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

(一〇)中阿含七法品漏盡經第十(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我听到的是这样:
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劒磨瑟曇拘樓都邑。
那时,佛陀游历到拘楼瘦国,住在剑磨瑟昙拘楼的城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非不知、非不見也。云何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耶?有正思惟、不正思惟,若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
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因为明白、因为觉知才能断除烦恼,并非不明白、并非不觉知。怎样通过明白和觉知来断除烦恼呢?有正确的思维和不正确的思维。若是不正确的思维,未生的欲望烦恼就会生起,已生的就会增长扩大;未生的存在烦恼、无明烦恼也会生起,已生的就会增长扩大。若是正确的思维,未生的欲望烦恼就不会生起,已生的就会消灭;未生的存在烦恼、无明烦恼也不会生起,已生的就会消灭。
「然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不值真知識,不知聖法,不調御聖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不知如真法故,不應念法而念,應念法而不念,以不應念法而念,應念法而不念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
然而凡夫愚人听不到正法,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识,不了解圣法,不能调御圣法,不懂得真实的佛法。那些不正思维的人,未生的欲望烦恼会生起,已生的烦恼会增长扩大;未有的存在烦恼和无明烦恼会生起,已有的这些烦恼也会增长扩大。正思维的人,未生的欲望烦恼不会生起,已生的烦恼会消灭;未有的存在烦恼和无明烦恼不会生起,已有的这些烦恼也会消灭。因为不懂得真实的佛法,不该想的法去想,该想的法不去想;由于不该想的法去想,该想的法不去想,所以未生的欲望烦恼会生起,已生的烦恼会增长扩大;未有的存在烦恼和无明烦恼会生起,已有的这些烦恼也会增长扩大。
「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值真知識,調御聖法,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知如真法已,不應念法不念,應念法便念,以不應念法不念,應念法便念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也。
博学多闻的圣弟子听闻正法,遇到真正的善知识,遵循调御身心的圣法,如实了知真理。若生起不正当的念头,尚未产生的贪欲烦恼便会生起,已经产生的就会增长扩大;尚未产生的存在烦恼、无明烦恼也会生起,已经产生的便会增长扩大。若能保持正念思维,尚未产生的贪欲烦恼便不会生起,已经产生的就会消灭;尚未产生的存在烦恼、无明烦恼也不会生起,已经产生的便会消灭。如实了知真理后,不该忆念的就不去忆念,该忆念的就忆念。正因为不该忆念的不念,该忆念的便念,所以尚未产生的贪欲烦恼便不会生起,已经产生的就会消灭;尚未产生的存在烦恼、无明烦恼也不会生起,已经产生的便会消灭。
「有七斷漏、煩惱、憂慼法。云何為七?有漏從見斷,有漏從護斷,有漏從離斷,有漏從用斷,有漏從忍斷,有漏從除斷,有漏從思惟斷。
有七种断除烦恼和忧愁的方法。是哪七种?有的烦恼通过正确见解断除,有的烦恼通过防护行为断除,有的烦恼通过远离恶缘断除,有的烦恼通过善用资具断除,有的烦恼通过安忍克制断除,有的烦恼通过彻底舍弃断除,有的烦恼通过正念观照断除。
「云何有漏從見斷耶?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不值真知識,不知聖法,不調御聖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故,便作是念:『我有過去世,我無過去世,我何因過去世,我云何過去世耶?我有未來世,我無未來世,我何因未來世,我云何未來世耶?自疑己身何謂是,云何是耶?今此眾生從何所來,當至何所?本何因有,當何因有?』彼作如是不正思惟,於六見中隨其見生而生真有神,此見生而生真無神,此見生而生神見神,此見生而生神見非神,此見生而生非神見神,此見生而生此是神,能語、能知、能作、教、作起、教起,生彼彼處,受善惡報,定無所從來,定不有、定不當有,是謂見之弊,為見所動,見結所繫。凡夫愚人以是之故,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什么是通过正见断除有漏呢?凡夫愚人无缘听闻正法,未遇真善知识,不解圣法,不能调伏自心修习圣法,不能如实知见真理,因邪思惟故,便生起如下妄念:我有前世/我没有前世/我因何有前世/我前世如何存在?我有来世/我没有来世/我因何有来世/我来世如何存在?对自身存在产生疑惑:我究竟是什么?如何存在的?这些众生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原本因何存在?将来因何存在?这类邪思惟令其在六种邪见中,随某种邪见生起而执着:或认定灵魂真实存在,或认定灵魂不存在,或认为灵魂能感知灵魂,或认为灵魂能感知非灵魂,或认为非灵魂能感知灵魂,或执著"此即灵魂,能言语、能认知、能造作、能教导、能指使、能令生起,往来各处受善恶果报",或断言"一切本无来处,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存在"。这些都是邪见的过患,被邪见动摇,受邪见系缚。凡夫愚人因此承受生、老、病、死之苦。
「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值真知識,調御聖法,知如真法,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則三結盡,身見、戒取、疑三結盡已,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便得苦際;若不知見者,則生煩惱、憂慼,知見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見斷也。
博学多闻的圣弟子听闻正法,遇见真正的善知识,修习圣者调御之法,如实了知真理。他们真实地认知痛苦,明白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止息以及灭除痛苦的途径。如此如实了知后,便能断除三种束缚:身见、戒禁取和疑。断除这三种束缚后,证得须陀洹果位,不再堕入恶道,必定趋向正觉,最多再经历七次生死轮回于天界人间,便能达到苦的终结。若不能如实知见,就会产生烦恼和忧愁;若能如实知见,则不会产生烦恼和忧愁。这就是通过正见断除有漏烦恼的方法。
「云何有漏從護斷耶?比丘!眼見色護眼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眼根者,不正思惟以淨觀也。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護則不生煩惱、憂慼。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護意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意根者,不正思惟以淨觀也。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護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護斷也。
如何通过守护根门断除烦恼?比丘们!当眼睛看见色尘时,守护眼根的方法就是以正确思维作不净观;若不守护眼根,就会以错误思维作净观。若不守护,就会产生烦恼忧患;若能守护,则不会生起烦恼忧患。同理,耳朵听声、鼻子嗅香、舌头尝味、身体触觉、意识了知法尘时,守护意根的方法就是以正确思维作不净观;若不守护意根,就会以错误思维作净观。若不守护,就会产生烦恼忧患;若能守护,则不会生起烦恼忧患。这就叫做通过守护根门断除烦恼。
「云何有漏從離斷耶?比丘!見惡象則當遠離,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廁、江河、深泉、山巖。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里、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人無疑者而使有疑,比丘者應當離。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里、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人無疑者而使有疑,盡當遠離。若不離者,則生煩惱、憂慼,離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離斷也。
如何通过远离来断除烦恼呢?比丘啊!见到凶恶的大象就应当远离,凶恶的马、牛、狗,毒蛇,险路,沟壑坑洞,厕所,江河,深泉,悬崖峭壁。恶友、坏朋友、外道邪见者、不良的邻里、恶劣的住所,若有修行人与他们共处,会使本无疑惑的人生起疑惑,比丘应当远离。恶友、坏朋友、外道邪见者、不良的邻里、恶劣的住所,若有修行人与他们共处,会使本无疑惑的人生起疑惑,都应该彻底远离。如果不远离,就会产生烦恼忧愁;远离则不会产生烦恼忧愁,这就是通过远离来断除烦恼的方法。
「云何有漏從用斷耶?比丘!若用衣服,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蚊虻、風雨、寒熱故,以慚愧故也。若用飲食,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令身久住,除煩惱、憂慼故,以行梵行故,欲令故病斷,新病不生故,久住安隱無病故也。若用居止房舍、床褥、臥具,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但為疲惓得止息故,得靜坐故也。若用湯藥,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但為除病惱故,攝御命根故,安隱無病故。若不用者,則生煩惱、憂慼,用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用斷也。
如何通过正确使用来断除烦恼呢?比丘们!使用衣物时,不应为了获利,不应为了炫耀,不应为了装饰,而应只为防护蚊虫、风雨、寒热,出于惭愧之心。食用饮食时,不应为了获利,不应为了炫耀,不应为了养胖悦目,而应只为维持身体长久安住,消除烦恼忧愁,实践清净修行,使旧病根除,新病不生,长久安稳无病。使用房舍、床褥、卧具时,不应为了获利,不应为了炫耀,不应为了装饰,而应只为疲倦时得以休息,得以静坐修行。使用医药时,不应为了获利,不应为了炫耀,不应为了养胖悦目,而应只为消除病痛苦恼,养护生命根本,获得安稳无病。若不这样使用,就会产生烦恼忧愁;若能这样使用,就不会产生烦恼忧愁。这就是通过正确使用来断除烦恼的方法。
「云何有漏從忍斷耶?比丘!精進斷惡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專心精勤,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皆令乾竭,不捨精進,要得所求,乃捨精進。比丘!復當堪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虱,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病,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則生煩惱、憂慼,忍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忍斷也。
如何通过忍辱断除烦恼?比丘啊!应当精进断除恶法、勤修善法,心中恒常保持正念,专注不懈地努力修行。纵使身体消瘦、皮肉干枯、筋骨暴露、血髓耗尽,也不放弃精进,直至达成目标方才休歇。比丘啊!更要忍受饥渴寒暑、蚊虫叮咬,忍耐风吹日晒、恶言捶打;即使身患重病痛彻心扉,乃至濒临死亡边缘,面对一切不如意境都能安忍。若不能忍,就会滋生烦恼忧患;若能安忍,则不起烦恼忧患。这就是通过忍辱断除烦恼的方法。
「云何有漏從除斷耶?比丘!生欲念不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不除斷捨離,若不除者,則生煩惱、憂慼,除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除斷也。
如何通过断除来消除烦恼呢?比丘啊!当生起贪欲之念时若不加以断除舍弃,生起嗔恨之念、伤害之念时若不加以断除舍弃,这些念头若不断除,就会产生烦恼与忧愁;若能断除,便不会生起烦恼与忧愁。这就是通过断除来消除烦恼的方法。
「云何有漏從思惟斷耶?比丘!思惟初念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起至出要,法精進喜息定,思惟第七捨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趣至出要。若不思惟者,則生煩惱、憂慼,思惟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思惟斷也。
如何通过思惟断除烦恼?比丘啊!当思惟第一念觉支时,要依靠远离、无欲和灭尽,导向解脱之道。持续精进修行法义,保持喜悦、安定,直至思惟第七舍觉支,同样依靠远离、无欲和灭尽,趋向解脱。若不思惟,就会产生烦恼和忧愁;若能思惟,烦恼忧愁便不会生起。这就是通过思惟断除烦恼的方法。
「若使比丘有漏從見斷則以見斷,有漏從護斷則以護斷,有漏從離斷則以離斷,有漏從用斷則以用斷,有漏從忍斷則以忍斷,有漏從除斷則以除斷,有漏從思惟斷則以思惟斷,是謂比丘一切漏盡諸結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際。」
如果比丘的烦恼可以通过观照断除,就用观照断除; 如果烦恼可以通过防护断除,就用防护断除; 如果烦恼可以通过远离断除,就用远离断除; 如果烦恼可以通过节制断除,就用节制断除; 如果烦恼可以通过忍耐断除,就用忍耐断除; 如果烦恼可以通过舍弃断除,就用舍弃断除; 如果烦恼可以通过思维断除,就用思维断除。 这样的比丘,一切烦恼都已断尽,所有束缚都已解脱,能以正智到达苦的尽头。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这样说完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教导,都欢喜地依教奉行。
漏盡經第十竟(千六百二十一字)
第十篇 漏尽经 结束 共计一千六百二十一字

中阿含經卷第二(七千九百三十四字)中阿含七法品第一竟(一萬六千四十三字)(初一日誦)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