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

第五閻魔王國(地藏菩薩)

閻魔王國(自人間地去五百臾善那),名無佛世界,亦名預㫆國,亦名閻魔羅國。大城四面周圍銕墻,四方開銕門,左右有檀恭幢,上安人頭形,人能見人間,如見掌中菴羅之果。右黑闇天女幢,左太山府君幢。爾時世尊告大眾言:謂諸眾生有同生神魔奴闍耶(同生略語),左神記惡,形如羅剎,常隨不離,悉記小惡;右神記善,形如吉祥,常隨不離,皆錄微善,總名雙童。亡人先身若福若罪諸業皆書,盡持奏與閻魔法王。其王以簿推問亡人,筭計所作,隨惡隨善而斷分之。復二幢主以人頭所見重奏彼王。次有二院:一名光明王院,二名善名稱院。光明王院於中殿裏有大鏡臺,懸光明王鏡,名淨頗梨鏡。昔依無遮因感一大王鏡,閻魔法王向此王鏡鑑自心事,三世諸法情非情事皆悉照然。復圍八方,每方懸業鏡,一切眾生共業增上鏡。時閻魔王同生神簿與人頭見,亡人䇿髮右繞令見,即於鏡中現前生所作善福惡業,一切諸業各現形像,猶如對人見面眼耳。爾時同生神從座而起,合掌向佛說是偈言:
阎魔王国距离人间地面有五百由旬,名为无佛世界,也称预鞴国,又称阎魔罗国。大城四周环绕铁墙,四方开设铁门,左右立有檀恭幢,顶端安放人头形状,能看见人间景象,如同观看掌中的庵罗果。右边是黑暗天女幢,左边是太山府君幢。
那时世尊告诉大众说:众生身旁有同生神魔奴阇耶,左边神灵记录恶行,形似罗刹,常随不离,连微小恶行也全部记下;右边神灵记录善行,形似吉祥天女,常随不离,连细微善举也一一收录,合称双童。亡者生前所有福业罪业都被书写成册,全部呈递给阎魔法王。法王根据簿册审问亡者,清算其行为,按照善恶轻重作出判决。又有二幢主依据人头所见再次向法王禀报。
城中另有两院:一名光明王院,二名善名称院。光明王院正殿设有大镜台,悬挂光明王镜,名为净颇梨镜。昔日因无遮善缘感得此大王镜,阎魔法王借此镜鉴照自心,三世诸法无论有情无情皆清晰映现。镜台八方各悬业镜,乃众生共业增上之力所成。当时阎魔王将同生神簿册与人头所见对应亡者,令其披发右绕镜前观照。镜中随即显现生前所作善恶诸业,一切行为皆化现形象,如同与人当面相见般分明。这时同生神从座而起,合掌向佛说偈颂道:
我閻浮如見, 今現與業鏡, 毫末無差別。
質影同一相。
我在阎浮提所见,如今显现于业镜之中,没有丝毫差异。本质与影像同一相状。
爾時亡人驚悸逼心,頌曰:
那时亡者心中惊恐不安,说道:
前知有業鏡。 敢不造罪業。 鑑鏡如削身。
何此知男女?
从前知道有业镜。怎敢再造罪业。照镜如同削身。此处怎知男女?
爾時,閻魔法王重告大眾:我以閻浮日月所行,正、五、九月,長月十齊,殊向閻浮,於人眾同分。為作善福人,遣監福、監醮使,乘飛面白馬至,須臾之頃,見所作業,即還須臾,向我說所見福。為作惡罪人,遣通奏、通府使,至如上使。我今慇懃斷眾生業,眾生不知,恣作惡業,墮三惡道,非我無悲心。善福眾生,於十齊日,受持十戒,存當苦悲。一日,至心進念定光佛;八日,至心進念藥師瑠璃光如來;十四日,至心進念賢劫千佛;十五日,至心進念阿彌陀佛;十八日,至心進念地藏菩薩,從旦至食,供養稱名,必定不受四惡道苦;二十三日,至心進念勢至菩薩;二十四日,至心進念觀世音菩薩;二十八日,至心進念毗盧遮那如來;二十九日,至心進念藥王菩薩;三十日,至心進念釋迦牟尼佛。如是十齊修習一年,能持十戒,能念十尊,能除疫病、五病鬼使,得壽百年,得福百秋,命終之後生諸佛國。復能於我及奪魂神名拏吉尼眾,并傳屍鬼名起死鬼制呾羅月(正月)、室羅伐拏(五月)、未伽始羅(九月),於白黑七日至黃昏時,供養我等,所謂香花、金米、銀錢、銀幡、銀弊、仙果二種(石榴、棗果)、清茶,正向北方皆備諸供,一心頂禮,至心請念大神呪一百八遍,我閻魔王并諸眷屬哀愍納受。供養已後,錢、幡、弊等皆是醮之。當爾之時,以本誓力,雖著死簿,反著生書,橫死非命,必轉延壽。受持不綺語戒之人,必定不受橫死非命。即於佛前說神呪曰:
这时,阎魔法王再次告诫大众:我依照阎浮提世界的日月运行,在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长斋月的十个斋戒日,特别关注阎浮提众生。对于行善积福之人,我会派遣监福使、监醮使,乘着飞驰的白马前来,顷刻之间就能看见他们的善行,随即返回向我汇报所见福德。对于作恶造罪之人,我会派遣通奏使、通府使,如同上述使者一般行事。如今我尽心竭力为众生判定业报,但众生愚昧无知,肆意造恶,堕落三恶道,并非我没有慈悲之心。行善积福的众生,若能在十个斋戒日持守十戒,心怀悲悯:初一至心称念定光佛;初八至心称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十四至心称念贤劫千佛;十五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十八从清晨至午时供养称念地藏菩萨名号,必能免堕四恶道苦;二十三至心称念大势至菩萨;二十四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二十八至心称念毗卢遮那如来;二十九至心称念药王菩萨;三十至心称念释迦牟尼佛。如此在十个斋日修行满一年,持守十戒,称念十尊圣号,便能消除疫病、驱逐五方病鬼,延寿百年,福泽百载,命终往生诸佛净土。若能于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月中的七个黑白日(朔望日等)黄昏时分,以香花、金银米钱、银幡银币、两种仙果(石榴、枣子)、清茶等供养我与夺魂神拏吉尼众、起死鬼传尸鬼等,面向北方备齐供品,至心礼敬,诵念大神咒一百零八遍,我阎魔王及眷属必会慈悲纳受。供养完毕后,将钱币、幡幢等供物焚烧祭祀。此时仰仗本誓愿力,即使名登死籍也能改写为生册,本应横死之人必定延年益寿。持守不妄语戒者,决不会遭遇横死厄难。随即在佛前宣说神咒:
唵􈁴炎􄗻摩􄗥曳􄗷達羅􇪰磨􄗥羅􄗽闍􄒶耶􄗱薩縛􇩉賀􄚩
唵,火焰光辉,达罗磨罗,闍耶,一切吉祥。
爾時,閻魔法王說根本呪已,告監福使言:若有眾生日日持念一百八遍者,汝具無量閻魔率,不離左右,如守眼睛。若有所求,速疾圓滿。若有苦痛,與阿伽陀。若求園林,若願浴池,種種眾願,皆令滿足。爾時,監福使等合掌恭敬,進承教勑,退當奉行,隨善惡業,定七道報。爾時,天尊說是偈言:
那时,阎魔法王说完根本咒后,告诉监福使者:如果有众生每天持诵一百零八遍,你们这些无量阎魔眷属,要不离左右,如同守护眼珠。如果有所祈求,迅速圆满。如果有痛苦,给予阿伽陀药。如果求园林,如果愿浴池,种种心愿,都令满足。那时,监福使者等合掌恭敬,领受教令,退下后一定奉行,根据善恶业力,判定七道果报。那时,天尊说偈言:
五七亡人息諍聲, 罪人心恨未甘情。
䇿髮仰頭看業鏡, 悉知先世事分明。
五七之日亡者平息争吵声,罪人心怀怨恨尚未甘愿。 撩发抬头望向业镜,清楚知晓前世种种分明。
復說善名稱院:此處殊勝,於無佛處別立淨土,金沙滿地銀玉疊道,四畔築四寶四門,開順金樹分七珍枝,開妙花每房結微菓,花尋開花長春不散,果尋結果長秋不落,池開七寶蓮重青黃赤白,汀鳴六種鳥和宮商角徵羽,莊嚴微妙如兜率天。中殊勝殿安五寶座,即是地藏菩薩入定寶處。四方有座,四大菩薩所座,所謂破惡趣菩薩、悲旋潤菩薩、金剛笑菩薩、除憂闇菩薩。爾時無佛世界能化導師悲願金剛地藏菩薩坐中央座,每日晨朝入恒沙定,從定起已遍十方國,住立有情室宅門戶,淨信念我,開於兩手熈怡微笑。現智笑士(亦名金剛笑大菩薩)聞行不淨,以左中指針於臆上,悲泣而去。現悲旋潤或入地獄,皆令離苦及餘惡趣,遍入救生,願力自在日日不怠。
善名称院这个地方非常殊胜,在没有佛的地方单独建立了一片净土。地上铺满金沙,道路由层层银玉铺成,四周用四种珍宝筑成四座大门。顺着金树生长出七种珍宝的枝条,每根枝条都开出美妙的花朵,每朵花都结出微小的果实。花朵刚开就绽放,永远保持春色不会凋谢;果实刚结就成熟,永远保持秋实不会掉落。池中盛开着七宝莲花,层层叠叠呈现青黄赤白各种颜色;岸边有六种鸟儿鸣叫,声音和谐如同宫商角徵羽五种音律。整个环境庄严微妙,如同兜率天宫一般。
中央的殊胜殿里安放着五座宝座,其中正中的座位是地藏菩萨入定的宝座。四方各有一个座位,分别是四位大菩萨的座位:破恶趣菩萨、悲旋润菩萨、金刚笑菩萨、除忧暗菩萨。当时在没有佛的世界里,作为教化众生的导师,发下悲愿的金刚地藏菩萨坐在中央宝座上。每天清晨,他都会进入如恒河沙数般深妙的禅定,出定后便遍及十方世界,站立在众生的房门前。只要众生怀着清净信心称念他的名号,他就会张开双手,露出欢喜的微笑。
如果智笑菩萨(又名金刚笑大菩萨)听到有人行为不净,就会用左手中指按在胸前,悲伤地离去。悲旋润菩萨则会进入地狱,让所有受苦众生都能脱离苦难和其他恶道。他遍入各处救度众生,凭借愿力自在无碍,每天都精进不懈。
昔在因地發大願故,我念過去無數劫中有佛出世,號名覺華定自在王佛。彼佛世尊入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佛形像。爾時,我為聖近士女起大深信,供養恭敬。我知悲母墮在地獄,為救彼苦,七日斷食,一心祈請。於第七日第五更時,室中空內忽現佛身,而告我言:善哉,善哉!聖近士女!欲得度脫悲母極苦,當發無上大菩提心,能度三世一切父母,能化無佛世界眾生,能化地獄悲母等類,故名地藏。地獄眾生為庫藏故,於未來世堪救極苦。依佛教勑,始發善心,初發無上大菩提心,同諸佛行願,即救母苦,令得解脫,如彼佛說。我其後發事願,立誓頌曰:
过去我在修行时曾发下大愿。记得无数劫前,有位佛陀出世,名为觉华定自在王佛。这位世尊涅槃后,在像法时期留下了佛像。那时我是位虔诚的女子,怀着坚定信心恭敬供养。得知慈母堕入地狱,为救其苦,我七日不食专心祈祷。到第七日五更时分,房中虚空忽然显现佛身,对我说:善哉善哉!虔诚的女子啊!若要救度慈母脱离极苦,当发起无上菩提心,能度化三世一切父母,能教化无佛世界的众生,能救拔地狱中的慈母等众生,因此名为地藏。因地狱众生如同宝藏,在未来世能救度极苦众生。依照佛陀教导,我初次发起善心,首次发起无上菩提心,与诸佛同行大愿,当即救度母亲脱离苦难获得解脱,正如佛陀所言。此后我又发下大愿,立誓说:
我若證真後, 於地獄代苦, 可代不代者。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於餓鬼施食,
可施不施者,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於畜生䶩噉, 可救不救者,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於修羅諍苦, 可和不和者,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於有緣眾生,
不入三昧者,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畏短命念我, 不令得長壽,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為病苦念我, 不令得除愈。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除王難念我,
不令得恩赦,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離怨賊念我, 速疾不遠離,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厭貧苦念我, 不令豐衣食。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求官位念我。
不令得高官,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於臨終念我, 其時不現身, 誓不取正覺。
我若證真後, 為六道眾生, 隨應所得度。
為施甘露法。 我隨趣分身, 於緣熟眾生,
以六種名字, 應於當當身,
我若成佛后,能代地狱之苦而不代者,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能施饿鬼之食而不施者,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能救畜生之难而不救者,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能解修罗之争而不解者,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对有缘众生不令入三昧者,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畏短命者念我不得长寿,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病苦者念我不得痊愈,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除王难者念我不得恩赦,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离怨贼者念我不速远离,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厌贫苦者念我不令丰足,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求官位者念我不令高升,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临终者念我而不现身,誓不成佛。 我若成佛后,为六道众生随缘度化,普施甘露法。 我当分身应化,对机缘成熟众生,以六种名号相应示现。
爾時,世尊告乞叉底蘗波菩薩言:善哉,善哉!諦聽,地藏!於未來世為緣現身,我當授記六種名字。頌告言:
这时,世尊对地藏菩萨说:很好,很好!仔细听着,地藏!你将在未来世界为众生示现化身,我要为你预言六种名号。用偈颂宣告说:
預天賀地藏, 左持如意珠, 右手說法印。
利諸天人眾。 放光王地藏, 左手持錫杖,
右手與願印, 雨雨成五糓。 金剛幢地藏。
左持金剛幢, 右手施無畏, 化修羅靡幡,
金剛悲地藏, 左手持錫杖, 右手引攝印。
利傍生諸界。 金剛寶地藏, 左手持寶珠,
右手甘露印, 施餓鬼飽滿, 金剛願地藏。
左持閻魔幢, 右手成辨印, 入地獄救生。
预天贺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说法印,利益诸天众人。放光王地藏,左手执锡杖,右手结与愿印,降下甘霖滋养五谷。金刚幢地藏,左手持金刚幢,右手结施无畏印,度化修罗众归顺。金刚悲地藏,左手握锡杖,右手结引摄印,济度畜生道众生。金刚宝地藏,左手托宝珠,右手结甘露印,令饿鬼道得饱满。金刚愿地藏,左手持阎魔幢,右手结成辨印,入地狱救度众生。
爾時乞叉底蘗波菩薩,歡喜踊躍而起合掌,前白佛言:今從空佛聞此授記得未曾有,若於未來當堪利益惡趣眾生,不捨此身成大丈夫。爾時世尊而告我言:善哉如願!善哉如願!即時動地即天雨花,忽然變成大丈夫僧,即得大乘第三果位。爾時世尊而告我言:今無佛世能化堪忍,於未來世有佛名為釋迦牟尼佛,處忉利天先知汝來,滅後弟子皆悉付汝。其娑婆國人多好惡,實非汝願不見能化。若入地獄授五八戒惡趣救生,於此一事超過恒沙無數菩薩。即我略說汝未來世善權方便功德。偈言:
那时,乞叉底蘗波菩萨欢喜踊跃,合掌起身,上前对佛说:今日从空佛处听闻此授记,实属前所未有。若在未来能利益恶道众生,不捨此身而成就大丈夫身。这时世尊对我说:善哉如你所愿!善哉如你所愿!顿时大地震动,天花飘落,他忽然化现为大丈夫僧相,当即证得大乘第三果位。世尊又对我说:当今无佛之世难以教化,未来将有佛名为释迦牟尼佛,住忉利天时便知你来。佛灭度后所有弟子都托付于你。那娑婆世界众生多造恶业,实非你本愿所见可化。若入地狱为众生授五戒八戒,救度恶道生灵,仅此一事功德便超越恒河沙数菩萨。我今略说你未来世善巧方便功德。偈颂说:
若有順母教, 皆是地藏身。 慇懃化悲母,
願力自在故。 若有念我名, 每日稱百返,
於四惡趣中, 代苦與解脫。 若有正王臣,
為帝釋擁護, 若有邪王臣, 為閻魔罸之。
極惡罪人海, 無能渡導者, 乘地藏願船。
必定到彼岸。
若有听从母亲教诲的人,都是地藏菩萨的化身。他们以慈悲之心感化母亲,因为愿力自在的缘故。
如果有人每日称念我的名号百遍,我将在四恶道中代替他们受苦,使其获得解脱。
若有正直的王臣,帝释天会护佑他们;若有邪恶的王臣,阎魔王将惩罚他们。
极恶罪人如海,无人能度化引导,唯有乘上地藏菩萨的愿力之船,必定能到达彼岸。
爾時,空佛說是偈已,忽然變化隱而不現。我大丈夫聞佛記別,即得善現色身三昧,從其已來每日入定,利益眾生無時暫怠。
当时,空佛说完这首偈后,忽然变化身形隐没不见。我这位大丈夫听闻佛陀授记后,当即证得善现色身三昧,从此以后每日入定,利益众生未曾有片刻懈怠。
爾時,大會閻魔王等諸羅剎娑,聞乞义底孽婆菩薩宿世因緣,深信因果無量功德,皆為眷屬扶助化導,於善名處略說往古本願事竟。
这时,集会中的阎魔王等众多罗刹听闻乞义底孽婆菩萨过去世的因缘故事,对因果的无量功德生起深切信心,都成为他的眷属来辅助教化。菩萨在善名之地简略讲述了过去所发本愿的事迹。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