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
天地形成已久,万物完备周全,治理百姓的是君主,养育百姓的是法则。以三纲五常昭示天下,又以五刑辅助教化。有些凶顽之徒不遵循教导,常有自投水火之举,始终不知悔改。这些凶顽之人不仅中国有,普天之下莫不如此。西域曾诞生佛陀,号称释迦。这位佛陀修行深厚,誓愿宏大,始终不二,于是超脱世间苦难。他的教法讲求仁慈忍辱,以明心见性为宗旨。秉持此道,意在使人人皆能利益众生。现今之人,不知佛法真谛,常说法门空幻不实,如何能引导君子、教化小人?依朕看来并非如此。佛法真实不虚,正是要去除愚迷之虚妄,建立本心之真实。佛陀特意苦行示现,以独特教法立名,为众生说苦谛。当年佛陀在世时,随从听法者皆为聪慧之士,所演说的正是三纲五常的性理。闻法之人皆获福报。佛陀涅槃后,其教法传入中国。间或有聪慧之人,演说人天小果,尚能化凶顽为良善;何况那些通达大乘、深明宗旨的智者呢!如《心经》常言"空"不言"实",所说的"空"是相空。除空之外,所存者乃是本性。相空有六种:口说相空、眼观色相空、耳闻声相空、鼻嗅香相空、舌尝味相空、身受乐相空。这六种空相又非真实之空,乃是妄想所生的空相。此空相迷惑世人,贻祸古今,使人愈陷愈深。前代帝王如周穆王、汉武帝、唐玄宗、梁武帝、北魏太武帝、李后主、宋徽宗等,皆因此空相迷惑,几失天下。他们荒废国政,梁武帝、宋徽宗甚至因此丧命,都是因妄想飞升佛国所致。其实佛国乐土并非渺茫,此种快乐世间本有。只因人性贪婪而不自觉,反去追求虚幻之乐。人世间的佛国乐土是什么?就如国君王侯,若能不作恶事,善守本分,这不就是佛国吗?若不能持守本分而虚伪行事,起妄想之心,便会堕入空虚之境,故有此等空相。富人被此空相缠缚,则淫欲丛生而败家;穷人被缠缚,则诈伪百出而丧身;贤者被缠缚,则失仁人君子之风;僧道被缠缚,则不能明心见性。所以本经名为《心经》,正是要去除心中邪念,归于正道。岂是佛教妄言?朕特此阐述,使智者观察天地覆载、日月运行之理,明辨虚实取舍。保全性命者当如何?若取正道、守正法,岂非佛法之妙哉!色空之玄奥啊!
根据施护译本,世尊在灵鹫山中,进入甚深光明境界,宣说正法三摩地。舍利子向观自在菩萨请教:若有人想修学甚深般若法门,应当如何修学?观自在菩萨便宣说了这部经典。此经是世尊所说大部般若经的精华,可知菩萨所说即是佛说。此经传至中国共有五种译本,现采用玄奘译本,因该译本在中国最为盛行。般若为梵语,汉语称作智慧。波罗蜜多为梵语,汉语意为到达彼岸。众生因迷失智慧本性,沉沦生死,称为此岸;菩萨通过修习般若,觉悟智慧本性,抵达涅槃,称为彼岸。所谓心,是指般若心,这般若心人人本具。宣说此经,是为让众生断除妄心,显发本有佛性。经即是法,是永恒真理。此经以单一法门为名,以诸法实相为体,以观照般若为宗,以济度苦难为用,以大乘佛法为教相。这五个方面,都是经中要阐明的宗旨。所谓单法,即般若波罗蜜多。所谓实相,即诸法空性。所谓观照,即照见五蕴皆空。所谓度苦,即度脱一切苦难。所谓大乘,即菩萨所修甚深般若。
观世音菩萨在深入修行智慧到彼岸时。
观自在是能够修行般若的菩萨。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所修的法门。菩萨运用般若的观照智慧,看清自心清净圆满没有障碍,所以称为自在。这是菩萨自己的修行。菩萨又想到世间受苦的众生,让他们也修习这个法门,改恶向善、离苦得乐都能自在。这是菩萨度化他人。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汉语意思是觉悟众生。简称为菩萨是省略说法。行就是修行。深般若是指实相般若。这不是初发心智慧浅薄的人能观照的,所以称为深。时是指菩萨修行般若的时候。
看透五蕴都是空的,就能解脱一切苦难。
照指的是观照。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蕴的意思是积聚。空指的是真空。色指的是色身。受指的是领纳感受。想指的是思想念头。行指的是造作行为。识指的是分别判断。识就是心王,受想行属于心所。度指的是度脱。一切苦厄指的是世间种种苦难。菩萨因为观照五蕴的空寂本质,从而远离生死之苦。又怜悯沉迷众生颠倒妄想,违背天理扰乱伦常、不忠不孝、犯十恶五逆之罪而遭受种种苦难,所以宣说这部般若法门,让他们修习都能获得解脱。以上这段是阿难结集法藏时,叙述观自在菩萨度化众生的功德行持。这是别序部分。下面从舍利子开始的部分,才是观自在菩萨回答舍利子提问的内容。
舍利弗!
舍利子是佛陀的弟子,智慧最为出众。因为他替众人提问,所以菩萨叫他的名字来回答。
物质现象与空性没有差别,空性与物质现象也没有差别。物质现象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物质现象。感受、认知、心行、意识也都是如此。
物质形态是由四大元素构成的虚幻假象,空性则是般若智慧所证悟的终极真理。众生因为迷失了真空真理,所以执着于虚幻的物质,就像水凝结成冰。菩萨通过修习般若观照智慧,明白虚幻物质即是真空实相,如同将冰融化为水。其实物质与空性的本质并无差别,所以说物质不异于空性、空性不异于物质,就像冰不异于水、水不异于冰。又担心愚钝的众生不能理解,仍然执着于物质与空性的分别见解,所以进一步说明物质就是空性、空性就是物质,如同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受想行识等一切精神现象也都是如此。这是整部经文的精要,是般若智慧的核心。
舍利子啊,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性,没有生起也没有消失,没有污垢也没有清净,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这些法,指的是前面说的五蕴。空相,就是真实的空性实相。菩萨又告诉舍利子说:既然明白了一切法当下就是真实的空性实相,实相的本体本来就没有生灭。既然没有生灭,怎么会有垢染和清净?既然没有垢染和清净,怎么会有增加和减少呢?
因此,在空性中没有物质,没有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
在这真实空的实相中,既不能用生灭、垢净、增减来探求,所以总结说没有色、受、想、行、识,无就是空。
没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识,没有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感和事物。
在真实空性的本质中,既没有五种构成身心的要素,也没有六种感官和六种外境。这就是十二处的空性。
没有眼睛所见的境界,直到没有意识所感知的境界。
既没有十二入,也没有十八界。所谓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乃至这个词,是列举开头和结尾而省略中间的意思。前面说的五蕴、十二入、十八界,都不超出色和心这两个方面。对执迷于心较重的人说五蕴,对执迷于色较重的人说十二入,对色和心都执迷的人说十八界。以上三类法门,修行的人根据自身根性,只要修习其中一类就能觉悟。
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失;直到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消失。
这是关于十二因缘的空性。无明就是愚痴昏暗。指对本性的真相不能明白,不是懵懂无知,而是违背真理强行觉知。所谓没有无明等,是说菩萨用般若智慧观察这无明,其本质是空,没有生灭相,所以说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灭尽。乃至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灭尽,意思与前面相同,只是举出开头和结尾而省略了中间部分。生相,如《法华经》说的"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灭相,如经中说的"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十二因缘也叫十二有支。一是无明,也叫烦恼。二是行,指造作各种业。这两支是过去所作的因。三是识,指生起妄念,最初投托母胎。四是名色,指投胎后生出各种根身形体。五是六入,指在胎中形成六根。六是触,指出胎后六根接触六尘。七是受,指领纳世间好坏等事。这五支是现在所受的果。八是爱,指贪染五欲等事。九是取,指对各种境界生起执取心。十是有作,指有漏的因,能招感未来的果。这三支是现在所作的因。十一是生,指受未来五蕴之身。十二是老死,指未来的身体衰老死亡。这两支是来世要受的果。这十二因缘,涵盖三世因果,辗转相依如同轮子旋转没有停息。一切众生迷惑不知,实在可悲。这本是缘觉之人所观的境界,大乘菩萨透彻观照这境界都没有真实自性,所以说没有。
没有痛苦,没有痛苦的起因,没有痛苦的止息,没有通向止息的道路。
没有苦集灭道,是指观察四谛清净。苦就是生死苦果,集是烦恼业因,这两者是世间的法。灭是涅槃乐果,道是修行乐因,这两者是出世间的法。说这四谛,是为了让众生知道苦、断除集、向往灭、修行道,从而离苦得乐。这原本是声闻乘人所观想的境界,大乘菩萨则照见此境本质空寂,所以说没有。
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
智慧,指的是般若智慧。大乘菩萨用智慧观照境界时,既没有五蕴也没有四谛等一切法相,这就是人与法都空寂、境界与智慧一起消失的状态,如同病好了就忘记药一样,所以说没有智慧也没有什么可得到的。
因为一无所得。
这段话承接前文,开启后文。
菩萨依照般若波罗蜜多,内心没有牵挂障碍。因为没有牵挂障碍,就没有恐惧害怕,远离一切错误虚幻的念头,最终达到涅槃境界。
菩提萨埵是指能修行的人。般若波罗蜜多是所依据的法门。菩萨依照这般若法门修行学习,功夫成就道理显现,因此心中没有业力束缚。由于没有业力束缚,就没有生死的恐惧。既然没有生死恐惧,就没有颠倒烦恼。这三种障碍消除后,三种功德就显现出来,所以称为究竟涅槃。涅槃在梵语中称为摩诃般涅槃那,汉语称为大灭度,大指法身、灭指解脱、度指般若。这三种功德并非另有所指,就是那三种障碍转化而来,迷惑时为三障、觉悟时为三德,所谓生死即是法身、烦恼即是般若、业力即是解脱。虽然障碍即是功德,但若没有般若的功德力用就不能显现,好比打磨铜镜,污垢除尽光明自现。正是这个道理。
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才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
三世指的是过去、未来和现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汉语称为无上正等正觉。这里说的不仅是菩萨这样修行证悟,一切诸佛也都是通过修习般若智慧而成就正觉的。
由此可知,般若波罗蜜多是无比神奇的咒语,是无比光明的咒语,是至高无上的咒语,是无与伦比的咒语。
前面是显说般若,后面是密说般若。既然已经显说,为什么还要密说呢?这是因为众生的根器不同,领受方式有差异的缘故。四种咒语,是说般若的功用:能破除魔障称为大神咒,能灭除愚痴黑暗称为大明咒,能彰显至高真理称为无上咒,达到绝妙觉悟境界无可比拟的称为无等等咒。
能够消除所有痛苦,真实不假。
这种智慧的功用极其广大,能消除痛苦获得快乐,这是确定无疑的,让众生都能相信接受并奉行实践。
因此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咒语如下: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吧,愿众生都觉悟成就。
以上是秘密宣说的般若。这是五种不翻译的情况之一。因为咒语是诸佛的密语,并非凡夫所能理解。《法华经疏》说咒语是鬼神王的名号,称诵其王名则部众敬奉主上,所以能降伏一切鬼怪。或者说咒语如同军中密令,口令相符便畅通无阻。再者咒语即是誓愿,如同细腰蜂祈愿青虫变得像自己。诸佛菩萨宣说神咒,愿一切众生都能如我般成就正觉。能持诵此咒者,所有愿求无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