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
我听到的是这样: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的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佛陀告诉众比丘:如果有比丘具备七种品质,就能在圣贤之道上获得欢喜快乐,趋向烦恼的彻底消除。是哪七种呢?就是比丘要懂得教法、明白义理、知道时机、懂得节制、了解自己、认识僧众、辨别他人优劣。
怎样才算是比丘懂得佛法呢?就是比丘懂得正经、歌咏、记说、偈颂、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这些教法的义理,这样的比丘才算是懂得佛法。如果比丘不懂佛法,就是不懂正经、歌咏、记说、偈颂、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这些教法的义理,这样的比丘就是不懂佛法。如果比丘善于懂得佛法,就是懂得正经、歌咏、记说、偈颂、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这些教法的义理,这样的比丘才算是善于懂得佛法。
怎样才是比丘明白义理呢?是说比丘知道各种说法所表达的义理属于那个义理、这个义理,这就是比丘明白义理。如果有比丘不明白义理,是说不知道各种说法所表达的义理属于那个义理、这个义理,这样的比丘就是不明白义理。如果有比丘善于明白义理,是说知道各种说法所表达的义理属于那个义理、这个义理,这就是比丘善于明白义理。
怎样才算是比丘懂得时机呢?就是说比丘知道什么时候该修习谦卑的态度,什么时候该修习崇高的态度,什么时候该修习平等舍的态度,这样的比丘就是懂得时机的。如果有比丘不懂得时机,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修习谦卑的态度,什么时候该修习崇高的态度,什么时候该修习平等舍的态度,这样的比丘就是不懂得时机。如果有比丘善于把握时机,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修习谦卑的态度,什么时候该修习崇高的态度,什么时候该修习平等舍的态度,这样的比丘就是善于把握时机的。
怎样才算是比丘懂得节制呢?是说比丘在饮食、行住坐卧、言语静默、大小便时都能有度,舍弃贪睡,修习正念,这就称为比丘懂得节制。若有比丘不懂节制,是说他在饮食、行住坐卧、言语静默、大小便时都不知分寸,不能舍弃贪睡,不能修习正念,这样的比丘就是不懂节制。若有比丘善于节制,是说他在饮食、行住坐卧、言语静默、大小便时都懂得分寸,舍弃贪睡,修习正念,这就称为比丘善于节制。
怎样才算是比丘了解自己呢?就是说,比丘清楚知道自己拥有多少信心、持戒、听闻佛法、布施、智慧、辩才、所学的经典以及所得的成就,这样的比丘称为了解自己。如果比丘不了解自己,就是不知道自己拥有多少信心、持戒、听闻佛法、布施、智慧、辩才、所学的经典以及所得的成就,这样的比丘称为不了解自己。如果比丘善于了解自己,就是清楚知道自己拥有多少信心、持戒、听闻佛法、布施、智慧、辩才、所学的经典以及所得的成就,这样的比丘称为善于了解自己。
怎样才算比丘懂得应对大众呢?是说比丘明白这是刹帝利众、这是婆罗门众、这是居士众、这是沙门众,面对这些人群应当如何进退、如何安住、如何端坐、如何言说、如何默然,这才称为比丘懂得应对大众。若有比丘不懂得应对大众,是说他不明白这是刹帝利众、这是婆罗门众、这是居士众、这是沙门众,面对这些人群应当如何进退、如何安住、如何端坐、如何言说、如何默然,这样的比丘就是不懂得应对大众。若有比丘善于应对大众,是说他知道这是刹帝利众、这是婆罗门众、这是居士众、这是沙门众,面对这些人群应当如何进退、如何安住、如何端坐、如何言说、如何默然,这才称为比丘善于应对大众。
比丘如何知道人的优劣高低?是说比丘明白有两类人:有信心者和无信心者。有信心者优胜,无信心者不如。有信心者又分两种:常来见比丘者和不常来见比丘者。常来见者优胜,不常来见者不如。常来见者又分两种:对比丘恭敬行礼者和不恭敬者。恭敬者优胜,不恭敬者不如。恭敬者又分两种:向比丘请法者和不请法者。请法者优胜,不请法者不如。请法者又分两种:专心听法者和不专心者。专心者优胜,不专心者不如。专心听法者又分两种:听后依法修持者和不修持者。修持者优胜,不修持者不如。依法修持者又分两种:听闻法义后思维观察者和不思维者。思维观察者优胜,不思维者不如。思维法义者又分两种:了知法义、依法修行、循序渐进、随顺正法、如法实践者;与不知法义、不依法修行、不循序渐进、不随顺正法、不如法实践者。前者优胜,后者不如。如法修行者又分两种: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利益众生,悲悯世间,为天人众生谋求利益与安乐者;与不能自利、不利他、不利益众生、不悲悯世间、不为天人众生求利益安乐者。前者在众人中最为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尊、最妙。就像从牛得奶,从奶得酪,从酪得生酥,从生酥得熟酥,从熟酥得醍醐。醍醐在乳品中最为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尊、最妙。同样,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利益众生,悲悯世间,为天人众生谋求利益安乐者,如上所说,如上分别,如上建立,此人最为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尊、最妙。这就是比丘了知人优劣高低的方法。
佛陀这样说完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教奉行。
善法经第一卷结束(共一千四百二十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