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知經
佛說七知經
我听到的是这样:
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游化。佛陀对比丘们说:比丘们恭敬领受教导,专心听佛说法。
佛陀告诉诸位比丘:有七种方法能帮助修行者,在现世获得安乐喜悦,勤修精进,通过观察佛法使修习达到圆满。是哪七种方法呢?一是了知佛法,二是了知法义,三是了知时机,四是了知节制,五是了知自己,六是了知大众,七是了知他人。
诸位比丘,什么是通晓佛法?就是能够理解十二种经典:第一种是契经,第二种是重颂,第三种是记别,第四种是讽颂,第五种是自说,第六种是因缘,第七种是譬喻,第八种是本事,第九种是本生,第十种是方广,第十一种是未曾有法,第十二种是论议,这就是通晓佛法。不能理解这十二种经典,就是不通晓佛法。
什么是明白义理?对于各种经法的讲述,都能透彻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就是明白义理。如果对他人所讲的经法不能理解,就是不明白义理。
什么是知道时机?知道这时应该保持心念清净,这时不应执着感受和行为,这时应当谨慎守护心念,这就是知道时机。不明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就是不知道时机。
什么是懂得节制?就是能够减少饮食,使大小便顺畅消化;能够节制进出、坐起、行走;在躺卧、觉醒、说话、沉默时都能做到简约省事,这就是懂得节制。不自我约束,就是不懂得节制。
什么是自知?就是清楚知道自己内心的执着有多少,了解自己的信仰、持戒、听闻、布施、智慧、理解、所达境界和证悟程度,对每一件事的深浅程度都了如指掌,这就是自知。如果不知道自己内心证悟的程度,就是不自知。
什么是懂得应对众人?就是能够知道对方是什么群体,无论是贵族群体、居士群体、婆罗门群体还是僧侣群体。如果有时需要到他们当中去,该坐就坐,该站就站,该说话就说话,该沉默就沉默,懂得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行动,这就是懂得应对众人。如果不知道观察对方群体、不了解如何适时行动,就是不懂得应对众人。
怎样才算识人?比如有两个人,一个信佛法,一个不信佛法。信佛法的值得称赞,不信的不值得称赞。信佛法的又分两种:一种常去寺院亲近僧人,一种不常去却懂得僧人智慧。常去的值得称赞,不常去的不值得称赞。常去寺院的又分两种:一种真心敬重僧人,一种并不敬重。真心敬重的值得称赞,不敬重的不值得称赞。真心敬重的又分两种:一种主动向僧人请教,一种不主动请教。主动请教的值得称赞,不主动的不值得称赞。主动请教的又分两种:一种专心听法,一种不专心听。专心听的值得称赞,不专心的不值得称赞。专心听的又分两种:一种听后能牢记,一种听后记不住。能牢记的值得称赞,记不住的不值得称赞。能牢记的又分两种:一种听后思考法义,一种听后不思考。思考法义的值得称赞,不思考的不值得称赞。思考法义的又分两种:一种能正确理解经义并依法修行,一种曲解经义不依法修行。正确理解的值得称赞,曲解的不值得称赞。正确理解的又分两种:一种只顾自己修行,不度他人、不济世间、不利众生;一种既能自度又能度人,广济天下,悲悯世间,利益人天。比丘们应当明辨:那自度度人、普济天下、悲悯世间利益众生者,才是至高无上最尊贵的。就像牛奶提炼成酪,酪提炼成酥,酥提炼成醍醐,醍醐最为珍贵。这样的人堪称人中之尊,具足上等德行、至高德行,最为殊胜无上。比丘们!能辨别这两种人就是智慧,能分辨此人行善、此人更胜,这才叫识人。
佛祖说完这些,大家都很高兴地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