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晨鐘
No. 1172-A淨土晨鐘自序
戊巳之交予輯金剛法華持驗諸紀又以佛法中最簡捷而通貫者莫如淨土一門因取古今之書表章是教者裒其精要類而編之曰晨鐘意欲用世人之朝氣警甜夢者而鼓鐘之焉耳冬初書成予不揣竊取名賢論述之意而為之序序曰。
戊巳年间,我汇集了《金刚经》《法华经》持诵灵验的种种记载,又想到佛法中最直截了当且圆融贯通的法门,莫过于净土宗,于是摘取古今弘扬净土法门的典籍,选取其中精华要义,分类编纂成《晨钟》一书,意在借用世人清晨的朝气,敲响警钟唤醒沉迷酣梦之人。初冬时节书成,我不自量力地借鉴诸位贤达的论述要旨,为此书作序如下。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大事者何生死是也如來憫眾生沉迷而指以出離之途即示以遄歸之所曰大慈曰能仁以其仁慈我眾生而名之也允哉乃眾生不自仁慈其身畢世沉迷以悖如來之教茫茫生死波中淵深而海濶周行震旦都如過銅人沒處頭髻長出嗟嗟有聲不亦哀乎今夫人之朝而必夕也暑而必寒也幼而必壯壯而必老老而必死也自古及今如是苟夫人之朝而不為夕謀暑而不為寒謀必群誚其愚獨自幼至壯且老而濵死不知為之謀其愚不又甚乎然人之不知謀死也非昏而忘之則畏而諱之耳忘之而卒至諱之而終不我貸則雖欲忘且諱之而庸可得耶且人之畏死又非真能畏死者也當其驀焉而生蠢焉而長頹焉而老以死栩栩焉蘧蘧焉而愛河慾海之溺人無已時名利韁鎻之牽人無已時一旦灰寒火傳薪換臨了一局誰人能免自茲以往滅滅生生六道三途如轉轆轤又誰人能免跡其所為日相尋于生死之業而不求解脫之方謂之愍不畏死可也真能畏死者必求解脫生死之方求解脫則舍念佛何途之從舍淨土吾誰與歸念佛生淨土則得解脫得解脫則超然生死之外亦翛然生死之中而又何死之足畏是能真畏死者也是能畏死謀死而終得無畏者也是能了當大事者也是能不悖大慈能仁之教者也夫世人而可免夫生死則已世人而不免夫生與死也則淨土之業其可以不修而是書其可以弗讀也哉。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大事是什么呢?就是生死问题。如来怜悯众生沉迷生死,因而指明脱离的途径,指示回归的处所。称为大慈,称为能仁,正是因其仁慈对待我们众生而得名的啊。确实如此!但众生却不以仁慈对待自身,终生沉迷其中,违背如来的教诲。在茫茫生死波涛中,深渊广阔,周游震旦大地,都如同经过铜人沉没之处,只见发髻浮出水面,发出嗟叹之声,岂不悲哀吗?
如今人们早晨必然迎来黄昏,暑热必然转为严寒,幼年必然长成壮年,壮年必然走向衰老,衰老必然面临死亡。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假如有人早晨不为黄昏打算,暑天不为寒冬准备,必定会遭到众人嘲笑其愚昧。唯独从幼年到壮年再到老年直至濒死,却不知为生死谋划,这种愚昧不是更加严重吗?然而人们不知谋划生死,不是昏昧遗忘,就是畏惧回避。遗忘却终究逃不过,回避也终不宽恕,那么即使想要遗忘和回避,又怎么可能呢?
况且人们畏惧死亡,也并非真能畏惧死亡。当他们懵懂出生,混沌成长,颓然衰老,面对死亡时却浑浑噩噩。而爱河欲海淹没众生从未停息,名利缰锁牵绊世人永无止境。一旦四大分离,薪火相传,临终这一关谁能避免?从此以后,生生死死,六道轮回如转辘轳,又有谁能逃脱?细察其行为,日日造作生死业因却不寻求解脱之法,可以说他们是糊涂不怕死。真正畏惧死亡的人,必定会寻求解脱生死的方法。要寻求解脱,除了念佛还能选择什么道路?除了净土还能归向何处?念佛往生净土就能获得解脱,获得解脱就能超然于生死之外,又能自在处于生死之中,还有什么死亡值得畏惧呢?这才是真正畏惧死亡的人。这是通过畏惧死亡、谋划生死而最终获得无畏的人。这是能了却生死大事的人。这是能不违背大慈能仁教诲的人。
倘若世人可以免除生死轮回也就罢了。既然世人难免生死,那么净土法门怎能不修持?这部典籍怎能不研读呢?
或曰淨土人人可修則了當生死之法顧若是易乎曰中庸言達道達德舉生知安行而繼以學困勉強成功之一以聖凡無殊性故故孟子又曰道一可見此法非難非易其實人人可為即經所謂眾生是淨土及眾生煩惱心中皆具如來德相是也般若經云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葢度人只在自度內修淨土法門者雖止自度而使人皆學此法門自度其為度人也不既多乎故未悟者勿論即已悟而必自我度人其度也小我不必作度人相而即以自度者度人其度也太度而無度般若所云旨不出此然則論淨土者曰欲度眾生必先自度猶止說得一半。
有人说净土法门人人都能修,难道解脱生死的方法就这么容易吗?回答是:《中庸》讲通达大道和德行,先提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接着又说通过学习、困惑、勉力而为最终成功,这是因为圣人与凡夫本性没有差别。所以孟子又说"道是统一的",可见这个法门既不算难也不算易,其实人人都能做到。这就是佛经所说"众生就是净土"以及"众生烦恼心中都具备如来德相"的道理。《般若经》说"度化了无量众生,实际上没有众生得到度化",因为度人只在自度之中。修习净土法门的人虽然只求自度,但让大家都学这个法门来自度,这样度人不就很多了吗?所以尚未觉悟的人暂且不论,就是已经觉悟的人,如果一定要刻意去度人,这种度化是有限的;我不必刻意做出度人的姿态,而是通过自度来度人,这种度化才是广大的。度化而无度化之相,《般若经》所说的要旨不外乎此。那么谈论净土的人说"要度众生必先自度",这还只说对了一半。
或曰今人喜談即濁即淨不如捨濁取淨之有實益是圓不如別乎曰念佛門中諸根畢攝理悟同歸能捨濁取淨而即濁即淨之理亦具其中圓莫圓于是故即濁即淨之說尚是假圓而此淨土之圓為真圓或曰惟心淨土之說誠謬乎曰否究竟只是惟心淨土書中千萬語無非欲人歸依佛歸依佛無非心即佛耳蓮師最駁撥土言心之說而曰一心不亂是阿彌陀經之訣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觀經之訣可知心佛合一故能一心不亂不亂之心即是作佛之心即是無住平等之心即是惟心淨土之心故維摩經云欲得淨土但淨其心真鐵板語不容顛撲也。
有人说现在的人喜欢谈论即浊即净,不如舍弃浊取净来得实际有益,这是圆融不如分别吗?回答说,在念佛的法门中,所有根器都被摄受,理悟都能同归。能舍弃浊取净,而即浊即净的道理也包含其中,没有比这更圆融的了。所以说即浊即净的说法还是假圆融,而这个净土的圆融才是真圆融。
又有人说,唯心净土的说法真的错了吗?回答说,不是。归根结底只是唯心净土。书中千言万语,无非是要人归依佛,归依佛无非是心即是佛。莲池大师最反对拨开净土单说心性的说法,他说"一心不乱"是《阿弥陀经》的要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观经》的要诀。由此可知心佛合一,所以能一心不乱。不乱的这个心,就是作佛的心,就是无住平等的心,就是唯心净土的心。所以《维摩诘经》说"欲得净土,但净其心",这是千真万确的话,不容推翻。
或曰然則古今諸大知識痛辨惟心之說者非歟曰否從來言者之失徒在空談此心耳不思惟心淨土不可說現成空頭話須有修為工夫在念佛求生淨土正是修悟自性惟心之工夫處也此方念佛淨土華鮮念佛心弛淨土華萎鮮萎一由佛之念與不念念佛須是心念安得謂惟心之說之有謬乎故凡執心而議土與夫執土而議心其失均也大梅云任伊非心非佛我只是即心即佛吾亦曰任伊非心非土我只是即心即土請即以質之蓮池龍舒諸老何如若云此亦是隨人脚下盤旋語則宜一併掃去道不是不是。
有人说:那么古今诸位大德痛斥唯心净土的说法,难道不对吗?回答:并非如此。历来论者的过失,只在于空谈此心罢了。他们不曾思考,唯心净土不可当作现成的空话来说,必须要有实际修持的功夫。念佛求生净土,正是修证体悟自性唯心的功夫所在。此处念佛,净土莲花盛开;念佛心散,净土莲花枯萎。莲花的盛衰,全在于念佛与否。念佛必须用心去念,怎能说唯心净土的说法有误呢?因此,凡是执着心性而否定净土,或者执着净土而否定心性,这两种偏失是相同的。大梅法常说: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我也要说:任他非心非土,我只管即心即土。这番话不妨拿去请教莲池大师、龙舒居士等前辈。若有人说这些也是随人脚跟转的闲言语,那就该一并扫除,只说不是、不是。
觀經以十六觀為正因而又言三福三種心等都不復及修觀以方便多門六度萬行皆可回向西方故又末法般舟三昧經先滅無量壽經更留蓮池謂稱名易學觀想難成般舟先觀足輪亦觀經類耳而六字稱名則三尺童子辨之故無量壽經偏救末世由是觀之如來設教不可謂不寬淨土之門不可謂不廣獨稱名一法簡要可以通行故古今尊宿往往單提此門耳。
《观经》以十六观为正因,却又说三福、三种心等不再涉及修观,因为方便法门众多,六度万行皆可回向西方。此外,末法时期《般舟三昧经》先灭,《无量寿经》更留莲池,说明称名易学,观想难成。《般舟经》先观足轮,也属于观经一类,而六字称名连孩童都能分辨,因此《无量寿经》特别救度末世众生。由此可见,如来设教不可谓不宽,净土之门不可谓不广。唯独称名一法简明扼要,可以普遍推行,所以古今高僧大德往往专弘此法。
須知理外無事淺外無深故利鈍兼收非難非易若會事歸理則三福等俱入實相即是妙觀即稱名與觀想非屬二心其歸亦一且法何有末末法云者人末之世末之也先滅云云者或預懸以示儆欲不以世與人之末而末法耳非為是便當舍難趨易也但學者從一門而入專勤為之淨業自成不可于同堂中自生秦越崇此而抑彼。
要知道道理之外没有别的事,浅显之外没有更深奥的。所以无论聪明还是愚钝的人都能领悟,既不困难也不容易。如果能将现象归于本质,那么三福等修行都会融入实相,这就是妙观。称名与观想并非两种心态,它们的归宿是一致的。佛法本身并无末法之说,所谓末法,其实是人心堕落、时代衰败的缘故。预先说佛法将灭,是为了警示世人。不要因为时代和人的堕落就认为佛法到了末法时期,更不该因此舍弃困难而选择容易的方法。修行者应当选择一门深入,专心勤奋地修持,净业自然成就。不可在同修之间分出亲疏远近,推崇一种方法而贬低另一种。
是故有理而無事者非法之至是境而非心者非法之至可深而不可淺可別而不可圓者非法之至可權而不可實可聖而不可凡可自為而不可與人共為者均非法之至且而學無生即無滅生與死二乎了妄即真真與妄二乎溪山異而明月同禪與淨二乎即十萬億國土而彈指可生遠與近二乎以足指按地而成金色世界娑婆與極樂二乎難勝何非清泰之鄉瞿曇得無法藏之後釋迦與阿彌二乎常寂光中遍包三土而土土相資同居與寂光二乎法之至者聖凡一也物我一也理事心境一也深淺一也權實一也別圓一也以至一死生一真妄一禪淨一遠近一釋迦彌陀一娑婆極樂一同居寂光夫是之謂一心不亂。
因此,有道理却没有具体表现的不是最高佛法;有境界却没有心性修养的不是最高佛法;可以深入却不可浅出的,可以分别却不可圆融的,不是最高佛法;可以权宜却不可真实,可以超凡却不可入俗,可以自己修持却不可与人共修的,都不是最高佛法。况且,学习无生即无灭,生与死难道是对立的吗?了悟虚妄即是真实,真与妄难道是对立的吗?溪山各异而明月相同,禅与净难道是对立的吗?十万亿国土弹指可达,远与近难道是对立的吗?以脚趾按地即成金色世界,娑婆与极乐难道是对立的吗?难胜佛土何尝不是清净安乐之乡?瞿昙获得无法藏之后,释迦与弥陀难道是对立的吗?常寂光中遍含三土,而净土相互依存,同居与寂光难道是对立的吗?最高佛法中,圣凡是一体的,物我是一体的,道理与事实、心与境是一体的,深浅是一体的,权宜与真实是一体的,分别与圆融是一体的,以至于生死是一体的,真妄是一体的,禅净是一体的,远近是一体的,释迦弥陀是一体的,娑婆极乐是一体的,同居寂光是一体的。这才叫做一心不乱。
果能依是真實做去始也攝心而念佛念佛則心自淨心淨則土隨淨大惠禪師云人于一日中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便與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相契即此火宅塵勞便是解脫出三界之處修淨土者宜亦如是靠住一佛心心無間行之既久便可將四大所合之身一拳粉碎四大所合之世界一脚踢翻然後隨所聞見鳥語蟬吟牧歌樵唱即西方之無常苦空法音天樂也竹籬茅葢即西方之金臺樓閣也飛泉鳴瀨即西方之寶池德水野芳嘉木即西方之寶網交羅妙華天雨也明師良友之儔木石鹿豕之侶即西方之諸上善人也何苦何樂何須何逆何邪魔何三毒等煩惱目前純是淨土則未來之決定往生可知到得厭世時無怖無亂不支不吾怡然拱手歸來故鄉不必問此際佛來迎與否能預知時日否聞異香奇樂否總是生平得力處到此決用得着決有好消息上品上生無疑也雖然此等曉曉皆為未看破人打之遶耳人但看得破守得定時凡苦樂淨穢疑信辨難紛紛之說且教一筆勾却如何。
若能依此真实修行,初始收摄心念而念佛。念佛则心自然清净,心净则净土随之清净。大慧禅师曾说:人若一日之中,心不追逐外物,不生妄想,不攀缘诸境,便与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心心相印。此间火宅尘劳,即是解脱出离三界之处。修净土者亦当如此,专住一佛名号,心不间断。行持既久,便能将四大和合之身一拳粉碎,将四大和合之世界一脚踢翻。此后随所闻见:鸟语蝉鸣、牧歌樵唱,皆是西方极乐的无常苦空法音天乐;竹篱茅舍,即是西方的金台楼阁;飞泉溪涧,即是西方的七宝池八功德水;野花嘉木,即是西方的宝网交罗、妙华天雨;明师良友之辈,木石鹿豕之伴,即是西方的诸上善人。何苦何乐、何顺何逆、何邪魔何三毒等烦恼,眼前纯是净土,则未来决定往生可知。待到厌离尘世时,无怖无乱,不慌不忙,怡然自得,拱手回归故乡,不必问此时佛是否来迎,能否预知时日,是否闻异香妙乐。总是平生得力处,到此决然用得着,决然有好消息,上品上生无疑。虽然如此,这些絮絮言语,皆为未看破者作方便说。人若真能看破守住,一切苦乐净秽、疑信辩难等纷纷之说,且教一笔勾销。如何?
順治己亥陽月陽羨淨業弟子周克復盥沐謹譔
顺治十六年十月,阳羡净业弟子周克复沐浴更衣恭敬撰写。
CBETA 编码:X117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