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晨鐘
No. 1172-A淨土晨鐘自序
戊巳年间,我汇集了《金刚经》《法华经》持诵灵验的种种记载,又想到佛法中最直截了当且圆融贯通的法门,莫过于净土宗,于是摘取古今弘扬净土法门的典籍,选取其中精华要义,分类编纂成《晨钟》一书,意在借用世人清晨的朝气,敲响警钟唤醒沉迷酣梦之人。初冬时节书成,我不自量力地借鉴诸位贤达的论述要旨,为此书作序如下。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大事是什么呢?就是生死问题。如来怜悯众生沉迷生死,因而指明脱离的途径,指示回归的处所。称为大慈,称为能仁,正是因其仁慈对待我们众生而得名的啊。确实如此!但众生却不以仁慈对待自身,终生沉迷其中,违背如来的教诲。在茫茫生死波涛中,深渊广阔,周游震旦大地,都如同经过铜人沉没之处,只见发髻浮出水面,发出嗟叹之声,岂不悲哀吗?
如今人们早晨必然迎来黄昏,暑热必然转为严寒,幼年必然长成壮年,壮年必然走向衰老,衰老必然面临死亡。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假如有人早晨不为黄昏打算,暑天不为寒冬准备,必定会遭到众人嘲笑其愚昧。唯独从幼年到壮年再到老年直至濒死,却不知为生死谋划,这种愚昧不是更加严重吗?然而人们不知谋划生死,不是昏昧遗忘,就是畏惧回避。遗忘却终究逃不过,回避也终不宽恕,那么即使想要遗忘和回避,又怎么可能呢?
况且人们畏惧死亡,也并非真能畏惧死亡。当他们懵懂出生,混沌成长,颓然衰老,面对死亡时却浑浑噩噩。而爱河欲海淹没众生从未停息,名利缰锁牵绊世人永无止境。一旦四大分离,薪火相传,临终这一关谁能避免?从此以后,生生死死,六道轮回如转辘轳,又有谁能逃脱?细察其行为,日日造作生死业因却不寻求解脱之法,可以说他们是糊涂不怕死。真正畏惧死亡的人,必定会寻求解脱生死的方法。要寻求解脱,除了念佛还能选择什么道路?除了净土还能归向何处?念佛往生净土就能获得解脱,获得解脱就能超然于生死之外,又能自在处于生死之中,还有什么死亡值得畏惧呢?这才是真正畏惧死亡的人。这是通过畏惧死亡、谋划生死而最终获得无畏的人。这是能了却生死大事的人。这是能不违背大慈能仁教诲的人。
倘若世人可以免除生死轮回也就罢了。既然世人难免生死,那么净土法门怎能不修持?这部典籍怎能不研读呢?
有人说净土法门人人都能修,难道解脱生死的方法就这么容易吗?回答是:《中庸》讲通达大道和德行,先提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接着又说通过学习、困惑、勉力而为最终成功,这是因为圣人与凡夫本性没有差别。所以孟子又说"道是统一的",可见这个法门既不算难也不算易,其实人人都能做到。这就是佛经所说"众生就是净土"以及"众生烦恼心中都具备如来德相"的道理。《般若经》说"度化了无量众生,实际上没有众生得到度化",因为度人只在自度之中。修习净土法门的人虽然只求自度,但让大家都学这个法门来自度,这样度人不就很多了吗?所以尚未觉悟的人暂且不论,就是已经觉悟的人,如果一定要刻意去度人,这种度化是有限的;我不必刻意做出度人的姿态,而是通过自度来度人,这种度化才是广大的。度化而无度化之相,《般若经》所说的要旨不外乎此。那么谈论净土的人说"要度众生必先自度",这还只说对了一半。
有人说现在的人喜欢谈论即浊即净,不如舍弃浊取净来得实际有益,这是圆融不如分别吗?回答说,在念佛的法门中,所有根器都被摄受,理悟都能同归。能舍弃浊取净,而即浊即净的道理也包含其中,没有比这更圆融的了。所以说即浊即净的说法还是假圆融,而这个净土的圆融才是真圆融。
又有人说,唯心净土的说法真的错了吗?回答说,不是。归根结底只是唯心净土。书中千言万语,无非是要人归依佛,归依佛无非是心即是佛。莲池大师最反对拨开净土单说心性的说法,他说"一心不乱"是《阿弥陀经》的要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观经》的要诀。由此可知心佛合一,所以能一心不乱。不乱的这个心,就是作佛的心,就是无住平等的心,就是唯心净土的心。所以《维摩诘经》说"欲得净土,但净其心",这是千真万确的话,不容推翻。
有人说:那么古今诸位大德痛斥唯心净土的说法,难道不对吗?回答:并非如此。历来论者的过失,只在于空谈此心罢了。他们不曾思考,唯心净土不可当作现成的空话来说,必须要有实际修持的功夫。念佛求生净土,正是修证体悟自性唯心的功夫所在。此处念佛,净土莲花盛开;念佛心散,净土莲花枯萎。莲花的盛衰,全在于念佛与否。念佛必须用心去念,怎能说唯心净土的说法有误呢?因此,凡是执着心性而否定净土,或者执着净土而否定心性,这两种偏失是相同的。大梅法常说: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我也要说:任他非心非土,我只管即心即土。这番话不妨拿去请教莲池大师、龙舒居士等前辈。若有人说这些也是随人脚跟转的闲言语,那就该一并扫除,只说不是、不是。
《观经》以十六观为正因,却又说三福、三种心等不再涉及修观,因为方便法门众多,六度万行皆可回向西方。此外,末法时期《般舟三昧经》先灭,《无量寿经》更留莲池,说明称名易学,观想难成。《般舟经》先观足轮,也属于观经一类,而六字称名连孩童都能分辨,因此《无量寿经》特别救度末世众生。由此可见,如来设教不可谓不宽,净土之门不可谓不广。唯独称名一法简明扼要,可以普遍推行,所以古今高僧大德往往专弘此法。
要知道道理之外没有别的事,浅显之外没有更深奥的。所以无论聪明还是愚钝的人都能领悟,既不困难也不容易。如果能将现象归于本质,那么三福等修行都会融入实相,这就是妙观。称名与观想并非两种心态,它们的归宿是一致的。佛法本身并无末法之说,所谓末法,其实是人心堕落、时代衰败的缘故。预先说佛法将灭,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要因为时代和人的堕落就认为佛法到了末法时期,更不该因此舍弃困难而选择容易的方法。修行者应当选择一门深入,专心勤奋地修持,净业自然成就。不可在同修之间分出亲疏远近,推崇一种方法而贬低另一种。
因此,有道理却没有具体表现的不是最高佛法;有境界却没有心性修养的不是最高佛法;可以深入却不可浅出的,可以分别却不可圆融的,不是最高佛法;可以权宜却不可真实,可以超凡却不可入俗,可以自己修持却不可与人共修的,都不是最高佛法。况且,学习无生即无灭,生与死难道是对立的吗?了悟虚妄即是真实,真与妄难道是对立的吗?溪山各异而明月相同,禅与净难道是对立的吗?十万亿国土弹指可达,远与近难道是对立的吗?以脚趾按地即成金色世界,娑婆与极乐难道是对立的吗?难胜佛土何尝不是清净安乐之乡?瞿昙获得无法藏之后,释迦与弥陀难道是对立的吗?常寂光中遍含三土,而净土相互依存,同居与寂光难道是对立的吗?最高佛法中,圣凡是一体的,物我是一体的,道理与事实、心与境是一体的,深浅是一体的,权宜与真实是一体的,分别与圆融是一体的,以至于生死是一体的,真妄是一体的,禅净是一体的,远近是一体的,释迦弥陀是一体的,娑婆极乐是一体的,同居寂光是一体的。这才叫做一心不乱。
若能依此真实修行,初始收摄心念而念佛。念佛则心自然清净,心净则净土随之清净。大慧禅师曾说:人若一日之中,心不追逐外物,不生妄想,不攀缘诸境,便与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心心相印。此间火宅尘劳,即是解脱出离三界之处。修净土者亦当如此,专住一佛名号,心不间断。行持既久,便能将四大和合之身一拳粉碎,将四大和合之世界一脚踢翻。此后随所闻见:鸟语蝉鸣、牧歌樵唱,皆是西方极乐的无常苦空法音天乐;竹篱茅舍,即是西方的金台楼阁;飞泉溪涧,即是西方的七宝池八功德水;野花嘉木,即是西方的宝网交罗、妙华天雨;明师良友之辈,木石鹿豕之伴,即是西方的诸上善人。何苦何乐、何顺何逆、何邪魔何三毒等烦恼,眼前纯是净土,则未来决定往生可知。待到厌离尘世时,无怖无乱,不慌不忙,怡然自得,拱手回归故乡,不必问此时佛是否来迎,能否预知时日,是否闻异香妙乐。总是平生得力处,到此决然用得着,决然有好消息,上品上生无疑。虽然如此,这些絮絮言语,皆为未看破者作方便说。人若真能看破守住,一切苦乐净秽、疑信辩难等纷纷之说,且教一笔勾销。如何?
顺治十六年十月,阳羡净业弟子周克复沐浴更衣恭敬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