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三昧經通宗記

序品第一
此為生信分。葢舉佛所說此最上一乘玅法。令人生實信故。又應信此是圓頓中。最圓頓之法。務令後世大根器人。直入佛智地故。首稱序品者。總提一經之綱領也。然經中舊分序正流通為三。殊不知序內即是正宗。如金剛般若。只在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飯食訖。收衣鉢。洗足敷座而坐。正是覿體顯示般若處。如須菩提讚言希有。早屬流通。葢以語言文字。流通此般若也。又法華會上入無量義處三昧。放眉間白毫相光。世尊說法竟。即與華嚴會上。入定放光一般。又世尊入師子頻申三昧。文殊作象王回顧勢。亦祇是欠呿盼視而已。此等皆是正說法。若有言說。盡是方便。盡屬流通。以故法華會上。從三昧起。無問自說。又云。止不須復說。皆是方便接引之詞。所以結集。直稱為方便品。雖然。又不可廢方便而絕權機。是以俯順眾生。為欲顯諸佛所證心體。示一乘圓頓祕旨。而說此從前未說之法耳。品者。猶∴字三點。非竝。非縱。非別。葢結集此法。義有先後。明其不可移之意也。
如是。
初舉法生信。從無言詮處立言詮也。夫佛之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曰如是。又華嚴合論云。如者。諸法如故。即是佛。故言如是。雖然。若人向言前薦得。即此二字。早已重添注脚。何必更說百千萬言。而後為得哉。
我聞。
謂我從佛聞。然能聞是我。所聞是法。佛示以無說而說。我以無聞而聞。無聞之聞。是為真聞。無說而說。是為真說。如是而說。如是而聞。我法不立。能所俱泯。所言我者。乃是我無我不二之法身真我也。如是會得。方知四十九年。終未甞說一字。若云三乘十二分教是有。不知總是如來糟粕。
一時。
若悟此一時二字。便能坐斷三際。更無第二時。別生第二念。起諸法見。直下許伊見性成佛。豈不聞宗門有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且道觀甚麼時節。秖如坐時。立時。經行時。飯食時。一切作為時。無有不是者個時節因緣。既然如是。即今如何識得佛性義。古德又云。佛法徧在一切處。行住坐臥處。語言抵對處。迎送賓客處。穿衣喫飯處。雖然。纔舉心動念。便不是了也。若不舉心動念。當體即是。脫或不然。且向第二義門說。此正是法華殿後機。涅槃鋒前陣。以始覺契本覺。明始本不二之時也。
佛。
宗門中直指。說即心即佛。如將黃葉為金。權止小兒啼。若啼止時。又應說非心非佛。葢以眾生識情計度。說佛便著佛。說心便著心。遂致障塞悟門。所以祖師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訶說心性為惡口。以故說心說佛。總是藥病對治句。必須向言語道斷處。頓悟佛性。直下與釋迦老子見處不別。方得真見佛。而後可轉是經。
在王舍大城。耆闍崛山中。
王舍城。乃摩竭陀國之屬境。昔有千國王。遭飛行羅剎之難。後既得脫。同願修道。共立舍於此。故曰王舍。一云。彼土人民。七次作舍。七度被焚。僉曰。我等福薄。王有大福。其舍不燒。今當請王舍居之。於是各書王舍字於其門。得免。故遂稱王舍大城。耆闍崛。此云靈鷲。以山形似鷲。故名。又山有五峯。而鷲峯居中。即佛說法華經處也。若據宗乘中。塵塵是佛。剎剎是佛。心心是佛。念念是佛。奚止靈鷲山中黃面老瞿曇也。
與大比丘眾。一萬人俱。皆得阿羅漢道。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如是眾等阿羅漢。
比丘。含怖魔破惡乞士三義。一能令一切眾生出三界外。天魔怖其境空。二破眾生三惡業。轉煩惱為菩提。三乞食以資身。乞法以濟世。阿羅漢。亦含此三義。一殺貪嗔癡賊。斷見思二惑。從破惡以得名。二不見有一法生。不見有一法滅。故不受後有。從怖魔以得稱。三堪為福田。受人天供。因乞士以成德。此為四果聖人。證五分法身。登無學位。無法可學故。舍利弗。此云鶖子。智慧第一。目揵連。此云采菽氏。神通第一。須菩提。此云空生。解空第一。此經正顯實際之體。故絕無表德之詞。但以智慧明般若。以神通明解脫。以解空明法身。故惟舉三名而已。又阿羅漢有三種。一得決定寂滅聲聞羅漢。如佛在世時。聞法漏盡。即趣涅槃。此同於聲聞。只求自度而已。二修行菩薩行羅漢。如楞嚴圓通會上。雖證四果。為化他故。入菩薩乘。名為回心大阿羅漢。亦即涅槃所稱第四依人。名阿羅漢。此住於十地。為後學所依止故。三應化佛所化羅漢。如過去佛。退位利生。以本願善根方便力故。現諸佛土。生大眾中。內祕外現。莊嚴諸佛大會眾故。又如佛之大弟子。及繼祖嗣化。傳佛慧命之聖師皆是也。
復有菩薩摩訶薩。二千人俱。其名曰。解脫菩薩。心王菩薩。無住菩薩。如是等菩薩。
菩薩。為半梵語。具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乃上求佛果。下化有情之義。摩訶薩。此云大有情。僅舉其三。亦用表三德。解脫表悲。心王表智。無住表行也。夫菩薩乘。略說有五。一修空無我菩薩。二漸見佛性菩薩。三頓見佛性菩薩。四以如來自性清淨智。由住行向地及等覺五位。加行起差別智。滿普賢行。成大慈悲。留惑潤生。住世菩薩。五一乘菩薩。前四俱屬三乘。為權教。後一乘菩薩。為實教。權教以諸行為本。實教以明自性根本智為先。證差別智為資。權教中。十地位終。方始見性。雖見佛性。未彰智業。猶假名菩薩。又十地中。次第證十真如。復有十真如障。故論云真如既成障。明知權教施設假真如。非本真也。十地中菩薩。得三種意生身。初二三地。得三摩䟦提樂(一云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明住三昧樂。從定發正慧故。四五六地。得覺法自性意生身。明通達自性法故。七八九十地。得種類俱生無作無行意生身。明示現種類無功任運。猶如意生。自得樂相故。此皆屬權教。祇得意生身。未得智生身。又經云。十地差別。如空中鳥迹。如是地位。權施增減。皆為順世引接之說。若一乘實教。始發信心時。於十住初心。便悟根本無明住地煩惱。即是諸佛不動智。葢以自本覺。自覺本心。身心性相。與佛無二故。如論云。權教小見。樂欲希奇。菩薩稱根。粗施接引。令生樂學。方授實門。然不可執化為真。恒迷智眼。識權就實。遷入法界之門。有作之法難成。隨緣無作易辦。作者勞而無功。不作隨緣自就。無功之功。功不虗棄。有功之功。功皆無常。多劫積修。終歸敗壞。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此如來實教法門之明訓也。台教分藏通別圓四教。以圓教為最。今此會中菩薩。不滯三權。惟登一實者也。
復有長者八萬人俱。其名曰。梵行長者。大梵長者。樹提長者。如是等長者。
梵此云離欲。以離欲而修清淨行故。大梵。例此可知。樹提。此云火。其母食毒果已死。火焚其屍。腹裂而生。其父請佛命名。佛云。是兒有大福德故。生於猛火中。可即名之。事載涅槃經中。然梵行表解脫。大梵表法身。火表般若。長者表真俗不二。如維摩詰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雖明世典。常樂佛法。是地位菩薩。示現長者身。助揚法化耳。
復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六十萬億。
此上總為通序常儀也。天。梵語提婆。龍。梵語那伽。夜叉。含勇徤暴惡輕捷三義。是天之唱報神。乾闥婆。此云香陰。其身出香。以香資陰。是天帝樂神。阿修羅。此云具縛。甞與天戰敗受縛故。迦樓羅。即金翅鳥神。緊那羅。此云疑神。似人。頭有角。是天帝法樂神。摩睺羅伽。即大蟒神。人首蛇身。人非人等。總結前八部之眾。八部之中。唯天最勝。餘者乘急戒緩。即墮其類。已上舊稱通序。又名六種成就。一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六眾成就。有此六種。佛乃說法。又以一時在會之眾。證阿難所聞之法。令後世生信。故稱證信序。臨入滅時。阿難請問。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言。當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若干眾等。說某經教。及入滅後。摩訶迦葉告眾云。如來弟子。得神通者。宜赴結集。於是俱至耆闍崛山。畢鉢羅窟中(畢鉢羅。乃樹名。佛於此樹下。成菩提道。故得是名。然因山窟中有樹。遂名其窟)。結集如來大法眼藏。時阿難獨習漏未盡。初不能入。因是激發。於後夜欲過。疲極偃息。却臥就枕。頭未至枕。廓然得悟。如電光出。暗者見道(出大智度論)。當下即證阿羅漢果。迦葉復告眾云。此阿難比丘。有大智慧。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可請彼結集。大眾默然。迦葉告阿難言。汝今宜宣法眼。阿難承命。禮眾僧足。陞於法座。忽現相好如佛。時大眾悉皆生三種疑。一疑佛重生。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成佛。而阿難唱如是我聞。眾疑頓釋。乃至眾等歡喜。作禮奉行。迦葉。又問諸大眾云。阿難所言。不錯謬乎。僉曰。誠不異如來所說。昔佛又言。諸佛經首。並同立此。所謂佛佛道同也。然序中。有師資主伴。內外護之義。又明世出世間。無有不信受者。又須知三界內外。若干種性。總只在一心變現。此心同於佛心。即成佛。此心同菩薩心。即成菩薩。至於八部天龍優劣。莫不皆由一心變現而成。故此經以本始二覺為宗。本覺。謂眾生覺性。本自具足。始覺。謂諸佛始成正覺。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又自覺者。覺知自心。本無生滅。覺他者。覺一切法。無不是如。覺一切眾生。皆同是佛。覺滿者。覺自他無異。理事圓融。心境交徹。一一徧滿法界。又云。諸佛成正覺。窮盡萬法性源。故能透過法界。法界即法性。即一真如心。若權教十地菩薩。猶坐在法界量裏。以未能窮盡故。然今以始覺契本覺。而知本始之不二。故說此一乘實教圓頓之法。直令博地大心凡夫。頓見佛性。實乃羽翼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宗者也。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為諸大眾。說大乘經。名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
此別序經中大旨。先述金剛三昧智用之利也。稱佛為世尊者。道為三界之獨尊。德具十種之嘉號。非此二字。不足以盡至極之稱。然佛常觀機逗教。今當先說大乘。而發起一乘之法。如法華前。先為說無量義也。藏中大乘經。凡四十餘部。皆為教菩薩法。此經獨為佛之心印。以佛心印一切眾生之心。使一切眾生。皆得契證於佛心。且義備而無缺。語簡而不繁。可謂至極矣。梵語摩訶衍。此云大乘。大者。當體立名。乘者。運載之義。如起信論。依於一心。顯示摩訶衍義。故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葢其體。即如來藏性。相即八識之相。用即八識生滅因緣。其立摩訶衍義。謂如一微塵。破為百分。九十九分是無。一分是有。摩訶衍不能勝出。以尚有此一分在故。直須百分俱無。摩訶衍始能勝出。以能滅盡一切眾生。心意識中微細之相。方為大乘耳。今云一味。即指一心之法。佛說一切法。祇為欲令眾生。明此一心。故自小乘入大乘。分始分終。論權論實。說頓說圓。如涅槃經中。嘗取醍醐為一味。謂𤛗乳於牛。從乳出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而後成醍醐。以醍醐喻涅槃佛性義。謂其從三乘十二分教而出。是教乘之極談。但涅槃祇為二乘鈍根。及末後根熟者說。猶未能暢佛本懷。今此是大菩薩。特為後世上根利智者請。其所說又不同。經中屢稱一味。又云無有諸雜味。是真一味醍醐之心法也。然心法無形。言說莫及。故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若謂有法可說。並屬虗謬。非為一味真實。所以佛囑大迦葉偈云。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由此宗門尊宿。不立文字。直提向上。有入門便棒。進門便喝。惟以機用接人。此從釋迦老子最初睹明星。末後拈華示眾。迦葉破顏微笑處得來。是一大藏教中真骨髓。四十九年。三百餘會說不著。唯有此經。略較些子。經云。真實者。真如實相也。諸佛皆以權實二智立教。此經一例顯實。葢真如之心。本自無相。無相之相。是為實相。所以金剛般若經云。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為第一希有功德。夫信心清淨者。謂信得此心清淨。即生實相之功德矣。又須知實相之相。為眾相所依。而眾相以無相為本也。須知無相。本即法身。無相之心。即是無生。又一切法空即無相。一切心空即無生。無生即解脫義。決定者。不移易也。於一切法。俱不可得。此心不可移易。是為實際。即般若義。法身般若解脫。為涅槃三德祕藏。又此三德。由翻三雜染故。翻結業為解脫。而縛脫不二。翻煩惱為菩提。而煩惱菩提不二。翻幻化為法身。而心體離念。本即法身。若得此法身解脫般若。即同諸佛始覺。夫本覺是眾生之正因。有因必有果。猶從本必獲利。如人種禾成熟。以刀刈取。是必得之物。故利字。取以刀刈禾之義。然眾生既有本覺之因。是必獲始覺之果。而法身解脫般若。皆由本覺所出之利而行。故此為金剛三昧之用。而明一切智智之境界也。
若聞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則為入佛智地。能以方便教化眾生。為一切眾生。作大知識。
此明悉檀之益。悉。徧也。檀。梵語具云檀那。此云施。華梵兼舉。故曰悉檀。有四種。一世界悉檀。令眾生得歡喜益。如陰界入等一切名相隔別。名為世界。佛隨眾生樂聞。分別而說。令得正見。二為人悉檀。令眾生得生善益。如佛說法。必先觀眾生心行。然後為說。令其信樂生善。三對治悉檀。令眾生得滅惡益。如佛所說法。皆應病與藥。令其破惡。四第一義悉檀。令眾生得道。如佛知眾生根熟。為其說法。即得開悟。佛以此四。法徧施一切眾生。故名四悉檀也。大論云。四悉檀。具攝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故台教以之釋法華也。今此經。如無相。無生。覺利。實際。性空。如來藏等。各各名相隔別。即世界義。聞持悟入。以之轉化。即為人義。以一乘破三乘之法。一味除諸味之異。即對治義。若聞一心之法。廓然頓悟。即第一義。然第一義中。聞者無法可聞。受者無法可受。持者無法可持。所云一四句偈。亦是為人方便。究竟無一字可得。此是四悉之正意。若失此意。即著於法。不名大乘。若得此意。但為眾生故。隨時說法。自他俱無所著。方是入佛智地。然亦實無佛智地之可入。是為真入。如是。始能以方便教化眾生也。夫義之所在曰方。俯順機宜曰便。以正道誨人曰教。躬行於上。風動於下曰化。眾生者。以三緣五陰四大。眾法相生得名。又曰。眾共生世。故名眾生。又佛之方便。大約不出三種。正方便。說三乘法。巧方便。說大乘法。異方便。顯第一義。若無方便。絕無開口處。即拈華微笑。與從上宗祖。拈椎豎拂。行棒用喝。亦屬異方便。又此方便。佛從觀樹經行。悟過去諸佛說法儀式。將自己睹星所悟之道。始而從實開權。終則廢權顯實。中間演出三乘十二分教。如樹本是一。因分枝發榦以成其大。而終歸乎一。故三乘十二分教。皆為枝末。皆是方便。又須知時識宜。知真識妄。知病識藥。方可用此方便為人。如經云。善知教化之法。善知修道之人。善知教化之過。善知修道之過。知此四法。名善知識。又經云善解空無相無作。了達諸法。究竟平等。性相如如。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名真善知識。故稱善知識。為天人師。大不容易。所以黃檗和尚云。諸方盡是噇酒糟漢。還知大唐國裏無禪師麼。時有僧問。諸方匡徒領眾又如何。檗曰。不道無禪。祇是無師。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即入金剛三昧。身心不動。
此示三昧之體。乃是世尊正說法處。一經之大宗大旨。從此而立。然此金剛三昧。實為一切三昧之母。前以用發明。此依體建立。其體即法性身。所謂實相無相是也。其用即一切智智。所謂宗通說通是也。又從體立喻。如大圓鏡。從體發用。則隨事應現。又立此金剛二字為名。非取喻也。以其法性之身。體本堅密。故曰金剛。又以情亡智現。凡聖俱盡。心無動亂。無得無證。無生無滅。即是金剛正見。若心稱此理。是則名為金剛正定。此三昧中境界。非可以言語形容。直須心與理合。智與境泯。方始相應。故清涼疏云。理顯故。見法性身。智明故。見佛智身。理智冥一。見無礙身。此三種身。真所謂如人飲水。冷煖自知。若在言說。盡是方便開權。只此無言說處。真是顯實。正與摩竭提國掩室一般。所謂全提正令時也。當時只有文殊大士。與迦葉頭陀。識得黃面老子做處。所以一日見世尊纔陞座。大眾集定。文殊便白椎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又一日世尊陞座。迦葉白椎云。世尊說法竟。世尊便下座。如是。方得勦絕文字言說。實義始顯。然則事無一向。前此已顯語祕密。今此結跏趺坐。是身祕密。入金剛三昧。是心祕密。身心祕密。故曰不動。今人若向此處。識得黃面老子。全身獨露底面目。方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
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名曰阿伽陀。從座而起。合掌胡跪。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請佛宣化。先敘發起之端。夫如來雖已默示法旨。一眾罔知。今乃請佛再轉法輪。即屬方便。即是流通矣。比丘以諸法空為座。此從法空而起也。合掌表一心敬順。胡跪表折節欽承。教中以左右表邪正。右順為正。左逆為邪。如云。菩薩禮敬諸佛。當發願言。我今五輪禮佛足。為斷五道離五葢。願令一切諸眾生。安住五通具五眼。願我右膝著地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願我左膝著地時。令諸眾生離邪見。願我右手著地時。如佛坐於金剛座。右手指地為震動。一時疾證大菩提。願我左手著地時。攝諸外道入正道。願我頭頂著地時。令諸眾生離憍慢。成就如來無見頂。義出普賢行願中。諸經之偈有二。如十二分教中。祗夜伽陀是也。祇夜。此云重頌。頌前長行。為增明其義。或者為鈍根重說。或因後至未聞。重為宣說。此會無此三種。故無重頌。伽陀。此云諷頌。節略其義。言簡理備。以便諷誦故。又云孤起頌。義不重複。故名孤起。即此偈是也。今比丘即以命名。葢亦表此。又翻譯名義云。阿伽陀。藥名。此云普去。能去眾病。又云。阿者入無生義。又翻無來無去。又云無底。此以多義。故不翻。其所說偈。深得如來三昧之義。所以起悲濟之用。申勸問之偈。以發起一乘悉檀法益也。
大慈滿足尊。智慧通無礙。廣度眾生故。說於一諦義。
此讚美佛德。言如來大慈。實為萬德滿足之至尊。其智慧。能通達一切而無所礙。今為廣度三有眾生。故說於一心諦實之義耳。
皆以一味道。終不以小乘。所說義味處。皆悉離不實。入諸佛智地。決定真實際。聞者皆出世。無有不解脫。
此稱頌大乘。言如來今者不同餘時。皆示以一味醍醐無上之道。終不以小乘法而為化度也。且今所說一實之義。一味之道。皆離於虗謬不實。直令眾生入諸佛自覺聖智之地。至於決定不移。真如實際而後已。今世後世。有聞此法者。皆得出於世間。更無有一眾生而不得解脫者也。
無量諸菩薩。皆悉度眾生。為眾廣深問。知法寂滅相。入於決定處。
此勸眾廣問。言菩薩皆以度生為懷。自雖無疑。何不為後世眾生。問於出世之道。又須極其廣遠甚深。非止淺少而已。必當令諸眾生。知一切法性本來寂滅之相。入於決定實際。而後可也。
如來智方便。當為入實說。隨順皆一乘。無有諸雜味。猶如一雨潤。眾草皆悉榮。隨其性各異。
此請佛垂訓。言如來具足大智。一切皆隨宜俯順善為方便。若有所問。必當為後世眾生。分別其入於實際之說。令一切法。無不隨順。皆歸於一乘醍醐之味。則無有諸雜味。間錯於其間矣。然從前法立三乘。性分五種。總為權教。今言一味一乘。正顯其實。又今此一雨所潤。葢言無大無小。皆獲一乘之法雨也。
一味之法潤。普充於一切。如彼一雨潤。皆長菩提芽。入金剛三昧。證法真實定。決定斷疑悔。一法之印成。
此明得法轉利。言菩薩若得此一味法雨之潤。則普充於一切眾生。亦如一雨之潤眾草。則必同得敷榮擢曜。今法雨之潤眾生。則皆能長菩提智慧之芽。又且能令其同入於金剛三昧。而證法身真如實際之定矣。夫如是。則後世眾生。決定永斷二乘之疑之悔。自得一法之印成。此義即同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教中謂之海印三昧。萬象。喻諸法相。海。喻一真如心也。然比丘勸眾廣問。欲以正法轉化眾生。正是第一義悉檀。昔佛之說法。皆具四悉檀。如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所說。而宗門雖教外別傳。亦用此應機說法。且夫分四悉檀者。緣眾生根器不等。聞佛一音演說。各各隨類得解。故分為四。然前三。謂之三益。是世諦。是心所行處。後第一義。謂之一道。是真諦。直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若上根利智。淺聞深悟。直明第一義。則不必用前三悉檀矣。中下之機。不能領會。師家婆心真切。只得與其入泥入水。故不免前三悉檀也。今宗門中。欲令人悟道。先以人世虗假勉之。後以生死二字激之。此即是世界悉檀。根性有利鈍。察其機宜。或示以棒喝。或示以言句。是為人悉檀。既而痛下鉗鎚。敲骨取髓。辨魔揀異。奪食驅耕。是對治悉檀。覿面一機。箭鋒相拄。豁然㘞地而悟。是第一義悉檀。然前三悉檀。乃為鈍根之所設耳。又須知世界中有為人。為人中有對治。對治中有第一義。而第一義中。無前三悉檀也。若推而廣之。凡有言句棒喝。皆具四悉檀。如若有若無。若即有即無。若非有非無。是世界。辨論此四句。是為人。以有破斷見。以無破常見。是對治。離四句百非。直下悟去。是第一義。又如舉竹篦字話。喚著則觸。不喚則背。是世界。令人向無觸背處道一句。是為人。一切總不得。掃盡種種意解。是對治。若悟纔開口便打。是第一義。又如一切言句棒喝。是世界。以此應機說法。是為人。斷人一切文字解會。是對治。令人向機下契悟。是第一義。至於五家綱宗旨趣。各各不相混亂。是世界。互相闡揚。是為人。破人顢頇佛性儱侗真如。是對治。一句中具玄要。分賓主。辨權實。明照用。雙放雙收。同生同死。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直下法法透過。事事無礙。是第一義。此又豈非宗門中。以四悉檀應機說法者乎。倘師家鍛鍊。或有不能開發初機者。則不能用世界悉檀也。或有不能提㢡中下根器者。則不能用為人悉檀也。或有不能解黏去縛出楔抽釘者。則不能用對治悉檀也。或有不能顯大機。發大用。開鑿人天正眼者。則不能用第一義悉檀也。如入門便棒。進門便𪡓。直用第一義悉檀。故中論云。為向道人說四句。如快馬見鞭影。即入正路。亦此意也。又前三悉檀。乃善誘曲導之教。如說有說空。說漸說頓。說始說終。說權說實。後第一義。直顯一心之法。故除拈華直指外。唯此經契同耳。

音釋般

(北末切。半入聲)。若
(爾者切。音惹。般若蘭若皆從此)。欠
(謙去聲。呵欠。開口呵氣也。又欠伸。意闌則欠。體疲則伸)。呿
(音恰。張口貌)。盼
(攀去聲。目顧也。俗作盻)。∴
(即伊字)。注
(音著。記物曰注。與註同)。粕
(音朴。糟滓也)。崛
(音倔)。鷲
(音袖。鳥名)。剎
(音察。旛柱也。有能得一法。即建旛告遠。故稱剎)。瞿
(音渠。瞿曇佛姓)。揵
(音乾)。埵
(音朵)。例
(音麗。比也。類也)。闥
(音獺)。蟒
(音莽)。葉
(音攝)。僉
(音遷。咸也)。博
(邦入聲。博地大也。博學廣也)。逗
(音豆。以言投機也)。衍
(音演)。𤛓
(音遘。取牛乳也)。酥
(音蘇。牛乳為之)。酪
(音洛。乳漿)。醍
(音提)。醐
(音乎。醍醐酪之精液)。刈
(音藝。割也)。俯
(音府。下也。曲也)。噇
(音床。不擇而食也)。匡
(自正正人曰匡)。勦
(焦上聲。勦除也。今誤作勦)。諦
(音帝。精義入神曰諦。如真諦聖諦諦觀諦聽諦當之類)。擢
(音濁。拔也)。㘞
(和去聲。猛然自省之聲。又與哇同。即人初生落地之聲)。闡
(徹上聲。發明也)。顢
(音瞞)。頇
(音憨。顢頇蒙昧不明。之狀)。儱
(音壟)。侗
(音通。儱侗不能辨析也)。黏
(音嚴。俗作粘)。楔
(音屑。楔子破木之錐)

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卷第一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