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三藏禪要
第十一十重戒門
諸佛子受持菩薩戒,所謂十重戒者,今當宣說至心諦聽。
佛弟子们要受持菩萨戒,其中的十种重大戒律,现在应当宣说,你们要专心仔细听。
一者不應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不应该退失菩提心,因为这会阻碍成佛。
二者不應捨三寶歸依外道,是邪法故。
不应该舍弃三宝去归依外道,因为那是邪法。
三者不應毀謗三寶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第三,不应诋毁佛法僧三宝以及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教法经典,因为这会背离本有的佛性。
四者於甚深大乘經典不通解處,不應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第四,对于深奥的大乘经典中不理解的地方,不应产生疑惑,因为这不是凡夫所能理解的境界。
五者若有眾生已發菩提心者,不應說如是法,令退菩提心趣向二乘,斷三寶種故。
第五,如果有众生已经发起了菩提心,就不应当对他们说这样的法,使他们退失菩提心而趋向二乘,因为这样会断绝三宝的种子。
六者未發菩提心者,亦不應說如是法,令彼發於二乘之心,違本願故。
第六,对于尚未发起菩提心的人,也不应为他们宣说这样的法门,以免使其生起声闻、缘觉的二乘心念,违背他们原本的誓愿。
七者對小乘人及邪見人前,不應輒說深妙大乘,恐彼生謗獲大殃故。
七是对小乘人和邪见人面前,不应随便讲说深妙大乘法,怕他们生起诽谤而遭受大灾祸的缘故。
八者不應發起諸邪見等法,令斷善根故。
第八,不应发起各种邪见等法,以免断除善根。
九者於外道前,不應自說我具無上菩提妙戒,令彼以瞋恨心求如是物,不能辦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損故。
第九,在外道面前,不应自称我已具足无上菩提的殊胜戒律,以免对方因嗔恨心强求同样境界,却无法达成,导致退失菩提心,双方都将受损。
十者但於一切眾生,有所損害及無利益,皆不應作及教人作、見作隨喜,於利他法及慈悲心相違背故。
第十,对于一切众生,凡是会造成伤害或没有利益的事情,自己都不应该做,也不应该教别人去做,更不应该看到别人做而心生欢喜。因为这些行为与利益他人的法则以及慈悲心是相违背的。
已上是授菩薩戒竟,汝等應如是清淨受持,勿令虧犯。
以上是传授菩萨戒的仪式完毕,你们应当这样清净地受持,不要有所违犯。
已受三聚淨戒竟。
已经受持了三聚净戒。
次應受觀智密要禪定法門大乘妙旨。夫欲受法,此法深奧,信者甚希,不可對眾,量機密授。仍須先為說種種方便,會通聖教,令生堅信,決除疑網,然可開曉。輸波迦羅三藏曰:「眾生根機不同,大聖設教亦復非一,不可偏執一法互相是非,尚不得人天報,況無上道。或有單行布施得成佛,或有唯脩戒亦得作佛,忍進禪慧乃至八萬四千塵沙法門,一一門入悉得成佛。今者且依《金剛頂經》設一方便,作斯修行乃至成佛。」若聞此說當自淨意寂然安住。於是三藏居眾會中不起于坐,寂然不動如入禪定,可經良久方從定起,遍觀四眾。四眾合掌扣頭,珍重再三而已。
接下来应当传授观智密要禅定法门的深妙大乘旨趣。想要修习此法,须知此法极为深奥,真正信奉的人很少,不可公开传授,需根据根器秘密教授。传授前必须先讲解种种方便法门,融会贯通圣教教义,使学者生起坚固信心,彻底断除疑惑之网,才能开示教导。输波迦罗三藏说:众生根器各不相同,佛陀设立的教法也并非单一,不可偏执一种法门互相非议,那样连人天福报都难以获得,何况无上菩提。有人仅凭布施就能成佛,有人仅靠持戒也能成佛,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八万四千微尘法门,每一法门皆可通向成佛。现今暂且依据《金刚顶经》设立一种方便法门,依此修行直至成佛。听闻此说应当清净心意安然静住。当时三藏在大众法会中不起于座,寂静不动如入禅定,经过很长时间才从定中起身,环视四众弟子。四众弟子合掌叩首,再三珍重致礼而已。
三藏久乃發言曰:「前雖受菩薩淨戒,今須重受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方今可入禪門。入禪門已,要須誦此陀羅尼。陀羅尼者,究竟至極同於諸佛,乘法悟入一切智海,是名真法戒也。此法祕密不令輒聞,若欲聞者,先受一陀羅尼曰:
三藏沉思良久,终于开口说道:先前虽已受菩萨清净戒,如今须重新受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方能进入禅门。进入禅门后,必须诵持此陀罗尼。陀罗尼乃是究竟至极与诸佛等同之法,能乘此法悟入一切智海,此方名为真实法戒。此法甚深秘密不可轻易听闻,若欲听闻者,须先受持一陀罗尼。
「唵三去昧耶薩怛鑁
嗡 三昧耶 萨埵錽
「此陀羅尼令誦三遍,即合聞戒及餘祕法,亦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律儀,諸大功德不可具說。
念诵此陀罗尼三遍,便能听闻戒律及其他密法,同时圆满具足一切菩萨清净戒行,其广大功德难以言尽。
「又為發心,復授一陀羅尼曰:
又为发心者,再传授一个陀罗尼说:
「唵地唧多母怛波二合娜野弭
唵 地祇多 母怛波娜野 弭
「此陀羅尼復誦三遍,即發菩提心乃至成佛,堅固不退。
这个咒语再念诵三遍,就能发起菩提心,直到成佛,坚定不退转。
「又為證入,復受一陀羅尼曰:
又为证入,再受一陀罗尼说:
「唵唧多鉢羅二合底丁以切吠尾禮切引曇去迦嚕轉舌迷
唵 唧多 钵罗底 吠昙 迦噜迷
「此陀羅尼復誦三遍,即得一切甚深戒藏,及具一切種智,速證無上菩提,一切諸佛同聲共說。
诵此陀罗尼三遍,便能获得一切甚深戒藏,成就一切种智,迅速证得无上菩提,这是十方诸佛共同宣说的真理。
「又為入菩薩行位,復授一陀羅尼曰:
为了进入菩萨修行阶位,再传授一个陀罗尼:
「唵嚩日羅滿吒上藍鉢囉二合避捨迷
嗡 跋折罗 曼荼罗 钵罗毗舍弥
「此陀羅尼若誦三遍,即證一切灌頂曼荼羅位,於諸祕密聽無障礙。既入菩薩灌頂之位,堪受禪門。已上授無漏真法戒竟。
诵此咒三遍,便能成就一切灌顶曼荼罗的果位,对于各种密法听闻没有障碍。进入菩萨灌顶之位后,就有资格接受禅法。以上传授无漏真法戒完毕。
「又先為擁護行人授一陀羅尼曰:
又先前为保护修行者传授一个陀罗尼说:
「唵戍馱戍馱
唵 戍驮 戍驮
「先誦十萬遍除一切障,三業清淨,罪垢消滅,魔邪不嬈,如淨白素易受染色;行人亦爾,罪障滅已,速證三昧。
先念诵十万遍可以消除一切障碍,使身口意三业清净,罪垢消灭,妖魔邪祟不能侵扰,就像洁白的布容易染色一样;修行人也是如此,罪障消除后,就能快速证得三昧境界。
「又為行者授一陀羅尼曰:
又向修行者传授一道真言说:
「唵薩婆尾提娑嚩二合賀引
「持誦之法,或前後兩箇陀羅尼,隨意誦一箇,不可並,恐興心不專。
「夫欲入三昧者,初學之時,事絕諸境屏除緣務,獨一靜處半跏而坐已,須先作手印護持,以檀慧並合竪,其戒忍方願右押左正相叉著二背上,其進力合竪頭相拄曲,開心中少許,其禪智並合竪即成。作此印已,先印頂上,次印額上,即下印右肩,次印左肩,然後印心,次下印右膝,次印左膝,於一一印處,各誦前陀羅尼七遍乃至七處訖。然後於頂上散印訖,即執數珠念誦此陀羅尼,若能多誦二百、三百遍,乃至三千、五千亦得。每於坐時,誦滿一洛叉,最異成就。既加持身訖,然端身正住如前半跏坐,以右押左,不須結全跏,全跏則多痛,若心緣痛境即難得定。若先來全跏坐得者最為妙也。然可直頭平望,眼不用過開,又不用全合,大開則心散,合即惛沈。莫緣外境,安坐即訖。然可運心供養懺悔,先標心觀察十方一切諸佛,於人天會中為四眾說法。然後自觀己身,於一一諸佛前以三業虔恭禮拜讚嘆。行者作此觀時,令了了分明如對目前,極令明見。然後運心於十方世界,所有一切天上人間,上妙香華、幡蓋、飲食、珍寶種種供具,盡虛空遍法界,供養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法報化身,教理行果,及大會眾。行者作此供養已,然後運心於一一諸佛菩薩前,起殷重至誠心,發露懺悔:『我等從無始來至于今日,煩惱覆心久流生死,身口意業難具陳。我今唯知廣懺,一懺已後,永斷相續,更不起作。唯願諸佛菩薩以大慈悲力,加威護念,攝受我懺,令我罪障速得消滅(此名內心祕密懺悔,最微妙)。』
「次應發弘誓願:『我久在有流,或於過去,曾行菩薩行,利樂無邊有情,或修禪定,勤行精進護持三業,所有恒沙功德,乃至佛果。唯願諸佛菩薩興慈願力,加威護念令我乘斯功德,速與一切三昧門相應,速與一切陀羅尼門相應,速得一切自性清淨。』如是廣發誓願,令不退失速得成就。
「次應學調氣。調氣者,先想出入息從自身中一一支節筋脈亦皆流注,然後從口徐徐而出。又想此氣色白如雪潤澤如乳,仍須知其所至遠近,還復徐徐從鼻而入,還令遍身中,乃至筋脈悉令周遍。如是出入各令至三。作此調氣,令身無患冷熱風等悉皆安適,然後學定。」
輸波迦羅三藏曰:「汝初學人,多懼起心動念,罷息進求而專守無念以為究竟者,即覓增長不可得也。夫念有二種,一者不善念,二者善念。不善妄念,一向須除。善法正念,不令復滅。真正修行者,要先正念增修,後方至於究竟清淨。如人學射久習純熟,更無心想行住恒與定俱。不怕不畏起心,為患虧於進學。
「次應修三摩地。所言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名為大圓鏡智。上自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等無有增減。但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行者應當安心靜住,莫緣一切諸境。假想一圓明猶如淨月,去身四尺,當前對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圓滿具足,其色明朗內外光潔,世無方比。初雖不見,久久精研尋當徹見已,即更觀察漸引令廣,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將欲出觀,如是漸略還同本相。初觀之時如似於月,遍周之後無復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蓋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依此漸進遍周法界者,如經所說名為初地。所以名初地者,為以證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悅,是故初地名曰歡喜。亦莫作解了。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猶如於月:一者自性清淨義,離貪欲垢故;二者清涼義,離瞋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癡闇故。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壞去,是以月世人共見,取以為喻令其悟入。行者久久作此觀,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性常清淨。依此修習,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無別理。此是諸佛菩薩內證之道,非諸二乘外道境界。作是觀已,一切佛法恒沙功德,不由他悟,以一貫之,自然通達。能開一字演說無量法,剎那悟入於諸法中,自在無礙,無去來起滅,一切平等。行此漸至昇進之相,久自證知,非今預說所能究竟。」
輸波迦羅三藏曰:「既能修習觀一成就已,汝等今於此心中,復有五種心義,行者當知:一者剎那心,謂初心見道一念相應,速還忘失,如夜電光,暫現即滅,故云剎那。二者流注心,既見道已,念念加功相續不絕,如流奔注,故云流注。三者甜美心,謂積功不已乃得虛然朗徹,身心輕泰,翫味於道,故云甜美。四者摧散心,為卒起精懃,或復休廢,二俱違道,故云摧散。五者明鏡心,既離散亂之心,鑒達圓明,一切無著,故云明鏡。若了達五心,於此自驗,三乘凡夫聖位可自分別矣。汝等行人初學修定,應行過去諸佛祕密方便加持修定法,一體與一切總持門相應,是故應須受此四陀羅尼。陀羅尼曰:
「唵速乞叉摩三合嚩日囉二合」
(別本漢注:唵蘇乞叉嚩日囉)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成就。
「唵底瑟吒二合嚩日羅二合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無失。
「唵娑頗囉二合嚩日囉二合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漸廣。
「唵僧賀引囉嚩日囉二合
「此陀羅尼,能令所觀廣,復令漸略如故。
「如是四陀羅尼者,是婆誐梵自證法中甚深方便,開諸學人令速證入。若欲速求此三摩地者,於四威儀常誦此陀羅尼,剋念用功勿暫虛廢,無不速驗。汝等習定之人,復須知經行法則。於一靜處平治淨地,面長二十五肘,兩頭竪標,通頭繫索,纔與胸齊。以竹筒盛索,長可手執,其筒隨日右轉平直來往。融心普周視前六尺,乘三昧覺任持本心,諦了分明無令忘失。但下一足便誦一真言,如是四真言從初至後,終而復始,誦念勿住。稍覺疲懈,即隨所安坐。行者應知入道方便,深助進如脩心金剛,不遷不易,被大精進甲冑,作猛利之心,誓願成得為期,終無退轉之異,無以雜學惑心令一生空過。」
然法無二相、心言兩忘,若不方便開示無由悟入,良以梵漢殊隔,非譯難通,聊蒙指陳,隨憶鈔錄,以傳未悟。京西明寺慧警禪師先有撰集,今再詳補,頗謂備焉。
南無稽首十方佛, 真如海藏甘露門,
三賢十聖應真僧, 願賜威神加念力。
希有總持禪祕要, 能發圓明廣大心,
我今隨分略稱揚, 迴施法界諸含識。
無畏三藏受戒懺悔文及禪門要法一卷
CBETA 编码:T0917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