷容皺,日夜相代曾無覺悟。阿難!此若非汝,云何體遷?如必是真,汝何無覺?則汝諸行念念不停,名為幽隱第四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搖處名恒常者,於身不出見、聞、覺、知。若實精真,不容習妄,何因汝等曾於昔年覩一奇物,經歷年歲憶忘俱無;於後忽然覆覩前異,記憶宛然曾不遺失!則此精了湛不搖中,念念受熏,有何籌算?阿難當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靜,流急不見,非是無流。若非想元,寧受想習?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細微精想。
你的身体最初是因父母爱欲之念而生,你的心若不是由妄念构成,就无法在妄念中传递生命。就像我之前说的:心里想着酸醋,嘴里就流口水;心里想着登高,脚底就发酸。悬崖并不存在,酸醋也没到眼前,你的身体若真不与虚妄同类,口水怎会因谈论酸醋而流?所以你应当明白,你现在的肉体,就是最坚固的第一种妄想。
刚才所说的登高妄想心,能让你身体真实感到酸涩。由于感受产生,就能驱动你的形体。你现在面对顺境就舒适,遇到逆境就痛苦,这两种感受驱使着你,这就是第二种虚浮不实的妄想。
你的思虑念头驱使着你的身体,身体本非思虑同类,为何会听从念头的指令做出各种反应?心念产生,形体就随之行动,与念头相应——醒时是想心,睡时成梦境。这就是你妄念摇动引发的第三种融通妄想。
生命变化从不停歇,暗中不断迁移:指甲生长、头发变长,元气消耗、容颜衰老,日夜更替却毫无察觉。阿难啊!这些变化若不是你,为何身体会变迁?若真是你,为何感觉不到?这就是你身心活动中念念不停的第四种幽隐妄想。
再说你认为澄明不动的那个恒常本性,其实不外乎见闻觉知。若这本性真实不虚,就不该沾染虚妄习气。为何你们当年见过奇异事物,多年后完全遗忘;后来重见旧物时,记忆又清晰浮现?这所谓澄明不动的本性中,其实每时每刻都在被习气熏染,如何计量得清?阿难要知道,这澄明并非真性,像湍急河水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若非根本妄念,怎会沾染习气?
除非你六根功能互通开合,这些妄想永远不会止息。所以你现在的见闻觉知中串习的种种,就是那看似澄明内里却虚无缥缈的——第五种颠倒细微的精纯妄想。
「阿難!是五受陰,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我已示汝劫波巾結,何所不明再此詢問?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將來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阿难!这五种感受的阴蕴,是由五种妄想形成的。你现在想知道它们的因缘界限深浅:仅就色与空而言,这是色的边际;仅就接触与分离而言,这是受的边际;仅就记忆与遗忘而言,这是想的边际;仅就消失与产生而言,这是行的边际;澄澈融入合一澄澈,归于识的边际。这五阴的根本是重叠生起的,生起因为识而有,灭除从色开始。道理可以顿时领悟,借着领悟一并消除;具体修习不是顿时就能除尽,需要按照次第逐步消尽。我已经向你展示过劫波巾的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要再问呢?你应当将这妄想的根本原因彻底明白,传授给将来末法时期的修行者,让他们认识虚妄,深深厌离自然生起,知道有涅槃,不再贪恋三界。
「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承事供養,心無虛度。於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
阿难!如果有人把充满十方所有虚空的七宝,拿来供养微尘一样多的诸佛,恭敬侍奉,心无懈怠。你觉得如何?这个人因为供养诸佛的因缘,获得的福报多不多?
阿難答言:「虛空無盡,珍寶無邊,昔有眾生施佛七錢,捨身猶獲轉輪王位,況復現前虛空既窮,佛土充遍皆施珍寶?窮劫思議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邊際!」
阿难答道:虚空没有尽头,珍宝也无边际。过去有众生供养佛陀七枚钱币,死后尚且获得转轮圣王的果报,何况现在眼前虚空穷尽、佛土遍满之处全都布施珍宝?即便用尽劫数来思量也无法想象这般福德,这样的福报哪里还会有边际!
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虛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萬億倍,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呪,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佛陀对阿难说:诸佛如来的话语真实不虚。如果有人犯下四重罪、十波罗夷罪,顷刻间便会堕入此方他方的阿鼻地狱,乃至遍历十方无间地狱的所有苦难。但若能在末法时代以一念信心将此法门传授给初学之人,这人的罪业将当下消除。他所受的地狱苦报会转变成安乐净土,所获福报将超过布施者百倍、千倍、千万亿倍,乃至无法用数字比喻。阿难,若有众生能诵读此经、受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尽劫数也无法说尽功德。依照我的教导修行,如法行道,必能直证菩提,不再受魔业侵扰。
佛說此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及諸他方菩薩、二乘、聖仙童子,并初發心大力鬼神,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佛陀讲完这部经后,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居士、在家女居士,以及世间一切天神、人类、阿修罗,还有来自他方的菩萨、声闻缘觉二乘圣者、得道仙童,连同初发菩提心的威猛鬼神,全都心生极大欢喜,向佛行礼后各自离去。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
CBETA 编码:T0945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