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三昧經通宗記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二
天台山華頂嗣祖沙門𧧌震 述
無相法品第二之上
此為般若分。夫般若為諸佛之母。諸法中王。一切諸佛。從茲出生。一切萬法。從茲建立。雖則能生能立。而般若之法。本自無相。故謂之無相法也。然無相之法。即真如自心之法。能含攝一切。以故此無相法品中。先為發起無生。覺利。實際。性空。如來藏。總持。六品之法。品末。別明六波羅蜜。又總攝前六地法。而獨顯般若現前。以發明第六地行相。又初地至五地。未能久住無相法中。六地專修無相法。七地始證無相。獲無生法忍。便入第八地。得無功用道。方得滿地。方得覺滿。以故無相法品。總攝前六地。又發起後四地。及等妙二覺。故直至妙覺位。亦不出此無相法也。又無相即法身義。今以般若收歸解脫。則圓成涅槃三德祕藏也。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而說是言。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決定性故。方便神通。皆無相利。一覺了義。難解難入。非諸二乘之所知見。惟佛菩薩。乃能知之。可度眾生。皆說一味。
此出定自述。乃如來方便開化之端。夫三昧是宗。言說是教。宗無教不顯。教無宗不立。故今別開第二義門。以言顯無言。即從序品中。入佛智地說起。所謂佛智地者。唯明性相而已。葢相為萬法唯識之宗。性為萬法唯心之旨。唯識。摧外道小乘迷謬之執。唯心。顯如來藏。真如自性之體。然必須性相互融。心識俱泯。方得為究竟覺也。又他經不明性相。於義亦通。此經不明性相。其義不顯。然性相二宗。皆依大乘經義造論。葢自佛滅度後。天親菩薩。依解深密經。造唯識論。親勝火辨。同時造釋論。至佛滅度千有餘年。有護法陳那等。約前頌論。造成唯識論。此名法相宗。馬鳴菩薩。應如來懸記。於佛滅度六百年後而生。依楞伽經。製大乘起信論。廣說阿賴(一作梨)耶中。三細識。六粗相。一心真如。生滅二門。此即名法性宗。後龍樹菩薩。製摩訶衍論。引一百本大乘經。證八識心王。性相微細等義。此性相二宗之始也。然二宗立論。既各本一經為主。自不能契同。若約成唯識論。以現識與分別事識。和合為宗。若約起信論。以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和合為宗。真識。即如來藏寂滅一心。現識。即第八阿梨耶識。能隨五塵對至即現故。分別事識。即是第六意識。能隨事攀緣。分別六塵故。然不言第七末那識者。謂有八六兩識。必有末那。以末那緣於第八。又依第八而轉。六又以七為根。故末那之細分。通於現識。而粗分。通意識也。古德以日中設水器為喻。水器。猶第八識。日猶六識。然日以器中之水為緣。乃有壁間浮動之影。影猶末那也。又約相宗立義。言心及心所法。四分合成。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如證自證分。為不迷之真如。自證分。真如一分迷中佛性。即本覺心體。以眾生雖迷。有真如自體可證。故云自證。真如體上。有二種用。一能緣用。謂之見分。二所緣用。謂之相分。攝用歸體。唯一自證分。所以山河大地。是心相分。心外無法。故曰唯識。此實為名相之宗也。但後學惟宗名相。祇益多聞。不名學道。必須悟自本性。方得解脫。以故。必當先明性宗之義。如云真如心體。本不屬迷悟。迥超生滅。不變不壞。而真如相用。全在生滅識中顯現。所謂真如不守自性。故隨緣變現。真如不壞自性。故不變隨緣。由此立心真如門。心生滅門。若眾生修證。必從生滅門悟。而證真如門。故以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為阿梨耶識。以起根身器界。如地水火風而依於空。為器界五法。見聞知覺而依於識。為根身五法。於此十法。顯示一心迷悟之源。若了悟一心。即得根本實智。故曰萬法唯心為正宗。然唯心一宗。實乃統攝始終圓頓四教。而為眾生成佛之要門也。今此佛說金剛三昧。發明諸佛智地。故先唱言。入實法相。決定性故。夫入實者。入於實際也。若悟心法無際。則入於實際。今入實法相。則入於實際之法。得實際之相。皆決定知一切法。緣生無性。此直示真如寂滅之體。真如之體。即無相法。即是根本智。所有方便神通。皆從無相法中所出之利。然此乃是一念相應。頓然覺悟了義之法。故難解難入。非諸二乘之所知見。知見有四種。如地前異生。不見不知。初地至九地。知而不見。十地見而不知。惟佛與大菩薩。亦知亦見。故云惟佛菩薩乃能知之。雖然。若見可度眾生。皆當為說此一味法也。曉法師論釋云。皆說一味者。令入一覺味故。即是大乘。欲明一切眾生本來一覺。但由無明。隨夢流轉。皆從如來一味之說。無不終歸一心之源。如此說。終自不了。何故。總輸他歸宗禪師接大愚。用得直截。昔大愚欲往諸方學五味禪。歸宗云。我者裏只有一味禪。大愚便問。如何是一味禪。問聲未絕。即被歸宗打出。大愚即於棒下頓悟其旨。須是恁麼始得。
爾時解脫菩薩。即從座起。合掌胡跪。而白佛言。尊者。若佛滅後。正法去世。像法住世。於末劫中。五濁眾生多諸惡業。輪迴三界。無有出時。願佛慈悲。為後世(有本無世字)眾生。宣說一味決定真實。令彼眾生。等同解脫。
此因勸而問。發起無生行品之法。葢自既解脫。欲令一切眾生同得解脫也。稱佛為尊者。以明出世之法。故不稱世尊。佛之正法像法。初皆住世千年。後又增住正法四百年。像法千五百年。共計三千九百年。此載法苑珠林中。按佛入滅。自周穆王壬申。至今康熈辛酉閱經之歲。凡二千六百三十年耳。劫者。此云時分。亦以初中後分之。末劫。乃對劫初而言也。正法。是諸佛所覺所說一切法空。佛入滅後。則正法流布住世。及去佛遙遠。必取象示法。為像法住世。圓覺經云。末世眾生。不了人我眾生壽命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為有為。終不得成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又釋曰。末世修證無相。還同正法。若正法中。取證於相。亦同末世也。夫眾生由五陰妄想而成五濁。如色陰堅固。四大所纏。有劫濁。受陰虗明。旋生異見。有見濁。想陰融通。動搖妄情。有煩惱濁。行陰幽隱。情隨業遷。有眾生濁。識陰顛倒。眾塵隔越。有命濁。若五陰盡。則超五濁。又命濁連相。以色心為體。以摧年減壽為相。眾生濁。見慢果報。立此假名。惡名穢稱為相。煩惱濁。五鈍使為體。三災為相。見濁。五利使為體。諸見轉盛為相。劫濁。約四濁。立此假名。四濁增劇。聚在此時也。由五濁中。造諸惡業。生於三界。欲界。希須樂欲。色界。未出色籠。無色界。祇有受想行識四陰。而無色陰。此皆因果不忘。有生有死。如輪之迴轉。無有出時。又此三界。不出身心。及諸塵境。為迷真性故。即有濁辱。生其妄氣者。澄清微為無色界。所謂心也。澄濁辱為色界。所謂身也。散滓穢為欲界。所謂塵境也。古德云。但內一不生。則無諸有欲。如是。則三界五濁。本自空寂。廓然無際。唯一真心耳。又諸佛四無量心。各有三種緣。一者生緣。緣一切眾生相。二者法緣。緣五蘊差別相。三者無緣。不緣前二相故。是以佛行無緣慈。為眾生說法。自不見有佛道可成。他不見有眾生可度。故其所說法。無說無示。使聽法者。無聞無得。此佛之大慈悲也。若於菩薩。則修慈斷貪欲。修悲斷嗔恚。修喜斷不樂。修此三者。即住一子地。若修於捨。則斷貪恚。及眾生相。然今為後世眾生。請說一味之法。得決定真如實際。與圓覺會中菩薩。為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請。其意同也。圭峯作疏。引此一節以證頓。為此經與末世凡夫。便說究竟深法。不同漸教中。先小次權。後方說實。至若執漸迷頓者。謂凡夫不合便悟佛地之法。此不可以語頓也。
佛言。善男子。汝能問我出世之因。欲化眾生。令彼眾生。獲得出世之果。是一大事。不可思議。以大慈故。以大悲故。我若不說。即墮慳貪。汝等一心諦聽。為汝宣說。
此贊可能問也。夫順理者為善。有剛斷者。可稱男子。出世之因。即眾生本覺。出世之果。即諸佛始覺。又稱始覺為本覺之果。然始覺即是了因。會緣方了。故以六度行。與菩提分法為緣因。緣此以為因。方能了故。了者。悟本覺正因佛性也。據我宗門下。學般若菩薩。只將一句本參話頭。為緣因。又只在聞聲見色處。便是了因。所以香嚴聞擊竹。靈雲見桃花。與如來睹明星悟道一般。故稱為從緣薦得。永無退失也。以故宗乘中。只在日用邊。繁興大用。此真是轉八萬四千塵勞。為八萬四千波羅蜜門。是以從上諸祖。或於棒下成等正覺。或於喝下成等正覺。或於言下成等正覺。或於拈椎舉拂處。成等正覺。此真是圓頓法門。今此經。實乃通貫諸經中圓頓之理。故曰是一大事。不可思議。前菩薩求佛慈悲而說法。今佛即以慈悲。轉讚菩薩之能問。正顯主伴同德同心。以大慈拔後世眾生世間之苦。以大悲與後世眾生出世間之法樂。又且明唯佛菩薩乃能知之。然此中理極玄微。實難言說。雖然。我若愛法不說。即墮慳貪。今翻慳貪而為喜捨。故有此七品玅法。真是無中生有。愈出愈奇。游心其間。如觀海上蜃樓。究竟無有一法可得。持是經者。當作是觀。
善男子。若化眾生。無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
此明無化之大。昔曉法師論釋云。初句牒能化。後一句歎化大。中二句明正觀相。言無生於化者。初修觀時。破諸有相。於幻化相。滅其生心故。其不生無化者。復遣空於空。於無化空。亦不生心故。如金剛般若四生九類。皆令涅槃。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亦如淨名。觀眾生如第六陰等。為一切眾生。說如斯法。名為真實慈也。觀此數語。終成義學見解。殊不知佛因解脫菩薩。既欲令後世眾生平等同得解脫。又恐其目前眾生之相未空。心中度生之念不忘。則令所化之眾生。亦皆著於相念。故先明化而無化之體。乃曰。汝若化於眾生。無自生於能化之心。若不生能化之心。亦無所化之眾。猶如天地長育萬物。而不以為功。則其化大焉。如華嚴經云。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亦無有異。何以故。菩提無相。無非相故。即般若亦云。若謂有一眾生得滅度。即非菩薩。此說方是明顯。所以百丈祖師示眾云。若道我能解能說。謂我是和尚。汝是弟子。者個即同於魔說。此真得於金剛三昧之義者矣。
令彼眾生。皆離心我。一切心我。本來空寂。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無幻無化。即得無生。無生之心。在於無化。
此言轉化之法。夫菩薩開化門以利生。必當先破其無明不覺之妄根。此只在心我二字。然眾生之心是妄心。而我亦是妄我。約起信論中。以依真如法。故有無明。為諸染因。即是業相。此從無明不覺。一念心動而成。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故有妄心。即是轉相。此從一念之動。轉成能見之相。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起念。妄現境界。即是現相。乃依於能見。故有此塵境妄現。此以無明為因。不覺而生三細。又於此三細。不知因心所現。妄取染淨。依境分別。執以為常。此即法執俱生。名為智相。又依前境而起愛憎。念念不斷。此即法執分別。名相續相。依於相續而妄執著。計我我所。此即我執俱生。名執取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此即我執分別。名計名字相。眾生依此四相而起於惑。至於發動身口。造一切業。名起業相。依業受報。名業繫苦相。此是境界為緣長六粗。略而言之。依於染心一念之動。能見能現。是為三細。妄心取境。念念不斷。執我我所。分別假名。造業受報。是為六粗。此乃一切眾生妄心妄我之所由生也。若唯識中。止取熏習轉變而言。謂以前七為能熏。第八為所熏。第八為能變。第七為所變。前七相見現行熏第八。第八轉變相見二分種子。前五能熏第八相分種。第六能熏第八相見二分種。第七能熏第八見分種。故第八復變起前七現行。此則前七為現識之因。故頌云。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也。然其能取種種塵者。悉由第八含藏前七種子。念念受熏。所以眼能見色。乃至意能取法。如外無六塵現行熏。內無無明種子熏。則眼等六識。不生心分別於六塵矣。由是觀之。葢性之所以為性。相之所以為相。豈不歷然而分於斯耶。但今佛之所說。性相俱泯。直顯真心。然真心無相。亦無實性。無性無相。是諸佛談心要訣。無相。則無妄我之可執。無性。則無妄心之可取。既無執無取。何有三細六粗。及熏習轉變之過患乎。如是。則可令彼眾生。皆離六塵緣影之心。與四大幻質之我矣。雖眾生以心為我義。須知此一切虗妄心我。其體本來空寂。若得此空寂心體。則知此心不同於幻化矣。且余觀過去七佛偈。皆發明幻化無相無生之義。即迦文本師。亦云幻化無因亦無生。皆即自然見如是。諸法無非自化生。幻化無生無所畏。其義亦同。今此而言心不幻化。則直指心體。其意更深。若人果能知此無幻無化之心體。則一切法。無生滅相之可得。如是即得無生。然無生之心者。只在於無能化所化之心耳。此章。先開陳無生行品。為心王菩薩。問無生法忍之張本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眾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體無色相。云何修習。得本空心。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此問修習之要。發起本覺利品。言心性體空者。即眾生之本覺也。得本空心者。諸佛始覺。乃本覺之利也。
佛言。菩薩。一切心相。本來無本。本無本處。空寂無生。若心無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無相之心。無心無我。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此示心空之義。然解脫問其體。佛答之以相。葢欲得心空。先當明其相也。如楞伽經云。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也。夫不生滅者名真識。而相名真相。第八名業識。而相名業相。依無明力。不覺心動故。前七名轉識。而相名轉相。依於動心。能見相故。又此轉相有二。若就無明所動。轉成能見者。在本識中。若為境界所動。轉成能見者。在事識中。此三種相。是一切法相之根本。而又通乎八識。凡一起心即是轉。八識皆起。皆有生滅。又心動即是業。八識皆動。又八之真性。俱名真相。故曰通乎八識。又業相統於六粗。轉相通於三細。此業轉二相。有二種生住滅。而真相無生住滅也。又諸識皆依相而轉。展轉為因者也。葢依真相而轉業相。即第八識。依業相而轉轉相。即第七識。依轉相而轉現相。即前五識。復轉現相而成六粗之相。即分別事識。此起信論中義。若明此法相之根本。一切過患不生。當體空寂。所以云。一切心相。本來無有本之可得。此本亦無本之處所。如是。則其心空寂。而無有生矣。若心既無有生。即入於空寂。既入於空寂心地中。即自得其心空之妙。然此心空。即是無相之心體。而實無心之可取。亦無我之可執也。故禪宗有言。心不空則不悟。又曰。但得心空境自空。智者除心不除境。又云。若入我門來。祇要將平生是非得失。善惡取捨。及見覺聞知。與有無生滅等見。盡底放下。直放到無可放處。自然直下頓證諸佛心體。正所謂選佛場中心空及第。此先開陳本覺利品。無住菩薩我從無本來。今至無本所。而為張本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一切眾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覺。令彼眾生。出離斯縛。
此問離縛之法。發起入實際義。然前問修習。從諸佛真如門立。此問離縛。從眾生生滅門起。所言我者。如起信中。由第七內執第八為我。又因真如隨緣而成第八。因第八一轉。而成能見為第七。因第七而生前五識。因前五復引生第六也。若成唯識論。以第七執第八見分。為實我實法。第六執第八見相二分。為實我實法。故曰六七二識。深生計著。又以我執必依法執起。故曰六七二識。二執俱生。以先執法而為實有。故有我執。而施設我法。如四大非我以為我。緣慮生滅以為心。此二是我執。四大如幻。本無而見為有。緣慮生滅之相。如影而執為實。此二是法執。乃眾生之四倒見。因而有三界生死之縛。只為以真我之本有。迷而謂無。妄我之本空。執而為有也。教中欲為眾生除此二執。費若干言論。其奈藥多病甚。今時若有人問。未審以何法出離。只對他道。快向父母未生前。道取一句來。若眼目定動。劈脊便打。他後自有透脫分。
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從因果。因果所起。興於心行。心尚不有。何況有身。
此示因緣本空之義。言我法本無。皆由一念無明。迷背自心。妄執為有。而以內識為因。外境為緣。相合共起。祇於一念中。具攝十二因緣法。初因眼見色而生愛。此即是無明心。因愛造業是行。此心專念是識。識共色行曰名色。六處生貪為入。因入求愛是觸。貪著心是受。纏綿不捨為愛。求所受法是取。法從心生名有。次第不斷為生。次第斷為死。又次第而成。三世相續。如無明行是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果。愛取有是現在因。生老死是未來果。又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是苦諦。無明行愛取有是集諦。即是見思二惑。又名四住地煩惱。四住者(開思合見)。見惑為一。思惑分三。見惑為一者。謂見一切處住地。即是見三界八十八使。然八十八使。只從十使中出(開見合思。見八十八使思十使。共九十八使)。妄計為身有身見。執斷執常有邊見。以見為是有見取執取邪戒有戒取。以邪自執有邪見。此為五利使。眾生妄認四大為身。即是身見。知身是幻。則身見斷。身見斷則邊邪二取自除。此四皆從身見起故。又同於己法者則愛。是貪。非己法則嗔。不知見惑即是集諦。能招集生死是癡。自謂我解他不解。是慢。猶豫不決。是疑。此為五鈍使。然利使若去。鈍使亦亡。以其推利使方生故。眾生因此十使。驅役心神。以致輪迴六道。又此十使。歷三界四諦下。有增有減。合為八十八使。茲不及備舉。須知此見惑。從法塵起。能障真性。若見性明心。則能截斷意根。自不被其所驅使。故見道斷見惑。又思惑分三。一欲愛住地。即欲界。有貪嗔癡慢九品思。二色愛住地。即色界四地。三無色愛住地。即無色界四地。各有貪癡慢九品思。祇除嗔習已斷。九品。上中下品。每品具三。故有九品。共成八十一品。此見思俱開(見八十八使。思八十一品)。總是三界九地中。然此思惑從五塵起。眾生因思惑。為三界生死纏縛。若見道復修道。便於色聲香味觸。永無繫思。故修道斷思惑。此二惑俱以無明為根本。潤有漏業。若以修道是務。雖不求斷而見思自隕也。若觀無明滅等。是滅諦。對治因緣方便。是道諦。苦集。是世間因果。道滅。是出世間因果。然別說。名十二因緣。總說。即四諦。開合異耳。如聲聞。聞佛聲教。依四諦。觀苦諦為初門。緣覺緣十二因緣而覺。觀集諦為初門。菩薩以道滅二諦為初門。又大涅槃經云。此十二因緣法。下智觀之。得聲聞菩提。中智觀之。得緣覺菩提。上智觀之。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之。得佛菩提。是皆隨根器大小而得也。然觀此因緣之法。皆從無明不覺之妄心。而以興起。若妄心滅。我見亦滅。故曰心尚不有。何況有身。宗門則又不然。汝今此身。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心性假名。將甚麼喚作我。只消如此一問。自然氷消瓦解。
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若無我者。令滅無見。若心生者。令滅生性。若心滅者。令滅滅性。滅是見性。即入實際。
此言對治方便以明實際。有我滅有。無我滅無。則有無二見。俱不立矣。然我見雖除。而心法未泯。若心生則法亦生。心滅則法亦滅。以故心若生。即滅生性。心若滅。即滅滅性。如是則斷滅二性。亦俱不存矣。若滅此有無二見。生滅二性。則心同虗空。身等法界。而入於實際矣。此與入實際品為張本也。
何以故。本生不滅。本滅不生。不滅不生。不生不滅。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此徵明實際之義。葢本生自不滅者。謂其性真常。無滅可滅也。本滅亦不生者。謂其性空寂。無生可生也。如此。則一切法相。莫不皆然。既不滅。亦不有生。既不生。亦不有滅。而性相如如之體。固如是也。
音釋摧
(摧上聲折抑也)。劇
(音極。尤甚也)。滓
(音子。濁也)。恚
(音惠。怒也)。蜃
(辰上聲。大蛤也。雉入海所化。能吐氣。化為樓臺)。牒
(判也)。豫
(音裕。猶豫獸名。性多疑者)。隕
(音允。亡也墜也)。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二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三
天台山華頂嗣祖沙門𧧌震 述
無相法品第二之中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何見。見法滅時。令滅何見。
此問滅見。發起性空義。意謂如佛言。若心之生滅。則令滅其妄心。若見法生時。一切法相。念念出生。見法滅時。剎那不住。念念遷滅。又當令其滅何等見耶。
佛言。菩薩。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無見。見法滅時。令滅有見。若滅是見。得法真源。無入決定性。決定無生。
此示其性源。謂正當見法生起之時。便好識取本有之性。若二乘執法本無者。知畢竟非無。即可令其滅此無見矣。又如正當見法遷滅之時。便好識取本無之性。若凡夫執法本有者。知畢竟非有。即可令其滅此有見矣。若滅此有無二種妄見。則知前塵自相有無。於我何預。如此便得法性真源。達法本空。知心妄計。滅心妄見。於有於無。何有定執。若謂有不應無。云何剎那不住。若謂無不應有。云何念念出生。由是而觀。亦無有所入於決定之性。此乃為決定而住於無生者矣。此與真性空品為張本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令彼眾生住於無生。是無生耶(北藏作也)。
此揀問誤解。
佛言。住於無生。即是有生。
此順遣其非。
何以故。無住無生。乃是無生。菩薩。若生無生。以生滅生。生滅俱滅。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寂無住。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此徵明其義。言自應無所住於無生。乃是無生。若生心住於無生。即以能生而滅所生。殊為不可。直須生滅二種妄心。俱乃寂滅。使本生之妄。更不復生。如是則心體常自空寂。既得空寂則無所住。若心既無有所住。乃真是無生矣。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心無有住。有何修學。為有學耶。為無學耶。
此問修學之功。發起如來藏義。修者修於德業。學者學其道法。上古之世。無文字記識。若欲成一大業。先於木上。以刀斫痕計其數。名之曰業。凡一功成。即修去一痕。故聖人皆言修業。以木痕修盡。為卒業。其義如此。又學字。謂童穉初授書時。兩手捧持。如翫卦畫爻象而已。此學之義也。又學未滿。謂之有學。至無所學地。為無學。又研真斷惑名為學。真窮惑盡名無學。解脫謂心無有住。即同空寂。既是空寂。有何所修。有何所學。又問。得此無生之心。為是學未滿之有學耶。為是至無所學地之無學耶。
佛言。菩薩。無生之心。心無出入。本如來藏。性寂不動。
此示如來藏性。言無生之心。無有所住。亦無出入。即是眾生本來自性清淨如來之藏。其性體本自空寂不動。有出纏在纏二義。在諸佛證得。為出纏如來藏。眾生不了。為在纏如來藏。又在纏名如來藏。出纏號淨法身。此為如來藏品之張本。其義在後品中發明。
亦非有學。亦非無學。無有學不學。是即無學。非無有學。是為所學。
此明非學不學。言其不同二乘四果。有學無學之比。汝言有何修學。殊不知此中。無有學與不學。是即無學。非無有學。是即為所學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如來藏性寂不動。
此問其名義。
佛言。如來藏者。生滅慮知相隱理不顯。是如來藏性寂不動。
此示相揀過。夫如來藏。本無生滅。本自空寂。皆由前七識。無始名言。有支及業。三種虗偽。惡習所熏。而為生相無明。轉為識藏。含藏一切種子。為善不善因。又依此藏識。復生住地無明。起前七現行。此住地無明。即與前七和合。由此現種相生。因生而有滅。因生滅而有慮知。因有此四相。故隱覆真理。不得顯現。然此生滅根源。實從如來藏。轉為識藏。而起於七識也。今眾生但為四相隱覆。而不知如來藏性。本無生滅。本自空寂。故不為其所動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生滅慮知相。
此問揀過之相。
佛言。菩薩理無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諸念。千思萬慮。是生滅相。菩薩觀本性相。理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亂動。失本心王。
此示四種過。言如來藏中。真性之理。本無可之與否。若有可否。即有是非。有是非。即諸念紛飛而起。遂有千種思萬種慮。由此有菩提煩惱。更互相侵。不知此皆是生滅之相。若返觀於本性之相。其理本自滿足。若隨意識思慮。則不能益於至道之理。徒為其所動亂。而使心王失於所守矣。
若無思慮。則無生滅。如實不起。諸識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淨。是為大乘。
此明五法淨。釋前修學之功効也。言若心無思慮。則無有生滅。便得入於真如實際之地。妄念決定不起。諸識安住空寂。流注之識不生。則五法皆淨。是謂之大乘也。
○楞伽經云。諸識有二種生住滅。謂流注生及相生。流注住及相住。流注滅及相滅。起信論中。謂第八中現識。三相微隱。是細中之細。名為流注。此流注。全是真如不生滅性。因無明不覺。忽與生滅和合。轉而為識。名流注生。長劫相續。名流注住。至等覺金剛道後。得一念相應慧。頓斷生相無明。此是業識動念。念中最細者。斷已。即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方滅第八中現識之相。名流注滅。此流注邊際。極為細微。唯佛及住地菩薩。真斷我法二執。證法性身者。方能知耳。其餘大乘資糧加行位中。以善巧方便觀察。遠離分別我法二執。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觀生死涅槃平等。得證如來平等法身。初獲無分別智者。亦知之。既知此已。即以無分別智。觀察微細流注。若上品修。頓超十地。中品修。頓超八地。下品修。從地至地。漸斷漸證。直至十地。始能見自心微細妄想流注耳。此第八現識中。生住滅三種流注也。若生住滅三種相。乃前七識中相。但就前流注住中。分而為三。有細中之粗。是前五與七了境。粗中之細。粗中之粗。是第六了境。此三相為粗顯。如七識初生。執第八為我。名相生。即與前境和合。相續不斷。名相住。若大乘。從初發正信相應地。即斷執取相。是滅粗中粗相。即是斷第六我執分別。以第六分別事識。因第八現識計度。而生執取故。又從初地。證徧行真如。斷相續相。得隨分覺而見道。謂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粗念相故。即是斷第六法執分別。此亦是第六依第八現相計度。而生相續故。至七地斷智相。此亦是第六。因現識而成智相故。此斷第六法執俱生。此法執。以與身俱生。任運而起故。是滅粗中細相。總為第六了境。自八地斷現相。以第七唯內執第八為我。而無法執。此空第七俱生我執。又以前五識。依第八轉相而轉現相故。九地即斷轉相。以第七依第八業相。而轉轉相故。此二。乃前五與七了境。是滅細中粗相。是為相滅。然相。即流注中相。流注。即相中流注。若流注識滅。即得滅盡定。苟或微細習氣不滅。流注識亦不能滅。今觀眾生心中。剎那剎那。念念生滅。以何治之。其必觀生也。猶石女之懷胎。觀住也。若陽𦦨之翻波。觀異也。同浮雲之萬變。觀滅也。類狂華之謝空。觀剎那也。於真如心中。未嘗動著一纖毫意念。如是則流注與相。一切都盡。所以八地中菩薩。於滅盡定。能念念入。念念起。此滅第八識。轉現二相中。生住滅三種相。然尚有一分無始無明業相未斷。故十地悟入微細祕密愚。等覺金剛心。斷微細所知煩惱障。此所知與煩惱。名為二障。即從我法二執。根本上生。煩惱障大涅槃。所知障大菩提。唯識中。謂染法障所知境。令智不知。名所知障。故曰所知不是障。被障障所知。至等覺。方斷此二障。且於境上。猶有微細執著愚。及微細礙愚。所以云。等覺菩薩。猶坐在無明窟中。至妙覺解脫道。第八。依真相而轉業相。及前五。所依轉相而轉現相。一時滅盡。此是空第八。及前五中法執。而得入於佛地。即前所謂流注識滅。是滅第八中。一分無始無明業相。此業相滅。即流注滅。若流注滅。第八真相方顯。真相。即心真如相。乃亘古亘今。不斷不滅。雖則隨緣而生。本未嘗生。隨緣而滅。本未嘗滅。此即本覺心體。自古自今。不變不壞。其流注滅者。唯滅心相。而心體常存。以故謂之真常流注。因眾生迷此。故流轉三界。諸佛證此。即成等正覺。但相宗。論我法二執。有粗有細。粗者是分別。細者是俱生。又唯識百法中。前九十四種。是眾生分上。我法二執。後六種無為。是二乘菩薩。我法二執。又八識中。以六七皆有二執。五八俱無。性宗則五八。唯法執。七唯我執。六我法二執俱有。若無相無見。無分別。無二執者。真如也。又五法者。即楞伽中。所云相。名。妄想。如如。正智。是也。又云。五法三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訶衍。夫世間萬有。皆名相所攝。故凡有相即有名。皆吾人強為安立者也。然一切有形色者是相。即相而稱謂是名。因名相而生分別。是妄想。知此名相。自性本空。實無一法可立。亦無一法可遣。知一切法。其體空寂。離於所作。是如如。從如如之體。返觀一切名相妄想。猶如過客。來去不停。求其實相。了不可得。是正智。又楞伽別示三性八識二無我。亦以此五法收盡。葢三自性。一緣起自性。即名相。二妄想自性。如其名。三成自性。即是如如正智。又八識是名相妄想。若轉八識而成四智。即是如如正智。又二無我。謂人無我。法無我。我與法是名相。執我執法是妄想。證二空無我。即是如如正智。以故一切佛法。總不出此五法。且名初本無名。相初本無相。皆由妄計。謂此名非彼。彼相非此。若知其不實。無思慮計度生滅之相。即如智亦是假名。何有相之可得。若謂實有如智。亦屬妄想。如此則五法皆淨盡無餘矣。
菩薩。入五法淨。心即無妄。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從本不生。知本不生。即無妄想。
此明入佛智地。夫自眾生至於佛地。無非皆欲空此五法而已。葢眾生流轉六道。只為執著名相妄想。而起毀譽愛憎。種種意言分別。若得名空。則毀譽不動。相空。則憎愛不生。名滅。則言語道斷。相滅。則心行處滅。若妄想滅。則一心獨顯。若得如如之體。則熾然作用而常在寂滅。若得正智。住煩惱即是菩提。處生死不異涅槃。如是則一切心識。所不能緣。名本無名。相本無相。名相既無。妄想非有。亦無正智。亦無如如。亦無佛無眾生。此所謂入五法淨。心即無妄。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此自覺聖智。是妙覺所證境界。如佛言。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到自覺聖趣。又云。此則是我地。自在最勝處。故知此即是佛智地。然入此智地。善知一切世間出世諸法。從本不自生。既知本不自生。又何有於妄想耶。此章總結無相中。無生。覺利。實際性空。如來藏。總持品之義也。
○楞伽中。佛嘗示七種第一義。即是此七品法。一謂心境界第一義。即心自性。更無分別。即是無相。二謂慧境界第一義。觀一切法。無不通達。而實無所有。即是無生。三謂智境界第一義。採集業。說心。不採集。是智。即是本覺利。四謂見境界第一義。得佛正知見。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即是入實際。五謂超二見。境界第一義。離有無。一異。俱不俱。一切對待。即是真性空。六謂超一子地境界第一義。初說三乘法。住一子地。今說一乘一性。故超一子地。即是如來藏。七謂如來自到境界第一義。即自覺聖智。不由他悟。通達佛法。此即諸佛善知之妙。但眾生迷本。即以此知。而變為妄想矣。故曰。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亦眾禍之門也。後地藏菩薩。首問法不緣生。以收此中之義。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妄想者。應無止息。
此問無妄無止。即從前品中不生二字。轉出此無止息句來。
佛言。菩薩。妄本不生。無妄可息。知心無心。無心可止。無分無別。現識不生。無生可止。是則無止。亦非無止。何以故。止無止故。
此明止無止義。正顯入如來自覺聖智境界。夫一切眾生。皆由前七識。執取五陰自相共相。乃有因緣生滅之法。而為妄想計著。相續不斷耳。所言自相者。謂自身現量證知。觸火則熱。入水則寒。非言說所及。是也。共相者。乃比量之境。是言說所及。如言一法。則貫通多法。共有此相。猶一切火。同一熱性。一切水。同一濕性。是也。又如假智。以詮自性之名。亦屬言說。亦是共相中收。故凡心生滅相。總只因自共二相。而有妄想計著之相續耳。又即於五法中觀之。不特名相妄想。是計著相續之相。若執如如正智為實有者。亦為妄想相續矣。何故以如如正智。良由對治名相妄想而設。究竟何有如如正智之可得耶。此所謂一真法界。纖塵不立。非凡愚所知。須是住地菩薩。證平等法性。始能知耳。以平等法性中。既無凡情。亦無聖解。觀察自心現量境界。知自共二相。心及心所。一切諸法。本來空寂。雖從自心顯現。猶如鏡現形。本無留迹。當處出生。隨處寂滅。於妄想計著相續。本自不生。亦無妄想計著相續之可以息。固知心之本無其心。無起無動。亦無心相之可止。如是則無分無別。即得第八現識。流注不生。當體空寂。更無有生之可止。是則謂之無止。然則亦非無止。以止於無止故。
○篆書以為步字。猶夫舉左足復進右足。斯謂之步。若左足已停而右足不起。乃謂之止。昔嘗論大學止於至善之義。猶夫人之前念後念。妄惑競生。逐惡流染而不知止。若知自己靈明性德。而止於至善。更不容有第二念。即謂之止。至者。極盡之稱。善者。精微之謂。是必當止於極盡精微明德之奧耳。吾固曰。此心一止。便得其正。又何有於私欲之萌念乎。此是孔門下手用功處也。且吾宗以第一念。為現量境界。故黃檗和尚云。頓超等妙二覺之表。決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門。葢宗門全提大用。直下截斷意識分別。此是真止。如臨濟立第一句法云。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何容心識籌度於其間耶。若向未舉已前。撩起便行。略較些子。纔生第二念。即落意識分別。便成妄想執著。相續不止。是為比量。此由外緣五塵。而比度其長短好惡等相。故為從上諸聖所訶。謂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至若比度不著。如夢中境。及病中狂亂所見。名為非量。此三量。是能緣之心。與五塵所緣之境。而為對現。於境有好惡長短。而心則依之。起於憎愛取捨。至乎躭染。習成善惡二性。以感苦樂二報。故流轉三界不已。奈何眾生迷此。不知皆從意識而起。若乃勘破妄心妄境。直下能所俱亡。分別不起。是真得無生可止。即能轉根本無明。為般若智光。於塵勞生死。顯大機大用。處處自在無礙。一一任運縱橫。如此。真得入自覺聖智之境界者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止無止。止即是生。何謂無生。
此徵止生之義。言若生止於無止之心。非可為之止矣。葢生心求止。止即是生。如三祖信心銘云。止動歸止。止更彌動。然今若求止之心已生。何以謂之無生耶。
佛言。菩薩。當止是生。止已無止。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云何是生。
此示不住無止之義。然此但答止即是生一句。謂正當止息之時。而心雖是生。且念念無住。此止亦已無其所止矣。況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云何而言止即是生耶。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生之心。有何取捨。住何法相。
此問無生取捨。徵前何謂無生一句之義。
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捨。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此示無住之義夫一切法。若有所住。即有取捨。葢取捨者。只為五陰中。識陰未破。內取識藏謂之我。外取識所分別五塵。而為我之所。此是我執也。若既捨識藏。則又取能捨者而為我。所證者為我之所。是則名法執矣。此二執。即是心法二種。今言無生之心。於一切法。不取不捨。無生之相。而住於不心不法。則我法俱空。能所皆泯。乃為自覺聖智之實義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此問不心不法。徵前所示之義。
佛言。不生於心。是住不心。不生於法。是住不法。善男子。不生心法。即無依止。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想。譬彼虗空。無有動住。無起無作。無彼無此。得心空(北藏。作空心)眼。得法空心。五陰六入。悉皆空寂。
此重釋不生心法。因前問無生住何法相。故答住於不心不法。其實即不生心法一句。既不生心法。即無可依止。既無依止。即不住一切有為諸行。心常空寂。無有取捨可否是非。及一切異想。譬彼虗空。無有動相住相。無起相。無作相。亦無彼此之相。果能如是。即得心空。悟四大之無我。得法空。悟一切法無我。故曰得心空眼。得法空心。夫心空之眼即如來正法眼藏。法空之心。即如來涅槃妙心。從上佛祖惟契證。此心眼而已。所云五陰者。四大積聚是色。領納資貪是受。取相馳求是想。微細遷流是行。熾然分別是識。此五能覆真性。故名陰。然生因識有。滅從色除。六入者。眼耳鼻舌身意內六根。取著色聲香味觸法外六塵。有互相涉入之義。故曰入。然今既契證此心此法。而陰入等相。自然悉皆空寂者矣。後地藏菩薩。問諸法云何不一。以收此中之義。
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
此明空法具攝六度。夫空為大乘之初門也。然修此空法。不依三界。以出於三界有為法故。不住小乘有為戒相。以三輪體空故。自性清淨。無有念慮。離於散亂。無有攝心。離於懈怠。無有放意。性體等於金剛。不壞自性三寶清淨光明之體。夫自性常覺不昧。是佛寶。自性軌執不失。是法寶。自性清淨和合。是僧寶。又自心清淨。念念無染。即是佛。自心光明。無不照燭。即是法。自心清淨光明。處處無礙。即是僧。總不用外求。只在自性一心之中也。若信此一體三寶。即得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梵語波羅蜜。此云到彼岸。又云度葢。謂世間有為法。祇在此岸。不得到彼岸。如人修施。以能施所施及受施者。為三輪。此三輪空寂。名無相無為。是到彼岸。若三輪不空。則因果不忘。如輪之迴轉。是世間有為法矣。六度中。皆具三輪。若不空。不得稱為六波羅蜜。又二乘人與菩薩。同行六度。但自利利人不同。又權教。只修六度為因。實教。先求悟明自心。既得明了。止息一切。惟修本性。惟欲度生。是名發菩提心。既已發心。應修諸行。成萬德莊嚴法身妙果也。
音釋預
(與豫同。干也。在也。及也)。卒
(畢也)。穉
(音治。幼小也)。翫
(同玩。閒觀取適也)。窟
(坤入聲。窟穴)。萌
(音盲。艸始生芽也)。籌
(音酧。計算也)。瞥
(篇入聲。忽然一見也)。羈
(音雞羈繫)。鎖
(音瑣。俗作鏁)。耽
(都含切。答平聲。愛戀也)。奈
(音耐)。勘
(堪去聲)。軌
(音癸。法也。循也)。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三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四
天台山華頂嗣祖沙門𧧌震 述
無相法品第二之下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六波羅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耶。
此揀世間有為相。
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蜜者。無相無為。
此明無為法。非與二乘所說之義同。
何以故。善入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羅蜜。
此徵明六度法。夫菩薩修六波羅蜜。深解現前。真如一心之法。修於離相。皆以法性為體。而惟順性為用也。何為法性。謂屬法是性故。又在有情中名佛性。在非情中名法性。又此法性。屬佛。即為法性身。屬法。即為法性土。性隨相異故。今知法性體無慳貪。故修法施。所謂心常善入離欲清淨梵行。捨於有為。則無取無著。而以真實語。隨宜俯順。方便為說自性本覺。能出生法身解脫般若之利。而獲始覺之果。以此法利人。是大乘法施度也。
至念堅固。心常無住。清淨無染。不著三界。是尸羅(北藏無羅字)波羅蜜。
梵語尸羅。此云戒。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修淨戒。是以至念堅固。不為世相動搖。心常無住。絕於善惡兩途。持犯不生。清淨無染。超諸世間。不著三界。此是大乘戒度也。
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靜三業。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羅蜜。
梵語羼提。此云忍辱。以知法性無苦。離於瞋惱。故行忍辱。然先修空法。以斷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等。九種妄心之固結。又離於諸有。一曰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又曰九有。欲界與四禪四定。又二十五有。四洲與四趣(三途并修羅為四)。六欲并梵天。四禪及四空。無想洎那含。是也。總則名為三界六道。又楞嚴中。并仙道為七趣。若乃心不依此。住於無為。令三業寂靜。外忘所對之境。不住身心。內絕能忍之念。此是大乘忍度也。
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毘梨耶波羅蜜。
梵語毘梨耶。此云精進。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於懈怠。故修精進。然遠離一切諸法。假名虗數。如二乘。修不淨。慈悲。數息。因緣。念佛等。五種觀。為五停心。以止貪嗔散亂愚癡多障五種過。及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種種名數。斷空有二見。深入五陰法空。此是大乘進度也。
具離空寂。不住諸空。心處無住。不住大空。是禪波羅蜜。
梵語具云禪那。此云靜慮。以知法性常定。體無動亂。故修禪那。然具離二乘之沉空滯寂。而又不住於諸空。如大乘初門中。以六根無體為內空。六塵無相為外空。六識無有。為內外空。生滅相無。為有為空。空相亦無。為無為空。性體本虗。為無始空。法本常無。為性空。俱無亦無。為不可得空。廣說有畢竟空。無所有空。自相空。諸法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第一義空。空空。不住如是等空義。而心常處於無住。又不住於大空。謂身所棲托。即器世界。十方無量無邊。皆悉是空。故曰大空。此是大乘禪度也。
心無心相。不取虗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
梵語般若。此云智慧。以世人聞般若。則生尊重想。言智慧則輕。故從梵語也。知法性體明。離於無明。故修般若。然凡夫執心有相。諸佛則心無心相。二乘取著空相。大乘則不取虗空。權教行於諸行。實教則諸行不生。二乘取證寂滅。菩薩則不證寂滅。二乘心有出入。性非平等。菩薩則心無出入。性常平等。如是。則了知諸法實際。皆決定性。此即是般若真義。然得此般若。自不依於諸地漸修。而又不住著於智慧。此為大乘般若度也。昔如來為蕩相遣執。與二乘人。廣談般若實相之義。而後方說法華授記作佛。葢非由般若之妙。決不能泯法見之執情。苟無般若之力。又何能受菩提之記莂耶。至拈華直指。盡掃言說之筌。獨顯當機大用。惟有迦葉尊者。一笑相傳。此佛祖授受般若之法印也。且夫拈華一著。世尊於三百餘會。言說不到。五千教典。詮註不及。然非拈華。則不能顯示般若之法。苟非般若。亦無以深悉。拈華之旨。逮後列祖傳此心印。或以機語。或行棒喝。覿面全提。不容擬議。是深得於般若者也。故達磨一宗惟貴明心見性。視一大藏教。皆為剩語。何有二十餘年之廣談哉。嗟末世狂禪。撥置教乘。妄談般若。其行同於凡夫。便擬與諸佛齊等。實可悲憫。夫如來所演法藏聲教。皆名為文。離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說。是名為義。故經云。凡有言說。名世俗諦。若知無相之相。即是實相。通達實相。即名第一義空。如來知世諦。知第一義諦。以剎那相應般若。便能證得一切智智。一切微細煩惱習氣。皆永不生。名無餘斷。得名為佛。何名為法。實法不壞。是名為法。又於心無所著。名為真法。於一切法無所求。是真求法。於一切法。皆無取著。以諸法實相。不可得故。於一切法。皆不取相。亦不思惟無相諸法。以相無相。俱不可得故。是以行深般若。都無所見。無所得。亦無所住。亦非不住。無變易。無分別。故云不斷凡夫法。不取如來法。是修行般若波羅蜜。然不為得法故修。不為不得法故修。不為修法故修。不為不修法故修。信於般若。則不信一切法。修行於般若。則不修一切法。然欲成立一切法。應學般若。以般若能成立一切法。一切法。皆般若中生故。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實相法中。無取捨故。又善達實相。了知其中。無染淨故。又不應觀一切法。若可得。若不可得。而能住一切。法。修一切行。成一切智。所以云。若無善巧方便。則不能行於般若也。然諸相應中。與一切諸法空相應為第一。如經云。或遇惡心以刀割佛左膊者。或遇敬心以香塗佛右肩者。如來於割者。不以為恨。塗者不以為恩。故永嘉大師云。心與空相應。譏毀讚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施與劫奪。何得何失。此實能與空相應者也。然能與一切諸法空相應。即與般若相應。能與般若相應。乃最尊最勝。最為第一。葢般若相應。即是空相應。即是無相相應。即是無願相應。究竟亦無若相應。若不相應。是以學般若菩薩。於諸法門。如幻如夢。如響如像。如水月。如空華。如變化事。如尋香城。雖皆無實。而現似有。故於一切法。不取有。不取非有。不取亦有亦非有。不取非有非非有。至於不取亦不取。故於一切法。都無所取。由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以無性為自性故。於一切法如是。故於般若亦不取行。不取不行。不取亦行亦不行。不取非行非不行。至於不取亦不取。故於般若。都無所取。由般若自性不可得。以無性為自性故。如來知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我。一切法不可得。三界所有。惟是一心。眾生執於有我。起於妄行。於第一義諦不了。自性迷妄。乃有眾苦增長。諸根不實。若能明了第一義諦。則知無我。無我所。無作者。無受者。既無我我所。無作無受。亦無無明。無明既無。餘十一支。隨之而滅。一切眾生。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是故輪轉。亦不能見其始終。十住菩薩。惟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見始見終。故了了得見佛性。但緣合謂之生。生非實生。緣離謂之滅。滅非實滅。若執空。則為斷見。若執有。則為常見。此二俱邪見。非正見也。又眾生因五蘊諸法。葢覆真性。不知不見。墮於凡夫異生類中。不能出離。是故菩薩於身五蘊。觀色如聚沫。觀受如浮泡。觀想如陽𦦨。觀行如芭蕉。觀識如幻事。作是觀已。則諸識空。無分別相。諸行空。無造作相。諸想空。無取像相。諸受空。無領納相。諸色空。無變礙相。如是。則不見色與受合。受與想合。想與行合。行與識合。無有少法與少法合。本性空故。又觀身中四大。由執見生。故有地大。由愛見發。故有水大。由緣見起。故有火大。由妄見動。故有風大。此四大者。因眾生四見。相感而生。若形質歸地。精液歸水。煖熱歸火。運轉歸風。四大各歸。無少法可得。本性空故。二乘聲聞。於五蘊中。見身有苦。常懷厭離。欲斷諸集。恒畏其生。證於寂滅。心契無為。勤修道法以求自度。志趨涅槃。菩薩心雖向涅槃。而不取涅槃。身雖住世間。而不為世間法之所染污。葢以處生死為樂。不以涅槃為樂也。又邪見外道。為求解脫。但欲斷死。不知斷生。若法不生。即無有滅。菩薩但斷其生。而死自滅。是故菩薩於苦集滅道四諦。無有少法可得。不見身有苦。亦無集可斷。無寂滅可證。無道法可修。以一念相應妙慧。知自性諸法本空。行於般若。得善方便。而於布施。心無所著。三輪體空。無施受故。住於尸羅。不見戒相及持犯者。行內外忍。不見能忍及可忍者。行於精進。不見能行及所行法。正念靜慮。不見散亂及寂靜者。行深般若。正智觀察。一切法空。不可得故。以不可得。而行六度。具修萬行。於自身命。無所顧惜。於世樂具。心不好樂。知一切法。性皆平等。永不退捨一切智願。知法如空。心無所依。無所著。實無少法可得。本性空故。是以菩薩行深般若。觀如來所說。諸法祕藏。言語道斷。文字性空。眾生十二有支。由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亦無滅者。故緣起性空。於身五蘊。因虗妄而有。故五蘊性空。所有四大。由眾生情見。外感以成。虗假不實。故四大性空。至於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因五蘊四大。故起六根。由內六根。取外六塵。謂之入。根塵相生而成。謂之處。根塵識。互相因而立。謂之界。諸法相因。俱非實有。故入處界等。諸法性空。如是。乃知眾生無性。謂之人空。知諸法無性。謂之法空。人法既空。則不見有四諦。以至六度萬行。亦無少法可得。無少法可得。故心無所思。心無所思。故無所著。無所著。故名漏盡。於本性空法。真無漏故。不墮三界。故經云。一切墮三界法。是名有漏。出世間法。是名無漏。又修習一切法門。有生住異滅。則名有為。若法無生住異滅可得。則名無為。於一切法。著我我所。此非菩提。覺知一切法平等。離我我所。名為菩提。若不違法相。與法相應。能入平等。顯現義理。此是善巧方便說。我今於大般若經六百卷中。略說其義。有如是也。且吾禪宗一門。稱學般若菩薩。如從上百丈黃檗臨濟一輩。大善知識說法。皆是大乘般若義。而後學反謂支離。棄而不顧。祇取其問答機語。謂之真截提持。而又有執棒喝言語為實法。又認個主人公。本來面目為實解者。其去般若遠矣。然此不住智慧一語。可為宗門藥石。
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
此結明六度法也。夫大乘初教中。以前五度如盲。般若如導。為能導引皆歸於實際故。又從般若發起方便願力智四度。然施忍助戒。精進助禪定。後四度皆助般若。總成戒定慧三學。為菩提之資糧也。即涅槃終教。亦以明見佛性為指歸。實教以悟諸法實際為圓頓一乘。是皆尊般若為首導也。又此六度。皆獲本覺中所出之利。而入於決定性。故得超然出世。無礙解脫。夫此之解脫者。非同二乘修於滅諦。離諸苦縛之謂。葢於大乘中。悟諸法空相。無始虗偽。妄想習氣。悉皆滅盡。且知外性。皆自心現。不起分別現行。無明煩惱已伏。即生死中。而得解脫。離生死外別。無解脫也。然二乘修習空法。尚為空法所礙。不知自覺聖智實利。而心能離於一切。又能通達一切。於煩惱生死一切法無礙。故解脫無礙。知般若如虗空。解脫亦如虗空。知般若無邊際。解脫亦無邊際。此大乘無礙解脫境界也。
善男子。如是解脫法相。皆無相行。亦無解不解。是名解脫。何以故。解脫之相。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此結明涅槃三德。教中云。即寂而照為般若。即照而寂為解脫。寂照不二之體為法身。然般若以無相為宗。解脫以無相為行。法身以無相為體。總從一無相法中出生。又涅槃。具云摩訶般涅拌那。此此云大滅度。大者即法身義。滅者即解脫義。度者即般若義。故以法身解脫般若。為涅槃三德祕藏。三即一。一即三。故喻如∴字三點也。今此六波羅蜜。以解脫為要終。故言解脫之法相。皆無相之行。苟或取著解脫。又被解脫所縛。故又云。亦無解不解。是名解脫。後復徵明解脫相義。故曰無有相。亦無有行。無有動。亦無有亂。身心內外。本自寂靜。此即涅槃義。所以華嚴經云。一切諸法本性清淨。是為涅槃也。若住於涅槃。即涅槃縛。故云亦不取涅槃相。教乘中。窮究至此。其說已盡。縱饒三世諸佛。也須口挂壁上。不能更著一字。唯達磨別傳一宗。正要向者裏討分曉。所以古德云。宗門中事。如籍沒却人家財產了。更索人納物事。秪如即今但問不取涅槃相底是甚麼人。向者裏道得一轉語諦當分明。方許伊談禪論教。
解脫菩薩聞是語已。心大忻懌。得未曾有。欲宣義意。而說偈言。
此敘述聞法忻懌。忻者歡忻。懌者悅懌。後偈總述如上問答法義以結成之。
大覺滿足尊。為眾敷演法。皆說於一乘。無有二乘道。一味無相利。猶如太虗空。無有不容受。
此贊法化之德。前序品贊大慈。以求慈化眾生也。此贊大覺。以聞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法化也。
隨其性各異。皆得於本處。如彼離心我。一法之所成。諸有同異行。悉獲於本利。滅絕二相見。寂靜之涅槃。亦不住取證。入於決定處。
此明均獲之利。言佛隨眾生性之各異。皆令得入於本際之處。如彼諸眾生。能離虗妄之心我。即得一法之所成就。至於諸有眾生。雖有同異之行。悉能令獲於自心本覺之利。而滅絕有無二相之妄見。得寂靜之涅槃。然亦不住於取證。若取證涅槃。謂之二乘果縛。不成增進。不為大乘。因不住取證。故得入於決定處也。
無相無有行。空心寂滅地。寂滅心無生。同彼金剛性。不壞於三寶。具六波羅蜜。
此言無相之妙。如佛言無相無行中。得空寂之心。住寂滅之地。心心寂滅。頓然流入妙覺果海。而此寂滅。於心無生。同於金剛性體。而不壞自性三寶。具六波羅蜜。是皆未曾得聞之法也。
度諸一切生。超然出三界。皆不以小乘。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成。
此述轉化之願。言我今始知度諸眾生。超出三界。皆不可以小乘法。唯說此一味真實之法以印之。然眾生於此一乘圓頓。而必有所成矣。
爾時大眾。聞說是義。心大忻懌。得離心我。入空無相。廓曠蕩。皆得決定。斷結盡漏。
此總結悉檀歡喜之益。所言廓曠蕩。乃形容入空無相之心境。盡漏者。欲界以內心外境而生愛。為欲漏。色無色二界。以內外惡法因緣。成一切煩惱。為有漏。又以三界無明。與我見合。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別內外。為無明漏。此三漏。能令心連流注散。故與見思二惑。及五住地煩惱同。然離於虗妄心我。則其漏自盡矣。此偈。解脫菩薩。廣問修行出世之法。後五品。別明此無相法中之義。而最後一品。又收前六品中之法義也。然華嚴第六現前地云。三界所有。惟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而立。於是逆順觀諸緣起相。知自性空。無作無受。即得空解脫門現前。知自性滅。無有少法相生。即得無相解脫門現前。入空無相無有願求。即得無願解脫門現前。又欲滿菩提分法。念一切有為。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固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生。亦不畢竟滅於諸行。故起於大悲不捨一切。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以其能觀一切自性平等清淨。入甚深法門。雖修菩提分法因緣。而不住於有為。雖觀有為而自性寂滅。而又不住於寂滅中。則得百千空無相無願三昧門。悉皆現前。於諸法如實相。隨順無違。得明利隨順忍。此無相法品。即同一法義也。
音釋羼
(音薩)。洎
(音忌。及也)。懈
(音戒。懶也)。怠
(待上聲。慢倦也)。莂
(音必。受記成佛謂之記莂。喻如種禾移蒔也)。筌
(音詮取魚器)。
(音題。兔網)。膊
(音博。肩膊)。拌
(音潘。俗作)。懌
(音亦)。
(音奎大之也)。廓
(與擴同。張小使大。謂之廓)。曠
(音纊。空濶也)。蕩
(唐去聲。廣遠也)。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四
CBETA 编码:X0652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